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太史公自序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汉兴而读《春秋》者遍天下。

其后继者,司马迁、班固父子为之记,此皆信而有证,事丰言伟,人所传记。

至迁之著《史记》,…而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自序如是,则迁之志可知矣。

汉武帝末年,有一次司马迁奉命出使云南。

一日,到了滇池,忽然觉得头痛欲裂,眼睛也睁不开。

他感到十分害怕,因为这种情况在当地的土人看来是神灵附体,特来祸害外地人的,于是就请求让他离开这里。

但滇王并不答应,硬要他留下。

无奈,他只好让两个从人代替自己入滇,自己乘船返回。

可是船行到湖中时,突然狂风暴起,船翻人亡,他也葬身鱼腹。

两个从人很快被鱼腹中的水鬼捉住,背到岸上,扔给官兵,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辨认不清了。

《史记》前六书分别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书”。

后四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天官书”“封禅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生平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写作《史记》。

关于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史记》的作者曾说过:“太史公患无其本,故论,纪、传、世家,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史记》的基本内容就是记载历史,阐述史实。

这个体裁是“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这一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刘彻以前。

但是,关于什么是“史”,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太史就是掌管占卜之事的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此语可能系对太史、少史的旧称。

而据东汉桓谭《新论·辨惑》说,古代没有“史”这个称呼,《春秋》“称曰书”。

在这些说法中,古代太史与“史官”含义相近。

所以,太史应该是主管史事的官员。

而他也许兼任史官。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确,我们赞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欣赏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 “肠一日而九回” •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所如往”
•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 也”
2、司马迁金钱观的改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 716年-公元前645年)齐国 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 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经 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 (即丞相),被称为“春秋 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史记》的体例
• 编年体,按年代来记述历史,其中 最有名的,像《春秋》《左传》;
• 国别体,按国家来记载历史,比 如《国语》《战国策》。
• 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 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二、《史记》特点
第一,《史记》饱含爱憎。
项羽
李广
公孙弘
第二,《史记》文采斐然。
究天人之际: 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通古今之变: 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 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 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其中最突出的, 是司马迁看到了经济、经济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 定作用。认识到并且公然提出:是人的物质欲望、追 求生活满足的要求,支配着人的历史活动。
课文主要内容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司马迁与《史记》篇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防止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荣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唐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那么头抢地,视徒隶那么心惕息。

〞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所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料最丰富、严密的史书之一,也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继承的经典之作。

然而,在书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没有少遭受职位低微、遭受屈辱、坐牢牢狱之苦,那么,司马迁究竟为什么忍辱写下《史记》呢?这个问题,关乎到司马迁的写作动机、他的文化观和思考方式,也涉及到当时汉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忍辱为什么?——供职低微与追求名声司马迁写史,是有一定动机的。

人之所以写作,无非是想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情感,或是追求在文化、社会层面上的名望和地位。

司马迁的写作动机,也是这些因素的综合。

他的家庭背景很好,祖父司马相如、父亲司马错都是伟大的文学家,而自己在学问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被誉为当时的骚客(风雅人士)。

然而,他同时也曾经历了令人尴尬的社会地位。

在当时,能够成为官员才是实现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司马迁曾经因罪被贬为官仆,他的供职地位始终低微,这也导致了他难以实现自己在官场和文化人士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他对于名声、荣誉的追求。

以此为前提,司马迁在书写《史记》时,出于对于自己身份地位和文化追求的考虑,选择了通过自己的功劳和成就来争取名声与地位。

虽然司马迁可以借助家族的社会门槛来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但他更加渴望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二、文化观的决定——史料的积累与传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司马迁在书写《史记》之前,曾经在历史学方面深耕过。

他克服了世俗观念对于官史的崇拜,不断地加深阅读和研究,相信“盐铁论”的学说,追求民生以史为鉴的意义,他深刻意识到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历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事实,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借鉴,更是要为未来的社会作出贡献,为它制定规则,传承文化,为民族的复兴和强大做出贡献。

因此,司马迁决定自己亲笔书写《史记》,这是一个政治理念、文化观念推动下的必然选择。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孔子世家》论赞语饱含深情:“《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之典范。

观其一生,不论为官、做人抑或写文,始终坚守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或许正因其才华与精神相辅相成、知识与人格交相辉映,才成就了他的宏篇巨著《史记》。

本文从司马迁生平着手,就其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家庭出身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据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在虞夏和周朝均担任史官。

西汉时期出生的司马迁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指在家乡干农活。

后来父亲司马谈在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来到长安,可谓家境良好。

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刻苦攻读,“年十岁则诵古文”,并研习《左传》、《国语》等各类史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拜访过多位名师,曾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请教《沿书》,向今文经学学者董仲舒请教公羊《春秋》。

做上太史令后更是借工作之机遍览皇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史资料。

其丰富的学习与阅读经历,为其后来的《史记》创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其任务就是记载帝王圣贤之言行,以及搜集整理天下之遗文古事,还有通过叙事论人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资料。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想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巨著。

