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剂型改变研究的思考(一)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中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医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临床研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的剂型优化与改进也成为了中药行业中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的相关内容,分析中药行业中药物剂型优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一、中药行业中药物剂型优化的必要性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形式,其剂型一直以来都相对传统和单一。
然而,随着临床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无法满足现代医疗的要求。
因此,中药行业中药物剂型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药物剂型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对中药剂型的优化,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吸收度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同时,通过优化剂型,还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其次,中药物剂型优化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遵从性。
传统的中药剂型多为水煎剂、丸剂等需要煎煮或多次服用的形式,不仅操作繁琐,还容易造成用药不便。
而通过剂型优化,可以将中药制成颗粒、口服液、贴剂等更加方便患者使用的形式,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用药遵从性。
最后,中药物剂型优化是中药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中药剂型的不足和局限性已经制约了中药行业的发展。
而通过优化剂型,可以促使中药行业走向规范、现代化,提高中药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中药行业中药物剂型优化的方法中药物剂型优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物剂型优化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提取、纯化和浓缩等技术手段优化中药剂型。
通过提取纯化技术,可以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去除杂质,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活性。
通过浓缩技术,可以将多剂量的中药浓缩成适合患者使用的剂量,提高药物的效果和用药便利性。
其次,可以通过微胶囊、纳米粒、聚合物包衣等技术手段改进中药剂型。
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
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成为了药学领域的热点。
药物剂型不仅关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与药物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患者的便利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的重要性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以及增加患者便利性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药物剂型设计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加可控和可预测。
同时,改进后的药物剂型还可以降低集中用药的频率,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二、药物剂型改进与优化研究的现状目前,药物剂型改进与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包封技术的改进:包封技术是药物控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调整包封材料的种类、比例和结构,使得药物在特定pH值或体内环境下释放,实现药物的控释效果。
2. 纳米制药技术的应用:纳米制药技术是目前药物剂型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纳米技术,药物可以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进行包裹和传输,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3. 口服给药技术的改进:口服给药是最常见也是最为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药物剂型的形式、组成以及制备工艺,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性和吸收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4. 透皮给药技术的发展:透皮给药是一种无创的给药方式,能够提供持续的药物释放和控制。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和制备,以及药物的物理性质,实现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和吸收。
5. 改进注射剂制备工艺:注射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给药形式。
通过改进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药物剂型改进与优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药物剂型的改进与优化研究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剂型联合应用:不同剂型的药物可以具有互补的优势,通过不同剂型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的持久性和全面性。
对中药研发中的几点自我看法
4 炮制概念淡薄 中药的加工炮制对含量和药效影响很大,主要
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消除和降低毒副作用。 如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对心脏有毒副作用,炮制后乌 头碱水解生成乌头原碱,毒性大减,使用药安全。 (2)增强疗效 如元胡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醋制后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溶 于水的盐,溶出量增加,镇痛作用也增加。 (3)突出某一作用 如大黄生用泻下(结合型蒽苷),熟用抗菌作用加强, 因为结合型变为游离型。 (4)能杀酶保苷使药材稳定。
•
来源不同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异,药理作用亦有 很大的不同。如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是结合型蒽苷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等正品大黄中结合型蒽苷 含量高,而其他伪杂品种如华北、天山大黄中结合 型蒽苷含量低,泻下作用弱。测定ED50,正品大黄 ED50为326—1072mg\kg,而杂品大黄ED50为 3759—5000mg\kg,甚至还有的大于5000mg\kg。
