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一、压轴题1.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AC =,BE=;(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①设AF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结果需化简.....);②求BE与CF的数量关系;(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求t为何值时,P、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2.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 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3)若∠MEN=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的大小.3.借助一副三角板,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1)如图1,∠AOC=度.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多少度?(2)如图2,∠1的度数比∠2度数的3倍还多30°,求∠2的度数;(3)利用图3,反向延长射线OA 到M ,OE 平分∠BOM ,OF 平分∠COM ,请按题意补全图(3),并求出∠EOF 的度数.4.东东在研究数学问题时遇到一个定义:将三个已经排好顺序数:x 1,x 2,x 3,称为数列x 1,x 2,x 3.计算|x 1|,122x x +,1233x x x ++,将这三个数的最小值称为数列x 1,x 2,x 3的最佳值.例如,对于数列2,-1,3,因为|2|=2,()212+-=12,()2133+-+=43,所以数列2,-1,3的最佳值为12. 东东进一步发现:当改变这三个数的顺序时,所得到的数列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如数列-1,2,3的最佳值为12;数列3,-1,2的最佳值为1;….经过研究,东东发现,对于“2,-1,3”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得到的不同数列中,最佳值的最小值为1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数列-4,-3,1的最佳值为(2)将“-4,-3,2”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 ,取得最佳值最小值的数列为 (写出一个即可);(3)将2,-9,a (a >1)这三个数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可得到若干个数列.若这些数列的最佳值为1,求a 的值.5.已知多项式3x 6﹣2x 2﹣4的常数项为a ,次数为b .(1)设a 与b 分别对应数轴上的点A 、点B ,请直接写出a = ,b = ,并在数轴上确定点A 、点B 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向B 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①若PA ﹣PB =6,求t 的值,并写出此时点P 所表示的数;②若点P 从点A 出发,到达点B 后再以相同的速度返回点A ,在返回过程中,求当OP =3时,t 为何值?6.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 、b 、c ,且满足|a +24|+|b +10|+(c -10)2=0;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t>0)秒,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Q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点P和点Q分别是点M和点N的对应点),连接MP、NQ,点K是线段MP的中点.(1)求点K的坐标;(2)若长方形PMN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B、C、D、E分别是点M、N、Q、P、K的对应点),当BC与x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OE,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的面积S(不要求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OD,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尺(∠M=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OM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1)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t秒,当OM恰好平分∠BOC时,如图2.①求t值;②试说明此时ON平分∠AOC;(2)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顺时针旋转,设∠AON=α,∠COM=β,当ON在∠AOC内部时,试求α与β的数量关系;(3)若将图1中的三角尺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射线OC也绕点O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请说明理由.10.已知: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度;(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在∠AOC的内部.试探究∠AOM与∠NOC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时,时间t的值为(直接写结果).11.如图,数轴上有A、B两点,且AB=12,点P从B点出发沿数轴以3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A点后立即按原速折返,回到B点后点P停止运动,点M始终为线段BP的中点(1)若AP=2时,PM=____;(2)若点A表示的数是-5,点P运动3秒时,在数轴上有一点F满足FM=2PM,请求出点F 表示的数;(3)若点P从B点出发时,点Q同时从A点出发沿数轴以2.5个单位长度/s的速度一直..向右运动,当点Q的运动时间为多少时,满足QM=2PM.12.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0)0(0)(0)x xx xx x>⎧⎪==⎨⎪-<⎩,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x x++-时,可令10x+=和20x-=,分别求得1x=-,2x=(称1-、2分别为|1|x+与|2|x-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和2x=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 (2)当1-≤2x <时,原式()()123x x =+--=;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13.已知:∠AOB 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平分线OD 、OE . (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 的度数;(2)如图②,若射线OC 在∠AOB 内部绕O 点旋转,当∠BOC=α时,求∠DOE 的度数. (3)如图③,当射线OC 在∠AOB 外绕O 点旋转时,画出图形,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14.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 表示数b,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b 满足|a+2|+(b+3a)2=0. (1)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 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 处放一个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个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小球的大小,可看做一个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15.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M 在射线OB 上,另一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 在∠BOC 的内部,当OM 平分∠BOC 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 的延长线OP (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 是∠AOC 的平分线;(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 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 与∠AOM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16,6,2;(2)①162x -②2BE CF =;(3)t=1或3或487或527 【解析】 【分析】(1)由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別是-4、12,可得AB 的长;由CE =8,CF =1,可得EF 的长,由点F 是AE 的中点,可得AF 的长,用AB 的长减去2倍的EF 的长即为BE 的长;(2)设AF =FE =x ,则CF =8-x ,用含x 的式子表示出BE ,即可得出答案 (3)分①当0<t ≤6时; ②当6<t ≤8时,两种情况讨论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1)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 ∴AB=16,∵CE=8,CF=1,∴EF=7, ∵点F 是AE 的中点,∴AF=EF=7,,∴AC=AF ﹣CF=6,BE=AB ﹣AE=16﹣7×2=2, 故答案为16,6,2;(2)∵点F 是AE 的中点,∴AF=EF , 设AF=EF=x,∴CF=8﹣x , ∴BE=16﹣2x=2(8﹣x ), ∴BE=2CF.故答案为①162x -②2BE CF =;(3) ①当0<t ≤6时,P 对应数:-6+3t ,Q 对应数-4+2t ,=4t t =2t =1PQ ﹣+2﹣(﹣6+3)﹣,解得:t=1或3;②当6<t ≤8时,P 对应数()33126t 22t ---=21 , Q 对应数-4+2t , 37=4t =t 2=12t PQ -﹣+2﹣()25﹣21,解得:48t=7或527; 故答案为t=1或3或487或527.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中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健2.(1)∠MEN =90°;(2)∠MEN =105°;(3)∠FEG =2α﹣180°,∠FEG =180°﹣2α. 【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2)根据∠MEN=∠NEF+∠FEG+∠MEG ,求出∠NEF+∠MEG 即可解决问题. (3)分两种情形分别讨论求解. 【详解】(1)∵EN 平分∠AEF ,EM 平分∠BEF ∴∠NEF =12∠AEF ,∠MEF =12∠BEF ∴∠MEN =∠NEF +∠MEF =12∠AEF +12∠BEF =12(∠AEF +∠BEF )=12∠AEB ∵∠AEB =180° ∴∠MEN =12×180°=90° (2)∵EN 平分∠AEF ,EM 平分∠BEG ∴∠NEF =12∠AEF ,∠MEG =12∠BEG∴∠NEF+∠MEG=12∠AEF+12∠BEG=12(∠AEF+∠BEG)=12(∠AEB﹣∠FEG)∵∠AEB=180°,∠FEG=30°∴∠NEF+∠MEG=12(180°﹣30°)=75°∴∠MEN=∠NEF+∠FEG+∠MEG=75°+30°=105°(3)若点G在点F的右侧,∠FEG=2α﹣180°,若点G在点F的左侧侧,∠FEG=180°﹣2α.【点睛】考查了角的计算,翻折变换,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3.(1)75°,150°;(2)15°;(3)15°.【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板的特殊性角的度数,求出∠AOC即可,把∠AOC、∠BOC、∠AOB相加即可求出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2)依题意设∠2=x,列等式,解方程求出即可;(3)依据题意求出∠BOM,∠COM,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MOE,∠MOF,即可求出∠EOF.【详解】解:(1)∵∠BOC=30°,∠AOB=45°,∴∠AOC=75°,∴∠AOC+∠BOC+∠AOB=150°;答:由射线OA,OB,OC组成的所有小于平角的和是150°;故答案为:75;(2)设∠2=x,则∠1=3x+30°,∵∠1+∠2=90°,∴x+3x+30°=90°,∴x=15°,∴∠2=15°,答:∠2的度数是15°;(3)如图所示,∵∠BOM=180°﹣45°=135°,∠COM=180°﹣15°=165°,∵OE为∠BOM的平分线,OF为∠COM的平分线,∴∠MOF=12∠COM=82.5°,∠MOE=12∠MOB=67.5°,∴∠EOF=∠MOF﹣∠MOE=1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列方程解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4.(1)3;(2)12;-3,2,-4或2,-3,-4.(3)a=11或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方法计算其相应的最佳值为即可;(2)按照三个数不同的顺序排列算出最佳值,由计算可以看出,要求得这些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只有当前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最小,最小只能为|−3+2|=1,由此得出答案即可;(3)分情况算出对应的数值,建立方程求得a的数值即可.【详解】(1)因为|−4|=4,-4-32=3.5,-4-312+=3,所以数列−4,−3,1的最佳值为3.故答案为:3;(2)对于数列−4,−3,2,因为|−4|=4,432--=72,432||2--+=52,所以数列−4,−3,2的最佳值为52;对于数列−4,2,−3,因为|−4|=4,||422-+=1,432||2--+=52,所以数列−4,2,−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4,−3,因为|2|=2,224-=1,432||2--+=52,所以数列2,−4,−3的最佳值为1;对于数列2,−3,−4,因为|2|=2,223-=12,432||2--+=52,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1 2∴数列的最佳值的最小值为223-=12,数列可以为:−3,2,−4或2,−3,−4.故答案为:12,−3,2,−4或2,−3,−4.(3)当22a+=1,则a=0或−4,不合题意;当92a-+=1,则a=11或7;当a=7时,数列为−9,7,2,因为|−9|=9,972-+=1,9722-++=0,所以数列2,−3,−4的最佳值为0,不符合题意;当972a-++=1,则a=4或10.∴a=11或4或10.【点睛】此题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理解新定义运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1)﹣4,6;(2)①4;②1319,22或【解析】【分析】(1)根据多项式的常数项与次数的定义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即可;(2)①根据PA﹣PB=6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出t的值,进而得到点P所表示的数;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Ⅰ)P在原点右边;(Ⅱ)P在原点左边.分别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除以速度即可.【详解】(1)∵多项式3x6﹣2x2﹣4的常数项为a,次数为b,∴a=﹣4,b=6.如图所示:故答案为﹣4,6;(2)①∵PA=2t,AB=6﹣(﹣4)=10,∴PB=AB﹣PA=10﹣2t.∵PA﹣PB=6,∴2t﹣(10﹣2t)=6,解得t=4,此时点P所表示的数为﹣4+2t=﹣4+2×4=4;②在返回过程中,当OP=3时,分两种情况:(Ⅰ)如果P在原点右边,那么AB+BP=10+(6﹣3)=13,t=132;(Ⅱ)如果P在原点左边,那么AB+BP=10+(6+3)=19,t=19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路程、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应用,数轴以及多项式的有关定义,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是解题的关键.6.(1) a=-24,b=-10,c=10;(2) 点P的对应的数是-443或4;(3) 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和偶次幂具有非负性可得a+24=0,b+10=0,c-10=0,解可得a、b、c的值;(2)分两种情况讨论可求点P的对应的数;(3)分类讨论: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当Q点到达C点后,当P 点在Q点右侧时,根据两点间的距离是8,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详解】(1)∵|a+24|+|b+10|+(c-10)2=0,∴a+24=0,b+10=0,c-10=0,解得:a=-24,b=-10,c=10;(2)-10-(-24)=14,①点P在AB之间,AP=14×221=283,-24+283=-443,点P的对应的数是-443;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AP=14×2=28,-24+28=4,点P的对应的数是4;(3)∵AB=14,BC=20,AC=34,∴t P=20÷1=20(s),即点P运动时间0≤t≤20,点Q到点C的时间t1=34÷2=17(s),点C回到终点A时间t2=68÷2=34(s),当P点在Q点的右侧,且Q点还没追上P点时,2t+8=14+t,解得t=6;当P在Q点左侧时,且Q点追上P点后,2t-8=14+t,解得t=22>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左侧时,14+t+8+2t-34=34,t=463<17(舍去);当Q点到达C点后,当P点在Q点右侧时,14+t-8+2t-34=34,解得t=623>20(舍去),当点P到达终点C时,点Q到达点D,点Q继续行驶(t-20)s后与点P的距离为8,此时2(t-20)+(2×20-34)=8,解得t=21;综上所述:当Q点开始运动后第6、21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掌握非负数的性质,再结合数轴解决问题.7.(1)﹣4,6﹣5t;(2)①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然后根据B在A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由点P 从点A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即可;(2)①由于点P和Q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追上Q时相遇,根据P比Q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追上点Q之前,第二种是点P追上点Q之后.【详解】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5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5t,故答案为﹣4,6﹣5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根据题意得5t=10+3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3a﹣5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3a+8=5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点睛】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8.(1)(4,8)(2)S△OAE=8﹣t(3)2秒或6秒【解析】【分析】(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3)存在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详解】(1)由题意得:PM=4,∵K是PM的中点,∴MK=2,∵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MN∥y轴,∴K(4,8);(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则OF⊥AE,F(0,8﹣t),∴OF=8﹣t,∴S△OAE=12OF•AE=12(8﹣t)×2=8﹣t;(3)存在,有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12OG•BG+12(BG+DH)•GH﹣12OH•DH,=12×2(6-t)+12×4(6﹣t+8﹣t)﹣12×6(8﹣t),=10﹣2t,∵S△OBD=S△OAE,∴10﹣2t=8﹣t,t=2;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8﹣t),∴OG=2,GH=4,BG=6﹣t,DH=8﹣t,OH=6,S△OBD=S△ODH﹣S四边形DBGH﹣S△OBG,=12OH•DH﹣12(BG+DH)•GH﹣12OG•BG,=12×2(8-t)﹣12×4(6﹣t+8﹣t)﹣12×2(6﹣t),=2t﹣10,∵S△OBD=S△OAE,∴2t﹣10=8﹣t,t=6;综上,t的值是2秒或6秒.【点睛】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9.(1)①t=3;②见解析;(2)β=α+60°;(3)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NOC=∠AOC-∠AON=90°-∠MOC即可得到结论;(3)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OC平分∠MON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①∵∠AOC=30°,OM平分∠BOC,∴∠BOC=2∠COM=2∠BOM=150°,∴∠COM=∠BOM=75°.∵∠MON=90°,∴∠CON=15°,∠AON+∠BOM=90°,∴∠AON=∠AOC﹣∠CON=30°﹣15°=15°,∴∠AON=∠CON,∴t=15°÷3°=5秒;②∵∠CON=15°,∠AON=15°,∴ON平分∠AOC.(2)∵∠AOC=30°,∴∠NOC=∠AOC-∠AON=90°-∠MOC,∴30°-α=90°-β,∴β=α+60°;(3)设旋转时间为t秒,∠AON=5t,∠AOC=30°+8t,∠CON=45°,∴30°+8t=5t+45°,∴t=5.即t=5时,射线OC第一次平分∠MON.【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0.(1)90°;(2)30°;(3)12秒或48秒.【解析】【分析】(1)依据图形可知旋转角=∠NOB,从而可得到问题的答案;(2)先求得∠AOC的度数,然后依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到∠NOC=60°-∠AON,∠AOM=90°-∠AON,然后求得∠AOM与∠NOC的差即可;(3)可分为当OM为∠BOC的平分线和当OM的反向延长为∠BOC的平分线两种情况,然后再求得旋转的角度,最后,依据旋转的时间=旋转的角度÷旋转的速度求解即可.【详解】(1)由旋转的定义可知:旋转角=∠NOB=90°.故答案为:90°(2)∠AOM﹣∠NOC=30°.理由:∵∠AOC:∠BOC=1:2,∠AOC+∠BOC=180°,∴∠AOC=60°.∴∠NOC=60°﹣∠AON.∵∠NOM=90°,∴∠AOM=90°﹣∠AON,∴∠AOM﹣∠NOC=(90°﹣∠AON)﹣(60°﹣∠AON)=30°.(3)如图1所示:当OM 为∠BOC 的平分线时,∵OM 为∠BOC 的平分线,∴∠BOM =∠BOC =60°,∴t =60°÷5°=12秒.如图2所示:当OM 的反向延长为∠BOC 的平分线时,∵ON 为为∠BOC 的平分线,∴∠BON =60°.∴旋转的角度=60°+180°=240°.∴t =240°÷5°=48秒.故答案为:12秒或48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解答本题主要应用了旋转的定义、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计算,求得三角板旋转的角度是解题的关键.11.(1)5 ;(2)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127t =或6t =. 【解析】【分析】(1)由AP=2可知PB=12-2=10,再由点M 是PB 中点可知PM 长度;(2)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则可求解出点M 表示的数是2.5,再由FM=2PM 可求解出FM=9,此时点F 可能在M 点左侧,也可能在其右侧;(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由题可知t=4秒时,点P 到达点A ,再经过4秒点P 停止运动;则分04t ≤≤和48t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由题可知即可QM=2PM=BP ,据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1)5 ;(2)∵点A 表示的数是5-∴点B 表示的数是7∵点P 运动3秒是9个单位长度,M 为PB 的中点∴PM=12PB=4.5,即点M 表示的数是2.5 ∵FM=2PM∴FM=9∴点F 表示的数是11.5或者-6.5(3)设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当04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P 左侧,则AB=AQ+QP+PB ,而QP=QM-PM=2PM-PM=12BP ,则可得12=2.5t+12⨯3t+3t=7t ,解得t=127; 当48t <≤时,由题可知QM=2PM=BP ,故点Q 位于点B 右侧,则PB=2QB ,则可得,()()123422.512t t --=-,整理得8t=48,解得6t =.【点睛】本题结合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3问要根据题干条件分情况进行讨论,作出图形更易理解.12.(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解析】【分析】(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详解】解:(1)2x =-和4x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x xx x⎧--<-⎪=+-≤<⎨⎪+≥⎩,【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13.(1)45°;(2)45°;(3)45°或135°.【解析】【分析】(1)由∠BOC的度数求出∠AOC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D与∠COE的度数,相加即可求出∠DOE的度数;(2)∠DOE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为∠AOC的一半,∠COE为∠COB的一半,而∠DOE=∠COD+∠COE,即可求出∠DOE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则∠DOE为45°;如图4,则∠DOE为135°.【详解】(1)如图,∠AOC=90°﹣∠BOC=20°,∵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AOC=10°,∠COE=12∠BOC=35°,∴∠DOE=∠COD+∠COE=45°;(2)∠DOE的大小不变,理由是:∠DOE=∠COD+∠COE=12∠AOC+12∠COB=12(∠AOC+∠COB)=12∠AOB=45°;(3)∠DOE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则∠DOE为45°;如图④,则∠DOE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45°;如图4所示,∵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12∠AOC,∠COE=12∠BOC,∴∠DOE=∠COD+∠COE=12(∠AOC+∠BOC)=12×270°=13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4.2+t6-2t或2t-6【解析】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设BC的长为x,则AC=2x,根据AB的长度得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C所表示的数;(3)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甲球运动的路程+OA的长,乙球到原点的距离分两种情况:(Ⅰ)当0<t≤3时,乙球从点B处开始向左运动,一直到原点O,此时OB的长度-乙球运动的路程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Ⅱ)当t>3时,乙球从原点O处开始向右运动,此时乙球运动的路程-OB的长度即为乙球到原点的距离;②分两种情况:(Ⅰ)0<t≤3,(Ⅱ)t>3,根据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1)、由题意知a=-2,b=6,故AB=8.(2)、设BC的长为x,则AC=2x, ∵BC+AC=AB,∴x+2x=8,解得x=83,∴C点表示的数为6-8 3=103.(3)①2+t;6-2t或2t-6.②当2+t=6-2t时,解得t=43,当2+t=2t-6时,解得t=8.∴t=43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非负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数轴,两点间的距离,有一定难度,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5.(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解析】整体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解:(1)如图②,∠AOC=120°,∴∠BOC=180°﹣120°=60°,又∵OM平分∠BOC,∴∠BOM=30°,又∵∠NOM=90°,∴∠BOM=90°﹣30°=60°,故答案为60°;(2)如图③,∵∠AOP=∠BOM=60°,∠AOC=120°,∴∠AOP=12∠AOC,∴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如图④,∵∠AOC=120°,∴∠AON=120°﹣∠NOC,∵∠MON=90°,∴∠AON=90°﹣∠AOM,∴120°﹣∠NOC=90°﹣∠AOM,即∠NOC﹣∠AOM=30°.。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来表示点A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AC=3BC,求点C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A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到达点B,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运动的时间为t,在此过程中存在t使得AC=3BC仍成立,求t的值.2.如图,已知∠AOB=120°,射线OP从OA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以每秒6°的速度,从OB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旋转,到达射线OA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返回并与射线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秒.(1)当t=2时,求∠POQ的度数;(2)当∠POQ=40°时,求t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OQ=12∠A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k+3)x+2=3x﹣2k的解.(1)求k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且BC=kAC,若点D 是AC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从点A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从点B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2QD?4.已知线段AD=80,点B、点C都是线段AD上的点.(1)如图1,若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BD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2)如图2,若BC=10,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BD的中点,求EF的长;(3)如图3,若AB=5,BC=10,点P、Q分别从B、C出发向点D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秒,点E为AQ的中点,点F为PD的中点,若PE=QF,求t的值.5.如图1,点A,B,C,D为直线l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上以A,B,C,D为端点的线段共有条;②若AC=5cm,BD=6cm,BC=1cm,点P为直线l上一点,则PA+PD的最小值为 cm;(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AQ+AE+AF=32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6.小明在一条直线上选了若干个点,通过数线段的条数,发现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规律,下边是他的探究过程及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实际问题.(1)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线段共有1条;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线段共有1+2=3条;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线段共有1+2+3=6条…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条.(2)总结规律: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线段共有条.(3)拓展探究: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OA、OB形成1个角∠AOB(∠AOB<180°);在∠AOB内部再加一条射线OC,此时具有公共端点的三条射线OA、OB、OC共形成3个角;以此类推,具有公共端点的n条射线OA、OB、OC…共形成个角(4)解决问题:曲沃县某学校九年级1班有45名学生毕业留影时,全体同学拍1张集体照,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共拍了多少张照片?如果照片上的每位同学都需要1张照片留作纪念,又应该冲印多少张纸质照片?7.如图1,在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 与O 重合,D 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 平分∠ACE ,则∠AOF=_______;(2)如图2,将∠DCE 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 ①当t=1时,α=_________;②猜想∠BCE 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 1C 1E 1与∠DCE 重合,将∠DCE 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 1C 1E 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1顺时针旋转30t 度,作C 1F 1平分∠AC 1E 1,记∠D 1C 1F 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 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 的值.8.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他两点的“倍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满足2AB BC =,此时点B 是点,A C 的“倍联点”.若数轴上点M 表示3-,点N 表示6,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点123,,D D D 分別对应0,3. 5和11,则点_________是点,M N 的“倍联点”,点N 是________这两点的“倍联点”;(2)已知动点P 在点N 的右侧,若点N 是点,P M 的倍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 9.(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10.已知AOB ∠是锐角,2AOC BOD ∠=∠.(1)如图,射线OC ,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AOD AOC ∠>∠),AOB ∠与COD ∠互余;①若60AOB ︒∠=,求BOD ∠的度数; ②若OD 平分BOC ∠,求BOD ∠的度数.(2)若射线OD 在AOB ∠的内部,射线OC 在AOB ∠的外部,AOB ∠与COD ∠互补.方方同学说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圆圆同学说:这个问题要分类讨论,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是确定的,另一种情况下BOD ∠的度数不确定.你认为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11.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12.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2)4或10;(3)t的值为167和329【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 到达B之后,即t>3时,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再结合进行取舍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AB=6﹣(﹣2)=8答:AB的值为8.(2)设点C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2)|=3|x﹣6|∴|x+2|=3|x﹣6|∴x+2=3x﹣18或x+2=18﹣3x∴x=10或x=4答:点C表示的数为4或10.(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C表示的数为4,点A运动t秒后所表示的数为﹣2+t,①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4+2(t﹣2)=2t ∴AC=t+2,BC=6﹣2t∴t+2=3(2t﹣6)解得t=16 7②点C到达B之后,即t>3时,点C表示的数为6﹣2(t﹣3)=12﹣2t ∴AC=|﹣2+t﹣(12﹣2t)|=|3t﹣14|,BC=6﹣(12﹣2t)=2t﹣6∴|3t﹣14|=3(2t﹣6)解得t=329或t=43,其中43<3不符合题意舍去答:t的值为167和32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绝对值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180 11或1807,使得∠POQ=12∠AOQ.【解析】【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t=30;(1)当t=2时,得到∠AOP=2t=4°,∠BOQ=6t=12°,利用∠POQ =∠AOB-∠AOP-∠BOQ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 (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30时,2t–(6t -120)=12(6t -120),t=1807.答:存在t=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12∠AOQ.【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3.(1)2;(2)1cm;(3)910秒或116秒【解析】【分析】(1)将x=﹣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为线段AB上靠近A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和B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秒后有PD=2QD,用x表示P和Q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在PQ之间时,②当点Q在PD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把x=﹣3代入方程(k+3)x+2=3x﹣2k得:﹣3(k+3)+2=﹣9﹣2k,解得:k=2;故k=2;(2)当C在线段AB上时,如图,当k=2时,BC=2AC,AB=6cm,∴AC=2cm,BC=4cm,∵D为AC的中点,∴CD=12AC=1cm.即线段CD的长为1cm;(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 ∴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 ∵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 ∵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4.(1)MN =40;(2)EF=35;(3)509=t 或t =12. 【解析】 【分析】(1)由MN =BM+BN =1122AB BD +即可求出答案; (2)根据EF =AD ﹣AE ﹣DF ,可求出答案;(3)可得PE =AE ﹣AB ﹣BP =52t +,DF =752t -,则QF =55722t -或75522t -,由PE =QF 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1)∵M 为AB 的中点,N 为BD 的中点,∴12BM AB =,12BN BD =,∴MN =BM+BN =1122AB BD +=11804022AD =⨯=; (2)∵E 为AC 的中点,F 为BD 的中点,∴12AE AC =,12DF BD =,()()1111352222EF AD AE DF AD AC BD AD AD BC AD BC =--=-+=-+=-=∴(3)运动t 秒后,AQ =AC+CQ =15+4t ,∵E 为AQ 的中点, ∴115222AE AQ t ==+, ∴1552522PE AE AB BP t t t =--=+--=+, ∵DP =DB ﹣BP =75﹣t ,F 为DP 的中点,∴175222tDF DP ==-, 又DQ =DC ﹣CQ =65﹣4t ,∴755576542222t QF DQ DF t t =-=--+=-, 或75522QF DF DQ t =-=-, 由PE =QF 得:52t +=55722t -或52t +=55722t - 解得:509=t 或t =1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线段的中点,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5.