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精品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word文档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此后,几乎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课本涉及的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雪》等,除后两篇外,这些作品多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情,因此,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考察中学鲁迅作品,也许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无裨益。
一、儿童视角:介入或旁观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
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
1.诗意的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顽童,看“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蜈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憎。
“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逝的风景。
《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
作为旁观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
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暧暧夜气,欢腾着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常常被用来探索成长、家庭、社会以及人性等主题。
通过儿童视角,作家们能够以特殊的方式触及读者的内心,瞭解和反思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作品中分析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呈现以及其所传递的意义。
《兄弟》是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以少年兄弟阿牛和小学生兄弟伟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儿童视角展示了家庭和社会中的痛苦。
小说中,阿牛和伟强被迫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寻找他们失散多年的父亲,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困苦和磨难。
通过阿牛和伟强的视角,作家以直接而真实的方式揭示了贫困、冷漠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兄弟之间的温暖和对生活的执着。
同样是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作家鲁迅在他的短篇小说《现在的儿童》中,通过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小男孩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真实。
小男孩尽管还是个孩子,却敏锐地观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他看到父亲不择手段地追求地位和财富,看到官僚主义和封建传统的残留。
作家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将这些社会问题暴露出来,激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道德堕落的深思。
另外,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用来探索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例如,作家王小波的长篇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角王小妮的成长历程以及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都通过她的儿童视角呈现出来。
王小妮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女孩,她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有着独特的触动和反应。
作家运用王小妮的视角,不仅展现了人性中善恶的冲突,更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困惑与探索。
通过以上几个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被广泛应用于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等重大问题的探讨。
通过儿童视角,作家们可以自由地展现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儿童视角的运用让读者重新思考成年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否定向或片面,而通过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则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实,拓宽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
儿童,长期以来只被视为缩小了的成人而存在,儿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在文学史上,儿童的发现也促成了文学的进步。
情绪、理性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区别。
儿童视角的功能也就体现为儿童未经雕琢的眼光能看到成人视角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两种视角、两个世界的对比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在儿童眼里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渴望,没有虚伪,而这一切都存在于成人文化之中。
儿童视角小说所展示的独特景观是有迹可寻的。
作家们虑取儿童眼中的部分世界集合进自己的作品,被虑取的部分被认为最能代表儿童眼光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的功能。
被集合进作品的部分往往是如下的东西:儿童眼中的自然、儿童的死亡表述和死亡感觉、儿童的政治表情及儿童与性爱。
儿童视角的限知性决定了上述事物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点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因此,可以说,在整个现代文学中,选择儿童视角作为叙策略建构而成的文本,其关注点依然是成人的生活悲欢和复的现实矛盾争端,观照的还是有着人世沧桑的成人和社会的苦难。
而以儿童视角来观察和抒写成人的生活现实,也体现出了迥异于以成人视角写成人悲欢文本的审关指向,呈现出单纯中透深刻、文本的诗性表达和欢快笔调、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并置完成对成人世界的批判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陌生化效果等品格。
儿童的视角和眼光是单纯的,他对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世界没有任何的先入之见,直觉的认知形式也使他对世界的把握停留于直观的儿童视角里的人生就有了更多的诗意、关和快乐。
汪曾棋就曾作出过这样的论断,认为孩子是“最能完关地捕捉住诗”的。
因此儿童视角里的成人世界是一个诗化了的成人世界,是被儿童的纯净眼光和心灵净化了的成人世界。
儿童视角将生活中的丑陋也作了诗化的传达。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
儿童,长期以来只被视为缩小了的成人而存在,儿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在文学史上,儿童的发现也促成了文学的进步。
