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合作探究案教学设计_0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文言知识,朗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朗读并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体会赋的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学重点:朗读并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体会赋的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并体会本文语言特色,体会赋的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阿房宫之宫室可谓之();宫中之女可谓之();宫中珍宝可谓之()。
2、大声朗读第3段,勾画出作者是怎么描绘秦王和百姓生活的不同的?
在原文中勾画句子,分析。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四、合作探究
1、以上勾画并朗读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作者这么不吝笔墨要表达什么?(可以对比以前学过的《六国论》、《过秦论》)
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展示给同学们。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让学生思维更开阔。通过对比鉴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小结
小结课堂内容。
总结
总结所学
六、作业
背诵课文
背诵一定篇目的文言文有助于文言文的鉴赏。七、书设计阿房宫赋杜牧
铺叙夸张渲染
借古讽今
主要方法:情境学习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境导入。
走入情境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1、同桌互查文言知识整理情况,指出并改正同桌的错误。
回顾文言知识。
巩固文言知识的掌握。
三、自主学习
1、细读课文第1、2段,分别勾画出描绘宫室、宫女、珍宝的句子,朗读并分析说明理由,选一个合适的字或词语填空。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优质优秀4篇初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走进杜牧,了解写作背景;2、了解“赋”这种文体;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课文精彩的描写艺术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够基本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批判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劳民伤财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一)解题: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ēpáng。
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
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
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
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阿房宫赋》,使学生了解汉代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阿房宫赋》中的阿房宫遗址的现状。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它的主题是什么?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通过分组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阅读《阿房宫赋》的原文。
2. 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修辞手法以及形象描写等。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阿房宫赋》的主题和意境。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阿房宫赋》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阿房宫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引导学生欣赏《阿房宫赋》中的优美词句,并解释其意义。
四、写作实践(20分钟)1. 要求学生以《阿房宫赋》为题材,创作一篇类似的文章。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构思文章结构等。
3.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提出建议,提高写作水平。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和同学们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2. 《阿房宫赋》原文及相关解读材料3. 学生创作用纸、笔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测试:提供一段《阿房宫赋》的摘录,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2.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分,包括内容、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阿房宫遗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汉代文学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3. 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案特点:1. 通过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阿房宫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杜牧创作《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2)感受杜牧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2)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3)分析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阿房宫赋》中某些句子的理解;(2)杜牧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牧及《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阿房宫赋》,感受作品韵律;(2)让学生查找并学习《阿房宫赋》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阿房宫赋》的文学美感;(2)分析杜牧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受杜牧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阿房宫赋》中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阿房宫赋》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杜牧当时的思想感情。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一、教学课题:阅读理解-《阿房宫赋》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本主旨,把握文章整体结构;2. 掌握词汇:寿昌、辽西、浮图、盖世、咸阳、悠然、堂皇;3.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文本主旨的理解;2. 文章结构的把握;3. 词汇的掌握与应用;4. 文章细节的分析与推理。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小组合作学习;3. 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繁华与荒凉的对比,然后引出《阿房宫赋》这篇古代文学作品。
2. 学习文本:(1) 教师向学生介绍《阿房宫赋》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
(2) 教师诵读全文,学生先听后读,感受整篇文章的整体意境。
(3)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归纳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3. 独立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4. 语言学习与实践:(1)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词汇:寿昌、辽西、浮图、盖世、咸阳、悠然、堂皇。
学生做词语练习,掌握词汇的用法与意义。
(2) 学生运用词汇,改写一段文章,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
5. 文章剖析与推理:(1)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细节和修辞手法,讨论诗人的写作意图。
(2)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推理,分析诗人使用“寿昌”二字的意义。
6. 课文鉴赏与写作:(1) 教师与学生一起品味诗中描绘的宫殿景色,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自己心目中理想宫殿的写作,运用刚刚学过的修辞手法。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阿房宫赋》这篇古代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归纳整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做到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
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及历史背景。
掌握《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析《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探讨《阿房宫赋》的主题和寓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阿房宫的赞美之情,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理解《阿房宫赋》中反映的社会和历史现象,提高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阿房宫赋》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对《阿房宫赋》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对《阿房宫赋》主题和寓意的深入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阿房宫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理解文意,标记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解答,互相学习和交流。
3.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深入探讨《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阿房宫赋》的主题和寓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回答问题、讨论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或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学资源:《阿房宫赋》原文文本。
阿房宫的图片或相关视频。
古汉语词典或参考书籍。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本。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阿房宫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阿房宫赋》教案杜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并积累本文常用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赋"这一文章体裁,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并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保持谦虚态度,具有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并积累本文常用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赋”这一文章体裁,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
