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对发展渠井结合灌溉的几点看法
对发展渠井结合灌溉的几点看法摘要:介绍了中宁引黄灌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渠井结合灌溉的意义及实施渠井结合灌溉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实施渠井结合灌溉的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中宁县;渠井结合灌溉;看法1灌区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中宁引黄灌区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之一的卫宁灌区下片,灌溉面积 2.05万hm2。
灌区内的主要引水干渠有七星渠、跃进渠,引水支渠有北滩渠、长鸣渠,多年年均引水量5.90亿m3。
主要种植小麦套种玉米、枸杞、水稻、瓜果蔬菜等作物,其中种植小麦套种玉米0.96万hm2、枸杞0.40万hm2、水稻0.40万hm2、其它经果林0.16万hm2;年产小麦5.04万t,玉米5.76万t,枸杞2.40万t,稻谷4.50万t,既是宁夏的枸杞主产区,也是宁夏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近年来随着引黄灌区节水农业的发展及国家对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灌区水源日趋紧张,中宁引黄灌区在供水管理中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一是水源供水量不足。
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配,干渠引水量受限,一些灌溉面积大、渠道战线长的支斗渠受干渠轮灌制度的影响,不能满足正常灌溉。
二是灌区灌溉面积逐年增大。
干渠轮灌1次需要耗时15d左右,使部分农作物不能在最佳时间得到灌溉,影响了产量。
三是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加之渠系战线长,干渠以下的大部分渠道以土渠输水,从渠口引水到田间地头,最长时间需要48h,水量损失严重。
四是用水量比较集中,尤其是水稻插秧后短期供水不足的频率高,枸杞和麦套玉米等作物因水稻保苗灌溉而不能适时灌溉,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五是干渠引水受限,致使干渠长期处于中低水位运行,一些高斗高口取水困难,无法满足正常灌溉。
2实施渠井结合灌溉的意义2.1有利于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宁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与川区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动储量 5.69亿m3,主要来源于黄河及灌溉渗漏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g/L的面积占灌区面积的52.60%,1~3g/L的占灌区面积的42%,pH值7~8.70,氯化物含量一般小于1.50mg/L。
发展井渠灌溉的结合 提高节水效果
发展井渠灌溉的结合提高节水效果摘要:当前各地灌区正在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改造规划工作,要充分考虑井渠结合的优点,把井渠结合应用于灌区改造的实践中,以提高灌区改造的节水效果,防治土壤盐碱化。
关键词:井渠;灌溉;结合;节水1井渠结合的必要性井渠结合的必要性在于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和防治土壤盐渍化。
1.1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大中型灌区经过续建配套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灌溉渗漏损失和浪费,但对改建后的渗漏损失仍不可低估。
原因之一是大中型灌区输水渠线长且渠道级数多,设想一个灌区由5级渠系组成,全部进行防渗处理,每级渠道水的利用率既使能达到0.94,则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73。
二是对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也不能预期过高,一般田间灌溉的水利用率在0.60左右,要达到0.80应该说是偏高的。
若二者均取高限值,则灌溉水的利用率也只能达到0.56。
换句话说渗漏损失将达到灌溉总引水量的44%。
若按现行的节水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0,中型灌区不低于0.60来考虑,则灌溉引水量的40%~50%为无益的损耗。
这部分无益损耗中如果有一半左右为渗漏损失补充地下水,即20%~25%的灌溉引水量将补入地下水。
这部分渠道和田间渗漏损失水量补入地下水,经过回归再利用,对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如果井灌提地下水量为灌溉补入地下水量的一半,即自渠首引入总水量的1/8,则全灌区水利用率在原有基础上可提高0.10左右。
据有关文献报导,河北省临西县由卫河引水的堤下灌区1986-1987年,灌溉面积8万亩,实测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8,若入井灌提取的灌溉回归水量后,溉水利用系数则0.69,提高了0.21。
井渠结合为灌区水资源的水文循环创造了必要条件,使降水得以蓄存和再利用。
以灌代排,季节性的调控地下水位,汛前腾空地下水库容,最大限度承纳降雨,减轻涝渍灾害。
在西北地区,地下水位汛前控制到5m,在日降雨量150mm 的条件下,已有多处基本上不出现地表径流的观测记录。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农业水资源的短缺是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要解决吃饭问题,首先要有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绝对量居世界前列。
然而这些资源由12亿人来分摊,人均资源量就非常少,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所以说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是制约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将会出现大幅上升,在总量有限的条件下,农业用水势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水资源将出现负增长。
例如北京市的密云水库,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初期其主要目的是灌溉,而现在主要是供应北京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二、现代农业是高效用水的农业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切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中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农业,中国能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其根本条件之一就是有40%的耕地是灌溉农田以及建立在灌溉条件下的作物多熟制与高产栽培综合技术。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潜在供给能力》估计在无水利投入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仅能养活4.12亿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增长,而这个增长是和灌溉面积的增长同步的,所以说要达到2000年时粮食产量达5000亿kg的目标及21世纪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扩大灌溉面积。
据专家预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67万hm2左右。
要扩大灌溉面积,必须有足够的农业水资源,然而现实是农业不可能长期维持用水第一大户的地位,未来的农业用水只能是零增长或负增长,用水量是不能增加的。