现在国内市场上的中药材很乱,给制药带来很 大麻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品种混乱 品种混乱可分为代用品、混淆品,混杂 品,伪品 等。由于品种混淆,其化学成分 有很大差异,文献报道:新疆产甘草 G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干燥全草 含甘草次酸 7.2%、甘草甜素11.1%,同一 地区产光果甘草G . glabra 含甘草次酸3.4% ,甘草甜素4.02%,而另一品种粗毛甘草G . aspca甘草次酸含量仅为0.72%、同 G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相差10倍。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在做 更年乐胶囊时,我们曾把川牛膝当作牛膝入药,结 果做薄层鉴别时,发现做不出齐墩果酸的斑点,查 资料知原来川牛膝与牛膝在药典上是两个不同的的 品种。
中药剂型在临床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中药剂型在临床治疗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 100039)关键词:中药剂型临床治疗若干问题现代医学科学技随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当今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进影响之下,祖国医学也在传统制剂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吸取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与技术,通过实验研究和医疗实践,不断推出适应现代医疗所需要的速效、高效及长效的中药制剂,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临床疗效。
但随之而来的中药剂型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需要引起广大中医同道的思考与重视。
笔者认为这些若干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广大中医工作者们进一步提高对祖国医学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医药学造福现代社会并使之走向世界。
首先,我们先来阐明“剂型”的概念。
所谓“剂型”即是研究药物如何在临床上有效应用的科学,它在医与药之间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
而中药剂型它们绝大多数均来源于著名中药方剂,是祖国医学历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和创立,代表剂型为丸、散、膏、丹、酒、露、锭、条等等,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中药制剂中最重要的剂型是汤剂,汉代《伤寒论》中90%以上的方剂都采用汤剂,时至今日,在临床治疗中绝大部分中医同道亦非常重视汤剂治疗,因为汤剂最能体现中医治疗特色,即能够紧密结合中医辩证论治的需要,加减灵活,具有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等诸多独特优点,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接受和认同。
而现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变得宝贵和紧迫,汤剂存在的缺点是煎煮费时、不宜保存和携带以及不能适应各种临床危急症的抢救治疗,这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治疗的存在和发展,亦被目前许多综合性医院所摒弃,因此在中医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是提高临床应用的必由之路,而任何一个有效方剂和药物必须通过适当剂型才能符合临床要求,在开发出的中医传统方剂之中,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在现代医学临床急症治疗中发挥出独特治疗效果。
对中药剂型及改进的看法
对中药剂型及改进的看法
秦平;党金霞;贾宝民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卷),期】1994(0)2
【摘要】我们应根据剂型的特点,“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剂型的优点,
尽可能地克服其缺点,选择最简便工艺,制备适合预防要求的剂型。
1、散剂的工艺
设备简单及用途广泛(可内服、外撒、吹喉),因此中草药散剂是临床喜用的剂型之一。
做成散剂冲服,可以保存有效成分、更好发挥疗效。
2、对恶性臭极苦的中草药,如
阿魏、芦荟、本通、穿心莲等,则常制成胶囊或包衣片以克服散剂和汤剂的不良气味。
3、丸剂工艺设备简单,慢性病患者为服用方便,毒、剧、刺激性药物为减少毒
副反应,可做成丸剂。
丸剂可容纳较多粘稠药物,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总页数】1页(P56-56)
【关键词】中药剂型;刺激性药物;包衣片;慢性病患者;阿魏;工艺设备;协定处方;澄明度;人胆;令明
【作者】秦平;党金霞;贾宝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工人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
【相关文献】
1.改进传统中药剂型研究新剂型的选用 [J], 沙惠清
2.对中药剂型的一点看法 [J], 徐一定
3.对中药剂型研究的几点看法 [J], 雷志群
4.对中药剂型发展的一点看法 [J], 陈素梅;崔玉喜
5.中药剂型改革中的几点看法 [J], 郭宇洁;马燕琼;吴晓洋;刘建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中药新剂型是指在传统中药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的一种剂型形式。
中药新剂型不仅可以使中药更方便、准确地使用,还可以优化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药物载体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药物载体包括纳米颗粒、聚合物微球、脂质体等。
例如,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粒子可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进而增强药效。
2.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是将中药微细粉末包裹在微孔或多孔材料中,并通过控制释放速度实现长期持续释放。
这种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给药频次,提高药效。
常见的微囊化技术有滚筒共混法、液滴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等。
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级别的粒子,通过其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界面效应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纳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药活性成分溶解度低的问题,并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排列技术:排列技术是通过对中药成分在给药系统内的排列和组合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药物释放速度和药效。
例如,通过在介质内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和吸湿剂,可以控制中药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剂型的稳定性。
目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难题和挑战:1.药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中药新剂型的药效评价需要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并与传统药物相对比较,才能真正反映出其疗效的提高程度。
2.药物制备技术不成熟:目前的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问题。
