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今天,我们如何向传统文化致敬
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名片,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积淀多年的瑰宝。今天,我们有必要思考,该以怎样的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
幼儿学国学,是否“虚火太旺”
几天前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着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让人的思绪在恍惚之间似乎被带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的年代。
可惜,美好并未维系太久,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抗议打滚。那一瞬间,“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所蕴含的谦卑、礼让、顺从与现实中的场景形成了残酷的反差。那一瞬间,难免让人疑惑:无数的幼儿在学国学,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懂得了传统国学中有关为人、有关生命的深刻内涵。
陆玉林教授说,“传统国学依赖于实践上的创新,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不断的理解和创新,文脉才能得以延续。这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担当精神,这是成年人需要肩负的责任,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才能形成,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软实力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还有更多的学者强调,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影响的是人的头脑与心灵,它对人的滋养,无法用数字、用金钱来衡量。而一旦传统文化裹挟了太多利益的渣滓,所造成的恶果,将是对一代人心灵的毁坏。
“现在的‘国学热’的确存在‘虚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玉林教授表示,“我非常反对家长强迫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传统文化书籍,却并不让孩子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不如从让孩子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
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
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通常是国家或地区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样的政策旨在弘扬国家或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历史文化遗产,并推动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政策中的指导方向:1.文化传承与保护:制定并执行政策,保护、修复和传承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品、手工艺品等。
这可能包括对文物的修缮、博物馆的建设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
2.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培训文化从业人员,并鼓励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
3.文化产业支持: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传统工艺品、表演艺术、文学创作等。
这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场馆、市场推广等方式实现。
4.文化活动与节庆:支持和组织传统文化活动、节庆和展览,以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风情。
5.数字化与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使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6.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外交、文化节目和合作项目,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多元性。
7.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保障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侵权和破坏。
8.社会参与与基层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基层社区,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
这些政策方向可能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政府、社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实现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关键。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节日回归本源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扎根于人民心中,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部分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与独特性。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回归传统节日的本源,重拾文化自信,以此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回归传统节日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春节到端午节,从中秋节到重阳节,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历史的长河之中,节日的本源被人们所遗忘,习俗的含义逐渐模糊,节庆活动的原汁原味正在逐渐消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传统节日的本源,积极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源头,重塑节日传统,才能让传统节日重焕生机,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慰藉。
二、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的对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需要与当代生活相对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引领和社会凝聚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借鉴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使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举办线上互动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可以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可以结合时尚秀场、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示传统服饰、传统乐器等文化遗产,引导年轻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自信与传统节日的关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而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回归本源,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节日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节庆活动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诵读千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
诵读千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概要: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母体,炎黄子孙的根。
古诗文,民族文化的精华,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诵读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让古诗文从我们口中琅琅诵起,让传统文化在子孙后代生命中传承。
一、中华传统文化,炎黄子孙的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我们的祖先以其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犹如历史长河的滔滔洪水裹挟的金砂,沉淀,聚集,今天,我们把它称作文化。
它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积淀,犹如人间仙境,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它包括在思想、学术、哲学、教育、典章、道德、文字、文学、艺术、地理、医药、科技、建筑以及衣食住行、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宏博,堪称一座包罗万象的宝库。
自然,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其糟粕,但更有精华。
因其有精华,故能沿着历史曲线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也因其有糟粕,又唤起一代又一代革新者不断梳理,清除垃圾,这就要求我们去大胆地扬弃,批判地接受。
全盘否定民族文化无疑是在倒掉洗澡水的同时连同澡盆里的婴儿一同倒掉。
我们所要继承的,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优秀品质。
如古籍中所阐发的自强不息、刚健奋进、威武不屈、好学不倦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精髓。
2、民族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繁衍、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灵魂,而且是现代中国文化之源,是实现文化再度复兴、繁荣的根基。
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化茁壮成长之苗,更不可能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呼唤文化自信回归的原因
呼唤文化自信回归的原因: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自信表现: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崇洋媚外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学生不肯下苦功夫读书,做学问求易贪快守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京剧推崇西洋戏剧的写实手法定义:《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原因:1.中国文化实力的落后,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匹配,在于我们未能将弘扬中华文化,放到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层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一直处于政治的附属地位。
