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与老子、陶渊明“理想国”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
老子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作者:于保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3期摘要“道”“德”以及君主“无为而治”构成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论”“正义”以及哲学家治国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关键要素。
“道”和“理念论”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学;“德”和“正义”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政治上的社会政治观;君主“无为而治”和哲学家统治各是老子和柏拉图治国之道;小国寡民和理想国家分别是老子和柏拉图的理想境界。
老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具有相似的同构性,但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相比较而言老子政治思想比柏拉图政治思想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道理念德正义作者简介:于保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5.109分别是东西方不同文化和思想风格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老子和柏拉图各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是不同的地域、社会和传统,但二者在形成政治思想方面具有相似的逻辑和同构性,各自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都是以后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
一、“道”与“理念”——政治思想的形而上前提《道德经》中的“道”已不是神道、天命,也不是通常所谓的“治国之道”,而是一个决定万事万物生存、发展和行动的形而上的“道”。
老子的“道”有许多核心。
首先,老子将形而上的“道”视为万物的本源,。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确立了“道”是宇宙万物始基的存在;其次,“道”始终是运动变化的。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存在的方式和必然属性;再次,“道法自然”的宇宙生成观。
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个领域,其中“道”是作为形而上的客观存在,天地是物质世界,人虽属物质世界领域,但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如人能思维,有情欲,要过社会生活等。
211125883_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
059[摘 要] 谢无量将西方哲学的划分方法与传统学术方法相结合,对老子之宇宙论、伦理学、政治论、战争论等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推动了老学研究的现代化。
谢无量老子研究是民国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民国思想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今天的老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
[关 键 词] 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谢无量老子哲学研究周后燕谢无量(1884—1964),原名蒙,又名沉,别号啬庵,近代著名思想家,祖籍四川梓潼,生于四川乐至县。
1915年,谢无量在《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四、五、六期上发表了《老子哲学》。
1916年,谢无量出版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中国哲学史》第一编下的第四章第二节中专述“老子之哲学”。
1923年,谢无量出版《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创造性地提出南北分区论和区域政治的思想。
在第三章南方政治思想中,谢无量集中分析了老子的政治思想。
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试图解析谢无量老子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意义,以为今天老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谢无量独具特色的哲学观是其解析老子的前提和基础。
1914年出版的《新制哲学大要参考书》和191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集中体现了谢无量的哲学观。
谢无量将学术分为两大类,即哲学与科学。
哲学对应的是传统的“道术”,科学对应的是传统的“方术”。
谢无量指出:“儒即哲学也,伎即科学也。
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在古之世,道术恒为士君子之学,称学而道在其中。
及官失学散,乃谓之曰儒学,谓之曰道学,谓之曰理学,佛氏则谓之义学,西方则谓之哲学,其实一也。
地虽有中外之殊,时虽有古今之异,而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固无不同者矣。
”[1]谢无量将儒学、道学、理学、佛学等同于西方之哲学,在他看来,以上称谓不同,但“所学之事,所究之理”并无不同。
在这一基础上,谢无量进一步指出,科学与哲学相较,哲学显然高于科学。
“自吾一身以至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莫非学者当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见其全者为哲学,见其偏者为科学,故哲学备矣。
王者之术!老子与柏拉图
