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命题特征: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
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如何解答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
··\];<^_`abcSd:◇宁夏育才中学 党军红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设问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同学们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
该设问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的设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有: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是:历史上一些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对一些事件的认识、见解等(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总结的经验或者吸取的教训;等等。
启示认识类历史试题一般分为两大类:启示类和认识类。
启示类一般需要回答“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
认识类一般37需要回答“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解答:(1)政治方面。
一般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政策、群众基础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
一般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
一般从以下三点回答: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等方面思考。
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4)外交方面,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安排。
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据《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38··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
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历史试卷答题技巧启示类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历史试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道很大的挑战,因为它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事件、时间和人物。
如果我们缺乏适当的策略和技巧来解决历史试卷,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和不安。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历史试卷答题的技巧启示类,希望它们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历史试卷。
1. 了解试卷的题型和分值为了更好地应对历史试卷,我们需要了解试卷上的不同题型和它们的分值。
历史试卷通常包含多种题型,如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我们需要知道每种题型的分值并计划好如何分配时间。
在解决试卷时,我们应该首先解决那些分值较高的题目,然后再解决那些分值较低的题目。
这样,我们就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得分。
2. 快速浏览试卷在解决历史试卷之前,我们应该快速浏览试卷,了解试卷的整体结构和问题的范围。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试卷题目、问题的数量、分值和关键词来建立对试卷的整体印象。
这有助于我们计划好时间并更好地应对试卷。
3. 理解问题的关键词历史试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特定的关键词。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关键词,以理解问题的意义和准确回答。
例如,如果题目中有“解释......的意思”,我们需要发掘它的含义并给出自己的理解,而如果题目中有“讨论......的影响”,我们需要着重讨论它的影响。
4. 通过阅读文章进行分析和识别历史试卷往往包含大量的文章和材料,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进行分析和识别。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分析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段落来了解文章的主题。
我们还可以阅读段落中的关键词和短语,以理解段落的意义。
通过理解各个段落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回答试卷上的问题。
5. 使用图表和地图历史试卷中有时会有图表和地图,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目和问题。
我们需要在阅读问题之前仔细阅读图表和地图,以了解有关的信息并在解决问题时使用。
例如,如果地图显示一个国家的地形、城市和地理特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信息以更好地回答与该国相关的问题。
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
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命题特征: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
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高考历史解题技巧: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高中历史
历史解题技巧:启示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例说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什么经验或启示?参考答案: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研究历代监察制度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研究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
3、中国古代历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参考答案: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重要手段。
改革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会有阻力和斗争。
4、古代税制改革对我国税费改革有什么借鉴?参考答案:减轻农民负担;税收从繁到简;减少中间环节;改革坚决彻底。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参考答案: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外交;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但坚决反击侵略;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6、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
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7、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有什么认识?参考答案: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中国的工业才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必然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经济的发展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8、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方针不同但效果相似,说明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
高考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高考历史启示类答题那点事儿》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高考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这档子事儿。
说起来啊,这可真是有点门道呢!咱先说说这启示类答题,就像是一个小谜语,得解开了才能找到答案。
遇到这类题的时候,可别慌,沉住气,就跟那侦探破案似的,得一点点去分析。
首先呢,得把题目和材料看仔细咯,可别一目十行,万一错过了啥关键信息,那不就傻眼啦。
就像找宝藏,得先找到那地图不是。
然后,咱得开动脑筋,回想一下课本上学过的知识点。
历史嘛,都是有规律的,过去发生的事儿总会给咱点启发。
把学过的知识跟题目联系联系,说不定答案就自己蹦出来啦。
记得我当初考试的时候啊,看到启示类题目就紧张,生怕自己答不出来。
后来我发现,紧张啥呀,不就是个答题嘛,大不了错了就当积累经验呗。
这么一想,反而轻松多了。
还有啊,回答这类题千万别啰嗦,啰里啰嗦说了一大堆,结果没说到点子上,那不就白费劲啦。
要简洁明了,直击要害!就像射箭一样,瞄得准准的,一箭中的。
再告诉你们个小窍门,有时候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
比如某个历史事件成功了,那它成功的原因就是启示;要是失败了呢,那就想想为啥失败,吸取点教训,这也是启示呀。
另外,用词也得注意。
别整些太高大上、咱自己都弄不明白的词,就用咱平时说话的那语气,大白话就行。
这样老师看着也舒服,还能觉得你这孩子接地气儿。
总之啊,面对高考历史启示类答题,别害怕,别紧张。
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挑战,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好好去分析、去思考。
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也不难嘛!就像那句话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咱们掌握了技巧,多加练习,到时候一定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把那些启示类题目都拿下!加油吧,小伙伴们!祝你们在高考的历史战场上大获全胜!。
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一)
历史启示类答题技巧(一)历史启示类答题的技巧引言历史启示类答题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它要求考生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经验教训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将提供几种有效的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完成历史启示类答题。
技巧一: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1.详细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
2.理解事件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3.分析事件或人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找出其中的关键要素。
技巧二:概括历史启示1.梳理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要启示,弄清其带来的教训和警示。
2.将启示归纳总结为关键词或短语,以便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清晰表达。
技巧三:联系现实问题1.理解现实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保对题目的准确理解。
2.找出现实问题与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3.使用历史启示解释现实问题,阐述历史经验对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
技巧四:举例论证1.在回答中使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具体案例进行论证。
