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理想与世界主义_马克锋
211163028_论大同社会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辩证融合
中国军转民20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IMPLEMENT摘要:大同社会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终极的社会形态的一种论述。
大同指天下为公,消除了阶级的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共产主义思想脱胎于全世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简单是只属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文明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不谋而合。
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就是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同社会思想向共产主义的更大格局开阔的伟大理论创造。
关键词: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辩证融合“大同”,指天下为公,消除了阶级的人人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大同社会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终极的社会形态的一种论述。
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义务无私奉献,人人安分守己,不闭门议论阴谋诡计,盗窃抢劫的现象从社会根绝。
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
共产主义产生于全世界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仅仅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
这两种思想在提出时就都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与实践路径,也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积累着宝贵的实践经验,并日益焕发出新的磅礴生机。
在当今这个中华民族稳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两种思想正在更深一步地完成其辩证融合。
一、大同社会思想的内涵大同社会的论述提出于先秦时期的经文典籍《礼记•礼运》篇,这本书是战国与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汇编。
整本书都是由散文与短而生动活泼的故事写成的,阐述了许多真理,有的结构宽广,有的结构严谨,有的简明扼要。
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礼仪的基本文献和描述,以及对礼节的解读、孔子及其弟子问答的记录等,包括儒家思想中的规范、哲学和政治思想,还有对个人的教育,对历代政治家、改革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孙中山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的演进轨迹
孙中山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的演进轨迹【摘要】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提出的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到倡导国民大同的演进过程,探讨国内外局势对其理想的影响,分析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的共同点以及孙中山对世界大同的具体呼吁。
文章还将探讨在国际影响下中国大同理想的演进情况。
通过对孙中山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的实践意义的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总结孙中山对中国和世界的伟大理想,引领人们为实现大同世界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孙中山,中国大同,世界大同,理想,演进轨迹,三民主义,国民大同,国内外局势,共同点,具体呼吁,国际影响,实践意义,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孙中山对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革命家,也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理念和社会观念,其中包括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孙中山认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需要实现大同,即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境地。
对于中国大同,孙中山强调了国民之间的平等和团结,提倡建立一个由民主、民生、民族三民主义构成的新中国。
他主张通过民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并倡导国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而在面对世界大同的问题上,孙中山认为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待人,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孙中山的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期许和努力。
他希望通过这种理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这种理念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实现更加美好与和谐的社会。
1.2 演进轨迹概述孙中山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中国大同和世界大同理想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这两个理想的演进轨迹经历了多样的历史阶段和变迁,是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
中国大同理想是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宏伟构想,倡导国民大同,主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
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社会文化探析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张雄【摘要】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模式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他们都曾共同致力于解决当时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虽然这两种社会模式的本质,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阶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提出的社会建构和设想。
我们通过对孔子大同社会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契合点及其差异,使其能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治理和运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与参考。
【关键词】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理想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孔子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都是他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精神智慧的结晶,不论何时对我们社会都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会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很大的差异,但彼此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因为这两种社会理想模式的亲和力以及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出现了许多的碰撞与融合。
许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他们的社会理想模式,通过比较分析,从中找到内在的融合点,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使其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
一、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理想世界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学术思想家喻户晓。
于社会理想方面,孔子毕生愿望就是实现大同社会。
孔子的大同思想,在《礼记·礼运》篇中有着详细、系统的记载。
在这一著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儒家有关大同社的诸多观点:“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其中提到的“人人为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