这一进步包括诸多方面,如儿童文学的发展、对爱和自然的体现、童年故乡情结及乡土文学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儿童视角是叙述视角的一种,它按照叙述人的个体成长阶段分类,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
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儿童所理解的世界。
以儿童叙述人所摄取的世界组织成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视角小说。
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占很小比例。
含有部分儿童视角的作品也包括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学上的划分,它的全部特点即儿童眼光、情绪、思维及经验的特点。
儿童的经验世界完全是单纯稚真的,儿童思维呈现形象性和直观性。
儿童就像原始初民一样,和成人世界有一道屏障相隔,非理性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区别。
儿童视角的功能也就体现为儿童未经雕琢的眼光能看到成人视角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两种视角、两个世界的对比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在儿童眼里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渴望,没有虚伪,而这一切都存在于成人文化之中。
儿童视角小说所展示的独特景观是有迹可寻的。
作家们虑取儿童眼中的部分世界集合进自己的作品,被虑取的部分被认为最能代表儿童眼光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的功能。
被集合进作品的部分往往是如下的东西:儿童眼中的自然、儿童的死亡表述和死亡感觉、儿童的政治表情及儿童与性爱。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摘要: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小说,现代小说具有独特的、多样化的叙事视角。
而儿童视角又是现代小说叙事策略的一种,它通过成人和儿童的角色互换,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感悟生活百态,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是我国现代作家所热衷的技巧。
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儿童视角;问题及对策儿童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叙事策略之一,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因素来讲,我国伦理观受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使儿童有了观察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来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小说完成了对传统视角的突破,这也为儿童视角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受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审美意识等影响,儿童视角具有直观性、细节性和始发性等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有两大角度: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则偏向于梦想世界。
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在创作时的认识理念,作者的认同感和写作理念不同,会通过儿童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也有可能是一把纯净的乐土。
因此,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逾越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推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
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
一、儿童视角的产生及发展儿童视角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以儿童为中心人物,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和讲述事物,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
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儿童为中心人物来展开叙述的作品十分罕见。
而在五四运动期间,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交汇,涌现出一系列运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小说。
如:鲁迅的《故乡》《怀旧》,冰心的《分》以及京派作家的童年回忆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作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及苏童的作品中,儿童成为了小说故事中重要的叙述主体。
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视角论鲁迅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摘要: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不少作品都运用了儿童视角。
不论是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还是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鲁迅在创作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并由此带来了独特的文本效果。
关键词:鲁迅;儿童视角;审美效果一、视角、儿童视角视角,作为一个叙述学的概念,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儿童视角,指的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世界作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揭示和审美评价。
小说的叙述调子、语言、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等均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者。
著名语言大师托多罗夫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视点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性确是事实,在文学方面,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
从两个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
”[1](P65)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独特的视角选择有可能取得特殊的效果。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
“格式的特别”意味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叙述视角的全方位创新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此,本文想就鲁迅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及由此带来的独特的文本效果作一分析。
钱理群先生曾指出鲁迅有意设置“无知者”视点来写小说。
这里的“无知者”视点即指“儿童视角”。
的确,鲁迅的不少作品都开创性地运用了儿童视角。
如鲁迅的第一篇作品《怀旧》(文言小说)用的就是儿童视角。
