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学方:八下语文第七课《雷电颂》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x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x一、教学内容本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雷电颂》这首诗。
该诗通过对雷电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雷电颂》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雷电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雷电颂》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诗中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 讲解:讲解《雷电颂》的背景和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3. 分析: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4. 朗读:让学生朗读《雷电颂》,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的美感。
5.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示他们对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写出《雷电颂》的2. 在下方写出诗中的主要意象:雷电、山水、生命3. 在每个意象下方写出其象征意义:力量、壮美、敬畏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思考是否有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自然景观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郭沫假设面对如此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烈火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学
情
分
析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明白得。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观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讲话多维交流。
新
课
导
语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这一风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郭沫假设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吁风、雨、电的伟大诗人屈原,了解他内心世界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观赏郭沫假设的«雷电颂»
学
情
分
析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明白得。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观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讲话多维交流。
新
课
导
语
同学们,有如此一个人,他身材高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庞大的阻碍。专门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埋住。那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学难点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能洗得直臣冤了。
”(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一)掌握字词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咆哮(xiào) 波澜(lán)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介绍话剧《屈原》(三)戏剧知识介绍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 雷电颂教学目标1. 积累语言,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大体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语文人教彩色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案
7、雷电颂【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掌握课文中运用的象征和夸张手法,感受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领会历史剧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课文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同学们知道这一风俗习惯的来历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戏剧《屈原》的节选之第五幕。
以前我们学过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是怎样的诗歌?——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却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意境的美诗,如一首小夜曲。
而今天要学习的《雷电颂》则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风格截然不同。
〖作者介绍〗【郭沫若】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
(见幻灯)郭沫若曾经说过:“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遂投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
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等。
对后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极大。
屈原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座右铭。
〖了解戏剧〗戏剧种类很多。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歌剧、舞剧以及戏曲。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的《雷雨》、《屈原》、《茶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雷电颂》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介绍1、戏剧知识简介: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嫉妒和卑鄙诬陷,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而含冤莫白。
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3.作者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 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
4.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如何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觉,课文中作者将专门多事物都给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怎么讲给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专门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概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11doc初中语文
教学难点
明白得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如此一个人,他身材高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如何样一个形象呢?
使学生既动口又动脑。明白得课文,体会情感。品味屈原形象。)
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有爱好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互相评判,互相示范,进行朗读竞赛
巩固,加深明白得课文。
板书设计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
2、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气概上有何特点?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郭沫假设,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忆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
第7课《雷电颂》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7课《雷电颂》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内容感知】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给予那个人物的要紧性格特点。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跳动,灵之喊叫〞,波涛汹涌,气概磅礴,撼动人心。
作者讲,在剧本第二、三、四幕中描写了无辜受陷害遭侮辱的通过,从构思上讲,〝都为的是结穴成这一景〞。
〝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完全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表达,而且使全剧主题思想鲜亮地凸现出来。
这篇散文诗,想像漂亮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长链.〔liàn〕脚镣.〔liào〕殿.中〔diàn〕徘徊..〔páihuái〕站立..〔p..〔zhù〕睥睨ìnì〕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稽.首〔qí〕驰骋.〔chěng〕婵.娟〔chán〕雷霆.〔tíng〕罪孽.〔niè〕迸.射〔bèng〕鞭挞.〔tà〕虐.待〔nüè〕祈.祷.〔qídǎo〕犹豫..〔chóuchú〕2.多音字xì关系jī滑稽d e好的系稽的dí的确jì系绳qí稽首dì有的放矢二、字形波澜迸迸射驰飞驰骋驰骋谰语进进出弛放松聘应聘三、词义1.重点词徘徊:在一个地点来回地走。
站立;长时刻地站着。
污秽:不洁净。
眩目:令人眼睛昏花。
八年级语文下《雷电颂》概括
《雷电颂》概括
《雷电颂》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作品,节选自他的历史剧《屈原》。
