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之手绘or软件(李伟希)
思维导图与绘制作品的评价( 李伟希 )

思维导图绘制作品的评价
思维培训师李伟希
问:
我用两天看完了博赞的《思维导图》,做了班级活动的导图,麻烦大师@思维培训师李伟希有空看看,好吗?
答:
我可不是什么大师。
敝人就一站着卖声,喷口水的家伙。
结合你提供的这张手绘思维导图,相当不错。
谈谈敝人的观点:
首先,提2个好的地方:
1. 整个分支是按照5W2H 进行的,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结构化的思维模型;
2. 有主题,有色彩,有分支,有关键词,有边界线 ... ... 符合思维导图所要求的若干要求,是标准的东尼博赞所提倡的那种思维导图。
其次,提1个不足之处
和绝大多数的思维导图一样,对于关键词缺乏配图,而配图对于思维的理解、构建、记忆都很重要。
但这不能怪你,因为博赞的《思维导图》之中就讲了配图如何如何重要,但并没有讲如何配图。
最后,如果对于合理的配图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原创文章《李伟希:视觉思维图》。
思维导图之手绘Vs软件(李伟希)

思维导图之手绘Vs软件李伟希经常有没上过我课程的网友在微博、博客留言,问我关于思维导图软件的问题。
所以,类似的问题多了,我就认为值得一谈。
思维导图进入中国,是从软件开始的。
于是,思维导图也就此分为两种:手绘版和软件版,进而引发孰优孰劣的问题。
但凡一个心智模式成熟的人就知道,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的用“对”、“错”的二分法予以分类或者评判,所以对于思维导图的手绘版和软件版,我是这样看的:1,优与劣。
用简单有效的PMI思维我们可以得知,软件版的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合正规化的商务呈现;而手绘版的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心,无处不在的思维,就有无处不在的手绘思维导图。
就这一点,与《打开餐巾纸》作者丹·罗姆的思路是一致的;2,道与术。
看过加尔·雷纳德的《演说之禅》的人都知道,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一个思想:对于演说而言,重要的并不是PPT的呈现技巧,重要的是理清思绪与确定重点的过程。
在文章,作者甚至引用了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电脑是个白痴”!所以作者认为,对于演说PPT 而言,首先要做的是远离电脑,使用“模拟构思”的方法:几张纸,一只笔,还有大脑,就足够了。
加尔·雷纳德是个有“禅”情节的人,把PPT的人脑构思与软件构思上升到了道与术的层面。
对于加尔的这个思路,著名的《魏斯曼演讲圣经》也同样强烈认同并反复强调。
我想,PPT是这样,思维导图其实也一样;软件版的思维导图更多的是呈现,是一个工具;而手绘版的思维导图更多的是思维,可以创新思维,也可以逻辑思维,在手绘的过程,一气呵成。
人脑与电脑的差别,思维与工具与的差别,就是道与术的差别;3,先与后。
基于软件版思维导图的最大的优势:适合正规化的商务呈现。
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参照南希·杜瓦特的幻灯片演说设计的思想,在人脑构思的思维导图手绘结束后,将其转移到电脑中生成软件版的思维导图,进行保存或者呈现。
提高思维导图水平之方法 ( 李伟希 )

提高思维导图水平之方法
问:
我用软件画了不少的思维导图,但自认为认为水平没什么提高,请问为什么呢。
答:
这个问题很大,也比较抽象,我只能结合我的理解来作答。
基于你的现有情况,要提高思维导图的水平,估计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 尽量手绘。
手绘能够带给大脑更多的冲击与刺激,手绘的思维流与参与感,是软件无法体验的;
2. 学习一些构建逻辑思维的方法。
也就是将你的思维通过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实现结构化,逻辑化;
3. 加强交流与分享。
思维导图画完之后,通过相互的交流、分享,能让思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在交流自己的思维的同时,也在阅读别人的思维,这样将事半功倍的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
比如,一场培训下来,其实真正学得最多的培训师!
是这样吗?。
思维导图与潜意识(李伟希)