在小说集《呐喊》中,《孔乙己》、《故乡》、《社戏》都设置了儿童叙事者,而在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更有许多篇幅以童年的“我”来叙述故事。
儿童视角大致可分为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和假定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及准儿童视角。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儿童视角研究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儿童视角研究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儿童视角在教材选文中的体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儿童视角的含义与作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儿童视角的体现、儿童视角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表现形式、价值、优缺点以及对教材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教材质量提供参考。
一、儿童视角的含义与作用儿童视角,指的是从儿童的立场、心理和审美出发,表现儿童生活、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文学创作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展示儿童生活的真实面貌,二是反映儿童内心的渴望与困惑,三是传达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儿童视角的体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中注重了儿童视角的体现,既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充满童趣的文学作品,也有青少年成长题材的小说、散文等。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儿童的生活、心理和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窗口。
三、儿童视角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表现形式1.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是儿童视角的经典表现形式,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这些故事以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情节和寓意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青少年成长题材:这类作品关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情感波动等,如《童年》、《草房子》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会面对生活的挑战。
3.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以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如《庄子·逍遥游》、《伊索寓言》等,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教育意义。
四、儿童视角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儿童视角的作品往往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
2.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儿童视角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视角的作品充满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论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萧红,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感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世界。
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儿童视角赋予了萧红作品一种纯真和无邪的特质。
在《呼兰河传》中,我们跟随着“我”的目光,看到了呼兰河小城的种种景象。
孩子的心灵尚未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他们以一种未经雕琢的、直观的方式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一切。
这种纯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成年人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院子里的花草、天空中的飞鸟。
儿童的思维简单而直接,他们不会去刻意地分析和评判,只是单纯地记录和呈现,这使得作品中的世界显得格外真实和亲切。
通过儿童视角,萧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生死场》中,小金枝的遭遇令人痛心。
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这样的悲剧,更增强了悲剧的冲击力。
孩子们本应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成长,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却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苦难。
萧红借助儿童的无辜和脆弱,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
这种批判不是直接的、激烈的,而是在孩子的懵懂和无助中悄然渗透出来,让读者在心痛之余,更能对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在《呼兰河传》中,“我”对团圆媳妇的好奇和不解,实际上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愚昧和冷漠。
孩子们不懂得大人们的种种行为背后的深意,他们只是直观地看到了表面的现象。
而正是这种直观,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
儿童的视角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不堪,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文学表现手法上来看,儿童视角为萧红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使作品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往往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这为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比如在描写一些场景时,儿童独特的想象和比喻,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中。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摘要】: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人的发现的时代气氛中,作为人类个体生命初始阶段的儿童,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获得了肯定和尊崇,“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得以建构成型,对儿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的独特价值的体认丰富了人的发现的理性视野。
当儿童以独立精神个体的身份为成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他也以各种形式介入成人的生活、思维和文化领域,对文学的影响也便毋庸置疑。