孔子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以及大同社会是他倡导的“仁”的最终归宿。
二、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理想世界马克思,终身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作用研究
NAND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思义认研究何冰,吴立红(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原因,同时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多种条件的综合促进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与广泛发展。
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空间的拓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强化背景;大同思想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流之一,也是广大工农民众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心理源流。
关键词:社会理想;“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10-0022-02收稿日期:2013-08-0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机制研究(11E078)作者简介:何冰(1981-),女,黑龙江黑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吴立红(1964-),女,黑龙江黑河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中国,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经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思想的调和,缩短了中国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距离,让中国人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文化亲近感,拉近了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
传统大同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作为桥梁和纽带发挥了文化认同的作用。
一、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空间的拓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文化背景五四时期文化空间的拓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
五四时期以“爱国、科学、民主、进步”为主题,打破了沉重的心理障碍和文化负担。
不同阵营、不同角色、不同个性的五四先觉者们选择了不同的西方思想流派,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开放氛围中开创了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第一个多元化时代。
五四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典型的传统文化已无法适应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之下,一次大的文化调整与变迁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范围展开。
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理想——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
关键 词 :文化 ;道 ; 大 同; 共 产主 义
中图分类号:13 3 5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2 20 )0- 0 10 321 6 9(0 9 70 8 -4 这种 内在 的基质看两种文化的相通 、相契、相融,并且分析
— —
论 中国传 统 文化 与马克 思 主 义 的 契合
杨淑琴
( 北京农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系,北京 1 20 ) 0 2 6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 了马克思主 义在 中国的传播 、发展 ,是马克思主 义在 中国生根 的心理土 壤 .而二者根本的契合点在 于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 的共 同人类社会 的理想 目标 与追求。 共产主义是 中国人 民梦想 中的大同 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 明人类进入创建美好社会的伟大时代 。马克思主 义被 中国人认可 了,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成功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 中有唯物论 、无神 论、辩证法 以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的传统 ,有许多
触及人的灵魂 。 文化 既具有外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还具有
内在 的深邃性。 她回应 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生命 困惑和终极追 问, 抚慰人们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的寂寞和孤独。 牵 她 引了一代代人的生命指向 , 文化成 了生命来到人间的无形 的 母亲 的臂膀。
那么 , 在这个巨大的文化断裂、身心的震荡 中,到底是
以什么标 准去拿来什么样的 “ 新文化” “ , 新精神”作 为我们
生命 的支撑? 或日一种文化被接受、或被否定 , 其背后深层
论《大同书》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论《大同书》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者:杨璐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5期摘要: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预测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康有为所著《大同书》中蕴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值得深入挖掘。
关键词:《大同书》;大同社会;空想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1.35.064康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著成《大同书》,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这本书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一直备受讨论,其所含思想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1《大同书》的成书原因书中介绍了六个人生下来固有的苦难:投胎、夭折、残疾、野蛮、边地、奴婢;八个天灾带来的苦难:水旱饥荒,蝗虫、火灾、水灾、火山和地震、房屋倒塌、沉船和撞车、瘟疫;五个人成长道路上的苦难:贫穷、卑贱、鳏寡、孤独、有病无医;五个人所羡慕的人有他们的不易:富人、贵人、长寿、帝王、神仙;六个人的情绪带来的悲痛:愚蠢、怨恨、爱恋、牵挂、劳苦、欲望;五个人治理下的苦难:刑狱、赋税、兵役、压制、阶级。
《大同书》第一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间疾苦,构想出一种减少苦难、带来幸福的社会模式——大同社会,引导人们“去苦求乐”。
同时,作者不止写自己所见和中国社会的悲惨现象,还多次写到国外如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情况,表现作者的思想来源与广泛见闻,更是为自己构想的大同世界提供中国向往的进步西方的例子来进行强有力的支持。
2《大同书》对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康有为将西方的所见所闻融入《大同书》,从人人平等、消除家界、消除国界、消除私产、政治民主五个方面勾画了一个大同世界。
2.1大同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不平等的人有三种:卑贱的人、妇女、奴隶。
卑贱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不得进行超越所在阶层的活动,如与上层人士通婚等。
天地之初,分阴阳,奇偶,相对应的男女也是同等又有区别的。
大同世界梦想-12.2.9
大同世界梦想
放飞大同梦想,走向美好未来,曾经中国人承接了共产主义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至今!一个美好的理想,却依然遥遥无期,但是现实中的矛盾却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需要真正的去规划一下到底我们寻找的并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
正如当年社会主义的定义,一直都是一个无法真正确立的概念,但是其内涵却无法真正的搞清楚弄明白!
当未来大同世界作为一个全人类共同理想的时候,不能够再一次模糊处理,而是应该真正的明确的定义这个概念,从而让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
大同世界,应该是一个全人类一家人的世界!于其说是一个世界,不如说是一个大家庭!