思维导图与潜意识问:李老师,你好!我曾经听过听过思维导图的培训,是结合心灵辅导,潜意识开发讲的。
听完之后我很困惑,思维导图真的能开发潜意识,实现丰盛人生的心灵密码吗?答:你好!首先,我自己也真不是太清楚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很抽象并且很难具象的东西。
关于你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如下:1. 基于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的理论,思维导图是源于对大脑脑神经的仿生学,从脑神经仿生出思维导图;后来斯佩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理论认为开发右脑可以实现潜意识(比如通过感知,不回头看到人),而思维导图的图形结构很适合右脑开发,这估计就是他们“思维导图能开发潜意识”培训的理论基础;2. 心灵辅导,潜意识开发诸如此类的课程(课讲到一半的时候,又是关灯,又是哭闹,又要爱心捐款。
我没交,还想听,被赶走了)早些年我去听过,很玄,我听不懂。
此后我再也没去听过,我不懂他们的课程呈现,也不想搞懂,也搞不懂;3. 我能确定的是:思维导图对于记忆强化、逻辑构建、思维发散是效果很明显的,同时基于逻辑构建就可以衍生写作表达、问题分析、战略决策等,而由思维发散就可以衍生出创新。
负责任的说,我每天都画思维导图(手绘多一些);我的课程也是全程使用思维导图来贯穿与架构,但即使这样,我天天讲思维导图、天天用思维导图,也没有实现所谓的潜意识。
但我对所谓的潜意识开发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这超过了我的知识边际,这是我的未知世界。
当然市面上说可以实现所谓的潜意识的人很多,比如当下互联网上很火的气功大师王林。
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潜意识,什么是心灵密码,所以我的思维导图课程不讲这些(也许真有人知道,真有人能做到,对我未知的世界我不评价)。
就培训而言,我讲我自己相信的,我讲我自己能做到的;我做的馒头我第一个吃。
总结一下,关于思维导图,我,课堂所讲的= 内心相信的= 日常所做的:1. 思维导图强化思维记忆;2. 思维导图实现发散思维;3. 思维导图构建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与培训的应用 (李伟希)

思维导图与培训的应用
思维培训师李伟希
问:
请问,我是一个国家电网的内部培训师,做了一个培训课题:《快速复电平台应用知识》,昨晚头脑风暴绘制的思维导图,打算导出成word的大纲再加详解文字。
想问思维培训师李伟希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实施培训?如何引导深入浅出?请提下导图的改进意见,谢谢~请恳请指导。
答:
关于思维导图在培训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这已经是太多太多人验证有效的一个结论。
配电专业我不懂,凑合着提3点建议:
1. 从逻辑来说,电力比较多的顺序就是“输入——处理——输出”。
所以类似电力方面的思维导图看是否可以优先整成诸如“输入——处理——输出”这样的流程(时间)顺序;
2. 从呈现来说,不妨在思维导图中插入表格/视频等,并实现节点逐级展开。
这样,让整个课程的逻辑更清晰,受众的突兀感小,从而实现有效的感性表达;
3. 从落地来说,也可以将思维导图导出word作为学员讲义。
总之,所谓的培训的深入浅出,其实就是实现逻辑的思考,艺术的表达。
你说呢?。
思维导图与潜意识开发(李伟希)

思维导图与潜意识开发
李伟希
问:
我听过思维导图的培训,他们很多是结合潜意识开发、增强记忆一起讲的,并且讲了很多催眠的东东,对此,请问你怎么看。
答:
实话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向我提这样的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思维导图可以强化你的记忆。
这一点,没有问题;
为了搞清楚所谓的“潜意识”这些东西,这段时间,我上网花了很多时间了解相关的信息;并且前前后后买了5本关于催眠的书来看。
看完这些书,了解完这些信息后,我的结论是这样的:
1. 我仍然不了解,没体会到用思维导图开发潜意识,这是我的未知世界。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故作玄虚,忽悠人;
2. 以前我对催眠这个话题,是存在一些偏见的。
看了这么多关于催眠的书后,所谓的用催眠来看到前世今生,这个比较扯,我仍然没有体会,也不想体会到;
3. 但有一个意外收获是,用催眠可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这个是有的。
因为经过我自己的一些参与联系,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与感受。
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是我对“催眠”以往偏见的一个纠正吧。
谈谈思维导图的软件(李伟希)

