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文化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重点难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知识梳理——课前自主预习案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一)变化情况:1、男子的长袍马褂流行于整个近代。
2、鸦片战争后, 传入中国,并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3、辛亥革命后, 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几十年大为流行。
4、20世纪20年代以后, 成为城镇新潮女子的日常着装。
5、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中山装和以列宁装、 连衣裙为特征的 迅速取代西装、旗袍。
6、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民众服饰比较单一, 和 流行。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现代服装女子:旗装→上衣下裙、改良旗袍→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现代服装(二)服饰变化的特点:近代服饰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转向适体、美观和平民化;现代服饰则由政治化、单调性转向开放性、多样性。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1、四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 、 是分不开的。
同时受这个地区的 、 、 、 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活动的活跃提供了前提,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适应、趋时、吸收和创新是根本。
四大菜系分别是 、 、 、 。
2、西餐的传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1)传入:1840年 后(2)影响:西餐中常用的 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近代现代3、中西饮食的比较: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4、西餐传入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演变讲课教案
服饰演变讲课教案教案标题:服饰演变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服饰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风格;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服饰演变的审美意识;4.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加深对时代变迁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服饰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服饰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 培养学生对服饰演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服饰演变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服饰演变的视频或展示一些不同时期的服饰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服饰演变有什么了解?你们能说出一些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服饰图片,向学生介绍每个时期的服饰特点和风格,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服饰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服饰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分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服饰进行研究;2. 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收集关于该时期服饰的图片和资料;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所研究的时期服饰,并解释其特点和与社会变迁的关系;4. 全班其他学生对每个小组的呈现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呈现进行点评,总结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演变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服饰演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和选择现代的服饰?五、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了解其他时期的服饰演变;2. 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服饰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并掌握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风格。
通过分组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加深对时代变迁的理解。
汉服时代的变迁教案
汉服时代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汉服时代的变迁教案目标:1. 了解汉服时代的起源、发展和变迁;2. 探究汉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汉服时代的起源和发展;2. 分析汉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教学难点:1. 探究汉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原因;2. 分析汉服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汉服时代的图片和资料;3. 学生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汉服时代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汉服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汉服的了解程度和想法。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汉服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汉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重点讲解汉服时代的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阶段的汉服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使用参考书籍和互联网资源,了解该历史阶段的汉服特点、变迁原因和制作工艺。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信息。
Step 4: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历史阶段汉服的特点和变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Step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汉服时代的变迁,并引导学生思考汉服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拓展活动(可选)(10分钟)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汉服时代的相关话题,如汉服的传承和复兴等。
学生可以撰写小论文、制作展板或参观相关展览等。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来校进行讲座或分享,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汉服时代的变迁;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亲身感受汉服时代的文化遗产。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汉服时代的变迁的小论文,包括汉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原因等。
初中历史书服饰的变迁教案
初中历史书服饰的变迁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服饰的变迁和演变过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历史教科书、图片或视频资料、服饰样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服饰变迁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什么是服饰?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何变迁?
