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化中学习数学,学以致用
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把课堂加强实践活动,使小学数学教育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生活化实践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超时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中抽象数学问题,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我就端出两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喝,两位学生喝了直摇头,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浓了,另一个学生就说:“没按比例泡。
”我接着问:“应用什么比例配制才合大众口味呢?”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还有学生说淡加奶粉,浓了加水。
我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上面说按1:8配制。
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这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杯200克的开水,应加多少奶粉合适?”学生有的正在动笔思考,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已报出答案,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内容是熟悉常见的,但也是新鲜富有挑战性的。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
什么是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各种真实的情境和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即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和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了解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故事和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生活化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
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生活化教学还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师不再是传统
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与学生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知识。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
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更多地倡导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普适性的学科。
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实用的技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数学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有时候孩子对于数学学习可能存在抗拒或者无趣的情况。
为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和情景,我们可以让孩子从中发现数学的踪迹。
在购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计算商品的价格或者找零钱;在厨房里,可以让孩子学习测量食材的重量和容积,并且参与食材的配比和烹饪过程;在出行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观察时间和里程,了解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日常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技能,增强数学的实用性和兴趣。
二、从游戏中体验数学数学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和挑战。
比如玩数学拼图游戏、数学棋盘游戏、数学卡片游戏等,这些游戏既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还可以通过数学竞赛和数学趣味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竞争意识。
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从实践中探索数学除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实践也是让孩子发现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以组织孩子参与一些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他们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发现数学规律和原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可以让孩子种植数学花园,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观察和测量植物的生长情况,学习数学中的比较和测量知识。
又在科学实验中使用计量工具和测量仪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的应用和实验方法。
四、从故事中感悟数学数学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启蒙方式,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
将数学知识融入寓教于乐的故事情节中,让孩子在故事中感悟数学的奥妙和魅力。
如何让数学教学学以致用
教学篇誗教学反思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在课堂上不能够长久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以及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新知识。
数学课堂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然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
一、注重观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可见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对应的数学问题,在观察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生很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单元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找出一些你身边的四边形,可以是在学校内,也可以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在你所经过的任何地方。
第二天,学生的汇报十分热烈。
有的学生说:“我家的饭桌是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我家的电视机是一个长方形”;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汽车的玻璃是四边形,因为它有四条边”……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基本都得到了我的肯定。
有这样一个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观察到,走廊上窗户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中午的时候,他在走廊玩耍的时候发现窗户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上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形状,而等到下午的时候,他又观察到地上的长方形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何让“生活化"在小学数学中充分体现
《 数学课程标准 》指 出: “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 已有 的知识 中学 习数 学和理解数学 。 ”在传 统的小学数学教学 中, 教 师非 常重视数 学知识 的教学, 而很少关 注这些数 学知识 和学生 的实 际生
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 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 这里知识 的内在联 系是拼成 的近似 长方形 的面积 与原来 圆的面积有 什么关 系?拼成 的近似长方形 的长 和宽是原来 圆的什么 ?为 了适时 提 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 圆平均分成 8份 、
教学时 ,教师从学生喜 闻乐见 的实例 、实物 、实情 人手 ,设计 谜语 情境 、故事情境 、游戏情境 、动 画情境 、生活情境等 ,把学生
法保持持久不息 的探究心理 , 从而使提 问失去价值 。在数学学 习中
有时会遇到思维难教学时 ,我们可 以把这些难度大 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
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 了数学知识, 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
题, 造成 了知识 学习和知识应 用的脱 节, 感 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 我在新 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 “ 让数学 知识生 活化 ”的
教 学 实践 。 1 、生 活 导 入 , 激 发 兴趣
1 6 份 ,剪拼成一个 近似长方形。教师提 出: ①若 把这个 圆平均分成 3 2份 、6 4份; 这样拼 出来 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 近似长方形 的长和
布置会场, 看来 我们 得买一些装饰物 。那 么, 在购买装饰物 时, 你 会考
虑 哪些问题呢? ”学生说:“ 物美价廉! ”接着, 我出示 了准备好的市场 调查 , 让 学生看屏 幕: 保 件略) 我问: “ 你认为我们应该到哪一家去买彩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 1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__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
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
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__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__、平等、__、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__“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__,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
” “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
回归生活中百分数,让学生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中百分数,让学生学以致用作者:樊咏梅黄汉萍来源:《师道·教研》2016年第10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要求揭示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辨证的统一。
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不断获取现代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激趣荷兰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教育的四条数学原则中有一条是“数学现实原则”。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和数学知识结构,这就是所谓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把经验材料“数学化”。
这就要求我们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实进入课堂,使数学有亲近性,现实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打折”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要用到。
例如,六一儿童节当天,肯德基特推出了四大优惠套餐。
A套餐原价:15.00元,现价:12.00元; B套餐原价:12.00元,现价:8.40元;C套餐原价:20.00元,现价:15.00元;D 套餐原价:9.00元,现价:7.20元。
老师想买一套优惠幅度最大的快餐,请你们帮我挑一套。
买哪一套最合算?学生开始纷纷说C套餐便宜。