《道德经》 的物质实体。 何为道? 第 &) 章 第 &! 章) “ 如是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 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之母。 无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反。 故道 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 %"’ ” “道 ” 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是 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 “道 ” “道” 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 。 是无形的、 物质 “道 ” 的、 本原的、 独立的, 而天地是有形的、 要受 的 影响。 这种哲学观用于政治就要求统治者认识并遵 循客观规律办事, 做到法无常规, 理无定式, 贵在 因时为业、 立俗施事、 顺其自然。在处理天人关系 时, 要求统治者按照自然之道办事, 不能将自己的 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的自然进程。在组织国家的 经济生活中,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少地干扰正常的 “无为” “道法自然” 社会经济生活。老子的 而治以 “道法自然” 为其形而上基础。 指顺应自然 ( 按自然 的原则做事 ( 不强作妄为 ( 亦即自然无为。老子提 “道 ” 出 的思想( 其目的是要把对整个社会政治和 人生问题的思考落实到天人统一和谐的这一宇宙 大背景之下 ( 在自然规律中确定社会政治与人生 的法则。针对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混乱状态 ( 老 子认为 ( 这都是人类忽视天道、背离天道的自然 无为原则而任作妄为的结果。而要改变人类的不 幸 ( 就必须使社会遵从自然的法则 ( 使人道符合 天道( 实施“无为而治” ( 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大 治 ( 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有为” “理念” “理 柏拉图的 之术遵循的是 。 (*+,-.( +,*/) “看 ” (+,*) “看 念” 来自动词 , 原意是 到的东西” , 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一类事物有 一个理念, 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 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 《巴曼 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 尼得斯篇》 中的一篇对话录里, 柏拉图充分阐述了 “理念论” 他的 , 即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事物存在的 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 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在 “一 ” “存在” 书中他的八组假言推论, 讨论了 跟 的 “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 关系, 则相对于 自身或相对于其它的, 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 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 。 % ! ’ 柏拉图认为, 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世界,它是 “永恒 的, 无始无终、 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的” , 是真正的 实在, 是我们知识的真正本源, 而现实的感觉世界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
简论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作者:王煜国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老子》思想与柏拉图哲学分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道论”和“理念论”分别就本体问题展开了探索,而各自的探索方式又分别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老子“道”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是对柏拉图方法的一种补充或反思。
[关键词]道;理念;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1-02虽然西方哲学可以沿着柏拉图的道路创立无数精确的本体论或排斥本体论的哲学体系,而中国则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和成就,但武断地说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思想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尽管“道论”能否被视作是一种本体论,尚待进一步确认,但老子“道” 的根本思想具有浓厚的本体论思想的萌芽或启示意义。
一、“道”与“理念”的本体性“道”与“理念”分别是老子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各自的哲学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中,“道”与“理念”都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
本文仅就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理念”展开讨论。
从主体上讲,老子思想是一部政治哲学,其最终目的也是寻求一种合理的政治制度或国家形态,这种合理的状态被称作“德”。
而“德”的依据则是“道”,这也是不同于其他先秦思想流派所主张的“仁”、“礼”、“法”作为社会价值核心的最根本区别,道家的价值核心就是“道”。
“道”的核心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伦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在整个自然界和宇宙秩序中都处于核心和主宰的位置。
这样的思想,虽不能说是一种精确的本体论,但已经体现了本体论思想的启示和萌芽。
《老子》第一章讲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四十二章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这些内容体现了“道”的本体思想,即“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亦是世界的创造者。
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同样体现在柏拉图的思想中。
老子与柏拉图创作灵感学说比较研究
逝瀚糯 管
教 育 教 学 涛
( 重 庆 第 二 师 范 学 院文 学 与传 媒 系 重 庆 4 0 0 0 6 7 )
【 摘
要】 老子的“ 虚静” 说 和 柏拉 图 的 “ 迷狂” 说 是 中 西方 文 论 史上 关 于 灵 感 的 重要 理 论 , 两 者 既 有 区别 , 又 有 内在 的相 通 性 。 就其 内
在 相 通 性 而言 , 试从理论基础 、 审 美 心 理特 征 两 个 方 面 来讨 论 , 进 而得 出 它们 的共 同点 : 客 观 唯 心 主 义的 世 界 观 , 超 功 利 的 艺术 审 美
心 态: 就其 区别而言. 从 灵 感 产 生 的途 径 、 对 待 理 性 的 态 度 和 审 美 主体 的地 位 三 个方 面来 讨 论 , 进 而 得 出二 者 的 不 同之 处 : 内向 省 察 与“ 神 灵附体” . 理性 与 非理 性 , 天 人 合 一 与神 人 合 一 。
