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小石潭记》历年中考知识点梳理().docx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19f8f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3.png)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一、注音:隔篁(huáng)竹水尤清洌(liè)参差(cēn)(cī) 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hù)往来翕忽(xī)犬牙差(cī) 互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二、重点词语解释:(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下见小潭: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4)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5)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
(6)蛇行:像蛇(爬行)那样。
(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8)日光下彻:向下(9)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10)心乐之:以……为乐,喜欢。
(11)近岸:靠近四、重要句子翻译:(1)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依托)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五、阅读理解:1.请根据文章脉络,结合提示,用四字短语概述各段内容。
(大意对即可)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流——凄凉氛围2.请你根据选文第①②段的描述,说说“小石潭”的特点。
1)水尤清洌——潭水非常清澈(或:水声清脆);2)全石为底——潭底和潭边都是石头的。
3)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
![(完整版)小石潭记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37f7e3a5e9856a561260c8.png)
一、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 《捕蛇者说》。
— -二、 虚词: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
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 也能看得见。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
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对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6、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寞极了,幽 深极了。
六、内容理解:1、 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 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 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 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4、 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
(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 之处。
)5、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 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1、 以:A 、以其境过清(因为)2、 而:A 、乃记之而去(表承接)三、 一词多义:清 见从可 差 环 道居 B 、全石以为底(用) C 、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B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 、隶而从者(表并列)1、2、 3、 4、5A、A、A 、 A、A水尤清冽(清澈) 下见小潭(通现,现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如鸣佩环(玉环) 伐竹取道(道路) 不可久居(停留)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B 、明灭可见(看见)B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B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B 、B B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 策之不以其道 居十日(过) (环绕)(方法) (交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 词类活用: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1、 2、3、 “乐”用作动词, “近”用作动词,“喜欢” 的意思)接近”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 重点语句翻译 “使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f65f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7.png)
《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小石潭记》重点难点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三、一词多义: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内容理解: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完整版)《小石潭记》文言知识归纳.docx
![(完整版)《小石潭记》文言知识归纳.docx](https://img.taocdn.com/s3/m/6039a18b83c4bb4cf6ecd155.png)
文言知识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
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3、闻:古义:听到。
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
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 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可:( 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 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清澈。
下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清。
4、差:( 1)短不一。
参差披拂;(2)交,。
其岸犬牙差互。
5、:( 1)看。
下小潭;(2)看,。
明可。
6、:( 1)以⋯,形容的意用法。
心之;(2)逗,嬉。
似与游者相。
7、以(1)因。
以其境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
卷石底以出;(3)把。
全石以底。
8、而(1)不,表接关系。
乃之而去;(2)不,表修关系。
隶而从者;(3)不,表修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1)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
同游者。
10、( 1)玉。
如佩;(2)。
竹合。
11、( 1)作。
全石以底;(2)成。
岩。
四、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作状,向西。
2、下小潭。
下:名作状,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作状,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作状,向下。
5、俶逝。
:名作状,向。
6、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作状,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作状,像北斗七星一。
蛇:名作状,像蛇(爬行)那。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fa403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0.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纳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灵敏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的感情。
文中表现感情的句子有哪些?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答:(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b7bd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7.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精校版)《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
![(精校版)《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af8d8154028915f814dc29f.png)
(直打版)《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直打版)《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直打版)《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注解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伐竹取道伐:砍伐3、下见小潭下:向下4、水尤清洌尤:特别洌:清澈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蒙络摇缀络:缠绕缀:连结7、参差披拂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荡8、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9、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依:依靠10、影布石上布:映照11、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呆呆的样子12、俶尔远逝俶尔:忽然13、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蛇:像长蛇15、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差互:互相交错16、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17、悄怆幽邃邃:深1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19、乃记之而去去:离开20、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人二、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037c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93.png)
八下文言文《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崛,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妖、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文章结构第一段: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第二段: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第三段: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第四段: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第五段:记录同游者三、课文理解: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c5179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7e.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小石潭记》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
1、字词: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
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怡然:呆呆的样子。
坻:水中的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遮掩缠绕。
可百许头:可,大约俶尔:突然,忽然。
犬牙:像狗牙一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翻译:(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石底上,(2)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交错着,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问答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
![中考复习之《小石潭记》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33bbda5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0.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
以记叙、描写为主,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二)文言词语1.水尤清冽..底:把……作为。
3.卷.石底以出:弯曲。
..:清凉。
冽,寒冷。
2.全石以为4.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5.皆若空游无所依.:依傍。
5.日光下澈.:穿透。
6.影布.石上:映在。
7.佁.(yǐ)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8.俶.(chù)尔.远逝.:忽然。
逝,去,离开。
9.往来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0.明灭..可见:时隐时显。
11.犬牙差.(cī)互.:参差不齐12.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凄凉。
13.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12.余.:我。
13.隶而从.者:从,跟从。
二、古今异义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义为“往”。
3、闻: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三、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2)隶而从者( 跟随)3、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
(凄清)4、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6、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 而)(3)全石以为底。
(把)7、为(1)全石以为底;(作为)(2)为岩。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41b6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8.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在中唐诗坛自成一家,名作有《江雪》《渔翁》《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苏轼评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又论柳子厚诗》)。
有《柳河东集》传世。