可有的学生却说出原价不同,现价也不同,如果利用原价与现价的差,就不能作出正确的比较,争论得出由现价占原价的百分比才能正确的区分出谁最优惠……二、结合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实践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
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价值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切,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周村学区闫志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也就是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是数学新课程的生长点,新课程改革全力构建生活化的课程结构,数学课堂更应如此,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孩子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要体现将数学生活“数学化”,这对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让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不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把学数学只跟考试划上等号。
在这种心态下,数学将会学得很枯燥,很呆板,也很被动,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不出数学的价值,这便是传统教学的失败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引发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圆形物体带进课堂,亲身感知圆就在身边;再播放一些美丽的圆形物体图片,让学生感知圆就在生活中。
数 学 教 学 生 活 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即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数学”。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承担。
”因此,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1、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玲玲的姑妈要从北京回来探亲,事先打了个电话给玲玲,让玲玲的爸爸妈妈在星期五7点到机场接机,玲玲可高兴了,忙通知了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星期五晚放学后带她一起去。
可是星期五中午,玲玲回家吃饭时,发现姑妈已经在家了,一问才知,姑妈上午就回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有人说姑妈说错时间了,有人说飞机提前起飞了,还有人说姑妈提前出发了……答案五花八门,当然也有说对的:“因为姑妈没有说是早上7点还是晚上7点,玲玲误认为是晚上的7点了。
”我让学生评价谁的答案最合理,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都判断出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个故事情境,学生们得出了“一天中有两个7点,一个是早上7点,一个是晚上7点”的结论,并对此印象深刻。
借此机会,我揭示出了普通记时法的概念,并进而引出了课题:24时记时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2、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过,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从现实生活中探寻出与数学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数字运用规律更为轻松地理解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予以运用。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规律更是数学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更能够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注重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更能够起到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能够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依据学习内容找生活实例,优化学习资源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
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不仅作为经验被人们所代代相传,甚至作为规律要求后人认真学习。
同样,数学也有其产生的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学习的内容中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不仅容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更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依据学习内容来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就是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字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开动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思维。
对此,可从如下方面进行教学实践,首先,根据具体的数学原理来找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以帮助学生更为长久的理解记忆,如: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次是,建议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体现数学原理的例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实中的事例对数学规律和原理等进行证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
笔者在“圆”章节的教学中,根据圆的一些基本特征,要求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周长和其直径以及半径之间的联系,圆周率对上述酸用有怎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熟练地说出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帮助学生能够进入课程的教学过程。
其次是,要求学生从实现生活中找出与圆相关的例子,像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
最后,要求学生思考:人们运用圆形的东西,作用是什么?学生在这样问题的引导下,一方面,能够更为真切地理解课程表达内容,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
让数学学习融合学生生活
让数学学习融合学生生活[内容摘要] 数学来自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将数学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定能让学生多方面多方位地面向生活、面向问题、面向创造,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回归生活。
[关键词] 贴近生活、活用数学、实践出真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来自于生活,每个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数学,它伴随着人走过了学习生涯。
伟大教育家刘国正曾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
”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让数学走向智慧。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一、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意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013年的数学试题在取材上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课程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背景,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背景新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1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进课堂。
“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学校篮球赛场次设置及同学间互赠贺年卡”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而要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即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中探索新知,学会合作,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小学生周围有着丰富的数学生活题材,如购买学习用品、买菜、作息时间等,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只有通过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位置》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第几组第几个,说出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在学习《认识时间》前,我在后面黑板挂上一个时钟,注意提醒学生“什么时间上课”,“几点放学”“上课几分钟了”。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香皂盒、易拉罐等)。
在学习《元角分》之前,布置学生到超市问问商品的价格、看看商品的标签。
在学习《克和千克》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调查每包盐、味精、洗衣粉等日常用品的重量,用手掂一掂体会1克和1千克的区别……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实践,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大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有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难以接受,但如果赋予生动的生活原型,把昔日的生活情景搬上今日课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技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学生对数学却有一种畏惧和厌恶的心态,觉得数学很难,不实用,甚至是一种折磨。
事实上,数学并不是难以接触和理解的,只需要我们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也许在你所不知不觉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相关的东西。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购物时算价、做菜时计算食材的比例、设计简单的家居装饰时测量尺寸等等。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购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计算出购买若干商品的总价格,以及通过打折和促销活动来计算最终需要支付的金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让他们更加了解实际的消费习惯和优惠购物的技巧。
又在做菜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计算出不同成分的食材搭配比例,这不仅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科技和工程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现在,科技和工程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科技和工程项目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数学的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测量物体的重量和体积,计算速度和距离等等。
