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30年4农业经济学教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30年

第一节农业发展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起步,以农业为突破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走过了30年的历程,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由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道路。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给农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扭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或下降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30年中,从粮食到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产量都有了飞速增长,不但满足了人民的温饱而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还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翻番,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中国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贫穷落后的旧农村正向富裕发达的新农村转变。

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万吨到1984年为万吨,增产了10000多万吨,有了一个稳步的提高。但是由于出现了“卖粮难”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等问题,致使1985年以后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但仍维持在40000万吨左右。随着改革的深化,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实现了粮食连续增产,1996年粮食产量达万吨,1998年突破了51229万吨,创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2000年到2003年粮食生产略有回落,但是2004年产量开始回升,到2006年末粮食总产量回升到了50000万吨。其中2006年的稻谷、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近1/3、1和2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改革以来肉、蛋、奶等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了显著提高。人均肉类占有量从1979年的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公斤,净增加40公斤;人均奶类的消费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2006年年人均消费量为公斤,是1980年公斤的18倍多;2006年人均蛋类消费量达到了公斤,比1985年增加了4倍多。其他蔬菜和水果等消费量也有大幅的提高。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人均畜产、水果等消费量的增加,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优化了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虽然我国农产品产量实现了长期持续增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用水等自然资源短缺,所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将“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说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有过深刻的教训。1959年到1961年,我国经历了最艰苦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此期间,粮食的严重短缺,造成营养不良,浮肿病蔓延,

表1农产品供给情况(单位:公斤)

年份人均粮食

产量人均肉类

产量

人均奶类

产量

人均蛋类

产量

1978年- - 1979年- - 1980年- 1981年-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年均增长率

(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1999年、2007年版。

导致中国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粮食短缺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长期严重不足,维持城乡居民低层次的温饱消费水平和扩大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1978年我国政府被迫实施了农村改革。可以说改革30年的农业问

题基本是围绕着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展开的。所以,把握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的30年变化,对于我们理解、把握农业发展的历程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及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

一、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农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并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作为农业最重要产品的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实际状况看,粮食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仍然是举足轻重的。首先,粮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论从事哪项事业都必须首先解决好吃饭问题。其次,粮食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对多种经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约束力。第三,粮食是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第四,粮食是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关键性商品。粮食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是市场是否稳定的主要标志。第五,粮食是备战备荒的战略物资。

正因为粮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粮食问题一直都是WTO的农产品交涉和FAT(自由贸易区)协定中的中心问题。事实上,温饱问题、人口增长和土地矛盾问题也是几百年来人们所关心的核心问题。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增长,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但

没有减弱反而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因为当今世界仍处于粮食供给不足的状态1。据估计有近8亿3千万人仍生活在慢性粮食不足之中。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土地沙漠化、大气层的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污染和耕地减少问题,又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进而加剧了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再加上近年来以大豆、玉米等为原料的新能源的开发,恶化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土地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实际耕地面积约20亿亩,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从人均指标来看却是一个资源小国。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而且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正如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 )指出的那样,如果我国的耕地保持这个水平持续下降,到2030年我国需要从世界进口~亿吨粮食。届时不但我国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会给原本就粮食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既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影响世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力量。

二、人均粮食生产情况

根据卢良恕和王健(2007)2,胡岳岷(200)3的研究,粮食安全指标大体有6种4,其中人均

1白石正彦,清水昂一,冈部守等《食料環境経済学入門》2007年4月,筑波书房。

2卢良恕,王健(2007)《粮食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6-10页。

3胡岳岷(2006)《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科学出版社,9-11页。

4四种粮食安全指标分别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生产波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进口率、贫困人口粮食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