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教师职业道德》学堂在线+雨课堂作业及参考答案整理
导言:1、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A)。
A、道德B、社会习俗C、社会伦理D、法律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体现了教师的(B)情怀。
A、博爱B、人文C、成长D、奉献3、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明了教师职业的(C)情怀。
A、博爱B、人文C、奉献D、幸福4、“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是(陶行知)首先提出的。
5、将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思想家是(荀子)。
判断6、“道”在象形文字中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
(错)7、教师使命是教师对待自身及民族、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责任感。
(对)8、提出“君子怀德”思想的是孟子。
(错)9、教师成长的情怀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1、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育条件千变万化,在教师工作中只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A)。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2、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鲜活个性的人,再加上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C)。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3、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基是(A)。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4、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本是(B)。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5、从师德内涵来说,师德之魂是(D)。
A.学高B.身正C.模范D.师爱判断题6、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错)7、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8、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理智的爱。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1、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它是指师德对社会、对学生及对教师自身所产生的(D)A.普遍作用B.一般作用C.约束作用D.积极作用2、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是教师根据一定的(B)以及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师德理论、信念、意志、情感等,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功效。
第5-1节 《论语》十二章(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论语》十二章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生平经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学习《论语》的说理方式4.体会孔子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分析《论语》十二章说理特点 4、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知识点01 关键语句【即学即练1】 找出下面章节语句的理解重点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重点: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知识点02 论证特点【即学即练2】分析选文说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①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明确而详细。
②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运用整句散句,语言整饬,朗朗上口,简洁明确,言简意赅。
③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④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使说理深化。
⑤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语义更加鲜明。
通过对比,说明道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解析:《论语》是语录体,所以在理解论语中的语句说理特点时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是写什么的问题,手法是用什么写的问题。
内容相对简单具体,手法相对丰富而有共性,如从词、句、修辞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概括。
知识点03 辨析评判【即学即练3】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答案: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解析:明白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的态度上的不同,理解上就比较容易,表达上就先概括,后分析,最后作结。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
再 新 的 方 法 , 了 他 们 手 里 也 会 变 得 陈 旧 落 后 。如 果 到
教 师 有 了 先 进 的理 念 和 活 跃 的 思 想 , 便 是 枯 燥 的 内 即
容 , 后的教学条 件 , 们 依然 会越 过大 山放 飞理 想 , 落 他
教 育 出很 有 发 展 潜 力 的 学 生 。显 然 在 全 面 推 进 教 育 改 革 的过 程 中 , 师 队 伍 的 建 设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关 于 教 教
修养 , 孔子有着较 为朴实 、 真诚 和精 到 的论述 , 这些理
论 都 很 好 地 体 现 了孔 子 的 教 师 观 。
一
会 主 动 产 生 新 的意 义 和 价 值 , “ ” 产 生 和 发 现 完 这 新 的 全 依 赖 于 教 师 的 智 慧 和 创 造 。 孔 子 将 此 具 体 归 结 为
这 是 孔 子 对 什 么样 的 人 才 能 当 老 师 下 的 斩 钉 截 铁 的 定
义 , 是 他 一 生 经 验 的 概 括 和 总 结 。 “ 故 ”, 习 旧 也 温 温
师 的 素质 、 师 的 修 养 , 路 专 家 纷 纷 指 点 迷 津 , 上 教 各 支 几 招 , 好 多都 是 老 调 重 弹 , 表 不 治 本 , 实 际 帮 助 但 治 对
而每有新得 , 所 学在我 , 其应不穷 , 可 以为 有 限 。 《四 书 章 则 而 ”( 句 集 注 》) 上 的 解 释 不 同 主 要 在 于 对 “ ”和 “ ”意 以 故 新 义 的认 识 上 。 如 果 从 教 育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这 些 字 的 对 解 释 不 是 最 关 键 的 , 管 哪 种 解 释 ,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回 不 都 答 一个 问 题 : 何 “ 故 ” 如 何 “ 新 ” “ 为 温 , 知 , 温故 ” 以能 何 “ 新 ”, 知 新 ” 何 故 , 温 故 ” 何 新 。为 何 “ 故 而 知 “ 温 “ 知 温 知 新 ”, “ 以为 师 矣 ” “ 故而 知 新 , 以 为 师 矣 ” 才 可 。 温 可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作者: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因材施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说明它反映了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教育历史的继承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上,进行研究探讨,不仅有历史的借鉴价值,而且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他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这条原则不仅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而且在孔子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被系统化了的一种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它属于理论的范畴。
首先,从认识论来看。
认识论的目的是合理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因材施教”的对象是人,人是构成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合理的认识社会,归根到底是合理地认识人。
“因材施教”的“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
合起来说,就是依据学生(人)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然而,由谁来“因材”、由谁来“施教”呢?这当然是教师也即人来完成。
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教育认识活动。
在这个双边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主动地位,即先由教师去认识“材”了解“材”(学生),进而根据“材”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使“材”各得其所,各遂其志,迅速成长。
孔子的“因材施教”,正是正确反映了这一认识论规律。
从孔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谈师德建设
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职业道德观。
开展在职教师师德培训
02
定期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
教育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自我修养
03
倡导教师自觉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 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通过宣传、表彰等方式,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 尊重教师、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生关系建设
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促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05
案例分析:成功师德建设的经验 与启示
案例一:某中学的优秀师德传统
尊师重教
该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教氛围浓厚,教师受到学 生和家长的普遍尊重。
团队合作
该校倡导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攻克学术难 题,提高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06
总结与展望:构建新时代师德建 设新格局
总结本次项目成果与收获
