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5讲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讲述
第9单元 第3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高考历史科学复习课件(通史版)(共63张PP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 年,中国爆发了“ 01 _文__化__大__革__命_”,动乱由思想文化 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02 经__济__领__域__。
——1958 年 8 月 29 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 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课件PPT部编版课件统编版部编版第9 单元 第3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 道路的 实践-2 021届 高考历 史科学 复习课 件(通 史版)( 共63张 PPT)课 件优质 课课件 免费课 件PP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PPT部编版课件统编版部编版第9 单元 第3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 道路的 实践-2 021届 高考历 史科学 复习课 件(通 史版)( 共63张 PPT)课 件优质 课课件 免费课 件PPT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03 _成__功__探__索_。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2.探索失误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 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课件PPT部编版课件统编版部编版第9 单元 第3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 道路的 实践-2 021届 高考历 史科学 复习课 件(通 史版)( 共63张 PPT)课 件优质 课课件 免费课 件PPT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第九单元第2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第25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课程标准 1.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2.理解外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选择题考查较多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图表、漫画等形式,创设新情境,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注重考查学生选择、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突出考查必备知识。
如(2023·山东卷,8)国家与工厂的关系;(2022·广东卷,10)新中国的对外关系;(2022·天津卷,14)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2021·湖北卷,9)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2021·辽宁卷,9)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3.核心考向: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整体感知知识点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景旧外交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继续存在国内因素国家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国际格局美苏争霸,两极格局,世界分裂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国际因素封锁孤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1.图解·关键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2.拓展·思维点拨正确理解“一边倒”外交方针“一边倒”是指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苏联,也不是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3.思考·情境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蕴含着平等、合作、共赢的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新人教版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 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答案 A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高考政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特点和实质 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 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 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解题关键 要理解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
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
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 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 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 无关。
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
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3.史料3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由 “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可推知,中国已经 走上了探索自己建设道路的征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 是什么? 提示 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 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 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
曲折和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线索2: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 特区开始,后来逐步推进,形成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邓小平南方谈 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建立并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目标。
2016届一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
1.过渡时期经济建设(49-56年) (1)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主 义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 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基础。 (2)起步: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④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 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 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1950 年下半年,中央合理调整工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 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 义。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部 完成
三大改造前后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经济成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分 阶级状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 剥削阶级 况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 普通劳动者
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 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主要矛 级之间的矛盾 盾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从落 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三大改造
(1)形式: ①农业: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 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创新),1954年掀起全行 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 划经济体制也建立以来,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九第25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含解析)
2018·全国卷Ⅱ (非选择 )1950 年关
税税率调整
2018·全国卷Ⅲ (选择 )中共八大
2017·全国卷Ⅱ (非选择 )“一五”计 划时期的矿业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 —
决策
2019·全国卷Ⅰ (非选择 )改革开放
以来钢铁业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核心一 “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史料 1:见下图。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史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 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 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 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 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 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史料 3: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 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 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 ①,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 欺侮我们 ②,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
第 25 讲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经济建设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年 ) 1. 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 (1)农村:开展 土地改革 运动、劳动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 资本主义工商业 。 3.意义。 为巩固政权和开展“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识记导图 ] “过渡时期”的阶段任务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九 第25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 (含解析)
专题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19·全国卷Ⅰ(选择)“一五”计划与教育文化的关联2019·全国卷Ⅲ(选择)“一五”计划与社会政策、风尚2018·全国卷Ⅰ(选择)“一五”计划的侧重2018·全国卷Ⅱ(选择)“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2018·全国卷Ⅱ(非选择)1950年关税税率调整2018·全国卷Ⅲ(选择)中共八大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一五”计划时期的矿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2019·全国卷Ⅰ(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Ⅱ(选择)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2018·全国卷Ⅲ(选择)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9·全国卷Ⅰ(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Ⅱ(选择)上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9·全国卷Ⅰ(非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钢铁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命题分析1.命题集中在过渡时期的“一五”计划和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2.突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立意。
备考建议1.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这一主干知识。
2.注重时空观念,将中国的经济建设置于当时时代环境中思考;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现实,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
第25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
(1)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3.意义。
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板块九_第2讲_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2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社会生活变迁1.(2017·河北衡水摸底)1949年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
”这类经济扶助( )A.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B.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C.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D.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解析:A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是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扶持,这就为之后的公私合营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可知,材料所述的经济扶助有别于银行贷款,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改造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政府“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民营报纸,使得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开始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B 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故A项排除;企业在空间的分布上侧重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而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涉及较少,主要是出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因为一旦战争发生,东南沿海首当其冲,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东南工业体系完善,故C项排除;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无关,故D 项排除。
3.(2018·河南洛阳期中)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 765万增加到9 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 402万增加到54 704万,仅增加了13.02%。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解析:B 三大改造与城市人口增加无关,故A项排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增加迅速,而农村人口增长缓慢,故答案为B项;“大跃进”运动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我国对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故D项排除。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稳定物价
目的
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进行“_银__元__之__战_”和“米__棉__之__战__”;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措施
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 结果
人民的信任;到_1_9_5_2_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_印__度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过程 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主__权__和__领__土__完__整__,互不侵犯,互不干__涉__内__政__,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阅读教材P162“史料阅读”。思考: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 历史意义有哪些? 提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骚 扰,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 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于城市中的地产,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拥有的城市地产则采取保护
的做法。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卷)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城市郊区土地改 革的主要特点及其目的。 提示:特点:允许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并存;保障土地使用 权。目的:适应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郊区农业 的发展。
——土地改革
史料 195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了《城市郊区土地改革
条例》,该条例规定:在城市郊区没收和征收的农业土地一律归国家所
第24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重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 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要求 大办工业 、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违背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 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 邓小平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自给型经济,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 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 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含练习答案解析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