而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和各种思潮的大量涌入中国,也在冲击着中国文人对小说的态度,小说的地位日益彰显,西方小说的先进样式、技巧也给中国小说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在这双重的合力之下,儿童视角小说在中国文学中生长起来。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崭新的叙述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鲁迅《怀旧》的初露锋芒到四十年代以萧红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对儿童视角的钟爱和倾心试验,到八九十年代儿童视角小说的繁荣和丰富,儿童视角小说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道亮丽风景。
它以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单纯稚嫩活泼清新的叙述口吻和剥离了是非价值评判的客观叙述态度,呈现儿童的感觉、印象和直觉,展示儿童视野里的成人社会,而儿童叙述者承担的第一人称叙事或第三人称非全知叙事的功能,也使儿童视角作为一种限制性视角直接参与了对传统的全知视角的叙事革命。
这种方式往往以儿童对自然、生命个体的原初本能的表达,弥补了成人视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的单一性,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儿童的发现儿童观儿童视角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后【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I206.6【目录】:摘要3-4引言4-5第一章儿童视角的源起5-22第一节儿童的发现5-11第二节域外小说的输入11-22第二章儿童视角小说的文本建构表征22-39第一节儿童视角的叙事学意义22-31第二节零散的文本空间31-39第三章儿童视角小说的现实呈现模式39-59第一节儿童感觉的“碎片”呈现39-49第二节成人世界的审美观照49-59第四章儿童视角小说的时间演进59-75第一节二三十年代:批判社会和文化的媒介59-62第二节四十年代:童年生活和故乡往事的书写62-66第三节八十年代以来:儿童视角小说的繁荣和多元化66-75余论75-76参考文献76-78后记7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里,鲁迅先生无疑是最具争议性也影响力很大的一位。
他不仅拥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
他的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东方文学的典范”,其散文则有人称之为“史诗式”的杰作。
而在众多的作品当中,《朝花夕拾》无疑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鲁迅先生自幼丧父,跟随母亲过着清贫艰苦的日子,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读书求知的机会。
因此,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读书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那时候鲁迅先生只能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却丝毫掩盖不住他身上独特的魅力与才情。
在《朝花夕拾》中,除去回忆童年趣事外,其余都是关于青少年时期发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朝花夕拾》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先生早年的经历及感受。
它既记录下了鲁迅先生对往昔岁月的追思怀念,又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同样,这本书也折射出了他的精神境界——天真烂漫且充满幻想。
从《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儿童眼光和成人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鲁迅先生用第三人称叙写,使整个文章显得比较客观公允;再次,全文采用了白描的笔调,朴素平淡,娓娓道来,仿佛是朋友聊天般轻松愉快,令人倍觉温馨舒适。
相信每个人都曾经做过梦吧!在睡前躺在床上,脑海里总会浮现各种奇妙的画面,或许是美好的,亦或许是悲伤的……而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恰巧给予了我们另类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他的梦乡。
为了让我们对这篇散文有更深刻地认识,接下来将结合原著内容谈几点拙见。
1.《朝花夕拾》中的儿童视角并未完***离成人的束缚,甚至某些部分已超越了成人的限制。
2.鲁迅先生把自己的童年形象融入到了《朝花夕拾》中,借助儿童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3.鲁迅先生善于捕捉细节,例如在《狗·猫·鼠》中,他详尽地介绍了狗的习性,突出了狗的忠诚。
4.《朝花夕拾》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和愿望,体现了他强烈的爱憎感情。
解读余华的儿童视角诗学-精选文档
解读余华的儿童视角诗学作为一名中国先锋派“儿童文学”作家,余华借助于独特的儿童视角,对成人世界、童年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原生态的还原和真实的叙写,形成他独具特色的儿童视角诗学。
缺失美学“一般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1]但是,余华并没有采取纯粹的儿童视角,保持虚拟的理想化状态,或者说并没有沿用儿童思维的单线性,而是搀杂进许多不属于儿童的成人事物,形成浑浊的双线儿童视角。
这正暗合了钱理群先生所认为的“儿童视角”,本质上是过去的童年世界与现在的成人世界之间的出与入。
[2]他的作品正是以男性冷静、残忍的笔墨,直接呈现现实人世的暴力血腥,借助于读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外部追忆来完成美与丑的对照,形成儿童视角的缺失美学。
受“残缺美学”影响,儿童在余华笔下富于质感和沧桑感,缺少应有的纯真,更多的是孤独和骚动不安。
同时,他们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具有与“他儿童”同构的性质,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富于整体的“弱势儿童场”。
《在细雨中呼喊》作为反映儿童心理历程的杠鼎之作,浸透了余华强烈的生命体验。
胆小懦弱的“我”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我也越来越像一个怪物”[3];“我”的哥哥孙光平在肆意渲染爱情失败、被城里孩子出卖抛弃,感受到的孤独更近乎绝望;鲁鲁、苏宇也在孤独中浸泡。
这不是可爱的孩子,而是变相的成人!这不是人类的宁馨儿,而是被成人残杀的牺牲品!正如郜元宝所说,“余华……擅长写小孩子的世界被大人忽略或践踏后形成的某种精神欠缺。
”[4]成人复语“言即心声”。
余华有意识地运用儿童的话语特征――重复,用极轻表达极重,彻底暴露成人世界对弱势群体孩子的集体剿杀,展开他对现实规范和生命常态的怀疑和颠覆。
“这种震撼人心的东西,这种叙述的魅力是如此简单,同时又是这般丰富。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作者:庞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叙事视角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文体结构和情感基调,儿童视角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是指从儿童的眼光和思维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用儿童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本文简要论述了儿童视角的起源及发展,并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为例,分析其特点及其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儿童视角;叙事视角[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3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视角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如此,从不同的敘事视角讲述同样的故事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儿童视角的运用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十分普遍,这类以儿童为叙事主体的作品具有着独特的语调风格,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本真的审美感受。