3.安全性问题:中药新剂型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剂型的改变往往会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中药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然而,传统的中药剂型存在一些问题,给临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中药的疗效和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临床研究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成为了中药行业的热点问题。
一、中药药物剂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中药药物剂型与西药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药以天然药材为基础,具有多种治疗成分,但存在药效不稳定、药物吸收差异大、分解代谢率低等问题。
同时,传统的中药剂型以煎煮、冲服、膏剂等形式为主,操作复杂,用药困难,不便于患者的服用和临床研究。
二、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为了解决传统中药剂型存在的问题,中药行业在临床研究中逐渐引入现代制剂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
1. 物理技术改进通过物理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中药药物剂型的稳定性和药效。
(1)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中药纳米粒子,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吸收,改善药效。
(2)微球技术:采用微球技术制备中药微球,可以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给药,减少喝药次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热喷雾干燥技术:利用热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中药微粒,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速率,增加药效。
2. 化学技术改进通过化学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增强药物的疗效。
(1)酯化改进:通过酯化反应改变中药分子的结构,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活性基团改造:通过改变中药活性基团的结构,增强药物的疗效和抗菌能力。
(3)原位制剂技术:利用原位制剂技术将中药活性成分与其他化学物质嵌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3. 生物技术改进通过生物技术的改进,可以提高中药药物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1)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等载体,通过发酵法大量制备活性成分。
(2)细胞渗透技术:通过细胞渗透技术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在细胞内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3)载体技术:采用载体技术将中药活性成分载入纳米材料或聚合物,有效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中药剂型发展探究论文
中药剂型发展探究论文【关键词】临床应用中药剂型中药是经过几千年漫长的临床实践,大多数药物证实具有确切疗效的国家传统药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
在当今社会,人们崇尚天然药物治疗,回归自然的潮流使得对用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多数疗效明确,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给中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契机。
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中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中药新剂型的发展,中成药剂型已由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以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注射液、贴剂等剂型,剂型的改进为中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2]。
但放眼世界,我国的中药发展仍较落后,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5%。
作者从临床应用和市场实际的角度来浅谈中药剂型的改进,及对发展中药的作用。
根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中对药物的要求,现代中药制剂的改进方向应朝如下三个方面努力:即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反应小)、五方便(生产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保管方便、运输方便)。
合理选择剂型提高疗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能用多种剂型、多种途径给药,以满足中医临床需要,生产工业化,有利于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3,4]。
1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生产是现代中药的热点之一。
中药注射剂相对于其它剂型具有用量小、见效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但由于中药注射剂主药成分复杂,提取不完全,使所含杂质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
一些大分子杂质难以完全除掉,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色泽变深、浑浊、沉淀等,影响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当前中药注射剂研制目的应旨在保证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作为一种新的剂型,成功研制至今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制剂技术的发展,加上严格科学管理,使中药注射剂质量和稳定性有了明显提高,临床应用随之增加。
新工艺技术有:如膜分离,超滤技术,冷冻干燥,提取过程的电脑精确控制,制水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gmp标准化管理,厂房条件的改善等。
中药颗粒剂的思考
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发展一.前言中药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也是中国的国宝,随着中国药材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中药药效的进一步开发,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道地药材的深加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中药饮片剂型的相对滞后一直是影响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药颗粒型饮片是在中药饮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是中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中药颗粒剂的发展趋势中药向颗粒方向发展是明确的。
从大体积生药“浓缩”成小体积颗粒,绝对是个进步。