深入研究了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 论述,挖掘了其现代价值,为师德建 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探索了将孔子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与现 代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出 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功利化倾向导致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短 期效益和表面成绩,忽视了教育的长远目 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德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教师职业压力的增大
目前师德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评价标 准模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师 德建设的有效性。
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部分教师出现职业 倦怠现象,对师德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2023.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卢洁【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内涵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分析孔子“仁”思想,探讨“仁”思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的启示,以期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孔子∣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古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孔子建构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
“仁”的思想不再只包括纯粹道德上的含义,孔子对其作了全面的新的界定和思考,最终形成了“仁”学思想体系。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孔子“仁”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为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孔子“仁”思想概述孔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据统计,《论语》中对“仁”的论述高达上百次,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
这里所说的“道”指的就是“仁”道。
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回答弟子们对“仁”的询问中,其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1]。
最能凸显他对“仁”的理解,虽然孔子对“仁”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回答均体现出了“克己欲,爱他人”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仁”的基本内涵就是“爱人”。
“孝悌”。
在孔子的思想中,行“仁”是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做起的。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可见,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向弟子教授“孝悌”之道。
这是因为“孝悌”之道从根本上体现了“爱人”的要求,孔子认为血缘之间的亲子之爱是爱人最核心的部分,他教育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孝慈,则忠”。
“忠恕”。
在孔子的思想中,“忠恕”是实施“仁”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出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泰州专技-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12分 合格)
1.仁的根本是()。
A.孝悌
B.忠信
C.礼义
D.廉耻
2.()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
A.斯大林
B.撒切尔夫人
C.杜鲁门
D.丘吉尔
3.与孔子相比,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的同时,更为强调()的教育与规范作用。
A.“礼”与“术”
B.“师”与“法”
C.“道”与“易”
D.“教”与“传”
4.《左传》记载:“以礼顺天,天之道也”,“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这体现了()思想。
A.王道
B.天道
C.人道
D.法道
5.西周末期,开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私人教育兴起,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教师就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孔子学习观及影响
PPT标题: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通过事例来引入孔子的学习观:1. 以孔子为例子: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成就,让学生了解孔子的背景和影响。
例如,可以用“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等词语来形容孔子,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以学习经历为例子:让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曾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沮丧,或者某位同学可能在学习上遇到过什么困难。
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关于学习的话题中。
3. 以名言警句为例子:介绍与学习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警句,例如“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4. 以学习案例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成功的学习案例,例如某位学霸的学习方法和心理,或者某个成功人士的学习历程和经验,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和借鉴。
5. 以现实问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习问题,例如成绩至上、应试教育等,引导学生反思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第一部分:孔子及其学习观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不乏关于学习观的宝贵思想。
学习观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习观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习不仅要有恒心,还要善于实践和反复总结。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得越多就会越开心;交友需要广泛,与远方的朋友相遇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别人不理解自己的付出也不应该怨恨,因为这正是君子的胸怀。
注重实践孔子提倡学习要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为政篇》中,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代教师观
现代教师观
现代教师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师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为有用的人,因此,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2.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教师应该面向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现代教师应该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4.反思和持续学习:现代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并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
5.责任和关爱:现代教师应该秉持责任心和关爱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
孔子“学、思、行”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孔子“学、思、行”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作者:刘晓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3期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教育思想,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更是影响深远。
孔子的学、思、行教育思想是孔子创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对历代的教学都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且符合现代发展的认知规律,对我国当下的基础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剖析学思行的内涵会发现,它不管是对现代教学中的"教"还是现代教学中的"学"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学思行;现代教育;启示一、《论语》中“学、思、行”的内涵及内在关联(一)“学、思、行”的内涵1.“学”的内涵首先要好学。
在《论语》的《学而》篇中,孔子就对“学”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在孔子眼中的“学”要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力求上进,才算称得上是“好学”。
孔子一生好学不倦,将“好学”贯彻一生,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其次要乐学。
孔子论“学”,不仅要有“好学”的精神,还应该有“乐学”的态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孔子很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沉醉学习的人,在《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他建议人们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要融入其中,要有一种“乐学”的态度。
2. “思”的内涵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提出“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在学习中提不出“为什么”“如何办”的问题来,那是没有办法教的。
为此,孔子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他反对“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儒家思想与德育教育
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我国学校德育的价值摘要:儒家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问题,来探讨学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学校;价值中国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世界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继往开来,迎接新世纪诸多挑战,构建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宝库。