一、儿童视角简述1.起源与发展我国以儿童视角叙事的文学作品最早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觉醒时期,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开始被关注,“妇女视角”“底层人民视角”等新叙事视角创作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一种展现人精神世界新的创作手法开始引起关注。
“儿童视角”的作品是作家们以“童年”回忆或以儿童为描写主体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并不是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文学,而是以儿童的口吻基调和思维感受来描述成人世界里的沧桑和苦楚,文章反映的主题一般较为严肃和深刻。
在语调风格上,这类作品充分展现了儿童的纯净心灵和稚嫩的思维,以全新的观察视角洞察复杂的现实生活,从而唤醒了人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
例如冰心在小说《分》中以两个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初生婴儿的角度描写了初生到离开医院的见闻,稚嫩的语言和对话中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平等。
到了三十年代,儿童视角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变化,不再将揭露社会性问题作为写作的侧重点,而是用儿童纯真的视角描绘人类自由的生存状态和人情的纯然之美。
二十世纪中 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社会的沧桑巨变与人性的复杂多样。
在这幅画卷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为文学创作增添了独特而迷人的色彩。
儿童视角,即以儿童的眼光、思维和感受来观察和叙述世界,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窥探人性与社会的新窗口。
儿童视角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
在这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的思想观念逐渐兴起。
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纯真、无邪和对世界的好奇,成为了作家们反思社会现实、探寻人性真谛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鲁迅的《故乡》中就有儿童视角的运用。
少年闰土的形象鲜明生动,他在瓜田中的活泼与勇敢,与成年闰土的麻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通过儿童时期的回忆,鲁迅不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萧红的《呼兰河传》也是运用儿童视角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小女孩“我”的视角展开,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种种景象。
“我”的天真无邪与周围环境的愚昧、冷漠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谬和悲哀。
儿童视角的运用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能够展现出一个未经成人世界污染的纯真世界。
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他们的感受往往更加真实和敏锐。
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充满好奇和惊喜的,这种纯真的视角能够让读者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其次,儿童视角有助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由于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复杂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这种直观的感受通过儿童的视角呈现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再者,儿童视角为文学创作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儿童的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童趣,他们的观察和想象往往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这些特点使得以儿童视角创作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
然而,儿童视角的运用也并非毫无挑战。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儿童视角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儿童视角分析作者:张强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11期摘要:儿童视角是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评价。
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视角,以及儿童视角缺失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材;儿童视角;对策1 对教材中儿童视角的分析1.1 初中语文教材来自少年儿童生活的选材不多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 213 篇文章中,只有 37 篇文章的选材来自或接近少年儿童的生活,仅占总数的 17.37%。
并且,发生在 15 岁以下的故事仅有 24 篇,仅占总文章的11.27%。
依据这个统计数据来计算,平均每个学期只有 6 篇文章接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只有4 个故事是同龄人的故事,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每个月排一篇都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材,每个月关注孩子视角一次都做不到。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故事人物属于儿童形象的很少出现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这 213 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儿童形象的只有 33 篇文章,仅占总数的 15.49%,并且,年龄在 15 岁以下的儿童形象只有 29 个,仅占总文章的 13.62%。
依据这个统计数据来计算,平均每个学期不到 6 篇文章具有儿童形象,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每个月孩子们从教材中仅仅认识一个同龄人。
1.3 初中语文教材中儿童视角叙事立场的课文太少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 213 篇课文中,以孩子的角度来叙事的文章只有 32 篇,仅占总文章的 15.02%。
依据这个统计数据来计算,平均每个学期只有 6 篇多文章以孩子的角度来叙事,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我们的学生每个月只能有一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观察世界和叙述表达。
1.4 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占少数在七年级至九年级的 213 篇课文中,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只有 75 篇,仅占总文章的35.21%。