谈谈思维导图的软件
李伟希
问:
思维导图软件那个好用?
答:
这是一个很多人特别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大致整理总结回答如下:
目前,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思维导图软件很多,我所了解的将近20种。
个人认为,思维导图的软件谈不上好用不好用,不同版本的软件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常见的比如优秀的国外思维导图软件包括有MindManager,MindMapper,iMindMap ......
1. MindManager是比较流行的一款,用的人比较多;
2. MindMapper视觉效果很不错;
3. iMindMap是东尼博赞参与开发的一款,接近手绘,只是操作上不太习惯,而且做复杂的思维导图比较容易乱。
但因为图形接近手绘,质感好,所以这段时间,很多人开始从使用
MindManager转向用iMindMap 。
目前以上这些软件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就是1.付费购买;2.英文界面。
你能看到的基本都是破解版、汉化版,也就是DAO版。
国内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有MindV,可自行百度“MindV”。
支持在线画图和云储存。
最好,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的兴起
,我们每人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于是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成为一个能力,所以目前出现了颇多的知识管理的笔记类软件,这些软件都多多少少的带有一些思维导图的功能。
这,大概是个新趋势。
思维导图与图形记忆(李伟希)

思维导图与图形记忆
李伟希
问1:
不赞成巴赞老头所说的关于思维导图中一副图可顶一千个词。
个人认为在表达上,词用多了,来一副图; 图用多了,点缀以一段词,符合人类厌旧心理!你说呢?
答1:
不赞成巴赞老头所说的一副图可顶一千个词。
(答:关于文字与图形对大脑的影响,这个已经得到基本的公认,就是大脑对图形的认知与记忆的强度远远高于文字。
)
个人认为在表达上,词用多了,来一副图; 图用多了,点缀以一段词,符合人类厌旧心理!
(答:其实你所说的“词用多了,来一副图;图用多了,点缀以一段词”,这个符合人的思维有效记忆的“独特”原则,即人对于相对独特的事物记忆强度也更大。
)
问2:
老师,您好,我用mindmap软件做的导图导出的图像总是不清晰,调比例也没用?请问有什么方法吗?
答2:
(新浪微博@MindV 答: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建议调整输出格式,bmp是非常老的文件格式较大,JPG多用于照片,PNG压缩率保真率都较好是互联网最流行的格式。
JPG,PNG 格式文件用Windows的图画打开,都可以另存为bmp格式。
所以可以试试PNG格式和bmp 格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之手绘or软件
李伟希经常有没上过我课程的网友在微博、博客留言,问我关于思维导图软件的问题。
所以,类似的问题多了,我就认为值得一谈。
思维导图进入中国,是从软件开始的。
于是,思维导图也就此分为两种:手绘版和软件版,进而引发孰优孰劣的问题。
但凡一个心智模式成熟的人就知道,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的用“对”、“错”的二分法予以分类或者评判,所以对于思维导图的手绘版和软件版,我是这样看的:
1,优与劣。
用简单有效的PMI思维我们可以得知,软件版的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合正规化的商务呈现;而手绘版的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心,无处不在的思维,就有无处不在的手绘思维导图。
就这一点,与《打开餐巾纸》作者丹·罗姆的思路是一致的;
2,道与术。
看过加尔·雷纳德的《演说之禅》的人都知道,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强调一个思想:对于演说而言,重要的并不是PPT的呈现技巧,重要的是理清思绪与确定重点的过程。
在文章,作者甚至引用了彼得·德鲁克的名言:“电脑是个白痴”!所以作者认为,对于演说PPT 而言,首先要做的是远离电脑,使用“模拟构思”的方法:几张纸,一只笔,还有大脑,就足够了。
加尔·雷纳德是个有“禅”情节的人,把PPT的人脑构思与软件构思上升到了道与术的层面。
对于加尔
的这个思路,著名的《魏斯曼演讲圣经》也同样强烈认同并反复强调。
我想,PPT是这样,思维导图其实也一样;软件版的思维导图更多的是呈现,是一个工具;而手绘版的思维导图更多的是思维,可以创新思维,也可以逻辑思维,在手绘的过程,一气呵成。
人脑与电脑的差别,思维与工具与的差别,就是道与术的差别;
3,先与后。
基于软件版思维导图的最大的优势:适合正规化的商务呈现。
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参照南希·杜瓦特的幻灯片演说设计的思想,在人脑构思的思维导图手绘结束后,将其转移到电脑中生成软件版的思维导图,进行保存或者呈现。
如此的先后顺序安排,应该是最优的选择。
对于思维导图有深刻了解的人,绝大多数都趋向认同“思维导图一定是手绘的好”的这个观点;也有学员朋友听了我的课以后,甚至删掉了自己的思维导图软件。
在一个“上班=电脑”的时代,电脑确实减轻了我们的若干负担,但也在无形中扼杀我们的思维。
对此,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一书多有批判。
关于思维导图的手绘版与软件版,我的看法是这样。
大家也可以看看《演说之禅》,看看“初心”、“宅寂”,相信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的微博:@李伟希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