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前一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含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含义1. 诗句背景提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可是王维的名句呢!它传达了一个清新而又有点伤感的意境。
在四月的温暖中,繁华的春花已经渐渐褪去,仿佛一场盛大的派对结束后,大家都回家了,剩下的只有那一丝丝的余温。
而在这时,山寺里的桃花却悄悄绽放,仿佛在说:“别着急,春天还没结束呢!”1.1 自然与人生的对比其实,这句诗不仅是描绘自然景象,还是人生的一种写照。
就像生活中,我们总会经历一些高兴和低谷。
到了某个阶段,似乎一切都在慢慢消退,梦想、激情、甚至友情,都像那盛开的花儿一样,渐渐消散。
然而,转过一个弯,可能就会遇到新的机遇和希望,就像山寺的桃花,悄悄在这时盛开。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太让人振奋了!1.2 桃花的象征意义再说说桃花,这花可是有很多美好的象征哦。
它代表着爱情、希望和生命的再生。
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大家总会忍不住去拍照打卡,简直成了“网红花”。
而山寺里的桃花,显得格外清幽,远离了喧嚣,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
是不是有点像那些在大城市里拼搏的人,疲惫不堪,却又渴望一份心灵的平静?2. 春天的错觉说到春天,大家是不是都有种“春天来了,花儿开了”的感觉呢?但在这个“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刻,其实春天的味道已经开始淡了。
就像那刚煮好的热汤,刚开始的时候香气扑鼻,但等你不注意,汤就凉了。
这时候,人们可能会觉得失落,觉得美好总是短暂的。
但这正是生活的常态,不是吗?有得必有失,失去的同时,也在为新的到来铺路。
2.1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都在追求更多,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东西。
就像山寺桃花的盛开,虽然在别处早已凋零,但它却在自己的时空里独自绽放。
这让我们不禁反思,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片桃花源,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繁忙的生活,找回那份内心的宁静?有时候,停下脚步,看看身边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2.2 爱情与桃花的渊源再聊聊桃花和爱情的关系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导语】⽩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居易⾃⼰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类体现着他 “奉⽽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发。
下⾯是为⼤家带来的⽩居易《⼤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林寺桃花唐代:⽩居易⼈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译⽂在⼈间四⽉⾥百花凋零已尽,⾼⼭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处寻觅⽽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来。
注释⼤林寺:在庐⼭⼤林峰,相传为晋代僧⼈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
⼈间:指庐⼭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
尽:指花凋谢了。
⼭寺:指⼤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的寺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17年)四⽉。
⽩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只不过是把“⼭⾼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平淡⾃然的⼩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登⼭时已届孟夏,正属⼤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的“长恨春归⽆觅处”⼀句可以得知,诗⼈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怨恨,⽽恼怒,⽽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冲⼊眼帘时,该是使⼈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句的“芳菲尽”,与第⼆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中遥相呼应的。
描写春天的所有古诗
描写春天的所有古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衍生注释:“芳菲”指盛开的花,泛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长恨”就是常常遗憾、惋惜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描绘了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妙景象。
情感上,既表达了对春天匆匆归去的惋惜之情,同时在发现山寺桃花盛开的惊喜中又带有一种对自然奇妙安排的赞叹。
表现手法上,通过对比人间和山寺的气候不同,形成鲜明反差。
把“人间”与“山寺”放在一起写,产生强烈的空间感,用桃花来代表春天,在常见的春景中写出独特的视觉冲击。
作者介绍: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也有不少描写自然风光、闲适生活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以及中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运用片段:例子一:春天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一起去登山。
当我们爬到山顶的寺庙时,看到那满树盛开的桃花,而山脚下的花却都已经凋落了。
我不由得惊叹:“这不就像白居易诗中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嘛。
大自然真的很奇妙。
”例子二:我在写一篇关于乡村春景变化的文章,写着写着就想到有些地方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就引用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写道:“在这个小乡村,当大家都以为春天已经过去,田野里的花几乎都谢了的时候,村后的那片桃林却偷偷开始绽放,就如同大林寺桃花一般,仿佛春天悄悄躲到了这里,真所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例子三:一次春游,我们去一个偏僻山区的古寺游玩。
古寺被青山绿树环绕,寺中的桃花正灿烂地开放着,而一路上的花却没剩多少了。
同游的伙伴很纳闷,我便笑道:“这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啊。
咱们就像是闯入春天最后秘密的探索者,这寺中的桃花像是春天留下的小尾巴,还在倔强地展示着春色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词作品《大林寺桃花》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都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思_全诗赏析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出自唐代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赏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赏析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1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大林寺桃花的配诗画
