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资料课件

文明的感召
唐朝最明显的特点是帝国扩张。通过一系列大的战役,它的疆域甚至超过汉朝。唐朝在中 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控制整个塔里木盆地,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控制奥克苏斯河流域各 国,以及个阿富汗印度河上游地区。另外,南部的西藏、西北的蒙古、东北的朝鲜和满洲等 广大地区,这时也被迫承认中国的宗主权。中国人的胜利,不应完全归于其优越的物质力量 ……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我们应该记住,大一统国家基本上是消极组织。首先,它们是在文明崩 溃之后,而不是在文明崩溃之前兴起的,然后才带给这种文明一种政治上的 统一。它们不是夏天,而是小阳春,掩盖着秋天,但已预示着寒冬。其次, 它们是少数当权者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是曾经具有创造性但已经失去创 造能力的少数人的产物。但是,大一统国家有一种双重性:它们虽然是社会 解体的征兆,但它们本身也体现了人们遏制这种解体的努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 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或许是因为来自异邦的世界性宗教使中国同波斯以东的所 有其他亚洲国家建立了联系,或许是因为当时很多士族豪门为胡人后裔,或许是因为中国有 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守丝绸之路,保证了商旅畅通无阻……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 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赵毅 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隋朝粮仓储库建立的原因及作用。
材料 隋炀帝即位(604年)后,也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为什么要营建东都?炀帝在营建东 都的诏书中说得很明白,是因为洛阳地势险要,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在政治上、经济上都 有重要意义。从政治上看,洛阳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仁寿四年(604年),隋文 帝刚刚病故,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南服遐远,东夏殷大”,炀 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所以乘时营建东都。从经济上看,当时关中物资不足以供 应统一后隋中央政府机构的需求,早在开皇年间,关中一遇荒年,文帝不得不率大小官员就 食洛阳。而洛阳位置适中,“水陆通,贡赋等” ,便于转运物资。
第0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1)与突厥(战争、设置机构)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④设机构: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58世纪中叶,安置在北方的突厥反叛唐朝被回纥所灭,突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与回纥、靺鞨(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与吐蕃(和亲会盟)①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贰 忆昔开元全盛日
01 唐朝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李渊 都城:长安 随后不久,统一全国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02 开启盛世
王朝盛世
01
贞观之治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
02
贞观遗风
公元690年,武则天 称帝,在她当权期间,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03 民族关系
(2)民族政策
顺应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不断 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开明的民族 政策。
(3)意义
①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③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丰 富了中华文化。
材大料唐马1 球图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朝 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1)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2)三征高丽
(3)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
探究1:根据所学谈谈你对皮日休“共禹论功不较多”的理解。
功: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 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 有利于国家统一。
过: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在短 时间内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 沉重的徭役负担。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 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 杭州),跨越了十几个纬度,纵 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 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 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 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 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 利建筑工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长恨歌》节选
一、隋唐的统一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白居易
Hale Waihona Puke 三、唐朝中期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渔(阳“鼙渔鼓阳动鼙地鼓动来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1、原因: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21))军唐事玄举宗措怠失于当政:事外,重政内治轻腐(败翠节;度华使摇的摇设置行)复;止军备,废西弛出;募都兵门制百的实余行里。。
(三)、隋亡 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三征高丽,穷兵
黩武;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2、过程: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趁机起兵。 3、结果:(1)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2)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
唐朝,统一全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不拘出身地域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长孙无忌,关陇;徐世勣,山东;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的统一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统一: (1)时间:589年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的经济建设
1.广设仓库 2.隋炀帝兴建东京洛阳城 3.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1)时间:公元 605年至610年 (2)概况:全长 2000多公里,以洛 阳为中心,北至涿 郡(今北京),南 至余杭(今杭州) ,包括永济渠、通 济渠、邗沟、江南 河四段。 (3)地位: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4)意义:有利 于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促进南北经 济交流;有利于促 进运河沿岸城市的 发展。
第6课_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学习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三、【预习自学】1.概括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2.隋朝统一后有哪些建设成就①广设仓库②兴建的洛阳城③开通大运河。
贞观之治(唐太宗)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军事击败突厥,管理西域武周统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唐玄宗)经济发展生产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文化大兴文治军事改革兵制民族处理方式方位突厥东突厥战争西北西突厥吐蕃和亲、会盟西方靺鞨册封、设军政机构东北回纥(回鹘)册封、设军政机构北方南诏战争、设军政机构西南探究: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五、【知识拓展】▲朋党之争: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儒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
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
实际上,还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两党斗争,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后才平息下来,长达四十年之久。
▲唐蕃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