因此,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从农业节水上挖潜,从而达到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三、对我国节水农业技术今后发展的探讨1、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溉定额。
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管理体系研究
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管理体系研究[摘要] 井渠结合灌溉在我国北方灌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进一步理清了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的内涵,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建立科学的灌溉技术管理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管理体系井渠结合灌溉是适合我国北方灌区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对于提高灌区改造的节水效果,防治土壤盐碱化具有重要作用。
各地灌区结合自身实际也都开展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改造规划工作,把井渠结合应用于灌区改造的实践中,必将有利于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井渠结合灌溉技术概述井渠结合灌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北方灌区在原有渠灌系统基础上发展井灌逐渐形成的。
井渠结合灌溉是通过在引黄灌区的各级渠道边(主要为支、斗渠)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并输送到渠道中,用来灌溉农田的一项节水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灌溉期间不受渠道来水量限制,比较机动灵活,可以对作物进行适量和适时灌溉。
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减少渠道引水量,降低地下水位,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良盐碱地有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优点:一是重复利用渠灌的渗漏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二是开源节流。
通过打井可以利用灌区的降水和侧向径流对地下水的天然补给,将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的地下水作为灌区新的水源,能够减少自河流或干渠的引水量,从而达到节省地表水资源的目的。
三是把地下含水层作为地下水库,对入渗的地表水进行调蓄,可以供河流来水少的季节或作物需水高峰时期灌溉之用。
四是根据不同季节对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渠灌与井灌的时间和用水比例,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在利用地下水的同时防止土壤盐碱化,从而起到井排的作用。
五是通过井渠结合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和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目的。
渠井结合灌溉的节水措施一般分为3类:一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渠井双配套灌溉措施,进行井渠双灌,提高灌溉保证率,控制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并防止土壤盐碱化,对平原灌区水量的季节性调节有利。
关于灌区规划中注意的问题
222关于灌区规划中注意的问题赵薇薇 安乐(新安县水务局,河南 洛阳 471800)摘 要:我国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发展,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国水利工程要向资源水利方向发展,灌区规划也要转变观念,以节水为中心思想,开展灌区建设。
本文主要针对灌区规划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给予行业借鉴。
关键词:罐区规划;注意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5)-12-0222-1灌区规划前要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灌区的水土资源、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现状,认真整理和分析灌区的水利设施、农作物、土壤结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以及地形等情况,根据当地农业对灌溉的要求,论证所需供水量,对灌区的水土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水利改良分区和灌区范围,选定灌排方式和灌排标准,确定灌区规划方案,制定灌排建筑物、灌排渠道以及灌区工程的规模和相关参数,提出管理办法和工程意见,在灌区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注意灌区整体规划当前为了适应我国农业规划方案新要求,一些大中型灌区需要进行重新规划,重新规划的重点是节约水资源,而不是对灌区设施和建筑的简单修补,要对灌区原有的植物结构、管理制度、耕作方式、灌溉方式、渠系布局进行整体的调整和规划,实现我国灌区整体规划的新目标。
我国灌区规划主要以节水为重点,因此,很多规划措施都要建立在节水的基础上,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灌溉效果最大化,确保灌区健康、稳定的发展。
灌区在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灌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作用,在满足农业规划、流域以及土地协调性的同时,还要与灌区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做好防盐碱、排涝以及防旱的治理工作,实现灌区的健康发展。
2 注意节水规划设计当前,水利工程逐步向节水方向发展,在灌区规划中要得到体现,利用好水资源,安排好地下水、地表水以及降水等水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前言北方是我国干旱地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不少地方处于水资源缺乏和水文条件恶劣的情况,这也给北方的农田灌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因此,为了提高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强北方灌区建设,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中,井渠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设方式,本文将就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建设中的基本方向进行探讨。
井渠结合的基本概念井管结合是指在古老的灌溉条件下,人们通过挖掘小井和修建小渠来实现农田的灌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进化为现代化的灌溉形式。
井渠结合一般指在灌溉过程中,通过地下水井和地表水渠的双重作用,实现灌溉水的收集、运输和分配的一种综合性灌溉方式。
在北方地区,井渠结合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林业、水利等方面。
