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发展变迁的历史学科。

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变迁,中国音乐史教学也逐渐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思考,探讨中国音乐史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音乐史的特点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中国音乐史可以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近现代音乐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

古代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它具有严谨的旋律、节奏和音韵规律,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

中世纪音乐以广陵散为代表,广陵散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它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中国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形式,如京剧、民族歌舞等。

中国音乐史的特点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丰富的乐器和曲谱,如琵琶、箜篌、笛子等乐器,以及《乐府诗集》、《琵琶行》等著名的音乐作品。

中世纪音乐则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流派和曲种,如二胡、京剧、评弹等。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掌握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环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资料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观摩音乐表演、参与音乐创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中国音乐史的魅力。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中国音乐历史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中国音乐历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价值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内容应涵盖古代、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古代乐曲的起源、先秦音乐的发展、汉唐音乐的繁荣、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风貌以及近现代音乐的变革与复兴等。

还应关注中国音乐史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还能够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表演、乐器演奏和音乐创作等,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乐器演奏、传统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增强对传统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音乐家、经典作品等进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传统音乐表演、音乐学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中国音乐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色,还有以下几点价值:1. 弘扬民族文化:中国音乐史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趣:中国音乐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美学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品味。

3. 促进中西音乐交流:中国音乐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音乐的异同和相互影响,促进中西音乐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学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作者: 杨艳丽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64-6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音乐史学;宣读论文;史学工作者;朱载堉;刘再生;乐律表微;新音乐运动;中国古代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杨善武
摘要:2014年11月14至17日,由中国音乐史学会和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大会在宁波大学举行。

此次大会云集了全国音乐史学工作者共二百三十余人。

会议在两个分会场举行,共宣读论文94篇,与会论文集中体现了近年来中国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

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要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阶段。

古代音乐时期包括先秦时期、汉代音乐、隋唐音乐等,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中世纪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在曲调、编曲、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时期。

而现代音乐则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包括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两个方面,这一时期的音乐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风格。

我们需要探讨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音乐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认识到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教育还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为当代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我们应该深入分析中国音乐史对音乐教学的启示。

中国音乐史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中国古典音乐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史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特色,这为我们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音乐史还启示我们要注重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既要传承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又要注重对现代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要注重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音乐。

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通过音乐视频、音乐欣赏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音乐鉴赏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国音乐史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 总结

中国音乐史 总结

音乐: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史的划分:古代(远古--清末)是确立我国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时期。

分三个时期:1。

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古乐舞曲。

2.秦--宋,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近代: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现代: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巫术说(宗教):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韶》: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因此也叫“九辩”“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

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特点: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2.创作具有集体性。

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第二章周代的音乐标志: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

周代的礼与乐:“郊社”“食祭”“王师大献”总结雅乐制度: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

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六代乐舞简称(六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

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瑟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至今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一、古代音乐时期(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的音乐传承。

在这一时期,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宴会和军队活动等场合。

著名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兼音乐作品,其中的歌谣和诗词体现了当时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发展,特色越发鲜明。

在秦汉时期,乐府音乐成为主流,它是由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

乐府音乐注重以琴、瑟、筝等弹拨乐器为主,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成为后世音乐的重要源头。

二、中古音乐时期(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音乐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在这一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乐舞《高阳台》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作,它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传达了华丽繁荣的氛围。

此外,唐朝还有大量的音乐理论著作问世,如《乐府琐腐集》和《乐府杂录》等,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音乐时期(元明至现代时期)元明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西洋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逐渐显现。

清朝时期,民间音乐大量涌现,各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形式的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当代的中国音乐凝聚了传统和现代元素,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和唱腔,还引入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

中国音乐家如冼星海、聂耳等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归纳: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古代音乐、中古音乐和近现代音乐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音乐文化。

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的兴起,再到现代音乐的革新,中国音乐历经沧海桑田,不断融合变化。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演变和创作成果的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音乐风格。

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注重对其历史背景、音乐形式和特点的分析与思考,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音乐。

音乐史教学应从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着手,介绍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在殷商时期已有记载,如殷墟出土的乐器和乐谱。

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如声响的自然发生和人类模仿自然声音而创造的音乐。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音乐史教学应重点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主要包括宫调、宫商调、商调、羽调等,每种形式有其特定的音阶和调式。

古代音乐的特点在于注重音调的和谐和旋律的流畅。

古代音乐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意象,如描绘山水、表达爱情的音乐曲调。

通过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形式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乐表达形式的丰富性。

音乐史教学应注重对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

中国古代音乐涌现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作品,如伟大的音乐家蔡文姬和乐府诗。

通过介绍这些音乐家和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音乐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音乐家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成就,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欣赏和尊重。

音乐史教学应注重对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的思考。

中国古代音乐不仅在国内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内涵,还具有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如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唐时期的边塞文化交流对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音乐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审美意识。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记录和积累的总结,对于音乐学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与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中国音乐史可以分为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阶段。

古代音乐主要是古代文化的表达形式,它以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

民族音乐是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它在古代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各具特色。