二、知识讲授(15分钟)
1.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古代服饰、中世纪服饰、近现代服饰等。
2. 分析服饰变迁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时代变迁等因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样本,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2.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讨论不同服饰时期的变迁及其影响。
四、课堂活动(1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服饰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服饰资料,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制作服饰变迁时间轴:学生以时间轴形式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变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服饰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评价:鼓励学生对服饰变迁的研究和思考,培养其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的文章,并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对服饰变迁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希望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和社会。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教学设计1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教学重点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借助动画讲解近代中国服饰发生变化的背景。(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课程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贾泽静
所属单位
陇县东南中学
教学背景
本微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中第一个标题《剪发辫,易服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史实: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探讨影响近代以来ຫໍສະໝຸດ 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选取有代表性的服饰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走近历史,感悟生活。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
出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图片。简介上述服饰的由来,进而指出: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山装日渐成为中国男子的礼服。旗袍样式的不断更新,深得女性的青睐。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最新探 究 活 动 课 ——中国服装百年变迁回顾(20世纪初~21世纪初)教学设计
探究活动课——中国服装百年变迁回顾(20世纪初~21世纪初)●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服装发展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三个探究小组。
课前要求如下:第一组的探究领域是“清末服装”。
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搜集图片,开展“演讲比赛”;第二组的探究领域是“民国服装”。
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第三组的探究领域是“现代服饰”,可进行相关文艺表演。
2.制定活动过程及步骤的流程表。
如下:●教学过程导言: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今天我们就以探究课的形式对我国近代百年的服饰变迁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学习。
——首先有请探究一组。
如下:小结:(教师讲评三组的探究成果,略)今天之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历史一大巨变。
国家稳定、社会繁荣,各行业欣欣向荣,社会主义事业蒸蒸向上,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然而,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居安思危,借鉴远去年代留给我们的思考,重新解读传统,重视本土文化,回归民族特性,以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误区。
服饰演变看社会教学设计
服饰演变看社会教学设计导言:服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人们对外界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方式,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以服饰为切入点的社会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服饰演变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服饰演变的角度探讨如何设计一个具有实践性和互动性的社会教学方案。
一、选题:确定教学内容1.选取背景: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服饰演变背景,例如中国传统服饰、西方服饰等。
2.基本要求:学生对选取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描述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和变化。
3.深入研究:学生通过多种资源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过程,理解服饰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和文化常识分析并解读服饰演变的原因和意义,培养批判思维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多元教学手段的选用1.实物展示: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或展览中心等地参观有关服饰的展览,观察实物、听讲解、提问互动。
3.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或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服饰演变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并提取共性和差异性进行总结。
4.信息搜集: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有关服饰演变的资料,并编写相关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
四、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1.表演评价:学生进行服装设计和扮演模拟,通过在历史情景中表演服饰的演变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2.书面评价:学生完成有关服饰演变的作文、报告或观后感等,以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互评与自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反思能力。
五、实施步骤:1.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传统服饰图片,引发学生对服饰演变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服饰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教学设计)
学重难点
重点
近代以来中国服装的变迁
难点
揭示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变迁的趋势、阶段性特点及原因
教材分析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 学实 施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方法运用
组织教学
(2分钟)
导入新课
(1分钟)
新课学习(35分钟)
创境激趣
自主探究
论从史出
分组讨论
引思明理
课堂小结
(5分钟)
布置作业
(2分钟)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的出勤,填写教学日志检查分组、预习落实情况。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衣、食、住、行等方面。衣食住行是一种记忆,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鸦片战争以来国人服饰着装的演变。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的转变;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教师结语:
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服饰的变迁则只是其冰山一角,但管中窥豹,相信通过本科的学习同学们会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作业:
想一想:
有人说: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明年是过时,50年后是时尚,100年后是前卫。请你根据时尚轮回的规律,大胆预测一下未来时尚的走向。
从服饰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从服饰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2.分析服饰的演变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服饰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变迁。
教学难点:1.怎样准确地把握服饰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分析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和变化。
教学方法:1.图片分析法;2.知识点小组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学生研究报告。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图片、PPT;2.学生准备电脑或平板,用于查阅、收集资料;3.学生参考书籍、知识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现代人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言,了解现代人的着装特点。