【文献综述】关于莫言小说中儿童视角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莫言小说中儿童视角在中国,儿童视角发现较晚,发展的高潮期是五四之后。
莫言以儿童为视角的小说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占着很重要的比例,其小说作为新时期的儿童视角小说,在对文学本体的审美探求中确立了自己的意义,使文学从理论先导的桎梏中释放出新鲜的个体生命体验,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气息。
一,儿童视角的发现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种种封建桎梏。
“随着人文主义的提出,启蒙思潮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妇女解放、个性解放运动的高涨,教育民主化思想的普及,儿童问题即把儿童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值得特殊对待去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也被响亮地提了出来,并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 [1]而在中国,“发现儿童”的进程却相对迟缓得多,古代中国儿童的生存地位与精神境遇是十分艰难的,儿童处于被支配被漠视的地位。
五四时期,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由此也带动了对“人”的本体价值的深入探讨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反对封建伦理的过程中触及到对儿童诸多问题的思考。
“儿童的发现”直接推动了儿童视角小说的出现,鲁迅最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指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热切期望新的一代成为“‘人’的萌芽”。
[2]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说:“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
”[3] 体现在文学创作方面,五四初期绝大多数有影响的新文学作家描写过孩子,热烈赞美过童心,而儿童视角的引入便是从鲁迅、冰心、叶圣陶、废名等开始的。
从五四到改革开放,儿童视角小说发展之路可以说是低潮阶段。
随着80年代西方哲学、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大量引介,中国当代作家的视域、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在莫言、苏童、余华等作家笔下,儿童视角小说从原先的重内容和审美品格的表现转向了重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开掘,有的又杂糅了非常态的叙事视角、荒诞叙事等很多现代主义技巧,审美形态十分复杂。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自传体小说集,包含了他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通过儿童视角的叙事,鲁迅先生成功地展示了他们天真、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的故事中进行分析,探讨儿童视角的叙事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儿童视角的叙事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纯真与真实的感受。
在《吾父母》一章中,鲁迅先生回忆了他与父母的一些小故事。
他在书中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父亲与一个狗打架的情形。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鲁迅童年时的天真和对父亲的崇拜。
他描述了父亲的豪气和拼命的姿态,以及自己的害怕和担心。
这种天真纯真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这种视角,读者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他对家人的深情厚意。
其次,儿童视角的叙事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
在《野狗》一章中,鲁迅先生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他与一个被打的野狗之间的互动。
他用纯真的目光观察了社会的弱者被欺压和伤害的景象。
通过这个故事,他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残酷。
他通过儿童的视角,使读者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此外,儿童视角的叙事还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风波》一章中,鲁迅回忆了他在学校倒置领导的时候的经历。
他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对这种不公的愤怒和反抗。
他奋力捍卫自己的权益,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公正的向往。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读者能更加清晰地理解鲁迅的人物形象和他的思想火花。
他通过儿童视角的叙事,呼唤着社会的正义和民主的觉醒。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叙事方法,成功地展示了他们天真、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一面。
通过这些故事,他向读者们传递了纯真与真实的感受,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儿童视角的叙事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价值观。
_朝花夕拾_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
昆明学院学报 2009,31(5):55~5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儿童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9-01-12作者简介:齐童巍(1984—),男,浙江诸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①本文所引用的《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均来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版,下文不再另行注释。
《朝花夕拾》中儿童视角的叙事分析齐童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叙事分析;叙述自我视角;经验自我视角中图分类号:I 207.8;I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09)05-0055-04Ana lyz i n g the Narra ti on fro m the V i ew of Ch ildren i n Zhaohuaxish i by L u XunQ I T ong 2wei(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 mal University,Zhejiang J 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Zhaohuaxishi is written in the first pers on narrating in retr os pect .The angle of narrati on is made up of t w o parts,“narrat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serving the past fr om the vie w of the p resent by the narrat or and “experiencing the self angle of vie w ”of ob 2serving by “the past experience vie w .The “experiencing self angle of vie w ”in Zhaohuaxishi is divided int o child ′s view and “my ”angle of view after gr own 2up.I n the book,Lu Xun divided carefully and narrated in the first pers on angle of view,in very literary words t o com 2p lete the self analysis and self exa m inati on .Key words:Lu Xun;Zhaohuaxishi;children ′s angle of view;narrative analysis;narrating self angle of vie w;experiencing self angleof vie w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父母的角色被赋予了巨大的责任,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中,父亲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范。
