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教育课件1、2、3章
《贵州省情教程》课件

贵州的民族风情独特,如镇远古镇、黄果树古镇等。
非遗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
交通运输
高速铁路
高速公路
贵州的高速铁路发达,方便快捷, 连接全国各地。
贵州的高速公路网密集,便于出 行和物流运输。
地铁。
产业发展
1
新兴产业
人口
贵州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绚丽多 样的民族风情令人向往。
经济
贵州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文化
历史悠久
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探索。
传统节日
贵州的传统节日充满独特的民族特色,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
文化瑰宝
贵州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贵州省情教程》PPT课 件
通过《贵州省情教程》课件,深入了解贵州的概况、历史文化、自然地理、 人文风情、民族团结、富民兴省、旅游资源、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现代化 建设、乡村旅游、旅游新业态、革命历史、政治生态、社会保障、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
贵州省概况
位置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 的腹地、内陆省份之一。
贵州发展新兴产业,如大数据、新能源等,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
传统产业
贵州仍保持着传统产业的优势,如农业、矿产资源等。
3
产业互联网
贵州积极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数字经济的转型和创新。
3
民俗表演
贵州的民俗表演充满民族特色,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富民兴省
农业
贵州的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的收 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
贵州的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为经 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贵州省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取消了文理分科,实行了“3+3” 模式。
教师培训
贵州省加强了教师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教育资源与设施
教学设施
01
贵州省各级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
设备和实验室。
图书资源
02
贵州省加强了图书馆建设,增加了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
04
贵州省教育发展
教育现状
基础教育
贵州省的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小学和初中入学率 逐年提高,但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
高等教育
贵州省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滞后,高等教育资源相 对匮乏,但近年来也有所改善。
职业教育
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缺乏专业化的师 资力量和实训基地。
教育政策与改革
义务教育
贵州省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普及率。
平原等。
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贵州省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 主,占比较大,同时还有一定比例 的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土地利用特点
贵州省土地利用特点是以农业用地 为主,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土地 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较大。
水资源
01
02
03
水资源总量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较大, 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 中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度假等,这些项目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特色美食
酸汤鱼
酸辣是贵州饮食最大的特点,苗族酸汤鱼是一大代表。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汤,外加糟辣椒 和一些中草药,各种鱼搭配各式涮菜,风味独特。
丝娃娃
形似襁褓中的婴儿,通体雪白,口感香嫩,味道醇厚,由绿豆皮、豆腐皮、青菜、豆子等 包成。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1、2、3章

能源资源
黔金丝猴
白 头 鹤
华南虎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
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河湖、泉水景观多,水好,景色美。 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森林美景多。
贵州环境独 特,地貌类型 多样,其自然 风光资源的特 点是:
煤水结合、 水火电互济, 能源资源 优势突出
矿产资源
组合态势良好、 开发前景广阔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旅游资源
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
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一、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水能资源方面
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 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 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 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 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 总量的4.4%。按单位面积占 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 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倍,排名全国第3位。贵 州水能资源的特点是:分布 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 优。
煤炭资源方面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 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 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 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 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 “江南煤海”著称。煤炭资 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 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构 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 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 炭生产基地。
生物能、天然气、铀矿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贵州省情第一章

10-20°C; 降水量。年降水量多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湿润; 日照。地处冷暖空气交锋地带,阴雨多、日 照少。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看一看:
贵州的水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议一议:
一、贵州省内最大的河流是哪个?黄果树 瀑布属于哪个水系? 二、贵州有几大水系?分别是什么?
最高点赫章县 的韭菜坪(海 拔2901米)
耕作条件 最高地区威宁 (海拔2166米) 最低地区 玉屏(海 拔541米)
最低点在 黎平县水 口河出省 处(海拔 148米)
山地丘陵地貌
中山峡谷地貌
山原丘陵盆地地貌
山地河谷地貌
山原丘陵地貌
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金刚石、锰矿 B 锰矿、重晶石、光学水晶 C 汞矿、锑矿 D 化肥用砂岩、砖瓦用砂岩
A
4.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产区之 一,贵州五大名药是( )
珠子杉、冬虫夏草、鸡枞、天麻、半夏 B 天麻、石斛、桔梗、五倍子、半夏 C 天麻、杜仲、黄连、吴茱萸、石斛 D 天麻、杜仲、黄连、何首乌、厚朴
四、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
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 讲一讲: 最少的是水稻土。
石漠化:地表基岩 大面积裸露或砾石 堆积的土地退化现 象。 贵州是全国石漠化 面积最大、程度最 深、危害最重的省 份。
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 不足。
地面: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
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 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 地下: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 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 莲花盆、卷曲石等
《贵州省情教程》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一)气温
•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
• 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0℃-20℃之间。
(五)南盘江水系
•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游,发源 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 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省区界河,与北盘 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
• 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公里,流域面 积7651平方公里,流经兴义、安龙、册享、 兴仁、普安、盘县6县市,水量和水力资 源都很丰富。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大中 型水电站。
中部:苗岭,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 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 公山,海拔2178米,原始森林茂密,世界十大森 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 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 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
• 1.东部山地丘陵区。
• 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 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宜发展农业,但部分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
• 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威宁、赫章、毕节年降 水量在800-900毫米,其中赫章最少。
(三)日照
• 贵州年日照时数多在800-1600小时之间。
• 日照西部多、东部少。西部的威宁、盘县 大多数时候阳光普照;而北部遵义、务川 一带整月不见太阳直射光却是常事。
• 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 季最少。
(七)红水河水系
贵州省省情