大林寺桃花的配诗画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诗句解析1. 首联- “人间四月芳菲尽”,描绘了人间(平地上)到了四月,百花已经凋谢殆尽的景象。
“芳菲”指盛开的花,这里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好春光的象征。
- “山寺桃花始盛开”,然而在大林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通过“人间”和“山寺”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山寺因为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所以季节的变化比人间要晚,桃花开放的时间也相应推迟。
2. 颔联- “长恨春归无觅处”,诗人常常遗憾春天离去后就无处寻觅。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惋惜之情,这种情感是很多人都有的普遍感受,春天象征着美好、生机与希望,它的离去似乎带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 “不知转入此中来”,却不知道春天已经转移到了这里(大林寺)。
这一句充满了惊喜之情,诗人原本以为春天已经消失,却在大林寺意外地发现了春天的踪迹(盛开的桃花),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
三、配诗画创作思路1. 画面布局- 整体场景:以大林寺为背景,可以是一座古雅的寺庙建筑,坐落在山林之间。
寺庙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桃花树点缀其中。
- 近景:描绘几株盛开的桃花树,桃花的颜色鲜艳,花瓣娇嫩。
可以有一些飘落的花瓣在地上,营造出一种唯美、宁静的氛围。
在桃花树下,或许有一些小草刚刚冒出嫩绿的芽尖。
- 中景:展现通往大林寺的蜿蜒小路,路上有一两个行人,可能是前来游览的诗人或者香客。
他们的衣着可以是唐代的服饰风格,看到桃花盛开,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 远景:是连绵的山脉,山脉被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高远的感觉,体现出大林寺所处的清幽环境。
2. 色彩搭配- 桃花用粉红色来表现,这是桃花最典型的颜色,能够突出桃花的娇艳。
- 寺庙的建筑可以用古朴的色调,如青灰色的屋顶、土黄色的墙壁等,与周围的绿色山林形成对比。
- 山林的树木以绿色为主,深浅不同的绿色可以表现出树木的层次感,从嫩绿的新叶到深绿的老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哲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哲理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句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它以四月的花开花落为主线,将人间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达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这句诗不仅仅是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更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在这句诗中,四月芳菲的盛衰代表了人生的起伏。
人们常说,“人生如梦”,而四月的花开花落更是如同一场场梦境。
春天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花开花落代表着时间的推移。
从盛开到凋谢,从美好到消逝,仿佛勾勒出了生命的轨迹。
这种景观的变迁,使我们不禁思考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的宝贵。
正如花开花落的循环,人生亦是不断经历着繁华和逝去。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它们转瞬即逝,仅有一瞬的芳华。
而诗中所述的山寺桃花的盛开,则是在四月花落之后的又一春。
桃花盛开的山寺,给人以希望和新生的感觉。
这象征着从凋谢到新生的过程,传递着人生的希望与重生的能力。
正如山寺桃花的盛开,每一个结束都意味着新的开始。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变迁,但无论何时何地,希望都将在生命的某个角落焕发出新的光芒。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哲理:人生如四月花开花落,短暂而美丽,光辉而无常。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要以乐观和希望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无论经历怎样的荒芜和凋谢,我们始终要保持着追求美好、向往新生的勇气和信念。
因为只有在不断地凋谢和重生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丰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文章主题和核心观点:介绍文章的主题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哲理。
该哲理表达了春天的花开与消逝之间的转换,反映了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通过描述花开花谢的过程,传达了人生无常、变化的主题。
2.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的解读和哲理分析。
大林寺桃花_诗词赏析_唐_白居易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 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鉴赏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 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 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 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 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 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鉴赏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 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 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 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 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 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 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 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 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 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 深山的寺庙里。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 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 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 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 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 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 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 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 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 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 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 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大林寺桃花全文注释赏析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全诗翻译赏析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