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井管结合在北方灌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由于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紧缺,难以满足灌溉需要,因此,种植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井渠结合的优势,积极开展北方灌区的建设,提升水利设施的水平,实现北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北方灌区建设中,井渠结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十分有限,需要通过井渠结合的方式实现灌溉水的收集、运输和分配,从而实现水的最大化利用。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是北方灌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井渠结合就是实现最大化利用的一种方式。
2. 降低灌溉成本井管结合可以通过自流灌溉等方式,减少灌溉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达到降低灌溉成本的目的。
因此,在北方灌区建设过程中,井渠结合可以实现资源节约,有效地降低了灌溉成本。
3. 提高土壤肥力在井管结合的灌溉方式下,水可以均匀分布到田间地头,从而促进了土壤的养分提供,使得农作物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为其生长提供了更优良的环境。
同时,井管结合设计合理的话,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间接提高土壤肥力。
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共性技术问题探讨
北方大型灌 区节 水改造 的共性 技术问题探讨
王 斌
( 黑 龙 江 省 同江 市水 务局 摘要: 大型 灌 区节 水 改造 建 设 周期 长 , 综合 性 强 , 投 入 巨大 , 其
1 5 6 4 0 0 )
4 、 骨干 渠道 应是 渠道 防 渗 的重 点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5 、 适度发展喷灌、 微灌, 支持种植结构调整 6 、 佃 间工 程运 行 应与 骨 干工 程 运行 相 协调 大 型灌 区节 水 改造 要 求 田问工 程 与骨干 工 程 同步进 行 , 以充 分发 挥 改造 效益 。 7 、 以信息化推动灌区生产服务的社会化 三、 北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 l 、 渠道 防冻 涨技 术 造成北方防渗渠道破坏 的主要原因是冻涨, 这种状况与北方灌 区普遍进行冬灌、 秋浇等有直接关系。北方灌区渠道防冻涨 问题不 宜单纯依靠防冻涨措施解决, 应提倡针对渠段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措 施解 决 。 2 、 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 配水系统在井灌区 已有较广泛应用, 但在大型灌区 除水泵进 出水管道外 , 尚未得到真正应用。北方灌区中有为数不少 的高扬 程 灌 区 , 运 行 费用 很 高 , 减 少 输 水损 失不 仅 节 约用 水 , 而 且 减 少能耗 , 经济 上、 技术上都是可行 的, 应着手该项技术 的开发和应
北 方大 型灌 区节 水 改造任 务 是艰 巨 的 北方大型灌区在节水改造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位置 。目前 , 已经 规 划灌 溉面 积 3 0万亩 以上 的大 型灌 区共 4 0 2处 ,其 中位 于北 方 地 区的大型灌区有 2 5 2 处, 占总数的 6 2 . 7 % 。 但是北方大型灌 区与其他 大型灌区同样面临着面临灌溉水量不足 ,还有就是工程老化失修 , 不够配套、 建设标准不高、 管理滞后等一系列 的诸 多严峻问题 问题 。 现在, 通过 节水 改造 , 不仅 解 决 了现 状缺 水 , 而且 还在 不 增 加灌 溉 用 水 总量 的前 提 下 , 在 灌 区控制 范 围 内扩 大灌 溉 面积 。 二、 北方大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共性技术 问题 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有显著差异, 节水改造方 向和技术改造实 施上也有明显的差别 。但从北方大型灌节水改造技术来看, 决策也 存 在一 定 的共 性 : l 、 确定灌区发展规模的, 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型灌区改造 的原 则是, 必须正确把握水资源的承载 能力 , 确立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 定灌区发展规模 的技术原则 。 水土 资 源配 置 失 衡 , 人 均 占有 量 和 亩 均 占有量 低 , 是我 国农 业 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 。我国西部大部分灌区垦殖率仅为 5 0 %左 右, 即灌区控制范围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各类荒地。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 们 以扩 大灌 溉 面积 发 展农 业 生产 的 意识 不 断提 高 , 但忽 略 了水 资 源 承载 能力 的 限制 , 造 成 自然 生态 恶化 的严 重 后果 。 在生 态环 境 脆 弱地 区应 必 须保 证 必 生态 环境 用 水 ,在水 资源 短 缺 的 北方 地 区 , 当前 技 术 水 平下 , 提 高水 资源 对 经 济发 展 的承 载 能力, 不 能 不影 响到 生态 环境 用水 。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条件。但是, 水资源的承载 能力又表现 出明显的可变性和相当大的弹性 。 正确利用水资源承载 能 力 的性 质 , 可 以大大 提 高 水 利 工程 的经 济 合 理 性 , 超 出 限度 则 效 果 相反 。 2 、 水资源 的合理 开 发与 联合 运用 我 国大 型灌 区 水源 来 自河 流 、 湖泊、 水 库等 。 降雨 形 成 的土 壤 水 是水 资源 的重 要赋 存 形式 , 有 效利 用 降水 是 提 高农 田水 份 生产 效 率, 解 决水 资源 短缺 的重 要技 术方 向。 北方地 区土壤 水 的资源 量 占降水 资源 量 的 6 0 %  ̄7 0 % ; 北 方地 区 有 为 数 不少 的高扬 程 灌 区 , 总扬 程 达 2 0 0  ̄3 0 0 m , 运 行 费用 高 , 多年 来 一直享 受 由地方 政府 给予 补助 或优 惠 电价 , 但农 民负担仍 然很 重 。 有效利用降雨给高扬程灌区节水改造提示了新的出路。 如遇集 中降水集 中降水 区域 , 春季少雨, 为此农民打水窖 , 分散集蓄雨水, 降水不足时则少量利用渠水补足蓄水, 形成 了“ 渠引窖蓄” 的用水模 式 。这 种 用水 模 式大 大 减少 了灌 溉 用 水量 , 对 该类 灌 区节 水 改造 方 向影 响深远 。 地下水是北方灌区的重要水资源, 我国在井渠结合方面取得 了 不少经验, 地下水开发利用对大型灌 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增加可供 水量, 而且能控制耕地盐渍化, 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便利的水利条 件。 3 、 确定灌溉标准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
北方井渠结合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模式研究
(. bi rvnil a tt nf r riai eh o g Dria e n t u py,hj zn n 50 1C i ; 1Hee P oic dSai o Ir t Tcn l y, ang ad Wae p l S ia h g0 0 1 ,hn a He o g o n o rS i a a
d i 0 3 2 / P J 10 .0 10 09 o: .74 S . .2 1 2 1 .59 1
北 方 井 渠 结合 灌 区节水 改造 技 术 模 式 研 究
穆 聚彦 连 少伟。 吕 旺 , ,
(. 1河北省灌排供水技术 服务 总站 , 石家庄 0 0 1 ;. 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 中心 , 5 0 1 2河 石家庄 0 0 6 ) 5 0 1
