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学案设计附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12 《〈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2 《〈诗经〉二首》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2 《〈诗经〉二首》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12 《〈诗经〉二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描写这位男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进一步表达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之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关雎》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关雎》教案

12、《诗经》二首——《关雎》【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体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诗歌,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和想象,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体味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诵读诗歌,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反复诵读和想象,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环节与步骤】一、《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3、《诗经》的特点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4、《诗经》地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设计简说】: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荇莱、寤寐”等词语。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关雎》,一首是《蒹葭》,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这两首诗歌作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两首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难点:领会《诗经》古朴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关雎》、《蒹葭》的原文和译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关雎》、《蒹葭》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背诵两首诗歌,完成相关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

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含蓄生动的起兴美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基本概念,学习了《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感受了古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歌结构的分析:《诗经》的诗歌结构有其特殊性,如重章叠句,学生需要理解这种结构对诗歌意义和美感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抽象出诗歌的意境,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举例:《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难点在于理解“伊人”所指代的美好追求,以及“在水一方”这一意象所营造的朦胧美和距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吟诵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中的美好追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情感的内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代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吟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吟诵活动。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经二首》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诗歌的美好情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第三单元《3.12 诗经二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第三单元《3.12 诗经二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第三单元《3.12 诗经二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也有表达思想感情的。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通过这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诗经》这样的古代文学瑰宝,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经》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诗经》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经》的魅力。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内容、作者介绍、《诗经》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等。

2.音频:准备《诗经》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视频:准备与《诗经》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播放《诗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学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诗经》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两首《诗经》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基本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导学案含答案

12.《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学习《诗经》六义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按照音乐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文体知识】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古代诗歌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和律诗两种。

律诗通常为8句(超过8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绝句为4句。

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

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

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

【写作背景】《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看法有二: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收集这些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检校政治得失之用,《风》多源于此;二是周朝有“献诗”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大夫献诗的汇集。

总之,《诗经》是由许多人经历许多年编纂而成代代流传下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学案设计第三单元3.12《诗经》二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学案设计第三单元3.12《诗经》二首

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资料汇总,积累新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原本称《》,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

孔子将《》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之一,才称为《》。

该书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传统的源头。

2.《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雎鸠..()好逑.()..()窈窕荇.菜() 寤寐..() 芼.()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子好逑.()(2)在河之洲.()(3)寤寐思服..()(4)左右芼.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

那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雎鸠鸟是古代离爱情最近的鸟,在雎鸠的关关之声中,我们的男主人公和窈窕淑女之间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3.诗歌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4.请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意境等角度赏析《关雎》之美。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请用诗意的文字描述诗歌画面,再现诗歌意境。

第2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加点的字音。

蒹葭..()湄.()..()溯洄涘.() 沚.() 跻.()2.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两 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参考答案:【示例】《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句式是自然形成的,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全
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 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一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 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 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 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 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一一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12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 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 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一一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 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 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 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12《诗经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朗读背诵。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中情感,朗读背诵。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教学《关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二、七嘴八舌话《诗经》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②《诗经》六义:作品分类: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三、反复吟读——叹《关雎》1.全班齐读(明确字音)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琴瑟sè芼mào之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3.学生个读、评读4.男女和读四、译读,解诗意1.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

①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明确:那在水中的陆地上不停地鸣叫的雎鸠鸟,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恭敬相处相似。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案(1)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12.2 蒹葭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这首诗,把握语气语调,读出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和《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导1、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结构特色、艺术手法、语言特点。

3、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内在情韵,感受主人公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中考导航1、“溯洄”等词为中考易考词。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考生应予以重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了解名家点评《蒹葭》:朱熹: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诗集传》)方玉润: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

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诗经原始》)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人间词话》)高亨:这篇似是爱情诗。

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

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诗经今注》)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现存共40篇。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

