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分组活动材料3.小黑板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吗?2.学生回答:不知道。

3.老师引导: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2.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3.老师引导:那我们能否用类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4.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1.老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图形,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点评。

(四)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解答过程,老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老师出示一个不规则多边形,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将这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计算它的面积吗?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课后作业(1)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精神。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但在解决不规则多边形面积问题时,部分学生还需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鸡兔同笼》经典公开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一、故事引入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二、探索新知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1)方程解:(2)算术解: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2x+(35-x)×4=9494-70=24(只)2x=4624÷(4-2)=12(只)x=2335-12=23(只)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友情小提示: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

1小学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开课教案

1小学数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开课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内容:书第28-29页例2、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复合单位,认识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理解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这两类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抽象、概括其中的数量关系,体验模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插等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感受现实中蕴含大量的与数量有关的问题;能主动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与概括活动,培养有据思考、说理严密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爸爸去哪儿》南通站开始了,多多和阳洋接到了新任务,立即分头行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多多: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2元阳洋:我买乒乓球总共用去15元师:这儿总共用去的元数,我们称为总价。

多多的话可以这样说:我买乒乓球的总价是12元,阳洋的话可以怎么说?(请生回答)师:你学得很快!你觉得谁买的乒乓球便宜些?为什么?有不同意见吗?师:看来比较谁买的便宜,不能只看总价,还要看买的个数,又叫数量。

他们各买了多少个?我们一起来看现在,你能判断他们谁买的便宜些吗?你是怎么想的?你列了算式,是吗?我们把算式写下来。

生:124~3=4 (元)154-5=3 (元)师板书算式师:4元、3元分别表示什么?师:买一个球的价钱就是单价,这时多多买的乒乓球的单价是4 元,阳洋买乒乓球的单价是3元,谁买的便宜?你觉得单价跟什么有关?生可能会说出数量关系式。

齐读,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深入探究,发现关系1.认识复合单位。

两位小朋友还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阳洋走进水果超市, 发现这袋苹果挺便宜的,只有9元,阳洋拎着苹果走到收银台,拿出10元钱,营业员阿姨却告诉他钱不够,这可能是为什么呢?生:9元是一斤的钱,1千克的价钱,1个的价钱师:究竟怎么回事?放大商标,单位:千克,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吗?生:9元是1千克的单价师:有的水果店是这样表示商品的单价的,看得懂吗?什么意思?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单位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生:中间多了一个符号,符号左边是什么单位?有两个单位哪两个单位?师:像这儿的元是总价的单位,千克是数量的单位,那么这儿的斜线相当于什么运算符号?这个单位还挺牛,我们能从中很快看出单价与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好)。

请大家拿出信封内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听好了,既然是游戏当然就有游戏规则,请想一想,如何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4、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师: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生:这三个图形分别折成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师:如果我们知道长方形长为30厘米,宽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求出来的?生1:长方形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0÷2=300(平方厘米)师:如果我们知道正方形边长为3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生2:正方形的面积是30×30=9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900÷2=450(平方厘米)师:如果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为40厘米,高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生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20=800(平方厘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00÷2=400(平方厘米)【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即做到复习旧知,又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为新知的探索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3篇(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3篇(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3篇(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共享的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3篇(数学优秀公开课教案),以供借鉴。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驾驭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实力与过程目标经验探究、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视察、归纳、揣测、验证等实力。

3、情感与看法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出法则,让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究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老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

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学生:26米。

老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老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日须要探讨的问题2、小组探究、归纳法则(1)老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究。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② -2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③ 2 ×(-3)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④ (-2) ×(-3)-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2) ×(-3)=(2)学生归纳法则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异号得(+)×(-)=( ) 异号得(-)×(-)=( ) 同号得②积的肯定值等于。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5篇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1 课前考虑:1.概念提醒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

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提醒,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历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

假设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

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

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

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互相分享经历、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

”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

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议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展考虑。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2 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同学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开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15篇)小学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 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 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1[教材简解]教材中, 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 先看十位上的数, 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 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 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 先比位数, 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 当十位相同时, 就比个位, 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接着在“想想做做”中, 直接比较数的大小。

这样由具体到抽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目标预设]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 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设计理念]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 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 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中, 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 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辅助验证, 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 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除法算式分类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些身上挂有整数除法算式的小羊,创设情境:这些小羊来自两个不同的羊村,身上算式的结果代表了它们的来处,请学生计算结果帮助小羊回到各自的村庄。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询问学生分类标准。

教师将整除的算式定为第一类。

若学生对于第二类出现商是小数和带余的冲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从而明确两种形式是一致的。

引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第一类算式中存在的关系,学习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前后四人一组,讨论第一类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五分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征容易得出商是整数,没有余数。

