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司马迁与司马光历史著作的两位伟大编纂者

司马迁与司马光历史著作的两位伟大编纂者

司马迁与司马光历史著作的两位伟大编纂者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编纂者,他们的著作对于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而司马光则以其修撰宋代历史正史《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

本文将对这两位伟大编纂者及其历史著作进行细致的探讨。

一、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他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他的父亲司马穰苴是汉代大将军。

司马迁自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亲自教他《春秋左传》等古籍名著。

从小培养出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被誉为史家四大纪传体通史之首。

这部巨著共分为十二个纪(帝纪、本纪、世家、志等),涵盖了中国历史的早、中、晚三个时期,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政治制度、文化风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他采用了纪传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这部史书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司马迁的笔记简练有力,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诠释具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古代史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他的祖父司马懿是曹魏末年的重臣,他的父亲司马昭和叔父司马炎分别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大帝国。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司马光有幸接受到了一流的教育,并广泛阅读了古代经史文化。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代表作,这部巨著是一部断代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中国历史的近一千年时期,从战国到五代十国,记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司马光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他的史书语言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一部史书之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纪传体的形式讲述历史事件,同时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使得这部史书极富学术价值。

司马迁

司马迁

3、基本的历史观
(1)能自觉总结、研究经济问题。 (2)重视人民群众和下层社会力 量,承认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3)作者重视整体、重视发展变 化的观点,辩护华夏统一,主张各民 族平等友好。
4、无畏的批判精神
《史记》不仅敢于揭露历史上许多暴君: 夏桀、商纣、、周厉等的暴政、暴行,而且 还敢于直接抨击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的皇 帝,这在封建史学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无人为 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马迁精神上是 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杀,然而为了责任没 死,他认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因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 代现任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 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 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第三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三、悲慨激昂,有强烈的抒情性 四、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五、《史记》在文学上的影响:
一、塑造了丰实的人物形象:
《史记》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 作,向读者战现了丰富多彩的的历史人物, 其中有性格的任务有八九十个,有一部分是 有典型意义的,如:项羽、李广、刘邦、陈 涉、张良、韩信、廉颇、蔺相如等。
(2)第二次,汉武帝派他去西南,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邓、昆明”。 在这些地方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对后 来写列传大有帮助,如《西南夷列传》 《货 列传》,回来后父亲病重,赶回洛 阳。 (3)第三次(公元前110年)随汉武帝 到泰山封禅,并“率师巡边”,到了呼和 浩特、辽西碣石等地。
出游活动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 经验,所到之处考察了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 物产强棵,访问了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旧故老, 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从而扩大 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接 触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体会到了人民的思 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述《史记》和他 的政治见解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

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

它为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明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史记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史记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史记》文化文学史

《史记》文化文学史

专题一《史记》文化文学知识【知识点击】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孔子世家》论赞语饱含深情:“《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史记的文学常识

史记的文学常识

史记的文学常识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一部杰出的著作,由中国古代名人司马迁所著,于公元前141年开始编写,完成于公元前91年,主要以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大事件、政治文化、民俗习惯等内容为主,全书分三卷:「上史」、「中史」、「下史」,共200多篇短文,全书叙述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直至汉武帝死后的六十余年。

史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在文学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也是汉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学作品。

一、史记的文学常识1、史记的文学形式史记的文学形式主要是传奇,另外还有记叙、抒情、诗歌等形式。

史记以传奇形式叙述历史事件,其文字间隙中寄寓着神话传说、神仙故事、哲理思想,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文学技巧,使历史叙述加入了艺术的情趣。

2、史记的文风史记的文风集中表现了司马迁的思想意识,他崇尚“礼”,追求“义”,崇尚正气,反对恶意,遵循天命,尊重帝王,重视社会道德,追求天道,尊崇朝廷;他的文章充满了豪迈的气势,抒发着他的志向和信念,赞美高尚的人格,抨击邪恶的行径,给英雄英明的褒奖,给恶人的报应批判。

