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词的异同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抢:碰、撞。《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 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同中有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无使乏。”给:(古)供给,(今)为给。 《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
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劝:(古)鼓励、劝勉,(今)劝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的类型
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 义程度轻重的差异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成为今义外延的组成部分。
吴大澄 篆文《论语》
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字本位——徐通锵 词本位——马氏文通
双音词(今) 单音节语素(古)
词的意义谓之词义,即词的意思。
考察古今词义的异同,就是分析一 个词它的古代意义和它的现代意义 是相同还是不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在汉语历史上已经失去实际作帷西向立,瞋 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 眦尽裂。项王按刃而跽曰 :“客何为者?”
北 齐 校 书 图
(宋)韩熙载夜宴图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该: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
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 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言简意赅” ,“赅”同“该” 。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
宫:所有人居住的房屋。 《说文·宀部》:宫,室也。 《墨子·节用》:“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词和诗的异同

词和诗的异同

词和诗的异同
词和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不同体裁。

它们的异同点如下:相同点:
1. 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2. 都是以语言为媒介,表达诗人或文人的情感、感悟和思想。

3. 都注重对于语言的运用技巧,包括韵律、节奏、押韵等方面。

4. 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赏识。

不同点:
1. 词侧重于表现个人感情和情感体验,而诗则更强调表达主题和思想,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和更深刻的内涵。

2. 词的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韵律和格律,使用上也不受限制;而诗则更加规范和严格,其结构和格式都有固定的要求,如律诗、绝句等。

3. 词的语言偏向白话和口语化,更贴近日常生活,抒情性强烈;而诗则更倾向于文言和抽象化的表达方式,内容也更加深奥和富有哲理性。

4. 词在唐宋时期盛行,而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式微;而诗则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体裁之一。

总之,虽然词和诗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诗词入门十八讲(1--18讲)徐宜恭作

诗词入门十八讲(1--18讲)徐宜恭作

诗词入门十八讲(1--18讲)徐宜恭作第一部份:诗、词、联基础知识第一讲:诗的一般常识诗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体裁)。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吟诵的为诗,合乐演唱的为歌。

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吟唱几千年了。

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是:1、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来写、来读。

2、具备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过去被称为“诗国”。

诗在文学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

二千多年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

今天在座听讲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博览群书,只能有选择地买一些选集来读。

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选》、《名家楹联评注》等等。

如果想自己动手,藉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学的面就要大一点,如听听诗词讲座,学一点音韵学、语法修辞学、诗词格律、楹联格律以及这些文学体裁的创作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动手写,反复改,请人提意见,以求不断进步。

今天,我就诗的一般常识,讲以下三个问题:(一)诗的本质及其文艺特性: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己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抓住了诗的本质。

这个“志”字在这里不单作志气、志向讲,更重要的是指情志、意志、情绪、情感讲。

翻译成白话,就是:诗是表达(言)情感(志)的。

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心为志,发而为诗。

当然,这个“发”,是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才能成诗。

否则,心中有爱就“我爱你”,心中有气就“呵呵”,那只是简单的反映或粗野的宣泄。

诗(包括词、曲)就其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酬赠诗、山水诗等等,但就其本质来说都脱离不了浓厚的抒情特色。

因为不管叙事诗也好,咏物诗也好,字里行间都融进了浓厚感情,你喜欢什么,拥护什么,颂扬什么,反对什么,讽刺什么,都会在诗里深刻地、顽强地表现出来。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辛弃疾农村词的异同

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陶渊明⽥园诗与⾟弃疾农村词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学史上,东晋未年的陶渊明与南宋的⾟弃疾,在创作农村题材的作品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渊明是⽥园诗的创史⼈,⾟弃疾是农村词的集⼤成者,尽管两者创作体裁不同,但他们都较全⾯⽽⽣动地反映了农村⽣活的各个⽅⾯,表现了⾃⼰的志向和⽣活情趣,本⽂拟就其异同进⾏⽐较。

⼀、陶渊明和⾟弃疾都具有隐居农村的⽣活经历,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有所不同陶渊明和⾟弃疾在仕途上,都希望有所建树,且都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退隐农村。

但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官场⿊暗污浊,不肯为五⽃⽶折腰⽽⾃愿退隐归⽥。

如《归园⽥居》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馀亩,草屋⼋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诗⼈对⾃⼰“误落尘⽹”“三⼗年”深深地悔恨。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说明⾃⼰⽣性喜好⼤⾃然,绝⽆媚俗的品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明⾃⼰归隐⽥园⼼切。