生 活 中 的人 而 达 到 对 “ 道” 的观照 的途径 。“ 虚” 相 对 于知 识 而
言, 指 摒 弃 日常 生 活 中积 累 的 先 见 , 以及 追 逐 世 俗 价 值 而 形 成 的欲望 , 只有“ 虚其 心 ” 方可“ 观其道” 。“ 静” 则是一种心态 , 相 对
于 日常 生 活 环 境 而 言 , 其 目的 在 于 最 大 限 度 的 降 低 环 境 对 于 个 人的影响 , 以此 来 增 加 体 悟 的 深 广度 。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 中, 也有 一个 与 “ 道” 相 仿 的 概 念 ——
心地位 , 使其成为终 极的价值 . 也 即所谓“ 真理 ” 。“ 道” 的 对 立 性, 指 出处 于 日常 情 感 中 的 人 是 不可 能 接 触 到 “ 道” 的, 而“ 道” 的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件者和具 体著书时间 学术 界历来存 在争议,存此采用 较为广泛之说 法 ),后世从西汉末期杨雄开始 ,义称 《 老子》一书为 《 道德经》。 《 老子》全书 【 { ] 有 分之二的章节在谈论或涉及到政治 。从某种角度 上看, 《 老子 》 一 书 就 好 比 西 方 哲人 柏 拉 图 之 《 理想 国》 , 同是 在 提 出相关理论的同时在理论基础 上构建一理想的政治社会蓝 图。对于老 子 之 理 想 社会 ,简 而 言 之 , “ 小 国寡 民 ”也 。 当 然 , “ 小 国寡 民 ”只 是 老 子 之 理想 社 会 诸 多 表 现 中 比较 具 有 概 括 性 、代 表 性 的 一个 , 在 此 以“ 小 国寡 民 ”代 老子 之 理 想社 会 。 在这一理想丰 十 会【 1 ] 亦 存在 其 统 治 者 ,即 老 子所 谓 “ 圣 人 ”。 《 老 子》 一书日: “ 人 ,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 次 ,辱之。” ( 第十七章 )由此可知 ,老子将统治者按不 同的情况分 为四种不 同的等级。其 中,对 于最正确 的统治者,人 民是不 知道他的 存 在 的 ,而 最 差 的 统 治者 是 被 人 民 所 轻 辱 的 。处 于 两 者 之 中 的统 治 者 或是被人 民亲近赞美 ,如儒家所谓统治者:或是被人民敬畏 ,如法家 之 所 谓 统 治 者 。老 子 认 为 ,最 好 的 统 治 者 , 即圣 人 ,管 理 社 会之 方 式 是 “ 无为而治 ”,很 少发号施令。圣人循道治世而人 民不知,其政治 权利丝毫不会逼临于人民身上 。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 信。” ( 第 四十 九 章 )人 民不 会 感 觉 到 国 家作 为 一 集 体 的 存 在 ,如 果 统治者 、政府或 国家集体被人们 “ 察觉”其存在 ,那就非 “ 循道 ”, 非 “ 无 为 ” 。而 圣 人 治 理 下 的社 会 , 民风 淳 朴 ,生 活 安 定 ,人 民 结绳 记事,无勾心斗角之嫌,无尔虞我诈之弊,人人都会 回到如婴儿般之 纯真状态。 此便是老子之理想社会 。若与其相较,西方哲人柏拉图之理 想社 会 “ 鸟托邦”之治国方式则几乎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在柏拉图之理想社会 中,亦存在其统治者 ,即柏拉图所谓 “ 哲学 王”。 “ 哲学王 ”好 比老子之 “ 圣人 ”,皆悟 “ 大道 ”之人 ( 以柏 拉 图之意,乃透过现象把握 “ 理念 ”者也 )。但 “ 哲学王 ”管理下的社 会却 与 “圣人 ”的 几乎完全相反 :① 圣人 “ 无 为而 治” ,反对政 府 对人 民的过 度干预 ;以哲学王为代表 的政府几乎参 与到人 民的所 有 生活中,甚 至连 “ 家庭 ”作 为一社会基本单位也被取消 ,由国家建立 公共托 儿所 抚养儿童 。② 在老子之理 想社会 中,人 民是无法察 觉到 “ 集 体 ” 之 存 在 ,不 知 “ 集 体 ” 之概 念 的 ; 在 柏 拉 图 之 乌 托 邦 中 , “ 集体 ”则代表 了一切 ,集体利益 高于一切 ,个人必须服从于集体。 ③在老子之理想社会 。人们结绳记事 ,人的 “ 智力”处于一种被抑制 开发的状态,人人都如婴儿般纯朴无 知;在柏拉图之乌托邦 中,对智 慧 的 开 发 是没 有 限制 的 ,反 而 鼓励 人 们 学 习 并 开 发 智 力 。尊 重 智 慧 、 热爱智慧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一种美德 。④作为老子之理想社会 中唯一 的 有 智 者 一一 “ 圣 人 ” ,又 因 循道 而 处 于 一 种 “ 无 ” 的状 态 , “ 不 知 有之 ”。甚至窃以为 ,圣人不应在 老子之终极理想社会形式 中作为一 客观的实在,因若其存在,则非 “ 不知有之 ”,则非 “ 循道 ”,则非 “ 无 ”。故 “ 圣人”在老子的理想社会 中不应是实际存在 的,只是一 种抽象的概念被赋予人之特性,而并非具体到某 “ 个别人 ” ( 当然 , 不排除在实现 理想社会 的过程 中存在 “ 某个别 ”圣人)。虽圣人是不 存在的,但人人又皆为圣人 ,因人人皆 “ 无知 ”,人人皆 “ 无为 ”,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奴隶制城邦社会混战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不聊生的希腊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局面。
作为奴隶主贵族家庭出身的柏拉图,他并不主张取消奴隶制度,而是希望建造一个“正义城邦”。
柏拉图十分看重哲学对于政治的作用,他认为,“正义城帮”的统治者应该兼有政治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
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回顾,莫之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
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人的理性是认识理念世界的唯一出路,而感觉仅限于对现象的了解。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可见,柏拉图的哲学家其实是“理念”的化身。
柏拉图试图在“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基础之上建设他的“自然哲学”。
老子生于前580年,早于柏拉图(前427年)约半个世纪。
老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末年。
面对民不聊生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正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所倡导的所谓“人道”,使得统治者得以假公济私、争权夺利。
而与“人道”相反的“天道”则是顺其自然、大公无私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以本体之“道”作为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万物则是体现“道”的载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道”在万物生死相继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宇宙万物不断生长而又复归于“道”,继而又是新一轮的轮回。