W a e - v ng Te hn qu o e s a c i e la t rSa i c i e M d sRe e r h n W l nd Ca lI rg to s rc fNo t e n Chi na r i a i n Dit i to r h r na
t no i fi l n a in t c n c l n i t r f trs v n n a r n my e ie r n n g me t n t e p o e so e eo i g i o mp e me t t e h i d c o s o e a ig i g o o , n n e n a d ma e n h r c s fd v lpn a r o a i a wa g i g a i g ~
gt nedn aa rbi i r etw e u st f r et o s ut nc tr db ii dsfrh i l ote ia ai n i cnl eul n po c, e t pa e o oc nt co e aa uln mo e s a n r r i g- o g dg j s p j c r i r i n i dg o t mir e hn  ̄
井渠结合灌溉工程改造
井渠结合灌溉工程改造哈力木拉提·木哈塔尔【摘要】井渠结合是一种将渠系引水与井水提灌联合运用的灌溉工程,也是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主要内容.以灌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出发点,分析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以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装备》【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63-64)【关键词】井渠结合;灌溉工程;改造;分析【作者】哈力木拉提·木哈塔尔【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喀什河流域管理处,新疆伊宁8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7.71.1 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大中型灌区经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大幅度减少灌溉水渗漏损失,但渗漏损失仍不可低估。
究其原因:大中型灌区主要是干、支渠道防渗处理,而且输水渠线长渠道级数多,斗渠以下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未进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
因此,由渠道引水首部到田间作物用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难以理想。
按现行节水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中型灌区不低于0.6,灌溉引水量损耗为40%~50%,这部分渠道和田间渗漏损失水量补入地下水,经回归再利用,可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井渠结合灌溉工程为灌区水资源水文循环创造了必要条件,使降水得以蓄存和再利用。
地下水可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和减少蒸发损失。
在作物生育期,通过提水和蓄水合理调控地下水位,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土壤水分环境。
实测潜水蒸发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下降,潜水蒸发系数下降。
在蒸发强烈地区,把蓄水藏于地下,较裸露于大气损失小几十倍。
因此,依靠井渠结合方式实现水资源水文循环和重复利用,有助于当地灌区地表水、地下水、降雨和土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2 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引水灌溉不可避免地抬升地下水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不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将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农田生产能力。
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管理体系研究
灌 溉 期 间 不 受 渠 道 来 水 量 限 制 , 较 机 动 灵 活 , 以 对 作 物 进 行 些 都 对 抗 旱 机 井 进 行 市 场 化 运 作 管 理 带 来 利 影 响 。 四是 井 渠 比 可 适 量 和 适 时 灌 溉 。能 够 充 分 利 用 地 下 水 资源 , 少 渠 道 引 水 量 , 减 降 低 地 下 水 位 , 而 实 现 了水 资 源 的 优 化 配 置 , 改 良盐 碱 地 有 从 对
d i1 . 9 9jis .6 3 14 2 1 . 40 6 o: 0 3 6 中图分类号 ]F 2 .;2 5 [ 3 3 ¥ 7 文献标识码]A 3 [ 文章编号 ]1 7 — 1 42 1 )4-0 6 0 6 3 0 9 (0 2 - 6 - 2 1 0 使 机 井 运 行 管 理 补 贴 叶 断 , 多机 井 运 行 难 以 为 继 , 致 夫 量 机 I 许 导
井 报废 。 9 5年 以前 建 设 的 排 水 机 井 老损 、 效 、 废 尤 严 重 。 18 失 报
井渠结合灌溉是 适合我 国北方灌 区的一种 节水灌溉 方式 。 对于提高灌区改造的节水效果 , 治土壤盐碱 化具有重要作用 。 防 划 工 作 , 井渠 结 合 应 用 于灌 区改 造 的 实践 中 , 将 有 利 于 灌 区 把 必
2 1 l 01 年 2月
中 国 管 理 信 息 化
Ch n a a e n | fr to ia in i aM n g me t n o main z t o
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
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摘要: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农业方面,井渠结合灌溉技术已渐趋成熟,但井渠结合灌区的运行管理机制尚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文章从井区灌溉管理的具体情况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溉管理;管理模式1井渠结合灌溉发展现状井渠结合灌溉模式在上个世纪发展开来,我国北方一些灌区在原有渠灌系统基础上,适当发展井灌而逐渐形成的,这种灌溉模式便于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重复利用渠灌的渗漏水,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与水资源利用率,调控灌区地下水位并能有效遏制土壤次生盐渍化,非常适用于水资源短缺地区。
由于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是北方灌区实现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资源浪费现象有些严重。
水资源的日益紧张给农业灌溉带来了压力,井渠结合开始由以排为主转向以灌为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融入到机井的运行管理中,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农民用水协会等管理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机井的运行管理模式也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
2井渠结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机井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使井渠结合灌溉发展迟缓,而其中运行管理费缺乏稳定保障、机井水价偏高是主要影响冈素。
2.1运行管理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机井运转困难,损毁严重。
建设的机井,起初由大队(村)统管、队长兼管,后过渡为管井员专管,运行管理费由政府负担,良好的投入保证了机井的顺畅运转。