诗⼈开垦荒⽥,种植桃李,悠闲⾃在地⽣活在“⽅宅⼗馀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环境中。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是诗⼈对⽐过去的世俗⽣活与眼下悠闲⾃在的隐居⽣活的由衷感叹,既见其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见其摆脱“尘⽹”初归⽥园的轻松欢快⼼情。

隐居⽥园,做个真隐者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

⾟弃疾的隐居与陶渊明则不同,他并不是⼼⽢情愿做隐者,⽽是被迫隐居农村。

由于南宋统治者重视主和派,压制主战派,⾟弃疾被迫闲居江西带湖、瓢泉近⼆⼗年。

如《⽔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杖屦⽆事,⼀⽇⾛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苍苔。

窥鱼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清风此夜,⼈世⼏欢哀。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粮: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庄子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 《晋书 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 晋书·吴隐之传 吴隐之传》 每月初得禄, 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后汉书·和帝 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 和帝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 2、古今义同词
•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 古今坐的方法不同, 变化。 变化。 •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 抢:《战国策 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战国策·秦策 秦策》 布衣之怒, 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跣,以头抢地耳。”《庄子 逍遥游》:“我决 起而飞,抢榆枋。 起而飞,抢榆枋。” • 行李:《左传 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 行李: 左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菜 《说文》:“草之可食者。” 说文》 草之可食者。 鹤林 《鹤林玉露》:仇泰然曰: 鹤林玉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 “某为太守, 居常不敢食肉,只 是吃菜 公为小官,乃敢食肉, 是吃菜;公为小官, 乃敢食肉, 定非廉士。 定非廉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睡: : 说文·目部 目部》 坐寐也。 史记·商 《说文 目部》:“坐寐也。”《史记 商 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 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 苏秦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 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 睡。” • 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 苏轼《海棠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 烧高烛照红妆。 烧高烛照红妆。”

苏辛词的异同

苏辛词的异同

苏辛词的异同苏辛(1036年-1101年),字文麟,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的圣手”。

苏辛的诗词作品以古朴、高雅、洗练为特点,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苏辛的诗词作品体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这是苏辛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细腻而具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例如他在《远山怀古》中写道:“露冷星魂绝,湖平月影却。

一村人似水,两处树看灯。

”通过对山、湖、星、月等景物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苏辛的诗词作品也展现了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他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在作品中揭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他在《北征词》中写道:“河梁没草微疑翠,江树无花始觉春。

卧看青天白云歇,零落吴门算又新。

”这些语言简练的诗句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产生思考。

苏辛的作品也体现了对时政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时事的痛心和不满,直接或间接地对当时政治现状进行了批判。

例如他在《秋日留连》中写道:“留连久蓬瀛,悠悠南北风。

阵亡尚有壮士泪,生死常瞻白日东。

”这些句子揭示了他对战争的痛惜之情,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壮士深表敬意。

苏辛的作品并不局限于这些方面,他还善于描写人物形象,是文人诗中的佼佼者之一。

在《觉后》中他写到:“只闻过处砧杵人,音声震空似丧神。

翡翠宫中妆奁重,一般天上贞花春。

”通过对女子素描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他对妇女美的独特感知。

总的来说,苏辛的诗词作品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和对时政的批判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他善于运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以及细腻而优美的描写手法,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感染力,还有启发和思考的意义。

他的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认识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鉴赏苏轼与柳永的词异同

鉴赏苏轼与柳永的词异同

少年游作者: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赏析:(1)作品意象分析: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以长安古道马蹄迟缓,象征自己景况一年不如一年。

古道是人们往来于长安(京城)求取功名的必经之地。

而自己的坐骑慢吞吞、有气无力,就象征了自己的不得志、怀才不遇。

“高柳乱蝉嘶”,一个“乱”字,极力渲染了词人纷乱的心绪、对外界噪声的难耐。

接着以夕阳、飞鸟、旷野、秋风和四合的天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画面,处处点染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将一种落魄、断念、无所依持的景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下阕以天上飘散而去的“归云”来比喻自己的前誓旧盟。

词人毕竟是人到晚年,一切早年的狎玩野兴已经再没有兴致重温,而那些歌朋酒友早已风吹云散再难聚会。

因而词人哀叹一切都不如往昔,一年不如一年。

(2)作品艺术手法:全词对世态炎凉的悲戚感和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之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以悲凉景写悲凉情,以悲凉情叙悲凉境,追思一种失而不得之情,叹息老之将至的寂寞空落。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

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

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

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小令的异同点

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小令的异同点

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小令的异同点
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小令都是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体裁,它们在形式、韵律和表达上有一些异同点。