如果做宏观整理,我们可以发现儒家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有培养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在德育上“施工”的“蓝图”。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离不开德育目标问题。
但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目标建设并不尽人意。
1.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我国学校德育目标不讲层次,不讲“序”。
忽视德育目标的程序性和现实性,不是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设立一个个可行的、有序的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没有根据自身任务要求和层次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大致相同的培养目标。
这种德育目标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实际上淡化了目标意识,软化了学校德育工作。
如“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
这是对广大干部、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共同要求。
但对中小学学生,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学生,层次上有何不同,理论上研究不多,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被忽视。
导致学校德育实施这些目标的内容、方法、途径基本雷同。
于是,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目标、内容虽各有自己的系统,但重复的东西太多,缺乏层次性,构不成整体系列,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2.儒家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方面可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德育目标是有原则,有规律的。
《大学》中提出道德学习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由此可见儒家德育思想在道德教育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的源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的依据,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
而孔子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自己对社会进行的全方位的,如今虽已历经两千余年,其社会价值观仍然可以为后世治国治世提供重要标准和规范,同时也很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现代世界,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精神文明的发展却大大滞后,道德危机带来的后果日益凸显。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如果任用哲人担任栽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与中国人。
”孔子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子赋予政治以人文精神,而西方却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
孔子还明确系统地告诉人们修身的途径:1、树立理想。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摆正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爱国主义)孔子和儒家的要求是“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圣;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是外王。
3、3、摆正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爱精神) 。
讲求仁、爱、礼、忠恕、诚、孝、中庸、平等、义重于利等道德原则。
教育史题目汇总
1、试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杰出贡献陈海娟a首开私学之风,整理修订六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为当时及后世提供学习内容;b孔子的具体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德育,为师之道)c孔子的人格及个人自身贡献(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2、试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其现代价值苏珊娜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见书7——10)(一)德育内容1孝悌2爱人3复礼4忠恕(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志有恒2安仁乐道3克己内省4改过迁善二、现代价值(开放题)个人观点:1.对现在的道德教育方式有重要重用众所周知,德育的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的发展过程。
而我们现代的道德教育怎么样(如:目前的德育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和公式化,它没有充分的去了解到受教育者的内心变化,)。
孔子的怎么样(如:孔子的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化、生活化,注重从生活实际中灵活进行道德教育。
)所以….2.现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现代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多的站在社会本位的立场考虑,孔子的道德教育更注重培养个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完善自身发展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注重个人的发展,也看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点值得学习。
3. ………..3、试比较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张浩人性论:孟子:性善论p11荀子:性恶论p14教育作用:孟子:发展与扩充四端之可能p11荀子:育人止恶、化性起伪p14-15方法论:孟子:修身方法,自内修养的复性说p12-13;教学方法p13荀子:学习方法,自外形成的成性说p15师生关系:孟子:得英才而教育之是乐趣;教亦多术。
荀子:尊师师云亦云p154、简述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吴迪P17页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简述中庸的为学之序的基本思想曾旭玲(P21-22)《中庸》首次系统阐述了“为学之序”基本内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言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问、思、辩、行”五个步骤,这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
论语教师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深入研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
以下是我对《论语》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仁爱之心,关爱学生《论语》中提到:“仁者爱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我对仁爱之心的几点体会:1.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2. 关心学生,关爱成长。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倾听,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3. 激发潜能,培养自信。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严谨治学,以身作则《论语》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严谨治学,又要以身作则。
以下是我对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的几点体会:1.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要关注教育前沿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2. 严谨教学,注重实效。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效,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诚信为本,坚守道德《论语》中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坚守诚信,以身作则。
以下是我对诚信为本、坚守道德的几点体会:1. 诚信教学,树立良好师德。
我们要诚实守信,遵守教育法规,坚守教育道德底线。
孔子教师观的教育启示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第2期/A (1)教育理论研究为适应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从传统的师范教育狭小空间中走出。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反思,即现在西方教育思想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主流话语。
须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言必称西方很容易使中国教育逐渐失去了传统的根基。
因此,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不忘中华民族本土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努力从中挖掘有益于当代教育发展的资源,这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基本精神土壤。
提及中国教育传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
这位被后人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世界名人,其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影响深远,而且远播到世界各国。
孔子的为师之道不仅在当时吸引和培育了众多的贤者,更是获得了历代的万众景仰。
孔子如何做教师?孔子的教师观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一、教师观的内涵教师观就是教师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和看法。
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的要求。
“怎么看”往往直接影响“怎么做”。
教师的教师观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认知、判断,进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专业活动的一种认识,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是把教师自身的意向、态度、情感与立场赋予专业活动,体现着存在论的意义”[1]积极的教师观是教师从内心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态度和情感。
教师职业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对职业的高度认同而产生的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教育信念、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对教学境界的追求都以对教育和教师本质的深刻理解为源泉,以对职业角色的理性认识为动力。