他当上太史令后,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史料,为修史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然而由于其年事已高,要独修一部史著谈何容易,另外从时间、精力和才学各方面都已力不从心,故此他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望他能实现这一人生宏愿。

虽然司马谈最终也未能完成夙愿而憾恨而卒。

然而其学术思想对司马迁的深远影响却是巨大的。

二、漫游经历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谈寄希望于司马迁后,加大了对其培养力度。

先让其“读万卷书”,接下来让其“行万里路”。

在他的鼓励下,20岁的司马迁就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之旅。

后来证明这次漫游成为了司马迁《史记》创作的一次实地考察。

漫游途中,司马迁深入一线,亲自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使《史记》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

此外,这次漫游还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家及文学家,应历帝时人,多部史著作流传至今,令我们给予重视,铭记古往今来的历史脉络,而其最著名的着作《史记》何以能如此兴盛,面对此,司马迁为得到官方认可而不得不受辱,也正因此,才让这部古典盛著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1)司马迁将传统史籍巧妙融合司马迁之所以会出现,即是两家传统史籍《左传》和《春秋》之间空白,司马迁自小便深居读书,其熟悉《左传》与《春秋》,同时也懂得社会之道流行更迭,了然社会变革,令司马迁能够撰写完善一分子志史,将两传之间空白补充完整,而此乃历史学家司马迁之聪明所在。

(2)司马迁晓畅礼仪之道至于司马迁令宗室虽令口口声声赞誉,但实拒其作品的却是官方的原因,司马迁不断遵历史传统男子以性格强烈,艰难坚持,要求自己勤奋好学,强调礼法,不断改进,此乃司马迁如何利用礼仪之道得到官方认可之捷径。

(3)司马迁以史记言礼仪把读史行为般拿来论证礼仪,以史记言礼仪,“然言与行,遗载于史”,“若礼行,亦可遗载”等等,完善一部中国最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着作,司马迁微言大义,令读者充满启示,让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

(4)司马迁表彰礼礼仪此外,司马迁亦在《史记》中提及众多有关礼法的概念,如文宗论伯温之案,其认为若只是读书,则造成虚浮,修身行礼,则为表彰,司马迁以此说明,无论是冒险新知,还是孜孜可尽精神报效,都需以学习与礼法相结合,提倡要以礼代治,令读者从中引以为鉴,不仅在史书之中,而且在实践中施行,以礼让世间弥漫芬芳之气。

(5)司马迁善表达文化价值通过《史记》的编撰,正是司马迁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让我们得以透过史书认知历史,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文化价值展现无疑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司马迁尽职尽责,以忍辱而著述不为官方认可所容,而今,所有人皆能受用于《史记》之宝藏,今见之皆令人欣慰。