相同点:
1. 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3. 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不同点:
1. 形式不同:四言诗每句四个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小令则是一种更加自由的诗歌形式,字数不定。

2. 韵律和节奏不同:四言诗讲究平仄相对,五言律诗和平起平收、仄起仄收的七言绝句都讲究平仄对应和韵脚对应,而小令的韵律则更加自由。

3. 表达方式和风格不同:四言诗庄重古朴,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小令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总体来说,这四种体裁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词与赋的异同

词与赋的异同

词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种重要文体,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词和赋的起源不同。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诗歌,常常在宴席酒间、秦楼楚馆等娱乐场所演唱。

而赋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辞,它是一种以抒情和描写为主要特点的诗歌体裁。

其次,词和赋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词的篇幅通常较短,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特别注重形式和韵律。

而赋则更加注重文采和修辞,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华丽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

此外,词和赋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词的内容多涉及个人情感、离别相思、自然景物等,情感细腻,富有生活气息。

而赋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可以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山川风物等多个方面,表现出更加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

总的来说,词和赋虽然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但在起源、表现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词与诗的异同

词与诗的异同

词与诗的异同
词与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形式,虽然二者都反映了人们对
生活、情感的表达,但词和诗在文学表现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词和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差异。

诗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规范,在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时相对比较注重音韵的诗意美。

同时,诗的内
容主题也较为广泛,可以涉及自然、人生哲理、历史时事等。

相比之下,词注重的是人感性的情感体验,例如爱情、离别、相思等,往往
采用流畅的语言,行文简练,不受格律约束,着重于表达情感。

其次,词和诗在表现对象上也存在区别。

词更多以个人情感、感
情体验为表现对象,表达的是个人情感的独特性,强调个性化、情感化,是一种体验性的艺术形式。

而诗往往追求文学形式和文学价值的
探讨,表达的是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思想、行为,旨在通过文学审美
给人以触动和启示。

最后,词与诗在文学价值上有所不同。

词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较为
广泛的流传和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是民间情
感文学、音乐艺术以及文人自娱娱人、宣传思想的重要表现方式。


诗在中国文学里则是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更多是抒发作者的思想观
点和文学修养,以及反映作者的时空背景、人生价值和审美趣味,观
念落脚点在思想内容上。

综上所述,虽然词与诗同属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但二
者在表达思想、表现手法、对象以及文学价值上各有不同。

在文学创
作中,应根据所表达情感、表现形式等而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让作品更好地表达出文学家内在的情感世界。

诗和词的区别

诗和词的区别

诗和词的区别
诗和词的区别如下:
一、形式不同:
诗句式整齐,而词不整齐。

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押韵,首句可压可不压。

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二、语言风格不同:
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

“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

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三、题目方面不同:
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名。

我们看到的“忆江南”其实是词的词牌名,常见的词牌名还有“渔歌子”、“满江红”、“水调歌头”等。

词牌名就相当于今天歌曲的曲谱,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曲调,诗人拿到谱曲然后填词就是作词的过程。

不同的词牌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调。

比如“忆江南”就是婉约的感情。

四、和音乐的关系方面不同: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的最基本特征,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篇一: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唐诗宋词鉴赏

唐诗宋词鉴赏

所谓“词”体,是“曲子词”体的简 称,是指起源于隋唐之时,兴盛于两 宋时期,一种配合乐曲而言的歌词。
诗与词的异同 相同之处:


诗与词,都重视情志的抒发,意象的葱茏鲜 活,境界的优美迷人,表现方法的含蕴幽深, 行文的自然流美,声律的和谐动人等。 清代谢章铤《赌棋山庄及词话》“夫诗之于词, 不过体制稍殊,宗旨亦复何异?”
诗歌的诗句从二言、四言、六言、杂 言、五言、七言,呈现出整齐化的发展趋 势。诗句的整齐化是一种诗歌内部的要素。 词的语句是以长短句为主要特征的。词句 十分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这是因为一方 面是为了适应音乐,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容 易表达复杂的感情----既可以是慷慨激昂的, 也可以是委婉细腻的。

艺术风格不同。 “诗庄词媚”。所谓“诗庄”,说 明诗歌一类体裁的属性内容主要以感 慨身世、追求功业以及表达政治抱负 与人生理想为指归,庄重而严肃。 “词媚”,说明所表达的情感以儿女 私情为多,身边琐事为主。
“志”,《说文》训为“志者,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由此可见,“诗”要表达的“志”, 是属于人的心灵世界的东西,把心中 的“志”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 来,便是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之朗诵是吟咏心声,声调是依吟咏 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得声调和谐统一。