中药颗粒剂:顾名思义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过程中根据不同中药材的特点,利用超声提取,水蒸气蒸馏,超微粉碎等先进工艺,把以前单一的中药饮片形式加工成为饮片型颗粒剂或浸膏颗粒剂,其特点是把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尽可能的保存下来,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中药饮片面临的中药浸出成分多、服用繁琐、不方便携带等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在中药剂型上面作了许多探索,进行了从传统饮片、小饮片、煮散、原生药材颗粒,到中药单味颗粒剂,即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便于生产、贮运、携带,服用方便,即人们常说的“三小三效五方便”,以便使中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应用。
近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中药饮片越来越现实其缺点和不足,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原始饮片煎煮的汤药,早在八十年代广大的医药界专家就已经在研制开发中药颗粒剂了,据专家估计测算,中药配方颗粒将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替代80%左右的传统中药饮片,目前我国有2400多家中医院,每年使用中药额为8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医院中药销售额的10%计算,则中药剂颗粒在中国医药市场每年可实现8-10亿元的市场份额。
在国外,国际植物药市场目前为400亿美元,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颗粒市场潜力至少在80亿美元以上,但国外的中药颗粒剂市场现在主要由日本、台湾占领。
三.中药饮片颗粒剂与传统中药饮片的对比无需置疑,中药颗粒剂在很多方面比中药饮片有优势,无论是水提取,浸膏,还是超微粉碎,都能大大提高中药中有效成分与溶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有效成分的提取能够充分,在《中成药》1989年的第11期中《中药汤剂的研究──不同粒度和制法对主成分煎(浸)出量的影响》一文中蒙光容等将黄连、黄芩、地榆、当归4种药材的传统饮片与颗粒型饮片在同等煎煮条件下,各味药的总煎出量与单一有效成分的煎出率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颗粒型饮片比传统饮片的煎出量有明显提高,提高率由19%~20.4%不等;在《中草药》杂志1992年第23期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颗粒型饮片及原饮片煎出率》一文中杨凯等对24种中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颗粒饮片与原饮片煎出率,分析结果表明,以颗粒型饮片代替原饮片入药的煎出率可平均提高25.58%,明显提高了药材利用率。
中医医院制剂发展的思考
(三)传承名老中医、民族医经验的需要 名老中医、民族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方,临床疗效显著、 经济安全。将其经验加以研究开发成医院 制剂,不但能使其经验得以传承,而且能 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服务。
(四)为研究中药新药奠定基础的需要 中医医院制剂不仅仅是单纯的制剂, 它不仅为临床与药品架起了良好的合作 桥梁,同时也为新药开发和筛选提供了 雄厚的基础,如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 究所的院内中药制剂美登木胶囊(片) 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待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审定批准后,即可进入药物临床 试验阶段的研究;
四、中医医院制剂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医院制剂质量,保证制剂的 安全、有效和稳定 近年来,不安全用药事件屡屡发生, 为确保用药安全,省药监管理部门加强 了对医院制剂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医院 制剂室的安全性检查不断在强化,这对 保障医院制剂质量和促进医院制剂的健 康发展非常有益。医院制剂质量直接关 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直接 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 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卫生部、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 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管理的意见》和新医改相关政策的出台, 又给医院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生机。现在,对于确有疗效并提供5年 以上临床应用证明的院内制剂,可以简 化审批手续,这无疑为发展中药制剂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 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第六条中明 确提出“支持中药、民族药院内制剂的 研发与使用”,《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 例》第二十一条也明确规定“鼓励医疗 机构研制和使用安全、简便、有效的中 药制剂”,
并明确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的 中药制剂,经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 后,可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使用。这 些地方政策或法规的出台,也为我省中 医医院研发和使用中药制剂提供了政策 上的有力支撑。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与问题_张映明
稳定明确的成分指标以及可重复的药理和临床效用数据的“标
准化制剂”,建立客观的质量检测指标,使制剂生产研究与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药物研制工作接轨,这是今后中药制剂研究的中心。
参考文献
[1] 刘辉,汤韧,聂淑芳,等.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
用[J].医药导报,2007,26(10):1198- 1201.
[2] 李董,赵斐.从临床应用看中药剂型的改进和发展[J].浙江临床医
107
综 述
用方便等特点。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可以避免 对创面的刺激性,并可用定量阀门控制剂量,具有速效和定位 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发的心绞痛、哮喘等的治疗,改变了中药 制剂只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观点,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 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为 94.12%(片剂组仅 8%),平均起 效时间(3.461±1.352)min,片剂基本无速效作用[2]。
1.2 丸剂改革 丸剂是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生产工艺 简单,生产效率高,在众多新剂型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是临床 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与汤剂相比,丸剂药物的有效利用率较 高,释药缓慢而持久,适宜于慢性病的调治,并能延缓毒剧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减少不良反应,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简单。但由 于其赋形剂的特殊性,又有着卫生容易不符合要求,口味不佳, 用药周期长,服药量大,不适合急证用药等的问题。
(12):102.
[6] 高春梅,娄子恒,王明芝,等.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J].人
参研究,2006,18(4):20- 22.
[7] 罗少华,郑向宇,厉伟兰,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J].时珍国医国
药,2002,13(3):184.