这篇课文通过展现屈原在雷电下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屈原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呼唤暴风雨的到来,表达了屈原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第二部分是歌颂雷电的力量,强调了雷电作为自然力量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在文学特色方面,《雷电颂》以魔幻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很多读者。
同时,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悬疑和神秘元素,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在主题与意义方面,《雷电颂》主要表达了屈原的品格和以生命作诗的特色,以及作者代表人民向国民党当局的强烈控诉。
总之,《雷电颂》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课文,它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屈原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育方针1.堆集言语,了解文章言语所包含的深意。
2.了解作品的思维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
3.培育开始阅览和赏识戏曲文学的才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掌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情。
教育重难点了解文章言语所包含的深意,了解作品的思维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
教育幻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材料,大体了解《屈原》发明的年代背景、作者状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位置。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辅导学生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征。
3.辅导学生领会本文用标志办法表现年代的严重思维主题。
领会课文捉住事物的特征打开的丰厚的想像,了解多种修辞办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教育时刻:2课时教育方针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堆集相关的言语。
2.了解课文粗心。
教育内容与进程情形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园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现代闻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前史学家、闻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前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对峙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低沉抗日,并且悍然发起“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临这样的政治实践怒发冲冠,发明晰《屈原》,展示了实践国际光亮与漆黑,正义与凶恶,爱国与卖国的尖利、剧烈的奋斗,以“借古讽今”,冲击国民党反抗派的漆黑控制。
他说:“全我国行进公民都感触着愤恨,因此我把这年代的愤恨复活到屈原的年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年代来标志咱们其时的年代。
”(《序俄文译著史剧〈屈原〉》)所以,郭沫若借前史上的屈原的悲惨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漆黑的碰击,表达了屈原与旧国际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亮的讴歌和神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供您参考,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雷电颂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电颂》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雷电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才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雷电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中的革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诗歌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
然后引入课文《雷电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雷电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雷电颂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雷电颂定向思维疏导〔学习标准〕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要点〕重点: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语言积累〕1、辨音曲qū曲解尽jǐn 尽管载zǎi 记载稽jī滑稽qǔ乐曲jìn 尽心zài 载重qí稽首2、辨形澜――波澜拨――拨弄炫――炫耀谰――谰言拔――拔河眩――眩目斓――斑斓跋――跋扈玄――玄衣3、释词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暗无天日: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
指天画地:形容指手画脚,说话无所顾忌。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合拢:合到一起;闭合。
眩目:耀眼。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迸射:向四周喷射。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4、辨词合龙: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段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把书等物品)合到一起;闭合。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5、赏句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采用了拟人兼反复的修辞方法,第一句反复使用“咆哮吧”,比第二句在感情上显得强烈,有力地表现了对风的热切期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恨。
②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屈原感到风、雷、电有着伟大的力量,能毁灭黑暗,挽救祖国,这正是屈原认为最美好的事物,像诗、音乐、跳舞一样的美好。
所以,他赞美风、雷、电。
③但是我,我没有眼泪。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呵?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段话表现出屈原身陷囹圄,斗志不衰,虽然面对着比铁还沉重的黑暗,但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并坚决与之斗争到底的精神。
④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篇章解读〕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作者赋予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
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的表现方法。
这篇长篇抒情独白实际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它气势雄伟,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
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雷电颂》艺术特色: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阅读感悟〕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白”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发散思维拓展〔课文链接〕1、作者及写作背景郭沫若( 1 8 9 2 ─1 9 7 8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乳名文豹,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 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 ,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 9 1 9 年至1 9 2 0 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1 9 2 7 年3 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 9 2 8 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
1 9 4 1 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
1 9 4 4 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1 9 7 8 年6 月12 日逝世,终年8 6 岁。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2、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A.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 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3、《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
《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4、《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
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
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
写婵娟之死。
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5、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同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
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6、阅读推介《棠棣之花》(郭沫若著)《屈子传》(曹尧德著)《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著)〔语言储备〕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