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隋朝和秦朝有何相似点?1六、【检测反馈】1.(2018课标Ⅰ)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2017课标Ⅰ) 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20张PPT)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 杨隋兴亡
(一)兴盛:广设仓库,兴建名城,开通运河,创设科举 (二)覆亡:隋炀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征伐高丽
含嘉仓考古遗址 (缸式地下粮窖)
营建洛阳: “得土之 中”,便 于运送贡 赋,控御 全国。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通典·州郡典》
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玄宗为上皇天 帝,年号至德。
马 嵬 驿
2.藩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据
藩镇割据形势图
3.宦官专权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4.牛李党争
李商隐在令狐楚和王茂元之间左右为难。
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5.朱温灭唐
907年,废哀帝, 改国号梁,史称后 梁。至此,唐王朝 灭亡。中国历史进 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852年-912年)
四 五代十国 “天子宁有种焉”
1.政权更迭
〔安〕重荣起于军伍,暴得富贵,复 睹累朝自节镇遽升大位,每谓人曰: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卷九八 《晋书 · 安重荣传》
东突 贞观年间被唐所灭,复叛 厥 后为回纥所灭
西突 高宗年间被唐与回纥所灭 厥
回纥 玄宗朝被册封怀仁可汗, 后发展为维吾尔族
藏族 太宗朝和亲,9世纪中期唐 蕃会盟
靺鞨 玄宗朝被册封渤海郡王
三 盛极而衰
755-763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安史之乱
天
宝
时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课件

论·隋文帝》
——王夫之《读通鉴
贞观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一、隋朝兴亡
隋
隋
文炀帝帝杨杨坚
广
兴建大运河 营建洛阳 三伐高句丽
581年, 建立隋朝 定都长安
589年, 统一南北 结束分裂
唐 高 祖 李 渊
618年, 长安称帝 建立唐朝
一.隋朝兴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3)影响: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3.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907年,朱温废唐称 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4.唐朝的衰亡:
——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伐高丽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2若.直无接水原殿因龙:舟隋炀事帝,的共残禹暴论统功治,不民较不多聊。生,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二.唐朝的统治与民族交融: (一)唐前期的统治:1.政治:出现盛世局面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 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材料四: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 (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 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方式3:册封
(3)吐蕃: ①太宗:文成公主入藏 ②穆宗:唐蕃会盟
课件9: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
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
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材料一: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1)为何修建大运河?
年代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892-937 937-975 891-925 937-965 893-945 896-951 905-971 907-963 893-978 951-979
开国皇帝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杨行密 李昇 王建 孟知祥 王审知 马殷 刘隐 高季兴 钱镠 李崇
文帝。589年,统一南北,结束分裂。
杨
2、巩固
坚
(1)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预备水旱赈济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京杭大运河
教
材
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
补 遗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
(2)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 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 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藩镇割据形势图
贰 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
8.唐朝覆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 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 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 的统治。 (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 朝灭亡。
第6课_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B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图1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当堂检测
5.(2021·广东高考·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 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C ”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B 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当堂检测
7.(2020.7·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
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2023·浙江高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 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
B 。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回纥: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柔可汗
西域
靺鞨 吐蕃
南召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
一、 盛世的奠基——隋朝兴亡 二、 盛世的荣耀——唐朝繁盛 三、 盛世的危机——唐朝衰亡
时间定位
开元盛世
开皇之治 589年完成统一
武周 政治 贞观 之治
——《贞观政要》
比来天后事条,深 有益于为政,言近 而意远,事少而功 多。
—《唐大诏令集》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2、经济繁荣
曲辕犁 耕犁技术成熟
灌溉技术成熟
邢窑白瓷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元稹《估客乐》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材料1: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朝手中夺走河西走廊和西域,代宗即位初甚
至一度攻占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南诏继续扰边,大渡河以南尽为其
所有.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2: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
使。
——《新唐书·兵志》
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侵扰 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由盛转衰
三、盛世的危机——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范阳起兵
洛阳称帝
755,安史之乱爆发
756,建立大燕; 潼关破、玄宗逃、马嵬变
溃败身死
757,安禄山为其子安庆 绪所杀,唐军收复长安洛 阳,范阳镇将史思明降唐。 758,史思明杀安庆绪, 复叛,后为其子史朝义所 杀,唐朝借回纥之力收复 洛阳。 763,史朝义兵败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
藩镇割据形势图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商业发展? 4、文化上:大兴文治; 5、民族关系上:开明的民族政策。
4、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 ——突厥
西南 ——吐蕃
①唐太宗时期:东突厥汗国灭亡。草 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640年,唐朝政府在西突厥地区设置 安西都护府,统治天山以南地区。
大运河开凿历程
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历代都有运河工程。
隋朝大运河
隋朝:贯通大运河 元朝:开凿通惠河、会通河,
重新贯通大运河 新中国:维护、修建大运河,
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608年 隋炀帝