大同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世界,没有分歧和隔阂,一切都平等对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等级制度,没有不平等现象,没有阶级和国家机器!
大同世界,应该是一个每个人都自由的世界,日常的各种需求都满足,每个人都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潜力,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价值的世界!
大同世界,应该是一个绿色的世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个充满欢歌笑语的世界,一个真诚的世界,一个无私奉献的世界!
希望所有人都去想象一下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这正是我们的创
造过程!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这样一个画面,那么就会吸引这个现实来到人间!
希望志同道合之士批评指正!。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doc
班级:ACU 学号:140513148 姓名:郭跃敏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与西方“理想国”的联系与区别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
面对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只有经过思考,求同存异才能让这两种思想、两种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
探究二人思想的异同,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周王室逐渐呈弱势,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所处的社会,还是生产力很不发达、产品很不丰富的一个社会。
同时,为争夺财富,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烽烟四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要拯救人民苦难,就必须要有象周公、姜尚、管仲这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在《论语》中,对诸如尧、舜、禹所造就的“大同”时代和周公、管仲等英雄人物,孔子始终都充满了敬仰。
主张以“仁、礼”治国的孔子就此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
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从这两者来看,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谓时势遭英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分别提出了“大同世界”和“理想国”。
“大同世界”里所描绘的社会设想是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局面,社会上得每个人都仁义、正直。
在当今全球化社会进程中大同思想之我见
在当今全球化社会进程中大同思想之我见大同思想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理想社会的政治设计。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成为许多仁人志士用以激励自己和群众谋求改造社会的远大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大同理想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始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近代大同理想的新模式。
各阶级的革命思想家在保留大同理想的形式下,不断地改变其时代和阶级的内容,近而提出了各种新的未来社会的构想和方案,这些构想和方案与他们领导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对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
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一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产生既以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为历史前提,又离不开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影响。
在俄国二月革命以前,李大钊对中国革命的理想目标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可见当时他对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仍缺乏清楚的认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发生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方向。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已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而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真理,这时中国大地兴起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他们自然地把传统的“大同”、“均平”思想与近代的社会主义联通在一起,并认为“大同”、“均平”就是社会主义。
李大钊正是在这种时代思想氛围中,把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用“大同”这一民族语言概念来认识、理解与表述共产主义。
李大钊如报晓的雄鸡,猛然看到“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出“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就是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一个只能迎,不可拒的世界历史趋势。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社会理想之契合性析论
“大同”思想与马克思社会理想之契合性析论作者:赵宗琰裘梧来源:《理论观察》2024年第06期摘要:社会理想是一个系统观念,它作为一定阶级对未来社会的整体规划,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子系统的有机整体,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都是极为重要的路标和志向。
“大同”与共产主义分别作为中华民族先贤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对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发展追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引领。
这两种理想虽然来自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但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等维度以及文字意蕴本身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深入分析和解读两种社会理想的契合之处,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勾勒美好图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同思想;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两个结合”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4)06—0053 —07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