2.选择能够与现实问题紧密相关的案例,突出历史启示对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
3.利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论证,以增加回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技巧五:全面回答问题1.确保回答问题的全面性,不要局限于一个角度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
2.综合运用不同的历史启示,分析问题的多个方面,给出综合性的答案。
3.在回答中展示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全面思考。
结论历史启示类答题在考试中常常要求考生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概括历史启示、联系现实问题、举例论证和全面回答问题等技巧,考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这类答题。
希望本文提供的技巧能对考生有所帮助,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
历史启示类答题的技巧(续)技巧六:思考未来发展1.基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启示,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分析现实问题是否存在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似的情境,预测其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和解决方案。
3.使用历史启示指导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预测。
历史启示题答题模板
历史启示题答题模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历史启示的概念和重要性历史启示是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过去的经验教训,以期得出对当前和未来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和观点。
历史启示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时,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二、历史启示题的常见类型1. 比较类历史启示题范例:比较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探讨其历史启示。
2. 原因类历史启示题范例:就长城的修筑原因及其历史启示进行阐述。
3. 影响类历史启示题范例: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得出相关历史启示。
4. 发展类历史启示题范例: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启示。
5. 其他类历史启示题范例: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启示进行分析,如历史行动对当前社会的启示等。
三、答题模板示例1. 题目:比较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探讨其历史启示。
答题模板:引言: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有着明显的差异,探讨这一比较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主体:- 探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薄弱性及其原因,如封建体制的影响、外族入侵等。
- 比较西方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包括科技创新、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等因素。
- 分析中国工业化失败的教训,包括重视科技创新、改革经济体制、注重人才培养等。
结论: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比较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 题目: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得出相关历史启示。
答题模板:引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究和总结相关历史启示。
主体:-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如帝国主义的崩溃、国际联盟的建立等。
- 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塑造,如《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对德国的影响等。
- 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启示,包括保持和平、促进多边合作、避免大国冲突等。
历史启示类问题的答法
启示类问题的答法1、关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示(中国梦的实现)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②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不实现民族独立,就难以实现近代化;③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重视人才;④要坚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提高综合国力。
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⑥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盲目照搬外国经验。
2、关于改革问题的启示(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等问题)①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大胆改革,积极创新。
②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本国国情,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改革中要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
④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最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⑥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⑧当经济危机出现时要通过社会救济与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手段解决失业问题⑨改革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与时俱进;⑩改革不会一帆风顽,但要坚定改革信念,遇到困境要进行有效调整。
3、关于经济类问题的启示(中国如何借鉴美国等国家推动经济的发展)①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恰当的经济政策并调整经济政策②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要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④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⑤推动国家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4、关于对外关往与文化交流的启示①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挨打;②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交流,择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③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不盲目照搬外国经验;④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
5、思想解放运动在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作用①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和革命,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②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文综当中的历史,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能在答题时使用一些通用的万能句,那幺我们在答高中历史题时就会更轻松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一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启示、认识类设问可以分为三类(1)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幺样、不要怎幺样两方面回答。
(2)认识类:侧重从是什幺、反映了什幺、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
(3)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幺样的角度回答。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二从组织答案的思维要求看,一般分三步解答首先,点出定性认识。
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
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中历史启示、认识类设问答题万能模板三从设问提示角度来看,一般采取专项分析(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政党组织派别和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或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
(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措施、工业化道路等方面的内容。
一般可从符合国。
大题目中重要的历史认识及启示答法归纳
大题目中重要的历史认识及启示答法归纳一、启示和认识类问题的解答:1.民族关系类问题:①应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加强民族团结;②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才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国家富强等。
2.经济发展和改革类问题:①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④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⑤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等。
3.中外关系、世界大战、国际冲突问题:①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②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会影响国际关系,但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国际冲突;③要重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④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⑤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等。
4.世界大战与维护和平问题:①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国家之间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尽可能以和平手段协商解决国际冲突;④热爱和平,反对战争;⑤必须提高自身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等。
5.科技类问题(或有关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科技能够推动社会进步;③国家要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利用科技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等。
