唯物史观 学生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2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讲述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多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辽夏金元的统治时期政治和民族关系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的国家的发展,突出元代国家统一,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辽朝的主要治国制度是什么制度?2.西夏是如何建立的?西夏的主要制度如何?(1)建立:(2)制度:3.金朝的主要社会制度是什么制度?4.金朝何时走向鼎盛?又是如何衰落的?(1)鼎盛:(2)衰落:5.蒙古是如何崛起的?6.元朝是如何建立的?7.元朝有哪些主要制度?其内容主要有哪些?(1)交通制度:(2)行省制度:【合作探究】(同课件)1.合作探究一辽朝的制度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
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根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行省是中书省(或尚书省)宰执受派遣到地方或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金朝行尚书省和蒙古国燕京等三断事官是其直接来源。
元世祖前期、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这大体是对金行尚书省旧制的袭用。
三、唯物史观(马哲课件)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46
4、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
(1)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归根到底取决 于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正确理解 (1)是根本不是唯一标准(2)物的丰 富与人的发展的结合(3)现实水平和发 展速度的统一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律况规律
1、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之中 2、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
29
(三)生产力的特征
1、属人性 2、客观性 3、社会性 4、历史性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
A生产关系的构成与特征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 C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 群共同体
生产力
长势良好
生产关系
44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长势不好
生产力
生产关系
45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过程: 基本适应——不适应——基本适应 支配这一运动过程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决定
二、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 的实际能力
(一)生产力的构成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 以使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组织和管理
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况规律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复习讲义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 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 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社会前进。
2、【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 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 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案学生版)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
▲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发展的特点★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对封建社会的双重作用、影响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时期,(2)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2)春秋:3.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背景:(1)(2)(3)表现: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一场争论。
思想主张:儒家:(1)秦朝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商鞅在。
特点:(2)汉朝汉朝初年,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特点:(3)魏晋时期①主要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
②特点:③表现:魏明帝减省律令,司马昭时对《魏律》进一步减省;魏晋时期,“十恶”等纳入法律条文或制度;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是最重要的变化。
(4)唐朝①编纂《唐律疏议》A.唐高宗永徽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B.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②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历史唯物史观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辨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3.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变革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等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1.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2. 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前社会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等。
2. 结合实例,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提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实际意义?二、讲授新课1. 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例,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当前社会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应用的文章。
高中核心素养系列——唯物史观 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原理释疑
河流污染 (社会存在)
河流保护 (社会意识)
河道清淤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
感受真题
(2017·全国Ⅲ卷·24)下图是西周与战 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 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唯物史观
理论保证
唯物史观
课标阐述
P4: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 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 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 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 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 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 面、客观的认识。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部分 国家迅速实现机械化与战后 欧洲的联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反映了生产关系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原理。
再举一个朴素的例子: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原理释疑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的总和。
生产力极其低下 (石器文明)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青铜文明)
生产力巨大进步 (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 群居氏族对立 奴隶主——奴隶 地主——农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感受真题
(2020·全国乙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 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 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 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生版) -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点一、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由来及地位(1)由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________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2)地位:________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中国丝绸广受欢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________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3.张骞通西域(1)地位:________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过程①时间:公元前138年。
②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③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________和贸易的繁荣。
【微点拨】多角度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杂。
5.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________、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图解历史】陆上丝路之兴衰【问题思考】阅读课本P50史料阅读,思考两种说法的相同点是什么?简单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概述: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2.路线阅读课本P51第二目,指出地图上①、②、③对应的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路线(历程)及作用。
【微点拨】丝绸之路的影响(1)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2)西域特有的动植物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大了食物来源。
(3)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派使节来华,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为汉唐实现对西域的行政管辖打下了基础。
(5)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高中历史同步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生版)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 素养达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1.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对于当时和后世的深远意义。
3.史料实证: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
4.家国情怀: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交融和统一的影响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⑴东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⑵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得名于孔子的《春秋》。