”[1]“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是中国古代“大同”理想的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强调了两者具有深层次的相通性和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理想上的契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论述“两个结合”并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时所举的一个例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等代表性观念,指出它们“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2],其中提到的“天下为公”“任人唯贤”“讲信修睦”等都是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承的政治理想,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而且是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最高追求,在今天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
、
中国文 化 中的大 同世界 及 其延伸
“ 大 同” 出 自儒 家经 典 《 礼记》 。 《 礼记 》 是关 于 礼 学 的论 文 集 , 是对《 仪礼》 经 义 的 阐发 , 其 中部 分 儒 家学 术 论 文 阐释 了儒 家 思想 的 精义 , 对 后 世 的影 响
非孤立 , 而是载有多重道德责任 的共生形态 。 最终 , 在 这 个 理 想 的社会 形态 之 下 , 家 是个 人 的放 大 , 社
譬如中国有桃花源 , 西方有阿瓦隆、 黄金 国等 。 到了 近代 , 随 着 社会 的发 展 , 人 类 对 世 界 的认 知进 一 步
加深 , 人 们 对 理想 之 乡 的建 构 更 加 斑 斓 多 彩 , 先 后
女有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 出 于身也 , 不必为己。 是故谋 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
彩。
革 的最 终理 想 ; 中 国近代 民主 主义 革命 的先 行者 孙
中 山提 出“ 天下 为 公 ” “ 世界大同” 的三 民主义 , 指 导
民主革命。 于此看 , “ 大同” 不但是他们 的社会理想 ,
用, 幼有 所 长 , 矜寡 孤 独废 疾 者 , 皆有 所养 ; 男 有分 ,
的大 同世 界 , 也 有 西 方 柏 拉 图笔下 的 理想 国 , 这 是 中西方 最 早 的较 为完 备 的对 社 会理 想 的 阐述 。 两 种 社 会 理 想 的模 型一 经 提 出 , 后 人 不 断 演 绎 与延 伸 ,
关键词 : 社会理想 ; 大 同世 界 ; 理 想国
d o i : 1 0 . 1 6 0 8 3  ̄. c n k i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7 . 0 4 . 0 3 7
从“视界融合”看“大同”理想在近代中国的多维阐释
从#视界融合$看#大同”理想住近代中国的多维阐释高尚摘要: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古代“大同”理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天下大同”是中国文化“轴心期”的社会理想,这一经典命题的深刻意蕴包含着后人多维阐释的空间;其乌托邦式的超越性又使之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生命力而一直被国人所憧憬。
近代以来,在中西文明的撞击和文化涵化的过程中,在民族精英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大同”理想被重新激活,经精英的时代阐释实现了古今中外的视界融合,成为国人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而阐释学的理论方法也为今天传承会通优秀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视界融合;大同;乌托邦;社会主义作者简介:高尚,法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B22;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4-0217-07现今中央号召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古代“大同”理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礼记•礼运》对“大同”的论述虽只有区区百余字,但这个上古时代的“乌托邦”理想为何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生命力?在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近代,它为何能被西方进化论激活并与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对接?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与会通中外文化,也有助于进一步做细做实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
本文拟借助哲学解释学理论,借助“视界融合”概念,把上述问题放在古今中外的时空网络中作出新的阐释。
一、传统文本的多维阐释与视界融合众所周知,近代解释学大致可分为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以及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快速发展,科学实证的方法也渗入到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中,这虽然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方法,但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
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就认为,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说明”原则与精神科学中的“理解”原则有所不同%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理解”应该致力于摆脱个人的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四个自信的传统文化资源研究”(项目编号:17JD710040)(《东南学术》2019年第4期经验,以达到一种超经验的客观知识。
简述孔子描绘的大同理想世界
简述孔子描绘的大同理想世界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曾提出“大同理想”的世界观。
孔子的大同理想提出了一种极大的正义,支持调解、减少争端,将天道同人道联结起来,以和平、稳定、公正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世界。