第一章贵州基本省情第一节贵州概况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012年末常住人口348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一、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
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
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贵州省情2

七 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
1930年,邓小平与张云逸,红七军,克榕江县城; 1934年,贺龙等,红三军,在黔东北建立根据地 1934年,任弼时等,红六军,黔东南 1934年,红军长征进入贵州 1935年,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 娄山关大捷
• 四渡赤水
八、中共贵州 地方党组织 的发展 邓恩铭、王 若飞,周逸 群
第 三 节
4200 26
• 1951 ----1953 年 年 , 完 成 土 改 。
二 、 土 地 改 革 运 动
三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 步建立
对 建主 本 、 主商 本 手 农 立义 完 义业 主 工 业 。制 成 改的 义 业 、 度 的, 年 造社 工 和 个 初社 基 会会资 体 步会
二、屯田与贵州开发 1、屯田促进发展,明 嘉靖年间有人口25万人。 2、大力修建驿道 3、奢香与“龙场九驿”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1、元时设土司制度 2、明时逐渐削弱土司权力。 3、清时彻底完成了改土归流,贵州土司制不复 存在
四 乾嘉起义和咸同起义
• 乾嘉起义 乾隆17年松桃苗民石 柳邓起义 嘉庆二年王囊先布依族 起义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1、24万年前有人 类活动遗址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古 夜郎文化 1、地理位置 2、出土文物:4000余件 3、距今:24万年 4、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
观音洞出土文物
其他古人类
• 据报道,贵州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50多处,散布于全省 各地。盘县大洞遗址的发现又引起一番轰动,被列为 “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是一个规模 巨大的遗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像这样宽阔的旧石器 文化遗址,无论是国内或国外都是少见的。这里蕴藏着 丰富的古人类遗迹,仅初步发掘便出土了两枚人齿化石、 1000多件石制品和40余种动物化石,手斧和手镐引起国 际上的关注。这里还隐含着许许多多的未知数,有待深 入发掘。 • “水城人”打制石器的方法与众不同,考古学上把它称 为“锐棱砸击法”,当是贵州古人类的一大创造。到了 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 山、六枝桃花洞,锐棱砸击法都得到进一步发展,显示出 区域文化的特征。虽然在西南地区、东南亚及台湾也发 现这种打制方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加工方法出现 时间最早的是贵州,发展最为充分、典型的也是贵州。
《贵州省情介绍》课件

贵州拥有众多山地,是中国南方的山脉分布区之一。
水资源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拥有亚热带山地等不同类型水系。
自然奇观
贵州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国家公园、黄果树瀑布等众多自然景观。
经济发展与产业特点
新兴产业
• 电子商务 • 现代金融 • 信息技术
传统产业
1. 农产品加工 2. 木材加工 3. 造纸业
3 老龄事业
推进乡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以解决老年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老问题。
科技与创新
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于2012年建设,引领贵州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方面的发展。
科研突破
贵州不断投入科研资金,支持优秀科研团队及科技创新项目的发掘与推动。
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
1 健康医疗
建设了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提高了医疗保障,满足了医疗需求。
2 教育
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助力农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旅游资源与景点介绍
黄果树瀑布
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瀑布,古 朴典雅,风景绮丽。
黔东南旅游区
集人文、自然、民俗、历史于一 体,引人入胜。
凤凰古城
古榕掩映、古街长廊,保留了许 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文化。
教育与科技发展
高等教育体系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涵盖文、理、工、农、医、法等多个领域。
脱贫攻坚
贵州长期以来积极践行精准扶 贫,获得了许多良好成果。
历史与文化
千年史迹
遗址、碑刻、寺庙等许多历史建筑物都荟萃于这片土地上。
由来已久的习俗
鼓楼、苗族大歌、彝族火把节等多种文化活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文学艺术之乡
贵州的诗、词、曲、画、舞蹈、木雕等艺术品种繁多,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贵州省情1. pptx1

