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202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022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目前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至第八次,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围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进一步推出了一系列以“3N”开头的理念,如“三种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2、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3、新课改的核心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
6、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改的三观

新课改的三观新课改是指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在新课改中,三观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下面将从人本主义、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新课改的三观之一是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权利的尊重。
它强调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心智成长,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人本主义还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
通过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改的三观之二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平衡发展。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新课改提倡跨学科的教学和学科的整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还包括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育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最后,新课改的三观之三是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新课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此外,新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社会。
通过社会责任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 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并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课改基本理念

新课改基本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教育改革中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思想。
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智力能力、身心健康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二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新课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
新课改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还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发展多种智能,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创造积极、开放、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
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四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个体差异。
新课改提倡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从单一的知识考试转变为多元化的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科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还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方式比较固定和单一。
而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改还提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反思,通过教师间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经验共享。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也在悄悄地变革。
说到新课改,大家可能会想,这究竟是个什么鬼?其实,它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有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得更畅快。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课改的三大基本理念,保证让你听完后豁然开朗。
1. 以学生为中心1.1 学生是主角首先,咱们得说说“以学生为中心”。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真的是大刀阔斧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老师就是台上说教的权威,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偶尔抬头看看钟,盼着下课铃声响起。
而现在,老师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则成了学习的主角。
想想,谁不想在课堂上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呢?这样的课堂活脱脱就像一场热闹的聚会,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1.2 激发兴趣再说了,学生们的兴趣可得放在首位。
想象一下,今天的课程是关于古代历史的,如果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课,谁还愿意听呢?而如果老师用游戏、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保证大家都乐得不行。
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真是“乐在其中”啊!2. 促进全面发展2.1 知识与能力并重接下来,咱们聊聊“促进全面发展”。
这可不是光学习书本知识,大家都知道,光有知识没有能力,跟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所以,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服务等等,帮助学生们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野外露营,自己搭帐篷、煮饭,那感觉真是比上课有趣多了!2.2 培养综合素质当然,除了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新课改提倡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学生们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比如,参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志愿服务,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样一来,孩子们将来走出校门,能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真是“百炼成钢”!3. 强调实践与创新3.1 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咱们来谈谈“强调实践与创新”。
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理念

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三个理念华富中学唐劲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欲扎实科学地做好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弃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影响新课改的理念中,以下三个理念需要我们首先关注: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我国的素质教弃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注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岀现了“课上搞应试教冇,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而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冇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而化倾向的根本性描施,就是深入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苴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而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左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冇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而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冇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而的改革配套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冇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英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泄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弃理念。
第二,弄淸课改与实施素质教冇的关系,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课改。
新课程在教学方面有三大核心理念

新课程在教学方面有三大核心理念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理念被提了出来,根据学者们以及笔者的研究,具有共识的是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这三大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这些理念在指导我们重建课堂教学时也表现出限定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全面、辩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学。
一、建构性建构性是当前教学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
毋庸置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就是要遵循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等。
当然,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具有时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揭示了新的教学认识规律,在教育科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认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观和社会观,[1]尽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认知并不是对世界简单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即在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内部积极地产生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给予主体的刺激仅仅强化了其中的某些模式。
这样,世界(生活世界或认知世界而不是没有人存在的纯粹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大脑建构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我们的发明。
不存在绝对的知识,即知识也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主体积极建构的。
然而,主体的建构又不是纯个体的活动,它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与他人及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依赖于思维的社会基础。
因此,文化和社会情境在主体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文化给了主体认知工具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这些工具的类型与性质决定了主体发展的方式和速度;而社会情境则是主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
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当代教育发展
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良性、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