无论清末的戊戌变法梁启超借用文化改良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文化的直接摧残。
由此也导致我国文化学界不良之风盛行,埋首学术的人也愈来愈少,在此之际,呼唤文化自信的回归正是对文化的重视,对学术的尊重。
2.呼唤文化自信,也是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当今世界不仅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得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有人说美国人仅用“三片”便征服了中国:第一是大片,第二是薯片,第三是芯片。
这其中,以“大片”为代表的欧美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严重。
当我们面向世界敞开国门,发展经济的同时,欧美文化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
此时,呼唤文化自信,是对外来文化的“抵抗”,也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另:因为,我们需要——富涵千年智慧的治理经验因为,我们需要——吸引世界眼光的大国实力因为,我们需要——容纳传统精华的新价值观因为,我们需要——延续华夏文脉的民族梦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的语文教学
我的体会—
其一:语文组请了国学专家于菲教授 来讲《四书》、《五经》。
其二:我接触过两个日本心理学疗法, 其理论依据是中国文化。
其三:读国学类书籍,让我有了好心 态。
日本心理学家开创的疗法,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
森田疗法: 理论依据“道法自然”(道家) 开创者:森田正马、冈本常男 内观疗法: 理论依据“明心见性,参悟”(佛家) 开创者:吉本伊信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 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 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 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康德所说的道德准则
是圣贤的相关典籍所要传 达的宗旨。
3、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 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时期, 但此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到了汉 代,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状态,一直 到清末和民国时代;狭义上讲中国传统文主要 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 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中华传 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变成了统治思想,但其他 文化任然在发展,并逐渐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有了根
尹凤霞
目录
一、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思考 三、分享圣贤教诲的精华。 四、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之 “一堂此生必看的音乐课”视频(更多)
一、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1、小悦悦事件、老人不敢扶现象。 2、女学生打架。(指导:柔顺——不刚强
一篇文章:目前中国德育教育境界不高
应该承认,这种从“天国”到“人间” 的德育目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经济的 发展很容易使人耽于物欲,同时也使人 看重实惠,而忽视人的价值关怀。在我 国的道德教育历史上,人们一直有天道 与人道,天理与人伦相联系的传统。孔 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揭 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和方向在于 “道”。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练习二第Ⅰ卷阅读题一、(安徽省2020届高三名校联考)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责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费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教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菜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国际化传承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
国际化传承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和广泛,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时代呼唤的话题。
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传统文化是人们对历史、生活和社会价值的总结和体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瑰宝。
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这些精神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展示自己文化魅力、吸引外来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国之间开展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以此推动各自的发展。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需要实现文化的交融,充分利用文化的异质性和协同性,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属于中国的文化品牌。
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推动文化交流和创新。
文化的精神力量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借助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所发挥出来的思想、行为、感情和行动的总和。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推进文化交流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推动文化交流和创新,需要通过深入的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机制建设,才能实现文化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需要创新。
传统文化的创新必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创新是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跨越时代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需要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传统文化,以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加强文化创新和设计,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国际化。
发掘文化该有的精神力量需要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需要深入人心,以深厚人性化的文化素养,来加强和拓宽文化交流的维度和深度。
2024年文化复兴的时代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推动文化复兴,各国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和国际地位,进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复兴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内涵
挖掘与传承
创新与发展
交流与互鉴
文化复兴是指一个国家 或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 文化衰落或中断后,通 过挖掘、传承和创新自 身优秀文化遗产,实现 文化的再生与繁荣的过 程。
03
文化复兴将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复兴不仅仅是文化的回归,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将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
进步。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于文化复兴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数据来源的有限性等。此外,对于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复兴研究还不够深入。
的支撑。
03
文化复兴在各个领域的表现
文学艺术的繁荣
01
02
03
文学创作
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家和作 品,反映时代精神,探索 人性深度。
艺术创作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 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呈 现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趋 势。
影视产业
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质量显著提升,具有更高 的艺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文化复兴的相关问题,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化复 兴的本质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复兴现象,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各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的重要性。
