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人教版)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4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伯牙绝琴》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
()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
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去人近: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读《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
1、给下面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
()乎
2、解释下列黑体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