(收稿日期:2011- 08- 03)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其中,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角度,探讨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所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中药药物剂型的意义和目标中药药物剂型是指将中药制成具有一定形态和规格的剂型,以便于患者使用和临床应用。
良好的中药药物剂型可以保证中药的稳定性、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因此,优化和改进中药药物剂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中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组分的稳定性和活性、减少剂量变异性、提高患者依从性等。
同时,中药药物剂型的改进也要考虑到中药的特性和传统的制剂形式,以保留中药的整体治疗理念和经典书籍对药物的要求。
二、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策略在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中,研究人员通常会采取多种策略来提高药物的性能和疗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优化策略:1. 高效载体技术:采用高效载体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减少剂量的变异性。
比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粒子载体,增加中药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提高中药的吸收率。
2. 现代制剂技术: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释放和吸收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利用缓控释技术可以实现中药的持续释放,增加药效的持续时间。
3. 多组分配伍技术:中药药物剂型常常由多个组分组成,而其中的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干扰。
因此,采用多组分配伍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强药效。
4. 转化研究:中药的传统剂型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易分解、低生物利用度、不便于使用等。
因此,通过转化研究,将中药转化为更易于使用和吸收的新型剂型,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临床价值。
三、中药药物剂型优化的挑战中药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的特殊性:中药药物剂型优化需要充分考虑中药的特殊性,如药材的多样性、组分复杂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对传统中药制剂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
对传统中药制剂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30 篇一:传统中药制剂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从中药制剂的配方、制备、服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中药制剂的配方传统中药制剂的配方通常是由有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的。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传统的配方设计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合特定人群的成分。
因此,现代中药制剂的配方设计需要更加科学、个性化,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此外,传统中药制剂的配方制备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传统的中药制剂制备通常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包括采摘、清洗、烘干、研磨等,这些工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一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也存在不够高效、精确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分的浪费或污染。
因此,现代中药制剂的制备需要更加注重效率和精度,以提高制备效率和质量。
二、中药制剂的制备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通常比较繁琐,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包括采摘、清洗、烘干、研磨等。
这些工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一些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也存在不够高效、精确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分的浪费或污染。
因此,现代中药制剂的制备需要更加注重效率和精度,以提高制备效率和质量。
一些现代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来实现,例如自动化提取、生产线等。
这些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制备效率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中药制剂的服用传统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通常是将中药粉末和水或蜜混合后服用。
然而,这种服用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呛咳、吞咽困难等,同时,一些中药制剂的成分可能不适合直接服用,需要进行煎药或泡茶等处理。
因此,现代中药制剂的服用方法需要更加科学、方便、安全,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发展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传统中药剂型主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虽然这些剂型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剂型复杂、服用不便、稳定性差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适用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和开发新的中药剂型。