2.介绍服饰演变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关系(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变迁,并分析服饰的演变与这些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服饰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3.图片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一系列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服饰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分析服饰的变化。
学生可结合之前了解的社会变迁,尝试解释这些变化。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服饰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情况等,并结合图片进行讨论。
最后请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第二课时:1.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分析该时期服饰的特点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社会原因。
例如清朝的袍子、军装,中共建国初期的工作服等。
2.学生研究报告(30分钟)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时期的服饰进行研究,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况、服饰特点等信息,还可以附上一些图片或插图。
3.学生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小组根据报告内容,进行展示,并对其进行讨论与评价。
同时,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延伸:1.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国家的近现代服饰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变迁;2.学生可通过采访老人、家族文物等方式,了解家乡或家族的服饰变迁。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1、识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包括服饰的变迁、饮食的变化、社交礼仪的变迁、婚丧嫁娶的变迁。
2、探究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3、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教学过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
6、
影响变化的因素
1、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
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
4、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二、交通
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
时间
成就
铁路
19世纪70年代
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4、
婚丧嫁娶
1、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为新习俗
2、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3、丧葬风俗游,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5、
移风易俗
一、
1、旧社会的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的。
2、旧社会妇女都要缠足。
二、
1、民国成立后,开展“移风易俗”的政治运动,剪辫易服、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服饰变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之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一)、服饰变化的阶段性
服饰变化看社会教案
《服饰变化看社会》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
活动重、难点: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
活动准备:有关服饰的录像、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前资料搜集: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展示图片资料)*猜一猜他们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猜一猜他们是那个民族?*猜一猜这些照片是在北方什么季节拍的?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知道了从服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民族、职业等信息。
可见,服饰与我们生活很密切,你知道么,一件小小的服饰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民族、职业等信息,还能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与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服饰与社会的关系。
(板书)。
二、活动一,探讨服饰变化:1.提出交流问题咱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服饰的变化。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要求:课前老师曾经安排了一个调查,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中国不同年代的各种各样的服装图片、材料,和搜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照片或过去穿过的衣服,然后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小时候或年轻时穿什么样的衣服,再说说现在穿什么样的衣服。
体会一下,服装会有哪些变化呢?现在你把你可前搜集来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组长做好汇总,看哪一个小组搜集来的资料最丰富。
3.小组展示汇报。
4.教师总结并补充:刚才同学们展示汇报了自己搜集来的中国不同时代的服饰,是的中国服饰史是一座博大的文化宝库,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的服饰,你们看:(图片欣赏),早在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做衣服。
(兽皮图)当他们披着树叶与兽皮在风雨中徘徊了数万年后,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懂得了用衣服遮身暖体。
(麻衣图)再后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
(组图秦、汉、清)服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变迁,体现了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课程、服饰、观念、建筑)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2—课程、服饰、观念、建筑)1.[2013·四川卷]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
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2.[2013·重庆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旗袍。
(2)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概况: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连衣裙。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军装、“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概况: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流行于北方乡村或城市,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受城市居民欢迎的西化居室建筑。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上课
罗定特产
鱼 腐
豆 豉
三、房屋建筑(住)
1)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
影响
2)演进过程: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公寓)
(1)中国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1)中国传统民居
四 川 羌 族 民 居
湖南吊角楼
草原蒙古包 陕西民居
福 建 土 楼 江南水乡民居 云南瑞丽傣族民居
B)
C.改革开放后 D.维新变法时期 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C)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
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 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迷信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课堂总结: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 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 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 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 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B
)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A.明朝
4.“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 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方法运用
组织教学
(2分钟)
导入新课
(1分钟)
新课学习(35分钟)
创境激趣