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3.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考向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1.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5讲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程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 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要点二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 要比去年翻一番, 就是说从去年
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 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 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要点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能
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 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一、运用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1. 革命史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现代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 代色彩。 4.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2.从现代化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奋斗目标的提出。 “大跃进”运动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 打开新局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 3.从唯物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 重失误。 其主要教训是经济建设应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不能片面夸 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不 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20世纪50__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
课后训练与检测(二十五)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6·广东省湛江市调研)1951年4月山西省委发出警告:农民“不是向着我们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所以要“动摇、削弱、否定私有基础”。
后来中央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实施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提出“八字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体现了材料中“向着……集体化方向发展”这一主旨,故B项正确。
答案:B2.(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
表格数据显示1949—1957年“农轻重”比例失调,主要是因为国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表明新中国( )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解析: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考,故A项正确; B、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已成功完成”;“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不能说明产生怀疑, C项错误。
答案:A4.(2016·山西省晋中市调研)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的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
第25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建设1.(2019·某某黄冈9月起点考试)194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某某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政务院下设的财经委员会指导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等部门,开创了中国之前从未有过的按照工业门类划分的管理体制。
这表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时()A.中国机械工业的探索开始起步B.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比例严重失调C.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D.国家意志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政务院下设的财经委员会指导各门类工业部门并强化管理体制,这表明国家权力对工业体制的领导、管控得到加强,故D项正确;中国机械工业的探索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A项错误;材料没有农业等行业的数据,无法体现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比例,B项错误;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时,我国汽车制造等重工业处于空白局面,C项错误。
答案:D2.(2020·某某某某第一次综合测试)“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这反映了()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B.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工人阶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农民等以高涨的热情、积极的行动参与或支持“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故A项正确;B项以偏概全,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农业发展较快,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集体化,“农民”的表述以偏概全,D项错误。
答案:A3.(2020·某某某某调研考试)下表为“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表(单位:亿元)。
据表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品零售额1953 328.8 177.9 69.5 70.4 11.01954 356.1 197.3 71.6 74.2 13.01955 364.0 202.6 71.9 75.4 14.11956 424.0 219.3 94.1 91.8 18.81957 441.6 241.0 82.6 99.6 18.4B.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C.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D.民用消费品生产得到优先发展解析:表格数据反映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呈增长趋势,这说明“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生产、供给能力和民众的消费水平同步提高,故选B项;表格没有呈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判断“综合平衡”“经济结构”,A、C两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思考]
(1)根据以上史料,归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 哪些? 答案: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制约经济的发展;面对帝国主义 威胁,急需发展重工业来增强国防实力,苏联成功经验的借鉴。 (2)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 答案:以工业化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是照搬苏联建设 模式;工业化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1)指出苏联模式对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 答案:农业: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工 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或斯大林模式)。 (2)简要说明美苏体制给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答案: 汲取了两者的利弊经验与教训, 形成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学会读史]
(1)史料一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水平非常落后,发展不 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巩固 国防安全。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 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 需要。
(3)史料三表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 (4)史料四信息表明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 造的任务很繁重, 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体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 以及对个体主动 性的抑制; 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及劳动 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的年代里, 美国人力 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 其努力之巨, 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 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2.从现代化史观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奋斗目标的提出。 “大跃进”运动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 打开新局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 3.从唯物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教训。 “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 重失误。 其主要教训是经济建设应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不能片面夸 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不 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三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
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
史料四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
很繁重,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 3 年以外,大概还需要 15 年左右 的时间,即大概需要 3 个五年计划。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955 年 7 月 5 日)
►史论形成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 的关系。 (2)基本是照搬苏联建设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 制;建立公有制经济)。 (3)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4) 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5)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相辅相成。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军事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 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史料二
中国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
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 方针下, 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 要求 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 设……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 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二、运用多元史观看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从整体史观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际关系中缓和趋向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 难得的机遇。1956 年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严重错误, 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 中国共产党不赞成 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 同时认 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 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 有重要意义。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 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要点二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 要比去年翻一番, 就是说从去年
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 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 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拓展应用]
史料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 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据史料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 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 年代持续增长;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60 年代中期恢复。 50 年代持续增长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 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等;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自然灾害等; 60 年代中期恢复原因: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或八字方针)。
[探究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危害,给 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特点:“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片面追求高速度, 造成高指标、 浮夸风泛滥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 生产资料“一大二公”(公有化程度和集体化规模);分配方式的“一 平二调”(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极大 的破坏。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运用多元史观解读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1. 革命史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2.现代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 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 代色彩。 4.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学会读史]
(1)史料一信息反映出“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大炼钢铁,表明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不仅 造成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史料二信息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分配方式的特点是“一平二调”, 实 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 依据史料最后两句话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严 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 给农业生产带来 了灾难性的后果。
[拓展应用]
史料 在 1945 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
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 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 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 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 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 由私人所有, 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 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 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
2.消极影响 (1)“大跃进”运动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国民经济发 展比例失调。 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急于求成、 急躁冒进, 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2)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 产的破坏。 (3)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1960 年国民经济困难 的重要原因。
史料二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
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 “一大二公 ”,实际上就是搞 “一平二 调”。……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 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 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这些产带来灾难性 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4.从社会史观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特殊现象。提出许 多“大办”“特办”的口号; 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 “卫星” ; 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土法炼钢; 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 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史论形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消极影响 1.特点 (1)“大跃进”运动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 域。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不顾生产力实际水平 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