而如为的民来横军黔长黔 为仇官诗百请行在联。。 虎的。句姓写霸黔军为年民 作人由:的对道纪总了底国 伥格此遍劝联的律指借* 。品可地告的恶废挥重云年 行见荆*滇行驰政严南( *严榛而军**治寅军 他寅兵且军十烧顾亮阀 年 并亮作还官分杀问的唐 ) 掳 不爱匪写提气 。声继 * 因乡*下出愤掠他望虞 滇 被爱满了不。*耳*兼 军 聘民山痛要不敲闻聘任 二 为、豺斥危仅诈目其贵 次 顾疾虎时害向勒睹为州 侵 问恶盗弊黎前索滇滇省 *
周逸群
相关事迹:
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 封建思想。周逸群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铜 仁南明学校中学部,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格外崇拜著 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 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 的青年”。
1929年春,把江陵、监利等县游击武装整编成鄂西游击大队, 后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兼任总队长,领导鄂西地区军民,提 出“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和“分散以 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等游击战术,运用这一战士挫败 了国民党军及地主武装的多次“清剿”
1929年12月,主持召开鄂西地区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制 定并通过《关于鄂西党目前的政治任务与方针》、《关于 军事问题》等项决议案,推动了鄂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继续 发展。
席正铭
生平事迹:
”图为孙中山为其提词:“男儿的一代英雄!
简介:
周逸群(1896年6月25 日-1931年5月20日), 字立风,贵州铜仁人,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1896年出生,1913年入 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读 书,1919年前往日本留 学,1924年初回国,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 与创办中国青年军人联 合会。
贵州省情教育课件

多民族聚居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 汉、苗、布依、侗、土家等50多个民 族。
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遗产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物质文化遗产,如苗族鼓藏节、侗族 大歌等。
各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 习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
02
贵州省经济
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经济实力
贵州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 总量和人均GDP不断提升,在全
气候条件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 季分明,雨量充沛,多云 雾,日照少。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贵州省历史悠久,古代为 苗疆腹地,后为中原王朝 所辖。
近现代历史
近代以来,贵州省成为革 命的重要基地,红军长征 的重要历程地之一。
当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经 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西 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之一 。
民族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 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人才短缺
贵州省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和创新能力。
02
区域竞争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上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需要加强自身优势和特色产
业的发展,提高竞争力。
03
政策支持
贵州省将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
未来发展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引领
贵州省将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贵州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区。
贵州省情试讲课件

试讲人:李璇
什么叫省情
省情是指一个省的 自然、地理、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发展等 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 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 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 化的动态系统。
第一章节
绪论
贵州印象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贵州印象
天无三日晴
1.从不利的方面看 2.从有利的方面看
1.从不利的方面看 2.从有利的方面看
地无三里平 人无三分银
1.过去贫穷落后的原因 2.如今快速发展的景象
一、天无三日晴
(一)从不利方面看: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倒 春 寒
冰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干旱
洪涝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
(二)从有利方面看:
贵州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
贵州降水充沛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
(一)从有利方面看:
大气降水丰富
1.降水 2.光热 3.气候 4.气温
光、热基本同季
立体气候明显
气候温暖湿润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二、地无三里平
低纬度、高海拔 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二、地无三里平
(一)从不利方面看:
— Lorem Ipsum Dolor
• 添加您的副标题
文字内 容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编辑文
字标题您的团队名称您的 公司名称单击此处添加您 的编辑文字
文字内 容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编辑文
1
字标题您的团队名称您的 公司名称单击此处添加您 的编辑文字
《贵州省情》课件