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_道_与_理念_老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
16美学论坛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典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他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主,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理念”为基础。
本文将对两者的同异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一、“道”与“理念”叶朗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
”[1]把握老子的美学思想也是这样,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并不是“美”,而是“道”。
在对世界的本原的探讨中,老子提出了“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的范畴。
“道字的本义是路。
人所走的路就是道,引申而人物存在变动所必经由的程途亦是道”[2]。
而老子的“道”具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道”是原始的混冥之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曰之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道”是一种原始的混沌,它是先于天地而生,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独自地运动而不衰竭,循环地运动而生生不息,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老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地把它称作“道”,勉强地给它个名字就是“大”。
“道”不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找不到创造者,而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它蕴含着产生万物的可能性,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第二,“道”可以化生万物。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这就是说“道”化生万物,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是万物之母。
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即是指“道”是空虚的,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宗主。
第三,“道”是连绵运动的。
老子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二十五章》)“道”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的连绵运动,它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运》有感
古代东西方乌托邦思想之比较——读《理想国》与《礼记礼
运》有感
王黎明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2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是东西方古代乌托邦思想的杰出代表,同样是乌托邦,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智治国与以德治国、理性主义与直觉主义、未来主义与复古主义、纯理想虚构与可实现性、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诸方面.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王黎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列德育教研部,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2
【相关文献】
1.基于比较法视角反思的远东法圈观--读《东西方的法观念比较》有感 [J], 周莹
2.《理想国》中\"哲人王\"的建构之路——读《理想国》有感 [J], 夏康宇
3.浅析《理想国》和《礼记》中社会经济制度的比较 [J], 马富玲
4.读《礼记·礼运》——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一百周年
[J], 聂玉海
5.柏拉图《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 [J], 张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与老子辩证思想比较研究
194柏拉图与老子辩证思想比较研究吴志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文学院摘要:柏拉图的哲学与《道德经》最大的相同点莫过于柏拉图与老子不约而同主张的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在柏拉图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担纲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向两位圣人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原典时代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柏拉图与老子所主张的哲学目的虽有所不同,但两位圣人却走了同样的思辨过程关键词:柏拉图哲学;《道德经》;辩证思想;哲学比较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
以老子为代表的东方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不争无我、虚己待人的政治、道德境界;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学追求的则是理性生活态度与理想社会制度。
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蕴,都是教导统治者应当如何治国理政,提倡圣王与哲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对比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笔者发现:除了两位圣人的政治主张外,贯穿于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的是两位圣人都非常注重的辩证思考方式。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与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所展示的辩证思想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老子与柏拉图会如此巧合地重视辩证思想?辩证思想给两位圣人的政治哲学带来了怎样的支持?笔者将会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集中对比研究柏拉图与老子的辩证思想。