从天道的角度看,大同理想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以秩序、共享、服务和尊重为灵魂,以完美、平等、谅解和关注为精神,以和谐和平稳为本源,以友谊和信任为框架,以普世价值观为基础,以协作互助为形式,以多样性和团结为核心,以客观的价值取向为方向的理想世界。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同理想就是以遵循只求真、宽以待人的人本原则和以人为核心的人本观念,以尊重、尊严、谅解、共融为本,以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为主要特质,以社会公德相融、公平正义为方针,以实现美满开放、平衡发展为目标,以全面个性化服务为基础,以整体和谐为支撑,以人类普遍共识为指导的理想世界。
大同理想所要求的是“以慈悲心为本,以智慧服务”的仁义道德以及“以仁为本,以智为用”的理智心灵。
仁义道德可把道德清明、分辨对错,持久忍让、取舍灵活,行为正直、仁爱包容,心存仁慈、辩明正直的仁义道德引导世界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充满友谊和安定的社会氛围中实现个性自由、和谐共处和美好生活。
理智心灵则要求我们以客观全面、基于事实的方式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对反思社会状况、社会问题、历史发展及未来发展的理性思维,培养勇于承担责任、服从法则、维护公平正义的理智心灵,信守诺言,行行出状元,以展现自身信仰,做到学者见闻多而知识广的特点,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性格和理念发挥自身的潜力和社会贡献。
因此,大同理想将天道同人道联结起来,以和平、稳定、公正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世界。
它是通过道德真理的感化及仁智的调解,缓和社会天然的冲突,改变暴力仇恨的世界,让因纠纷而破坏的家庭受到安抚,让社会冲突变得可控,实现“美满开放、平衡发展”的理想的世界。
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
社会文化探析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张 雄【摘 要】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模式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他们都曾共同致力于解决当时所存在的社会问题。
虽然这两种社会模式的本质,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阶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提出的社会建构和设想。
我们通过对孔子大同社会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契合点及其差异,使其能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治理和运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与参考。
【关键词】大同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理想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孔子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都是他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精神智慧的结晶,不论何时对我们社会都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会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很大的差异,但彼此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因为这两种社会理想模式的亲和力以及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出现了许多的碰撞与融合。
许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他们的社会理想模式,通过比较分析,从中找到内在的融合点,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使其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
一、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理想世界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学术思想家喻户晓。
于社会理想方面,孔子毕生愿望就是实现大同社会。
孔子的大同思想,在《礼记·礼运》篇中有着详细、系统的记载。
在这一著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儒家有关大同社的诸多观点:“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其中提到的“人人为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
孔子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以及大同社会是他倡导的“仁”的最终归宿。
二、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理想世界马克思,终身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
《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的几个维度
[收稿日期]2015-06-06 [作者简介]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的几个维度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维度[摘 要] 《新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评与反思,为其办刊特色。
这种批评与反思是基于一种中国大文化的视角,反对儒学独尊;基于一种世界主义的立场,将儒学放到世界文明中加以审视;基于一种现实需要,反对儒学政治化;基于一种整体思维,主张思想解放。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8-0019-05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至今已经整整100年了。
100年来,《新青年》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鲜明的立场,宣传民主,倡导科学,启蒙大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座丰碑。
然而,誉之所至,谤亦随之。
《新青年》自创刊以来,受到的批评与攻击一直未曾间断。
其中,全盘介绍西方文化,大力抨击中国传统犹为人所诟病。
更有甚者,有极少数人诬称《新青年》是“文妖”,主张回到晚清,回到梁启超。
也就是说,在一些人看来,《新青年》打乱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带向歧途。
凡是随后所发生的文化灾难,比如“文化大革命”等极端思潮,均是《新青年》所赐。
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新青年》激烈反儒学言辞论断均在,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关键在于如何解释和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分析其反儒学表象后面的深层次原因。
一《新青年》批评与反思儒学是基于一种中国大文化的视角。
传统、儒学与儒教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三个概念。
所谓传统是指代代相传的事物、思想言论,包含很广。
就中国文化而言,既有儒学、道学、墨学,也有佛学、汉学、宋学。
所谓儒学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种思想学说,从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发展到一家独大,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流。