但随着国家油电费用补贴办法变动,使机井运行管理补贴中断,机井运行难以维继,最终导致大量机井报废。
机井老损、失效、报废极为严重。
2.2渠、井水水价存在差异,井水水价偏高,影响了农民使用井水的积极性。
枯水年,渠道供水少,井水利用率相对较高。
2.3宣传不到位。
群众对黄河缺水形势认识不足,使用井水积极性不高,机井管理投资人对投资机井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下)张蔚榛六.北方地区井渠结合灌溉、井灌代排的灌排模式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区的井渠结合灌排模式陕西关中平原等灌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40 mm左右。
在地下水全淡水区和上淡下咸区,由于灌区地下水有较多的降雨和灌溉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可采水量一般可达到地表引水量的40%-60%,适于采用井渠结合、以灌代排、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排水的模式。
在土壤非盐渍化地区井灌代排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调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灌水量,将来自地表水灌溉的盐分带至深层,并通过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减少土壤和潜水蒸发,保持根层和耕地盐分平衡,防止返盐。
由于井灌与井排相结合,发挥了垂直排水的作用,在这些地区田间不再需要用于专门排除地下水的毛沟和农沟。
通过水井抽水,地下水位降低,径流减少,排除涝水的要求可以通过排水斗沟和支沟解决。
应当指出,虽然在井渠结合的条件下河水的灌水量减少,但由于灌溉的河水带来一定的盐分,即或在淡水区如无外排的水量仍会造成积盐,因此,在这些地区仍需修建斗沟或支沟,排除地下水,以保持盐分的平衡。
在地下水埋深较大,斗沟和支沟水平排水系统不能起到排除地下水的作用时,从长远看则仍需要专门利用水井抽取一部分地下水(不结合灌溉),通过斗沟和支沟排除区外。
在这种情况下斗沟和支沟没有降低地下水的任务,仅有一定的排除灌溉退水和水井抽出的淋盐地下水的作用,因此,并不需要较大的沟深和断面。
井渠结合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渠道渗漏水和田间灌溉的入渗水量进行灌溉,解决灌溉季节的缺水问题,同时,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农田灌溉面积上,作物生长季节田面有作物植被覆盖,科间蒸发所占比重和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均较小, 而作物需水又需要有来自地下水的补给,因此,此时地下水位可控制在较小的深度。
秋收以后至春作物生长期以前,土壤蒸发强烈易于积盐,地下水位应控制在较大的深度。
春季地表水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需要时,为了解决供需矛盾,部分地区需利用地下水灌溉, 或灌溉水的一部分需利用开采地下水补充。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田园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国5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有巨大发展,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8亿亩,解决了12亿人口的衣食问题,成绩举世公认。
然而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已建的灌溉工程多数配套不全,难以发挥设计效益,再加水费收入低微,不能满足管理维修需要,工程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多数已濒临难以支撑的程度。
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用于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北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要把灌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工程模式?对此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多数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建成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区。
然而这种主张在有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即使在技术人员中,对井渠结合的工程形式,理解也并非一致,因此有专门讨论的必要。
一、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中实施的必要性井渠结合的灌溉工程结构,其特点为在农田灌溉和排水上用渠也用井,二者结合,相辅相成。
用渠引地表水灌溉和排除地表径流防涝;用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控制地下水位,防治渍涝和盐碱灾害,排除部分矿化度高的地下水,保持灌区盐分平衡。
采取井渠结合灌溉工程形式的必要性概述如下:1.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开采地下水灌溉,第一可以把引地表水灌溉渠道和田间渗漏水量重复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第二,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可增加降雨的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提高降雨的利用率;第三,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所以,开展井灌是节水灌溉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
2.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
北方地区降水量年际变率大,地表径流年际变率更大。
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利用地下水的巨大储量,干旱年多取地下水补地表水之不足;丰水年多用地表水、且回灌地下水;二者结合,使灌溉保证率提高。
3.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化。
北方河流冲积平原,土壤和地下水含可溶盐分较多,引地表水灌溉,抬高地下水位,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和加重渍涝灾害。
109_机井技术规范
109_机井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机井技术规范Technical criterion for water wellsSL256—2000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2000年10月l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的通知水国科,2000,388号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以农村水利司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机井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机井技术规范》SL256一2000。
本标准实施后取代SD188一86《农用机井技术规范》。
本标准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000年八月三十一日前言为了总结经验,推广科技成果,提高机井建设与管理水平,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水机(1992)47号文要求,对1986年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SD188一86《农用机井技术规范》进行修订。