一、柏拉图哲学的辩证在讨论柏拉图哲学的辩证之前,笔者认为可以先谈谈“柏拉图的哲学为何是辩证的”这一问题。
柏拉图哲学的辩证法与我们常说的辩证法有些许不同,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当中,辩证法不是作为某一个部分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思考的基本方法而存在。
柏拉图甚至认为辩证法就是哲学本身。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当中使用的是对话式的写作方法,他透过主角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着自己的思考。
在柏拉图所安排的对话中,有着相同、相似和相悖的理论。
柏拉图用两个或多个人的话语将不同立场的理论全盘托出,再让理论互相碰撞。
一个更加正确的理论吞噬了其他的理论,真理就在这种思想辩驳之下逐渐明朗。
这其实就是柏拉图运用辩证法去看问题的最好见证:多角度地看问题,用推理的方式大浪淘沙,最后留下辩证思考之后的真理。
柏拉图与孔子社会思想之比较
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内容摘要:柏拉图和孔⼦是东西⽅思想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思想对整个⼈类⽂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今的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两⼈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先是⽐较了两⼈在社会思想的背景,进⽽阐述了两⼈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他们关于政治,教育,正义等的看法,以史为鉴,从⽽指导现代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仁正义异同圣德哲学王⼀、柏拉图和孔⼦社会思想的产⽣背景孔⼦和柏拉图是⼈类思想史上的两个巨匠,作为东西“轴⼼时代”的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东西⽅⽂明产⽣重要的影响,并长久的在整个⼈类⽂明历史上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孔⼦和柏拉图不仅⼤致处于同⼀个时代,⽽且个⼈经历也出奇的相似,⽐较两个⼈对于现今的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活在“春秋已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不古”的动荡年代。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权威下降,各诸侯为争夺权⼒,各种违反道德礼仪的⾏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存。
孔⼦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并且认为只有⽤道德的⼒量,才能使社会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定。
孔⼦提出“仁”来挽救世道⼈⼼。
柏拉图的⼀⽣正处于雅典政治巨变改⾰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们⽬⽆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们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因⽽现实世界中便缺少了衡量⼀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论”来建⽴衡量⼀切是⾮曲直的标准。
孔⼦与柏拉图的个⼈经历也⽐较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的政治抱负,但都从政不利的孔⼦开始周游列国,⽽柏拉图则远⾛意⼤利,希望能实现⾃⼰的政治理想。
但他们都没能取得较⼤的成绩,于是他们都选择教育来推⼴他们的思想:孔⼦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学园”,来传授⾃⼰的理论。
《老子》的理想国及其哲学假设
《老子》的理想国及其哲学假设摘要:哲学、生活方式与理想国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哲学追求理想国,有着理想国的具体设定,并为理想国的实现提供天道预设。
《老子》文本中有关于理想国的具体设定,而且在为理想国寻找普遍有效性的同时,它预设了天道秩序,把天道秩序作为理想国实现的根据和动力。
此外,《老子》本身也是理想国,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哲人以身行道,生活于自己的理想国中。
关键词:老子;生活方式;宇宙秩序;理想国一、哲学之思、生活方式与理想国哲学追问天人之际,在思想未被官僚化、知识化的先秦时代,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又每每与追问者的日常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于是哲学在先秦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念化、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这种哲学追求一种超越了当下生活世界的理想国,而此种理想国又是由哲学语言所建构,是一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和思想世界,于其中哲人可以设想理想的生活样式。
哲学追求理想国,其追求方式不仅表现在对理想国的具体设想中,还表现在理想国式的现实生活方式中,因而,哲学、理想国、生活方式三者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不同的哲学路向有着不同形态却殊途同归的理想国,理想国形态的不同源自其对“天”的假设的不同,即源自其哲学假设的不同。
在《老子》的文本中,这种哲学追问被置于由“道、天、地、人”所构成的“域”中来进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此处重点不在于“道”先天地而生,重要的是由于人的加入而使得“道”的这种先天地而生而具有了意义。
由于人的加入,“道”便不再是与万物无涉的孤悬本体,它与天、地、人共同构成了“域”中的四个要素。
此“域”并非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场所,它更多指的是由道、天、地、人构成的一种境域,在天人之际中,“域”便是“际”,它是变动的。
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也是老子哲学的 理论基础。“道”字在《老子》一书中出现了 73 次, 由 此可见, “道”是道家以至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那么, “道”字在老子这里又作何解释呢?