现代音乐则是20世纪以后的音乐,它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大,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我们要对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名人进行分析。

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音乐活动和比赛,如全国音乐比赛和全国音乐周等。

还有一些著名的音乐人,如聂耳、冼星海、颜仲良等,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要关注中国音乐史中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中国音乐有许多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京剧、评剧、豫剧等,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北方音乐、南方音乐、西南音乐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观看演出和参与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些音乐形式和风格,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思考中国音乐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传统,还能够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创造和表达。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从而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教学中国音乐史需要分析和思考其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名人、音乐形式和风格,以及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这样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路和启示。

律、调、谱、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把握的四条主线

律、调、谱、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把握的四条主线

律、调、谱、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应把握的四条主线作者:喻林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基于多年的中国音乐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文章提出了以律、调、谱、器这四条主线来开展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方法,并就为什么要以律、调、谱、器为线索展开教学、如何以律、调、谱、器为线索展开教学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教学律、调、谱、器审美文化项阳先生指出,“任何一种音乐文化,总有其本体的中心特征,即律、调、谱、器诸方面”。

在笔者多年的音乐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对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如果以这四个方面作为主线来展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为什么要以律、调、谱、器为线索展开教学现有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大多是以朝代更迭划分音乐形态特点和性质,也即以“编年”的体系进行编排。

这样编排的好处在于能清晰的展示音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发现音乐形态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但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采用这种编年叙述的方式来讲解音乐史,对各朝代的音乐形态罗列阐述,则容易流于各朝代音乐成果的展览,而忽略了同一形态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与连贯性。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从古至今,音乐的发展有其自身一以贯之的内在规律,虽受历史时代背景的影响,但与朝代的更迭并无完全吻合之处,教学中又怎可以朝代作为音乐发展的界限呢?当今音乐史教学中“三分”(古代史、近现代、当代)的做法,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居其宏先生(2011)曾撰文批判了这种古今割裂的做法,认为其危害在于“因缺乏历史观照的整一性和相互衔接的有机性,学生因无法触摸到中国音乐血脉的整体跳动而常怀瞎子摸象之憾”。

笔者认为,如果将中国音乐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单独的陈列和展示,则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中国音乐史,只有对其各部分特征的发展沿革进行整体的历时的把握,我们才可见一部全面的鲜活生动的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顾中国音乐史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是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

音乐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被赋予了重要的文化地位,并在历史上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

伴随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发展和更新,音乐也有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因此,中国音乐史学习是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史学习的两个主要领域是古典音乐史和民间音乐史。

古典音乐史是研究古代乐器,乐曲,乐法等传统音乐文化的学问;民间音乐史是研究民间的音乐。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音乐比民间音乐更加整洁,系统化,现存的乐曲,乐器,乐法等传统文化都是古代品格的早期记录。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民间音乐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多元特征。

在中国音乐史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文化演变史,历史发展的轨迹,它是音乐史的前提。

其次,要了解中国古代乐器、乐曲、乐法等传统文化,以及音乐在古代历史时期的变迁,这些都是中国音乐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同时,要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和音乐家的著作,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人物、经典作品。

此外,在学习中国音乐史时,要充分研究和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即音乐如何反映人们的精神状态及生活方式,或者音乐如何反映政治、社会变化。

这种文化深度的理解有助于深入分析音乐的传统,增强艺术创作的水平。

最后,学习中国音乐史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学习,也要多花时间实践,亲身体验。

欣赏不同乐曲,体味不同的乐谱,尝试练习古代乐器,不断探索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之美。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乐章,并领略到古代文化中的千丝万缕。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代乐器的演奏技艺,探究乐曲的构成要素,加强与历史的联系,进而践行音乐的根本,发掘音乐的文化内涵,体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激发无限创作灵感。

总之,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探索历史与文化的旅程,而这一旅程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文化的精神和无限的魅力。

音乐分析结果总结范文

音乐分析结果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以古典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其音乐特色及艺术价值,以期为后续音乐作品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作品背景《春江花月夜》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先生根据古典诗词改编的一首民乐合奏曲。

该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以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成为了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

二、音乐分析1. 结构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结构为变奏曲式,由引子、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引子部分通过简洁的旋律和和声,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主体部分以变奏手法展开,通过多次变奏,使音乐层次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尾声部分以渐弱的方式结束,给人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感觉。

2. 旋律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古典韵味。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和民族调式,使旋律既具有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又富有民族音乐的生动、活泼。

3. 和声分析作品在和声处理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和声体系,同时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和声手法,使和声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在和声布局上,作曲家注重色彩对比,通过不同音程关系的和声,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氛围。

4. 节奏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节奏较为自由,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各种节奏变化,使音乐既有规律性,又具有流动性。

在节奏处理上,作曲家注重与旋律、和声的协调,使音乐整体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艺术价值总结1. 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春江花月夜》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2.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作品通过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江花月的美丽景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 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由于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易于被广大听众接受,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4. 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作品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可作为音乐教材,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风格。