尽管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理念对教师的角色职责有了新的诠释,但是作为教师始终应该是教育价值的守护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究者、学生生活的解惑者和教育哲学思想的变革者和践行者。
教育学课后简答论述题答案
教育学课后简答论述题答案绪论教育与教育学简答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 、教育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 、提出“ 庶、富、教” 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3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观点:1 、提出“ 有教无类” 的观点;2 、不包括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2•孔子教育目的的观点:1、培养一批“士”和“君子”;2、以完善的人格为教育首要目的。
•孔子的教育内容:四教:文(文化知识)、行(行为规范)、忠、信;•孔子教学原则与方法:1、因材施教原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2、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渄不发。
”3、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德育思想1、立志有恒:确立人生远大志向;“志于仁”2、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的自觉性;“躬自厚而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身体力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4、改过迁善、“改而不改,视为过矣!”。
•孔子教师观: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2、热爱学生;3、以身作则,讲究教学方法。
2、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能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二、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根本原则;三、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四、提出统一学制和学年制;五、为各级学校设置广泛的学科课程;六、建立教学原则体系。
—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选与改组;2、关于教育的目的:使学生不断生长下去;3、论课程与教材:活动课程和“做中学”的教学原则;4、教学的五步骤5、儿童中心论;6、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活动作业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孔子看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不断进取,认真负责的态度。
具体地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一泓流动的清泉;爱自己)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二是对学生,不仅要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而且还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无私、无隐”、还要使受教育者不倦,(“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孔子还无私、无隐,他曾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他从未隐其学而不教的。
《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侧感人的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以特殊的教导,于是便问孔鲤“有异问乎?”孔鲤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退而学诗、学礼。
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得出“夫子远其子”的结论,即孔子对儿子和学生没有什么不同的指教,而是一视同仁。
这就是以说明孔子具有教育家的伟大胸怀。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具有“仁且智”品格的优秀教师而已。
但要做到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的。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是中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加发扬。
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此他强调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
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在这里,他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包括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两方面。
孔子特别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把“行”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
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做到身体力行呢?孔子特别强调:第一,“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
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
第三,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
(学高与身正哪个更重要?)四、立志乐道,志存高远。
首先,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他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即所谓“志于道”,成为弘道扬道的仁人志士,为“道”奋斗终生。
其次,强调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孔子主张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能够牺牲眼前利益。
此即所谓义、利关系。
他要求士君子必须做到“见得思义”,“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财兼备、义利并行)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再次,要坚持长期艰苦磨炼,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能经受任何困难考验,才能坚守志向,实现理想。
五、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这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
因此,这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
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
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因此,他要求:第一,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学而》)“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第二,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
此外,要“乐多贤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
六、后生可畏,教学相长。
孔子十分重视年轻一代的成长发展,并寄予后生很大的希望。
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孔子自己觉得不如颜回。
他说:“贤哉,回也,不幸短命也”。
(荀子的“青出于蓝”、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后代与前代总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是,后代总是站在前代的肩上,比前人高。
孔子的“后生可畏”正是揭示了这一真理。
孔子主张师生关系要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在真理面前完全平等。
他有一句格言:“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
他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位卑或年龄小而谦让老师。
同时他还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
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就表现为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的民主学风。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得以融洽,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尊敬。
孔子虽和子路、冉求、樊迟等争执很多,但孔子仍将他们培养为高材生。
同时,他们对孔子也十分爱戴。
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公孙丑上》)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上最常用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教学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个概念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给予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学生的资质、性格、才能、特长、志趣、程度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孔子的主要做法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第二,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扬长长善;纠正学生的偏短,解偏救弊。
启发诱导是孔子教学的最高深的一条原则。
他把启发式教学表述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把握学习者“愤”、“悱”的时机,适时地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求知;二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做到触类旁通。
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使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第一,掌握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当其时”而教;第二,教学内容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当其可”而授;第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到未知,温故而知新;第四,教师要“罕譬而喻”、“言近旨远”,善于运用“切问近思”、“叩其两端”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第五,存疑问难,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最后,教师要“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使学生始终处于欲罢不能、欲进不已的状态,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