收稿日期: 2007- 09- 04 作者简介: 许亮(1983—),男,中国古代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 mail: xuliang1314521@sina.com
- 81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第 6 期
无穷的一种实存体和总规律。
还是阴气、阳气与和气? 第三, 如何理解‘生’字? 是出
与 “道”字在老子哲学中所处的地位一样, “理 生之生? 还是产生之生? 还是出现之义? ”[2]由于有这
念”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 所以柏拉图的哲学又被 么多的歧义, 所以历来学术界就存在着关于这一句
人们称为“理念论”。
话的各种不同的解释。
何谓“理念”? 在希腊文中, “理念”是指 idea 或涵和外延是极其广泛的: 它首先是一 种形而上的实存者, 亦即一种先于任何具体存在物 的先天存在, 这种先天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本 体; 其次, 它还是一种规律, 亦即万物以之为生、万物 恃之以存的总规律; 最后, 从道用层面而言, 它不仅 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法则或权术, 亦是人类生存发 展所依循的准则。简言之, “道”是一种先于万物而存 在 、产 生 万 物 而 施 泽 、哺 育 万 物 而 不 恃 、作 用 万 物 而
第 9 卷第 6 期 2007 年 12 月
老子与柏拉图对理想世界的诉求——《道德经》与《理想国》之比较
中国古代 关 于理 想世 界 的描 述见 于各 个 时期 的文学
作 品 中 。《 山海经 》里 有关 于蓬 莱 仙 山 的传 说 , 尚书 . 《 梓 材》 里有 “ 欲至 于万 年 , 王子 子 孙孙永 保 民 ” 惟 的记述 ,诗 《 经 ・ 鼠》 硕 中有 “ 乐土 , 乐土 , 得 我所 ” 爰 的呼 喊 。这些 关 于 理 想社 会 思想零 星 的表 述展 示 了古代 先 民对 美好 社 会 的 憧 憬 在 中 国 . 正对 整个理 想社 会生 活进 行完 整描 写 的 真
人 皆孩之 …‘ 扑散 则为 器 。 圣人 用之 . 为官 长 ” 则 作为 统 治 者 的“ 人 ” 社 会 只有 奉 献 而没 有 索 取 . 们 不 是 百 圣 对 他 姓 的压迫 者 而是 百姓 的仆 人 在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经 济 基 础 上 , 人 口不 多 、 地 面积 相 对小 的 国土 上 。 子 为 我 在 土 老 们 建立 了一个 理 想 的家园 。 里的人 没有 欲望 . 有好 奇 这 没 心 , 于现 状 . 活幸 福 ,重 死 而 不远 徙 ” 人们 看 重 生 安 生 “ 让 命 并且 注重 眼前 的生活 在这 个 “ 国寡 民” 小 的理 想家 园 中. 老子对 社会 的管理 方式 采取 的是 “ 我无 为 而 民 自化 ” “ 人 ” 然 是 这个 家 园 中 的管 理 者 与尊 者 . 圣 虽 但这 个 家 园 中所有 的社 会成 员是 以血缘 关系 来维 系 的 在 老 子 的眼
对理 想世界 的 渴望 老 子与柏 拉 图被后 人称 为 中国与西 方古代 的 大智者 . 他们 也 对理 想世界 作 了探 索。 们在 他
各 自的 社 会 环 境 里 为 人 们 描 绘 了一 个 理 想 的 国度
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复结绳 而 用 之 至 治 之 极 来
。
”③
老子这 种 理 想 社 会的 蓝 图 包 括 了 国 家 的各个 方 面
, , 。 , , . ,
在 政治上 要 求建 立 无 数个小 的 国 家 在这 些 国 家
。
,
,
里 没 有 剥 削 没 有 压 迫 更 没 有 战争
, , ,
、
柏拉 图 的 理 想国 论 这 时 奴隶制 有 了 显国 之 内 即 有公 室 与 私 家的 处 在那个时 代 老 子亲
,
斗 争 又 有 私 家 与 私 家 的 斗争 而 各种 矛 盾 的结果 必 然是 加 重对 人 民 的 剥 削 和 压 迫
,
眼 看 到 统治 者 奢侈腐化 横 征 暴敛等各种 罪恶 行径 从 而 为 劳 动 者大 抱 不 平 认为社会 的不 平等是 由统治者 对 内榨 取 对 外 掠 夺 的 结 果
哲 学 上 要 求 反 归 自然 在 政 治 上 要 求 无 为 而 治 的合理 结 局
,
“
”
.
因 此 它不是野 蛮原 始 社会 的重演 而是 在对现
。
,
,
实丑 恶 社会 批 判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的对 未来理 想 社会的 一 种追求
冯 明 臣 老 子 和 柏 拉 图 政 治 思 想 比 较研 究
要