可见,司马迁为“让文明继续荣耀”,忍辱著书《史记》,以此洗礼古代文明,让我们理解历史,继承文化,以此延续一百古,愿此多此颜而拥谱而致,让历史盛本之辉耀永不湮没。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8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四、太史公评价:
失败原因:
(1)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自立,失人心。 (2)自矜功伐,愤私智而不师古。力征 天下,不用人,不觉悟。
五、性格: 力拔山,气盖世——有勇有智。 垓下之围——有情有义。 失败的结果——有弱点:
残暴——失民心;不善用人; 背关怀楚。
下 课 啦!
4、 乌江自刎
(1) 拒绝东渡:勇者性格,敢于接受失败的结果。 (与刘邦比较,举例刘邦的三次自私逃生) (2)赠马:粗疏残暴,有恩必报,——矛盾性 格的统一。 (3)自刎:对吕马童的蔑视,以及汉军争项王 头,自相蹂践的丑态描写——铁骨铮 铮,惟我独尊,雄霸天下,而又豪迈悲 壮,目中无人的英雄形象。
1、“破釜沉舟”——善战之智; “沉舟”——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 破 釜 ” —— 速 战 速 决 , 弥 补 劳 师 远 征 之 不 足 2、 尽破秦军-——善战之勇。 “虏王离、杀苏角、逼涉间”——以战果表其勇。 “一以当十”“呼声动天”——以场面证其勇。 诸侯“从壁上观”“人人惴恐”——从侧面衬其勇。 3、为诸侯冠——善战之威。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情态衬其威。 “诸侯皆属”——以结果壮其威。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夏阳人(陕西韩城)人。汉武帝同时 代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
读万卷书:
他博学多才,兼采众家,雅好道家, 对司马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迁少 年时代曾学书于汉大儒家董仲舒、孔安 国,受到过儒家思想的熏染。
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侯,他开始漫游四 方,东南到绍兴;南到浙江;北到曲阜, 最后经河南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担任郎中一职直到三十五岁,受 武帝 之 命, 他 被派 遣 视察 安 抚西 南 夷人 (四川云南等地),遍游名胜古迹,名山 大川,了解了民情民意,民俗民疾。掌握 了史地知识,奠定了他伟大创作的基础。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 是彻底的译写;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国语》 有很多的改动;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 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 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天汉二年( 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 ),李陵抗击匈奴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一度想到自杀,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 一个完整的交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郑樵评《史记》体例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
《表》以正历,《书》以类事, 《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 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 总叙》
《史记》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 夏本纪 殷本纪 周本纪 秦本纪 秦始皇本纪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项羽本纪 第七 高祖本纪 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 第十 孝景本纪 第十一 孝武本纪 第十二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十二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 终,是世系史;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 大事纪;世家叙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 或地域史;列传记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 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八书则是有关经济、 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有专门 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框架,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 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 社会生活图画。
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 成败兴坏之理以志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 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 独立地位。
《史记》的文学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
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 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 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 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 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 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李斯五叹(3)
(秦始皇死,为赵高所挟制,被迫从其谋更
易太子。)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
曰:“嗟乎!独遭乱世, 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五叹(4)
(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居
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 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 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 忠死,宜矣。……吾必见寇至咸阳,麋 鹿游于朝也。”
李斯五叹(5)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
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 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石建父子谨慎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
曰:‚误书!‘马’(马)字与尾当五, 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 ‚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 ‚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 犹如此。
第三章 司马迁与 《史记》
台湾学者赖明德评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才、学、识、德兼备的 大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 学者。他的才表现在对学术思想的统摄和开展;他的 学发挥在对文化体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识流露在对 人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他的德显示在对正义的伸张 和良知的实践。就经学上的成就而言,他确立了孔子 的主导地位和六艺的真正价值;就史学上的贡献言, 他开创了历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就对诸子学的认 知言,他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学上的 表现言,他充分运用了流畅的时代语文,甚至各地的 方言土话。还有,他在历学上所树立的典型,是对自 然科学的确信和对客观事理的认定。 (《司马迁之学 术思想》)
《项羽本纪》的叙事与写人
选取典型事件
传奇性与悲剧性 诗化与抒情性
《项羽本纪》之三大战役
神公 鸿 穷 心 功 项 一 钜 记 项 ,《 门 力 折 。 羽 及 鹿 独 王 极项 、 尽 , 项 兵 战 之 钜 自 得羽 垓 处 亦 羽 法 事 战 鹿 叙 意本 下 自 由 英 及 , 全 、 七 文纪 三 显 其 雄 其 而 用 垓 十 字》 段 神 好 , 斩 于 烘 下 余 。中 , 通 奇 史 将 垓 托 两 战 聚自。,公搴下法战, 精是钜于自旗显,为史 会史鹿势是之出不详公 、 。所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传主地位的安排 传记次序的安排 人物合传的设立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因果关系的探究
叙事中详因而略果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史记》的人物刻画
1. 2. 3. 4. 5. 6. 7. 8.
闾巷之人入传 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在典型环境中揭示人物性格 用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个性 用心理描写增强形象的生动感 用细节描写增强形象的逼真感 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为此, 司 马 迁确 定 了自 己 研究 历 史的 方法即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 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 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 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
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 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 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 的取材对象。
生、陆贾亦其自序,即进而屈原、贾生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亦其自序也。更进 而伯夷积仁洁行而饿死,进而颜子好学而早夭,皆 自序也。更推之而传乐毅、田单、廉颇、李牧,而 淮阴、彭越,而季布、孪布、黥布,而樊、灌诸人, 再推之而如项王之力拔山气盖世,乃时不利而骓不 逝,与夫豫让、荆轲诸刺客之切肤齿心为知己者死, 皆太史公之自序也。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之磈 垒,诚不禁其击碎唾、拔剑斫地慷慨而悲歌也。
李景星评《魏其武安侯列传》
李景星曰:“此传虽曰《魏其武安侯列传》,实则窦、田、 灌三人合传也。两个贵戚,一个酒徒,惹出无限风波。头 绪纷繁,如何措手?而太史公独用力博众兽手段,构成一 篇绝热闹文字,真是神力。传以魏其、武安为经,以灌夫 为纬,以窦、王两太后为眼目,以宾客为线索,以梁 王、……、程不识、汲黯、郑当时、石建许多人为点染, 以鬼报为收束,分合联络,错综周密,使恩怨相结,权势 相倾,杯酒相争,情形宛然在目。而武安侯田蚡恃其宠骄, 以琐屑嫌隙倾杀窦、灌。此尤千古不平之事,故传又特意 写出。奇文信史,兼擅其长,宜乎于古今史家中首占一席 也。”(《史记评议》)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 弄臣,寄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 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 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 肆于心而为文。
——《汉文学史纲要》
袁文典论《史记》为发愤之作
余读《太史公自序》,而知《史记》一书,实发愤 之所为作。其传李广而缀以李蔡之得封,则悲其数 奇不遇,即太史公之自序也。匪惟其传伍子胥、郦
论 伯 夷 叔 齐
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 如引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 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 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史记· 太史公自序》) 奉命出使西南 数次随武帝出游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
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 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 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 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刘 邦 的 无 赖 性 格 表 现
不喜儒生,有戴儒 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 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项羽威胁欲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 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 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周昌求见,刘邦‚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 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 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张丞相列 传》)
李斯五叹(1)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
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 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 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 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五叹(2)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 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 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 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 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 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际: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
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 《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 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 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