通过北方17省(市、自治区)水利部门,组织从事机井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对具有代表性的县水利局及凿井队、制管厂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对原规范实施中需修订的有关意见的基础上,于1997年3月成立规范修订编写小组。
1998年7月、11月两次统稿会后,完成了规范讨论稿。
1999年5月经修订编写小组讨论并修改后,完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印发至北方17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川等省水利厅(局)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征求意见并修改后,于2000年3月完成了规范送审稿,2000年4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专家审查,完成了规范报批稿。
SL256一2000《机井技术规范》包括总则、机井规划、机井设计、机井施工、机井配套与管理,共5章130条及《机井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上
北方灌区井渠结合灌溉问题(上)张蔚榛解决我国农业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是开源与节流并重,而井渠结合既可以可以利用地下水含水层对地面水灌溉补给的地下水进行调蓄,重复利用地表水灌区渠道渗漏和田间灌溉水深层渗漏补给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实行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解决地面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达到了开源的作用,又可以显著减少地表水的灌溉用水量和自河流和渠道的取水量,起到节流的作用。
因此,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北方平原渠灌区灌溉节水的重要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灌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土壤和地下水的补给等自然条件和现有水利设施条件差异很大,灌区井渠结合的方式,对地下水位控制要求,可以开发利用的地下水量与灌区井灌水量与地表水引水量的比例等均有显著不同。
以下将对井渠结合灌溉的有关问题分别进行论述。
一.我国北方平原灌区主要类型我国北方灌区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这一地区的灌溉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地下水灌溉的纯井灌区在降雨比较充足,或有一定的地下水侧向补给来源的地区,如当地地下水资源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时,可以采用地下水灌溉,结合工程与非工程(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山东桓台创造了半湿润地区井灌的成功经验。
西北地区灌区降雨较少,除山前潜水溢出带侧向补给比较充足和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可以采用井灌外,一般不宜采用单纯井灌。
2. 以利用地下水为主,采用沟渠引蓄地面水进行灌溉和补充地下水为辅进行灌溉的以井为主以渠补源灌区在有一定降雨量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农业用水要求时,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采用井灌与渠灌相结合的方式联合运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力求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条件下结合非工程节水措施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处于灌区下游有一定地下水侧向补给,并有良好淡水含水层的地区,可以采用以井为主,以渠补源的灌区类型。
除在灌溉季节引用部分地表水灌溉并结合补给地下水外,汛期还可以利用河道沟渠引蓄多余的地表水灌溉和补给地下水。
井渠结合灌溉实现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
中 图 分 类 号 :2 4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1 灌 区中实 施井渠 结合 的必 要性
井渠结合的必要 性在 于充 分利 用灌 区水 资源 。依 靠井 渠结合这种方式实现水资源的水文循 环和重 复利用 , 高效充 分利用 当地灌区地表水 、 地下水 、 降雨 和土壤 水资源 , 削减 引
左 右 , 达 到 0 8应 该 说 是 偏 高 的 。若 二 者 均 取 高 限 值 , 要 . 则
灌溉水 的利用率也 只能 达到 0 5 。换 句话说 渗漏 损失将 达 .6 到灌溉总引水量 的4 % 以上 。若按现行的节水规 范要求 , 4 大
型灌 区 的灌 溉水 利用 系数不 低于 0 5 中型灌 区不低 于 0 6 ., .
水 , 地表 水 、 使 地下水互 补 , 达到最 大限度地 提高水分 生产率
的 目的 。
高效利 用灌 区水资源 , 以保证农业高产稳产 。
依靠 井渠结合 这种 方式 实现水 资源 的水 文循 环 和重复 利用 , 高效充分利用 当地灌区地表 水 、 地下水 、 降雨 和土壤水 资源 , 削减引水 , 决干旱地 区春季河 水 的不 足, 到最大限 解 达 度地提高水分生产率的 目的。 12 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 、 各地区降水量年际变率大 , 地表径 流年 际变率更大 。采 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 式 , 利用 地下 水 的巨大储 量 , 干旱 年多 取地下水补地表水 之不足 ; 水年 多用 地表 水 、 回灌地下 丰 且 水; 二者结合 , 使灌 溉保 证率提高。 13 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化 . 北方河流冲积平 原 , 土壤 和地 下水含 可溶 盐分 较 多 , 引 地表水灌溉 , 高地下水 位 , 抬 容易 弓 起 土壤 盐渍 化和 加重渍 l 涝灾害 。而河流冲积平 原 的土 壤 多粉砂 , 沟排 水 , 挖 控制地 下水位 , 由于沟坡 坍塌 , 以达 到设 计效 果 。打 井开 采地 下 难
北方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调控及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北方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调控及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北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但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浅谈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规划
浅谈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规划
吴进财;李霞霞;韩亚男;呼志礼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为解决当地灌区由于降水量的减少造成的水库灌区严重缺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井渠结合灌溉,以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和用水保证率.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吴进财;李霞霞;韩亚男;呼志礼
【作者单位】宁夏彭阳县水利局;宁夏隆德县水利局;宁夏彭阳县水利局;宁夏彭阳县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77
【相关文献】
1.浅谈青铜峡河东灌区井渠结合发展趋势 [J], 马建国;孟祥军