老 子 和 柏 拉 图 的 政 治 思 怨 对 东 西 方 政 治 制 度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娜 产 生 了重 大 影响
、
。
然而 他们
在政 治 主 张 理 论 依 据
展 的 方 向和 模 式
。
和 历 史 作 用 诸 方 面 却 存 在很 大 的 差 异
柏拉图与老子辩证思想比较研究
柏拉图与老子辩证思想比较研究作者:吴志鹏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摘要:柏拉图的哲学与《道德经》最大的相同点莫过于柏拉图与老子不约而同主张的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在柏拉图与老子的哲学体系担纲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向两位圣人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原典时代的两个代表性人物,柏拉图与老子所主张的哲学目的虽有所不同,但两位圣人却走了同样的思辨过程关键词:柏拉图哲学;《道德经》;辩证思想;哲学比较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东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
以老子为代表的东方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不争无我、虚己待人的政治、道德境界;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学追求的则是理性生活态度与理想社会制度。
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蕴,都是教导统治者应当如何治国理政,提倡圣王与哲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对比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笔者发现:除了两位圣人的政治主张外,贯穿于老子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起到理论支撑作用的是两位圣人都非常注重的辩证思考方式。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与柏拉图哲学体系中所展示的辩证思想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老子与柏拉图会如此巧合地重视辩证思想?辩证思想给两位圣人的政治哲学带来了怎样的支持?笔者将会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集中对比研究柏拉图与老子的辩证思想。
一、柏拉图哲学的辩证在讨论柏拉图哲学的辩证之前,笔者认为可以先谈谈“柏拉图的哲学为何是辩证的”这一问题。
柏拉图哲学的辩证法与我们常说的辩证法有些许不同,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当中,辩证法不是作为某一个部分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思考的基本方法而存在。
柏拉图甚至认为辩证法就是哲学本身。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当中使用的是对话式的写作方法,他透过主角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着自己的思考。
在柏拉图所安排的对话中,有着相同、相似和相悖的理论。
柏拉图用两个或多个人的话语将不同立场的理论全盘托出,再让理论互相碰撞。
一个更加正确的理论吞噬了其他的理论,真理就在这种思想辩驳之下逐渐明朗。
老子与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老子与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王康宁;于洪波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3)002
【摘要】古希腊“三哲”之一柏拉图与中国传统哲学开山鼻祖老子在道德哲学上各有建树.前者从城邦的角度提出道德的来源,并借助神的力量成功地将城邦的德性移植到个体公民,进而制定出发展公民道德的教育蓝图、内涵与方略,最终培养出“内圣外王”式的道德楷模——“哲学王”.后者则以“道”的自然秉性为依据,将自然天赋的德性与个体应然的美德互为观照,以“道无为”为理论依托,指出了无为的“不言之教”对展开与完善道德的重要意义,最终亦成功地塑造出“自然而为”的道德典范——“圣人”.对二者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目的在于对“轴心时代”东西两大文明的道德源头予以学理上的探源溯流.