【教学难点】1、思考并找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2、认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保持谦虚态度,具有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家作品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而杜牧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阿房宫赋》。
二、知人论世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
[27]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
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
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
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
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活动设计;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阿房宫赋》(高中语文)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1 一活动设计要求:供应一份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需包括学习主题与目标、学生情况、探究任务、活动过程、学习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阿房宫赋》一、学习主题《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进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铺张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
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实,不能铺张铺张。
二、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1)了解赋的特点,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句式。
(2)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方、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怪的夸张。
(3)培育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逐步把握文中“形象”,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理解秦亡的缘由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情况1.情感特点高二学生,思想刚开始成熟,他们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的合作去解决许多事情,不期望老师满堂灌。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满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教学,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以饱满的热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己有学问方法阅历学生对“赋”有肯定的了解,但不深化,读文章也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很难读透文章。
本文无论是从语言本身还是结构意蕴上都有较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理解文本时,应让学生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领悟。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房宫赋》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其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牧对阿房宫的描绘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历史,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变迁。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来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对比等,理解其艺术效果。
2.2 语文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讨论等方式,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3.2 课文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境,理解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所表达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5.5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思。
阿房宫赋 优质课教案
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阿房宫赋》的背景与意义;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2. 感受《阿房宫赋》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3. 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阿房宫赋》的文本;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分组名单;4. 分组任务指导手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对阿房宫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它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何重要性?”阅读与分析阶段:1. 将《阿房宫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阅读;2.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赋文进行讨论,指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3. 鼓励学生就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文化探索:1.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关于阿房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2. 分组任务:要求学生合作研究阿房宫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宫殿文化及其影响,并撰写一份关于阿房宫的介绍;3. 学生小组轮流进行介绍,并提供互动讨论的机会。
文学鉴赏: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他古代赋文的片段,让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赋文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区别;2. 引导学生对《阿房宫赋》中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并让他们形成个人或小组意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2.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让有兴趣的学生自行阅读相关的古代赋文,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2. 根据学生的讨论质量和对《阿房宫赋》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阿房宫的图片- 其他古代赋文的片段小组任务:- 阿房宫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宫殿文化及其影响拓展阅读材料:- 其他古代赋文的相关阅读材料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对《阿房宫赋》及其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阿房宫赋 优秀教案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阿房宫赋》,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阿房宫赋》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材:《阿房宫赋》原文、注释和相关解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投影仪等。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古代宫殿的形象和特点。
2. 引入《阿房宫赋》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原文,并在课本上圈出生词和难点。
2. 分组讨论,解读生词和难点的意思,并互相交流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房宫赋》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三、文学鉴赏与批评(20分钟)1. 引导学生对《阿房宫赋》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2.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文学批评和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分组讨论,探究《阿房宫赋》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共同点。
2.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类似《阿房宫赋》的作品,表达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阿房宫赋》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阿房宫赋》的影响和价值。
2.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表达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阿房宫赋》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阿房宫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阿房宫赋》,使学生了解汉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阿房宫赋》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阿房宫赋》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本《阿房宫赋》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秦朝的阿房宫遗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阿房宫赋》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阅读理解:1. 分发《阿房宫赋》的复印件,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句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文学鉴赏:1.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阿房宫赋》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创作实践: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与《阿房宫赋》主题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改进。
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房宫赋》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评估方式: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写作能力。
3. 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以便顺利进行教学。
2. 在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创作实践环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通用13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针对汉初的状况,主见施行仁政。
同样的,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解题“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