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也反映了学校教育的问题。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压力和竞争。
例如,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的女儿在学校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她的童年被剥夺了,只剩下了学习和考试的压力。
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竞争,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还关注了社会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描绘了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教育问题。
例如,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中,主人公的孩子在贫困的环境中艰难地上学,他们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也呈现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和创新。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探索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作家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中,他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学校,鼓励孩子们发展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在中国的一些先进学校中已经得到了实践,为儿童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教育创新都是儿童教育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及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高分套路
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和艺术效果:以成人为叙述人,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世界是常规的、垄断的叙述模式。
儿童,长期以来只被视为缩小了的成人而存在,儿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之后,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儿童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在文学史上,儿童的发现也促成了文学的进步。
这一进步包括诸多方面,如儿童文学的发展、对爱和自然的体现、童年故乡情结及乡土文学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儿童视角是叙述视角的一种,它按照叙述人的个体成长阶段分类,主要与成人视角相对而言。
简言之,就是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展现儿童眼中所摄取的世界,儿童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及儿童所理解的世界。
以儿童叙述人所摄取的世界组织成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视角小说。
儿童视角可以是一部作品的唯一视角,也可以与成人视角共存于一部作品中,有时在某些作品中占很小比例。
含有部分儿童视角的作品也包括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学上的划分,它的全部特点即儿童眼光、情绪、思维及经验的特点。
儿童的经验世界完全是单纯稚真的,儿童思维呈现形象性和直观性。
儿童就像原始初民一样,和成人世界有一道屏障相隔,非理性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主要区别。
儿童视角的功能也就体现为儿童未经雕琢的眼光能看到成人视角所不能看到的东西。
两种视角、两个世界的对比则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在儿童眼里没有私有的观念,没有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渴望,没有虚伪,而这一切都存在于成人文化之中。
儿童视角小说所展示的独特景观是有迹可寻的。
作家们虑取儿童眼中的部分世界集合进自己的作品,被虑取的部分被认为最能代表儿童眼光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视角的功能。
被集合进作品的部分往往是如下的东西:儿童眼中的自然、儿童的死亡表述和死亡感觉、儿童的政治表情及儿童与性爱。
儿童视角的限知性决定了上述事物体现出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儿童眼中它(他)们都是新奇的,没有明确定义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儿童视角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叙事策略之一,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因素来讲,我国伦理观受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促使儿童有了观察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来说,在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小说完成了对传统视角的突破,这也为儿童视角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受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审美意识等影响,儿童视角具有直观性、细节性和始发性等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有两大角度: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则偏向于梦想世界。
这主要归因于作者在创作时的认识理念,作者的认同感和写作理念不同,会通过儿童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有可能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也有可能是一把纯净的乐土。
因此,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逾越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推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
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局限性。
一、儿童视角的产生及发展