一、固体分散剂型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新型剂型。
固体分散剂型是指将传统中药通过合适的载体转化为固体分散粉末,通过配方设计和制备工艺,使中药有效成分与载体充分结合,并在服用时能够迅速溶解和释放。
这种剂型具有药物效果明显、剂型稳定、用量准确和便于贮存等优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黄芪、黄连等中药制备成固体分散剂型,并在抗炎、抗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纳米药物传递系统也是当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热点之一、纳米药物传递系统是将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纳米技术加工处理,使其成为纳米级别的颗粒或囊泡,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治疗效果。
通过纳米化处理,中药药物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得药物在体内释放更加稳定、均匀,并且能够更好地靶向到病灶部位。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黄芪、甘草等中药通过纳米技术制备成纳米颗粒或纳米胶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药贴剂是中药新剂型研究中的另一热点。
中药贴剂是指将中药有效成分通过适当的配方混合制成贴片状,然后贴在患处进行治疗的一种剂型。
中药贴剂具有剂型简单、用药方便、易于贴敷和吸收迅速等特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逍遥散、透骨草等中药制备成贴剂,并在治疗疾病、舒缓症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为传统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剂型,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适用性,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然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稳定性、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促进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应用。
中药饮片的剂型改进及其科学性分析(一)
中药饮片的剂型改进及其科学性分析(一)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料的,而中药饮片则是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成品。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技艺,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滞后和不足,加之在生产、经营、管理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以及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些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也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现代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国内目前中药饮片的问题及剂型改进的发展现状,从药效学和应用科学性等方面探讨了中药饮片颗粒、配方颗粒等新剂型的合理性和定位问题。
拓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尽快规范质量标准,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1 目前中药饮片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剂型改进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条件简陋,硬件(厂房、设备)和软件(技术、管理)水平都较低,炮制工艺也缺乏统一规范。
《中国药典》(2000版)仅收载炮制品种22个,而中医临床常用配方中800多种饮片都是各地方或企业自定标准,造成“一方通用,但疗效有别”的现状。
因此缺乏统一的炮制规范和统一的质量标准,直接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也是调配剂量不准、中药疗效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1)尽管我们在饮片的包装和储存、运输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但饮片的霉变、虫蛀、走油等现象几乎在所有的生产经营企业、医院药房都程度不同的存在,同时,由于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不规范,饮片的厚度、大小、水分等诸方面都差异较大,很难做到准确称量、调配。
有人对100种中药饮片进行厚度测定,结果有1/3不合规定。
这样,饮片在同样的煎煮时间,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香豆素、挥发油的溶出、利用不同,疗效不同。
(2)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包括专业的药剂人员,常常认为多数中药没有或极少毒副作用,服用剂量存在差异问题不大,特别是医院中药调配工作繁重而辛苦,在调配饮片配方时,称量通常是“差不多就行”,有时甚至直接手抓分拣。
对中药制剂剂型改革的探讨
‘12’堑堂堡垒星±毡班塞璧史堑童董垄堂生匠过垒熊塞堑鳖实力,缺乏中药品牌效应。
而最重要的“标准”问题是中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的拦路虎,导致欧美市场对我药是“严格有加”。
综上所述.中药发展是势在必行,但是否必果,仍需我们努力。
加入WTO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但愿中药这棵千年老树,能逢春蓬勃发展。
对中药制剂剂型改革的探讨辽宁省沈阳市胸科医院(110044)刘廷辉辽宁省洗阳市传染病院(110006)刘翔我国中药制剂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绝大多数剂型是从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晶。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现代化的发展。