大同世界与世界主义——兼论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联
就 的实践来 加 以判 断。‘ 兼爱 ’( u n i v e r s a l l o v e ) 的原则就 是其 哲学 的基础 。 这 种兼 爱的原则的一个方 面, 就 是对 偏 爱 ( p a r t i a l i t y ) 的拒 绝 和批评 。 , , ①然而 , 遗 憾 的是 , 当今 西方 思想家 只观 照 到 了墨子 兼 爱 思想与 世界主义 的表 面上 的类 似性 , 却没有关注 到儒家 的 “ 大 同思想” 对 于世界主义 的真正推 进。
的故事 :“ 楚恭王 出游 , 亡乌 嗥之 弓, 左右请求 之 。 王 日:‘ 止, 楚王 失 弓, 楚人得之 , 又何求 之 ! ’ 孔子闻 之, 日:‘ 惜乎其 不大也 , 不 日人 遗 弓, 人得之而 己, 何必 楚也 。 ’ 这 掌故是说孔子 听到 楚王轶 事后, 叹 息其 心胸不大 , 不 如说人丢 弓, 人得之, 何必一定要说 “ 楚” 呢?这恰恰 说 明, 儒 生们 早就有 了回归人 类本 身 的 “ 世界 主义”的立场 , 楚王 失 弓从 楚 国的利 益考虑 , 不若从 人类 的角度 出发 ,‘ 人失 之 , 人得
所谓 “ 楚人 失之 , 楚 人得之” , 这 近似 于一种 “ 国家主 义”的逻 辑 , 就像 当今 的民族 国家仅 从 自身
立 场 来考 量得 失一样 。 然而 , 国家 主义却是 相对封 闭 的一种 政治思想 , 它典型地 具有利 己而 不利 他 的 本性。 譬如, 气候 问题 如今 应 由世 界各 国共 同协 商解决 , 而 许 多发达 国家却 将污染 严重 的工 业转 移到 第 三世界 国家 , 只顾及本 国有无污染 , 而毫 不关心他 国, 这便 是 国家主 义的偏狭 之处 , 反之 亦然 。 然而 , 中 国的儒 学家并不这 般狭 隘 , 他们有 着 独特 的 “ 天下关怀 ” 。《 孔子家 语》 里 又衍生 出这样
“大同理想”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作者: 王文涛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保障评论
页码: 114-12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大同理想;礼运;社会保障思想
摘要:先秦至汉代,有许多向往和追求'大同理想'社会的议论,其中描述最完整、最详尽和最典型的是《礼记·礼运》中以孔子之名提出的'大同'社会设想。
大同社会论的核心内容蕴含有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涉及老人救助、幼儿救助、失业救助、对鳏寡孤独疾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救助以及国家救助、邻里互助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们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
关爱、救助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是先秦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普遍主张。
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并非全是空想,有不少主张已见于先秦时期的社会实践。
社会保障思想不是大同理想所独有的主张和专利,也不是划分'大同'和'小康'社会的道德价值尺度和行为评判标准,它属于普世道德价值和慈善思想,源自人类的初心,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儒家“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之比较
儒家“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之比较闫丽【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10)4【摘要】儒家的"大同"世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提出的两种社会理想模式。
虽然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在本质、依靠力量及实现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它们都是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所做的设计和构想,它们所包含的境界都是人类和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其理想模式在原则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主张"天下为公"、"按需分配";都向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生存状态;都坚持理性主义,主张理想世界此岸性。
所以,通过对儒家"大同"世界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在的融合点,从而为我们现代社会协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总页数】3页(P260-262)【关键词】儒家;“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模式【作者】闫丽【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B0-0【相关文献】1.儒家“大同”的社会理想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借鉴意义 [J], 陈雄2.儒家“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比较 [J], 郭鑫淼3.大同世界与理想国——中西文化中的社会理想构建与比较 [J], 迟云平4.孔子“大同”蓝图与毛泽东的治世理想——兼谈儒家社会理想转化的可能性问题[J], 李钧;5.儒家的大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合点 [J], 徐儒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国”大同思想评议
“世界国”大同思想评议
张恒俊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3)002
【摘要】概述了中外“世界国”观点,以之比较姜逸樵“世界国”的独特之处,判定其理论意义与社会价值.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张恒俊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4
【相关文献】
1.大学评议会:大学善治的主要推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评议会的案例研究 [J], 冯博文;王占军
2.阎锡山大同思想批判——兼评阎氏《世界大同》 [J], 成新文
3.评阎锡山的大同思想——兼评阎锡山《世界大同》一书 [J], 成新文
4.一部视角独特的新作──读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 [J], 刘景岚
5.从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同思想 [J], 陈嘉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锋: 大同理想与世界主义
大同理想与世界主义
马克锋
摘 要: 中国文化中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大同理想的创设、演绎与传承,无 疑是世界主义观的中国版本; 西方世界主义的发展演变,说明世界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 追求; 西方世界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精英的最终诉求殊途同归。