王孟韦柳: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一道倡导中唐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提倡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形式主义的骈俪文风,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柳宗元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成就突出的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议论文,主要是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识见迥绝,立意新警,论证严密,语言犀利,如《天对》《天说》《封建论》《六逆论》等。
第二类是传记文,其多取材于现实,往往仗义执言,歌颂正义,批判黑暗,如《宋清传》《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第三类是寓言,往往以巧妙比喻,把笔锋触向社会深处,能发人深思。
柳宗元为寓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他之后,寓言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其著名寓言有《三戒》《罴说》《蝂传》等。
第四类是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永州八记”尤享盛名,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之典范,具有开创性。
二、背景介绍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cdbe31b376baf1ffc4fad3f.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一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作者简介、背景及主旨.作者: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3.主旨: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三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讲解学习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3a1b049de80d4d8d05a4f39.png)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梳理(精品)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解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伐竹取道伐:砍伐3、下见小潭下:向下4、水尤清洌尤:特别洌:清澈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蒙络摇缀络:缠绕缀:连结7、参差披拂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荡8、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9、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依:依靠10、影布石上布:映照11、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呆呆的样子12、俶尔远逝俶尔:忽然13、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蛇:像长蛇15、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差互:互相交错16、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17、悄怆幽邃邃:深1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19、乃记之而去去:离开20、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人二、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docx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58168fdf111f18582d05a07.png)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行文的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腻。
下面是《小石潭记》复习要点,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资料一】一、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篁竹、尤、冽、卷、以、坻、屿、嵁、翠蔓、可、许、佁然、翕忽、悄怆、清、隶而从、三、全文翻译(略)四、内容理解1.段意第一段:发现小潭第二段:潭中景物第三段:小潭源流第四段:潭中气氛第五段:交代同游者2.中心----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小石潭环境的肃穆、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按浏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水声清脆、清澈5.作者描写游鱼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游鱼的情趣,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6.作者对小石潭氛围的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达了他忧伤、悲凉的心境。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情感矛盾,即柳宗元的“乐”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资料二】一、基础知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完整word)《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文档
![(完整word)《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复习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e3dab6951e79b896902263e.png)
?小石潭记?资料整理一、?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快乐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冷清。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凑近岸边,石底向上曲折,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样的形状。
翠绿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掩盖围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漂动。
潭中鱼大体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
来往轻快矫捷,好似在与游人一同欢欣。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沉寥寂落,空无一人,感觉心情悲凉,冷气透骨,安静深远,洋溢着伤心的气味。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能够够久留,就题字走开。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动向的句子:俶尔远逝,来往翕忽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3、写小石潭全貌 ( 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 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色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5、写潭上光景的句子:①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寥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静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dc37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a.png)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点
![《小石潭记》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aa7769f121dd36a22d8260.png)
《小石潭记》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按原文填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篁(huáng)竹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嵁(kān)参(cēn)差(cī)披拂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犬牙差(cī)互寂寥(liáo)无人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龚(gōng)古四、解释词语:(一)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用来。
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而。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ca4c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1.png)
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小石潭记》景物的描写结合了作者的心情,反映作者被排挤、被迫害的身世遭遇。
下面是小石潭记中考知识点,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三、一词多义: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四、词类活用: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五、内容理解: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中考知点梳理(精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水声,如佩,心之。
伐竹取道,下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坻,,,岩。
青翠蔓,蒙,参差披拂。
潭中可百,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影布石上,然不;俶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可。
其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清,不可久居,乃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解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2、伐竹取道伐:砍伐3、下小潭下:向下4、水尤清洌尤:特洌:清澈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蒙::7、参差披拂参差:参差不披拂:随8、潭中可百:表示数9、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依:依靠10、影布石上布:映照11、然不然:住的子,呆呆的子12、俶逝俶:忽然13、往来翕忽翕忽:快敏捷的子14、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蛇:像蛇15、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差互:互相交16、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17、悄幽邃邃:深1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19、乃记之而去去:离开20、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人二、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7、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二、简答1、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
因为与“隔篁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欣赏一部山水风景片。
作者探访小石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试指出作者探访时所用的几个动词,能体现移步换景(使用原文)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隔、闻、伐、取、见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 ,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5、本文第二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他们的特点?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清澈透明和鱼活波可爱的特点。
6、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潭水的清冽?第二段分别从游鱼、阳光、鱼的影子三个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冽。
7、请结合有关语句分析,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 ,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8、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
9、“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比喻;“斗折蛇行”或“闻水声,如鸣珮环” 。
10、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11、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氛围: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
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12、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擁締凤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
14.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主要写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5.结合本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
《小石潭记》中作者之所以觉得眼前景物“寂寥” ,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
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
16、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 ,两文中的“乐”分别指什么?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
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17、下面两句话同是些水清,试比较二者在写法上的不同。
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法上的不同有以下几点:①甲是正面描写,乙是侧面描写;②甲是白描手法,乙运用了一定的联想。
1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相距约 120 步。
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树环绕,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在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
19、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
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