这些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又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简单的工程设计和制作活动,如设计简单的机械模型,搭建小型建筑,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一些应用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游戏和竞赛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游戏和竞赛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竞赛,如数学竞赛、数学运动会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论文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差,教学更要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数学知识在人们丰富多样生活中的应用,忽视了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就学得稀里糊涂,更不知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师所教学的内容太忠于教材,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使得学生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学内容只有建立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
数学教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从生活信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才能了解数学的背景,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才能从生活中体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数学教育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一)联系生活实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输入的感性信息与的认知结构中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数学教学从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讲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1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
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
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
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要粉刷墙壁,铺设地板。
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
老师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个部分。
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再出谋献策,设计出装修方案。
”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都来了劲头。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渗透生活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
然而每一次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后都未能完全摈弃原先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见教学手段的作用各有千秋,教师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之从生活化入手,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教师举起粉笔盒)它的表面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吗?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
书本封面呢?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请你摸一摸课桌上物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橘子,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学生汇报)同学们,你们看到桌上的橘子吗?怎样比较橘子表面的大小呢?我们来开展“剥橘子”比赛,看谁的手最巧,剥得最快。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其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包括学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情景,避免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现结合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如下。
一、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银行利息单,计算存入1000元,一年后连本带利有多少钱。
由于是学生自己家里经常碰到的事情,比较熟悉,好理解,也很想了解,本来比较抽象的利息、本金、利率概念,经过学生的举例,就变得具体、清楚,再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利息的计算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加深了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学生自己便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这类百分数应用题。
又如在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到街道、报纸、电视等生活中去找一找几百几十几的数,学生汇报时,有从报纸上收集到的数,有从街上收集到的号码,有从家长的工厂里找到工厂的人数等。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深奥的学科,它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对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令人望而却步的学科,他们觉得数学难以理解,难以应用,甚至觉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
事实上,数学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纸上题目,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来展示数学是如何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测量、比较、推理等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数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领域,比如工程、科学、金融、医学等等,让他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比如楼房的高度和层数的关系、食材的比例和烹饪的时间、公交车的发车间隔和到站时间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我们还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运动员的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来展示数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介绍音乐中的节奏、频率和振幅来展示数学在音乐中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他们喜欢的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几何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家具的设计和构造、建筑的结构和形状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对于代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购物打折、优惠券折扣以及理财规划和投资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代数知识。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我国小学数学在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小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队伍带来教学建议和参考,从而更好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高效课堂前言:数学是一门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学科和基础学科。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今小学教育的发展要求。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应当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制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1.缺乏生活化教学目标小学的数学教学方式应当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于生活。
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数学教学设计,都偏离了生活化这一原则,注重教师填鸭式教学,将理论灌注到学生头脑里即可,生活化目标缺失现象非常明显。
虽然有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是考试,而并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严重偏离了教学生活化的目标。
数学课堂与生活脱离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流于表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与生活存在严重的脱节,归根究底,是因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重视的是数学的理论教学,而并非生活实践。
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对学生强调数学的问题解决答案是唯一的。
还有些数学教学方式又顾此失彼,过于重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答,而忽视了数学理论知识的作用,这样过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忽视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生活化中学习数学,学以致用
湖南省龙山县大安中心小学熊泽民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们强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就是指教师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因此,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
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使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作用的。
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
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
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
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
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三、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
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
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
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
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
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的。
只的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地砖、瓷砖。
又如,学习“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国旗旗杆的高。
每单元的知识学完后,我还组织学生说说本单元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有关,兴些例子来说明,使学生赶在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
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学生就会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精彩的世界。
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