一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之初,就具有十分恢弘的气势和广阔的视野。当人类社会还整体处于不发 展状态时,中国文化已经具有明确的世界意识。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比较早地提出了这个 理念。孔子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①之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海内天涯共岁徂,故乡忆得异乡无”、 “知己休忘在海内,天涯原说比邻同”、 “闻道天涯 健,相期海外还”、“鹤翅摩天海外游,才名今已播瀛洲” 等名句在文献中口口相传,脍炙人口。 不论 “四海”、“海内”、 “海外”、 “天涯” 如何解释,尽管其并不是现代人们所理解的地理概 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及其后人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空,姑且称之为那个特 定时代的 “世界主义” 也未尝不可。孔子作 《春秋》,开篇即 “元年春王正月”。《春秋公羊传》 对此解释为: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②有学者的解读是: “‘王’ 就是超越国家、超越民族 的 ‘大一统’。孔子所作 《春秋》 的 ‘微言大义’,就是此种 ‘大一统’ 之追求。其 ‘据乱’、 ‘升平’、‘太平’ 三世之说,即是表示由国家主义而区域主义、由区域主义而世界主义之不断进 化之阶梯。‘据乱世’ 是国家主义的,故 《公羊传》 说它 ‘内其国而外诸夏’; ‘升平世’ 是区 域主义的,故 《公羊传》 说它 ‘内诸夏而外夷狄’; ‘太平世’ 是世界主义的,故 《公羊传》 说 它 ‘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夷狄进至于爵’。”③ 对此论断,我基本表示认可。孔子及其儒家实现
先秦之后,天下主义与大同理想成为中国士人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历久不衰。宋儒张载在其 著名的 《西铭》 中指出: “乾称父,坤称母,予滋藐也,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 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④ 其意思是,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人是天地间渺 小的一物,天、地、人三者混然共处于宇宙之中。由于三者都是 “气” 聚之物,天地之性,就 是人类之性,所以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归根结蒂,万物与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 张载这种视人类与自然万物一体平等的观念,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的天下主义,进入一个新境 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⑤ 这四句话,被近代大儒马一 浮奉为 “横渠四句教” 的警世名言,不仅是中国古代圣人大同理想的宣言,而且是中国古圣的 世界主义的呐喊。陆王心学屡次提及 “心同理同”、“天地万物” 等理念,不断强化其世界意识。 宋儒陆象山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 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 也; 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⑥ 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正好表明了 世界的空间范围; 上下千百世,恰恰体现了世界的时间进程。这样如此宽阔的视野与胸怀,其世 界主义的情怀跃然纸上。明儒王阳明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⑦ 王阳明将中国视为世界之一分子,强调中 国与世界的一体性,展现的同样是一种宏大的世界主义视角。清代大儒顾炎武系统辨析了国家与 天下的异同,表现了其世界主义的追求。他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既然亡国与亡天下 不同,那么保国与保天下也自然有异。顾炎武进而指出: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
收稿日期: 2012-10-25 ① 《论语·颜渊》,载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25 页。 ② 李宗侗: 《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上册,(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4 年版,第 1 页。 ③ 张耀南: 《中华文明的世界主义对于构建全球伦理可有之贡献》,《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
在中国文化浓郁的世界主义情怀中,表现最为充分的便是天下观念与大同理想。传诵久远的 《礼记·礼运》 篇所描绘的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成为中国世代学人的梦想与追求。
中国文化在设置了一个终极目标与追求之后,还同时提出了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③ 这个十分严密的修炼功夫,不仅是培育中国圣人的,而且是培训世界伟人的教科书。
140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马克锋: 大同理想与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 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是通过宏扬 “仁爱” 来完成, “天下归仁” 是孔子的不懈追求 和终极目标。
主张 “爱无差等” 的传统墨家的世界主义情结更为浓烈。其代表人物墨子认为,天下混乱 的根源是人人 “亏人自利”。因此,要平治天下,必须要 “兼相爱,交相利”。具体来说就是, “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 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①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弱势阶层的基本权利 能够得到保障。墨子指出: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 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 放依,一长其身。”② 传统墨学崇尚平等、注重科技、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等主张,也体现了其开 放性与世界性。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大同理想; 世界主义 中图分类号: G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5833( 2013) 03-0140-07
作者简介: 马克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北京 100872)
中国文化一向不排斥外来文化与思想,具有特别强烈的兼容性与包容度。其中,表现最为突 出的是天下观念与大同理想。这种禀性与特质,使中国文化一定意义上具有世界主义的情怀与诉 求。关于中国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世界主义的内涵及其联系,学界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对中 国文化中所蕴涵的世界主义情结以及中国文化与世界主义的联系作一初探,通过分析与研究,进 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