(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6.(1)45;(2)(1)2n n -;(3)(1)2n n -;(4)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解析】【分析】(1)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10的和;(2)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n 的和;(3)将角的两边看着线段的两个端点,那么角的个数与直线上线段的问题一样,根据线段数的规律探究迁移可得答案;(4)把45名学生看着一条直线上的45点,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看着两点成的线段,那么根据(2)的规律即可求出两人合影拍照多少张,再加上集体照即可解答共拍照片张数,然后根据两人合影冲印,集体合影45张计算总张数即可.【详解】解:(1) 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1+2+3+……+10=45(条).故答案为:45;(2) 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122)3(1n n n ⋯⋯+=-+++条. 故答案为:(1)2n n -; (3)由(2)得: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1)2n n -个角; 故答案为:(1)2n n -; (4)解:4545-119912+=() 45×(45-1)+1×45=2025 答: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计数问题,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规律,此类题目容易数重或遗漏,要特别注意.7.(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 ,3t 2=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 ,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 ;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 ,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 ,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3)根据α=∠FCA-∠DCA ,β=∠AC 1D 1+∠AC 1F 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详解】(1)∵∠ACE=90°,CF 平分∠ACE∴∠AOF=12∠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ACE=90°+30°=120°∵CF 平分∠ACE∴∠ACF=60°,α=∠DCF=∠ACF-30°=30°故答案为:30°;②∠BCE=2α,证明如下: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BCE=180-(90+30t)=(90-30t)度∵CF 平分∠ACE∴∠ACF=12∠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 ∴2∠DCF=2(45-15t)= 90-30t=∠BCE即∠BCE=2α(3)α=∠FCA-∠DCA=12(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12(90-30t)=45+15t ||45βα-=︒|30t|=45° ∴3t 2=【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1D ;2D ,3D (2)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D 1,D 2,D 3三点与M,N 的距离,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得到答案;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分以下情况列方程求解:①2NP NM =;②2NP NM =.【详解】解:(1)D 1M=3,D 1N=6,2D 1M=D 1N ,故D 1符合题意;D 2M=6.5,D 2N=2.5,故D 2不符合题意;D 3M=14,D 3N=5,故D 3不符合题意;因此点D 1是点,M N 的“倍联点”.又2D 2N= D 3N ,∴点N 是D 2,D 3的“倍联点”.故答案为:D 1;D 2,D 3.(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第一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62[6(3)]x -=⨯--,解得24x =.第二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2(6)6(3)x -=--, 解得:212x =. 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9.(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2AB ,于是可求;(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4n -=0,解得:n=4.故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M 为线段PB 的中点,∴PM= 12PB . 同理:PN= 12AP .. ∴MN=PN+PM=12(PB+AP )= 12AB= 12×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2)设AB=a ,BP=b ,则PA+PB=a+b+b=a+2b .∵C 是AB 的中点,1122BC AB a ∴== 12PC PB BC a b ∴=+=+ 2212PA PB a b PC a b ++∴==+, 所以PA PB PC+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1)①10°,②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根据∠AOB 与∠COD 互余求出∠COD ,再利用角度的和差关系求出∠AOC+∠BOD=30°,最后根据∠AOC=2∠BOD 即可求出∠BOD ;②设∠BOD=x ,根据角平分线表示出∠COD 和∠BOC ,根据∠AOC=2∠BOD 表示出∠AOC ,最后根据∠AOB 与∠COD 互余建立方程求解即可;(2)分两种情况讨论:OC 靠近OA 时与OC 靠近OB 时,画出图形分类计算判断即可.【详解】解:(1)①∵∠AOB 与∠COD 互余,且∠AOB=60°,∴∠COD=90°-∠AOB=30°,∴∠AOC+∠BOD=∠AOB -∠COD=60°-30°=30°,∵∠AOC=2∠BOD ,∴2∠BOD+∠BOD=30°,∴∠BOD=10°;②设∠BOD=x ,∵OD 平分∠BOC ,∴∠BOD=∠COD=x ,∠BOC=2∠BOD=2x ,∵∠AOC=2∠BOD ,∴∠AOC=2x ,∴∠AOB=∠AOC+∠COD +∠BOD=4x ,∵∠AOB 与∠COD 互余,∴∠AOB+∠COD=90°,即4x+x =90°,∴x =18°,即∠BOD=18°;(2)圆圆的说法正确,理由如下:当OC靠近OB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BOC+∠BOD,∴∠AOD+∠BOD+∠BOC+∠BOD=180°,∵∠AOC=∠AOD+∠BOD+∠BOC,∴∠AOC+∠BOD=180°,∵∠AOC=2∠BOD,∴2∠BOD+∠BOD=180°,∴∠BOD=60°;当OC靠近OA时,如图所示,∵∠AOB与∠COD互补,∴∠AOB+∠COD=180°,∵∠AOB=∠AOD+∠BOD,∠COD=∠AOC+∠AOD,∴∠AOD+∠BOD+∠AOC+∠AOD=180°,∵∠AOC=2∠BOD,∴∠AOD+∠BOD+2∠BOD +∠AOD=180°,即3∠BOD+2∠AOD=180°,∵∠AOD不确定,∴∠BOD也不确定,综上所述,当OC靠近OB时,∠BOD的度数为60°,当OC靠近OA时,∠BOD的度数不确定,所以圆圆的说法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角的计算,正确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分情况画出图形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11.(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解得:∠COD=18.75°,∴∠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AOC=90°,∠DOE=60°,∴90°+60°+∠COD=7∠COD,∴∠COD=25°,∴∠AOE=7×25°=175°,即∠AOE=131.25°或1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12.(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CM=14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解析版)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解析版)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解析版)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到达射线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 返回并与射线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t =2时,求∠POQ 的度数; (2)当∠POQ =40°时,求t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POQ =12∠A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1)求线段AB 长度(2)若点D 在数轴上,且3DA DB =,求点D 对应的数(3)若点A 的速度为7个单位长度/秒,点B 的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点O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A ,B ,O 同时向右运动,几秒后,3?OA OB =3.点O 在直线AD 上,在直线AD 的同侧,作射线OB OC OM ,,平分AOC ∠. (1)如图1,若40AOB ∠=,60COD ∠=,直接写出BOC ∠的度数为 ,BOM ∠的度数为 ;(2)如图2,若12BOM COD ∠=∠,求BOC ∠的度数; (3)若AOC ∠和AOB ∠互为余角且304560AOC ∠≠,,,ON 平分BOD ∠,试画出图形探究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5.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90COD ∠=︒ ,射线OE 平分AOD ∠,设COE α∠=.(1)如图①所示,若25α=︒,则BOD ∠= .(2)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③的位置,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④的位置,继续探究BOD ∠和COE ∠的数量关系,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6.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他两点的“倍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满足2AB BC =,此时点B 是点,A C 的“倍联点”.若数轴上点M 表示3-,点N 表示6,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点123,,D D D 分別对应0,3. 5和11,则点_________是点,M N 的“倍联点”,点N 是________这两点的“倍联点”;(2)已知动点P 在点N 的右侧,若点N 是点,P M 的倍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 7.(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8.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在直线AB 同侧任作射线OC 、OD ,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 作射线OE ,当OE 恰好为∠AOC 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 ,使得OF 平分∠BOD ,则∠EOF 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2)如图2,过点O 作射线OE ,当OE 恰好为∠AOD 的角平分线时,求出∠BOD 与∠COE 的数量关系;(3)过点O 作射线OE ,当OC 恰好为∠AOE 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 ,使得OF 平分∠COD ,若∠EOC=3∠EOF ,直接写出∠AOE 的度数 9.已知∠AOD =160°,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平分∠AOB,ON平分∠BOD.当OB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求∠MON的大小;(2)如图2,若∠BOC=20°,OM平分∠AOC,ON平分∠BOD.当∠BOC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求∠MON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若∠AOB=10°,当∠B0C在∠AOD内绕着点O以2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时,∠AOM=23∠DON.求t的值.10.如图1,射线OC在∠AOB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是∠AOB的“奇分线”,如图2,∠MPN=42°:(1)过点P作射线PQ,若射线PQ是∠MPN的“奇分线”,求∠MPQ;(2)若射线PE绕点P从PN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1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12.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180 11或1807,使得∠POQ=12∠AOQ.【解析】【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t=30;(1)当t=2时,得到∠AOP=2t=4°,∠BOQ=6t=12°,利用∠POQ =∠AOB-∠AOP-∠BOQ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 ≤30时,2t –(6t -120)=12(6t -120),t=1807. 答:存在t =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 =12∠AOQ .【分析】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 2.(1)3;(2)12或74-;(3)13秒或79秒 【解析】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可得方程314x x +=+,解之即可;(3)设t 秒后,OA=3OB ,根据题意可得47312t t t t -+-=-+-,解之即可. 【详解】解:(1)∵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线段AB 的长度为:-1-(-4)=3; (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DA=3DB , 则314x x +=+,则()314x x +=+或()314x x +=--, 解得:x=12或x=74-, ∴点D 对应的数为12或74-; (3)设t 秒后,OA=3OB , 则有:47312t t t t -+-=-+-, 则4631t t -+=-+,则()4631t t -+=-+或()4631t t -+=--+, 解得:t=13或t=79, ∴13秒或79秒后,OA=3O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数轴的运用和绝对值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3.(1)80°,20°;(2)90°;(3)当030AOB <∠<时,45BOM CON ∠+∠=;当3090AOB <∠<,45CON BOM ∠-∠=,理由见解析【解析】 【分析】(1)利用平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出结论 (2)设AOM COM x ∠=∠=,再根据已知12BOM COD ∠=∠得出∠BOM=90°-x , 再利用BOC BOM COM ∠=∠+∠即可得出结论(3)分030AOB <∠<,3090AOB <∠<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详解】解:(1)∵∠AOB=40°,∠COD=60°∴∠BOC=180°-∠AOB -∠COD=80°,∠AOC=180°-∠COD =120° ∵OM 平分∠AOC ∴∠AOM=60°∴∠BOM=∠AOM-∠AOB =20° 故答案为:80°,20° (2)∵OM 平分∠AOC∴设AOM COM x ∠=∠=,则1802COD x ∠=- ∵12BOM COD ∠=∠ ∴()11802902BOM x x ∠=-=- ∴9090BOC BOM COM x x ∠=∠+∠=-+= (3)当030AOB <∠<时,即OB 在OM 下方时 设AOB x ∠= ∴90AOC x ∠=- ∴1452AOM x ∠=-∴13454522BOM x x x ∠=--=- ∴119022DOA DOB x ∠==-.∴13909022CON DOC DON x x x ∠=∠-∠=+-+= ∴45BOM CON ∠+∠=②当3090AOB <∠<,即OB 在OM 上方时设AOB x ∠= ∴90AOC x ∠=- ∴1452AOM x ∠=- ∴3452BOM x ∠=- ∴1809090DOC x x ∠=-+=+, ∵ON 平分BOD ∠,∴119022DON BOD x ∠=∠=- ∴32CON x ∠=∴45CON BOM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相关计算,难度适中,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和邻补角相加等于180°的知识点;同时,里面的小题从易到难,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 【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 ∴∠BOD=90°,∠BOE=∠DOE=12∠BOD =45° ∵85AOE ∠=∴∠AOB=∠AOE +∠BOE=130° ∵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 ∵AOC DOE ∠=∠ ∴65-5t=5t -45 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65°-10m ,∠BOE=45°-5m ∵45AOC EOB ∠=∠ ∴65-10m =45(45-5m )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10m -65°,∠BOE=45°-5m∵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5m -45°∵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5.(1)50;(2)2BOD α∠=;(3)2α;(4)3602α︒-【解析】【分析】(1)根据“∠COD=90°,∠COE=25°”求出∠DOE 的度数,再结合角平分线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2)重复(1)中步骤,将∠COE 的度数代替成α计算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图得出∠DOE=∠COD-∠COE=90°-α,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图得出∠DOE=∠COE-∠COD=α-90°,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COD=90°,∠COE=25°∴∠DOE=∠COD-∠COE=65°又OE 平分∠AOD∴∠AOD=2∠DOE=130°∴∠BOD=180°-∠AOD=50°(2)∵∠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3)∵∠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4)∵∠COD=90°,∠COE=α∴∠DOE=∠COE-∠COD=α-90° 又OE 平分∠AOD∴∠AOD=2∠DOE=2?α-180°∴∠BOD=180°-∠AOD=360°-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求角度,难度适中,涉及到了角平分线以及平角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6.(1)1D ;2D ,3D (2)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D 1,D 2,D 3三点与M,N 的距离,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得到答案;(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分以下情况列方程求解:①2NP NM =;②2NP NM =.【详解】解:(1)D 1M=3,D 1N=6,2D 1M=D 1N ,故D 1符合题意;D 2M=6.5,D 2N=2.5,故D 2不符合题意;D 3M=14,D 3N=5,故D 3不符合题意;因此点D 1是点,M N 的“倍联点”.又2D 2N= D 3N ,∴点N 是D 2,D 3的“倍联点”.故答案为:D 1;D 2,D 3.(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第一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62[6(3)]x -=⨯--,解得24x =.第二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2(6)6(3)x -=--, 解得:212x =. 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7.(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2AB ,于是可求;(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4n -=0,解得:n=4.故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M 为线段PB 的中点,∴PM= 12PB . 同理:PN= 12AP .. ∴MN=PN+PM=12(PB+AP )= 12AB= 12×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2)设AB=a ,BP=b ,则PA+PB=a+b+b=a+2b .∵C 是AB 的中点,1122BC AB a ∴== 12PC PB BC a b ∴=+=+2212PA PB a bPC a b++∴==+,所以PA PBPC+的值不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8.(1)135°;(2)∠BOD=2∠COE;(3)67.5°.【解析】【分析】(1)由∠COD=90°,则∠AOC+∠BOD=90°,由OE平分∠AOC,OF平分∠BOD,得∠COE+∠DOF=45°,即可求出∠EOF的度数;(2)由题意得出∠BOD+∠AOC=90°,∠BOD=180°-∠AOD,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3)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OC=∠COE,∠COF=∠DOF=45°,再由∠BOD+∠AOC=90°,设∠EOF=x,则∠EOC=3x,∠COF=4x,根据题意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如图:∵∠COD=90°,∴∠AOC+∠BOD=90°,∵OE平分∠AOC,OF平分∠BOD,∴∠COE+∠DOF=11()904522AOC BOD∠+∠=⨯︒=︒,∴∠EOF=∠COE+∠COD+∠DOF=45°+90°=135°;故答案为:135°;(2)∠BOD=2∠COE;理由如下:如图,∵∠COD=90°.∴∠BOD+∠AOC=90°,∵OE平分∠AOD,∴∠AOE=∠DOE=12∠AOD,又∵∠BOD=180°-∠AOD,∴∠COE=∠AOE-∠AOC=12∠AOD-(90°-∠BOD)=12(180°-∠BOD)-90°+∠BOD=12∠BOD,∴∠BOD=2∠COE;(3)如图,∵OC为∠AOE的角平分线,OF平分∠COD,∴∠AOC=∠COE,∠COF=∠DOF=45°,∵∠EOC=3∠EOF,设∠EOF=x,则∠EOC=3x,∴∠COF=4x,∴∠AOE=2∠COE=6x,∠DOF=4x,∵∠COD=90°,∴4x+4x=90°,解得:x=11.25°,∴∠AOE=6×11.25°=6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的互余关系、邻补角定义以及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得出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1)∠MON的度数为80°;(2)∠MON的度数为70°或90°;(3)t的值为21.【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画图形,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3)根据(2)中前一种情况用含t的式子表示角度,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解.【详解】解:(1)因为∠AOD=160°,OM平分∠AOB,ON平分∠BOD,所以∠MOB=12∠AOB,∠BON=12∠BOD,即∠MON=∠MOB+∠BON=12∠AOB+12∠BOD=12(∠AOB+∠BOD)=12∠AOD=80°,答:∠MON的度数为80°;(2)因为OM平分∠AOC,ON平分∠BOD,所以∠MOC=12∠AOC,∠BON=12∠BOD,①射线OC在OB左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80°﹣20°=70°;②射线OC在OB右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40°+20°=90°;答:∠MON的度数为70°或90°.(3)∵射线OB从OA逆时针以2°每秒的速度旋转t秒,∠COB=20°,∴根据(2)中的第一种情况,得∠AOC=∠AOB+∠COB=2t°+10°+20°=2t°+30°.∵射线OM平分∠AOC,∴∠AOM=12∠AOC=t°+15°.∵∠BOD=∠AOD﹣∠BOA,∠AOD=160°,∴∠BOD=150°﹣2t°.∵射线ON平分∠BOD,∴∠DON=12∠BOD=75°﹣t°.又∵∠AOM:∠DON=2:3,∴(t+15):(75﹣t)=2:3,解得t=21.根据(2)中的第二中情况,观察图形可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AOB=10°.答:t的值为21.【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已设)角,去计算或者表示未知角.10.(1)10.5°或14°或28°或31.5°;(2)74或218或212或634【解析】【分析】(1)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即可求解;(2)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得到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1,∵∠MPN=42°,∵当PQ是∠MPN的3等分线时,∴∠MPQ=13∠MPN=13×42°=14°或∠MPQ=23∠MPN=23×42°=28°∵当PQ是∠MPN的4等分线时,∴∠MPQ=14∠MPN==14×42°=10.5°或∠MPQ=34∠MPN=34×42°=31.5°;∠MPQ=10.5°或14°或28°或31.5°;(2)依题意有①当3×8t=42时,解得t=74;②当2×8t=42时,解得t=218;③当8t=2×42时,解得t=212.④当8t=3×42时,解得:t=634,故当t为74或218或212或634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新定义奇分线,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奇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1.(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2.(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初一数学上册压轴题测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ABC ,P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A 、B 、C 、P 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PB 、PC ,设∠PBA =s°,∠PCA =t°,∠BPC =x°,∠BAC =y°.(1)如图,当点 P 在ABC 内时,①若 y =70,s =10,t =20,则 x = ;②探究 s 、t 、x 、y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得到的结论.(2)当点 P 在ABC 外时,直接写出 s 、t 、x 、y 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并画出相应的图形.2.如图,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60BAC ∠=︒,()0,43A ,8AB =,点B 、C 在x 轴上且关于y 轴对称.(1)求点C 的坐标;(2)动点P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 出发沿x 轴正方向向终点C 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点P 到直线AC 的距离PD 的长为d ,求d 与t 的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点P 到AC 的距离PD 为33AP ,作ACB ∠的平分线分别交PD 、PA 于点M 、N ,求MN 的长.3.已知在△ABC 中,AB =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 =60°,∠MBN =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①求证:∠1=∠2;②如图2,若BF =2AF ,连接CF ,求证:BF ⊥CF ;(2)如图3,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 =∠BAC =2∠CFE ,求ABF ACF S S 的值.4.(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5.问题情景: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且满足∠ADE =60°,DE 交等边三角形外角平分线于点E .试探究AD 与DE 的数量关系.操作发现:(1)小明同学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 ,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论证就可以解决问题,请您按照小明同学的方法确定AD 与DE 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类比探究:(2)如图2,当点D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除B、C外),其他条件不变,试猜想AD与D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拓展应用:(3)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且满足CD=BC,在图3中补全图形,直接判断△ADE的形状(不要求证明).6.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SAS”、“ASA”、“AAS”、“SSS”)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HL”)后,我们继续对“两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进行研究.(初步思考)我们不妨将问题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DEF中,AC=DF,BC=EF,∠B=∠E,然后,对∠B进行分类,可分为“∠B是直角、钝角、锐角”三种情况进行探究.(深入探究)第一种情况:当∠B是直角时,△ABC≌△DEF.(1)如图①,在△ABC和△DEF中,AC=DF,BC=EF,∠B=∠E=90°,根据______,可以知道Rt△ABC≌Rt△DEF.第二种情况:当∠B 是钝角时,△ABC ≌△DEF .(2)如图②,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钝角.求证:△ABC ≌△DEF .第三种情况:当∠B 是锐角时,△ABC 和△DEF 不一定全等.(3)在△ABC 和△DEF 中,AC =DF ,BC =EF ,∠B =∠E ,且∠B 、∠E 都是锐角.请你用直尺在图③中作出△DEF ,使△DEF 和△ABC 不全等,并作简要说明.7.如图,若要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 ,b 是否互相平行,我们可以采用将纸条沿AB 折叠的方式来进行探究.(1)如图1,展开后,测得12∠=∠,则可判定a//b ,请写出判定的依据_________; (2)如图2,若要使a//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3)如图3,纸带两条边线a ,b 互相平行,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C ,若将纸带沿11A B (1A ,1B 分别在边线a ,b 上)再次折叠,折叠后的边线b 与a 交于点1C ,AB//11A B ,137BB AC ==,,求出1AC 的长.8.如图,在等边ABC ∆中,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以CD 为一边在CD 的下方作等边CDE ∆,连结BE .(1)求CAM ∠的度数;(2)若点D 在线段AM 上时,求证:ADC BEC ∆≅∆;(3)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设直线BE 与直线AM 的交点为O ,试判断AOB ∠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9.在△ABC 中,∠BAC =45°,CD ⊥AB ,垂足为点D ,M 为线段DB 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 在直线AC 左上方且∠NCM =135°,CN =CM ,如图①.(1)求证:∠ACN =∠AMC ;(2)记△ANC 得面积为5,记△ABC 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 S AB=; (3)延长线段AB 到点P ,使BP =BM ,如图②.探究线段AC 与线段DB 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 ,AN =CP 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C 与△ABC 关于直线AC 对称,AE 与CD 垂直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EAF =45°,且AF 与AB 在AE 的两侧,EF ⊥AF .(1)依题意补全图形.(2)①在AE 上找一点P ,使点P 到点B ,点C 的距离和最短;②求证: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1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OC 的直角顶点O 为原点,以OC ,OA 所在直线为轴和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A (0,a ),C (b ,0a 6b 80--=.(1)a = ;b = ;直角三角形AOC 的面积为 .(2)已知坐标轴上有两动点P ,Q 同时出发,P 点从C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匀速移动,Q 点从O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到达O 点整个运动随之结束.AC 的中点D 的坐标是(4,3),设运动时间为t 秒.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DOC =∠D CO ,点G 是第二象限中一点,并且y 轴平分∠GOD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连接接CE 交OD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探究∠GOD ,∠OHC ,∠A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12.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MF NF ⊥于F ,点A 、C 分别在NF 和MF 上,作线段AB 和CD (如图1),使90FAB MCD ∠-∠=︒.求证://AB CD ”.(1)聪聪同学给出一种证明问题的辅助线: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请你根据聪聪同学提供的辅助线(或自己添加其它辅助线),给出问题的证明. (2)若点E 在直线CD 下方,且知30BED ∠=︒,直接写出ABE ∠和CDE ∠之间的数量关系.13.在△ABC 中,AB =AC ,D 是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一条边在AD 的右侧作△ADE ,使AE =AD ,∠DAE =∠BAC ,连接CE .(1)如图,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若∠BAC =40°,则∠ACE = ,∠DCE = ,BC 、DC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2)设∠BAC =α,∠DCE =β.①当点D 在BC 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D 在直线BC 上(不与B ,C 两点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3)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试探究∠ACB 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无需写出求解过程).14.(1)如图1,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AD ,BE 相交于点P ,求证:BE AD =.(2)如图2,在BCD 中,若120BCD ∠<︒,分别以BC ,CD 和BD 为边在BCD 外部作等边ABC ,等边CDE △,等边BDF ,连接AD 、BE 、CF 恰交于点P . ①求证:AD BE CF ==;②如图2,在(2)的条件下,试猜想PB ,PC ,PD 与BE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5.探究发现:如图①,在ABC 中,内角ACB ∠的平分线与外角AB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1)若80A ∠=︒,则E ∠= ;若50A ∠=︒,则E ∠= ;(2)由此猜想:A ∠与E ∠的关系为 (不必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②,四边形ABCD 的内角DCB ∠与外角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 CD .(3)若125A ∠=︒,95D ∠=︒,求F ∠的度数,由此猜想F ∠与A ∠,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16.已知//,MN GH 在Rt ABC 中,90,30ACB BAC ∠=︒∠=︒,点A 在MN 上,边BC 在GH 上,在Rt DEF △中,90,DFE ∠=︒边DE 在直线AB 上,45EDF ∠=︒; (1)如图1,求BAN ∠的度数;(2)如图2,将Rt DEF △沿射线BA 的方向平移,当点F 在M 上时,求AFE ∠度数; (3)将Rt DEF △在直线AB 上平移,当以A D F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FAN ∠度数.17.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适当的变形,可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例如:若3,1a b ab ,求22a b +的值. 解:因为3,1a b ab 所以()29,22a b ab +==所以2229,22a b ab ab ++==得227a b +=.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解决下列问题:(1)若228,40x y x y +=+=,求xy 的值;(2)①若()45x x -=,则()224x x -+= ; ②若()()458x x --=则()22()45x x -+-= ; (3)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以AC BC 、为边向两边作正方形,设6AB =,两正方形的面积和1218S S +=,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18.(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①如图①,D ,E 分别是边AC ,AB 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交于点F ,则∠BFE 的度数是 度;②如图②,D ,E 分别是边AC ,BA 延长线上的点且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此时∠BFE 的度数是 度;(2)如图③,在△ABC 中,AC=BC ,∠ACB 是锐角,点O 是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点D ,E 分别在AC ,OA 的延长线上,AE=CD ,BD 与EC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若∠ACB=α,求∠BFE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19.如图,在ABC ∆中,90,,8ACB AC BC AB cm ∠=︒==,过点C 做射线CD ,且//CD AB ,点P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均匀运动,速度为3/cm s ;同时,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 s ,当点Q 停止运动时,点P 也停止运动.