布依族
布依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 一,他们保留了传统的居住方 式和习俗。
侗族
侗族是贵州省的重要民族之一, 他们以丰富多样的歌舞和传统 建筑文化闻名。
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经济增长
贵州省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在旅游、农业和科技领域表现出色。
2
扶贫工作
贵州省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
丰富资源
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包括煤炭、铝土矿、铅锌矿 等多种矿产资源。
茶叶产业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 区之一,盛产绿茶、红茶和 花茶。
茅台酒
贵州茅台酒是贵州省的特色 酒品,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 和口感闻名。
贵州省的人口和民族组成
苗族
苗族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 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 化和独特的服饰。
Hale Waihona Puke 贵州省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
黔剧 侗绣 铜鼓
贵州省的传统戏曲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和 动人的表演而闻名。
贵州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 艺和多样的图案而受到青睐。
贵州省特色乐器,铸造精美,声音高亢悠长, 常用于表演和庆典活动中。
3
教育发展
贵州省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青年一代的全面发 展。
贵州省的旅游资源和观光景点
黄果树瀑布
贵州省的明星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壮丽景象令人惊叹。
荔波小七孔
贵州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被誉为“南方的桂林”。
凯里大鼓
贵州省的传统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和表演艺术而闻名。
《贵州省情》PPT课件
欢迎来到《贵州省情》PPT课件!我将带您探索贵州省的独特之处,从地理 位置到自然资源,从人口民族到经济发展,探索这个风景秀丽、文化丰富的 省份。
贵州省情课件

止境
火互济”的电源结构使贵州成为中国发电工业的 最佳省份之一。
矿产资源
贵州已发现矿产123种 排全国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
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 砂岩、砖瓦用砂岩等; 排第二位的有磷、稀土等; 排第三位的有铝土矿、镁等; 煤、锰、锑、金、镓、硫铁矿在国内占有 重要地位。
人口和民族
2006年末全省人口为3959.15万人。 贵州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
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瑶族、 白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 佬族、羌族、满族等17个。
行政区划
全省现辖贵阳、六盘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 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 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资源优势
贵州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组合良好。 全省水能蕴藏量为1808万千瓦(平均功率),居
全国第6位。 煤炭保有储量达504.27亿吨,居全国第5位, 远景可开发电力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以上。“水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
遵义会议的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
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 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 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生物资源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 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 四大产区之一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 物名录的有71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 野生动物有87种
旅游资源
PPT贵州省情 (1)

