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文学
在整个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虽然故事里出现了很多美貌女子,然而,
美貌并不能代表女性的地位高,相反,在英雄传说中,她们的美貌只
是一种陪衬,作为男性英雄展现其英雄本色的一种附属物。
大家都知道欧罗巴的故事。这一类似的事件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很
多。只要某一位英雄为某一位女性的美貌所倾倒,他们便可以轻松的
得到,女性也毫无怨言。如忒修斯到了阿玛宗人的地方,喜欢上一位
当地美丽的女子——希波吕忒,于是邀请她到船上小坐。当她刚刚登
上他的船,他便扬帆把她抢走,而希波吕忒却无半点反抗,反而心甘
情愿。英雄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是阿伽门农将其夫杀死抢
来的。并且在这些神话传说中,英雄们是以美貌来衡量女人,女人似
乎只成为相貌的一个象征和符号。一个平凡的女性在比其权利等各方
面更为强大的男性面前,没有任何选择与说“不”的权利,并且,还
只能欣然接受,她们如同一堆物品,被某位男性看中就可以带走,毫
无反抗之力,这些平凡的女性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是多么无助与悲哀。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是最充分地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精神特征的文学,也是世俗
的贵族阶级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把自己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他不仅要忠实地为主人服务,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女主人在骑士心目中像圣母一样神圣,这一点后来发展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骑士精神”。骑士的忠君、护教,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他们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也带有明显的封建性和矫揉造作的特点。不过由于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最下一层,他们中间有些人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道德信条,也有符合人民愿望的一面。此外,他们虽不反对宗教,并为宗教去冒险,但他们向往世俗的爱情,要求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毕竟也是对宗教教条的背离。
文艺复兴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有共同点,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且,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渐进发展的轨迹,这一发展轨迹反映了莎士比亚艺术和思想方面的发展成熟历程。
首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全都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对爱情严肃认真,忠心不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名著中,作者为了反对禁欲主义而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他们笔下的女性常常是纵欲放荡的,比如《十日谈》就是如此。。在他笔下的女性既向往热烈的爱情,又能洁身自好,重视贞操。
其次,莎士比亚笔下的正面青年女性形象都是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她们无不既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操守,又具有美丽动人的容貌。正如《一报还一报》中公爵这样称赞依莎贝拉:“造物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像依莎贝拉这样德、才、貌兼备的女性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比比皆是。
再次,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都把恋爱作为生活的唯一内容,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这正体现了她们思想上单纯方面的一面。然而,这些可爱而古怪的姑娘们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她们把爱情作为生活的唯一内容,是爱情至上者,这也就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局限的一面。
总的说来,莎士比亚喜剧中这些古怪而可爱的女性是既有共性的综合,又有个性的区别。是新时期理想妇女的典型,也是作家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而这些女性之间个性的发展又是作家思想意识与艺术技巧不断成熟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女性身上看出作者思想、艺术成长的踪迹。虽然有人说喜剧不过是生活的一支短而浪漫的插曲,但他们确实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我们理解莎士比亚喜剧创作历程的引路人。
浪漫主义文学
伊丽莎白不仅是《傲慢与偏见》中令人着迷的女性,而且也是19世纪的小说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的聪慧、机智、自信、自尊与作者是相似的,但女主人公幸运的爱情和完美的婚姻,却是简·奥斯丁寻求而不得的梦。奥斯丁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位女性的塑造,明白的向读者表明了自己对待婚姻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正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对人格尊严、平等独立的坚持,对情感需要在婚姻关系中的肯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爱情关系中,正如在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中,只要涉及到两个人以上,权力就出现了。”在十九世纪初的欧洲,贵族青年在婚姻选择中,出于对文化领导权继续掌控的需要,门第财产仍是衡量的首选;平民女子仍然不能摆脱男性附庸的悲惨处境,像简一样才貌双全的女子本就凤毛麟角,俘获贵族男子倾心更是难如买彩票中头奖,她们只能盼望能如夏洛蒂一样找到“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两情相悦的爱情只是一种奢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
安娜形象:对于安娜这样一个19世纪贵妇来说,爱情是她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唯一道路,否则她只能是卡列宁的附属品,安于做一个没有爱情的贤妻良母。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她张扬生命的唯一途径,她的一切人生价值都寄托在此。赋予她新生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但又带着浓厚的旧有传统烙印,来自上流社会的、家庭的、渥伦斯基的压力都承受住了,但她无法战胜自己,当渥伦斯基对她冷淡时,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强烈的悔罪意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最后一语。神权、夫权、爱情的幻灭共同置安娜于死地。
安娜形象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前,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形象能象安娜那样反叛自己的出身,简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屠格涅夫按传统道德标准塑造理想女性,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恪守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巴尔扎克把欧也妮送上了归于传统的道路。而安娜是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安娜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
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