中药制药新老剂型的生产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现就汤荆、散剂、丸荆几种剂型的改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汤剂按中医处方配伍,由一种药或数种药混台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它的优点是内服后吸收快、疗效速、用途广。
因此一般疾病都可运用汤剂.尤以新病或急性疾患更为相宜。
我国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发挥汤剂在临床上的疗效。
汤荆虽然具备许多优点,但是如果煎煮方法掌握不当,可导致质量不稳定。
明代名医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火候失度,则药无力。
由此可见,汤荆煎煮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如含挥发油成份的药物薄荷等,应待其它药将要煎好.再放^煎一、二沸。
有些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石决明等一时药性不易煎出,必须捣碎先煎。
传统的中药汤荆需注意的事项很多,如容器的选择、煎煮方法、加水量、煎煮次数、溶媒及特殊处理的药物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提高汤荆有效成份的溶出率以及病人服用方便等,是如何改进煎者方法,提高煎药效率,保证临床疗效必须研究的课题。
改进中药汤剂,首先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使之朝着安全、速效、服用方便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亦有采用袋泡剂(一种新剂型),是把中药材切制后粉碎成粗末.按一定量.分袋于通透性好、机械强度高的纸袋中,即保持了汤剂的吸收快、奏效迅速、灵活加减、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克服丁汤剂剂量大有效成份溶出率低、携带不便的缺点。
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
是 中药发 展 的必 由之路 。 1 转变传 统 观念 全面 增强 素质
方 灵活 等优 点仍 然是 其他 剂 型 目前 难 以替代 的 ; 但汤 剂 以饮 片形
式 调 配处 方 , 存在 较 多 问题 : 如 受 产地 、 采收 季节 、 存储 条 件 的影 中 医药 事业 在 新世 纪 面 临着 挑 战 和机 遇 。 现 阶段 的影 响 , 受炮 制 、 煎 煮质 量 的影 响 以及假 劣 制度 的改 革 ,促进 了医疗 卫 生事 业 的 发展 ,主 要 体现 在 以下方 药 材 的冲 击等 , 影 响临 床疗 效 ; 加 上 中药 煎 煮麻 烦 , 口感差 , 体 积 面 :① 实行 社 会 医疗 保 险制 度 ,医疗 费用 由政 府 与个 人 共 同分 大 , 携带 、 服用、 贮 存不便 , 也 影 响 了临床 医生及 病 人的选 择 。 随着 担 ,很 大程 度 上减 轻 了患 者 的 经济 负 担 ;② 医药 并存 的管 理模 现 代人 生 活节 奏 的 加快 , 汤 剂 的使 用 率 已在 逐渐 下 降 , 使 中 医药 式逐 渐 被 非 处方 药 和 处 方 药分 开管 理 的 方 式替 代 ; ③ 药 师 必须 不 能最 大程 度地 发挥 作用 。 冈此 , 汤剂 改革 势 在必行 , 其 中尤 以饮 遵从 严 格 的规 章 制度 进行 药 事 的 管理 工作 ,从 而 营 造 良好 的药 片改革 为首 要环 节 , 也 是最 重要 的环 节 。 近几 十年来 , 国家 已将 中 事 管 理 体 系 ; ④ 药 生 产 单 位 强制 实施 G MP认 证 , 使 得 药 品生 药 汤剂 改 革 , 中药 袋 泡 剂研 究 , 巾药单 味 浸 膏颗 粒 剂代 替 汤剂 等 产有 了更好 的保 障 。 研 究 已取得 重要 进展 。 为 了转 变传 统 的 管理 模 式 , 笔者 认 为 , 促进 中医 药 的发 展还 应用 现代 的技术 与理论 对 传统 的剂 型进 行改 进 , 满足 现代 人 必须 做 到 以下 几方 面 : ① 持续 优 化 服务 态 度与 服 务方 法 , 不 断提 们 生 活方 式与 节 奏 的需 要 , 不 断完 善 剂 型改 革 , 促进 中药 事 业深 高服 务 的质 量 ; ② 给 患者 提供 合 格 的药 品 以及 完 善 的服 务 , 遵循 人 与快速 的发展 , 为人 类健 康提 供有 力 的保 障。 “ 以人为 本 ” 的原则 , 处 处 为患 者 考虑 和 着想 , 最 大 程 度 降低 药 品 参 考文 献 费用 , 缓解 患 者的经 济 负担 ; ③ 加强 中药 技术 队伍 的建设 , 不断引 【 1 ] 厍 士 芳. 医 院药 房 中 药管理 中的 问题 分 析 与对 策 l J 1 . 中国 医药 ,
对中药剂型发展的一点看法
对中药剂型发展的一点看法
陈素梅;崔玉喜
【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2
【摘要】目前,中药的剂型正向着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保管、携带)的方向发展;片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袋泡剂、纸式剂型等也普遍用于临床,深受医生及患者的欢迎。
但是,中药剂型尚不少问题。
如中药服用量较大,中成药保管不易等,本文就中药剂型的更新与发展,发表浅见如下: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陈素梅;崔玉喜
【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学院;[2]南京无线电厂职工医院 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对中药剂型的一点看法 [J], 徐一定
2.关于军工工厂生产汽车发展战略的一点设想和看法——日本铃木公司的发展谈一点感受 [J], 随广桐
3.对期刊发展与画报发展的一点看法 [J], 张伯海
4.发展商品经济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根本——对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点看法 [J], 谭作平
5.从《故事新编》看鲁迅思想的发展——兼及郭沫若思想发展的一点看法 [J], 谷辅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剂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剂型改革的现状及思考
郭宇博
【期刊名称】《中医药管理杂志》
【年(卷),期】2004(14)1
【摘要】1.中药剂型生产的历史与现状中药剂型历史渊源悠久,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就有"汤剂始于伊尹"的记载;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较系统地记载了汤剂、栓剂、浸出制剂、丸剂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制剂多达40余种,除现代的片剂、注射剂等一些新剂型外,其他剂型几乎齐备.
