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平均数》教案(1)(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平均数 北京版 (1)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例如:小明和小红比赛跳绳,小明跳了60下,小红跳了80下,怎样表示他们两个人的平均成绩?2. 探究新知(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跳绳比赛的例子,发现60和80都不能表示他们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指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同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课后,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2)小组讨论: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意义?(3)师生共同总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3. 拓展应用(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讨论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讨论解题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在生活中,平均数还有哪些应用?五、板书设计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1. 求和2. 除以数据个数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究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的总和是多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2. 讲授新课(1)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举例说明求平均数的方法,如:一组数据为2、4、6、8,求平均数。
平均数= (2 4 6 8) ÷ 4 = 20 ÷ 4 = 5(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让学生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解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平均数的应用”。
因为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平均数时,不仅要理解其概念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 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提升-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 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请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八、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传授平均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以及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今天我们要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
例如,5个小朋友每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65cm和150cm,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50+160+155+165+150)÷5=156cm。
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在150cm 左右。
二、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当这组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这组数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例如,8个小朋友每个人一分钟可以跳绳的次数是10、12、14、16、18、20、21和2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6+18)÷2=17。
我们可以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是偏向于高分还是低分。
三、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1)计算方法不同: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而中位数是一组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2)反映的情况不同: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3)受极值影响不同:平均数易受极值的影响,而中位数不受极值的影响。
例如,10个小朋友每个人手中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其中9个小朋友每人有1-5颗糖果,而另一个小朋友手中有100颗糖果。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2+3+4+5+1+2+3+4+100)÷10=16,显然这个平均数是不太合理的;而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即使有一个小朋友拥有了100颗糖果,它也不会对中位数的计算造成太大影响。
四、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情况,互相补充,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问题:10个小朋友每人手中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其中9个小朋友每人有1-5颗糖果,而另一个小朋友手中有100颗糖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 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案(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和表示《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
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一内容在《教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此次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但平均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得到的。
教学《平均教》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重视实际操,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发现平均数的特点,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平均数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数学平均数可以代表班级的数学整体水平,班级的数学平均分是用全班数学总成绩除以班级人数得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平均数”的计算不难,难在理解其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平均数,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喜欢数学,喜欢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可以灵活的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画图(移多补少)去找平均数缺乏生活经验,我以男、女生队跳绳比赛为主线进行设计。
当人数不相同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匀”出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反馈交流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接着,通过女生队增加1人,从而引起平均数的变化,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来巩固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
课件出示:数学平均分88分、平均身高是120.5厘米等。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指着88、120.5…)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和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用平均数?”2. 概念讲解(15分钟)•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总个数。
•示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小明每天跑步的距离为4公里、2公里、6公里,求这三天的平均距离。
3. 计算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向全班汇报答案。
•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讨论各组的解答,引导学生找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规律。
4. 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
•展示讨论: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全班进行讨论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四、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练习计算平均数。
2.自主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平均数》 教案(最新9篇)

《平均数》教案(最新9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2、师总结。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
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共同特点——每个数据都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然后给出平均数的定义。
(3)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3.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 应用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板书如下: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8《平均数》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平均数有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知道具有什么特性,有什么用处,可以表达什么含义。
(3)培养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一起来发现平均数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
(3)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入平均数,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有哪些含义。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利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说平均数的概念啊?
学生各种说法。
老师:恩,那你们知道平均数怎么求的吗?
学生:不知道啊。
老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平均数和平均数代表着什么含义。
2、引出课题。
(PPT展示例题)
老师:现在问题是:五(1)班第一小组的男。
女同学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10个球。
他们投中的个数统计如下表。
同学们对照着PPT上面的表来想一想,一起讨论一下。
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
学生1:男生。
学生2:女生。
老师:恩,那你们这样说是根据什么理由呢?
学生:额(沉默)。
老师:男生是4人,女生有五人,怎么比?女生中有投进数量最多的,也要最少的,不能只看多的比。
学生:不知道。
老师:我刚才不是说了嘛,可以用平均数的啊!你们现在分别求男生平均和女生平均
投中几个。
一段时间后。
老师:同学们计算好了吧,现在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一些了吧?
学生:知道,是男生。
老师:恩,很好,这就是平均数的含义和用处,当你不能通过具体的数字来判断优胜的时候,需要判断总体的平均数。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学校打算从下面两个设计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校园雕塑,由5位教师代表和12位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
用10分割打分,结果如下(对照着PPT解答)。
(1)哪个组对方案A的评分高?
(2)哪个方案的得分高?
(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平均数的用处,在什么地方可以用平均数了。
(四)巩固练习。
第44页第2、3题。
(五)作业。
第45页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