连接,PQ CQ ,设运动时间为()()08t s t <<.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有t 的代数式表示CP 和BQ 的长度;(2)当2t =时,请说明//PQ BC ;(3)设BCQ ∆的面积为()2S cm ,求S 与t 之间的关系式. 20.在ABC ∆中,若存在一个内角角度,是另外一个内角角度的n 倍(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称ABC ∆为n 倍角三角形.例如,在ABC ∆中,80A ∠=︒,75B ∠=︒,25C ∠=︒,可知3∠=∠B C ,所以ABC ∆为3倍角三角形.(1)在ABC ∆中,55A ∠=︒,25B ∠=︒,则ABC ∆为________倍角三角形;(2)若DEF ∆是3倍角三角形,且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外一个内角的余角的度数的13,求DEF ∆的最小内角. (3)若MNP ∆是2倍角三角形,且90M N P ∠<∠<∠<︒,请直接写出MNP ∆的最小内角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100;②x=y+s+t;(2)见详解.【解析】【分析】(1)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②结论:x=y+s+t.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证明;(2)分6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1)①∵∠BAC=70°,∴∠ABC+∠ACB=110°,∵∠PBA=10°,∠PCA=20°,∴∠PBC+∠PCB=80°,∴∠BPC=100°,∴x=100,故答案为:100.②结论:x=y+s+t.理由:∵∠A+∠ABC+∠ACB=∠A+∠PBA+∠PCA+∠PBC+∠PCB=180°,∠PBC+∠PCB+∠BPC=180°,∴∠A+∠PBA+∠PCA=∠BPC,∴x=y+s+t.(2)s、t、x、y之间所有可能的数量关系:如图1:s+x=t+y;如图2:s+y=t+x;如图3:y=x+s+t;如图4:x+y+s+t=360°;如图5:t=s+x+y ;如图6:s=t+x+y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1)C (4,0);(2)433d t =;(3)103MN =【解析】【分析】(1)根据对称的性质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2)利用面积法可求得AC PD PC OA ⋅=⋅,再利用坐标系中点的特征即可求得答案; (3)利用(2)的结论求得2BP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ABO CBQ ∆∆≌,求得43CQ AO ==,利用面积法求得437QN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详解】(1)∵点B 、C 关于y 轴对称,∴12OB OC BC ==, ∴AB AC =,∵60BAC ∠=︒,∴ABC ∆为等边三角形,∴8AB BC AC ===,∴142OC BC ==, ∴点C 的坐标为:()4,0C ;(2)连接AP ,∵1122APC S AC PD PC OA ∆=⋅=⋅, ∴AC PD PC OA ⋅=⋅,∵(0,43A ,∴43OA =∵2BP t =,∴82PC t =-,∵8AC =, ∴433PC OA PD t AC ⋅==-, 即:433d t =-;(3)∵点P 到AC 的距离为33,∴43333d t =-=,∴1t =,∴2BP =,延长CN 交AB 于点Q ,过点N 作NE x ⊥轴于点E ,连接PQ 、BN ,∵CQ 为ACB ∠的角平分线,ABC ∆为等边三角形,∴1302BCQ ACB ∠=∠=︒,CQ AB ⊥, ∵1302BAO BAC ∠=∠=︒,AB BC =, ∴ABO CBQ ∆∆≌,∴43CQ AO ==设2QN a =,在Rt CNE ∆中,30QCB ∠=︒,∴11(432)2322NE CN a a ===, ∵ABP ABN BPN S S S ∆∆∆=+,∴111222BP OA AB QN BP NE ⋅=⋅+⋅,∴1112822)222a a ⨯⨯=⨯⨯+⨯⨯,∴a =∴QN =, ∵60ACB ∠=︒,90PDC ∠=︒,∴30DPC ∠=︒,∵30BCQ ∠=︒,∴PM CM =,在Rt CDM ∆中,90MDC ∠=︒,30MCD ∠=︒, ∴12MD MC =,∴12MD PM =,PD =∴PM CM ==∴MN CQ QN CM =--==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含30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及定理、灵活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解本题的关键.3.(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2【解析】【分析】(1)①只要证明∠2+∠BAF =∠1+∠BAF =60°即可解决问题;②只要证明△BFC ≌△ADB ,即可推出∠BFC =∠ADB =90°;(2)在BF 上截取BK =AF ,连接AK .只要证明△ABK ≌CAF ,可得S △ABK =S △AFC ,再证明AF =FK =BK ,可得S △ABK =S △AFK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①证明:如图1中,∵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AC=60°,∵AD⊥BN,∴∠ADB=90°,∵∠MBN=30°,∠BFD=60°=∠1+∠BAF=∠2+∠BAF,∴∠1=∠2②证明:如图2中,在Rt△BFD中,∵∠FBD=30°,∴BF=2DF,∵BF=2AF,∴BF=AD,∵∠BAE=∠FBC,AB=BC,∴△BFC≌△ADB,∴∠BFC=∠ADB=90°,∴BF⊥CF(2)在BF上截取BK=AF,连接AK.∵∠BFE=∠2+∠BAF,∠CFE=∠4+∠1,∴∠CFB =∠2+∠4+∠BAC ,∵∠BFE =∠BAC =2∠EFC ,∴∠1+∠4=∠2+∠4∴∠1=∠2,∵AB =AC ,∴△ABK ≌CAF ,∴∠3=∠4,S △ABK =S △AFC ,∵∠1+∠3=∠2+∠3=∠CFE =∠AKB ,∠BAC =2∠CEF ,∴∠KAF =∠1+∠3=∠AKF ,∴AF =FK =BK ,∴S △ABK =S △AFK , ∴ABF AFCS 2S ∆∆=.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30度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4.(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CF=OF=12BD , ∴OF=BF+OD ,∴BF <CF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 至P ,使DP=DB ,∵∠BDC=60°,∴△BDP 是等边三角形,∴BD=BP ,∠DBP=60°,∵∠BAC=60°=∠DBP ,∴∠ABD=∠CBP ,∵AB=CB ,∴△ABD ≌△CBP (SAS ),∴∠BCP=∠A ,∵∠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5.(1)AD =DE ,见解析;(2)AD =DE ,见解析;(3)见解析,△ADE 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F EDC ∆∆≌即可得解; (2)根据题意,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D DCE ∆∆≌即可得解; (3)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证明即可.【详解】(1)如下图,数量关系:AD =DE .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DF =BD∵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DF =CD∵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BC 的中点∴AD ⊥BC∴90ADC ∠︒=∵60BDF ADE ∠∠︒==∴30ADF EDC ∠∠︒==在ADF ∆与EDC ∆中AFD ECD DF CDADF EDC ∠∠⎧⎪⎨⎪∠∠⎩=== ∴()ADF EDC ASA ∆∆≌∴AD =DE ;(2)结论:AD =DE .证明:如下图,过点D 作DF ∥AC ,交AB 于F∵ABC ∆是等边三角形∴AB =BC ,60B BAC BCA ∠∠∠︒===∵DF ∥AC∴BFD BAC BDF BCA ∠∠∠∠=,=∴60B BFD BDF ∠∠∠︒===∴BDF ∆是等边三角形,120AFD ∠︒=∴BF =BD∴AF =DC∵CE 是等边ABC ∆的外角平分线∴120DCE AFD ∠︒∠== ∵∠ADC 是ABD ∆的外角∴60ADC B FAD FAD ∠∠∠︒∠=+=+∵60ADC ADE CDE CDE ∠∠∠︒∠=+=+∴∠FAD =∠CDE在AFD ∆与DCE ∆中AFD DCE AF CDFAD EDC ∠∠⎧⎪⎨⎪∠∠⎩=== ∴()AFD DCE ASA ∆∆≌∴AD =DE ;(3)如下图,ADE ∆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 CD =∴AC CD =∵CE 平分ACD ∠∴CE 垂直平分AD∴AE =DE∵60ADE ∠=︒∴ADE ∆是等边三角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三角形综合解决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6.(1)HL ;(2)见解析;(3)如图②,见解析;△DEF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 和△ABC 不全等.【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HL”证明;(2)过点C作CG⊥AB交AB的延长线于G,过点F作FH⊥DE交DE的延长线于H,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求出∠CBG=∠FEH,再利用“角角边”证明△CBG和△FE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G=FH,再利用“HL”证明Rt△ACG和Rt△DFH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D,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BC和△DEF全等;(3)以点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与AB相交于点D,E与B重合,F与C重合,得到△DEF与△ABC不全等;(4)根据三种情况结论,∠B不小于∠A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运用的是HL.(2)证明:如图①,分别过点C、F作对边AB、DE上的高CG、FH,其中G、H为垂足.∵∠ABC、∠DEF都是钝角∴G、H分别在AB、DE的延长线上.∵CG⊥AG,FH⊥DH,∴∠CGA=∠FHD=90°.∵∠CBG=180°-∠ABC,∠FEH=∠180°-∠DEF,∠ABC=∠DEF,∴∠CBG=∠FEH.在△BCG和△EFH中,∵∠CGB=∠FHE,∠CBG=∠FEH,BC=EF,∴△BCG≌△EFH.∴CG=FH.又∵AC=DF.∴Rt△ACG≌△DFH.∴∠A=∠D.在△ABC和△DEF中,∵∠ABC=∠DEF,∠A=∠D,AC=DF,∴△ABC≌△DEF.(3)如图②,△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DEF和△ABC不全等.【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与设计作图,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阅读量较大,审题要认真仔细.7.(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2∠2=180°;(3)4或10【解析】【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答案;(2)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分别求出1AC 的长,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12∠=∠,∴a ∥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1,由折叠的性质得:∠3=∠4,若a ∥b ,则∠3=∠2,∴∠4=∠2,∵∠2+∠4+∠1=180°,∴∠1+2∠2=180°,∴要使a ∥b ,则1∠与2∠应该满足的关系是:∠1+2∠2=180°.故答案是:∠1+2∠2=180°;(3)①当B 1在B 的左侧时,如图2,∵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 AA 1=7-3=4;②当B 1在B 的右侧时,如图3,∵AB//11A B ,a ∥b ,∴AA 1=BB 1=3,∴1AC =AC+AA 1=7+3=10.综上所述:1AC =4或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折叠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长度相等”是解题的关键.8.(1)30°;(2)证明见解析;(3)AOB ∠是定值,60AOB ∠=︒.【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直接得出结论;(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 AC =,DC EC =,,60ACB DCE ∠=∠=︒,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 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分情况讨论: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就可以求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可以得出ACD BCE ≅∆∆而有30CBE CAD ∠=∠=︒而得出结论;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通过得出ACD BCE ≅∆∆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60BAC ∴∠=︒.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12CAM BAC ∴∠=∠, 30CAM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D DCB DCB BCE ∴∠+∠=∠+∠,ACD BCE ∠∠∴=.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AOB ∠是定值,60AOB ∠=︒,理由如下:①当点D 在线段AM 上时,如图1,由(2)可知ACD BCE ≅∆∆,则30CBE CAD ∠=∠=︒,又60ABC ∠=︒,603090CBE AB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线段AM 为BC 边上的中线AM ∴平分BAC ∠,即11603022BAM BAC ∠=∠=⨯︒=︒ 903060BOA ∴∠=︒-︒=︒.②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ACB DCB DCB D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30CBE CAD ∴∠=∠=︒,同理可得:30BAM ∠=︒,903060BOA ∴∠=︒-︒=︒.③当点D 在线段MA 的延长线上时,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 BC ∴=,CD CE =,60ACB DCE ∠=∠=︒,60ACD ACE BCE ACE ∴∠+∠=∠+∠=︒,ACD 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 SAS ∴∆≅∆,CBE CAD ∴∠=∠,同理可得:30CAM ∠=︒150CBE CAD ∴∠=∠=︒30CBO ∴∠=︒,∵30BAM ∠=︒,903060BOA ∴∠=︒-︒=︒.综上,当动点D 在直线AM 上时,AOB ∠是定值,60AOB ∠=︒.【点睛】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中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9.(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 =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 =CP 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 ;(2)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AAS ”可证△NEC ≌△CDM ,可得NE=CD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SAS ”可证△NEA ≌△CDP ,可得AN=CP .【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 .∵∠NCM=135°,∴∠ACN=135°﹣∠ACM ,∴∠ACN=∠AMC ;(2)过点N 作NE ⊥AC 于E ,∵∠CEN=∠CDM=90°,∠ACN=∠AMC ,CM=CN ,∴△NEC ≌△CDM (AAS ),∴NE=CD ,CE=DM ;∵S 112=AC•NE ,S 212=AB•CD , ∴12S AC S AB=; (3)当AC=2BD 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 ,AN=CP 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 作NE ⊥AC 于E ,由(2)可得NE=CD ,CE=DM .∵AC=2BD ,BP=BM ,CE=DM ,∴AC ﹣CE=BD+BD ﹣DM ,∴AE=BD+BP=DP .∵NE=CD ,∠NEA=∠CDP=90°,AE=DP ,∴△NEA ≌△CDP (SAS ),∴AN=PC .【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10.(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题意能力,按照题目所述依次作图即可.(2)①本题考查线段和最短问题,需要通过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将所求线段转化为其他等量线段之和,以达到求解目的.②本题考查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继而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2)①如图2,连接BD,P为BD与AE的交点∵等边△ACD,AE⊥CD∴PC=PD,PC+PB最短等价于PB+PD最短故B,D之间直线最短,点P即为所求.②证明:连接DE,DF.如图3所示∵△ABC,△ADC是等边三角形∴AC=AD,∠ACB=∠CAD=60°∵AE⊥CD∴∠CAE=12∠CAD=30°∴∠CEA=∠ACB﹣∠CAE=30°∴∠CAE=∠CEA∴CA=CE∴CD垂直平分AE∴DA=DE∴∠DAE=∠DEA∵EF⊥AF,∠EAF=45°∴∠FEA=45°∴∠FEA=∠EAF∴FA =FE ,∠FAD =∠FED∴△FAD ≌△FED (SAS )∴∠AFD =∠EFD∴点D 到AF ,EF 的距离相等.【点睛】本题第一问作图极为重要,要求对题意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对于垂直平分线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要清楚,能通过题目文字所述转化为考点,信息转化能力需要多做题目加以提升.11.(1)6;8;24;(2)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GOD+∠ACE=∠OHC ,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非负性即可求出a ,b 即可得出结论,即可求出△ABC 的面积;(2)先表示出OQ ,OP ,利用那个面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OAC=∠AOD ,进而判断出OG ∥AC ,即可判断出∠FHC=∠ACE ,同理∠FHO=∠GOD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 解:(1)∵b 80-=, ∴a-6=0,b-8=0,∴a=6,b=8,∴A (0,6),C (8,0);∴S △ABC=6×8÷2=24,故答案为(0,6),(8,0); 6;8;24(2) ∵114222ODQ D S OQ x t t ∆=⋅=⋅⋅= 11(82)312322ODP D S OP y t t ∆=⋅=⋅-⋅=- 由2123t t =-时, 2.4t =∴存在 2.4t =时,使得△ODP 与△ODQ 的面积相等(3) )∴2∠GOA+∠ACE=∠OHC ,理由如下:∵x 轴⊥y 轴,∴∠AOC=∠DOC+∠AOD=90°∴∠OAC+∠ACO=90°又∵∠DOC=∠DCO∴∠OAC=∠AOD∵y 轴平分∠GOD∴∠GOA=∠AOD∴∠GOA=∠OAC∴OG ∥AC ,如图,过点H 作HF ∥OG 交x 轴于F ,∴HF ∥AC∴∠FHC=∠ACE同理∠FHO=∠GOD ,∵OG ∥FH ,∴∠GOD=∠FHO ,∴∠GOD+∠ACE=∠FHO+∠FHC即∠GOD+∠ACE=∠OHC ,∴2∠GOA+∠ACE=∠OHC .∴∠GOD+∠ACE=∠OHC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非负性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2.(1)见解析;(2)30ABE CDE ∠-∠=︒【解析】【分析】(1)根据聪聪提供的辅助线作法进行证明,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GC MCD ∠=∠,90F GAF ∠+∠=︒,再证明MCD BAG ∠=∠,可得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结论.【详解】解:(1)证明:如图2,过A 作//AG FM ,交CD 于G ,AGC MCD ∴∠=∠,90F GAF ∠+∠=︒,FN FM ⊥,90F ∴∠=︒,90GAF ∴∠=︒,90FAB MCD ∠-∠=︒,FAB GAF MCD BAG ∴∠-∠=∠=∠,//AB CD ∴;(2)解:30ABE CDE ∠-∠=︒,理由如下:如图3,//AB CD ,BPD ABE ∴∠=∠,BPD CDE BED ∠=∠+∠,30BED ∠=︒,30BPD CDE ∴∠-∠=︒,∴30ABE CD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3.(1)70°,40°,BC +DC =CE ;(2)①α=β;②当点D 在BC 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 =60°.【解析】【分析】(1)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即可;(2)①证△BAD ≌△CAE ,推出∠B=∠ACE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即可;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 在线段BC 上时,证明△ABD ≌△ACE (SAS ),则∠ADB=∠AEC ,∠ABC=∠ACE ,推出∠DAE+∠DCE=180°,即α+β=180°;(Ⅱ)当点D 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同理可证明△ABD ≌△ACE (SAS ),则∠ABD=∠ACE ,推出∠BAC=∠DCE ,即α=β;(Ⅲ)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由①得α=β;(3)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 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由CE ∥AB ,得∠ABC=∠DCE ,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由CE ∥AB ,得∠ABC+∠DCE=180°,推出∠ABC=∠BAC ,易证∠ABC=∠ACB=∠BAC ,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CB=60°.【详解】(1)如图1所示:∵∠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ACE=∠B12=(180°﹣40°)=70°,BD=CE,∴BC+DC=CE.∵∠ACD=∠B+∠BAC=∠ACE+∠DCE,∴∠BAC=∠DCE.∵∠BAC=40°,∴∠DCE=40°.故答案为:70°,40°,BC+DC=CE;(2)①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α=β.理由如下:∵∠DAE=∠BAC,∴∠DAE+∠CAD=∠BAC+∠CAD,∴∠BAD=∠CAE.在△BAD和△CAE中,AB ACBAD CAE AD AE=⎧⎪∠=∠⎨⎪=⎩,∴△BAD≌△CAE(SAS),∴∠B=∠ACE.∵∠ACD=∠B+∠BAC=∠ACE+∠DCE,∴∠BAC=∠DCE.∵∠BAC=α,∠DCE=β,∴α=β;②分三种情况:(Ⅰ)当D在线段BC上时,α+β=180°,如图2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DB=∠AEC,∠ABC=∠ACE.∵∠ADC+∠ADB=180°,∴∠ADC+∠AEC=180°,∴∠DAE+∠DCE=180°.∵∠BAC=∠DAE=α,∠DCE=β,∴α+β=180°;(Ⅱ)当点D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时,α=β,如图3所示.理由如下:同理可证明:△ABD≌△ACE(SAS),∴∠ABD=∠ACE.∵∠ACE=∠ACD+∠DCE,∠ABD=∠ACD+∠BAC,∴∠ACD+∠DCE=∠ACD+∠BAC,∴∠BAC=∠DCE.∵∠BAC=α,∠DCE=β,∴α=β;(Ⅲ)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α=β;综上所述:当点D在BC上移动时,α=β或α+β=180°;(3)∠ACB=60°.理由如下:∵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或在线段BC反向延长线上移动时,α=β,即∠BAC=∠DCE.∵CE∥AB,∴∠ABC=∠DCE,∴∠ABC=∠BAC.∵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当D 在线段BC 上时,α+β=180°,即∠BAC +∠DCE =180°.∵CE ∥AB ,∴∠ABC +∠DCE =180°,∴∠ABC =∠BAC .∵AB =AC ,∴∠ABC =∠ACB =∠B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 =60°;综上所述:当CE ∥AB 时,若△ABD 中最小角为15°,∠ACB 的度数为60°.【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多边形内角和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4.(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PB PC PD BE ++=,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AC ,CE=CD ,∠ACB=∠DCE=60°,进而得出∠BCE=∠ACD ,判断出BCE ACD ≌(SAS ),即可得出结论;(2)①同(1)的方法判断出≌ACD BCE (SAS ),ABD CBF ≌(SAS ),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判断出∠APB=60°,∠APC=60°,在PE 上取一点M ,使PM=PC ,证明CPM △是等边三角形, 进而判断出PCD MCE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ABC 和DCE 都是等边三角形,∴BC=AC ,CE=CD ,∠ACB=∠DCE=60°,∴∠ABC+∠ACE=∠DCE+∠ACE ,即∠BCE=∠ACD ,∴BCE ACD ≌(SAS ),∴BE=AD ;(2)①证明:∵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D=CE ,∠ACB=∠DCE=60°,∴∠ACB+∠BCD=∠DCE+∠BCD ,即∠ACD=∠BCE ,∴≌ACD BCE (SAS ),∴AD=BE ,同理:ABD CBF≌(SAS),∴AD=CF,即AD=BE=CF;②解:结论:PB+PC+PD=BE,理由:如图2,AD与BC的交点记作点Q,则∠AQC=∠BQP,由①知,≌ACD BCE,∴∠CAD=∠CBE,在ACQ中,∠CAD+∠AQC=180°-∠ACB=120°,∴∠CBE+∠BQP=120°,在BPQ中,∠APB=180°-(∠CBE+∠BQP)=60°,∴∠DPE=60°,同理:∠APC=60°,60,CPE∴∠=︒∠CPD=120°,在PE上取一点M,使PM=PC,∴CPM△是等边三角形,∴CP CM PM==,∠PCM=∠CMP=60°,∴∠CME=120°=∠CPD,∵CDE△是等边三角形,∴CD=CE,∠DCE=60°=∠PCM,∴∠PCD=∠MCE,∴PCD MCE≌(SAS),∴PD=ME,∴BE=PB+PM+ME=PB+PC+PD.【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5.(1)40°25°;(2)12∠=∠E A(或2E∠=∠A)(3)F∠=()1902A D∠+∠-︒【解析】【分析】(1)先根据两角平分线写出对应的等式关系,再分别写出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等式关系,最后联立两等式化解,将A ∠的角度带入即可求解;(2)由(1)可得,即可求解;(3)在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可知1==2BCF DCF BCD ∠∠∠12EBF ABE ∠=∠,又因为//BF C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F DCF ∠=∠,再根据三角形一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出+EBF F BCF ∠=∠∠,再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360ABC BCD A D ∠+∠∠∠=,最后在FBC 中:++180F FBC BCF ∠∠∠=,代入整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可知:BE 为DBA ∠的角平分线,CE 为BCA ∠的角平分线,∴DBA ∠=2EBA ∠=2EBD ∠,BCA ∠=2BCE ∠,∴1802ABC EBA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ABC 中:+180A ABC BCA ∠∠+∠=,即:+(1802)2180A EBA BCE ∠-∠+∠=,220A EBA BCE ∠-∠+∠=①,在EBC 中:+180E EBC BCE ∠∠+∠=,即:+180-180E EBA BCE ∠∠+∠=(),-0E EBA BCE ∠∠+∠=②,综上所述联立①②,由①-②×2可得 :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2-2+2-20A EBA BCE E EBA BCE ∠-∠+∠∠∠∠=,-20A E ∠∠=,1=2E A ∠∠, 当80A =∠,则E ∠=40;当50A ∠=,则E ∠=25;故答案为40,25;(2)由(1)知:12∠=∠E A (或2A E ∠=∠); (3)∵DCB ∠与AB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 ∴1==2BCF DCF BCD ∠∠∠,12EBF ABE FBA ∠=∠=∠ , 又∵//BF CD ,∴F D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F =∠,。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3.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4.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5.如图,已知150AOB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90D ∠=)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 处,现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任意转动,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 (1)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30COD ∠=,则MON ∠=_______;(2)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射线OD 恰好平分MON ∠,若8MON COD ∠=∠,求COD ∠的度数;(3)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从OC 与OA 重合位置逆时针转到OD 与OA 重合的位置,猜想在转动过程中COD ∠和M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6.已知线段AD =80,点B 、点C 都是线段AD 上的点.(1)如图1,若点M 为AB 的中点,点N 为BD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2)如图2,若BC =10,点E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F 是线段BD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如图3,若AB =5,BC =10,点P 、Q 分别从B 、C 出发向点D 运动,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移动1个单位和每秒移动4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点E 为AQ 的中点,点F 为PD 的中点,若PE =QF ,求t 的值.7.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8.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9.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

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解答一、压轴题1.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 ,点E 在边AB 上,点F 、G 在边CD 上,连接EF 、EG .将∠BEG 对折,点B 落在直线EG 上的点B ′处,得折痕EM ;将∠AEF 对折,点A 落在直线EF 上的点A ′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MEN 的度数;(2)如图2,若点G 在点F 的右侧,且∠FEG =30°,求∠MEN 的度数; (3)若∠MEN =α,请直接用含α的式子表示∠FEG 的大小.2.如图,从左到右依次在每个小方格中填入一个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方格中所填数之和都相等. 6abx-1-2 ...(1)可求得 x =______,第 2021 个格子中的数为______; (2)若前 k 个格子中所填数之和为 2019,求 k 的值;(3)如果m ,n 为前三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那么所有的|m -n | 的和可以通过计算|6-a |+|6-b|+|a -b|+|a -6| +|b -6|+|b -a| 得到.若m ,n 为前8个格子中的任意两个数,求所有的|m-n|的和.3.已知有理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a-1)2+|ab+3|=0,c=-2a+b .(1)分别求a ,b ,c 的值;(2)若点A 和点B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数轴上同时相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i )是否存在一个常数k ,使得3BC-k•AB 的值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随运动时间t 的改变而改变?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ii )若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与点A ,B 同时运动,何时点C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请说明理由.4.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6.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 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 (3)若∣a-2∣+∣a+4∣=10,则a =______; 实际应用: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已知M ,N 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 ,n ,且m ,n 满足:|m ﹣12|+(n +3)2=0(1)则m = ,n =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 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 移动到点B 时,点B 所对应的数为m ,当点B 移动到点A 时,点A 所对应的数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已知: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 、b 、c 满足()250c a b -++=,请回答问题. (1)请直接写出a 、b 、c 的值.a =b =c =(2)a 、b 、c 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点P 为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点P 在0到2之间运动时(即0≤x≤2时),请化简式子:1125x x x (请写出化简过程).(3)在(1)(2)的条件下,点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 秒钟过后,若点B 与点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3.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1)AB=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4.如图①,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将一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90MON ∠=).(1)若35BOC ∠=,求MOC ∠的大小.(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②,使边OM 恰好平分BOC ∠,问:ON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绕点O 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③,使边ON 在BOC ∠的内部,如果50BOC ∠=,则BOM ∠与NOC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5.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6.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7.已知线段AB =m (m 为常数),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AC 上,且满足CQ =2AQ ,CP =2BP .(1)如图,若AB =6,当点C 恰好在线段AB 中点时,则PQ = ;(2)若点C 为直线AB 上任一点,则PQ 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若点C在点A左侧,同时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2PQ 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8.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OD,使射线OC平分∠AOD.(1)当∠BOD=50°时,∠COD=°;(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当三角板MON的一边OM与射线OC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②若∠BOD=70°,求∠AON的度数;③若∠BOD=α,请直接写出∠AON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9.如图1,在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与O重合,D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平分∠ACE,则∠AOF=_______;(2)如图2,将∠DCE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①当t=1时,α=_________;②猜想∠BCE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1C1E1与∠DCE重合,将∠DCE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1C1E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1顺时针旋转30t度,作C 1F 1平分∠AC 1E 1,记∠D 1C 1F 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 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 的值.10.已知:∠AOB =140°,OC ,OM ,ON 是∠AOB 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 平分∠BOC ,ON 平分∠AOC ,求∠MON 的度数: (2)如图2所示,OD 也是∠AOB 内的射线,∠COD =15°,ON 平分∠AOD ,OM 平分∠BOC .当∠COD 绕点O 在∠AOB 内旋转时,∠MON 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 =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 在∠AOB 内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若∠AON :∠BOM =19:12,求t 的值.11.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12.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 (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m =12,n =﹣3;(2)①5;②应64岁;(3)k =6,15 【解析】 【分析】(1)由非负性可求m ,n 的值;(2)①由题意可得3AB =m ﹣n ,即可求解;②由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 (3)用参数t 分别表示出PQ ,B 'A 的长度,进而用参数t 表示出3PQ ﹣kB ′A ,即可求解. 