【教案】八下第三单元第12课 教案《诗经》二首
提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写雎鸠鸟是为什么?
对,这就是“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茂盛的兼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凄美深远、萧瑟、朦胧迷离、凄凉哀婉的氛围。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寻而不得图一一失望、惆怅
3.除了画面美之外,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同学们看我投影的诗,只看左半部分。(兼葭苍苍,兼葭萋萋,兼葭采采。)
每段除了首句变化了两个字,剩余部分都一样,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复沓)用在整首诗的各个章节,我们叫重章叠句.
我们再来看诗的右半部分。也有一样的地方,如“道阻且长。道阻且
6.小结
(1)景:朦胧(梦幻惆怅)
(2)人:朦胧(缥缈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伊人
(3)情:朦胧(剪不断理还乱)追求者
总之,整首诗歌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7.谁来挑战名家的朗读,请一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配乐)这首诗。
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五、百家争鸣悟《兼葭》
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练习优质教案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练习优质教案

12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及练习第一课时关雎【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mèi)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部编)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 《诗经》二首有答案

(部编)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 《诗经》二首有答案

12 《诗经》二首《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左右流.之寤寐求...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左右芼.之钟鼓乐...之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蒹葭》【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义上发生关联。诗人将情趣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男子亲眼所见所闻,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中沙洲上一对雎 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而然引起自己对心中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无 限情思。
二、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句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 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 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 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2.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 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 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 到河滨,直待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 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 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3.第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句 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来抒发感情。 重章叠句的方法给诗歌造成一种回旋反复的美,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利于充分地抒 发情感。《蒹葭》全篇 3 章 12 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 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着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蒹葭》写一位男子渴 慕伊人,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加点的字音。
蒹.葭.(
) 溯.洄.(
) 湄.( )
涘.( )
沚.( )
跻.( )
2.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所谓伊.人.(
)
(2)溯.洄.从之(
)
(3)宛.在水中央(
)
(4)道阻.且长(
)
(5)白露未.已.(
)
(6)宛在水中沚.(
)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 这句是指天为誓。③相知:相亲。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 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 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3.“左右流之”即顺着河水的流动忽而左右侧身采摘清清河水里青翠欲滴的荇菜,女子窈 窕曼妙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朦胧,引起男子无限遐想。
“寤寐思服”极写男子追求、思念女子的迫切心情。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他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情到深处人孤独,情到极处必生幻,男子的情思之中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 欢快热闹场面。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结尾,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男 子简直已经陶醉在求爱成功的甜蜜情感之中了。 4.(1)语言美。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 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着, 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 君 子 初 见 淑 女 , 心 中 充 满 着 喜 悦 和 爱 慕 之 情 ;“ 悠 哉 悠 哉 , 辗 转 反 侧 ” 表 现 了 君 子 追 求 淑 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的焦虑、苦闷、失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 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君子的内心满溢陶醉和幸福。 (4)意境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 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 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略。

;“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是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 、

。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风、雅、
颂和赋、比、兴合称为“
”。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雎.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菜( ) 寤.寐.(
) 芼.(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子好逑.(
)
(2)在河之洲.(
)
(3)寤寐思.服.(
)
(4)左右芼.之(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那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孔子将《
》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汉以后
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
”之一,才称为《
》。该书广泛地
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
传统的源头。
2.《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 、 、 三大类。“风”
有十五国风,大都是
,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
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
4.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
二、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 伤情怀?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3.比较分析三节诗,分析总结这首诗的特点。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学生先自由朗读《上邪》,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然后从 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 1 课时
一、资料汇总, 积累新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原本称《 》,编成于公元前 6 世纪的
春秋时期,共 305 篇,所以也叫《
2.雎鸠鸟是古代离爱情最近的鸟,在雎鸠的关关之声中,我们的男主人公和窈窕淑女之间 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3.诗歌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4.请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意境等角度赏析《关雎》之美。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请用诗意的文字描述诗歌画面,再现诗歌意境。
第 2 课时
参考答案
第 1 课时 一、资料汇总,积累新知 1.诗歌总集 诗 诗三百 诗三百 儒家 六经 诗经 现实主义 2.风 雅 颂 民歌民谣 宫廷乐曲歌词 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 3.赋 比 兴 比喻 诗经六义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jū jiū yǎo tiǎo qiú xìng wù mèi mào 2.(1)配偶 (2)水中的陆地 (3)思念 (4)挑选 3.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关雎》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
第 2 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jiān jiā sù huí méi sì zhǐ jī 2.(1)那人,指所爱的人 (2)逆流而上
(3)仿佛,好像 (4)艰险 (5)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6)水中的小块陆地 3.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4.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 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