儿童视角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以儿童为中心人物,借助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观察和讲述事物,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
其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儿童为中心人物来展开叙述的作品十分罕见。
而在五四运动期间,由于中西文化的冲击交汇,涌现出一系列运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小说。
如:鲁迅的《故乡》《怀旧》,冰心的《分》以及京派作家的童年回忆小说(如:沈从文的《边城》)等,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小说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作家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及苏童的作品中,
儿童成为了小说故事中重要的叙述主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你能发现的关键在于你的发现方式”。
对于身边熟悉的东西,一旦观察视角发生改变,就会有新的感触和体会,小说同样如此。
而且小说叙事视角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变化。
目前,我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在于视角问题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叙事视角能够决定文学作品的魅力与意义。
当然,儿童视角是首选的叙事视角,儿童视角赋予作者以生命与体验,同时也赋予文学作品特殊的表达方式。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儿童视角可以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写作风格,也可以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能力。
基于此,儿童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二、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主要特点
1.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性叙述
童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美好阶段。
提到童年,总会令人向往和回忆,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亦或悲哀,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念这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期,人的气质、很多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时养成的,并将影响一生。
因此,对于作家来说,童年时期(一个人从幼年到少年时期)所凝结成的复杂情愫会形成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会引起作家内心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们有创作童年时期作品的欲望。
所以,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性叙述是很普遍的儿童视角叙述方式。
以莫言为例: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当时的极左路线造成了5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的普遍贫困,而他家是上中农分子,因此,他家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
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而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童年生活直接影响了莫言后来的小说创作。
在他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曾是他梦想的天堂;在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莫言详细地诉说了自己的“饿”和“吃”,“我的馋在村子里是有名的,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无论藏在什么地方,我总要变着法子偷点吃”,在莫言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会看到关于饥饿和食物的描写,这是莫言童年饥饿对他的影响和阴影。
莫言也曾这样自述:“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
”
2.第三人称的童年描写性叙述
作者们通常在作品中以儿童的形象来呈现文本浓厚的儿童色彩,作者运用第三人称的儿童视角来创作时,往往容易表现出梦一样的画面,并希望获得梦的效果。
在第三人称的儿童视角描述中,作者思维向儿童靠拢,并利用儿童视角的独特性将生活的混沌状态转化成浪漫的、完整的艺术。
以第三人称的儿童视角描述具有别样的美感,儿童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其推理能力较弱,但想象力较强。
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本身就具有诗人非凡的气质和才能,所以第三人称儿童视角的运用可以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带来天真、质朴、感伤、忧郁等效果。
例如:台湾著名作家林海英的代表作《惠安馆传奇》中有这样一
段描写:“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的在喝水,我的嘴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学鱼喝水。
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啦!我就这么看着,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贞还不来……”这里的“学鱼喝水”及“和鱼鼻子顶牛”都是儿童的动作和情趣,这样形象的描写透露出了儿童特有的兴趣和纯真。
又如:凌叔华在其代表作《小哥儿俩》中,通过“大乖”和“二乖”这两个天真善良的孩童形象,展现了儿童无法掩饰的纯真可爱。
在得知八哥遇难后,作者对小哥俩的反应作了如下描述:“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到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作者将“大乖”和“二乖”作为自己的寄托对象,将他们天真可爱的童趣刻画得自然传神。
三、中国现代文学中儿童视角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与儿童形象相伴而来的描述会呈现出浓厚的儿童色彩,主要表现为儿童思维的简单、有趣及创造性。
儿童思维作为非理性的始发性思维,往往会淡化对结果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只是在事物单一的表面进行关联。
事实上,与其说这是儿童视角的局限性,倒不如说是儿童视角的优势,因为作者在选择小说内容时,可以选择一些被成人视角所摒弃的内容来进行叙述。
因此,文学作品的内容也
会具有碎片化与直白化的特点。
儿童视角以其独特的特点,获得了现代文学叙事策略的重要地位。
同时,儿童视角也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文学创作时的想象、构思、描写以及叙述的口吻,儿童的想象看似虚无缥缈,但却代表了他们最为纯真的感情和愿望。
况且,在文学作品中,采用儿童视角来进行叙述并没有真正地脱离现实世界,因为作者虽然可以用儿童的视角去发现和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不受现有经验的影响,相反,成人视角还是隐藏在儿童视角所塑造的小主人公形象的背后。
因此,在这个拥挤且嘈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用纯真、善良、真挚的眼光来透视和认识世界,需要通过弥足珍贵的童真和童趣来揭示成人视野所难以观察到的现实世界。
当然,作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儿童视角这一叙述策略是对童心、童真和童趣的守望,是对文学创作的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