【详解】解:(1)∵|m ﹣12|+(n +3)2=0, ∴m ﹣12=0,n +3=0, ∴m =12,n =﹣3; 故答案为:12,﹣3;(2)①由题意得:3AB =m ﹣n , ∴AB =3m n-=5, ∴玩具火车的长为:5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5;②能帮小明求出来,设小明今年x 岁,奶奶今年y 岁,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为:40116y x x y x y -=+⎧⎨-=-⎩ ,解得:1264x y =⎧⎨=⎩,答:奶奶今年64岁;(3)由题意可得PQ =(12+3t )﹣(﹣3﹣t )=15+4t ,B 'A =5+2t ,∵3PQ ﹣kB ′A =3(15+4t )﹣k (5+2t )=45﹣5k +(12﹣2k )t ,且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 ∴12﹣2k =0, ∴k =6∴3PQ ﹣kB ′A =45﹣3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关键是用代数式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2.(1)-1;1;5;(2)2x+12;(3)不变,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是0,则每个数是0,即可求得a,b,c的值;(2)根据x的范围,确定x+1,x-3,5-x的符号,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化简;(3)先求出BC=3t+4,AB=3t+2,从而得出BC-AB=2.【详解】解:(1)∵b是最小的正整数,∴b=1.根据题意得:c-5=0且a+b=0,∴a=-1,b=1,c=5.故答案是:-1;1;5;(2)当0≤x≤1时,x+1>0,x-1≤0,x+5>0,则:|x+1|-|x-1|+2|x+5|=x+1-(1-x)+2(x+5)=x+1-1+x+2x+10=4x+10;当1<x≤2时,x+1>0,x-1>0,x+5>0.∴|x+1|-|x-1|+2|x+5|=x+1-(x-1)+2(x+5)=x+1-x+1+2x+10=2x+12;(3)不变.理由如下:t秒时,点A对应的数为-1-t,点B对应的数为2t+1,点C对应的数为5t+5.∴BC=(5t+5)-(2t+1)=3t+4,AB=(2t+1)-(-1-t)=3t+2,∴BC-AB=(3t+4)-(3t+2)=2,即BC-AB值的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通过数轴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1)3.(2)存在.x的值为3.(3)不变,为2.【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3)先确定运动t秒后,A、B、C三点对应的数,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1)∵点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2)=3.故答案为3.(2)存在.理由如下:①若P点在A、B之间,x+2+1-x=7,此方程不成立;②若P点在B点右侧,x+2+x-1=7,解得x=3.答:存在.x的值为3.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秒)的变化而改变,为定值,是2.理由如下:(3)BC AB运动t秒后,A点表示的数为-2-t,B点表示的数为1+2t,C点表示的数为6+5t.所以AB=1+2t-(-2-t)=3+3t.BC=6+5t-(1+2t)=5+3t.所以BC-AB=5+3t-3-3t=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非负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数轴上动点的运动情况.4.(1)125°;(2)ON平分∠AOC,理由详见解析;(3)∠BOM=∠NOC+40°,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MOC=∠MON+∠BOC计算即可;(2)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到角相等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3)根据题干已知条件将一个角的度数转换为两个角的度数之和,列出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 (1) ∵∠MON=90°,∠BOC=35°,∴∠MOC=∠MON+∠BOC= 90°+35°=125°.(2)ON平分∠AOC.理由如下:∵∠MON=90°,∴∠BOM+∠AON=90°,∠MOC+∠NOC=90°.又∵OM平分∠BOC,∴∠BOM=∠MOC.∴∠AON=∠NOC.∴ON平分∠AOC.(3)∠BOM=∠NOC+40°.理由如下:∵∠CON+∠NOB=50°,∴∠NOB=50°-∠NOC.∵∠BOM+∠NOB=90°,∴∠BOM=90°-∠NOB=90°-(50°-∠NOC)=∠NOC+4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运算、余角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题中等量关系进行角度的运算.5.(1)甲超市实付款352元,乙超市实付款 360元;(2)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该顾客选择不划算.【解析】【分析】(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即可分别求出:当一次性购物标价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超市实付款;(2)设当标价总额是x元时,甲、乙超市实付款一样.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结合两超市实付款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设购物总额是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购物总额,然后计算若在甲超市购物应付款,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甲超市实付款:400×0.88=352元,乙超市实付款:400×0.9=360元;(2)设购物总额是x元,由题意知x>500,列方程:0.88x=500×0.9+0.8(x-500)∴x=625∴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设购物总额是x元,购物总额刚好500元时,在乙超市应付款为:500×0.9=450(元),482>450,故购物总额超过500元.根据题意得:500×0.9+0.8(x-500)=482∴x=540∴0.88x=475.2<482∴该顾客选择不划算.【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列式计算;(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求出购物总额.6.(1)2;(2)1cm;(3)910秒或116秒【解析】【分析】(1)将x=﹣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为线段AB上靠近A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和B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秒后有PD=2QD,用x表示P和Q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在PQ之间时,②当点Q在PD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把x=﹣3代入方程(k+3)x+2=3x﹣2k得:﹣3(k+3)+2=﹣9﹣2k,解得:k=2;故k=2;(2)当C在线段AB上时,如图,当k =2时,BC =2AC ,AB =6cm , ∴AC =2cm ,BC =4cm , ∵D 为AC 的中点, ∴CD =12AC =1cm . 即线段CD 的长为1cm ;(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 ∴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 ∵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 ∵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7.(1)4;(2)PQ 是一个常数,即是常数23m ;(3)2AP+CQ ﹣2PQ <1,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已知AB =6,CQ =2AQ ,CP =2BP ,以及线段的中点的定义解答;(2)由题意根据已知条件AB =m (m 为常数),CQ =2AQ ,CP =2BP 进行分析即可;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求得2AP+CQ ﹣2PQ =0,即可得出2AP+CQ ﹣2PQ 与1的大小关系. 【详解】解:(1)∵CQ =2AQ ,CP =2BP , ∴CQ =23AC ,CP =23BC , ∵点C 恰好在线段AB 中点, ∴AC =BC =12AB , ∵AB =6,∴PQ=CQ+CP=23AC+23BC=23×12AB+23×12AB=23×AB=23×6=4;故答案为:4;(2)①点C在线段AB上:∵CQ=2AQ,CP=2BP,∴CQ=23AC,CP=23BC,∵AB=m(m为常数),∴PQ=CQ+CP=23AC+23BC=23×(AC+BC)=23AB=23m;②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CQ=2AQ,CP=2BP,∴CQ=23AC,CP=23BC,∵AB=m(m为常数),∴PQ=CP﹣CQ=23BC﹣23AC=23×(BC﹣AC)=23AB=23m;③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CQ=2AQ,CP=2BP,∴CQ=23AC,CP=23BC,∵AB=m(m为常数),∴PQ=CQ﹣CP=23AC﹣23BC=23×(AC﹣BC)=23AB=23m;故PQ是一个常数,即是常数23 m;(3)如图:∵CQ=2AQ,∴2AP+CQ﹣2PQ=2AP+CQ﹣2(AP+AQ)=2AP+CQ﹣2AP﹣2AQ=2AQ﹣2AQ=0,∴2AP+CQ﹣2PQ<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段上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运算是解题的关键.8.(1)65°;(2)①25°;②35°;③1 AON a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2∠,∠AOD=∠AOB-∠BOD.(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②同①可得,∠AOC=∠COD=55°,∠AON=90°﹣∠AOC=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180°﹣∠BOD=130°,∵OC平分∠AOD,∴∠COD=12AOD∠=65°.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故答案为:25°;②∵∠BOD=70°,∴∠AOD=180°﹣∠BOD=110°,∵OC平分∠AOD,∴∠AOC=1552AOD∠=︒,∵∠MON=90°,∴∠AON=90°﹣∠AOC=35°;③1 AON2∠α=.【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3t2=【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 ,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 ;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 ,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 ,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3)根据α=∠FCA-∠DCA ,β=∠AC 1D 1+∠AC 1F 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详解】(1)∵∠ACE=90°,CF 平分∠ACE∴∠AOF=12∠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ACE=90°+30°=120°∵CF 平分∠ACE∴∠ACF=60°,α=∠DCF=∠ACF-30°=30°故答案为:30°;②∠BCE=2α,证明如下: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BCE=180-(90+30t)=(90-30t)度∵CF 平分∠ACE∴∠ACF=12∠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2∠DCF=2(45-15t)= 90-30t=∠BCE即∠BCE=2α(3)α=∠FCA-∠DCA=12(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12(90-30t)=45+15t ||45βα-=︒|30t|=45° ∴3t 2=【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1)∠MON的度数为70°.(2)∠MON的度数为62.5°.(3)t的值为20.【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倍关系转化求出角的度数;(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MON=12(∠AOB+∠COD)﹣∠COD,代入数据即可求得;(3)由题意得∠AON=12(20°+3t+15°),∠BOM=12(140°﹣20°﹣3t),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ON平分∠AOC,OM平分∠BOC,∴∠CON=12∠AOC,∠COM=12∠BOC∠MON=∠CON+∠COM=12(∠AOC+∠BOC)=12∠AOB又∠AOB=140°∴∠MON=70°答:∠MON的度数为70°.(2)∵OM平分∠BOC,ON平分∠AOD,∴∠COM=12∠BOC,∠DON=12∠AOD即∠MON=∠COM+∠DON﹣∠COD=12∠BOC+12∠AOD﹣∠COD=12(∠BOC+∠AOD)﹣∠COD.=12(∠BOC+∠AOC+∠COD)﹣∠COD=12(∠AOB+∠COD)﹣∠COD=12(140°+15°)﹣15°=62.5°答:∠MON的度数为62.5°.(3)∠AON=12(20°+3t+15°),∠BOM =12(140°﹣20°﹣3t ) 又∠AON :∠BOM =19:12,12(35°+3t )=19(120°﹣3t )得t =20 答:t 的值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1.(1)41°;(2)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详解】(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2AOC AOB ∠∠=,12AOE AOD ∠∠=, ∴COE AOC AOE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BOD ∠ =01822⨯ =41°(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11O ,22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α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1,22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013602BOD ∠- =()013602α- =011802α-∴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2.(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故∠AOD=∠BOD ﹣∠AOB=n m 2-. 【详解】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图2中∠BOC=∠AOC+∠AOB=1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BOC=∠AOC+∠AOB=m+n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数学七年级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数学七年级上册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我们可以得到AB a b=-:(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1和a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对应的数为c.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AC BC+的值,请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1511c c,c表示的数是多少?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5c c的最小值是.2.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点分别为-6和3(1)若数轴上有一点P,它到A和点B的距离相等,则点P对应的数字是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2)在上问的情况下,动点Q从点P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移动,是否存在某一个时刻,Q点与B点的距离等于 Q点与A点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求出点Q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AOB=120°,射线OP从OA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以每秒6°的速度,从OB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旋转,到达射线OA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返回并与射线OP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秒.(1)当t=2时,求∠POQ的度数;(2)当∠POQ=40°时,求t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OQ=12∠AOQ?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已知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b表示,且点B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B的位置,并求出A、B之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当数轴上有点P 满足2PB PC =时,求P 点对应的数;(3)动点P 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 能移动到与A 或B 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5.已知线段AB =m (m 为常数),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AC 上,且满足CQ =2AQ ,CP =2BP .(1)如图,若AB =6,当点C 恰好在线段AB 中点时,则PQ = ;(2)若点C 为直线AB 上任一点,则PQ 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若点C 在点A 左侧,同时点P 在线段AB 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 ﹣2PQ 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6.数轴上有两点A ,B , 点C ,D 分别从原点O 与点B 出发,沿BA 方向同时向左运动. (1)如图,若点N 为线段OB 上一点,AB=16,ON=2,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求CD 的长;(2)若点C 在线段OA 上运动,点D 在线段OB 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 ,在点C ,D 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 ,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求AB OM的值.7.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8.(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9.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10.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 (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2.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1)求线段AB 长度(2)若点D 在数轴上,且3DA DB =,求点D 对应的数(3)若点A 的速度为7个单位长度/秒,点B 的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点O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A ,B ,O 同时向右运动,几秒后,3?OA OB =3.问题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有不重合的两点A (x 1,y 1)和点B (x 2,y 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若x 1=x 2,则AB ∥y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y 1﹣y 2|;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 (应用):(1)若点A (﹣1,1)、B (2,1),则AB ∥x 轴,AB 的长度为 . (2)若点C (1,0),且CD ∥y 轴,且CD=2,则点D 的坐标为 . (拓展):我们规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重合的两点M (x 1,y 1),N (x 2,y 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x 1﹣x 2|+|y 1﹣y 2|;例如:图1中,点M (﹣1,1)与点N (1,﹣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1﹣1|+|1﹣(﹣2)|=2+3=5. 解决下列问题:(1)已知E (2,0),若F (﹣1,﹣2),求d (E ,F );(2)如图2,已知E (2,0),H (1,t ),若d (E ,H )=3,求t 的值;(3)如图3,已知P (3,3),点Q 在x 轴上,且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求d (P ,Q ).4.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5.如图1,点A ,B ,C ,D 为直线l 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 上以A ,B ,C ,D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 条;②若AC =5cm ,BD =6cm ,BC =1cm ,点P 为直线l 上一点,则PA +PD 的最小值为 cm ;(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AQ+AE+AF=32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6.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OD,使射线OC平分∠AOD.(1)当∠BOD=50°时,∠COD=°;(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当三角板MON的一边OM与射线OC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②若∠BOD=70°,求∠AON的度数;③若∠BOD=α,请直接写出∠AON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7.如图1,在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与O重合,D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平分∠ACE,则∠AOF=_______;(2)如图2,将∠DCE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①当t=1时,α=_________;②猜想∠BCE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 1C 1E 1与∠DCE 重合,将∠DCE 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逆时针旋转30t 度,作CF 平分∠ACE ,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 1C 1E 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 (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 1顺时针旋转30t 度,作C 1F 1平分∠AC 1E 1,记∠D 1C 1F 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 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 的值.8.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9.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10.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在直线AB 同侧任作射线OC 、OD ,使得∠COD=90°(1)如图1,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C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BOD,则∠EOF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2)如图2,过点O作射线OE,当OE恰好为∠AOD的角平分线时,求出∠BOD与∠COE 的数量关系;(3)过点O作射线OE,当OC恰好为∠AOE的角平分线时,另作射线OF,使得OF平分∠COD,若∠EOC=3∠EOF,直接写出∠AOE的度数11.已知∠AOD=160°,OB、OC、OM、ON是∠AOD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平分∠AOB,ON平分∠BOD.当OB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求∠MON的大小;(2)如图2,若∠BOC=20°,OM平分∠AOC,ON平分∠BOD.当∠BOC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求∠MON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若∠AOB=10°,当∠B0C在∠AOD内绕着点O以2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秒时,∠AOM=23∠DON.求t的值.12.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1)如图1点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且x是方程2x+1=12x﹣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12BC+AB?若存在,求出点P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若P点是B点右侧一点,PA的中点为M,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当P在B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34BN的值不变;②13PM24BN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7+21;②10.82-;③22.83.23+-;(2)9;(3)10012004.【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详解】解:(1)①|7+21|=21+7;故答案为:21+7;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 0.82-;③23.2 2.83--=22.83.23+-故答案为:22.83.23+-;(2)原式=1111 9242 33202033 -++-=9(3)原式 =11111111... 23344520032004 -+-+-++-=11 22004 -=1001 2004【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2.(1)3;(2)12或74-;(3)13秒或79秒【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可得方程314x x +=+,解之即可;(3)设t 秒后,OA=3OB ,根据题意可得47312t t t t -+-=-+-,解之即可. 【详解】解:(1)∵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线段AB 的长度为:-1-(-4)=3; (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DA=3DB , 则314x x +=+,则()314x x +=+或()314x x +=--, 解得:x=12或x=74-, ∴点D 对应的数为12或74-; (3)设t 秒后,OA=3OB , 则有:47312t t t t -+-=-+-, 则4631t t -+=-+,则()4631t t -+=-+或()4631t t -+=--+, 解得:t=13或t=79, ∴13秒或79秒后,OA=3O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数轴的运用和绝对值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3.【应用】:(1)3;(2)(1,2)或(1,﹣2);【拓展】:(1)5;(2)t =±2;(3)d (P ,Q )的值为4或8. 【解析】 【分析】(1)根据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 (2)由CD ∥y 轴,可设点D 的坐标为(1,m ),根据CD=2即可得出|0-m|=2,解之即可得出结论;【拓展】:(1)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结合d (E ,H )=3,即可得出关于t 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点Q 在x 轴上,可设点Q 的坐标为(x ,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即可求出x 的值,再利用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应用】:(1)AB 的长度为|﹣1﹣2|=3. 故答案为:3.(2)由CD ∥y 轴,可设点D 的坐标为(1,m ), ∵CD=2,∴|0﹣m|=2,解得:m=±2, ∴点D 的坐标为(1,2)或(1,﹣2). 【拓展】 :(1)d (E ,F )=|2﹣(﹣1)|+|0﹣(﹣2)|=5. 故答案为:5.(2)∵E (2,0),H (1,t ),d (E ,H )=3, ∴|2﹣1|+|0﹣t |=3, 解得:t =±2.(3)由点Q 在x 轴上,可设点Q 的坐标为(x ,0), ∵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 ∴12|x |×3=3,解得:x =±2. 当点Q 的坐标为(2,0)时,d (P ,Q )=|3﹣2|+|3﹣0|=4; 当点Q 的坐标为(﹣2,0)时,d (P ,Q )=|3﹣(﹣2)|+|3﹣0|=8 综上所述,d (P ,Q )的值为4或8.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读懂题意并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及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4.(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COE∠-∠∠的值.【详解】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 COE∠+︒-︒+∠∠=COE COF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6.(1)65°;(2)①25°;②35°;③1AON a 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2∠,∠AOD=∠AOB-∠BOD.(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②同①可得,∠AOC=∠COD=55°,∠AON=90°﹣∠AOC=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180°﹣∠BOD=130°,∵OC平分∠AOD,∴∠COD=12AOD∠=65°.故答案为:65°;(2)①由(1)可得∠AOC=∠COD=65°,∴∠AON=90°﹣∠AOC=25°,故答案为:25°;②∵∠BOD=70°,∴∠AOD=180°﹣∠BOD=110°,∵OC平分∠AOD,∴∠AOC=1552AOD∠=︒,∵∠MON=90°,∴∠AON=90°﹣∠AOC=35°;③1 AON2∠α=.【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3t2=【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3)根据α=∠FCA-∠DCA,β=∠AC1D1+∠AC1F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详解】(1)∵∠ACE=90°,CF平分∠ACE∴∠AOF=12∠ACE=45° 故答案为:45°; (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ACE=90°+30°=120°∵CF 平分∠ACE∴∠ACF=60°,α=∠DCF=∠ACF-30°=30°故答案为:30°;②∠BCE=2α,证明如下:旋转30t 度后,∠ACE=(90+30t)度∴∠BCE=180-(90+30t)=(90-30t)度∵CF 平分∠ACE∴∠ACF=12∠ACE=(45+15t)度 ∠DCF=∠ACF-30t=(45-15t)度∴2∠DCF=2(45-15t)= 90-30t=∠BCE即∠BCE=2α(3)α=∠FCA-∠DCA=12(90+30t)-30t=45-15t β=∠AC 1D 1+∠AC 1F 1=30t+12(90-30t)=45+15t ||45βα-=︒|30t|=45° ∴3t 2=【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1)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2)答案不唯一,具体见解析(3)10【解析】【分析】(1)设经过t 秒时间P 、Q 两点相遇,根据OP+CQ=OA+AB+AC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3)用t 表示AP 、EF 的长,代入化简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设运动时间为t ,则290t t +=,30t =;所以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 (2)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下图,AP+PB=60,∴AP=40,OP=50,∴P 用时50s,∵Q 是OB 中点,∴CQ=50,点Q 的运动速度为56/cm s ;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下图,AP=2PB,∴AP=120,OP=140,∴P 用时140s,∵Q 是OB 中点,∴CQ=50,点Q 的运动速度为514/cm s ;(3)如下图,由题可知,OC=90,AP=x-20,EF=OF-OE=OF-12OP=50-12x, ∴2OC AP EF --=90-(x-20)-2(50-12x)=10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注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9.(1)①5;②OQ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3)t =703秒. 【解析】【分析】(1)①由∠AOC =30°得到∠BOC =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 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 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值;②根据∠AOQ和∠COQ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3t,∠AOC=30°+6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①∵∠AOC=30°,∴∠BOC=180°﹣30°=150°,∵OP平分∠BOC,∴∠COP=12∠BOC=75°,∴∠COQ=90°﹣75°=15°,∴∠AOQ=∠AOC﹣∠COQ=30°﹣15°=15°, t=15÷3=5;②是,理由如下:∵∠COQ=15°,∠AOQ=15°,∴OQ平分∠AOC;(2)∵OC平分∠POQ,∴∠COQ=12∠POQ=45°.设∠AOQ=3t,∠AOC=30°+6t,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65,∴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OC平分∠POB,∴∠BOC=12∠BOP,∵∠AOQ+∠BOP=90°,∴∠BOP=90°﹣3t,又∠BOC=180°﹣∠AOC=180°﹣30°﹣6t,∴180﹣30﹣6t=12(90﹣3t),解得t=70 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0.(1)135°;(2)∠BOD=2∠COE;(3)67.5°.【解析】【分析】(1)由∠COD=90°,则∠AOC+∠BOD=90°,由OE平分∠AOC,OF平分∠BOD,得∠COE+∠DOF=45°,即可求出∠EOF的度数;(2)由题意得出∠BOD+∠AOC=90°,∠BOD=180°-∠AOD,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3)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OC=∠COE,∠COF=∠DOF=45°,再由∠BOD+∠AOC=90°,设∠EOF=x,则∠EOC=3x,∠COF=4x,根据题意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如图:∵∠COD=90°,∴∠AOC+∠BOD=90°,∵OE平分∠AOC,OF平分∠BOD,∴∠COE+∠DOF=11()904522AOC BOD∠+∠=⨯︒=︒,∴∠EOF=∠COE+∠COD+∠DOF=45°+90°=135°;故答案为:135°;(2)∠BOD=2∠COE;理由如下:如图,∵∠COD=90°.∴∠BOD+∠AOC=90°,∵OE平分∠AOD,∴∠AOE=∠DOE=12∠AOD,又∵∠BOD=180°-∠AOD,∴∠COE=∠AOE-∠AOC=12∠AOD-(90°-∠BOD)=12(180°-∠BOD)-90°+∠BOD=12∠BOD,∴∠BOD=2∠COE;(3)如图,∵OC为∠AOE的角平分线,OF平分∠COD,∴∠AOC=∠COE,∠COF=∠DOF=45°,∵∠EOC=3∠EOF,设∠EOF=x,则∠EOC=3x,∴∠COF=4x,∴∠AOE=2∠COE=6x,∠DOF=4x,∵∠COD=90°,∴4x+4x=90°,解得:x=11.25°,∴∠AOE=6×11.25°=67.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的互余关系、邻补角定义以及角的计算;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定义,得出角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1.(1)∠MON的度数为80°;(2)∠MON的度数为70°或90°;(3)t的值为21.【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画图形,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3)根据(2)中前一种情况用含t的式子表示角度,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解.【详解】解:(1)因为∠AOD=160°,OM平分∠AOB,ON平分∠BOD,所以∠MOB=12∠AOB,∠BON=12∠BOD,即∠MON=∠MOB+∠BON=12∠AOB+12∠BOD=12(∠AOB+∠BOD)=12∠AOD=80°,答:∠MON的度数为80°;(2)因为OM平分∠AOC,ON平分∠BOD,所以∠MOC=12∠AOC,∠BON=12∠BOD,①射线OC在OB左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80°﹣20°=70°;②射线OC在OB右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40°+20°=90°;答:∠MON的度数为70°或90°.(3)∵射线OB从OA逆时针以2°每秒的速度旋转t秒,∠COB=20°,∴根据(2)中的第一种情况,得∠AOC=∠AOB+∠COB=2t°+10°+20°=2t°+30°.∵射线OM平分∠AOC,∴∠AOM=12∠AOC=t°+15°.∵∠BOD=∠AOD﹣∠BOA,∠AOD=160°,∴∠BOD=150°﹣2t°.∵射线ON平分∠BOD,∴∠DON=12∠BOD=75°﹣t°.又∵∠AOM:∠DON=2:3,∴(t+15):(75﹣t)=2:3,解得t=21.根据(2)中的第二中情况,观察图形可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AOB=10°.答:t的值为21.【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已设)角,去计算或者表示未知角.12.(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PA=﹣3﹣a,PB=2﹣a,所以AP+PB=﹣2a﹣1=8,解得a=﹣,﹣<﹣3满足条件;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PA=n+3,PB=n﹣2.∵PA的中点为M,∴PM=12PA=.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BN=PB=×(n﹣2).∴PM﹣34BN=﹣34××(n﹣2),=(不变).②12PM+34BN=+34××(n﹣2)=34n﹣(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解答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M,N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n,且m,n满足:|m﹣12|+(n+3)2=0(1)则m=,n=;(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移动到点B时,点B所对应的数为m,当点B移动到点A时,点A所对应的数为n.则玩具火车的长为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和点Q从N、M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B′.是否存在常数k使得3PQ﹣kB′A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