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让读者对这一重要主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传统文化是指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包括了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礼仪、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构成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文化体系,以及我国古代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塑造我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1. 形成国家精神和民族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国家精神和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只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国际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2. 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的文化根基,传承这些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培育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我国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信和尊重,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传统。
3. 提升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传承好这些文化,可以有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弘扬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教育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培养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并传播。
辩论:传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
然而,我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保持民族特色和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
无论是文字、音乐、舞蹈还是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传统文化还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经验,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
传统文化并非僵化守旧,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正是通过融合现代元素,传统文化得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已经拓展到了数字化时代,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得以传播和推广。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重新诠释和应用。
同时,传统文化也在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下进行创新,例如传统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与应用。
这一切都显示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互融合可以带来更好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的互动,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瑰宝,又能引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校和家庭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同时,媒体和网络平台也应积极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呼唤传统经典文化的回归
现在 又遭 遇 了社 会 转型 期 的大 众文 化 , 国传统 的经 故 有唐 朝 人 中举 “ 风 得 意 马 蹄 疾 ” 中 春 ,宋 朝 人 中举
典 文化 能 否 回归语 文 课 程 ,笔 者认 为 也是 一 场 文 化 “ 中 有女 颜 如 玉 ” 明朝 人 “ 科 举 毋 与 官 ”清 朝 人 书 , 非 , 国家 抡 才大 典 ” 。读 书人 要 通 向仕途 , 必须 “ 苦旅 ” 一 个物 种 的消 失只 能从 考 古的角 度去 寻找 它 视 科举 为 “ 。 敲 , 一块 是 的化 石 。 统 经典 文化 尚未 消失 , 差不 多变成 “ 化 有两 块 “ 门砖 ” 一块 是 能 写 一 手漂 亮 的字 , 传 也 活 古人 写字是 与科 举连 石 ” 。它能 否 回归 , 受到 诸 多 因素 的制 约 , 了 将 有哪 些 能 用漂 亮 的字 去写 一手 好经 文 。
极 力 反对 汉 字 , 比如 鲁 迅就 有 过 激 言 论 , 评 汉 字 禁 批
能。 汉字 的原 生态 形 式是 生物 体 的符 号 , 功能 是记 其 载人 们 的生 活 、 产 活动 , 甲 骨文 的 内容可 得 知 , 生 从 进 而 向审美 功 能发 展 , 形成 一种 欣 赏艺 术 。 甲骨 文被 誉 为一 代法 书 , 奠定 了 汉字 艺术 的雏型 。尔后 历经 后 人
因素制约 呢 ? 笔者认 为 , 功能 的消 失 是其 主要 的因 素 。 在 一起 的 , 与人 生 、 运 转折连 在 一起 的 。 命 科举 文 章对 “ 经典 ” 词 , 代 汉 语词 典 解 释 是 “ 传 统 的 具 文 字 的书 写要 求近 似 苛求 : 能写 出漂 亮 的字 则把 科 一 现 指 不
创造 了世 界 文化 中 的二 重奇 迹 : 它传 承 了 中华民 族 五 战争 中国被 帝 国列 强用 坚船 利炮 轰 开 国门 后 , 人们 意 千年 的文 明史 ;它创 造 了中 华民族 独 特 的书 法艺 术 。 识 到 ,纵 使 中国 人 用神 奇 的毛 笔 能 写 出飘 逸 潇 洒 的 汉 字 文化 的继 承光 大 , 应该 成 为 当今 语 文课 程 的核 字 , 就 却抵 挡 不住 外 国列强 的坚船 利 炮 。清朝 政 府迫 于 心 内容 之 一 。 无 奈 “ 科举 、 书 院 、 废 除 立新 学 ” , 字书 写不 再是 仕 后 汉 然而 ,这 二 重 奇迹 在 当今 却 逐 渐 失 去 了 它 的 功 途 的敲 门砖 , 之 “ 加 五四 ” 以后 的文 化激 进 主义 者有 的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晓黎;吴魁
【期刊名称】《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4)001
【摘要】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呼唤回归,有观点提出传统文化的丧失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科技革命对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影响,它大大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力量,促进了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兴起;但科技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冲突与困境.造成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和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不平和心态;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发扬中国文化的特质,同时要从全球化中吸取时代精神.【总页数】2页(P150-151)
【作者】王晓黎;吴魁
【作者单位】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5;济南军区72959部队,山东,济南,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2.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r——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用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下分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国画教学
5.澳门文化发展特色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时下我们对洋节付出的情感明显多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们记得情人节是哪一天,记得圣诞节是哪一天,知道平安夜是怎么回事,知道母亲节甚至是父亲节的来历,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忽视中,端午节寂寞了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冷落了一次一次,清明节若不是与一部分人的哀思联系在一起,恐怕我们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更不要说它的深刻内涵了。
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
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学校决定要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主题确定,确立研究问题,成立活动小组并制定小组计划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3日——2014年11月6日
2、确立研究问题
全班同学针对“传统文化”的主题,进一步开展了讨论,提出了很多可供研究的问题,经师生共同归纳,着重研究如下6个问题。
(1)什么是传统文化?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戏曲等,你学习的情况如何?
(3)你对洋节关注?还是中国的节日?为什么?
(4)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您的看法是?
(5)你能背诵的课外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
(6)你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怎样开展传统传统教育?
(二)实施阶段:我们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1、活动时间:2017年11月7日——2017年11月16 日
2、活动主题及各小组活动
计划制定后,就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下面是各组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都取得了各自的调查数据,这一阶段各组成员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三)成果展示阶段:我们与传统文化课堂相约
1、活动时间:(11月17日——11月21日)
2、活动准备:
(1)各展示小组根据各自的活动成果做好展示准备。
(2)课件。
(3)场地布置,座位排列。
3、活动过程:
(1)教师小结前阶段各小组主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2)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
三、总结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
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欢乐的盛会。
作为现在的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了解不够。
并且还出现偏差。
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相信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能够有唤起一代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