【总页数】3页(P18-20)
【关键词】中药;剂型;改革;质量标准
【作者】郭宇博
【作者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
【相关文献】
1.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 [J], 方典洲
2.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思考 [J], 钱云川
3.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 [J], 于翠;李学伟;于金龙
4.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 [J], 朱慧;杨西霞;
5.中药管理与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 [J], 朱慧;杨西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布日期20061027
栏目中药药物评价>>中药质量控制
标题关于中药剂型改变研究的思考(一)
作者阳长明
部门
正文内容
关于中药剂型改变研究的思考(一)
——中药剂型改变合理性的几点考虑
审评一部阳长明
药物通过一定的剂型发挥临床作用,剂型对于药物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通过适宜的剂型能有
选择性地到达需要发挥作用的部位或器官,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和维持一定的浓度,尽量减少不必要部位
的分布,使副作用限制在最低限度。
深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及药物的理化性质
与疗效的关系,通过改变、开发新剂型,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达到临床所需的疗效,是制剂研究者要研
究解决的课题。
由于剂型改变研究存在周期短、风险小、费用低、附加值高等特点,剂型改变研究是目前新
药研制领域中最具潜力的部分。
药物剂型多样,不同剂型具有各自的特点,以适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用药人群、不同理化性质和
生物学性质的药物。
同一药物通常又需要制成多种剂型,以满足不同的用药目的。
药物剂型的选择和确定,
应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临床治疗需要、患者用药的顺应性、与已有制剂利弊的权衡、市场开发
前景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中药制剂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中药原料(大多为药材)通过制剂技术制成适宜剂型,解决如何根据中医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原料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与服用等方面的需要,将中药制备成适宜的剂型,即剂型合理性选择问题。
由于中药制剂原料与化学药物制剂原料的差异,因此对于中药剂型改变的合理性的
考虑,包含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内涵。
1、原料的多样性和药物成分的复杂性:中药的原料包括药材、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有时还有化学药物等),用于制剂成型的半成品(或中间体)包括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提取物(有时还有化学药物等)及用于制剂成型的药材粉末等。
这些性质各异的供制剂成型的原料的性质对制剂成型工艺、辅料、设备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可供选择的剂型。
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原料的性质是否符合所选剂型的特点,了解其与辅料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还应了解其生物学性质。
其内容包括各药味成分的性质,也包括用于一起成型的中间体(指用于成型的生药粉末、提取物等及其混合物)的性质。
例如,用于制备固体制剂的原料,应主要了解其溶解性、吸湿性、流动性、稳定性、可压性、堆密度等内容;用于制备口服液体制剂的原料,应主要了解其溶解性、酸碱性、稳定性以及嗅、味等内容。
2、制剂工艺与剂型的适应性问题: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是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要求,用适宜溶剂和方法从药材中富集有效物质、除去杂质的过程,即中药提取纯化工艺是根据药材性质和所选剂型的特点,选择原料处理工艺(提取纯化等工艺)的。
剂型选择不同,其处理工艺可能不同,从而产生药材处理工艺与剂型的适应性问题。
如:硬胶囊剂中有一药材以生药粉加入,与其他药材的提取物一起装胶囊,这样的处理工艺对硬胶囊来说是合适的;但药材粉碎的处理工艺与注射剂剂型就不相适应了,不可能以生药粉配制成注射剂,
而必须经过提取、纯化等工艺步骤。
3、用药经验对剂型选择的指导作用:从中药处方到制成一定的剂型(成药),其制剂研究的着眼点之一
是,对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验证,因为一般情况下,或较常见的情况是,其处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
总结,有一定的临床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通过制剂工艺制成一定的剂型(成药)后,应基本保持其
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理想的状况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为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处
方中各药味的临床用药情况(包括其加工、炮制方法等),该处方的临床使用情况。
而对于剂型改变的品种,
应考虑原有剂型的情况,使新剂型较原剂型有一定的优势。
4、用于制剂成型的中药处方量较大:中药制剂在剂型选择时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于制剂成型的中药
处方量较大,需要根据其处方量及其性质、不同剂型的载药量,考虑需要加入的辅料种类及其用量、临床用
药剂量、患者的顺应性,从而限制了剂型的可能选择。
以上,是基于中药制剂的特点,对于中药剂型改变的合理性内涵的几点考虑,希望能对注册申报者有所参
考,同时也欢迎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期待以上考虑引起关注,避免“为改变剂型而改变剂型”
的盲目性,使中药剂型的改变真正符合临床用药需求、处方组成及剂型特点,与提取、纯化等工艺相适应,
达到制剂成型的目的(“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运输、贮藏、携带、使
用方便”)。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