自主探究
论从史出
分组讨论
引思明理
课堂小结
(5分钟)
布置作业
(2分钟)Leabharlann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的出勤,填写教学日志检查分组、预习落实情况。
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衣、食、住、行等方面。衣食住行是一种记忆,是一种语言,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鸦片战争以来国人服饰着装的演变。
研讨问题1:你认为影响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等)
教师点出:是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巨大变革在服饰文化领域的体现。
研讨问题2: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几次大变迁。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
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引导学生分析:绿军装流行的原因
课堂探究四:异彩纷呈的现代服饰——改革开放以来男女服饰党的变化
幻灯片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多端、色彩纷呈的男女服饰(系列图片)
探究问题:现代服饰日趋多样化、凸显个性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经济、政治的改革;文化的繁荣;思想的开放等)
以研讨会的形式总结本课内容。
本课教学过程中,探究问题及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需要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在这方面本课仍可做改进和探究。
教
学重难点
重点
近代以来中国服装的变迁
难点
揭示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变迁的趋势、阶段性特点及原因
教材分析
通史概要:
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讨论分析法
生生合作法
自主习得法
讨论分析法
案例教学法
发现学习法
讨论分析法
讨论法
归纳法
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
教后反思
历史教学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史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史论结合,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将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从内心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最终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探究问题: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幻灯片展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的一张老照片
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其根源在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剧变)。
课堂探究三:从中山装、列宁装到绿军装——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展示:
材料: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
——马丁·怀特《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中山装、列宁装流行的原因
幻灯片展示:
文革时期的标准装扮:身穿绿军装,手拿红宝书,胸前别毛主席像章。(老照片)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向西方学习的转变;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教师结语:
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服饰的变迁则只是其冰山一角,但管中窥豹,相信通过本科的学习同学们会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下发预习任务书 、检测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方法
教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分析法
学法
发现学习法、生生合作法、自主习得法、比较归纳法
(课前)设计思路
教学的指导思想:实践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载体,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
设计理念:运用问题解决教学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直观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堂探究二: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男装的演变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探究问题:1、这些留美的学童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到西装)2、为何穿西服会成为一大罪状?(剪辫易服象征着反抗清朝统治)可向学生简单提及清初的“剃发易服令”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通过图片、访谈、切身体会等会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易于调动学生思维。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等内容,了解到了鸦片战争后中西方交往逐渐密切的史实,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关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同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学生还是缺乏有效的认识。本课对于学生来说,应侧重于原因的理性分析。
自主探究四个环节,通过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晚清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形成,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每个环节探究问题的设置和解决进而到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凸显本科的重点。
归纳提升,深化认识,突破重点。
学习致用
寻找身边的历史
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展示法
讲解法
生生合作法
自主习得法
案例教学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观念
学生通过对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服装的变迁,感受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同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所谓的时尚和潮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探究问题:分析古代服饰的特点?(1、样式单调,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2、做工精美,是古代手工业的体现;3、服饰和阶级身份相连。)
幻灯片展示:图片对比鸦片战争前的旗袍与改良后的旗袍及20世纪30年代成熟定型后的旗袍
引导学生把握:1、近代女装的变化趋势:宽松肥大 称身适体、短袍窄袖;
2、着装思想的变化:封闭 开放。
课后作业:
想一想:
有人说: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明年是过时,50年后是时尚,100年后是前卫。请你根据时尚轮回的规律,大胆预测一下未来时尚的走向。
动一动:
找找家里的老照片,翻翻家里的旧衣服,将那些反映我们服饰变迁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从生活入手,引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营造愉快、轻松地课堂氛围,心理破冰;引出问题。
幻灯片展示:影视明星、世界小姐、国家领导人着传统服饰的图片;有关“汉服”的图片,并向学生简答介绍“汉服运动”。
通过一些列图片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历史风雨沧桑及世事变迁,品位时尚轮回。
课堂探究一:从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时期女装的演变
幻灯片展示:晚清时期各阶层女性着装的图片
幻灯片展示:
长袍马褂及早期西装的图片,形成直观感受。
探究问题:西装在民国初年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角度: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角度: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幻灯片展示:中山装图片、中山装的形制及其寓意【中山装的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其寓意分别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从服饰的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 程
历史
课 题
从服饰的演变看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授课教师
杨经录
班级
13单招
课型
理论新授
课时
45分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以近现代中国服装的变迁为主,掌握近现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服装变迁的规律和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第一个问题。这一单元是整本书中经济发展的具体化表现,单独来看,它又是介绍社会生活史的内容。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及社会风俗的变化,而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在着装方面的演变,把握其特点,探究其原因,在整个单元中占据主要地位。从整个必修二的内容结构来看,本课是前三个单元知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对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树立“历史就在身边”的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