2.浅谈井渠结合灌溉 [J], 邹卫国;李宝伟
3.井渠结合灌溉工程改造 [J], 哈力木拉提·木哈塔尔
4.从简泉农场节水灌溉工程谈井渠结合问题 [J], 黄梅
5.井渠结合灌区机井规划设计研究 [J], 李彦刚;魏晓妹;马学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井渠结合类型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井渠结合类型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邢黎明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3()7
【摘要】分析了我国井渠结合类型灌区的发展与现状 ,指出了目前井渠结合类型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为井渠结合类型灌区可以实现灌区内的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调节 ,要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研究和加强灌区内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运行机制。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井渠;灌区;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下水库
【作者】邢黎明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河水利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3.1;F426.9
【相关文献】
1.井渠结合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J], 孔庆喜;王奎江;张景山
2.浅析惠农渠灌区井渠结合灌溉技术应用与推广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刘玉忠
3.山西省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J], 宋红
4.三江平原井渠结合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J], 李晨洋
5.井渠结合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引洪补源措施 [J], 郎旭东;吴晋;郭曦融;乔耀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渠结合——北方灌区建设的基本方向田园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国5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有巨大发展,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8亿亩,解决了12亿人口的衣食问题,成绩举世公认。
然而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已建的灌溉工程多数配套不全,难以发挥设计效益,再加水费收入低微,不能满足管理维修需要,工程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多数已濒临难以支撑的程度。
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用于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北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要把灌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工程模式?对此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多数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建成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区。
然而这种主张在有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即使在技术人员中,对井渠结合的工程形式,理解也并非一致,因此有专门讨论的必要。
一、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中实施的必要性井渠结合的灌溉工程结构,其特点为在农田灌溉和排水上用渠也用井,二者结合,相辅相成。
用渠引地表水灌溉和排除地表径流防涝;用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控制地下水位,防治渍涝和盐碱灾害,排除部分矿化度高的地下水,保持灌区盐分平衡。
采取井渠结合灌溉工程形式的必要性概述如下:1.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开采地下水灌溉,第一可以把引地表水灌溉渠道和田间渗漏水量重复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第二,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可增加降雨的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提高降雨的利用率;第三,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所以,开展井灌是节水灌溉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
2.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
北方地区降水量年际变率大,地表径流年际变率更大。
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利用地下水的巨大储量,干旱年多取地下水补地表水之不足;丰水年多用地表水、且回灌地下水;二者结合,使灌溉保证率提高。
3.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化。
北方河流冲积平原,土壤和地下水含可溶盐分较多,引地表水灌溉,抬高地下水位,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和加重渍涝灾害。
而河流冲积平原的土壤多粉砂,挖沟排水,控制地下水位,由于沟坡坍塌,难以达到设计效果。
打井开采地下水灌溉和采取竖井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则容易办到。
故井渠结合是控制地下水位,防治灌区渍涝和盐碱灾害的可靠措施。
4.提高作物产量。
大型灌区实行轮灌,灌水周期长,难以满足作物适时灌溉的要求;而井灌则机动灵活,可以适时灌溉,保证作物丰产用水。
5.抽咸换淡、改造利用浅层地下咸水。
地下水矿化度高是灌区次生盐渍化的根源,又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障碍。
采取竖井排水,抽排高矿化度的地下水,利用雨水和引入低矿化度的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可逐渐使一定深度内的浅层地下水淡化,变为可利用的水源。
这种措施称为“抽咸换淡”。
抽咸换淡是保持灌区盐分平衡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二、井渠结合灌溉工程规划在井渠结合灌区,井是灌溉和排水工程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具有适合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实施井渠结合灌溉工程的基本前提。
山区、丘陵区的坡地,松散覆盖层薄,坡度陡,地表和地下径流易于流失,不具备打井开发地下水灌溉条件;即使岩石风化层有裂隙水,出水量也有限,难以做为灌溉水源。
只有沟谷滩地和覆盖层较厚的台地与低阶地,才可打井灌溉。
滨海平原为海相沉积地层,质地致密,透水性极差,打井取水困难,且水质矿化度很高,也不宜作为井灌或竖井排水地区。
上述两类地区均应修渠引地表水灌溉。
山丘区坡地灌溉与水土保持相结合,修筑塘坝、水库,蓄积当地径流、作为水源。
有条件从骨千河道引水时,将引水渠与当地塘坝水库联结,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滨海区地势低平,土壤含盐量高,除古河道和现代河流所在地为沙壤土外,多为粘土或重壤土,透水性差,这类地区引河水灌溉,应采取明沟或略管排水,改良盐渍土和防止渍涝灾害。