6.从个人角度谈认识: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或不同时期地方管理制度演变):①地方管理制度应适时调整;②加强对地方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③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同时应关注民生,注重调动地方的积极性;④应注意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等。
8.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重视科技、制度创新、解放思想、适时改革等。
9.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问题:①思想解放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如启蒙运动影响了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②社会变革也能推动思想解放(比如,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进步思想)10.从古到今政治制度演变问题(原来是封建专制,逐步转变为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反应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例谈如何有效作答2023年文综课标卷第43题
地域文化
咸阳、洛阳、长安、京师 陕西、河南、福建、安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原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美洲、印度 ……
多元 一体
中华文明
家国情怀: 五个认同、四个自信
大 理 等; 黄 河 流 域、 长 江 流 域、 中
开放性试题每年的设问形式都不同,但史论结
66 2023年第09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合,充分论证的试题要求却一贯延 续,在变和守的演进过程中,我们
逻辑清晰 (层次)
如何有效作答呢? 1. 根据设问,明确任务。试题
的设问为学生答题指明了思考方向, 那就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 个地域,阐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 贡献,即地域 + 阐述(史实 + 贡献) + 总结的基本答题框架。
地域+中国古代史知识 (史实)
知识正确 地域明确 两者吻合
充分论证 (具体)
表述准确 (语言)
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史论)
主体多元 内涵丰富 影响扩大
图1 新课标卷第43题解题思路
① 选 择 一 个 地 域。 一 是 要 写 出
一个地域;二是所写地域范围要明 确;三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四 是避免出现地域概念模糊不清或者 错误。
此外,应注意:避免地域和史实不吻合;避免 语言表述宽泛和口语化。学生应做到地域明确、史 实正确、论证具体、表达准确才能获得高分。
3. 观点正确,总结升华 高考试题要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 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断增强对伟大祖 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 展的贡献之后,需要总结提升,落实家国情怀这一 核心素养。如在总结中可表达:中华文明不断融合 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 强民族和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为中华文 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丰富了中华文明 的多样性;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3 年新课标卷第 43 题局部分析了地域、中 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再在其基 础上形成整体的解题路径。本题主要的解题思路是 动态地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如:山 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展区域。春秋时期,晋国长 期作为华夏诸国的盟主,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华夏认 同。北魏前期定都今大同市,结束十六国动荡局面, 实现黄河流域统一,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民族 交融,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山西历史上是中 原农耕地区与草原游牧地区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 重要通道,晋祠、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中华文明 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本题还有一种 解题方法是静态地概括该地域多中华文明发展的贡 献。如:江南地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环境优越, 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的建立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 了民族交融;经济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镇经济繁荣;文化上, 明清时期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活跃了思想。江南地区为中华文 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物质和文化基础,扩大了中
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
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
启示类问题常出现在历史试题中,其旨在让考生从过去的经验中获
得启示,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回答此类问题需要考生对历
史事件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具备较强的思辨、分析和总结能力。
以下
是如何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理解问题
回答启示类问题,第一步是要理解问题。
对于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要注意它所要求的是从历史事件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考生需要
仔细分析问题,弄清楚问题的重点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分析历史事件
回答启示类问题,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分析。
考生需要从多个角
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
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的相
关资料和历史学家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三、思考历史启示
分析历史事件后,考生还需要思考历史启示。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事
件中获得的具有普遍意义和引导作用的经验教训。
考生可以从历史事
件的发展规律、历史人物的经验、历史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历史启示,在此基础上回答启示类问题。
四、阐述历史启示
回答启示类问题最后一步是阐述历史启示。
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分析
和思考,得出对历史事件所获得的启示和经验教训,并简要阐述其应
用范围和重要性。
综上所述,回答历史试题中的启示类问题,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进行
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并得出合理的历史启示。
同时,回答问题的思路
要清晰明了,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以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启示,按中文意思是指“启发指点,使有所认识”。
启示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看法”、“理解”、“你认为”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在近几年的全国文综卷或地方文综卷、历史单科卷中,开放性试题都占有一定的份量。
“启示”类问题,在评分参考答案中命题者没有设置具体答案,这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
“启示”类问题的设置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要求,所以要引起重视。
本文结合2006年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第(4)小题,就“启示”类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启示”类历史试题的特点请看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卷Ⅱ第38题: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高考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讲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024高考历史复习指导:高考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历史启示类主观题通常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一、题型特点1.综合性强。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往往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开放性大。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提炼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启示启示,开放度大,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创新能力。
3.导向性强。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解题思路1.仔细审题。
审题是做好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关键。
在审题时,学生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明确题目所问及答题角度。
2.回归教材。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回归教材,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解答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学生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和启示启示。
4.结合实践。
历史启示类主观题的启示启示应该结合实践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从当前社会实践出发,结合题目所给的历史条件和背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启示启示。
三、真题解析例题:(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于3月25日至27日在京举行。
本届论坛主题为“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发展。
要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志同则气合’。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示、认识类设问
⾼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启⽰、认识类设问【题型特点】启⽰、认识类⾮选择题的设问⼀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
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少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