教师讲解: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并举例:12÷2=6,所以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练习:请学生说一说其余几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12是2的倍数,那么能说12是倍数吗?预设学生意见不一致。

教师给出算式24÷12=2,并提问这里12是谁的因数或谁的倍数?学生根据概念能够得到12是24的因数。

教师讲解:以上相互关系可以总结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并用“同学们在学校是老师的学生,回了家是父母的孩子”“如果没有熊二,熊大就不能称为哥哥”两个例子解释相互依存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里通过除法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除法中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预设:0不能做除数。

教师明确: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2024年)小学数学《10的认识》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小学数学《10的认识》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3/26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实践经验积累
通过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学生 辅导等途径积累实践经验,提升 教育教学能力。
合作与交流
与同事、学生、家长等保持良好 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渠道,共同促 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01
持续学习
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学术活 动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 能。
02
25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3/26
26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更加注重多样性 和灵活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评价与反馈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及时 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 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17
05
课程资源与开发
2024/3/26
18
教材分析与处理
1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更加注重知识的 层次性和递进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0的认识和相关运算。
教学方法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 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
充分的关注和发展。
2024/3/26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教师角色定位与转变
1 2
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对比
传统教师角色注重知识传授,现代教师角色则更 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作为研究者和学习者
3
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同时保 持学习状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 念。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2、列竖式计算。

26×7×123×25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

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生: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

(上右)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及点评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及点评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及点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判断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建立角的表象。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活动角、大小不同的角图片。

2.学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角吗?谁能举个例子说说?2.学生举例:桌子上的角、书本的角、剪刀的角等。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1)教师展示三角板,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图形?(2)学生回答:三角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提问:你们发现三角形有几个角?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教师展示活动角,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个角里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一个顶点、两条边。

3.感知角的大小(1)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角图片,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些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2)学生回答: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3)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

4.学习比较角的大小(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两个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2)学生回答:大的角,小的角。

(3)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角的大小。

5.动手操作,加深对角的认识(1)教师发放剪刀、彩纸,要求学生剪出大小不同的角。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提问:你们能告诉我在这些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2.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判断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相交与垂直》公开课教案3篇

《相交与垂直》公开课教案3篇

《相交与垂直》公开课教案3篇《相交与垂直》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教材分析】《相交与垂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一章的第二课。

本册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成长规律,反映多元的,丰富的数学世界。

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以学生探究为主,以问题串的形式为主要脉络。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相交与垂直,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

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

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

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

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

利用问题串作为本节课目标,从生活中感受相交与垂直线段,从动手操作中认识相交与垂直,从自主探究中总结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学习新知--迁移学法---知识梳理”的教学形式开展。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相交与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资源】课件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游戏开课,多元导课)1.手指游戏开课(练习所学手指游戏,随机升级游戏,利用手指做出学过的钝角,锐角和直角。

)2.游戏导入(顺势利用手指可以做出一些简单的角,从而用手指做出相交与垂直,板书课题:相交与垂直)(二)明确目标(问题驱动式)利用三个问题开展课堂1.相交与垂直的概念是什么?2.怎么画垂线?3.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中谁最短?(三)学习新知(学练结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利用剪刀和红十字会标志两张图片让学生清晰直观的认识相交的定义,再利用红十字会标志引出垂直概念,并让学生总结出“垂直是特殊的相交”。

小学数学《认识直角》公开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直角》公开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直角》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直观地认识直角,初步理解直角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角,理解直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直角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白板、课件等。

2.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特征。

2.教师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特点?(二)探究直角的特点1.教师出示一个含有直角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直角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描述直角的特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直角的概念1.教师发放三角板和量角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

2.学生分组,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的角,判断是否为直角。

(四)课堂小游戏:找出直角1.教师出示多个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直角。

2.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找出一个直角,找出后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验证。

3.比一比哪个组找出的直角最多,最快。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直角的特点,巩固知识点。

2.学生举例说明直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门、窗户、书本等。

(六)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回家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一个含有直角的三角形。

2.家长签字确认。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角,理解直角的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角,理解直角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三角板,你们能看到三角板上有几个角呢?学生:三个角。

小学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观察物体》

小学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观察物体》

小学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观察物体》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1观察物体郑健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和2个简单物体组成的复合物体的形状。

3、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的所有的面。

教具:大药箱、圆柱体、球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

(幻灯)2、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3、这幅呢?这幅呢?4、肯定认识它吧,这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到的?这幅呢?这幅呢?5、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一个物体,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6、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例1教学1、出示大药箱。

请你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可以同时看到箱子的哪几个面?2、总结: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如果我从药箱的正上方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4、如果我从药箱的左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5、如果我从药箱的正面看,想想,这样我可以看到哪个面?用示意图画一画。