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的代数式表示);(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的值。

(写出具体求解过程)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Q表示的数为x1,x2时,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PQ=|x1-x2|.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4.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1)AB=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5.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6.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他两点的“倍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满足2AB BC =,此时点B 是点,A C 的“倍联点”.若数轴上点M 表示3-,点N 表示6,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点123,,D D D 分別对应0,3. 5和11,则点_________是点,M N 的“倍联点”,点N 是________这两点的“倍联点”;(2)已知动点P 在点N 的右侧,若点N 是点,P M 的倍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7.已知:∠AOB =140°,OC ,OM ,ON 是∠AOB 内的射线.(1)如图1所示,若OM 平分∠BOC ,ON 平分∠AOC ,求∠MON 的度数: (2)如图2所示,OD 也是∠AOB 内的射线,∠COD =15°,ON 平分∠AOD ,OM 平分∠BOC .当∠COD 绕点O 在∠AOB 内旋转时,∠MON 的位置也会变化但大小保持不变,请求出∠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以∠AOC =20°为起始位置(如图3),当∠COD 在∠AOB 内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若∠AON :∠BOM =19:12,求t 的值.8.已知∠AOB =110°,∠COD =40°,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AOE ﹣∠BOF 的值;(2)如图2,当∠COD 从图1所示位置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顺时针旋转t 秒(0<t <10),在旋转过程中∠AOE ﹣∠BOF 的值是否会因t 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该定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当∠COF =14°时,t = 秒.9.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10.如图1,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 、∠AOC 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 是∠AOB 的“奇分线”,如图2,∠MPN=42°: (1)过点P 作射线PQ,若射线PQ 是∠MPN 的“奇分线”,求∠MPQ ;(2)若射线PE 绕点P 从PN 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 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PN 是∠EPM 的“奇分线”?1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2.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事实上,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形式(整数可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那么无限循环小数如何表示为分数形式呢?请看以下示例: 例:将0.7•化为分数形式, 由于0.70.777•=,设0.777x =,①得107.777x =,②②−①得97x =,解得79x =,于是得70.79•=.同理可得310.393•==,4131.410.4199••=+=+=.根据以上阅读,回答下列问题:(以下计算结果均用最简分数表示) (类比应用) (1)4.6•= ;(2)将0.27••化为分数形式,写出推导过程; (迁移提升)(3)0.225••= ,2.018⋅⋅= ;(注0.2250.225225••=,2.018 2.01818⋅⋅=)(拓展发现)(4)若已知50.7142857=,则2.285714=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m =12,n =﹣3;(2)①5;②应64岁;(3)k =6,15 【解析】 【分析】(1)由非负性可求m ,n 的值;(2)①由题意可得3AB =m ﹣n ,即可求解;②由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 (3)用参数t 分别表示出PQ ,B 'A 的长度,进而用参数t 表示出3PQ ﹣kB ′A ,即可求解. 【详解】解:(1)∵|m ﹣12|+(n +3)2=0, ∴m ﹣12=0,n +3=0, ∴m =12,n =﹣3; 故答案为:12,﹣3;(2)①由题意得:3AB =m ﹣n , ∴AB =3m n-=5, ∴玩具火车的长为:5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5;②能帮小明求出来,设小明今年x 岁,奶奶今年y 岁,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为:40116y x x y x y -=+⎧⎨-=-⎩,解得:1264x y =⎧⎨=⎩, 答:奶奶今年64岁;(3)由题意可得PQ =(12+3t )﹣(﹣3﹣t )=15+4t ,B 'A =5+2t ,∵3PQ ﹣kB ′A =3(15+4t )﹣k (5+2t )=45﹣5k +(12﹣2k )t ,且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 ∴12﹣2k =0, ∴k =6∴3PQ ﹣kB ′A =45﹣3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关键是用代数式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 2.(1)-b;(2) :a=-2,b=2;(3)9. 【解析】 【分析】(1)由每行、每列的3个代数式的和相等,列出关系式,即可确定a 与b 的关系; (2)由第一行与第三列、对角线上与第二行的和相等,可得a 与b 的值; (3)根据“等和格"的定义列方程,然后整理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 【详解】解:(1)由题意得:-2a+a=3b+2a ,即a=-b ; 故答案为:-b ; (2)由题意得:2322283a a b aa ab b -+=+⎧⎨-+=-+⎩解得:22a b =-⎧⎨=⎩故答案为:a=-2,b=2(3)由题意得:2222223a a a a a a a ++-=+++,即:23a a +=-22223322a a a b a a a a +++=++++,可得:2223b a a =--+;()2232(3)39b a a =-+=⨯-+=+故答案为9.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或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列出等式. 3.(1) 12, 12; (2) -8或12;(3) 11,-9. 【解析】 【分析】(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 的长;依据点M 在A 、B 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 、B 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 不在A 、B 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 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 故答案为:12,12;(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 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 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 综上,m =11,n =-9. 故答案为:11,﹣9.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4.(1)3.(2)存在.x 的值为3.(3)不变,为2. 【解析】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3)先确定运动t 秒后,A 、B 、C 三点对应的数,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解:(1)∵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2)=3. 故答案为3.(2)存在.理由如下: ①若P 点在A 、B 之间, x+2+1-x=7,此方程不成立; ②若P 点在B 点右侧, x+2+x-1=7,解得x=3. 答:存在.x 的值为3.(3)BC AB -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为定值,是2.理由如下: 运动t 秒后,A 点表示的数为-2-t,B 点表示的数为1+2t,C 点表示的数为6+5t. 所以AB=1+2t-(-2-t)=3+3t. BC=6+5t-(1+2t)=5+3t. 所以BC-AB=5+3t-3-3t=2.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非负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数轴上动点的运动情况. 5.(1)①7+21;②10.82- ;③22.8 3.23+-;(2)9;(3)10012004. 【解析】 【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详解】解:(1)①|7+21|=21+7; 故答案为:21+7;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0.82-; ③23.2 2.83--=22.83.23+- 故答案为:22.83.23+-; (2)原式=1111924233202033-++- =9 (3)原式 =11111111 (23344520032004)-+-+-++- =1122004- =10012004【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 6.(1)1D ;2D ,3D (2)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解析】 【分析】(1)分别计算D 1,D 2,D 3三点与M,N 的距离,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得到答案;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分以下情况列方程求解:①2NP NM =;②2NP NM =.【详解】解:(1)D 1M=3,D 1N=6,2D 1M=D 1N ,故D 1符合题意; D 2M=6.5,D 2N=2.5,故D 2不符合题意; D 3M=14,D 3N=5,故D 3不符合题意; 因此点D 1是点,M N 的“倍联点”. 又2D 2N= D 3N ,∴点N 是D 2,D 3的“倍联点”. 故答案为:D 1;D 2,D 3.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 第一种情况:当2NP NM =时, 则62[6(3)]x -=⨯--, 解得24x =.第二种情况:当2NP NM =时, 则2(6)6(3)x -=--, 解得:212x =. 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7.(1)∠MON 的度数为70°.(2)∠MON 的度数为62.5°.(3)t 的值为20. 【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和差倍关系转化求出角的度数; (2)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求得:∠MON =12(∠AOB +∠COD )﹣∠COD ,代入数据即可求得;(3)由题意得∠AON =12(20°+3t +15°),∠BOM =12(140°﹣20°﹣3t ),由此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1)∵ON 平分∠AOC ,OM 平分∠BOC ,∴∠CON =12∠AOC ,∠COM =12∠BOC ∠MON =∠CON +∠COM=12(∠AOC +∠BOC ) =12∠AOB 又∠AOB =140°∴∠MON=70°答:∠MON的度数为70°.(2)∵OM平分∠BOC,ON平分∠AOD,∴∠COM=12∠BOC,∠DON=12∠AOD即∠MON=∠COM+∠DON﹣∠COD=12∠BOC+12∠AOD﹣∠COD=12(∠BOC+∠AOD)﹣∠COD.=12(∠BOC+∠AOC+∠COD)﹣∠COD=12(∠AOB+∠COD)﹣∠COD=12(140°+15°)﹣15°=62.5°答:∠MON的度数为62.5°.(3)∠AON=12(20°+3t+15°),∠BOM=12(140°﹣20°﹣3t)又∠AON:∠BOM=19:12,12(35°+3t)=19(120°﹣3t)得t=20答:t的值为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转化,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8.(1)35°;(2)∠AOE﹣∠BOF的值是定值,理由详见解析;(3)4.【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AOE和∠BOF的度数,然后根据∠AOE﹣∠BOF求解;(2)首先由题意得∠BOC =3t°,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AOC =∠AOB+3t°,∠BOD =∠COD+3t°,然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3)根据题意得∠BOF =(3t+14)°,故3314202t t +=+,解方程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 ∴11AOE AOC 11022︒∠=∠=⨯=55°,11AOF BOD 402022︒︒∠=∠=⨯=, ∴∠AOE ﹣∠BOF =55°﹣20°=35°;(2)∠AOE ﹣∠BOF 的值是定值由题意∠BOC =3t°,则∠AOC =∠AOB+3t°=110°+3t°,∠BOD =∠COD+3t°=40°+3t°,∵OE 平分∠AOC ,OF 平分∠BOD ,()11AOE AOC 1103t =22︒︒∴∠=∠=⨯+3552t ︒︒+ ∴()113BOF BOD 403t 20t 222︒︒︒︒∠=∠=+=+, ∴33AOE BOF 55t 20t 3522︒︒︒︒︒⎛⎫⎛⎫∠-∠=+-+= ⎪ ⎪⎝⎭⎝⎭, ∴∠AOE ﹣∠BOF 的值是定值,定值为35°;(3)根据题意得∠BOF =(3t+14)°, ∴3314202t t +=+, 解得4t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度之间的和差关系是关键.9.(1)41°;(2)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详解】(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12AOE AOD ∠∠=,∴COE AOC AOE ∠∠∠=-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BOD ∠ =01822⨯ =41°(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11O ,22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α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1,22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013602BOD ∠- =()013602α- =011802α-∴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0.(1)10.5°或14°或28°或31.5°;(2)74或218或212或634【解析】【分析】(1)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即可求解;(2)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得到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如图1,∵∠MPN=42°,∵当PQ 是∠MPN 的3等分线时,∴∠MPQ=13∠MPN=13×42°=14° 或∠MPQ=23∠MPN=23×42°=28° ∵当PQ 是∠MPN 的4等分线时,∴∠MPQ=14∠MPN==14×42°=10.5°或∠MPQ=34∠MPN=34×42°=31.5°;∠MPQ=10.5°或14°或28°或31.5°;(2)依题意有①当3×8t=42时,解得t=74;②当2×8t=42时,解得t=218;③当8t=2×42时,解得t=212.④当8t=3×42时,解得:t=634,故当t为74或218或212或634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新定义奇分线,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奇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1.(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PA=﹣3﹣a,PB=2﹣a,所以AP+PB=﹣2a﹣1=8,解得a=﹣,﹣<﹣3满足条件;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PA=n+3,PB=n﹣2.∵PA的中点为M,∴PM=12PA=.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BN=PB=×(n﹣2).∴PM﹣34BN=﹣34××(n﹣2),=(不变).②12PM+34BN=+34××(n﹣2)=34n﹣(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2.(1)143;(2)311;(3)25111,11155;(4)167【解析】【分析】(1)根据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循环部只有一位数时,用循环部的数除以9即为分数,进而求出答案.(2)循环部有两位数时,参照阅读材料的解答过程,可先乘以100,再与原数相减,即求得答案.(3)循环部有三位小数时,用循环部的3位数除以999;对于2.018,可先求0.18对应的分数,再除以10得0.018,再加上2得答案.(4)观察0.714285与2.285714,循环部的数字顺序是一样的,先求把0.714285×1000,把小数循环部变成与2.285714相同,再减712把整数部分凑相等,即求出答案.【详解】解:(1)612214 4.6=4+0.6=4+=+=9333故答案为:14 3(2)设x=0.272727…,①∴100x=27.272727…,②②-①得:99x=27解得:x=27 99∴x=3 11∴3 0.27=11(3)22525 0.225==999111∵182 0.18=0.181818=9911∴211 0.0181818==111055∴1111 2.018=2+0.018=2+=5555故答案为:25111,11155(4)5 0.714285=7∴等号两边同时乘以1000得:5000 714.285714=7∴500016 2.285714=714.28571-712=-712=77故答案为:16 7【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运算、比较大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的解答过程并转化运用到循环部数字不一样的情况计算.。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附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 ”来表示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 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AC =3BC ,求点C 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点C 位于A 、B 两点之间.点A 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 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 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 到达点B ,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 运动的时间为t ,在此过程中存在t 使得AC =3BC 仍成立,求t 的值.2.已知M ,N 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 ,n ,且m ,n 满足:|m ﹣12|+(n +3)2=0(1)则m = ,n =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 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 移动到点B 时,点B 所对应的数为m ,当点B 移动到点A 时,点A 所对应的数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32,读作“2的3次商”,()()()()3333-÷-÷-÷-记作()43-,读作“3-的4次商”.一般地,我们把n 个()0a a ≠相除记作n a ,读作“a 的n 次商”. (1)直接写出结果:312⎛⎫=⎪⎝⎭______,()42-=______. (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任何非零数的2次商都等于1 B .对于任何正整数n ,()111n --=-C .除零外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数次商都相等,奇数次商互为相反数D .负数的奇数次商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商结果是正数. 深入思考:除法运算能转化为乘法运算,那么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 (3)试一试,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乘方(幂)的形式()43-=______ 615⎛⎫= ⎪⎝⎭______(4)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n 次商写成乘方(幂)的形式等于______.(5)算一算:201923420201111162366⎛⎫⎛⎫⎛⎫⎛⎫÷-÷---⨯ ⎪ ⎪ ⎪ ⎪⎝⎭⎝⎭⎝⎭⎝⎭4.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 (1)AB=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5.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6.如图,已知∠AOB =120°,射线OP 从OA 位置出发,以每秒2°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OQ 以每秒6°的速度,从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OA 旋转,到达射线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OQ 返回并与射线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时停止运动. 设旋转时间为t 秒.(1)当t =2时,求∠POQ 的度数; (2)当∠POQ =40°时,求t 的值;(3)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POQ =12∠AO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8.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9.如图,已知150AOB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90D ∠=)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 处,现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任意转动,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 (1)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30COD ∠=,则MON ∠=_______;(2)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射线OD 恰好平分MON ∠,若8MON COD ∠=∠,求COD ∠的度数;(3)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从OC 与OA 重合位置逆时针转到OD 与OA 重合的位置,猜想在转动过程中COD ∠和M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0.如图1,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AOC =30°,将一直角三角板(其中∠P =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一边OQ 在射线OA 上,另一边OP 与OC 都在直线AB 的上方.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1)如图2,经过t 秒后,OP 恰好平分∠BOC . ①求t 的值;②此时OQ 是否平分∠AOC ?请说明理由;(2)若在三角板转动的同时,射线OC 也绕O 点以每秒6°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 平分∠POQ ?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少秒OC 平分∠POB ?(直接写出结果).11.射线OA 、OB 、OC 、OD 、OE 有公共端点O .(1)若OA 与OE 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 <72),OB 平分∠AOE,OD 平分∠COE(如图2),求∠BOD 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 绕点O 在∠AOD 内部旋转(不与OA 、OD 重合).探求:射线OC 从OA 转到OD 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2.设A、B、C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点C在A、B之间,它们对应的数分别为x A、x B、x C.(1)若AC=CB,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已知C是AB的中点.①若x A=1,x B=5,则x c=;②若x A=﹣1,x B=﹣5,则x C=;③一般的,将x C用x A和x B表示出来为x C=;④若x C=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重合,则x A=;(2)若AC=λCB(其中λ>0).①当x A=﹣2,x B=4,λ=13时,x C=.②一般的,将x C用x A、x B和λ表示出来为x C=.【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2)4或10;(3)t的值为167和329【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 到达B之后,即t>3时,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再结合进行取舍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AB=6﹣(﹣2)=8答:AB的值为8.(2)设点C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 ﹣(﹣2)|=3|x ﹣6| ∴|x +2|=3|x ﹣6|∴x +2=3x ﹣18或x +2=18﹣3x ∴x =10或x =4答:点C 表示的数为4或10. (3)∵点C 位于A ,B 两点之间,∴点C 表示的数为4,点A 运动t 秒后所表示的数为﹣2+t , ①点C 到达B 之前,即2<t <3时,点C 表示的数为4+2(t ﹣2)=2t ∴AC =t +2,BC =6﹣2t ∴t +2=3(2t ﹣6) 解得t =167②点C 到达B 之后,即t >3时,点C 表示的数为6﹣2(t ﹣3)=12﹣2t ∴AC =|﹣2+t ﹣(12﹣2t )|=|3t ﹣14|,BC =6﹣(12﹣2t )=2t ﹣6 ∴|3t ﹣14|=3(2t ﹣6) 解得t =329或t =43,其中43<3不符合题意舍去答:t 的值为167和32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绝对值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m =12,n =﹣3;(2)①5;②应64岁;(3)k =6,15 【解析】 【分析】(1)由非负性可求m ,n 的值;(2)①由题意可得3AB =m ﹣n ,即可求解;②由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 (3)用参数t 分别表示出PQ ,B 'A 的长度,进而用参数t 表示出3PQ ﹣kB ′A ,即可求解. 【详解】解:(1)∵|m ﹣12|+(n +3)2=0, ∴m ﹣12=0,n +3=0, ∴m =12,n =﹣3; 故答案为:12,﹣3;(2)①由题意得:3AB =m ﹣n , ∴AB =3m n=5, ∴玩具火车的长为:5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5;②能帮小明求出来,设小明今年x 岁,奶奶今年y 岁,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为:40116y x x y x y -=+⎧⎨-=-⎩ ,解得:1264x y =⎧⎨=⎩,答:奶奶今年64岁;(3)由题意可得PQ =(12+3t )﹣(﹣3﹣t )=15+4t ,B 'A =5+2t ,∵3PQ ﹣kB ′A =3(15+4t )﹣k (5+2t )=45﹣5k +(12﹣2k )t ,且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 ∴12﹣2k =0, ∴k =6∴3PQ ﹣kB ′A =45﹣3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关键是用代数式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 3.(1)2,14;(2)B ;(3)21()3-,45;(4)21()n a -;(5)29- 【解析】 【分析】(1)利用题中的新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2)利用题中的新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3)将原式变形即可得到结果; (4)根据题意确定出所求即可; (5)原式变形后,计算即可求出值. 【详解】 (1)3111111222222⎛⎫=÷÷=÷=⎪⎝⎭, ()()()()()4111222221224-=-÷-÷-÷-=⨯⨯=, 故答案为:2,14;(2)A .任何非零数的2次商都等于1,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 .对于任何正整数n ,当n 为奇数时,()111n --=-;当n 为偶数时,()111n --=,原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 .除零外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数次商都相等,奇数次商互为相反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 .负数的奇数次商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商结果是正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3)()()()()()433333-=-÷-÷-÷-111()()33=⨯-⨯-21()3=-;611111115555555⎛⎫=÷÷÷÷÷ ⎪⎝⎭ 15555=⨯⨯⨯⨯45=;故答案为:21()3-,45; (4)由(3)得到规律:21()n n a a-=,所以,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n 次商写成乘方(幂)的形式等于21()n a-,故答案为:21()n a-;(5)201923420201111162366⎛⎫⎛⎫⎛⎫⎛⎫÷-÷---⨯ ⎪ ⎪ ⎪ ⎪⎝⎭⎝⎭⎝⎭⎝⎭()()()2019324220202112366---⎛⎫=÷-÷---⨯ ⎪⎝⎭201820181111162966⎛⎫⎛⎫⎛⎫=⨯-⨯-⨯⨯ ⎪ ⎪⎪⎝⎭⎝⎭⎝⎭201811161866⎛⎫⎛⎫=--⨯⨯ ⎪ ⎪⎝⎭⎝⎭11186=-- 29=-.【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新定义的理解与运用;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对新定义,其实就是多个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4.(1)3.(2)存在.x 的值为3.(3)不变,为2. 【解析】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3)先确定运动t 秒后,A 、B 、C 三点对应的数,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1)∵点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2)=3.故答案为3.(2)存在.理由如下:①若P点在A、B之间,x+2+1-x=7,此方程不成立;②若P点在B点右侧,x+2+x-1=7,解得x=3.答:存在.x的值为3.(3)BC AB-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秒)的变化而改变,为定值,是2.理由如下:运动t秒后,A点表示的数为-2-t,B点表示的数为1+2t,C点表示的数为6+5t.所以AB=1+2t-(-2-t)=3+3t.BC=6+5t-(1+2t)=5+3t.所以BC-AB=5+3t-3-3t=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非负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数轴上动点的运动情况.5.(1)①7+21;②10.82-;③22.83.23+-;(2)9;(3)10012004.【解析】【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详解】解:(1)①|7+21|=21+7;故答案为:21+7;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 0.82-;③23.2 2.83--=22.83.23+-故答案为:22.83.23+-;(2)原式=1111 9242 33202033 -++-=9(3)原式 =11111111... 23344520032004 -+-+-++-=11 22004 -=1001 2004【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6.(1)∠POQ =104°;(2)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存在,t=12或180 11或1807,使得∠POQ=12∠AOQ.【解析】【分析】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t=15;当OQ刚到达OA时,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t=30;(1)当t=2时,得到∠AOP=2t=4°,∠BOQ=6t=12°,利用∠POQ =∠AOB-∠AOP-∠BOQ求出结果即可;(2)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3)分三种情况:当0≤t≤15时,当15<t≤20时,当20<t≤30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当OQ,OP第一次相遇时,2t+6t=120,t=15;当OQ刚到达OA时,6t=120,t=20;当OQ,OP第二次相遇时,2t6t=120+2t,t=30;(1)当t=2时,∠AOP=2t=4°,∠BOQ=6t=12°,∴∠POQ =∠AOB-∠AOP-∠BOQ=120°-4°-12°=104°.(2)当0≤t≤15时,2t +40+6t=120, t=10;当15<t≤20时,2t +6t=120+40, t=20;当20<t≤30时,2t=6t-120+40, t=20(舍去);答:当∠POQ=40°时,t的值为10或20.(3)当0≤t≤15时,120-8t=12(120-6t),120-8t=60-3t,t=12;当15<t≤20时,2t–(120-6t)=12(120 -6t),t=18011.当20<t ≤30时,2t –(6t -120)=12(6t -120),t=1807. 答:存在t =12或18011或1807,使得∠POQ =12∠AOQ . 【分析】 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的方程.7.(1)2;(2)1cm ;(3)910秒或116秒 【解析】【分析】(1)将x =﹣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 为线段AB 上靠近A 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 和B 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 秒后有PD =2QD ,用x 表示P 和Q 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把x =﹣3代入方程(k +3)x +2=3x ﹣2k 得:﹣3(k +3)+2=﹣9﹣2k ,解得:k =2;故k =2;(2)当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当k =2时,BC =2AC ,AB =6cm ,∴AC =2cm ,BC =4cm ,∵D 为AC 的中点,∴CD =12AC =1cm . 即线段CD 的长为1cm ;(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8.(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 COE∠-∠∠的值. 【详解】 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即AOC ∠=COE ∠+90°,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AOC ∠-∠BOE =90°,∵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BOC ∠+∠BOE =90°;(3)当OE 在OC 左侧时,∵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AOE =∠BOE=90°, 则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COE COE COE ∠+∠∠ =2;当OE 在OC 右侧时,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 =9090COE COF COE∠+︒-︒+∠∠ =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 COE∠-∠∠为定值2. 【点睛】 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1)90︒;(2)COD=10∠︒;(3)1752MON COD ∠=∠+︒,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出12AOM MOC AOC x ∠=∠=∠=,12BON DON BOD y ∠=∠=∠=,再利用∠AOB 的和差关系进行列方程即可求解; (2)利用8MON COD ∠=∠,表达出∠AOC 、∠BOD ,利用∠AOB 的和差关系进行列方程即可求解;(3)画出图形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1)∵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设11,22AOM MOC AOC x BON DON BOD y ∠=∠=∠=∠=∠=∠= ∴2,2AOC x BOD y ∠=∠=,30MON MOC COD DON x y ∠=∠+∠+∠=+︒+ ∵2302150AOB AOC BOD COD x y ∠=∠+∠+∠=+︒+=︒∴60x y +=︒∴3090MON x y ∠=+︒+=︒故答案为: 90︒(2)∵8MON COD ∠=∠∴设=,8COD a MON a ∠∠=∵射线OD 恰好平方MON ∠ ∴14,2DOM DON MON a ∠=∠=∠= ∴43,COM DOM COD a a a ∠=∠-∠=-= ∵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113,422AOM MOC AOC a BON DON BOD a ∠=∠=∠=∠=∠=∠= ∴6,8AOC a BOD a ∠=∠= ∵68150AOB AOC BOD COD a a a ∠=∠+∠+∠=++=︒∴=10a ︒∴COD=10∠︒ (3) 1752MON AOC ∠=∠+︒,证明如下: 当OC 与OA 重合时,设∠COD=x,则150150BOD AOB COD COD x ∠=∠-∠=︒-∠=︒-∵ON 平分∠BOD ∴117522DON BOD x ∠=∠=︒- ∴MON COD DON ∠=∠+∠ 1752x x =+︒- 1752x =︒+ ∴1752MON COD ∠=︒+∠当OC 在OA 的左侧时设∠AOD=a ,∠AOC=b,则∠BOD=∠AOB -∠AOD=150°-a ,∠COD=∠AOD+∠AOC=a+b ∵ON 平分∠BOD∴117522DON BOD a ∠=∠=︒- ∵OM 平分∠AOC∴1122AOM COM AOC b ∠=∠=∠= ∴∠MON=∠MOA+∠AOD+∠DON117522b a a =++︒-117522b a =++︒ 1752COD =∠+︒当OD 与OA 重合时∵ON 平分∠AOB∴1752AON AOB ∠=∠=︒ ∵OM 平分∠AOC∴12MON AOC ∠=∠ ∴MON MOD AON ∠=∠+∠ 1752AOC =∠+︒ 综上所述 1752MON AOC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动态问题,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0.(1)①5;②OQ 平分∠AOC ,理由详见解析;(2)5秒或65秒时OC 平分∠POQ ;(3)t =703秒. 