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刚性: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指标。
2.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发生晶格形式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3.模锻: 是使金属坯料在冲击力或压力作用下,在锻模模膛内变形,从而获得锻件的工艺方法。
4.缩孔和缩松: 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5、分型面: 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
6.硬度:材料软硬程度。
7.加工硬化:大量位错互相缠结,在晶界处塞积,使位错运动困难,阻碍塑
性变形。
再要继续变形,就要更大的外力作用,这种现象称加工硬化(形变强化)。
8 .固溶体:以合金的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溶质)所组成的异类原子混合的结晶相,结构保持溶剂元素的点阵类型,其实质是固态溶液。
9.枝晶偏析:实际在生产条件下,由于结晶过程很快,原子扩散不可能充分进行,达不到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原子扩散尚未进行就又继续冷却下来,偏离平衡的结晶条件,造成各相内成分不均匀,这种偏离平衡条件的结晶,称为不平衡结晶。
10.钎焊是利用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为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焊件连结起来的焊接方法。
11.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化合物即第二相,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相中,会使合金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称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
12.残余应力: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后残留在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13、固溶体
异类元素(溶质)的原子溶解在固体金属(溶剂)中所形成的新相叫做固溶体。
14、起始晶粒度:
A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与A长大倾向性有
关,还与化学成分有关。
15、细晶强化
通过增加过冷度和变质处理细化晶粒,使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得到提高。
16、分模面
铸模上模与下模的分界面
17,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重复或交变应力作用下,于规定的应力循环次数N内不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18、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模生产模锻件的工艺方法。
19、塑性变形:外力去处后,不能恢复的变形,即残余变形称塑性变形.
20、疲劳强度:材料抵抗无限次应力(107)循环也不疲劳断裂的强度指标,交变负荷σ-1<σs为设计标准。
21、加工硬化
大量位错互相缠结,在晶界处塞积,使位错运动困难,阻碍塑性变形。
再要继续变形,就要更大的外力作用,这种现象称加工硬化(形变强化)。
22.蠕变
金属在高温长时间应力作用下,即使所加应力小于该温度下的屈服强度,也会逐级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直至断裂。
23.本质细晶粒钢
奥氏体在加热时,晶粒长大倾向小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24.淬硬性
钢在理想条件下进行淬火硬化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的能力称为淬硬性。
25、共晶相图
由两个组元在液态下无限互溶,固态下有限互溶,并发生共晶反应的合金系所构成相图。
26、热硬性(红硬性)
工具在高温度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27.同素异构性:一种金属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结构。
28.本质晶粒度:将钢加热到(930±10)。
C,保温3-8小时,冷却后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测定的晶粒大笑。
29.共析转变:在一定的温度下,由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中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完全不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共析转变或共析反应
30.过热:指钢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太长,引起奥氏体晶粒过分粗大,冷却后得到粗大马氏体组织,从而降低力学性能,而且易产生淬火变形和开裂。
31.合金的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不存在液、固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限清楚的分开。
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的中心,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
32.模型锻造:模型锻造是指在模型锻造设备上利用专用模具使金属坯料成形的工艺方法。
33.贝氏体等温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是指将奥氏体后的工件投入稍高于该工件M S点温度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的时间,使其发生下贝氏体转变后取出空冷。
34.麻口铸铁:铸铁中的碳大部分以渗碳体形式存在,少部分以游离态石墨形态存在,断口呈黑白相间的麻点,故称麻口铁。
35.淬火:将钢加热到A c3或A 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方法称为淬火。
通常,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36.合金的糊状凝固: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温度的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的某段时间内,铸件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称为糊状凝固。
37.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符号A表示。
奥氏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38.板料冲压:指在冲压设备上利用冲模使坯料产生分离或变形的工艺方法。
39.相: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以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40.奥氏体本质晶粒度:不同钢材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是不同的,本质晶粒度反映钢材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41.包晶转变:恒温下由液相和一个固相相互作用生成一种新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包晶转变。
42.过烧:指钢加热温度接近钢的熔化温度,引起奥氏体晶界氧化或局部熔化的现象。
产生过烧的钢,力学性能极差,无法挽救,只能报废。
43.晶体线缺陷:指在晶体中有两维空间方向的尺寸较小,另一维方向尺寸相对比较大的缺陷。
这种缺陷就是指各种类型的位错。
44.二元匀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
具有这类相图的合金系有:Cu-Ni、Au-Ag等。
45.共晶转变:恒温下从某种成分固定的液体合金中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
46.焊接:通过局部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在使用或不用填充材料的情况下,使分离的金属通过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的连接的工艺方法。
47.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晶格的致密度。
48.渗碳体:Fe3C为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其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几乎等于零,硬脆相,是钢中主要强化相。
49.晶体点缺陷:指缺陷在晶体中三维空间各方向上的尺寸都较小,常见的缺陷就是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
50.二元共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有限溶解并发生共晶反应的相图称为二元共晶相图。
51.晶体面缺陷:指在晶体中有一维空间方向的尺寸较小,另两维方向尺寸相对比较大的缺陷。
主要是指晶界和亚晶界。
52.铁素体:α-Fe中溶入碳元素而构成的间隙固溶体,常用符号F表示。
铁素体仍保持α-Fe的体心立方晶格,由于间隙小,溶碳极少,力学性能与纯铁相同,强度、硬度不高,具有良好的塑性。
53.热处理:将钢在固态下进行加热、保温,冷却,以改变其组织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54.马氏体:当奥氏体被快速冷却到Ms温度以下时便发生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实质上是C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55.锻压成形:是压力加工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被加工材料的塑性,通过外力作用改变坯料的形状和性能,获得毛坯、零件的工艺方法。
56.滑移:所谓滑移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
57.回复:加热温度较低时,仅使变形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近距离运动,而使晶格畸变减少、内应力显著降低的过程,称为回复。
58.铸造成形:将熔化后的液体金属,浇注到与零件形状、尺寸相适应的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生产方法。
59.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
60.再结晶: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原子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有可能在破碎的亚晶界处重新形核和长大,使原来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内部缺陷较少的等轴晶粒。
这一过程不断消耗金属的内能,位错密度降低,金属的组织和性能又重新恢复到冷塑性变形前的状态。
61.合金结构钢:在碳素结构钢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合金元素以提高其性能,主要用于重要的机械零件和工程结构。
62.自由锻造:指在自由锻造设备上利用通用工具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工艺方法
63.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64.配位数:每个原子周围的最近邻的原子数。
65.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和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66.变形织构:在冷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伴随着晶粒的转动,金属中的每个晶粒的位向都趋于大体一致,这种由于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称为变形织构。
67.奥氏体起始晶粒度:珠光体刚转变为奥氏体时的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比较细小,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时才长大。
68.奥氏体实际晶粒度:指钢在实际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它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热处理生产中有一个升温和保温阶段,所以实际晶粒度比起始晶粒度大。
69.再结晶温度: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的最低再结晶温度称为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70.淬透性:钢在一定的淬火条件下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71.电弧焊:利用电弧作为热源的一种熔焊方法。
72.拉深:利用模具使冲裁后的平板毛坯变形为开口空心零件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