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第一篇: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2014中国音乐通史复习资料(三)简述题1、简述贾湖骨笛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答:我国见诸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种类很多,有箫、苇龠、笙、骨笛、土鼓、埙、陶钟、铃、磬等乐器。

它们是古人智慧之结晶,是华夏音乐文化之灿烂的充分证明。

众多乐器在考古上也得到了证明。

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一百余件骨哨,大约据今有7000年左右;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年代最久的埙,呈橄榄形,无音孔,只有一吹孔,据今约7000年。

青海、甘肃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公元前2600年左右用陶土制作的鼓。

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夏代的一件鼍鼓,其鼓腔用树干挖成,鼓面原蒙以鳄鱼皮。

河南陕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约为公元前3900至公元前3000年之遗物。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磬,据今约4400余年。

在我国目前出土乐器中,最令世人瞩目的是贾湖骨笛的发现。

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

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的产生年代距今约8000年之久。

这批由鹤骨制成的骨笛一般长二十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它们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有规整的圆形音孔,大多为七孔,每孔间隔距离基本相等;二是其中有些笛孔旁另外钻有用于调音的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高观念;三是有些骨笛留有刻划的标记,显然是先刻好等分,然后再钻孔,说明制作者对各音孔之间的距离曾有精确的计算。

专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支骨笛进行了测音,结果显示,它能发出较为完整的七声音阶,并可以吹奏出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

贾湖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学界对我国史前音乐艺术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对贾湖骨笛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依据,而且也将对古老贾湖文明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整理的x,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精选篇1时光如梭,一转眼又到期末了,忙碌又充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了,我细细的回顾一下自己在这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我这学期的工作做以总结:一、思想方面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

我积极响应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遵守各项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教学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本学年期,我担任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

我根据新调整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备教案。

在教育教学中,在课堂中我开设了“小舞台”,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九年级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

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

三、课堂管理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

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对学生的课堂常规做了相应的规定,在音乐教室上课学生通常喜欢随意乱坐,我观察了几节课,专门做了音乐教室座位表粘贴在音乐教室的专栏上,要求学生按新的座位表就座,如有人旷课我一目了然,我还对上课表现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做了相应的最佳表现者跟期末的成绩评定挂钩,效果不错。

学生来音乐教室上课不再零乱。

四、不足方面1、教学方面还不够精益求精,对于学生课堂常规教学抓的不够紧,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如何使他们对音乐教科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还有待提高和加强!2、对自己的教学还不够严谨。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至今,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与风格。

作为学术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方面,中国音乐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该重视古代音乐的传承与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在乐曲、演奏技法、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比如《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古代音乐还包括了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多种形式,这些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音乐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古代音乐的教学和研究,挖掘古代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音乐的深厚底蕴。

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音乐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和引导。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史教学应该结合当前音乐的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音乐的创作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音乐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中国音乐史教学还要注重对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的研究。

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人物和杰出的音乐作品,他们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理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音乐史教学中,应该对这些音乐人物和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灵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实践与创新。

音乐史教学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中国现代音乐的多重收获——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评述

中国现代音乐的多重收获——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评述

中国现代音乐的多重收获——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评述作者:金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8期金平2014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音乐节从 5月16日开幕至 22日闭幕,共举行了两场交响音乐会、十场室内音乐会、两场世界音乐的展演、一场合唱音乐会以及多个作曲大师班和学术讲座等。

音乐节向中国观众介绍了风格多样的各种体裁的现代音乐作品,其中由北京现代音乐节委约并首演的管弦乐和室内乐新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中外乐团和演奏家的规格和演奏水准令人赞叹,观众参与各场音乐会和讲座的热情高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使现代音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版图中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

北京现代音乐节带给我们很多关于现代音乐的思考。

现代音乐当然不仅仅是指音乐作品,而是包括创作、表演、学术研究和音乐交流与传播在内的综合体。

与以往一样, 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充分体现了这些方面。

现代音乐的定义是由不同作曲家作品的集合所得出的,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感染力和本质。

在开幕式音乐会上,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作曲教授,著名华裔作曲家盛中亮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飞飞歌》(2013)是一部典型的使用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作品。

在这部神采飞扬的作品当中,中国音乐素材、西方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手法以及爵士乐元素等的运用,都令人信服和赞叹地融为一体,从而成为盛中亮的个人音乐风格。

在同一场音乐会上,加拿大作曲家阿莱希娜·路易创作的《破碎的夜,颤抖的星》(1997)则把乐队织体、和声和旋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勾绘出一幅闪烁灵动的音乐图画。

在闭幕式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的秦文琛教授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山际线》(2012)用西方现代音乐手法呈现出风格纯粹的中国音乐意象。

也是在闭幕式音乐会上,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和杜鸣心这两位大师级作曲家的作品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

古拜杜丽娜的《童话音诗》(1971)真切地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是音乐的想象力,在这样一个小型编制的乐队作品当中,音乐形象的纯真和音色的精致变化把作品的感染力推到了极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

《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

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

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

“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

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

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

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

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

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

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

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

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

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

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

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

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

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

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

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

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

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

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

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

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

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