周王室衰微,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⑶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
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
前256年,秦灭周王室。
【微点拨】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
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田氏代齐:中国战国初年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诸侯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2.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⑴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尊王攘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
2020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唯物史观(学生版)
2020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一唯物史观(学生版)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原 社会意识: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理 释 疑
河流污染 (社会存
在)
河流保护 (社会意
识)
河道清淤 (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劳动资料)三部分。
公有制 vs 私有制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疑
奴隶主-奴隶 vs
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地主-农民
奴隶主获得vs自给自足
士阶层崛起
生产力提高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或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现六代化大(近史代观化分)史别观反: 映史的,包是括人政类治社、会经济的、某思个想侧、面生的活等特。殊规律, 文是明史对多观唯元: 物史人采史观类猎观历文的这史明地一是、位人农基并类业本不文文规平明明律发、等的展工。丰的业唯历文富物史明和史。;深观有横化多是向;种基看划础,分包,,括其比:他如物:史质纵观文向明看、,政包治括文: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要 以进步的眼光审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野蛮到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分散到整体)
原 过程中可能有曲折和反复 理 法国共和制政体形成的曲折历程 释 疑
常见的七大史观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专题+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观和方法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 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过于夸大英雄的作用。
理论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即历史主义原则和阶级分析原则。
前者是指必须实事求是,把他们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 考察和评定他们的功过是非,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了历史发展的 进程。不能把历史人物现代化、理想化、忽视他们的历史局限 性,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历史人物。
后者指放在一定的阶级背景中加以考查,每个历史人物都 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和愿望,他们的贡献和局限往往是和他们 的阶级属性结合在一起的。
小结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
唯 物
发展 的规 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 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经(济评基价础历与史上的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根基本础标有准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 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高一唯物史观知识点
高一唯物史观知识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学生应该了解的唯物史观知识点。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包括相互依赖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等基本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事物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例如正反相成、矛盾对立等内容。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学生应该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并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有其渊源和里程碑事件。
1. 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学生应该了解古代哲学中存在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学派、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生应该了解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学生应该了解《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三、唯物史观的应用与实践学生应该了解唯物史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科学社会主义学生应该了解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实践,了解唯物史观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 当代国际关系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国际关系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实践唯物史观的观点。
学生应该理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南北差距和不平等问题。
总结: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唯物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辩证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导读单学生用
合阳中学有效教学学习工具单 —高三一轮复习政治(必修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我读 我思 我研 我评 我创造 !
1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导读单
设计人:屈现荣 审核人:李晓明 班级: 姓名:
学生自主预习,结合必修四第十一课、第十二课,阅读讲义单,识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并完成下列各题。
1、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 简述人民群众是理智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5、 简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简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特点。
7、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PPT)4-2
常检查,发现露苗及时补盖上。翌年春天起苗前l周-周,气温稳定在℃左右时开始分两次撤土,不要在大风天撤土,这样有利于缓苗,使其逐渐适应环境条件 的变化。撤土不宜过迟,否则覆土化冻下沉,沾附油松苗木,影响生长,且不便作业。撤土后要及时灌溉,以防春旱。 [] 覆草防寒法 用稻草或杂草、麦秆 等盖压在苗床,以防冻害。在初; 国学加盟 国学加盟 ;冬土壤结冻时覆盖,厚度以不露苗稍为宜。初次降雪时要震动覆草,使积雪落入 油松苗木行间填实空隙,以免再降雪压伤油松苗木。春季起苗前周,分次-次撤除覆草,避免撤草过早油松苗木遭受霜冻。覆草前如苗床过于干燥,可进行灌 溉,以保持土壤湿润,但切忌土壤结冻后灌水。覆草防寒不如覆土防寒法保温效果好,但在一些土质粘重不宜覆土防寒的圃地多采用覆草防寒。大型苗圃大 面积应用此法较费工、费料,且管理不便。 [] 设障防寒法 对于常绿针叶树幼苗或一些珍贵树种和新引进树种阔叶树幼苗,当其长势较弱时,可采取设障防 寒。在防寒区、假植区,应每隔米-米用整捆秸秆夹一道防寒障。防寒障在春季起苗前天-天内分次撤除,不宜撤得过早。设障防寒不仅可以降低风速,使油 松苗木减轻寒害,而且有利于土壤保墒,增加积雪,有效地预防春旱。但用料较多、费工,增加油松苗木成本。 [] 冬灌防寒法 各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对油 松、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树幼苗可以采取冬灌防寒法。具体做法是:将垄沟(或床步道)用犁犁成深沟,将犁起的土覆到垄(床)两侧,土壤结冻前进行垄 (床)面侧方灌水,灌透灌足,使油松苗木和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以满足油松苗木越冬期间的少量水分消耗,避免和减轻产生生理干旱现象。 [] 涂白防寒 法 涂白防寒对于油松幼苗越冬防寒有一定效果。具体做法是:配制:.的加大石灰量的%波尔多液加浆糊乳剂,对油松幼苗喷洒。喷洒的时间约在土壤结冻前。 在整个冬季,油松幼苗外表呈灰白色,既能反射阳光,防止温度急剧变化,又起到堵塞叶片气孔,抑制蒸腾,保护幼苗,防除病害的作用。 [] 薄膜防寒法 该防寒法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苗床幼苗云杉、冷杉、紫杉、侧柏、桧柏等床作播种苗采取用铁筋、竹片在苗床上支撑成拱形,上覆盖塑料薄膜做成小拱
新版第五章-唯物史观课件.ppt
精选
29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
第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
精选
30
(三)社会的阶级结构
1、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1)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 具体的历史范畴。
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
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
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 和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 物质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
展起领引、导向和推动作用。
精选
26
(二)社会生产关系结构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 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人们在 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的总的生产过程中形 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道德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 和阶级性
精选
48
(3)虽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但是评价一种行为道德与否,却有客 观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 德规范本身并不是标准,客观的标准 只能是看一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 步和社会发展。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 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 之就是不道德的。
(一)上层建筑及其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 的社会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 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 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精选
35
1、上层建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即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的特点:
(1)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和设施
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建立