三大基本理念包括“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首先,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发展性,即培养学生随着教育发展而实施各
种学习技能以及多半的生活技能。
例如,应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发现规律、探索科学。
此外,可以推广一些传统课程,开发与科学技
术学科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其次,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均衡性,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科目上取得良
好的成绩,也要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均衡发展。
均衡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系统的身心教育,追求综合性素质
的提高,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宽的视野中建
立对社会的认知。
最后,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多样性,即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在
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在
课程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参加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活动,例如运动、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充分发展,提高学习
效率和获得更多新知识,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86295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咱们教育界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未来的大事儿,得好好聊聊。
咱们得说说“学生为本”。
这个理念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得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比如说,咱们不能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教课,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不是被填鸭式的教学给压垮了。
接下来是“能力为重”。
这个理念就是说,咱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咱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项目或者案例,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这样,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有用的人才。
最后是“素质为先”。
这个理念就是说,咱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比如说,咱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样,学生们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对社会做出贡献。
这三个理念结合起来,就是咱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通过这样的改革,咱们希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希望大家能从这次改革中汲取到力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它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呢?嘿,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今天就来聊聊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些理念是啥。
1. 以学生为中心1.1 教育的真正主角说到以学生为中心,听上去可能有点官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角。
就像一部电影,学生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主角,老师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配角”。
以前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长篇大论的独白剧。
但现在,改革后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演”,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开口说话,参与讨论。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家都是主角,没什么人愿意当“观众”。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的兴趣也是关键。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满是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知识,谁还愿意认真听讲呢?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源源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年一样。
2. 关注全面发展2.1 不只关注分数咱们常说“得分为王”,以前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呢?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考出好成绩,还能懂得生活的道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2.2 培养多种能力此外,改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练兵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一,生活性——回归生活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史上有许多精辟和深刻的见解.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一)教学向生活的回归(生活即教学)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1. 理论上强调:①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合科学世界只是一个"营地",生活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家".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整体成长无关.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工厂和加油站.——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科学世界能够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学生要在课堂上把握"真",基础是他在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学生要在课堂上理解"善",离不开他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学生要在课堂上感悟"美",靠的是他在生活中的体验与积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是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传统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行,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传统教育把儿童的人格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科学本位,科学疏远了原初的生活情景和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突出表现在:①重视科学的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②教学提出大量的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③建构一个虚拟的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图景;④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⑤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常识.新课程(教材):突破学科本位,改变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的教学: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课堂教学).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直接经验:储备金;母乳间接经验:纸币;代乳品传统教育:以间接经验为本位,把间接经验绝对化,过分冷落,忽视直接经验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经验成为奴仆,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分离和脱节,知识成为外在的牵累,知识越多,心灵越干瘪.新课程(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机整合.新课程教学: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堂教学体系的重建.2. 实践上强调:①教学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正,负数,"分数"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泉(为什么往煤里洒水)(估算)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书)②教学注重从学生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春天》一课)(小女孩不是爸爸亲生的吗)(三角形内角和=18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必须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关于科学探究的一段话: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科学知识的一般认为是我们教会的,我们不教他们怎么会呢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最要紧的是,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品,是他们"心中的科学".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科学教学实际上是用对于学生来说外加的甚至怪异的科学知识去与学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发探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竞争!有科学的权威,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权威在手,我们可以暂时领先.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为它所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的局限和科学理论的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铺平道路.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的东西,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的"科学"(罗星凯).教学以人为对象.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课堂与生活血肉相连.(二)教学(学习)本身就是生活(教学即生活)体验生活,创作;不,创作本身就是生活教学联系生活,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教学怎样成为一种生活1,诚信教学——教学的真实性教学情境是真实的教师言行是真实的学生表现是真实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与在家里表现是一样的"(真实的谎言,何时是个头)2,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3,返朴归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4,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二,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和掌握从属服务于发展.新课程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1. 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情绪交往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这既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又是"核心点".2. 学生的发展①纵向上(发展层次):现有发展(自主解决)最近发展(互动合作交往解决)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学关系:现有发展区:基本独立,完全独立相对独立最近发展区:完全依赖,基本依赖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 自主建构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发展是有差异的.