【解析】【分析】(1)①由∠AOC =30°得到∠BOC =150°,借助角平分线定义求出∠POC 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关系求出∠COQ 度数,再算出旋转角∠AOQ 度数,最后除以旋转速度3即可求出t 值;②根据∠AOQ 和∠COQ 度数比较判断即可;(2)根据旋转的速度和起始位置,可知∠AOQ =3t ,∠AOC =30°+6t ,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知∠COQ=45°,利用∠AOQ、∠AOC、∠COQ角之间的关系构造方程求出时间t;(3)先证明∠AOQ与∠POB互余,从而用t表示出∠POB=90°﹣3t,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再用t表示∠BOC度数;同时旋转后∠AOC=30°+6t,则根据互补关系表示出∠BOC度数,同理再把∠BOC度数用新的式子表达出来.先后两个关于∠BOC的式子相等,构造方程求解.【详解】(1)①∵∠AOC=30°,∴∠BOC=180°﹣30°=150°,∵OP平分∠BOC,∴∠COP=12∠BOC=75°,∴∠COQ=90°﹣75°=15°,∴∠AOQ=∠AOC﹣∠COQ=30°﹣15°=15°, t=15÷3=5;②是,理由如下:∵∠COQ=15°,∠AOQ=15°,∴OQ平分∠AOC;(2)∵OC平分∠POQ,∴∠COQ=12∠POQ=45°.设∠AOQ=3t,∠AOC=30°+6t,由∠AOC﹣∠AOQ=45°,可得30+6t﹣3t=45,解得:t=5,当30+6t﹣3t=225,也符合条件,解得:t=65,∴5秒或65秒时,OC平分∠POQ;(3)设经过t秒后OC平分∠POB,∵OC平分∠POB,∴∠BOC=12∠BOP,∵∠AOQ+∠BOP=90°,∴∠BOP=90°﹣3t,又∠BOC=180°﹣∠AOC=180°﹣30°﹣6t,∴180﹣30﹣6t=12(90﹣3t),解得t=70 3.【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角度的和差倍分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1.(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 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 =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 、∠BOD 和∠BOD 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1)①3;②-3;③2A B x x +;④-1.5;(2)①421λλ-+;②11λ+x A +1+λλx B . 【解析】【分析】(1)①②分别按所给的关系式及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计算即可;③根据①②即可得到答案;④根据平移关系用x A +5表示出x B ,再按③中关系式计算即可;(2)①根据AC =λCB ,将x A =﹣2,x B =4,λ=13代入计算即可; ②根据AC =λCB ,变形计算即可.【详解】(1)C 是AB 的中点,①∵x A =1,x B =5, ∴x c =512+=3, 故答案为:3; ②∵x A =﹣1,x B =﹣5,∴x C =512--=﹣3 故答案为:﹣3;③ x C =2AB x x +, 故答案为:2A B x x +; ④∵将点A 向右平移5个单位,恰好与点B 重合,∴x B =x A +5,∴x C =2A B x x +=52A A x x ++=1, ∴x A =﹣1.5 故答案为:﹣1.5;(2)①∵AC =λCB ,x A =﹣2,x B =4,λ=13, ∴x C ﹣(﹣2)=λ(4﹣x C )∴(1+λ)x C =4λ﹣2,∴x C =421λλ-+,故答案为:421λλ-+;②∵AC=λCB∴x C﹣x A=λ(x B﹣x C)∴(1+λ)x C=x A+λx B∴x C=11λ+x A+1λλ+x B故答案为:11λ+x A+1λλ+x B.【点睛】此题考查是线段类规律题,通过探究得出数轴上两点间的任意点的坐标的规律,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试试卷及答案一、压轴题1.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观察下列按照一定规律堆砌的钢管的横截面图: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图的钢管总数.(分析思路)图形规律中暗含数字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分步的方法,从图形排列中找规律;把图形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并保持结构,找到每一部分对应的数字规律,进而找到整个图形对应的数字规律.如:要解决上面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特例入手: (统一用S表示钢管总数)(解决问题)(1)如图,如果把每个图形按照它的行来分割观察,你发现了这些钢管的堆砌规律了吗?像n=1、n=2的情形那样,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S=1+2 S=2+3+4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其实,对同一个图形,我们的分析眼光可以是不同的.请你像(1)那样保持结构的、对每一个所给图形添加分割线,提供与(1)不同的分割方式;并在所给横线上,请用数学算式表达你发现的规律: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用含n 的式子列式,并计算第n 个图的钢管总数.2.已知:如图,点M 是线段AB 上一定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M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BA 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 在线段AM 上,D 在线段BM 上)()1若4AM cm =,当点C 、D 运动了2s ,此时AC =________,DM =________;(直接填空)()2当点C 、D 运动了2s ,求AC MD +的值.()3若点C 、D 运动时,总有2MD AC =,则AM =________(填空)()4在()3的条件下,N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的值.3.已知:∠AOB 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平分线OD 、OE .(1)如图①,当∠BOC=70°时,求∠DOE 的度数;(2)如图②,若射线OC 在∠AOB 内部绕O 点旋转,当∠BOC=α时,求∠DOE 的度数.(3)如图③,当射线OC 在∠AOB 外绕O 点旋转时,画出图形,直接写出∠DOE 的度数.4.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我们知道,(0)0(0)(0)x x x x x x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x x ++-时,可令10x +=和20x -=,分别求得1x =-,2x =(称1-、2分别为|1|x +与|2|x -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x =-和2x =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1)1x <-;(2)1-≤2x <;(3)x ≥2.从而化简代数式|1||2|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当1x <-时,原式()()1221x x x =-+--=-+;(2)当1-≤2x <时,原式()()123x x =+--=;(3)当x ≥2时,原式()()1221x x x =++-=-综上所述:原式21(1)3(12)21(2)x x x x x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1)填空:|2|x +与|4|x -的零点值分别为 ; (2)化简式子324x x -++.5.如图,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是25-、10-、10.(1)填空:AB = ,BC = ;(2)现有动点M 、N 都从A 点出发,点M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当点M 移动到B 点时,点N 才从A 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求点N 移动多少时间,点N 追上点M ?(3)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7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试探索:BC -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请说明理由.6.如图,12cm AB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2BC AC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3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 后立即返回,以3cm /s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s t . 当点P 与点Q 第二次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1)求AC ,BC ;(2)当t 为何值时,AP PQ =;(3)当t 为何值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当t 为何值时,1cm PQ =.7.如图,已知线段AB=12cm ,点C 为AB 上的一个动点,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1)若AC=4cm ,求DE 的长;(2)试利用“字母代替数”的方法,说明不论AC 取何值(不超过12cm ),DE 的长不变; (3)知识迁移:如图②,已知∠AOB=α,过点O 画射线OC ,使∠AOB:∠BOC=3:1若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试探究∠DOE 与∠AOB 的数量关系.8.如图,A 、B 、P 是数轴上的三个点,P 是AB 的中点,A 、B 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1)试求P 点对应的数值;若点A 、B 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 和b ,试用a 、b 的代数式表示P 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值;(2)若A 、B 、P 三点同时一起在数轴上做匀速直线运动,A 、B 两点相向而行,P 点在动点A 和B 之间做触点折返运动(即P 点在运动过程中触碰到A 、B 任意一点就改变运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运动,速度不变,触点时间忽略不计),直至A 、B 两点相遇,停止运动.如果A 、B 、P 运动的速度分别是1个单位长度/s ,2个单位长度/s ,3个单位长度/s ,设运动时间为t .①求整个运动过程中,P 点所运动的路程.②若P 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 点,且与B 点未碰到,试写出该过程中,P 点经过t 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用含t 的式子表示);③在②的条件下,是否存在时间t ,使P 点刚好在A 、B 两点间距离的中点上,如果存在,请求出t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10.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AB 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 2=,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 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11.已知∠AOB 和∠AOC 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角,OD 是∠BOC 的平分线.(1)若∠AOB=50°,∠AOC=70°,如图(1),图(2),求∠AOD 的度数; (2)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求∠AOD 的度数(结果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请画出图形,直接写出答案.12.观察下列等式:111122=-⨯,1112323=-⨯,1113434=-⨯,则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111111131122334223344++=-+-+-=⨯⨯⨯. ()1观察发现()1n n 1=+______;()1111122334n n 1+++⋯+=⨯⨯⨯+______. ()2拓展应用有一个圆,第一次用一条直径将圆周分成两个半圆(如图1),在每个分点标上质数m ,记2个数的和为1a ;第二次再将两个半圆周都分成14圆周(如图2),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2,记4个数的和为2a ;第三次将四个14圆周分成18圆周(如图3),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数之和的13,记8个数的和为3a ;第四次将八个18圆周分成116圆周,在新产生的分点标上相邻的已标的两个数的和的14,记16个数的和为4a ;⋯⋯如此进行了n 次.n a =①______(用含m 、n 的代数式表示);②当n a 6188=时,求123n1111a a a a +++⋯⋯+的值.1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8,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 =22,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1)出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 ;点P 表示的数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14.综合试一试(1)下列整数可写成三个非0整数的立方和:45=_____;2=______.(2)对于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运算:2a b a ab ⊗=-.如2121121⊗=-⨯=-,则计算()()532-⊗⊗-=⎡⎤⎣⎦______.(3)a 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11a -称为a 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12=--,1-的差倒数是()11112=--.已知12a =,2a 是1a 的差倒数,3a 是2a 的差倒数,4a 是3a 的差倒数,……,以此类推,122500a a a ++⋅⋅⋅+=______.(4)10位裁判给一位运动员打分,每个人给的分数都是整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得分的平均数为该运动员的得分.若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精确到十分位,该运动员得9.4分,如果精确到百分位,该运动员得分应当是_____分.(5)在数1.2.3...2019前添加“+”,“-”并依次计算,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______(6)早上8点钟,甲、乙、丙三人从东往西直行,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甲、乙、丙三人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问:______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15.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 A ,B ,C ,若用 AB 表示 A ,B 两点的距离,AC 表示 A ,C 两点的 距离,且 BC = 2 AB ,点 A 、点C 对应的数分别是a 、c ,且| a - 20 | + | c +10 |= 0 .(1)若点 P ,Q 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5个单位长度/ 秒,则运动了多少秒时,Q 到 B 的距离与 P 到 B 的距离相等?(2)若点 P ,Q 仍然以(1)中的速度分别从 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2 秒后,动点 R 从 A 点出发向左运动,点 R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 M 为线段 PR 的中点,点 N 为线段 RQ 的中点,点R 运动了x 秒时恰好满足 MN + AQ = 25,请直接写出x 的值.16.(阅读理解)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优点.例如,如图①,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优点,但点D 是(B ,A )的优点. (知识运用)如图②,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4. (1)数 所表示的点是(M ,N )的优点;(2)如图③,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17.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4、12,线段CE在数轴上运动,点C在点E的左边,且CE=8,点F是AE的中点.(1)如图1,当线段CE运动到点C、E均在A、B之间时,若CF=1,则AB=,AC =,BE=;(2)当线段CE运动到点A在C、E之间时,①设AF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结果需化简.....);②求BE与CF的数量关系;(3)当点C运动到数轴上表示数﹣14的位置时,动点P从点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抵达B后,立即以原来一半速度返回,同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t≤8),求t为何值时,P、Q 两点间的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18.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a+24|+|b+10|+(c-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若点P到A点距离是到B点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的数;(3)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请说明理由.1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0,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__;点P表示的数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到家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追上Q ?(4)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20.如图,直线l 上有A 、B 两点,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OA =10cm ,OB =5cm . (1)若点C 是线段 AB 的中点,求线段CO 的长.(2)若动点 P 、Q 分别从 A 、B 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4c m/s ,点Q 的速度为3c m/s ,设运动时间为 x 秒,①当 x =__________秒时,PQ =1cm ;②若点M 从点O 以7c m/s 的速度与P 、Q 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 ,使得4PM +3OQ ﹣mOM 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 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有两条射线 OC 、OD 均从射线OA 同时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OC 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 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 与OD 第一次重合时,OC 、OD 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 秒,当t 为何值时,射线 OC ⊥O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3456;45678S S =+++=++++ ;(2) 方法不唯一,见解析;(3)方法不唯一,见解析【解析】【分析】先找出前几项的钢管数,在推出第n 项的钢管数.【详解】(1)3456;45678S S =+++=++++(2)方法不唯一,例如:12S =+ 1233S =+++ 123444S =+++++ 12345555S =+++++++ (3)方法不唯一,例如:()()12.....2S n n n n =++++++()()()()=.....12.....1112n n n n n n n n +++++++=+++ ()312n n =+ 【点睛】此题主要考察代数式的规律探索及求和,需要仔细分析找到规律.2.(1)2AC cm =,4DM cm =;(2)6AC MD cm +=;(3)4AM =;(4)13MN AB =或1. 【解析】【详解】(1)根据题意知,CM=2cm ,BD=4cm .∵AB=12cm ,AM=4cm ,∴BM=8cm ,∴AC=AM ﹣CM=2cm ,DM=BM ﹣BD=4cm . 故答案为2,4;(2)当点C 、D 运动了2 s 时,CM=2 cm ,BD=4 cm .∵AB=12 cm ,CM=2 cm ,BD=4 cm ,∴AC+MD=AM ﹣CM+BM ﹣BD=AB ﹣CM ﹣BD=12﹣2﹣4=6 cm ;(3)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 ),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13AB=4. 故答案为4;(4)①当点N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1.∵AN ﹣BN=MN .又∵AN ﹣AM=MN ,∴BN=AM=4,∴MN=AB ﹣AM ﹣BN=12﹣4﹣4=4,∴MNAB=412=13;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AN﹣BN=MN.又∵AN﹣BN=AB,∴MN=AB=12,∴MNAB=1212=1.综上所述:MNAB=1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3.(1)45°;(2)45°;(3)45°或135°.【解析】【分析】(1)由∠BOC的度数求出∠AOC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D与∠COE的度数,相加即可求出∠DOE的度数;(2)∠DOE度数不变,理由为: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COD为∠AOC的一半,∠COE为∠COB的一半,而∠DOE=∠COD+∠COE,即可求出∠DOE度数为45度;(3)分两种情况考虑,同理如图3,则∠DOE为45°;如图4,则∠DOE为135°.【详解】(1)如图,∠AOC=90°﹣∠BOC=20°,∵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COD=∠AOC=10°,∠COE=12∠BOC=35°,∴∠DOE=∠COD+∠COE=45°;(2)∠DOE的大小不变,理由是:∠DOE=∠COD+∠COE=12∠AOC+12∠COB=12(∠AOC+∠COB)=12∠AOB=45°;(3)∠DOE的大小发生变化情况为:如图③,则∠DOE为45°;如图④,则∠DOE为135°,分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COD=12∠AOC ,∠COE=12∠BOC , ∴∠DOE=∠COD ﹣∠COE=12(∠AOC ﹣∠BOC )=45°; 如图4所示,∵OD 、OE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COD=12∠AOC ,∠COE=12∠BOC , ∴∠DOE=∠COD+∠COE=12(∠AOC+∠BOC )=12×270°=13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角的有关计算,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4.(1) 2x =-和4x = ;(2) 35(4)11(43)35(3)x x x x x x --<-⎧⎪+-≤<⎨⎪+≥⎩【解析】【分析】(1)令x +2=0和x -4=0,求出x 的值即可得出|x +2|和|x -4|的零点值,(2)零点值x =3和x =-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 <-4、-4≤x <3和x ≥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x x -++的值即可.【详解】解:(1)2x =-和4x =,(2)由30x -=得3,x =由40x +=得4x =-,①当4x <-时,原式()()32435x x x =---+=--,②当4-≤3x <时,原式()()32411x x x =--++=+,③当x ≥3时,原式()()32435x x x =-++=+,综上所述:原式()35(4)11(43)353x x x x x x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5.(1) AB =15,BC =20;(2) 点N 移动15秒时,点N 追上点M;(3) 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求出AB 与BC 的长即可,(2)不变,理由为:经过t 秒后,A 、B 、C 三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24-t ,-10+3t ,10+7t ,表示出BC ,AB ,求出BC-AB 即可做出判断,(3)经过t 秒后,表示P 、Q 两点所对应的数,根据题意列出关于t 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t 的值,分三种情况考虑,分别求出满足题意t 的值即可.【详解】解:(1)AB =15,BC =20,(2)设点N 移动x 秒时,点N 追上点M ,由题意得:15322x x ⎛⎫=+ ⎪⎝⎭, 解得15x =,答:点N 移动15秒时,点N 追上点M .(3)设运动时间是y 秒,那么运动后A 、B 、C 三点表示的数分别是25y --、103y -+、107y +,∴BC ()()107103204y y y =+--+=+,AB ()()10325154y y y =-+---=+, ∴BC -AB ()()2041545y y =+-+=,∴BC -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数轴,以及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行程问题中等量关系和数轴上点,6.(1)AC=4cm, BC=8cm ;(2)当45t =时,AP PQ =;(3)当2t =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35191cm.224t PQ =当为,,时, 【解析】【分析】(1)由于AB=12cm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BC=2AC ,则AC+BC=3AC=AB=12cm ,依此即可求解;(2)分别表示出AP 、PQ ,然后根据等量关系AP=PQ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由AP AC CQ =+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解即可; (4)分相遇前、相遇后以及到达B 点返回后相距1cm 四种情况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AC=4cm, BC=8cm.(2) 当AP PQ =时,AP 3t,PQ AC AP CQ 43t t ==-+=-+,即3t 43t t =-+,解得4t 5=. 所以当4t 5=时,AP PQ =. (3) 当P 与Q 第一次相遇时,AP AC CQ =+,即3t 4t =+,解得t 2=.所以当t 2=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P,Q 1cm,4t 3t 13t 4t 1+-=-+=因为点相距的路程为所以或,35t t 22解得或==, P B P,Q 1cm 当到达点后时立即返回,点相距的路程为,193t 4t 1122,t 4+++=⨯=则解得, 3519t PQ 1cm.224所以当为,,时,= 【点睛】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7.(1)DE=6;(2) DE=2a ,理由见解析;(3)∠DOE=12∠AOB ,理由见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1)由AC=4cm ,AB=12cm ,即可推出BC=8cm ,然后根据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AD=DC=2cm ,BE=EC=4cm ,即可推出DE 的长度,(2)设AC=acm ,然后通过点D 、E 分别是AC 和BC 的中点,即可推出DE=12(AC+BC )=12AB=2a cm ,即可推出结论, (3)分两种情况,OC 在∠AOB 内部和外部结果都是∠DOE=12∠AOB 试题解析:(1))∵AB=12cm ,∴AC=4cm,∴BC=8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CD=2cm,CE=4cm,∴DE=6cm;(2) 设AC=a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DE=CD+CE=12(AC+BC)=12AB=6cm,∴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2cm),DE的长不变;(3)①当OC在∠AOB内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NOC=12∠BOC,∠COM=12∠COA.∵∠CON+∠COM=∠MON,∴∠MON=12(∠BOC+∠AOC)=12α;②当OC在∠AOB外部时,如图所示:∵OM平分∠AOC,ON平分∠BOC,∴∠MOC=12(∠AOB+∠BOC),∠CON=12∠BOC.∵∠MON+∠CON=∠MOC,∴∠MON=∠MOC-∠CON=12(AOB+∠BOC)-12∠BOC=12∠AOB=12α.【点睛】本题主要考察角平分线和线段的中点的性质,关键在于认真的进行计算,熟练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8.(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A、B两点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结论;(2)①点P运动的时间与A、B相遇所用时间相等,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得;②由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③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不存在PA=PB的时候.【详解】解:(1)∵A、B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0和40,∴AB=40-(-20)=60,∵P是AB的中点,∴AP=60=30,∴点P表示的数是-20+30=10;∵如图,点A、B对应的数值分别是a和b,∴AB=b-a,∵P是AB的中点,∴AP=(b-a)∴点P表示的数是a+(b-a) =(a+b).(2)①点A和点B相向而行,相遇的时间为=20(秒),此即整个过程中点P运动的时间.所以,点P的运动路程为3×20=60(单位长度),故答案是60个单位长度.②由P点用最短的时间首次碰到A点,且与B点未碰到,可知开始时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0≤t≤7.5.P点经过t秒钟后,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值为10-3t.故答案是:10-3t,0≤t≤7.5.③不存在.由②可知,点P是和点A相向而行的,整个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越来越小,而点P 与点B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不存在相等的时候.故答案为:(1)10,(a+b);(2)①60个单位长度;②10-3t,0≤t≤7.5;③不存在,理由见解析.【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点与点的距离和动点问题.9.(1)4;(2)12或72;(3)27或2213或2【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得出棋子一共运动了t+2t+3t=6t个单位长度,当t=4时,6t=24,为MN长度的整的偶数倍,即棋子回到起点M 处,点3Q 与M 点重合,从而得出13Q Q 的长度.(2)根据棋子的运动规律可得,到3Q 点时,棋子运动运动的总的单位长度为6t,,因为t<4,由(1)知道,棋子运动的总长度为3或12+9=21,从而得出t 的值.(3)若t 2,≤则棋子运动的总长度10t 20≤,可知棋子或从M 点未运动到N 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左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右边三种情况可使242Q Q =【详解】解:(1)∵t+2t+3t=6t,∴当t=4时,6t=24,∵24122=⨯,∴点3Q 与M 点重合,∴134Q Q =(2)由已知条件得出:6t=3或6t=21, 解得:1t 2=或7t 2= (3)情况一:3t+4t=2, 解得:2t 7= 情况二:点4Q 在点2Q 右边时:3t+4t+2=2(12-3t) 解得:22t 13= 情况三:点4Q 在点2Q 左边时:3t+4t-2=2(12-3t)解得:t=2.综上所述:t 的值为,2或27或2213. 【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索动点的运动规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意分多种情况讨论.10.(1)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2)13;(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分析】(1)根据C 、D 的运动速度知BD=2PC ,再由已知条件PD=2AC 求得PB=2AP ,所以点P 在线段AB 上的13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 求得AQ=PQ+BQ ;然后求得AP=BQ ,从而求得PQ 与AB 的关系;(3)当点C 停止运动时,有CD =12AB ,从而求得CM 与AB 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1.(1)图1中∠AOD=60°;图2中∠AOD=10°;(2)图1中∠AOD=n m 2+;图2中∠AOD=n m 2-. 【解析】【分析】(1)图1中∠BOC=∠AOC ﹣∠AOB=20°,则∠BOD=10°,根据∠AOD=∠AOB+∠BOD 即得解;图2中∠BOC=∠AOC+∠AOB=120°,则∠BOD=60°,根据∠AOD=∠BOD ﹣∠AOB 即可得解;(2)图1中∠BOC=∠AOC ﹣∠AOB=n ﹣m ,则∠BOD=n m 2﹣,故∠AOD=∠AOB+∠BOD=n m 2+;图2中∠BOC=∠AOC+∠AOB=m+n ,则∠BOD=n m 2+,故∠AOD=∠BOD ﹣∠AOB=n m 2-. 【详解】解:(1)图1中∠BOC=∠AOC ﹣∠AOB=70°﹣50°=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10°, ∴∠AOD=∠AOB+∠BOD=50°+10°=60°;图2中∠BOC=∠AOC+∠AOB=120°,∵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60°, ∴∠AOD=∠BOD ﹣∠AOB=60°﹣50°=10°;(2)根据题意可知∠AOB=m 度,∠AOC=n 度,其中090090180m n m n <<,<<,<+且m n <,如图1中,∠BOC=∠AOC ﹣∠AOB=n ﹣m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AOB+∠BOD=n m 2+; 如图2中,∠BOC=∠AOC+∠AOB=m+n ,∵OD 是∠BOC 的平分线,∴∠BOD=12∠BOC=n m 2+, ∴∠AOD=∠BOD ﹣∠AOB=n m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意进行分类讨论,所有情况都要考虑,切勿遗漏.12.(1)11n n 1-+,n n 1+(2)①()()n 1n 2m 3++②75364 【解析】【分析】 ()1观察发现:先根据题中所给出的列子进行猜想,写出猜想结果即可;根据第一空中的猜想计算出结果;()2①由16a 2m m 3==,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找规律可得结论;②由()()n 1n 2m 22713173++=⨯⨯⨯⨯知()()m n 1n 22237131775152++=⨯⨯⨯⨯⨯=⨯⨯,据此可得m 7=,n 50=,再进一步求解可得. 【详解】()1观察发现:()111n n 1n n 1=-++; ()1111122334n n 1+++⋯+⨯⨯⨯+,1111111122334n n 1=-+-+-+⋯+-+, 11n 1=-+, n 11n 1+-=+, n n 1=+; 故答案为11n n 1-+,n n 1+. ()2拓展应用16a 2m m 3①==,212a 4m m 3==,320a m 3=,430a 10m m 3==, ⋯⋯()()n n 1n 2a m 3++∴=, 故答案为()()n 1n 2m.3++ ()()n n 1n 2a m 61883②++==,且m 为质数, 对6188分解质因数可知61882271317=⨯⨯⨯⨯,()()n 1n 2m 22713173++∴=⨯⨯⨯⨯,()()m n 1n 22237131775152∴++=⨯⨯⨯⨯⨯=⨯⨯,m 7∴=,n 50=,()()n 7a n 1n 23∴=++, ()()n 131a 7n 1n 2=⋅++, 123n1111a a a a ∴+++⋯+ ()()33336m 12m 20m n 1n 2m =+++⋯+++()()311172334n 1n 2⎡⎤=++⋯+⎢⎥⨯⨯++⎢⎥⎣⎦31131172n 27252⎛⎫⎛⎫=-=- ⎪ ⎪+⎝⎭⎝⎭7536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字的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熟练运用所得规律:()111n n 1n n 1=-++. 13.(1)﹣14,8﹣5t ;(2)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 表示的数为8﹣5t ;(2)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和②点P 、Q 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 值即可;(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则AC =5x ,BC =3x ,根据AC ﹣BC =AB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 的长即可.【详解】(1)∵点A 表示的数为8,B 在A 点左边,AB =22,∴点B 表示的数是8﹣22=﹣14,∵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点P 表示的数是8﹣5t .故答案为:﹣14,8﹣5t ;(2)若点P 、Q 同时出发,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 ①点P 、Q 相遇之前,由题意得3t +2+5t =22,解得t =2.5;②点P 、Q 相遇之后,由题意得3t ﹣2+5t =22,解得t =3.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则AC =5x ,BC =3x ,∵AC ﹣BC =AB ,∴5x ﹣3x =22,解得:x =11,∴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MN =MP +NP =12AP +12BP =12(AP +BP )=12AB =12×22=11; 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MN =MP ﹣NP =12AP ﹣12BP =12(AP ﹣BP )=12AB =11, ∴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4.(1)23+(-3)3+43,73+(-5)3+(-6)3;(2)100;(3)25032;(4)9.38;(5)0;(6)24或40【解析】【分析】(1)把45分解为2、-3、4三个整数的立方和,2分解为7、-5、-6三个整数的立方和即可的答案;(2)按照新运算法则,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3)根据差倒数的定义计算出前几项的值,得出规律,计算即可得答案;(4)根据精确到十分位得9.4分可知平均分在9.35到9.44之间,可求出总分的取值范围,根据裁判打分是整数即可求出8个裁判给出的总分,再计算出平均分,精确到百分位即可;(5)由1+2-3=0,连续4个自然数通过加减运算可得0,列式计算即可得答案;(6)根据题意得要使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得出甲在乙、丙之间,设x 分钟后甲和乙、甲和丙的距离相等,就有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丙走的路程+800-甲走的路程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就可以得出结论.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求出乙追上丙的时间即可.综上即可的答案.【详解】(1)45=23+(-3)3+43,2=73+(-5)3+(-6)3,故答案为23+(-3)3+43,73+(-5)3+(-6)3(2)∵2a b a ab ⊗=-,∴()()532-⊗⊗-=⎡⎤⎣⎦(-5)⊗[32-3×(-2)] =(-5)⊗15 =(-5)2-(-5)×15=100.(3)∵a 1=2,∴a 2=1112=--, a 3=11(1)--=12,412112a ==-a 5=-1…… ∴从a 1开始,每3个数一循环,∵2500÷3=833……1,∴a 2500=a 1=2,∴122500a a a ++⋅⋅⋅+=833×(2-1+12)+2=25032. (4)∵10个裁判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分为中间8个分数的平均分,∵平均分精确到十分位的为9.4,∴平均分在9.35至9.44之间,9.35×8=74.8,9.44×8=75.52,∴8个裁判所给的总分在74.8至75.52之间,∵打分都是整数,∴总分也是整数,∴总分为75,∴平均分为75÷8=9.375,∴精确到百分位是9.38.故答案为9.38(5)2019÷4=504……3,∵1+2-3=0,4-5-6+7=0,8-9-10+11=0,……∴(1+2-3)+(4-5-6+7)+……+(2016-2017-2018+2019)=0∴所得结果可能的最小非负数是0,故答案为0(6)设x 分钟后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乙在甲前400米,丙在乙前400米,速度分别为120米/分钟、100米/分钟、90米/分钟,∴120x-400-100x=90x+800-120x解得:x=24.∵当乙追上丙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400÷(100-90)=40(分钟)∴24分钟或40分钟时甲和乙、丙的距离相等.故答案为24或40.