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都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简介: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
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2023年最新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12篇
2023年最新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12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资料内容。
(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写春天美景的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析:你看这首诗啊。
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就是说啊,在人间呢,到了四月的时候,那些花儿啊,基本上都凋谢得差不多了。
这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春天都过了一大半了,好多花都没了,感觉有点小失落呢。
然后“山寺桃花始盛开”,可奇怪了,在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这就好像春天在人间玩腻了,偷偷跑到山寺里又重新开始了一场花的盛宴。
这对比可有趣了,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呀,所以花开得就晚些。
“长恨春归无觅处”,诗人老是遗憾啊,觉得春天走了就找不到了。
就像我们有时候觉得美好的东西溜走了,怎么找都找不到,心里空落落的。
最后“不知转入此中来”,没想到啊,原来春天跑到这儿来了。
就像突然发现原来一直找的宝贝就在眼前这个小角落里呢,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咱先看开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站在孤山寺的北边,贾公亭的西边,这时候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和远处的云好像都快连在一起了,那云就像脚挨着水面一样,这画面感是不是很强?就像一幅大画卷在眼前展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里可有意思了。
你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儿,它们就像小孩子抢好东西一样,争着往暖和的树枝上飞。
还有不知道哪家新来的小燕子,正忙着啄泥巴做窝呢。
这两句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得活灵活现的,就像我们能看到那些小鸟叽叽喳喳忙个不停的样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好多各种各样的花儿啊,越来越多,都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那浅浅的小草呢,刚刚能没过马蹄。
你想啊,骑着马在这样的草地上走,周围都是花花草草,多惬意啊。
最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说自己最喜欢在湖东这地方走了,怎么都走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树荫下的白沙堤。
院中花朵盛开诗句
院中花朵盛开诗句《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的鲜艳、美丽。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长恨”:常常惋惜。
6.“春归”:春天回去了,指春天已过。
7.“觅”:寻找。
8.“不知”:没料到。
9.“转入”:转移到。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间四月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而山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这种对比突出了山寺的清幽和与世隔绝的氛围。
后两句则充满了惊喜之情,诗人一直惋惜春天已经消逝,没想到在这山寺之中又遇到了春天。
诗中蕴含着一种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惊叹,也反映出诗人对宁静、清幽之境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关心民生疾苦,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如《卖炭翁》等,同时也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的佳作。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山里游玩,那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一路上朋友都在感慨春天已经过去了,花朵都凋零了。
当我们走到山腰的一座古寺时,却看到寺里的桃花开得正盛。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我兴奋地拉着朋友说:“你看,就像诗里说的一样,这山寺中的桃花才刚刚开始展现它的美丽呢。
这可真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啊,山下的春天走了,这里的春天却刚刚到来。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庭前”:庭院前面。
2.“芍药”:一种花卉。
3.“妖”:艳丽、妩媚。
4.“无格”:没有格调。
5.“池上”:池塘上面。
6.“芙蕖”:荷花的别称。
7.“净”:洁净。
8.“少情”:缺少情韵。
9.“国色”:形容牡丹的高贵美丽,一国中最美的颜色。
10.“动”:惊动,轰动。
尝到了春天的诗词
尝到了春天的诗词《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人间四月芳菲尽”,“人间”指的是山下的人世间。
“芳菲”是指盛开的花,这里泛指百花。
“尽”就是都凋谢了的意思。
“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
“始”是才开始的意思。
“长恨春归无觅处”,“长恨”是常常惋惜的意思。
“春归”指春天过去。
“无觅处”就是没地方寻找。
“不知转入此中来”,“转入”表示转移到。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很妙啊。
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山下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却刚刚盛开。
这不仅写出了山中与山下气候的不同,还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后两句呢,诗人本为春天逝去而惋惜,没想到春天却在山寺中。
这就像是在寻找一件丢失的宝贝,找了好久找不到,突然发现它就在眼前,有一种惊喜感。
诗人把春光拟人化,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躲起来让人找不到,充满了趣味。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
他关心民间疾苦,很多诗反映社会现实,如《卖炭翁》。
同时他也写了不少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的诗,像这首《大林寺桃花》就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在暮春时节去爬山。
山下到处都是一片翠绿,花朵寥寥无几,朋友有点沮丧地说:“哎呀,春天都过去了,花都没了。