【总页数】8页(P42-49)
【作者】王康宁;于洪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B223.1
【相关文献】
1.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 付洪;马超
2.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阐释 [J], 张静怡;姜华
3.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J], 方鑫
4.试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偏失——兼析老子“道说”与柏拉图“相论”几个思维特点的异同 [J], 郝亿春;;
5.老子和柏拉图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J], 冯明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比较
赵玉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3)001
【摘要】通过柏拉图与老子美学思想的比较,可透视中西文化现象及思维上的一些差异.二人虽然都在向着探究世界本源的方向努力,却有明显的不同:柏拉图注重的是逻辑推理与概念分析,试图对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寻找更本真的世界与真美.因此他排斥感性,崇尚理智;老子寻求的不是如何脱离现实世界,而是如何与天地宇宙共融相通,他的实现途径既不排斥感性,也不排斥理智,而是一种综合式的观照与体悟.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赵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道"与"理念"——老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 [J], 叶玉露
2.轴心时代中的东西方美学互融--以孔子与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比较为例 [J], 郭阳;刘晓静
3.“型”与“道”--柏拉图与老子形而上存在论思想比较 [J], 江楚池
4.“型”与“道”——柏拉图与老子形而上存在论思想比较 [J], 江楚池;
5.老子的否定的美论——兼与柏拉图、黑格尔、胡塞尔美学思想比较 [J], 李兴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
黄佳慧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7(000)0S1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它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和阶级痕迹的未来理想社会。
而中国诗人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也向世人勾勒了心中的"桃花源"。
这个带有东方色彩的"理想国"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自食其力,幸福安乐的社会。
但是这个"桃花源"是虚幻的,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东西方的"理想国"由于文化、民族传统、地域,甚至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差异。
却也有着相似之处。
该论文从作者的个人背景、所处的时代特征、前人思想的熏陶、写作目的、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写作的体裁与风格,以及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分析。
【总页数】3页(P)
【作者】黄佳慧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03
【相关文献】
1.中西早期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以《礼记》"大同社会"与柏拉图"理想国"为中心的考察
2.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与王维《桃源行》比较研究
3.莫尔和陶渊明在
握手──《乌托邦》与《桃花源记》比较研究笔记4.柏拉图《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5.柏拉图“理想国”与孔子“有道之世”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柏拉图与老子节制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老子节制思想比较
甘宗豪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3()3
【摘要】柏拉图和老子两位先哲都有着对节制问题的深入思考,双方的相同点在于提出“节制”的目的都指向了理想政治的实现;其最高统治者都是圣王;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从本体论的角度讲都是“节制”最终根据;所“节制”的对象都是欲望。
双方节制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更倾向于欲望的全盘否定,而老子则主张少私寡欲;柏拉图认为节制的主体是城邦的被统治者,而老子则认为是所有人;柏拉图采取的节制方式是音乐教化,而老子则主张不言之教;柏拉图主张的节制的基调是理性,而老子则倡导“清净为天下正”。
【总页数】4页(P119-122)
【作者】甘宗豪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B223.1
【相关文献】
1.“德性”抑或“意识形态”——国家治理视域下柏拉图与孔子节制思想之比较
2.老子与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3.“型”与“道”--柏拉图与老子形而上存在
论思想比较4.“型”与“道”——柏拉图与老子形而上存在论思想比较5.“型”与“道”——柏拉图与老子形而上存在论思想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