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透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透视学简述 什么是透视?
来自于拉丁文“Perspective" 即:透而视之 透过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 法。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是专门研 究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空间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并在这个平面中
真实反映物象的立体空间和深度距离感。透视学的建立,体现着一艺术与 科学的结合关系,并在发展中不断延伸,突破了原来仅仅定义于”科学 “之上的局限。
立方体的画法 1.画出视平线、心点、视点、左距点、右距点。 2.画出平行面。 3.从平行面的四个顶点向心点引连线。 4.利用正方形的对角线消失到距点的原理,求出透视深度。
5.连线成图。
画法一
• 室内作图分析(一) • 1.确定画幅,画幅的高与宽与正视室内立面图高与宽同比(1:1)。 • 2.确定视平线、主点(CV)、视点(E)、距点(X)。 • 3.从平行面的四个顶点向主点引连线。 • 4.在基线上从A点量取室内长度,得到B点,连接BX。 • 5.得C点,连线成图。
来自百度文库
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
仰视时,地率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8) 画面 基面 基线 天点 地点
画面:画面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透明画图平面。
基面:承载物体的平面,平视时即是地面,且与画面垂直。
基线:画面与地面的交界线。 天点:在地平线上方的灭点。
地点:在地平线下方的灭点。
透视常用术语符号表示
视点:E 画面:PP 地平线:HL 视平线:HH
2、中国的透视—动点透视(散点透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 是多视点的透视,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 限制。根据观察需要,将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都组织进画面中 来。
第四节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一) 透视图的产生是由于景物反射到人眼内的光线通过画面时,与画面有许 多交点,交点连起来就形成了透视图。
•
•
在60°视圈内,物体处于常 态中,超出了这个范围,物体透 视形状就会超常失态。大于 60°视角的视域称非正常视域。
(3) 地平线
站在宽阔 的平地上向前 看,远方的天 地交界线,称 为地平线。
(4) 消失点
直角六面体 中,与画面不平 与画面不平与画 面不平行的线段 经过延长,,逐 渐向远方延伸, 愈远愈靠拢,最 后集中消失于地 平线上的一个 点,,这个点叫 消失点。
• 达·芬奇——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画家、工程师、自然科学家。 阅读了1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著作,结合阿尔贝蒂的《绘画论》 和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实践,写了许多 有关解剖、透视、明暗、构图方面的笔记,后人将其整理成《画论》。 • 让·佩雷林——1505年,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透视学著作公 开发行。改变了以往透视学论著均为手抄本的历史。书中提出一种先 进的画法,“透视深度”,用对角线相连的方格图形来确定距离。
(二)透视图的特征
1. 近大远小。 2. 不平行于画面而相互平行的直线的透视
愈远愈靠拢,无穷远时消失于一点。
(三)透视学常用术语
1.视点 视平线 距点
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主点(心点)——当观察者注视前方, 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的一点。 视平线——通过主点的水平线。 视距——由观察者的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
“平远”构图(平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画中,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从前景到 中景再到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
中国画的透视,叫“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是画家的观察 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 点来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中 来。也就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眼睛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叫散点透 视,也叫动点透视。 所以,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 以上的长卷,而用西方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就没法达到。
“自山下而仰山 巅谓之高远,高 远之色清明,山 势突兀;自山前窥 山后谓之深远, 高远之色重晦, 山势重叠;自近山 而望远山谓之平 远,平远之色有 明有晦。”
“高远”构图 (仰视) 北宋 郭熙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高 远 , 从 山 下 往 山 上 看 , 低 视 点 , 远 距 离 观 察
深远构图(俯视) “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之色重晦,山势 重叠”
委拉斯贵支 《宫女们》
法国 尼古拉斯.普桑
《抢劫萨宾妇女》
4. 19世纪: 19世纪,反透视现象开始出现,它伴随着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的 兴起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在通过削减画面的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而 达到那种古典浮雕的变体效果。
法国 大卫 《苏格拉底之死》
5. 20世纪: 19世纪绘画拉开了抵制传统 透视空间的序幕,到了20世纪, 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学在绘画中 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主观意识的介入以及意象化的 空间表现,颠覆了传统透视的 原有模式和形象,传统意义上 的透视已不为人们所关注,取 而代之的是大量组合透视,无
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 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
透视三要素:物体、画幅、眼睛
画幅 物体 眼睛
透视的类型
广义
东西方观点包括焦 点透视与三点透视
狭义
西方传统“线透视”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将透视归纳为三种: 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或大气透视):色彩因大气阻隔产生的变化 隐形透视(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线透视(形体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汇合
于一点。
线透视
色彩透视
隐形透视