艺术表现力不同。
“诗阔词长”。所谓“诗阔”,是 指诗歌在描写上多从阔处着眼、大处 落笔。所谓“词长”,是指词在描写 上较为细腻,转折较多。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雨霖铃·柳永》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词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通过对比诗和词的异同,引发学生对词的重视。

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诗和词的异同,突出词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柳永》这首词。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词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背景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介绍柳永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及其词风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举例法。

教学步骤:1. 讲解柳永的生活年代和生平经历。

2. 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阅读《雨霖铃·柳永》,关注其词风体现。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柳永生平及其词风的了解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第三章:词牌介绍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为学生正确朗读和鉴赏词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介绍《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结构及韵律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

教学步骤:1. 讲解《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

2. 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进行示范朗读。

3. 引导学生跟读、体会词牌的韵律美。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词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互动情况。

第四章:词句解析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欣赏《雨霖铃·柳永》中的佳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柳永》中的重点句子,解读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1. 讲解词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共同探讨词句的内涵。

3. 欣赏词句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词句理解和鉴赏的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表达第五章:情感体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柳永》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诗歌大国。

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

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曾指出:“任何一种文艺种类都遵循一种特殊的目的,因为如此,它才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其他文艺种类有所区分,因为形式是文艺种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

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

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体与词体的文学特征的差异表现为:(1)从诗词与音乐的关系看,诗在脱离音乐之后,
变得更加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却是词体的最基本特征。

(2)从诗词的外部形式上看,律诗的句式长短相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一;诗的句法比较固定,词的句法灵活多样;律诗平仄相间、押韵固定,词的押韵则有多种新变;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规定,词的对仗比较灵活多样。

(3)从诗词的题材上看,诗歌在题材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以关系到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内容为主;词在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主要抒写男欢女爱和相思离别。

(4)从
诗词的风格上看,诗庄词媚。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诗体与词体的文学特征的差异表现为:(1)从诗词与音乐的关系看,诗在脱离音乐之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繁荣,而音乐性却是词体的最基本特征。

(2)从诗词的外部形式上看,律诗的句式长短相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一;诗的句法比较固定,词的句法灵活多样;律诗平仄相间、押韵固定,词的押韵则有多种新变;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规定,词的对仗比较灵活多样。

(3)从诗词的题材上看,诗歌在题材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以关系到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内容为主;词在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主要抒写男欢女爱和相思离别。

(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诗庄词媚。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诗歌的总特点是抒情性强,用语精炼,跳跃性大,想象丰富,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图画美。

因此,读诗与读散文和小说是有区别的。

诗歌用语精炼、跳跃性大、联想丰富,有很多东西都不如散文表达得直白,读诗首先要通过文字信息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连缀意象,填补诗中涉及到而又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部分,揣摩整个诗的意思。

同时要了解一些典故及参阅注释,力求弄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

如黄巢《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通过研读词句,可以知道全诗的大意是:瑟瑟的秋风中,满院的菊花正盛开,可是啊,冰凉的花心里散出的是冷冷香气,因而得不到蝴蝶的青睐。

假如有朝一日我能成为白花之神,一定要改变这不公平的待遇,叫它与桃花一起开放,共同享受大好春光的抚爱。

然后结合黄巢的身世,我们就可推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为菊花鸣不平,而寄托的却是变革现实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以看出解读诗歌就需要一是从诗句本身入手,连缀成意;二是融入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三是考虑作者及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风格。

二、了解诗的种类及各自特点
诗歌是个大概念,包括诗、词、曲三个大类。

细一点分类,诗又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新诗三类。

1、古体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均可,句数也不限定,没有严格的律格(南北朝之前“格律”本身就尚未产生),用韵灵活。

2、近体诗
近体诗的概念是唐代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唐代以前的诗叫“古体”,把他们那个时代的诗叫“近体(有的又叫今体)”,以后人们就沿用了这个说法,但一定要明确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大了,凡是古代那些用韵、字数、句数、平仄灵活的诗都叫古体诗,也就是说不仅唐代以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代、宋代、元明清都有古体诗。

近体诗的特点是句数有定,平仄有定,用韵严格。

它包含律诗及绝句两种。

3、新诗
新诗,兴起于“五四运动”。

如果把古体诗看着古代自由诗的话,新诗则是一种在押韵、字数、平仄等方面比古体诗还要自由的白话诗。

4、词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兴起于唐代中叶,盛行于宋。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只是多数词调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看到词牌了。

如词牌“渔家傲”所管62字,上阙31字,下阙31字。

后人填“渔家傲”的词,就只能按这个规则办(伟大的词作家创新改变另当别论)。

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在格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方面只是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