【点睛】本题考查数字类的变化规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近似数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练习(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练习(Word 版 含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M ,N 两点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分别为m ,n ,且m ,n 满足:|m ﹣12|+(n +3)2=0(1)则m = ,n = ;(2)①情境:有一个玩具火车AB 如图所示,放置在数轴上,将火车沿数轴左右水平移动,当点A 移动到点B 时,点B 所对应的数为m ,当点B 移动到点A 时,点A 所对应的数为n .则玩具火车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②应用:一天,小明问奶奶的年龄,奶奶说:“我若是你现在这么大,你还要40年才出生呢;你若是我现在这么大,我已是老寿星,116岁了!”小明心想:奶奶的年龄到底是多少岁呢?聪明的你能帮小明求出来吗?(3)在(2)①的条件下,当火车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和点Q 从N 、M 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和向右运动.记火车AB 运动后对应的位置为A ′B ′.是否存在常数k 使得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若存在,请求出k 和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如图,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点分别为-6和3(1)若数轴上有一点P ,它到A 和点B 的距离相等,则点P 对应的数字是________(直接写出答案)(2)在上问的情况下,动点Q 从点P 出发,以3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向左移动,是否存在某一个时刻,Q 点与B 点的距离等于 Q 点与A 点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求出点Q 运动的时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4.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8AB =,16BC =,12AC =.点P 从点A 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A B C A →→→的方向运动,点Q 从点B 沿B C A →→的方向与点P 同时出发;当点P 第一次回到A 点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用t (秒)表示运动时间.(1)当t 为多少时,P 是AB 的中点;(2)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23个单位长度/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2BP BQ =; (3)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a 个单位长度/秒,当点P ,Q 是AC 边上的三等分点时,求a的值.5.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90COD ∠=︒ ,射线OE 平分AOD ∠,设COE α∠=.(1)如图①所示,若25α=︒,则BOD ∠= .(2)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③的位置,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④的位置,继续探究BOD ∠和COE ∠的数量关系,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6.如图,已知150AOB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90D ∠=)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 处,现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任意转动,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 (1)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30COD ∠=,则MON ∠=_______;(2)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转动(三角形纸片始终保持在AOB ∠的内部),若射线OD 恰好平分MON ∠,若8MON COD ∠=∠,求COD ∠的度数;(3)将三角形纸片绕点O 从OC 与OA 重合位置逆时针转到OD 与OA 重合的位置,猜想在转动过程中COD ∠和M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7.对于数轴上的,,A B C 三点,给出如下定义:若其中一个点与其他两个点的距离恰好满足2倍的数量关系,则称该点是其他两点的“倍联点”. 例如数轴上点,,A B C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1,3,4,满足2AB BC =,此时点B 是点,A C 的“倍联点”.若数轴上点M 表示3-,点N 表示6,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点123,,D D D 分別对应0,3. 5和11,则点_________是点,M N 的“倍联点”,点N 是________这两点的“倍联点”;(2)已知动点P 在点N 的右侧,若点N 是点,P M 的倍联点,求此时点P 表示的数. 8.如图①,已知线段30cm AB =,4cm CD =,线段CD 在线段AB 上运动,E 、F分别是AC 、BD 的中点.(1)若8cm AC ,则EF =______cm ;(2)当线段CD 在线段AB 上运动时,试判断E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求出EF 的长度,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3)我们发现角的很多规律和线段一样,如图②已知COD ∠在AOB ∠内部转动,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则EOF ∠、AOB ∠和COD ∠有何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证明.9.(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10.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 的度数. 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 和ON 仍然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 、OD 、OB 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 和∠BOD 相等.(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 的度数为 °.图3中∠MON 的度数为 °. 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明:由于图1中∠AOC 和∠BOD 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 和∠NOD 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 的度数.小华:设∠BOD 为x °,我们就能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 和∠MOC 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 的度数. 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 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1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12.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a a a ⋅,记为n a , 如322228⨯⨯==,此时,3叫做以2为底8的对数,记为2log 8 (即2log 83=) .一般地,若(0na b a =>且1,0)a b ≠>, 则n 叫做以a 为底b 的对数, 记为log a b (即log a b n =) .如4381=, 则4叫做以3为底81的对数, 记为3log 81 (即3log 814=) .(1)计算下列各对数的值:2log 4= ;2log 16= ;2log 64= . (2)观察(1)中三数4、16、64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式,222log 4,log 16,log 64之间又满足怎样的关系式;(3)由(2)的结果,你能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吗?(4) 根据幂的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以及对数的含义说明上述结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m =12,n =﹣3;(2)①5;②应64岁;(3)k =6,15 【解析】 【分析】(1)由非负性可求m ,n 的值;(2)①由题意可得3AB =m ﹣n ,即可求解;②由题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 (3)用参数t 分别表示出PQ ,B 'A 的长度,进而用参数t 表示出3PQ ﹣kB ′A ,即可求解. 【详解】解:(1)∵|m ﹣12|+(n +3)2=0, ∴m ﹣12=0,n +3=0, ∴m =12,n =﹣3; 故答案为:12,﹣3;(2)①由题意得:3AB =m ﹣n , ∴AB =3m n-=5, ∴玩具火车的长为:5个单位长度, 故答案为:5;②能帮小明求出来,设小明今年x 岁,奶奶今年y 岁,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为:40116y x x y x y-=+⎧⎨-=-⎩ ,解得:1264x y =⎧⎨=⎩ ,答:奶奶今年64岁;(3)由题意可得PQ =(12+3t )﹣(﹣3﹣t )=15+4t ,B 'A =5+2t ,∵3PQ ﹣kB ′A =3(15+4t )﹣k (5+2t )=45﹣5k +(12﹣2k )t ,且3PQ ﹣kB ′A 的值与它们的运动时间无关, ∴12﹣2k =0, ∴k =6∴3PQ ﹣kB ′A =45﹣30=1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关键是用代数式表示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2.(1)-1.5;(2)存在这样的时刻,点Q 运动的时间为0.5秒或4.5秒. 【解析】 【分析】(1)根据同一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当点Q 在A 的左侧或在A 的右侧时,根据Q 点与B 点的距离等于Q 点与A 点的距离的2倍可得结论; 【详解】解:(1)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点B 表示的数为3; ∴AB=9;∵P 到A 和点B 的距离相等, ∴点P 对应的数字为-1.5.(2)由题意得:设Q 点运动得时间为t ,则QB=4.5+3t ,QA=4.53t - 分两种情况:①点Q 在A 的左边时,4.5+3t=2()4.53t -, t=0.5,②点Q 在A 的右边时,4.5+3t=2()3 4.5t -, t=4.5,综上,存在这样的时刻,点Q 运动的时间为0.5秒或4.5秒.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3.(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COE∠-∠∠的值.【详解】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 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COE∠+︒-︒+∠∠=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1)2;(2)存在,t=125;(3)54或127【解析】 【分析】(1)根据AB 的长度和点P 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得;(2)根据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点P 在AB 上,点Q 在BC 上,据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P 为接近点A 的三等分点,P 为接近点C 的三等分点,分别根据点的位置列出方程解得即可. 【详解】解:(1)∵8AB =,点P 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 ∴当P 为AB 中点时,42=2÷(秒);(2)由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 P ,Q 分别在AB ,BC 上, ∵点Q 的运动速度为23个单位长度/秒, ∴点Q 只能在BC 上运动,∴BP=8-2t ,BQ=23t , 则8-2t=2×23t , 解得t=125, 当点P 运动到BC 和AC 上时,不存在2BP BQ =; (3)当点P 为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8=32, 此时t=32÷2=16, ∵BC+CQ=16+4=20, ∴a=20÷16=54, 当点P 为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 AB+BC+CP=8+16+4=28, 此时t=28÷2=14, ∵BC+CQ=16+8=24, ∴a=24÷14=127.综上:a 的值为54或127.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根据线段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中等.5.(1)50;(2)2BOD α∠=;(3)2α;(4)3602α︒- 【解析】 【分析】(1)根据“∠COD=90°,∠COE=25°”求出∠DOE 的度数,再结合角平分线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2)重复(1)中步骤,将∠COE 的度数代替成α计算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图得出∠DOE=∠COD-∠COE=90°-α,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图得出∠DOE=∠COE-∠COD=α-90°,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COD=90°,∠COE=25°∴∠DOE=∠COD-∠COE=65°又OE 平分∠AOD∴∠AOD=2∠DOE=130°∴∠BOD=180°-∠AOD=50°(2)∵∠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3)∵∠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4)∵∠COD=90°,∠COE=α∴∠DOE=∠COE-∠COD=α-90° 又OE 平分∠AOD∴∠AOD=2∠DOE=2?α-180°∴∠BOD=180°-∠AOD=360°-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求角度,难度适中,涉及到了角平分线以及平角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6.(1)90︒;(2)COD=10∠︒;(3)1752MON COD ∠=∠+︒,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出12AOM MOC AOC x ∠=∠=∠=,12BON DON BOD y ∠=∠=∠=,再利用∠AOB 的和差关系进行列方程即可求解; (2)利用8MON COD ∠=∠,表达出∠AOC 、∠BOD ,利用∠AOB 的和差关系进行列方程即可求解; (3)画出图形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求解即可.【详解】解:(1)∵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设11,22AOM MOC AOC x BON DON BOD y ∠=∠=∠=∠=∠=∠= ∴2,2AOC x BOD y ∠=∠=,30MON MOC COD DON x y ∠=∠+∠+∠=+︒+ ∵2302150AOB AOC BOD COD x y ∠=∠+∠+∠=+︒+=︒∴60x y +=︒∴3090MON x y ∠=+︒+=︒故答案为: 90︒(2)∵8MON COD ∠=∠∴设=,8COD a MON a ∠∠=∵射线OD 恰好平方MON ∠∴14,2DOM DON MON a ∠=∠=∠= ∴43,COM DOM COD a a a ∠=∠-∠=-= ∵OM 平分斜边OC 与OA 的夹角,ON 平分BOD ∠.∴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113,422AOM MOC AOC a BON DON BOD a ∠=∠=∠=∠=∠=∠= ∴6,8AOC a BOD a ∠=∠= ∵68150AOB AOC BOD COD a a a ∠=∠+∠+∠=++=︒∴=10a ︒∴COD=10∠︒(3) 1752MON AOC ∠=∠+︒,证明如下: 当OC 与OA 重合时,设∠COD=x,则150150BOD AOB COD COD x ∠=∠-∠=︒-∠=︒-∵ON 平分∠BOD ∴117522DON BOD x ∠=∠=︒- ∴MON COD DON ∠=∠+∠ 1752x x =+︒- 1752x =︒+ ∴1752MON COD ∠=︒+∠当OC 在OA 的左侧时设∠AOD=a ,∠AOC=b,则∠BOD=∠AOB -∠AOD=150°-a ,∠COD=∠AOD+∠AOC=a+b ∵ON 平分∠BOD∴117522DON BOD a ∠=∠=︒- ∵OM 平分∠AOC∴1122AOM COM AOC b ∠=∠=∠= ∴∠MON=∠MOA+∠AOD+∠DON117522b a a =++︒- 117522b a =++︒ 1752COD =∠+︒当OD 与OA 重合时∵ON 平分∠AOB∴1752AON AOB ∠=∠=︒ ∵OM 平分∠AOC∴12MON AOC ∠=∠ ∴MON MOD AON ∠=∠+∠ 1752AOC =∠+︒ 综上所述 1752MON AOC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动态问题,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7.(1)1D ;2D ,3D (2)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解析】【分析】(1)分别计算D 1,D 2,D 3三点与M,N 的距离,再根据新定义的概念得到答案; (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分以下情况列方程求解:①2NP NM =;②2NP NM =.【详解】解:(1)D 1M=3,D 1N=6,2D 1M=D 1N ,故D 1符合题意;D 2M=6.5,D 2N=2.5,故D 2不符合题意;D 3M=14,D 3N=5,故D 3不符合题意;因此点D 1是点,M N 的“倍联点”.又2D 2N= D 3N ,∴点N 是D 2,D 3的“倍联点”.故答案为:D 1;D 2,D 3.(2)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第一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62[6(3)]x -=⨯--,解得24x =.第二种情况:当2NP NM =时,则2(6)6(3)x -=--, 解得:212x =. 综上所述,点P 表示的数为24或212.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及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动点问题,认真理解新定义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8.(1)17cm EF =;(2)EF 的长度不变,17cm EF =;(3)()12EOF AOB COD ∠=∠+∠. 【解析】【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BD=18cm ,再利用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分别求出AE 、BF 的长度,即可得到EF ;(2)根据中点得到12EC AC =,12DF DB =,由EF EC CD DF =++推导得出EF=()12AB CD +,将AB 、CD 的值代入即可求出结果; (3)由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得到12COE AOC ∠=∠, 12DOF BOD ∠=∠,即可列得EOF COE COD DOF ∠=∠+∠+∠,通过推导得出()12EOF AOB COD ∠=∠+∠. 【详解】(1)∵30cm AB =,4cm CD =,8cm AC ,∴308418BD AB AC CD =--=--=cm ,∵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 ∴142AE AC ==cm , 192BF BD ==cm , ∴304917EF AB AE BF =--=--=cm ,故17cm EF =;(2)EF 的长度不变. 17cm EF =∵E 、F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12EC AC =,12DF DB = ∴EF EC CD DF =++1122AC CD BD =++ 1()2AC BD CD =++ ()12AB CD CD =-+ ()117cm 2AB CD =+= (3)∵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D ∠, ∴12COE AOC ∠=∠, 12DOF BOD ∠=∠, ∴EOF COE COD DOF ∠=∠+∠+∠,1122AOC COD BOD =∠+∠+∠, 1()2AOC BOD COD =∠+∠+∠, 1()2AOB COD COD =∠-∠+∠, ()12AOB COD =∠+∠, ∴()12EOF AOB COD ∠=∠+∠. 【点睛】 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角的和差计算,解题中会看图形,根据图中线段或角的大小关系得到和差关系,由此即可正确解题.9.(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2AB ,于是可求;(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4n -=0,解得:n=4.故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M 为线段PB 的中点,∴PM= 12PB . 同理:PN= 12AP .. ∴MN=PN+PM=12(PB+AP )= 12AB= 12×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2)设AB=a ,BP=b ,则PA+PB=a+b+b=a+2b .∵C 是AB 的中点,1122BC AB a ∴== 12PC PB BC a b ∴=+=+ 2212PA PB a b PC a b ++∴==+, 所以PA PB PC+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1)135,135;(2)∠MON =135°;(3)同意,∠MON =(90°﹣12x °)+x °+(45°﹣12x °)=135°. 【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MON =12×90°+90°,∠MON =12∠AOC +12∠B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 +∠NOD ,又∠MON =(∠MOC +∠NOD )+∠COD ,即可得出答案;(3)设∠BOC =x °,则∠AOC =180°﹣x °,∠BOD =90°﹣x °,进而求出∠MOC 和∠BON ,又∠MON =∠MOC +∠BOC +∠BON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图2中∠MON=12×90°+90°=135°;图3中∠MON=1 2∠AOC+12∠BOD+∠COD=12(∠AOC+∠BOD)+90°=1290°+90°=135°;故答案为:135,135;(2)∵∠COD=90°,∴∠AOC+∠BOD=180°﹣∠COD=90°,∵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NOD=12∠AOC+12∠BOD=12(∠AOC+∠BOD)=45°,∴∠MON=(∠MOC+∠NOD)+∠COD=45°+90°=135°;(3)同意,设∠BOC=x°,则∠AOC=180°﹣x°,∠BOD=90°﹣x°,∵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12∠AOC=12(180°﹣x°)=90°﹣12x°,∠BON=12∠BOD=12(90°﹣x°)=45°﹣12x°,∴∠MON=∠MOC+∠BOC+∠BON=(90°﹣12x°)+x°+(45°﹣12x°)=13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角进行理解.11.(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 =5. 解方程2x +1=12x ﹣5得x =﹣4. 所以BC =2﹣(﹣4)=6.所以. 设存在点P 满足条件,且点P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 ,①当点P 在点a 的左侧时,a <﹣3,PA =﹣3﹣a ,PB =2﹣a ,所以AP +PB =﹣2a ﹣1=8,解得a =﹣,﹣<﹣3满足条件;②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3≤a ≤2,PA =a ﹣(﹣3)=a +3,PB =2﹣a ,所以PA +PB =a +3+2﹣a =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a >2,PA =a ﹣(﹣3)=a +3,PB =a ﹣2.,所以PA +PB =a +3+a ﹣2=2a +1=8,解得:a =,>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对应的数为﹣和.(2)设P 点所表示的数为n ,∴PA =n +3,PB =n ﹣2.∵PA 的中点为M ,∴PM =12PA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BN =PB =×(n ﹣2).∴PM ﹣34BN =﹣34××(n ﹣2), =(不变).②12PM +34BN =+34××(n ﹣2)=34n ﹣(随P 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的结论是:PM ﹣BN 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12.(1)2,4,6;(2)4×16=64,222log 4+log 16log 64=;(3)log m+log log a a a n mn =;(4)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对数的定义求解可得;(2)观察三个数字及对应的结果,找出规律;(3)将找出的规律写成一般形式;(4)设log m=x a ,log a n y =,利用n m n m a a a +=转化可推导.【详解】(1)∵224=,4 216=,6264= ∴2log 4=2,2log 16=4,2log 64=6(2)4、16、64的规律为:4×16=64∵2+4=6,∴2log 4+2log 16=2log 64(3)根据(2)得出的规律,我们一般化,为:log m+log log a a a n mn =(4)设log m=x a ,log a n y =则x a m =,y a n =∴x y x y a a mn a +==∴log mn=x+y a∴log mn=log m+log n a a a ,得证【点睛】本题考查指数运算的逆运算,解题关键是快速学习题干告知的运算法则,找出相应规律.。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 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含解析)最新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Word版含解析)一、堆放仪器箱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堆放仪器箱,使得每层仪器箱的个数与层数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已知每层堆放仪器箱的个数an=n²−32n+247,其中n为整数且1⩽n<16.1) 当n=2时,an=187,则a5=5²−32×5+247=162,a6=6²−32×6+247=181.2) 第n层比第(n+1)层多堆放的仪器箱个数为an−a(n+1)=(n+1)−(n+1)²+32(n+1)−247.3) 假设每个仪器箱重54牛顿,每个仪器箱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160牛顿,并且堆放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是均匀的。

若仅堆放第1、2两层,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平均压力为(2×54)/(2×160)=0.675.在确保仪器箱不被损坏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堆放4层。

因为当堆放第5层时,每个仪器箱承受的压力将超过160XXX,可能会被损坏。

二、数轴问题考虑数轴上点A、B、C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值。

1) a=-2,b=4,c=2.2) 点A与点C不能重合。

3) 设t秒后,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3t,点B到原点的距离为2t,点C到原点的距离为c。

则AB=-t,BC=t+2,因此AB=-3t/3,BC=(t+2)/3.4) 3AB-BC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

因为3AB-BC=-3t-2,是一个关于t的一次函数,其斜率为-3,即不随着t 的变化而改变。

三、求a、b、c问题已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c满足c-5+a+b=0.1) 根据条件可得a=-b+c+5,因此a、b、c不唯一。

2) x(1/x+1/x^2+5)=(x+1+2x^2)/x,化简过程如下:x(1/x+1/x^2+5)=(x+1)/x+2=(x+2x^2)/x。

3) 在条件a=-b+c+5和b=4下,设点A、B、C的坐标分别为a、4、c,点P的坐标为x。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测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考测试卷含答案一、压轴题1.已知线段30AB cm =(1)如图1,点P 沿线段AB 自点A 向点B 以2/cm s 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 沿线段点B 向点A 以3/cm s 的速度运动,几秒钟后,P Q 、两点相遇?(2)如图1,几秒后,点P Q 、两点相距10cm ?(3)如图2,4AO cm =,2PO cm =,当点P 在AB 的上方,且060=∠POB 时,点P 绕着点O 以30度/秒的速度在圆周上逆时针旋转一周停止,同时点Q 沿直线BA 自B 点向A 点运动,假若点P Q 、两点能相遇,求点Q 的运动速度.2.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 表示数b,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b 满足|a+2|+(b+3a)2=0.(1)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 点表示的数;(3)若在原点O 处放一个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个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小球的大小,可看做一个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3.如图所示,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2,4,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 到点A ,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x 的值.(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为8?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 ,B 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 以5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 时,点P 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 与点B 之间.当点A 与点B 重合时,点P 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4.(阅读理解)若A ,B ,C 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 到A 的距离是点C 到B 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 是(A ,B )的优点.例如,如图①,点A 表示的数为﹣1,点B 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 到点A 的距离是2,到点B 的距离是1,那么点C 是(A ,B )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 到点A 的距离是1,到点B 的距离是2,那么点D 就不是(A ,B )的优点,但点D 是(B ,A )的优点. (知识运用)如图②,M 、N 为数轴上两点,点M 所表示的数为﹣2,点N 所表示的数为4.(1)数 所表示的点是(M ,N )的优点;(2)如图③,A 、B 为数轴上两点,点A 所表示的数为﹣20,点B 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 从点B 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 停止.当t 为何值时,P 、A 和B 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5.如图,在数轴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A B C D ,其中点,,A B C 表示的数分别是0,3,10,且2CD AB =.(1)点D 表示的数是 ;(直接写出结果)(2)线段AB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是t (秒),当两条线段重叠部分是2个单位长度时.①求t 的值;②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P ,满足3BD PA PC -=?若存在,求出点P 表示的数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7.如图,12cm AB =,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2BC AC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3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B 后立即返回,以3cm /s 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1cm /s 的速度向右运动. 设它们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s t . 当点P 与点Q 第二次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1)求AC ,BC ;(2)当t 为何值时,AP PQ =;(3)当t 为何值时,P 与Q 第一次相遇;(4)当t 为何值时,1cm PQ =.8.如图,P 是定长线段AB 上一点,C 、D 两点分别从P 、B 出发以1cm /s 、2cm /s 的速度沿直线AB 向左运动(C 在线段AP 上,D 在线段BP 上)(1)若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 =2AC ,请说明P 点在线段AB 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 是直线AB 上一点,且AQ ﹣BQ =PQ ,求PQ AB 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 、D 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 2=,此时C 点停止运动,D 点继续运动(D 点在线段PB 上),M 、N 分别是CD 、PD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 ﹣PN 的值不变;②MN 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9.已知数轴上三点A ,O ,B 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 到点A 的距离与点P 到点B 的距离相等时,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 从B 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R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 ?(3)若M 为AP 的中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 的长度.10.对于数轴上的点P ,Q ,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 到点Q 的距离为d(d≥0),则称d 为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是2,点Q 表示的数是5,则点P 到点Q 的d 追随值为d[PQ]=3.(1)点M ,N 都在数轴上,点M 表示的数是1,且点N 到点M 的d 追随值d[MN]=a(a≥0),则点N 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点C 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 ,B 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 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 从点C 出发,点B 表示的数是b ,设运动时间为t(t>0).①当b=4时,问t 为何值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2;②若0<t≤3时,点A 到点B 的d 追随值d[AB]≤6,求b 的取值范围.11.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 ,N 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 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 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 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 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 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 开始运动t 个单位长度至点1Q 处;第2步,从点1Q 继续运动2t 单位长度至点2Q 处;第3步,从点2Q 继续运动3t 个单位长度至点3Q 处…例如:当3t =时,点1Q 、2Q 、3Q 的位置如图2所示.解决如下问题:(1)如果4t =,那么线段13Q Q =______;(2)如果4t <,且点3Q 表示的数为3,那么t =______;(3)如果2t ≤,且线段242Q Q =,那么请你求出t 的值.12.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探究:数轴上表示4和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表示-3和2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结论: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m 和数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m-n ∣.直接应用:表示数a 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表示数a 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____;灵活应用:(1)如果∣a+1∣=3,那么a=____;(2)若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位于-4与2之间,则∣a-2∣+∣a+4∣=_____;(3)若∣a-2∣+∣a+4∣=10,则a =______;已知数轴上有A 、B 、C 三点,分别表示-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长度/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长度/秒.(1)两只电子蚂蚁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相向而行,求甲、乙数轴上相遇时的点表示的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试题(Word版 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试题(Word版 含答案)
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 ______, ______.
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试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压轴题
1.(阅读理解)如果点M,N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m,n,在数轴上M,N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或 或 .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下列问题: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的距离为12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4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9.已知长方形纸片ABCD,点E在边AB上,点F、G在边CD上,连接EF、EG.将∠BEG对折,点B落在直线EG上的点B′处,得折痕EM;将∠AEF对折,点A落在直线EF上的点A′处,得折痕EN.
(1)如图1,若点F与点G重合,求∠MEN的度数;
(2)如图2,若点G在点F的右侧,且∠FEG=30°,求∠MEN的度数;
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的左侧运动时 的值,请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 , 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 的最小值是.
3.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k+3)x+2=3x﹣2k的解.