②横向上(发展内容):课程(教材)维度的过程,方法教学活动维度的过程,方法课程(教材)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活动生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以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处理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只有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发展, ——为什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拓展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特殊发展":与学科直接相联系的内容"一般发展":在学科活动中拓展,升华,深化出来的个性属性③机制上(发展方式) :预设性发展(目标达成)生成性发展(智慧生成)预设+生成=高质量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发展的即时感受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为什么强调生成开放生命和人性的非预设性,不可预测性.只有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教学,那些能够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的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二) 教学本身要发展防止教学平庸化1. 实践要有理论指导: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非理论教学实践(拒斥教学理论的指导)经验主义教学实践(无用论)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害怕论)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实用论)教学实践在低水平上重复.理论的参与和指导才能使实践不断升华,超越!2. 教学要有研究支撑:教而不研则浅.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研究神秘论:专家学者的专利研究时间论:教师工作时间=教学时间+研究时间教师成为研究者: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研相长)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研究的参与会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教师要养成反思习惯学校要建立校本研究和培训制度学校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校园文化三, 生命性——生命化教学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 .生活性:现实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发展性:未来关怀(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生命性:终极关怀(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教育不仅将完善生命,教育自身也将因此而富有生命.(一)关注,敬畏,提升生命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知识(认识)养育,滋润生命让生命变得丰富,厚重.生命因为知识,教学而美丽!①教师要有生命意识不仅仅要有生活意识,发展意识,更要有人的意识,生命意识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感,敬畏生命课堂教学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不是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学生身上领悟到了生命的雄伟吗②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知识生命化)挖掘知识的生命价值—人的价值知识" 活" 起来(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知识个性化知识智慧化知识生命化用"生命"来学习——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用智慧来批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③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自由: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意味着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宽松:即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谐: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二)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历程的内在组成部分课堂教学: "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活课与闷课但是,把人当"人"的教学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教学往往成为压抑"人"的生命活动的"人工窒息机".活课的基本要素:①兴趣好奇,情趣,志趣形象,生动,活泼游戏,童话,情境②智慧思考,探索,质疑发现,顿悟,启发③体验经历,感受,感悟品味,滋润,欣赏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⑴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标的各个部分,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⑵突破学科中心。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密切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⑶改善学习方式。
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面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与基本追求是什么?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8、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⑶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结论),更要注重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
⑷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9、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即学生是完整的人,又是有自身独特性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
10、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哪些转变?⑴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即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⑵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即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⑶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即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与参与意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⑷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即教师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1、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什么?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美每一位学生;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⑶在对待自我上,强调教学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相互沟通与合作。
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其基本特征有:⑴主动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而言,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⑵独立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而言,即我能学。
⑶独特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对应于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而言,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⑷体验性。
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和实践与探究,使学习不再是认知与理性范畴,而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
⑸问题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13、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⑴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⑶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⑸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4、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⑴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⑵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15、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⑵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⑶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16、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⑵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7、什么叫校本研究(校本教研)?它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学校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活动。
其基本理念是:⑴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⑵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
这一命题昭示着课堂观的重建:①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②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④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用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研究)。
其特征是:①主动性 ②反思性 ③日常性18、校本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什么?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②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③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19、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流程)是什么?⑴问题(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⑵设计(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⑶行动(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⑷总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总结)20、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⑴行动研究。
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
⑵课堂人种志研究。
课堂人种志主要关注课堂中师生的具体交互作用,了解教室内部的生活及其意义,是一种微观的研究。
⑶个案研究。
它是针对单一个体现某种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
21、校本培训要注意哪些问题?⑴注重校本培训的科学化。
首先,要倡导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即课前统一策划,课后集体反思。
其次,要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坚持实行“六个一”的教学管理(①教研组每周至少有一节展示课;②老师每周至少听他人一节课;③教师每周至少写一节课的课后反思;④教师每月交流一篇精品教学案例;⑤每学期对家长组织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⑥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再次,开展“导师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带头作用。
⑵注重培训内容的多样化。
一是师德师风培训;二是教育理论培训;三是课程标准培训;四是教材培训;五是教学基本功培训;六是信息技术培训。
⑶注重培训模式的多元化。
一是现场诊断式;二是专题讲座式;三是示范——模仿式(适用于新教师和教学技能亟待提高的教师);四是研训互动式;五是课题驱动式;六是案例讨论式。
⑷注重培训手段的网络化。
22、怎样理解三级课程?三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它们是一个管理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课程形态。
⑴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⑵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⑶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