3、史记的文体史记的文体主要是汉文白话,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讽刺、超调、形象等修辞手法,以及上古汉文的诗词形式,使文章生动而有节奏感。

史记的文体也受到《诗经》的影响,将诗经的叙事方式运用到史记中,使之更具有文学色彩。

二、史记的文学价值1、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是中国历史史书类的代表作,它以司马迁的独到的见解、丰富的资料和客观的叙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人们记录历史的重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2、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史书,更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巨著,它的文学价值体现在语言文字、文体和文学手法等方面。

史记的文字清新自然,格调高雅,文体活泼,文学手法运用得当,使文章既有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又有艺术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3、史记的思想价值史记记录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变迁,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观念,如崇尚“礼”、追求“义”、重视社会道德等,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对今天的人们也有一定的启发。

司马迁文学常识

司马迁文学常识

司马迁文学常识
司马迁文学常识,是指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所组成的一种文学常识。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是东汉昭烈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集中在三篇,分别是《史记》、《报任》、《管子》。

司马迁的《史记》是典型的“新史学”,是一部以汉代为主的编年史,收录了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23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正史观念出发的史学著作。

《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文字风格新颖,开创了以材料为主、以结构为辅的史学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司马迁的《报任》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司马迁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为主要内容,对开创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有着重大影响。

《报任》论述了司马迁有关政治的许多思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如“天地配合、人民服务”、“民有所宜,则王之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的《管子》是一部综合性的哲学著作,收集了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学术思想,是司马迁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

《管子》以“管仲论”为主,涉及时事、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总而言之,司马迁文学常识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所组成的一种文学常识,其作品有《史记》、《报任》、《管子》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文学常识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现代文学中,并且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2 司马迁和《史记》附解析教师版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2 司马迁和《史记》附解析教师版

A. 《史记》
B. 《水经注》
C. 《伤寒杂病论》
D. 《齐民要术》
【答案】 A
【解析】【分析】其中题目中的司马迁一词告诉是本历史著作,其代表作品是 A 项,B 是郦道元的 C 是有
关医学方面的 D 是贾思勰的农手工生产的。所以答案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6.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B. 阿房宫
C. 骊山陵墓
D. 万里长城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
取积极防御的策略,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秦长城的起止点。本题难度不大
11.《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你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历史史实 是( )
所以答案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史记》的知识。
第3页共5页
12.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史记》中关于商朝的记载心存质疑,直到( )的出土,使人们相信《史记》 是一部信史( )
故答案为 D。
【点评】明确《史记》记载历史的起止时间,分析选项事件是否在记载范围内即可。
9.《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下列人物在《史记》中应该没 有记载的是( )
A. 秦始皇
B. 陈胜
C. 汉武帝
D. 曹操
【答案】 D
【解析】【分析】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
《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
A. 大泽乡起义
B. 张骞出使西域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8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

#《史记》文化常识《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由司马迁编纂,共计130篇,记述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涉及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堪称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古代纪年法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皇、五帝、尧舜禹等人物的传记,这些都属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历史,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史记》也是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开山之作,为后世的编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纪年法。

古代的纪年法较为复杂,主要是以皇帝纪年和二十四节气纪年为主。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以皇帝即位年份为标志进行年号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晚期。

文化、科技、文学等方面的记录《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记录最为全面的一部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政治和战争,还记录了科技、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其中《太公典》记录了古代太公钓鱼、打制铜瓢、纺织等方面的技术;《仲尼弟子列传》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而《白起吞铁剑列传》则记录了古代军事家白起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些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乐府诗集》、《楚辞》、《离骚》等。

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文学家的借鉴和范例。

文化人物《史记》中涉及的文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同时,《史记》也记录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人物,如荀子、韩非子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文化借鉴《史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史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还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启发和借鉴。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还对中国文化、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 是彻底的译写;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国语》 有很多的改动;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 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 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天汉二年( 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 ),李陵抗击匈奴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一度想到自杀,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 一个完整的交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本文是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感谢您的阅读!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