这类地区从河道引水可挖地下渠,即引水渠的水位低于地面,在引水渠上设泵站提水灌溉。
利用地下渠引水灌溉,渗漏少,不易决口淹地,且占压土地少,也有利于与排水系统结合,排泄暴雨径流;但在土壤脱盐阶段,应当保证排泄咸水有通路。
北方平原地区已建成的大中型灌区,大多数地方都有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条件;但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透水性差异很大。
位于河流洪积冲积扇区打成的井,每小时出水量可达到50—100—200m3,甚至更高;位于冲积湖积区打成的井每小时出水量多不足50m3,甚至只有10m3左右。
冲积湖积区含水层多为中砂、细砂和粉砂,利用普通管井取水出水量小,且容易发生井淤;故应改进井型,推广辐射井技术,或改进管井的滤水结构,增加出水量。
在海河平原的沉积层中有些地方是有裂隙的胶泥层(属重壤土),这些沉积物的透水性优于粉砂,义打井不易发生井淤。
凡是可以打井提取地下水的地方,建设新灌区或老灌区技术改造,均应按照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要点如下:1.以井灌和竖井排水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渍涝灾害和土壤盐碱化。
东部平原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雨季常发生暴雨,造成渍涝灾害,旱季地下水位过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在井渠结合灌区,雨季以前应通过井灌或竖井排水,把地下水埋深控制到发生10—20年一遇暴雨时不会发生渍涝灾害;旱季、特别是在秋末冬初土壤结冻前,把地下水埋深控制在不致引起土壤返盐的临界深度。
西部内陆区降水量少,无雨多成涝的灾患,防止土壤盐碱化是关键,旱季、特别在地表被作物覆盖以前,应控制地下水埋深达到临界深度。
这些要求,应作为供给地表水灌溉的基本条件,达不到这些要求,不应供给地表水。
在井渠结合灌区,不再利用地面排水系统排泄地下水和控制地下水位,排泄地表径流的机率和排水模数也大为降低;因此,田间排水沟除用作竖井排水的输水沟外,一般不须设置,仅结合村庄、道路和低洼地,开挖重点排水沟即可;排水沟断面以通过设计流量为准,深度不再以控制地下水埋深作为设计条件。
2.以竖井排水保持灌溉区水盐平衡。
从区外引水灌溉,必然带进相当数量的盐分。
为保持灌区盐分平衡和逐渐减少灌区内可溶盐分数量,改善生态环境,须通过排水排出一定数量的盐分。
地球上可溶盐分的运动都是以水流为载体,从高处向低处、从上游向下游运移。
在运移过程中,因水分蒸发浓度逐渐增加,溶解度低的成分逐步从地下水中沉淀析出,溶解度高的成分逐渐占优势。
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地下水浓度达到最高,溶解度高、为害作用相对较强的盐分也积累最多。
基于此项规律,可以把一个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看作统一的流场,在下游径流滞缓区进行竖井排水,加速地下水的运动。
这样可以通过排除数量较少的高矿化度地下水,取得灌区盐分平衡或负平衡的效果。
竖井排水只要抽出的咸水在输水渠中不结冰阻塞,则全年都可进行,不受时间限制;因此竖井排水流量模数小,输水沟可做成防渗渠或输水管道,以代替分布在全灌区深而密的明沟和g音管排水系统。
3.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的供水量。
农田灌溉一为满足耕地的蒸腾蒸发量,二为满足非耕地自然植被的落腾蒸发量。
耕地的蒸腾蒸发量通常称谓作物需水量或田间耗水量。
各地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已有数十年的观测试验资料,可作为计算依据。
设i 种作物的需水量为Ei,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为ai,则全部耕地多种作物的加权平均耗水量为:M耕=∑aiEi (1)非耕地耗水量,为灌区环境用水。
据华北水电学院徐建新,王韶华等调查分析,其数值为300-500mm,平均约为耕地耗水量的0.6倍。
把耕地和非耕地的加权平均耗水量定义为“农业用水量”,依下达公式估算M农=M耕η+M非(1—η)= M耕[η+0.6(1—η)]=∑aiEi[0.6+0.4η] (2)式中η为耕地占灌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依据公式(2)计算晋、冀、各、豫四省的四个不同类型灌区的农业用水量,与这四个灌区各年的实际用水量对比,得到的概念是:当实际用水量符合公式计算的用水量时,灌区农作物产量最高;灌区实际用水量低于公式计算的用水量时,灌区农作物产量随用水量的增加而提高;灌区实际用水量超过公式计算的用水量时,灌区农作物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明显的减产趋势。
这些资料说明了用公式(2)估算农业用水量的实用价值。
灌区农业用水量减去灌区降水量和流入、流出灌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平衡差值,即为灌区的灌溉用水量:M 灌=M 农—P ± R ± G (3)式中P —降水量,R —地表径流入流出差值,G —地下径流流入流出差值;流出量大于流入量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为保持灌区盐分平衡,须通过排水排除引水灌溉带入灌区内的盐分。
设来水矿化度为S 1,排出水的矿化度为S 2,排出水量M 排,则:M 排=M 灌)(121S S S - (4)灌区总的供水量应为M 供=M 灌+M 排=M 灌⎥⎦⎤⎢⎣⎡-122S S S (5) 以上各式中的水量均以mm 计。
4.井渠结合灌区工程规划大型灌区控制面积大,上下游供水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明显,灌溉排水工程设施适应这种条件应做不同处理。
一般而言,灌区上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条件优于下游地区。
如果地下水可开采量能够满足灌溉用水要求,应当划作井灌区,不布设地表水灌溉工程。
中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条件均不及上游区,开采地下水不能满足灌溉要求, 因此,须要在打井灌溉的基础上,引地表水补当地水源的不足。
下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条件均差,由于地下径流滞缓,地下水甚至出现不适合灌溉的咸水层,或因地下含水层透水性差,不适合打井取水。
所以,灌区下游最需要引地表水灌溉,利用竖井排水或明沟与暗管排水。
我国大中型灌区的现状,多数与上述理想情况相反;上游地区由于“近水楼台”取得了利用地来水的优先权,即使有良好的地下水条件,也不肯打井灌溉;而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地表水可望不可得,只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
这种情况是应当改变的,因为它不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上下游均衡发展;即使对上游地区而言,完全用地表水灌溉也难以根本解决渍涝和盐碱问题。
灌区井渠结合的工程布置形式有多种:(1)在引地表水灌溉的地块上打井;(2)地表水灌溉地块与打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地块相间布置;(3)引地表水灌区地形狭长,在地表水灌区两侧布设井灌区。
三种布置形式各有优点;比较起来在大型灌区内为取得井灌适时的增产效果,第(1)种方式更值得推荐。
5.灌溉渠道防渗问题灌溉渠道防渗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重要技术措施,在新老灌区建设中,广为采用。
灌溉渠道防渗有一定限制。
(1)渠道防渗只减少渠道水量渗漏,不解决田间灌溉产生的深层渗漏和管理上产生的跑水、漏水和人为泄水问题。
有些大型灌区规划固定渠道全部衬砌防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从0.3-0.4提高到0.5-0.55。
(2)渠道防渗衬砌费用高昂,在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中,衬砌渠道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达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