第二节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1.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 在岩画和洞窟画上,原始人朦胧 地通过上下错位排列,大小刻画等手法把 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 古埃及人在一些湿壁画上表现 人物前后关系的处理往往是用人物横向并列 序排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人在绘画中也采用类似 于古埃及人表现前后关系的手法,并且西方 透视的研究最早源自于古希腊,主要内容涉 及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
• 中国本土的透视学—“远近法” • 公元前三、四百年《墨经》——记载小孔成像的观察,从感性上已经认识到了 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 东晋画家· 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谈到了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
• 南北朝· 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画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和 在画中的运用。
•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论》——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 清楚远模糊的透视规律 • 影响最大的是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 “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就是仰视、俯视、平视(三视)的透视规 律在画中的运用
平行透视由于只有一个消失点,又称一点透视,或者直角透视。
平行透视的三种线段
• 边为平行于画面的垂直原线,透视方向为“垂直” • 边为平行于画面的水平原线,透视方向为“水平” • 边为与画面垂直的变线,透视方向向心点“汇聚”
法国画家居斯塔夫· 卡耶博特的
《欧罗巴桥》
动画《千与千寻》的场景
第二节 平行透视的画法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洞穴 狩猎图
古埃及 那可脱墓宴会图
古希腊
《黑绘式安法拉》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茨在他的《建筑十书》中就谈及了大 量的有关建筑透视原理内容,并且在一些壁画中,开始广泛运用这一手 法, 如庞贝出土的壁画《秘密集会》
庞贝古城 《秘密集会》
阿维尼翁
捕鱼场景
2.文艺复兴期间: • 文艺复兴期间的意大利属于透视的发展期,出现了一大批的艺术家, 并使得透视得到了极大的完善,透视也以一门独立的科学身份出现 在绘画领域中。 • 布鲁涅列斯基——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雕刻家,总结前人经验研 究透视原理,在消失点方面取得进展,在绘画中最早运用透视。 • 阿尔贝蒂——意大利画家、建筑家、剧作家,1433年著《绘画论》 一书,论述了“线性透视”问题,克服了布鲁涅列斯基的某些缺点。 • 弗朗西斯卡——意大利画家,是15世纪对透视学研究最有贡献者, 写《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基本掌握了空 间表达的规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透视教课书。 • 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基本上确立 了绘画透视的理论基础。
(5) 原线
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是原线,原线在透视方向和分段比例上不发生变 化,原来是水平看上去仍然是水平;原来垂直,看去仍然垂直。在透视长度上是 越远越短。
(6) 变线
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个灭点集 中。
(7) 平视 俯视 仰视
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 地平线即是视平线。
基线:GL
视距:VD 视高:VH
心点:CV
灭点:V1、V2、V3…… 距点:X1、X2、X3……
第二章 平行透视
第一节 平行透视的概念
所谓平行透视,以方体为例,只要满足离画幅最近的一个面与 画幅保持平行,其中与画幅垂直的一组平行线必然只有一个灭 点——主点,这种状态下形成的透视图就是平行透视。
设计透视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目
录
概述 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阴影透视 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手机拍摄一张教学楼内的照片,并画速写。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唐 孙位
《高逸图》
比较中西方透视学的异同之处?
两大透视学体系的特点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这一点 是中西方绘画共同符合的规则。 1、西方的透视—定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画家在一个固定视点位置 观察景物形象,相互平行的物体边线在视觉上愈远愈靠拢,最后集 中消失在一个点上,在画面上产生真实的三维空间感。但受空间限 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受进来了
距点——从主点到左右两边距离各等于视
距的两点。
在观察相同
物体的情况下, 视距越远,视角 越小;视距越近, 视角越大。
• (2) 视域
•
•
普通透视是以人眼为视点的, 头部不转动,目光向前看所能见 到的范围称为可见视域。
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以 60°视角所构成的视锥,这个 视锥被画面相截后所获得的视圈 就是60°视圈。
达· 芬奇 《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 《雅典学院》
意大利 乌切罗 《圣罗马之战》
• 丢勒——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家、版画家、建筑师,著作《圆规 和直尺测量法》,书中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 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作图法史称丢勒 法。
3. 17—18世纪: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以 后,到了17一18世纪,透视已跨 入了成熟期,这标志着透视学开 始走向了成熟。 法国人沙葛在《透视学》一 书中介绍了几何形体作图法则。 18世纪的代表人物:英国数学 家布鲁克·泰勒的两部著作《论 线透视》和《论线透视新法则》, 这两部著作是透视学发展史上具 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巨作。 这一时期运用透视法的代表 作品有委拉斯贵支的普桑的《宫 女们》。
法 国 杜 尚 《 下 楼 梯 的 裸 女 》
透视,变形透视,幻觉透视,
极大的丰富了绘画的表述空间, 从而在绘画的内容和形式上得 到了拓展。
法 国 马 克 夏 加 尔 《 我 与 村 庄 》
·
毕加索 《亚维农少女》
达利 《记忆的永恒》 超现实主义
荷兰
埃舍尔
《矛盾空间》
第三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些透视特点
1.不管人物在画面中所处前后高低位置如何,个体人物一般以平
视 透视特征出现,无俯视透视变化现象。 2.不管人物身体各部位在画面中的姿态位置如何,也无近大远小。 3.一般情况下,人物前后“近大远小”忽略不计,甚至有“近小 远大” 现象出现(人物大小按地位贵贱来划定)。 4.个体人物除了惯用的平视外,仅头部偶尔有俯视现象出现,但 身体其余部位仍保持平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