唯物史观 学生版共50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版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历史必须超越对局部社会时空的理解,既要 从个别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获得历史认识,又要超 越具体和个别,用联系的视角整体认识历史。没有 对局部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没有对整体的理 解,局部就无法认识。
以整体观把握历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历 史发展的不同时间进程中探究历史规律,以规律性 认识整体性;二是从具体的、局部的、分散的历史 中发现历史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认识整体性。——
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没有土地私有制; 2.全国分成许多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农村公社; 3.中央集权政府的存在; 4.长期停滞,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历史主义方法的要求
李剑鸣先生说, “理解过去世界 的最大困难,在 于今人没有在那 个世界生活的直 接经验,不免会 根据自己的经验 和见识来揣度, 而揣度又很容易 沦为臆测,造成 误解乃至歪曲。”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物质生 活条件不同,阶级状况、思想 意识、社会制度不同,历史的 任务和课题也不同。所以分析 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从具 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 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 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 要求前人。
——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
(2017·全国Ⅰ卷·27题)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 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 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 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成了马列主义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百科全书和垄断性教材,而一切违背《教程》内容的 其它论述均被认为是非马列主义的,包括马克思、列 宁自己的著作。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所有民族?
他(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 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 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 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 会给我过多的侮辱。……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 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 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 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 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 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
答案:C 考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方法
(一)整体观点及纵横分析法 (二)历史观点及历史主义方法 (时空观念) (三)实践观点及实践标准方法 (四)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 (五)群众观点及人民利益标准方法 (六)阶级观点及阶级分析方法
(一)整体观点及纵横分析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 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 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 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 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答案:C
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 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 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不是所有 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 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 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2017版 课程标准]
历史主义是不是相对主义?
(三)实践观点及实践标准方法
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 恩格斯说:对“一 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 践,即实验和工业”。列宁强调: “生 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 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进一步阐明,实 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 会的实践。这些论述表达了实践标准的思 想:第一,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勇于探 索;第二,用实践特别是其结果来检验认 识的真理性;第三,认识要为实践服务。
问题给约·布洛赫的信
(2018全国Ⅰ卷 24题) 《墨子》中有关“圆”“直 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生力标准,也就是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 价其他一切社会现象好坏优劣的主要标准、根本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用唯物史观研究历 史时,容易过分夸大经济的作用,而忽略了 对人主体能动性、思维相对独立性和文化多 样性的研究。曹大为先生举例说:史书中的 “文化”板块,往往只关注哲学、宗教、科 学、文学艺术等成果层面。“文化”只是历 史发展的“果”,被排除在影响历史发展的 “因”之外。这一下就抽走了历史的大部分 灵气,将历史主体变成了演示规律的躯壳和 工具。“
答案:B 考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 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 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 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 现的。” ——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
两个绝不会的 含义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 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 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 当时欧洲大陆经济的状况还 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
——185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859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是不是经济决定论?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 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 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 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 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 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1848 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 由于开 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 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 状态, 被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 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 此, 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封面 (1848年2月)
(二)历史观点及历史主义方法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 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 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马克思
列宁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必须把问 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绝对要求。” 列宁指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 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 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
“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 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 判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 专题讲座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方法 三、唯物史观的高考观察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徐 光 2019年9月
2017年新课标对唯物史观的界定
一、唯物史观的基பைடு நூலகம்观点
(四)生产观点及生产力标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来把握社会,进而将 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 用。但是,说到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 基础上产生、受生产力制约并且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服务 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 恩格斯 1848年《共产党宣言》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1848年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2018年全国Ⅰ卷32 题).罗马共和国时期, 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 成就主要体现为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 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 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1895年恩格斯反思巴黎公社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 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 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此 为理论依据,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评价是( ) A.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B.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 C.它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它建立的国家机器具有代议制的色彩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释》,《历史教学》(上半月 刊)2017年第5期,第41页。
唯物史观的整体关联意识
整体关联意识
政
文
治
化
个
社
人
国
会
际
经
济
图:影响历史演变的因素示意图
经济: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政治:历史发展的关键 文化: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内部环境。 国际:历史发展的外部环境,往往 提供的是借鉴或挑战。 地理: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 个人: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