6、总结: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长方体,可以看到不同的形状与图案。

三、小组合作交流1、把4本数学课本叠起来,也可以当作长方体,四人小组合作,分别说一说从上面、左面、正面分别看到什么形状和什么图案?并画出简单示意图?2、交流汇报。

四、巩固拓展1、出示圆柱体,想一想,从圆柱体的正上方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动画演示。

2、左面和正面呢?动画演示。

3、再出示球体,想一想,从上面、左面、前面看到的样子,画出示意图。

4、交流汇报。

5、动画演示。

6、从三个方向去观察物体可以正确的认识该物体,如果只是从1个方向观察物体就可能发生偏差。

7、动画演示“从正面看到是正方形”,它可能是怎样的物体?(正方体、长方体、方锥)五、总结1、这样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应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小数进行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小数卡片、小数计算器等。

3.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知识,例如:“小数是什么?有哪些表达方式?”等,为新学习的知识做一个铺垫。

2. 概念讲解与练习(20分钟)(1)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对小数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并给予足够的实例进行解释。

(2)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小数线,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并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3)教师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整体讨论和解答疑惑。

3. 运算方法引入(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利用小数卡片和小数计算器等教具,向学生展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巩固运算方法。

4. 运算方法拓展与应用(3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如超市购物、游乐园玩具等,让学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综合应用。

(2)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通过讲解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小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对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找规律》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掌握简单的数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发现和掌握数的规律。

2.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有趣的数学课,课题是《找规律》。

(2)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它们是有规律的?谁能举个例子?2.新课教学(1)环节一:找规律②师:请同学们将数字卡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③学生操作,师巡回指导。

④师:谁来说说你们找到的规律?(2)环节二:运用规律①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个问题。

②出示题目: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3、6、9、()、()、()③学生独立思考,师巡回指导。

④师:谁来说说你们的答案?(3)环节三:拓展规律①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卡片的规律,那么,如果是从大到小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②学生思考,师巡回指导。

③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3.巩固练习(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找规律,现在来巩固一下。

(2)出示题目: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字。

8、()、()、5(3)学生独立思考,师巡回指导。

(4)师:谁来说说你们的答案?(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你有什么收获?5.作业布置(1)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是:①完成练习册第15页第1、2题。

②观察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找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中掌握了数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还需加强指导,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

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教育)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

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数学公开课优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2、初步培育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

(课件出示)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⑴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

(出示算式:3.6×2.8=)(二)引导探究1、根据算式,请你估量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量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

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量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

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

公开课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

公开课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学概念。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2. 教学难点:- 针对复杂或抽象的概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教具、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教学方案和活动设计。

2. 学生准备:- 完成预习任务,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 准备好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 通过讲解、演示、例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3. 课堂练习- 设计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展示交流- 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 强调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提问回答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标题: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板书内容:关键概念、公式、解题步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河镇大河中心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一)
时间:2014年11月12日上午第一节。

地点:梦想教室。

执教者:周X X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圆周率π的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及措施:操作观察、探索规律、总结公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认识圆的周长
二、认识圆的周长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水杯、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2、回答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二)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曲——转化——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测量圆的周长。

1、用直尺接测量圆的周长,方便吗?为什么?(用铁丝圆演示)有办法把这条曲线变直吗?把它截断展开拉直以后,它就变成了什么?媒体演示“化曲为直”的过程。

现在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周长了吗?只要怎样就行?
2、(出示一教具圆片)这个圆的圆周要展开就么麻烦了,用什么方法也可以“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呢?
A、师生合作演示“用绕线的方法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并指导操作要点。

同桌合作用这种方法测量出一个圆片的周长,结果精确到0.1厘米,并把它记录在表格中。

B、课件演示: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同桌再次合作,用高效能动的方法测量出另一圆片的周长,结果处理同上。

3、指名一生上台用绕线或滚动的方法测量出黑板上一个(预先在黑板上画好)。

指出这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去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4、引导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5、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测量计算。

A、同桌之间相互分工,每位同学测量出一个圆片的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得数保留两位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B、请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分别汇报出“圆的周长”、“直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三个数据,教师依次填写在黑板的表格中。

观察这些数据,能发现什么吗?
C、总结:这三个圆,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讨论交流。

小组相互交流刚才的数据,并向全班同学总结汇报。

得出:所测量的其他圆片的周长也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引导概括。

我们经过测量得知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二)、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π≈3.14
2、介绍祖冲之
3、爱国教育:课件出示祖冲之资料。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

(三):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五:课堂练习。

(一)判断。

1、π=3.14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二)完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科书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C=πd C=2π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