与“启⽰”有所不同的是,“认识、看法”需要考⽣表明对该问题的态度,然后再得出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或者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历史认识和看法,强调的是依托问题谈⾃⼰的感悟。
⼀般有如下⼏种情况:对问题进⾏总体把握,实际就是对所给材料进⾏⾼度概括;对问题做出简要的分析评价;由某⼀具体问题上升到谈对某⼀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提升到理性⾼度。
“启⽰”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借鉴的认识,要求学⽣对某⼀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来检测学⽣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平及历史感悟能⼒。
因⽽启⽰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
启⽰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
认识、启⽰类试题,⼀般⽽⾔与前⾯⼏个设问联系紧密,因⽽,⼀定要注意这⼀问答案与前⾯答案的协调,不能⽆中⽣有,泛泛⽽谈。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般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般分三步解答。
⾸先,对材料进⾏系统归纳,找出“题眼”。
根据⾃⼰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益”“害”两⽅⾯。
其次,抓关键,切要害。
结合设问,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度。
最后,注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度组织答案,要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1.认识类:、为什么(阐述道理)、怎⼀般从事件本⾝思考,“就事论事”,侧重于是什么(判断表态)么样(明确做法)的⾓度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一、试题特征1、材料特征这类试题一般以材料题形式呈现,题目由几段材料和几个问题组成,“启示”类试题往往出现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说明”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都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如例1要考查的是“二战中的合作”,例2要考查的是“农业税”。
(例题见附录)要考查一个历史问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那么命题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从这样的角度来设问呢?这就是涉及到命题者的意图,即希望通过这道题实现什么目的,有什么教育意义或现实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试题的立意”。
如例1的立意:在国际社会面临重大问题时,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例2的立意:农业税的取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答案特征具有规律性、结论性;很少有课本中的原话,需要自己概括;往往与现实结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体现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原则。
二、主要问题这类试题学生普遍感觉有话可说,但往往不容易得高分,主要问题表现为:1、没法把握试题的中心内容,更无法把握出题者的“立意”。
如例1,这道题目有些学生无法找到中心内容,或者出现偏差,认为考查“战争与和平”,所以,写启示的时候不管试题有“谈谈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的要求,而是一味的写与战争、和平有关的话题,如“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
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启示类试题答案的特征。
这类题目有时候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情感认识,所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表述时口语化,过于情感化,在给分的时候就会缩减。
如例1,“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世界人民应该站在一起,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一起协同作战,对付共同的敌人”等。
三、答题对策1、通读材料、问题,找出考查的中心内容,切勿看一题答一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材料和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2、认真、准确完成前面的设问。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但这是答好启示类试题的前提,因为一般而言启示总是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而最后的答案很多其实已经蕴含在这些答案中。
3、读懂问题,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明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
如例1,“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试题要求很清楚,换言之,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面临战争这样的重大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如例2,“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是对取消农业税的意义谈认识,就不应该得出“税收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的结论。
4、寻找答案,组织出基本的答案要点。
——解题的关键从哪里寻找答案?基本上有三条途径:第一:从一般规律入手。
如碰到环境污染要想到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碰到科技要想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碰到改革要想到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
等等。
第二:从导读词入手。
导读词是对一道材料题核心主题的诠释,体现“立意”,所以很明确的点明了本题的中心思想,它可以帮你理解,甚至有时候答案会直接隐藏在里面。
如例1“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所指方向是一致的。
第三:从前面的设问入手。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对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整理,并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以上三题的答案中始终体现着以合作取得胜利的思想。
(4)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相关表述,尽量将答案上升到理性高度。
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键,切中要害。
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5、组织答案,完整表述。
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答案具体化,理论化。
具体化需要指向明确,有针对性,不抽象,不笼统,不泛泛而谈。
理论化是指结论应涉及事物的本质,有深度,不流于肤浅。
既然是启示,它是概括的有指导意义的。
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结论指向现实,不就事论事。
启示是对今天实践中的指导和借鉴,现实应该是启示的最终目的。
所以多尝试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
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而且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
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三,简洁化。
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四、加强训练提供一些历史知识的“启示”,以供大家参考:(1)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①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②缓和社会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2)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善于用人;④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⑤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甚至是血腥的斗争。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外交;③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但坚决反击侵略;④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①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反封建必须与反帝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③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④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联合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发展;⑤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6)中共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启示:①必须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③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7)对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伍的认识:①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②要科教兴国;③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④一个民族要不断进取,改革开放,才能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启示: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方针政策;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⑥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⑧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⑨必须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⑩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9)二战给人类的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②人民是胜利之本;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④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等。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的改革的借鉴之处: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③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
附录:例1、(09天津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4分)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2分)(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例2、(09全国文综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