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改善, 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 面进一步扩大;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 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 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 努力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 二、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五、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一、积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加快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 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 三、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四、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坚持生态立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 二、资源保护和合理 开发利用 三、扎实推进生态建 设 四、加大环境保护和 污染治理力度
贵阳市
【现行政区】2004年,贵阳市辖6个区、 1个市、3个县,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51个乡(其中民族乡19个)、 30个镇、37个街道办事处、3个农村社 区、1118个行政村、437个居委会。
【辖区】城市行政区划辖六区(云岩区、 南明区、白云区、乌当区、花溪区、小 河区)、一市(清镇市)、三县(修文 县、开阳县、息烽县)。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二、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2007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
到100%。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 育,力争2010年在市(州、地) 所在地和部分县(市)基本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在校生规 模达到100万人,高中阶段毛入 学率达到5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省情?
省情是指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历 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 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 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国酒茅台 壮美秀丽的黄果树大瀑布
多民族元素 遵义会议旧址
生态植被 自然环境
宜人气候
耕作条件
河流水系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生态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
一、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 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 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 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势西 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 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 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 一。铝土矿保有储量达 4.18亿吨,居第2位。集 中分布在贵阳、清镇、修 文、遵义一线,以清镇、 修文最多,占全省铝土矿 储量的74%。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从古夜郎到贵州
“观音洞文化” 为代表的 史前文化
古夜郎 的兴起
郡县制 的建立
牂牁的 发展
名称及区 划的由来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贵州纬度偏低,海拔较高,气 候温和,利于各种生物繁衍,也适 宜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天然溶洞, 提供良好栖息场所;多种动植物资 源,提供丰富食物;碳酸盐出露, 利于打制石器;所以,贵州高原是 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 的发源地之一。
煤炭资源方面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 2006年,全省煤炭保有储量 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 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 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 “江南煤海”著称。煤炭资 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市 和毕节地区,在煤种上又构 成各具特点的能源优势,可 供建设功能、性质不同的煤 炭生产基地。
生物能、天然气、铀矿
光、热、水基本同季
2.水热 立体气候明显
3.气候
4.气温
气候温暖湿润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
(一)从有利方面看:
贵 州 降 水 充 沛
贵州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
贵 州 日 照 充 足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
(二)从不利方面看:
干旱
不利 因素 倒春寒 、秋绵雨 洪涝、冰雹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贵州是全国首次发现 “卡林型”、“红土型” 金矿最多的省份。保有 储量为226.49吨,居全 国第10位。产地有21处, 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 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 等10多个县。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能源资源
就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
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 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主要有穿 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 红腹锦鸡等。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一)从有利方面看:
地貌多样
煤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
(二)从不利方面看:
生态脆弱
• 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喀斯特地貌上的土地自然保水保肥的 能力较差。
耕地不足
• 耕地不足:可耕地资源少,耕地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
开发困难
• 开发困难: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
(二)从不利方面看:
倒春寒
冰雹
干旱
洪涝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
(一)从有利方面看:
土地类型多样、生物 种类繁多。
煤炭、水能,南方重 要能源基地。
矿产丰富、组合良好, 铝、磷、锰、重晶石等, 中国重要原材料基地。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
1050小时<日照时数<1800小时
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 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 次之,冬季最少。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 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生态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八大水系
牛栏江 横江
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生态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
五、种类繁多、分布呈现过渡性的能源资源
生态植被 阔叶林 针叶林
灌丛和 管草丛 沼泽与 水生植被
竹林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三、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能源资源
黔金丝猴
白 头 鹤
华南虎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
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河湖、泉水景观多,水好,景色美。 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森林美景多。
贵州环境独 特,地貌类型 多样,其自然 风光资源的特 点是: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
红枫湖
黄果树大瀑布
梵净山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能源资源
美丽乌江
西江千户苗寨
遵义会址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三节 行政区划
2011年11月8日-10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1〕130、 能源资源 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贵州省最后两个地区行署——毕 节地区和铜仁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和铜仁市。 贵州省从1967年之前,设置大多为地(专)区行署。 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省辖市。 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 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今年11月,国务院批准毕节 和铜仁撤地设市后,行署这个机构将在我省行政区划上成 为历史。至此,贵州省最新(2011年11月)行政区划为:9 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辖 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附件拷贝)
乌江
赤水河 綦江
沅江
南盘江 北盘江 红水河
都柳江
长江流域
▲ 苗 ▲ 岭 ▲
珠江流域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生态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
四、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
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 大,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 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贵州气候条件的优势:具有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条件。 从气温来看,贵州属于亚热带范围,年 平均气温在15ºC左右,不冷不热,十分宜人。 贵州也曾经出现过极端气温,最高气温曾 经出现在铜仁,为42.5ºC;最低气温曾经出现 在威宁,是-15.3ºC。(极少出现)
能源资源
贵州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三大磷矿产 区之一。磷矿保有储量26.7亿吨,居第2位。主要 集中在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二、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贵州重晶石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质量良好。全 省有30多个县已勘探发现 重晶石,保有储量高达 1.42亿吨,占全国重晶石 保有储量的三分之一,居 全国之冠。主要分布在东 部地区的天柱、黄平、施 秉、麻江等县。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
天无三日晴
1.从有利的方面看 2.从不利的方面看
1.从有利的方面看 2.从不利的方面看
地无三里平
1.过去贫穷落后的原因 2.如今快速发展的景象
人无三分银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
(一)从有利方面看:
1.降水
大气降水丰富
1
2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三、人无三分银的原因
(一)过去贫穷落后的原因
交 通 闭 塞 的 山 区
崇 山 峻 岭
多 民 族 元 素
落后的教育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三、人无三分银的原因
(二)如今快速发展的景象
各方面的发展
阻 碍 发 展 的 因 素 农业方面:大兴水利,改善条件 交通方面:建立现代交通体系 邮电通信:覆盖全省,构建现在 网路 商业贸易:科学发展,日益发育 旅游方面:拓展市场,完善体系 城镇方面:城镇经济实力和综合 能力增强
贵州除煤炭、水能资源 外,还有生物能、天然气 (主要是煤成气和气田成 气)、铀矿等。煤成气是一 种煤源潜力巨大的能源,贵 州煤成气包括聚煤气和煤层 气两部分。据初步计算,全 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万亿 立方米,总储量居全国前列。 重点分布在六盘水、织纳、 遵义三个煤田。
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特殊的地理环境
第一章 绪论 “贵州印象” 三、人无三分银的原因
(二)如今快速发展的景象
现 代 化 建 设
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