”我却笑着说:“你可别这么早下结论,你知道白居易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吗?说不定山上还有惊喜呢。
”我们爬到山上,果然看到了盛开的桃花,朋友兴奋地说:“哇,真的就像诗里写的一样呢。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衍生注释:“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是西湖的一处景点,“贾亭”是贾公亭。
“水面初平云脚低”,“初平”指湖水刚刚与堤岸齐平。
诗中描绘花的诗
诗中描绘花的诗一、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二、衍生注释:1. “芳菲”:在这里指盛开的花,泛指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2. “长恨”:常常惋惜、遗憾。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人间与山寺桃花开放的不同时间,展现了山中桃花的独特景象。
2. 情感:蕴含了一种对春天眷恋和惊喜的情绪。
前两句通过对比人间四月百花凋零,而山寺桃花刚刚盛开,有着一种无意中发现美好的惊喜感。
后两句抒情色彩浓烈,表达了之前惋惜春归却没想到在山寺又发现了春天(桃花盛开像春天在这里延续)的惊喜与快意。
3.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
对比体现在人间和山寺桃花开放时间的巨大差异。
“春归”“转入”将春天当作人,写出了春天仿佛在转移和藏匿,很有情趣。
四、作者介绍:此诗作者为唐代的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从社会现实到个人情感均有涉及。
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运用片段:1. 在旅行途中,当你和朋友们爬山,四月天,在山下到处都觉得花朵凋谢,毫无春日生机之感,但爬到山上却看到盛开的桃花,你就可以感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可真奇妙啊,要是白居易他老人家在这,肯定又能写出好诗了。
”2. 假如你是一个老师,在讲解山中自然景观与外界不同的时候,可以引用这首诗:“同学们,你们看就像白居易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山上山下因为海拔等原因,花朵开放时间都不一样呢。
”3. 你写一篇关于春日寻觅美景的散文,在感到在自己常处的地方春日逝去、鲜花不见时,可以这样写:“我在这周围,只看到春天离去后的景象,那盛装的群芳已经不见踪迹,正独自遗憾‘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时候,突然登上一座山,看到那满目的桃花,才明白‘不知转入此中来’,原来春天躲到这儿来了呢。
诗词鉴赏 写花
诗词鉴赏写花《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衍生注释:1.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2.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
3. 长恨:常常惋惜。
二、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前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人间的花在四月都已凋零,而山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诗人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
后面“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之前一直遗憾春天逝去无处可寻,没想到春天跑到这山寺之中来了。
这种写法充满了惊喜之感,仿佛春天像个调皮的孩子,跟诗人玩起了捉迷藏。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和朋友去山上游玩,那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一路上朋友都在感叹春天走得太快,花都谢了。
我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就对朋友说:“咱们再往山上走走,说不定还能看到盛开的桃花呢,就像诗里说的,说不定春天在山上等着我们呢。
”朋友半信半疑地跟着我往上走,结果真的看到了几株桃花在山上开得正盛。
朋友惊讶又惊喜地说:“哎呀,还真被你说中了,这诗可真神奇。
”《赏牡丹》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一、衍生注释:1.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而美丽。
2. 妖:艳丽、妩媚。
3. 格:格调、品格。
4. 芙蕖:荷花的别称。
5. 国色:形容牡丹的高贵富丽,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称为国色。
二、赏析: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前一句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上一句是:
【人间四月芳菲尽】
是出自《大林寺桃花》的名句。
附录全诗如下: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资料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但是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一样”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述。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能够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
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比较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我曾正因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但是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能够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述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钟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因此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那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
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因此开得迟,原因是由于那里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常识告诉咱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
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潜质不一样,这样,处于不一样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明白的。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一样,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能够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
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能够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
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
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
因此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一样天”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