605年 隋炀帝
584年 隋文帝
春秋吴 王夫差
610年 隋炀帝
三点 四段 五河 六省
意义: 积极方面: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 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 了重要作用.
▲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 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 纪帛画)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今貌
意义: 消极方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等
罪在当时,功在千秋
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册封 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和亲 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金成公主入藏
4、会盟 如:唐蕃长庆会盟
5、武力征服 如:唐太宗灭东突厥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的原因:
安史 755 年,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 之乱 一起发动叛乱。历史八年,后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二单元 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自 主
2.唐朝的灭亡:
学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习 (2)875年爆发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此后50年黄河流域与南方先后出现政权林立局面,中国历史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
问题5.概括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自
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
突厥灭亡。
促进了民
自 突厥 主 学 习
回纥、靺鞨
战争 设置机构
册封
②西突厥:640年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 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时灭亡西突厥; 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 治天山南北。
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族 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2.唐朝繁荣:
自
原因
主 学
时期 局面
政治
经济
影响
习
唐太宗 贞观之治 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 轻徭薄赋
虚怀纳谏;制度创新
劝课农桑
唐前期出现盛世 局面,统一多民
十
Hale Waihona Puke 国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
黄巢起义和唐的灭亡
义和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
1.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 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 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洛阳;西都:长安(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2)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统一、短命的王朝:秦、隋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进谏200多次②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②结果: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①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④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2)与吐蕃⎩⎨⎧①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1)表现: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②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伴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的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3)影响⎩⎪⎨⎪⎧①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
②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 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阅读教材P36“史料阅读”: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提示: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3)信息解读: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2.阅读“《职贡图》”(见教材P34)信息解读: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阅读“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4)信息解读: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探究一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史论要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解析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答案 C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史论要点唐朝的衰落(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对点训练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答案 A2.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解析据材料“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都是政治而不是生产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唐末藩镇”很多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力量,说明历史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明清都是统一的王朝,材料仅仅反映唐末五代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唐末藩镇”和“五代十国”都是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探究三(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素养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1.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派卫青反击匈奴C.开凿大运河D.发动玄武门之变答案 A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解析根据材料“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等信息可知是唐蕃会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典例1】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隋朝在洛阳修建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其原因是()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必然现象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含程度词的要慎重选择C.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大运河沟通南北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材料信息未体现明立意以皇家粮仓的建立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材料信息说明了隋唐时期北方粮食储量的增加,这与当时大运河的开通和加速南粮北运有关。
排干扰隋唐以前也出现过大一统王朝,但未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且材料中的选项多表述错误。
C【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赏赐说明隋朝粮食充裕,经济发展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特殊功勋在……以后——杜佑《通典·食货典》(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的社会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审读通则引导词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第(1)问,概括——解释清楚。
第(2)问,分析——具体阐释。
限制词第(1)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社会状况。
第(2)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隋朝灭亡的背景。
核心词第(1)问,社会状况;第(2)问,不同。
第(1)问,根据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来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可知隋朝建设耗费民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