它消失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受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定注意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颖漂亮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敏捷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淌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肯定的诗意。
(二)解说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分于“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分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三)整体感知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缦回不霁何虹妃嫔媵嫱焚椒兰辘辘杳不知尽态极妍摽掠鼎铛迤逦锱铢架梁之椽在庾之粟粒横槛呕哑参差2.让同学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画出,以备质疑。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
课文《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课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
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研读法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2、老师准备:课前预习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以赋为体,发谏诤之声——《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以赋为体,发谏诤之声□汪琼教学设计——《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隶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展开。
共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章,第一组文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它们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不同;第二组文章,杜牧的《阿房宫赋》是立足现实、针砭时弊的辞赋,苏洵的《六国论》是借古鉴今、逻辑严密的史论,它们写作文体、言说风格不同。
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优秀士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以史为鉴,积极思考而发出的“理性的声音”。
《阿房宫赋》作为古今第一赋,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本单元篇目中最具风采的文本,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令人击节赞叹。
【学情分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已重点学习了“议论要有针对性”,加上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这一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铺垫,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说理方法,具备基本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这里通过结合杜牧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知人论世,沿波讨源,学生容易理解作者作此赋的针对性,明确意旨,但是《阿房宫赋》大量铺排,夸张扬厉,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谋篇布局的艺术以及赋的写作特点。
2.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创作目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借古讽喻的创作目的。
教学难点:1.文本瘦身,体认本文先叙后议、详略结合的章法结构之妙。
2.赏析重点语句,理解铺排写法,感受骈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品悟法。
咬文嚼字为抓手,诵读品悟。
2.合作探究法。
为学生提供自主研讨、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
3.比较阅读法。
聚焦文本,拓展课外,打通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早读课熟读全文,借助相关资料合作学习《阿房宫赋》的文言字词,基本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意。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
杜牧《阿房宫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及其文学地位。
(2)能够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
(3)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牧的文采和辞赋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杜牧对秦始皇的批评和对民众的同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重点内容(1)熟读并背诵《阿房宫赋》。
(2)分析杜牧的文采和辞赋风格。
2.2 重点环节(1)朗读训练。
(2)文本解析。
三、教学难点3.1 难点内容(1)理解《阿房宫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欣赏杜牧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3.2 难点环节(1)历史背景介绍。
(2)修辞手法解析。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4.2 学生准备(1)预习《阿房宫赋》。
(2)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阿房宫赋》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阿房宫赋》,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历史资料,共同了解《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文本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房宫赋》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析杜牧在文中运用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5.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体验《阿房宫赋》的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体会杜牧对秦始皇的批评和对民众的同情。
5.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教案范文杜牧《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阿房宫赋》的教案范本,供各位老师参考。
《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
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
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凋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一)第1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合作探究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
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páng”现读“ē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
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
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返回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
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三、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烧阿房宫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督学巡校:◆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
(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六、学习第一段(1)重点实词六王毕::::::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不霁何虹::::霁:雨后天晴(2)特殊用法直走咸阳--:走:趋向::今多指行走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四海一:--“一”:数词→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蜂房水涡--:名词→状语:像蜂房:像水涡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几千万落:::落:座。
今多指下降,衰败。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
“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七、学习第二段辇来于秦--:辇:名词用作状语,用辇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
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
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
:“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
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
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第二课时八、学习第三段1.: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呐喊。
4.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为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九、学习第四段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用法,使灭族。
……者……也,表判断。
非……也,表否定判断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
为:做。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放火5.: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自哀”→“哀自”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1)“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2)“哀”,哀叹。
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
(3)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
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
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十、总结全文: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写作特色: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十一、关于“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
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多用铺陈夸张手法,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
唐宋时,它已经呈现散文化倾向,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刘勰:“赋者,铺也。
铺采螭(音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写情志的目的。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