(1)求k的值;
(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6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且BC=kAC,若点D是AC的中点,求线段CD的长.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综合测试卷(word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 压轴解答题综合测试卷(word 含答案)一、压轴题1.如图,点A 、B 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 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1)AB= .(2)点P 是数轴上A 点右侧的一个动点,它表示的数是x ,满足217x x ++-=,求x 的值.(3)点C 为6. 若点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 和点C 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请问:BC AB -的值是否随着运动时间t (秒)的变化而改变?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2.如图,相距10千米的A B 、两地间有一条笔直的马路,C 地位于A B 、两地之间且距A 地4千米,小明同学骑自行车从A 地出发沿马路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B 地匀速运动,当到达B 地后立即以原来的速度返回,到达A 地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时),小明的位置为点P .(1)当0.5=t 时,求点P C 、间的距离(2)当小明距离C 地1千米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点P 与点A 的距离(用含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 是射线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2)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 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4.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5.综合与实践问题情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以“线段与角的共性”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发现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类似,甚至它们在计算的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的题目可以转换,解法可以互相借鉴.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图1 图2 图3(1)问题探究①若6AB =,2AC =,求MN 的长度;(写出计算过程)②若AB a ,AC b =,则MN =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2)继续探究“创新”小组的同学类比想到:如图2,已知80AOB ∠=︒,在角的内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③若30AOC ∠=︒,求MON ∠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④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深入探究“慎密”小组在“创新”小组的基础上提出:如图3,若AOB n ∠=︒,在角的外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6.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 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7.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8AB =,16BC =,12AC =.点P 从点A 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A B C A →→→的方向运动,点Q 从点B 沿B C A →→的方向与点P 同时出发;当点P 第一次回到A 点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用t (秒)表示运动时间.(1)当t 为多少时,P 是AB 的中点;(2)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23个单位长度/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2BP BQ =; (3)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a 个单位长度/秒,当点P ,Q 是AC 边上的三等分点时,求a 的值.8.如图1,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过点O 作射线OC ,OD ,使射线OC 平分∠AOD . (1)当∠BOD =50°时,∠COD = °;(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当三角板MON 的一边OM 与射线OC 重合时,如图2.①在(1)的条件下,∠AON = °;②若∠BOD =70°,求∠AON 的度数;③若∠BOD =α,请直接写出∠AON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9.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10.已知∠AOD =160°,OB 、OC 、OM 、ON 是∠AOD 内的射线.(1)如图1,若OM 平分∠AOB ,ON 平分∠BOD .当OB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2)如图2,若∠BOC =20°,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当∠BOC 绕点O 在∠AOD 内旋转时,求∠MON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若∠AOB =10°,当∠B0C 在∠AOD 内绕着点O 以2度/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t 秒时,∠AOM =23∠DON.求t 的值. 11.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 的度数.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 和ON 仍然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 、OD 、OB 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 和∠BOD 相等.(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 的度数为 °.图3中∠MON 的度数为 °.发现感悟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由于图1中∠AOC 和∠BOD 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 和∠NOD 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 的度数.小华:设∠BOD 为x °,我们就能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 和∠MOC 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 的度数.类比拓展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AOC 、∠BOD 的平分线OM 、ON ,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 的度数.(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 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12.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3.(2)存在.x的值为3.(3)不变,为2.【解析】【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和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3)先确定运动t秒后,A、B、C三点对应的数,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1)∵点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分别表示的数是2-和1∴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2)=3.故答案为3.(2)存在.理由如下:①若P点在A、B之间,x+2+1-x=7,此方程不成立;②若P点在B点右侧,x+2+x-1=7,解得x=3.答:存在.x的值为3.(3)BC AB-的值不随运动时间t(秒)的变化而改变,为定值,是2.理由如下:运动t秒后,A点表示的数为-2-t,B点表示的数为1+2t,C点表示的数为6+5t.所以AB=1+2t-(-2-t)=3+3t.BC=6+5t-(1+2t)=5+3t.所以BC-AB=5+3t-3-3t=2.【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数轴、非负数、两点之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数轴上动点的运动情况.2.(1)1.5k;(2)317,1,3,55h h h h;(3)5,20-5t【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求出t=0.5时的路程,即可得到P、C间的距离;(2)分由A去B,B返回A两种情况,各自又分在点C的左右两侧,分别求值即可;(3)PA的距离为由A去B,B返回A两种情况求值.【详解】(1)由题知: 5/,4, 10v km h AC km AB km ===当0.5t h =时,50.5 2.5s vt kom ==⨯=,即 2.5AP km =425 1.5PC AC AP k ∴=-=-=()2当小明由A 地去B 地过程中:在AC 之间时, 41355t -==(小时), 在BC 之间时, 4115t +==(小时), 当小明由B 地返回A 地过程中:在BC 之间时, 1024135t ⨯--==(小时), 在AC 之间时, 102(41)1755t ⨯--==(小时), 故满足条件的t 值为:317,1,3,55h h h h (3)当小明从A 运动到B 的过程中,AP=vt= 5,当小明从B 运动到A 的过程中,AP= 20-vt= 20- 5t.【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的实际应用,掌握题中运用的行程题的公式,正确理解题意即可正确解题.3.(1)6;6;(2)不发生改变,MN 为定值6,过程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 、NP 的长度,再由MN=MP+NP (或MN=MP-NP ),即可求出MN 的长度;(2)分-6<a <3及a >3两种情况考虑,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 、N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再由MN=MP+NP (或MN=MP-NP ),即可求出MN=6为固定值.【详解】解:(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如图1),则AP=6,BP=3.∵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MP=23AP=4,NP=23BP=2, ∴MN=MP+NP=6; 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如图2),则AP=12,BP=3.∵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 ∴MP=23AP=8,NP=23BP=2, ∴MN=MP-NP=6.故答案为:6;6.(2)MN 的长不会发生改变,理由如下:设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a (a >-6且a≠3).当-6<a <3时(如图1),AP=a+6,BP=3-a .∵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 ∴MP=23AP=23(a+6),NP=23BP=23(3-a ), ∴MN=MP+NP=6;当a >3时(如图2),AP=a+6,BP=a-3. ∵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 ∴MP=23AP=23(a+6),NP=23BP=23(a-3), ∴MN=MP-NP=6. 综上所述: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为定值6.【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三点分点的定义找出MP 、NP 的长度;(2)分-6<a <3及a >3两种情况找出MP 、N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4.(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 【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BOD=90°,∠BOE=∠DOE=12∠BOD =45°∵85AOE ∠=∴∠AOB=∠AOE +∠BOE=130°∵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 (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AOD ≠∠COE∴∠AOD +∠COD ≠∠COE +∠COD∴此时AOC DOE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AOD ≠∠COE∴∠AOD -∠COD ≠∠COE -∠COD∴此时AOC DOE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AOC DOE ∠=∠∴65-5t=5t -45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65°-10m ,∠BOE=45°-5m∵45AOC EOB ∠=∠ ∴65-10m =45(45-5m )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45°-5m∵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此时∠AOC=10m -65°,∠BOE=5m -45°∵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5.(1)①3;②12a ;(2)③40︒;④40;(3)12n 【解析】【分析】(1)①先求出BC ,再根据中点求出AM 、BN ,即可求出MN 的长;②利用①的方法求MN 即可;(2)③先求出∠BOC ,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OM ,∠BON ,即可求出∠MON ; ④利用③的方法求出∠MON 的度数;(3)先求出∠BOC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AOM ,∠BON ,再根据角度的关系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①∵6AB =,2AC =,∴BC=AB-AC=4,∵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112AM AC ==, 122BN BC ==, ∴MN=AB-AM-BN=6-1-2=3;②∵AB a ,AC b =,∴BC=AB-AC=a-b ,∵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 ∴12AM b =,1()2BN a b =-, ∴MN=AB-AM-BN=11()22a b a b ---=12a , 故答案为:12a ; (2)③∵80AOB ∠=︒,30AOC ∠=︒,∴∠BOC=∠AOB-∠AOC=5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5︒,∠BON=25︒,∴∠MON=∠AOB-∠AOM-∠BON=40︒;④∵80AOB ∠=︒,AOC m ∠=︒,∴∠BOC=(80-m)︒,∵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2m ,∠BON=(40-12m )︒, ∴∠MON=∠AOB-∠AOM-∠BON=40︒, 故答案为:40;(3)∵AOB n ∠=︒,AOC m ∠=︒,∴∠BOC=∠AOC-∠AOB=(m-n)︒,∵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分别是OM ,ON ,∴∠AOM=12m ,∠CON=1()2m n -, ∴∠MON=∠AOC-∠AOM-∠CON=111()222m m m n n ---=, 故答案为:12n .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计算,角度的和差计算,线段中点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中注意规律性解题思想的总结和运用.6.(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 (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 COE∠-∠∠的值.【详解】 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即AOC ∠=COE ∠+90°,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AOC ∠-∠BOE =90°,∵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BOC ∠+∠BOE =90°;(3)当OE 在OC 左侧时,∵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COE ∠=90°,∴∠AOE =∠BOE=90°,则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AOC BOC COE ∠-∠∠ =90COE BOC COE∠+︒-∠∠ =9090COE COF COE∠+︒-︒+∠∠ =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 COE∠-∠∠为定值2. 【点睛】 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1)2;(2)存在,t=125;(3)54或127【解析】【分析】(1)根据AB 的长度和点P 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得;(2)根据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点P 在AB 上,点Q 在BC 上,据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P 为接近点A 的三等分点,P 为接近点C 的三等分点,分别根据点的位置列出方程解得即可.【详解】解:(1)∵8AB =,点P 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当P 为AB 中点时, 42=2÷(秒);(2)由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P ,Q 分别在AB ,BC 上,∵点Q 的运动速度为23个单位长度/秒, ∴点Q 只能在BC 上运动, ∴BP=8-2t ,BQ=23t , 则8-2t=2×23t , 解得t=125, 当点P 运动到BC 和AC 上时,不存在2BP BQ ;(3)当点P 为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8=32,此时t=32÷2=16, ∵BC+CQ=16+4=20,∴a=20÷16=54, 当点P 为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4=28,此时t=28÷2=14,∵BC+CQ=16+8=24,∴a=24÷14=127.综上:a 的值为54或127.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根据线段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中等.8.(1)65°;(2)①25°;②35°;③1AON a 2∠=【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COD=1AOD 2∠,∠AOD=∠AOB-∠BOD. (2)①由(1)可得∠AOC =∠COD =65°,∠AON =90°﹣∠AOC =25°②同①可得,∠AOC =∠COD =55°,∠AON =90°﹣∠AOC =35°③根据(2)可直接得出结论.【详解】解:(1)∠AOD =180°﹣∠BOD =130°,∵OC 平分∠AOD ,∴∠COD =12AOD ∠=65°. 故答案为:65°; (2)①由(1)可得∠AOC =∠COD =65°,∴∠AON =90°﹣∠AOC =25°,故答案为:25°;②∵∠BOD =70°,∴∠AOD =180°﹣∠BOD =110°,∵OC 平分∠AOD ,∴∠AOC =1552AOD ∠=︒, ∵∠MON =90°, ∴∠AON =90°﹣∠AOC =35°; ③ 1AON 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角的和差问题,根据所给图形找出各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1)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2)答案不唯一,具体见解析(3)10【解析】【分析】(1)设经过t 秒时间P 、Q 两点相遇,根据OP+CQ=OA+AB+AC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3)用t 表示AP 、EF 的长,代入化简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设运动时间为t ,则290t t +=,30t =;所以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 (2)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下图,AP+PB=60,∴AP=40,OP=50,∴P 用时50s, ∵Q 是OB 中点,∴CQ=50,点Q 的运动速度为56/cm s ;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下图,AP=2PB,∴AP=120,OP=140,∴P 用时140s,∵Q 是OB 中点,∴CQ=50,点Q 的运动速度为514/cm s ;(3)如下图,由题可知,OC=90,AP=x-20,EF=OF-OE=OF-12OP=50-12x, ∴2OC AP EF --=90-(x-20)-2(50-12x)=10 【点睛】 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注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1)∠MON 的度数为80°;(2)∠MON 的度数为70°或90°;(3)t 的值为21.【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2)分两种情况画图形,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角的计算即可;(3)根据(2)中前一种情况用含t 的式子表示角度,再根据已知条件即可求解.【详解】解:(1)因为∠AOD=160°,OM平分∠AOB,ON平分∠BOD,所以∠MOB=12∠AOB,∠BON=12∠BOD,即∠MON=∠MOB+∠BON=12∠AOB+12∠BOD=12(∠AOB+∠BOD)=12∠AOD=80°,答:∠MON的度数为80°;(2)因为OM平分∠AOC,ON平分∠BOD,所以∠MOC=12∠AOC,∠BON=12∠BOD,①射线OC在OB左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80°﹣20°=70°;②射线OC在OB右侧时,如图:∠MON=∠MOC+∠BON+∠BOC=12∠AOC+12∠BOD+∠BOC=12(∠AOC+∠BOD)+∠BOC=12(∠AOD﹣∠BOC)+∠BOC=12×140°+20°=90°;答:∠MON的度数为70°或90°.(3)∵射线OB从OA逆时针以2°每秒的速度旋转t秒,∠COB=20°,∴根据(2)中的第一种情况,得∠AOC=∠AOB+∠COB=2t°+10°+20°=2t°+30°.∵射线OM平分∠AOC,∴∠AOM=12∠AOC=t°+15°.∵∠BOD=∠AOD﹣∠BOA,∠AOD=160°,∴∠BOD=150°﹣2t°.∵射线ON平分∠BOD,∴∠DON=12∠BOD=75°﹣t°.又∵∠AOM:∠DON=2:3,∴(t+15):(75﹣t)=2:3,解得t=21.根据(2)中的第二中情况,观察图形可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AOB=10°.答:t的值为21.【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已知(已设)角,去计算或者表示未知角.11.(1)135,135;(2)∠MON=135°;(3)同意,∠MON=(90°﹣12x°)+x°+(45°﹣12x°)=135°.【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得,∠MON=12×90°+90°,∠MON=12∠AOC+12∠BOD+∠COD,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NOD,又∠MON =(∠MOC+∠NOD)+∠COD,即可得出答案;(3)设∠BOC=x°,则∠AOC=180°﹣x°,∠BOD=90°﹣x°,进而求出∠MOC和∠BON,又∠MON=∠MOC+∠BOC+∠BON,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图2中∠MON=12×90°+90°=135°;图3中∠MON=1 2∠AOC+12∠BOD+∠COD=12(∠AOC+∠BOD)+90°=12⨯90°+90°=135°;故答案为:135,135;(2)∵∠COD=90°,∴∠AOC+∠BOD=180°﹣∠COD=90°,∵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NOD=12∠AOC+12∠BOD=12(∠AOC+∠BOD)=45°,∴∠MON=(∠MOC+∠NOD)+∠COD=45°+90°=135°;(3)同意,设∠BOC=x°,则∠AOC=180°﹣x°,∠BOD=90°﹣x°,∵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MOC=12∠AOC=12(180°﹣x°)=90°﹣12x°,∠BON=12∠BOD=12(90°﹣x°)=45°﹣12x°,∴∠MON=∠MOC+∠BOC+∠BON=(90°﹣12x°)+x°+(45°﹣12x°)=13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角进行理解.12.(1)41°;(2)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12AOE AOD∠∠=,进而可得∠COE=()12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2AOC AOB ∠∠=,12AOE AOD ∠∠=, ∴COE AOC AOE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BOD ∠ =01822⨯ =41°(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11O ,22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α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1,22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013602BOD ∠- =()013602α- =011802α-∴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2.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90COD ∠=︒ ,射线OE 平分AOD ∠,设COE α∠=.(1)如图①所示,若25α=︒,则BOD ∠= .(2)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③的位置,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④的位置,继续探究BOD ∠和COE ∠的数量关系,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起源于古希腊的数学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并且只准许使用有限次,来解决不同的平面几何作图题.初中阶段同学们首次接触的尺规作图是“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图1图2备用图(1)如图1,在线段AB 外有一点C ,现在利用尺规作图验证“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 AC CB <+.请根据提示,用尺规完成作图,并补充验证步骤.第一步,以A 为圆心,A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M ,则AC =_____________;第二步,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N ,则BC =_____________; 则AC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 =+_______________ 故:AB AC CB <+.(2)如图2,在直线l 上,从左往右依次有四个点O ,E ,O ',F ,且4OE EO '==,10EF =.现以O 为圆心,半径长为r 作圆,与直线l 两个交点中右侧交点记为点P .再以O '为圆心;相同半径长r 作圆,与直线l 两个交点中左侧交点记为点Q .若P ,Q ,F 三点中,有一点分另外两点所连线段之比为1:2,求半径r 的长. 5.如图1,点A ,B ,C ,D 为直线l 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 上以A ,B ,C ,D 为端点的线段共有 条;②若AC =5cm ,BD =6cm ,BC =1cm ,点P 为直线l 上一点,则PA +PD 的最小值为 cm ;(2)若点A 在直线l 上向左运动,线段BD 在直线l 上向右运动,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 ,BC ,MN 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若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分别以2cm/s ,1cm/s 的速度沿直线l 向左运动,Q 为EF 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 ,当AQ+AE+AF=32AD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6.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7.小明在一条直线上选了若干个点,通过数线段的条数,发现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规律,下边是他的探究过程及联想到的一些相关实际问题.(1)一条直线上有2个点,线段共有1条;一条直线上有3个点,线段共有1+2=3条;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线段共有1+2+3=6条…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 条. (2)总结规律: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 条.(3)拓展探究: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OA 、OB 形成1个角∠AOB (∠AOB <180°);在∠AOB 内部再加一条射线OC ,此时具有公共端点的三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3个角;以此类推,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共形成 个角(4)解决问题:曲沃县某学校九年级1班有45名学生毕业留影时,全体同学拍1张集体照,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共拍了多少张照片?如果照片上的每位同学都需要1张照片留作纪念,又应该冲印多少张纸质照片?8.如图,两条直线AB,CD 相交于点O ,且90AOC ∠=,射线OM 从OB 开始绕O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5/s ,射线ON 同时从OD 开始绕O 点顺时针方向旋转,速度为12/s .两条射线OM 、ON 同时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本题出现的角均小于平角)(1)当012t <<时,若369AOM AON ∠=∠-.试求出的值; (2)当06t <<时,探究BON COM AOCMON∠-∠+∠∠的值,问:t 满足怎样的条件是定值;满足怎样的条件不是定值?9.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C ⊥AB ,△ODE 中,∠ODE =90°,∠EOD =60°,先将△ODE 一边OE 与OC 重合,然后绕点O 顺时针方向旋转,当OE 与OB 重合时停止旋转. (1)当OD 在OA 与OC 之间,且∠COD =20°时,则∠AOE =______;(2)试探索:在△ODE 旋转过程中,∠AOD 与∠COE 大小的差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差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3)在△ODE 的旋转过程中,若∠AOE =7∠COD ,试求∠AOE 的大小.10.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11.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的一点,∠EOF 为直角,OC 平分∠BOE , (1)如图1,若∠AOE=45°,写出∠COF 等于多少度;(2)如图1,若∠AOE=()090n n ︒<<,求∠COF 的度效(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2,若∠AOE=()90180n n ︒<<,OD 平分∠AOC,且∠AOD-∠BOF=45°,求n 的值.12.观察下列各等式:第1个:22()()a b a b a b -+=-; 第2个:2233()()a b a ab b a b -++=-; 第3个:322344()()a b a a b ab b a b -+++=- ……(1)这些等式反映出多项式乘法的某种运算规律,请利用发现的规律猜想并填空: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a b a b a b ab b -------++++++=______;(2)利用(1)的猜想计算:1233212222221n n n ---+++++++(n 为大于1的正整数);(3)拓展与应用:计算1233213333331n n n ---+++++++(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 【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 ∴∠BOD=90°,∠BOE=∠DOE=12∠BOD =45° ∵85AOE ∠=∴∠AOB=∠AOE +∠BOE=130° ∵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 ∴∠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 ∵AOC DOE ∠=∠ ∴65-5t=5t -45 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65°-10m ,∠BOE=45°-5m ∵45AOC EOB ∠=∠ ∴65-10m =45(45-5m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10m -65°,∠BOE=45°-5m ∵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10m -65°,∠BOE=5m -45° ∵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COE∠-∠∠的值.【详解】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 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 COE∠+︒-︒+∠∠=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1)50;(2)2BOD α∠=;(3)2α;(4)3602α︒- 【解析】 【分析】(1)根据“∠COD=90°,∠COE=25°”求出∠DOE 的度数,再结合角平分线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2)重复(1)中步骤,将∠COE 的度数代替成α计算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图得出∠DOE=∠COD-∠COE=90°-α,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图得出∠DOE=∠COE-∠COD=α-90°,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COD=90°,∠COE=25° ∴∠DOE=∠COD-∠COE=65°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30° ∴∠BOD=180°-∠AOD=50° (2)∵∠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3)∵∠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4)∵∠COD=90°,∠COE=α∴∠DOE=∠COE-∠COD=α-90° 又OE 平分∠AOD ∴∠AOD=2∠DOE=2?α-180°∴∠BOD=180°-∠AOD=360°-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求角度,难度适中,涉及到了角平分线以及平角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 4.(1)作图见解析;AM ;BN ;AM ; BN ;MN (2)6、10、23、34. 【解析】 【分析】(1)根据尺规作图的步骤按步骤进行操作,根据线段的数量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2)根据题目中的线段间的关系,分类进行讨论,分别为当P 点在Q 、F 之间时,当Q 点在P 、F 之间时,当F 点在P 、Q 之间时,分别根据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求解即可. 【详解】 解:如图:(1)第一步,以A 为圆心,A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M ,则AC =AM ; 第二步,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作弧,交线段AB 于点N ,则BC =BN ; 则AC BC +=AM +BN AB =+MN故:AB AC CB <+.(2)当P 点在QF 之间,①PF=2QP 时, ∵'OE EO ==4, ∴'8OO =, ∵OP=r, ∴'8PO r =-, 同理可得OQ=8-r∴QP=()()''88828OO OQ PO r r r --=----=- ∵'6O F =, ∴PF=8-r+6=14-r , 2(2r-8)=14-r, 解得:r=6.②PQ=2PF∵'4,'6OE O E O F ===, ∴OF=14, ∵OP=r , ∴PF=14-r, ∵'O Q OP r ==, ∴OQ=r-8 ∴8OQ r =-, 同理'8r O P =- ∴QP=8+2×(8-r )=24-2r ∴24-2r=14-r 解得r=10.当Q 点在中间时,即QF=2PQ∵'OE EO ==4, ∴'8OO =, ∵'OP O Q r ==, ∴PQ=8-2r , QF=6+r 6+r=8-2r ∴r=23. 当F 点在Q 、P 之间,QF=2FP 时∵'OE EO ==4, ∴'8OO =, ∵'OP O Q r ==, ∴FP=r-OF=r-14, QF=r+6, ∴r+6=2(r-14), 解得r=34 故答案是:6、10、23、34. 【点睛】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根据线段关系求线段的长度,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分类进行讨论探究. 5.(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 =-,证明见解析;(3) 1t =. 【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 ∴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6.(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1.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7.(1)45;(2)(1)2n n -;(3)(1)2n n -;(4)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 【解析】 【分析】(1)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10的和; (2)根据规律可知: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数为整数1到n 的和;(3)将角的两边看着线段的两个端点,那么角的个数与直线上线段的问题一样,根据线段数的规律探究迁移可得答案;(4)把45名学生看着一条直线上的45点,每2名学生拍1张两人照看着两点成的线段,那么根据(2)的规律即可求出两人合影拍照多少张,再加上集体照即可解答共拍照片张数,然后根据两人合影冲印,集体合影45张计算总张数即可. 【详解】解:(1) 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线段共有1+2+3+……+10=45(条). 故答案为:45;(2) 一条直线上有n 个点,线段共有122)3(1n n n ⋯⋯+=-+++条. 故答案为:(1)2n n -; (3)由(2)得:具有公共端点的n 条射线OA 、OB 、OC …共形成(1)2n n -个角; 故答案为:(1)2n n -;(4)解:4545-119912+=()45×(45-1)+1×45=2025 答:共需拍照991张,共需冲印2025张纸质照片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计数问题,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探索规律、运用规律.解本题的关键是找出规律,此类题目容易数重或遗漏,要特别注意. 8.(1)t 的值为1秒或52651秒; (2)当0<t <103时,BON COM AOC MON ∠-∠+∠∠的值是1;当103<t <6时,BON COM AOCMON∠-∠+∠∠不是定值.【解析】 【分析】(1)分两种情况:①如图所示,当0<t≤7.5时,②如图所示,当7.5<t <12时,分别根据已知条件列等式可得t 的值;(2)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COM 、∠BON 和∠MON 的度数,代入可得结论. 【详解】(1)当ON 与OA 重合时,t=90÷12=7.5(s ) 当OM 与OA 重合时,t=180°÷15=12(s )①如图所示,当0<t≤7.5时,∠AON=90°-12t°,∠AOM=180°-15t°,由∠AOM=3∠AON-69°,可得180-15t=3(90-12t )-69, 解得t=1;②如图所示,当7.5<t <12时,∠AON=12t°-90°,∠AOM=180°-15t°,由∠AOM=3∠AON-69°,可得180-15t=3(12t-90)-69,解得t=52651, 综上,t 的值为1秒或52651秒; (2)当∠MON=180°时,∠BOM+∠BOD+∠DON=180°, ∴15t+90+12t=180,解得t=103, ①如图所示,当0<t <103时,∠COM=90°-15t°,∠BON=90°+12t°,∠MON=∠BOM+∠BOD+∠DON=15t°+90°+12t°=02790t +,∴BON COM AOC MON ∠-∠+∠∠=0000000(9012)(9015)902790t t t +--++=000027902790t t ++=1(是定值), ②如图所示,当103<t <6时,∠COM=90°-15t°,∠BON=90°+12t°,∠MON=360°-(∠BOM+∠BOD+∠DON )=360°-(15t°+90°+12t°)=270°-27t°,∴BON COM AOC MON ∠-∠+∠∠=0000000(9012)(9015)9027027t t t +--+-=0000902727027t t+-(不是定值),综上所述,当0<t <103时,BON COM AOC MON ∠-∠+∠∠的值是1;当103<t <6时,BON COM AOCMON∠-∠+∠∠不是定值.【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相关的角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行求解,以及进行分类讨论,解题时注意方程思想和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9.(1)130°;(2)∠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AOE=131.25°或175°.【解析】【分析】(1)求出∠COE的度数,即可求出答案;(2)分为两种情况,根据∠AOC=90°和∠DOE=60°求出即可;(3)根据∠AOE=7∠COD、∠DOE=60°、∠AOC=90°求出即可.【详解】(1)∵OC⊥AB,∴∠AOC=90°,∵OD在OA和OC之间,∠COD=20°,∠EOD=60°,∴∠COE=60°-20°=40°,∴∠AOE=90°+40°=130°,故答案为130°;(2)在△ODE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有两种情况:①如图1、∵∠AOD+∠COD=90°,∠COD+∠COE=60°,∴∠AOD-∠COE=90°-60°=30°,②如图2、∵∠AOD=∠AOC+∠COD=90°+∠COD,∠COE=∠DOE+∠DOC=60°+∠DOC,∴∠AOD-∠COE=(90°+∠COD)-(60°+∠COD)=30°,即△ODE在旋转过程中,∠AOD与∠COE的差不发生变化,为30°;(3)如图1、∵∠AOE=7∠COD ,∠AOC=90°,∠DOE=60°, ∴90°+60°-∠COD=7∠COD , 解得:∠COD=18.75°, ∴∠AOE=7×18.75°=131.25°;如图2、∵∠AOE=7∠COD ,∠AOC=90°,∠DOE=60°, ∴90°+60°+∠COD=7∠COD , ∴∠COD=25°, ∴∠AOE=7×25°=175°, 即∠AOE=131.25°或175°.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能根据题意求出各个角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 10.(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2AOC AOB ∠∠=,12AOE AOD ∠∠=, ∴COE AOC AOE ∠∠∠=- =1122AOB AOD ∠∠-=()12AOB AOD ∠∠- =12BOD ∠ =01822⨯ =41°(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11O ,22AOC A 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12α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11,22AOC AOB AOE AOD ∠∠∠∠==, ∴COE AOC AOE β∠∠∠==+ =1122AOB AOD ∠∠=+ =()12AOB AOD ∠∠+ =()013602BOD ∠-=()013602α- =011802α-∴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1.(1)22.5° (2)1 2n° (3) 120【解析】【分析】(1)由∠AOE=45°,可以求得∠BOE=135°,再由OC 平分∠BOE ,可求得∠COE=67.5°,∠EOF 为直角,所以可得∠COF=∠EOF-∠EOC=22.5°;(2)由(1)的方法即可得到∠COF=12n°; (3)先设∠BOF 为x°,再根据角的关系得出方程,解答后求出n 的值即可.【详解】解:(1)∵∠AOE=45°,∴∠BOE=135°,∵OC 平分∠BOE ,∴∠COE=67.5°,∵∠EOF 为直角,∴∠COF=∠EOF-∠EOC=22.5°,(2))∵∠AOE=n°,∴∠BOE=180°-n°,∵OC 平分∠BOE ,∴∠COE=12(180°-n°), ∵∠EOF 为直角,∴∠COF=∠EOF-∠EOC=90°-12(180°-n°)=12n°, (3)设∠BOF 为x°,∠AOD 为(x+45)°,∠EOB 为(90-x )°,OC 平分∠BOE , 则可得:∠AOD+∠DOC+∠EOB=∠AOB+∠EOC . x+45+x+45+90-x=180+12(90-x ), 解得:x=30,所以可得:∠EOB=(90-x )°=60°,∠AOE=180°-∠EOB=180°-60°=120°,故n 的值是12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邻补角定义,角的和差,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12.(1)n na b -;(2)21n -;(3)312n -. 【解析】【分析】 (1)利用题中已知等式的规律得出该等式的结果为a 、b 两数n 次幂的差;(2)将原式变形为123321(21)(2222221)----+++++++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计算可得;(3)将原式变形为1233211(31)(3333331)2n n n ---=⨯-+++++++,再利用所得规律计算可得.【详解】解:(1)若n 为大于1的正整数,则根据这些等式的运算规律可得:12322321()( )n n n n n n a b a a b a b a b ab b -------++++++=n n a b -, 故答案为:n n a b -;(2)1233212222221n n n ---+++++++123321(21)(2222221)n n n ---=-+++++++ 21n n =-21n =-(3)1233213333331n n n ---+++++++1233211(31)(3333331)2n n n ---=⨯-+++++++ 1(31)2n n =⨯- 312n -=.【点睛】本题考查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观察等式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如图,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2,6,用符号“AB ”来表示点A 和点B 之间的距离.(1)求AB 的值;(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使AC =3BC ,求点C 表示的数;(3)在(2)的条件下,点C 位于A 、B 两点之间.点A 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2秒后点C 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到达B 点处立刻返回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直到点A 到达点B ,两个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A 运动的时间为t ,在此过程中存在t 使得AC =3BC 仍成立,求t 的值.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绝对值的定义,|x| 表示数轴上表示数x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那么,如果数轴上两点P 、Q 表示的数为x 1,x 2时,点P 与点Q 之间的距离为PQ=|x 1-x 2|. 根据上述材料,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 8(A 、B 两点的距离用AB 表示),点M 、N 是数轴上两个动点,分别表示数m 、n.(1)AB=_____个单位长度;若点M 在A 、B 之间,则|m+4|+|m-8|=______; (2)若|m+4|+|m-8|=20,求m 的值;(3)若点M 、点N 既满足|m+4|+n=6,也满足|n-8|+m=28,则m= ____ ;n=______. 3.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记为AB .我们可以得到AB a b =-:(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a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2)若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1和5,有一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从左向右运动,设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 对应的数为c .①求电子蚂蚁在点A 的左侧运动时AC BC +的值,请用含c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恰好使得1511c c ,c 表示的数是多少? ③在电子蚂蚁在运动的过程中,探索15c c 的最小值是 .4.一般情况下2323a b a b ++=+是不成立的,但有些数可以使得它成立,例如:0a b .我们称使得2323a b a b++=+成立的一对数,a b 为“相伴数对”,记为(),a b . (1)若()1,b 为“相伴数对”,试求b 的值;(2)请写出一个“相伴数对”(),a b ,其中0a ≠,且1a ≠,并说明理由; (3)已知(),m n 是“相伴数对”,试说明91,4m n ⎛⎫⎪⎝+⎭-也是“相伴数对”. 5.如图,数轴上点A ,B 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 是射线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 的长为________;(2)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 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6.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1)求线段AB 长度(2)若点D 在数轴上,且3DA DB =,求点D 对应的数(3)若点A 的速度为7个单位长度/秒,点B 的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点O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点A ,B ,O 同时向右运动,几秒后,3?OA OB =7.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8AB =,16BC =,12AC =.点P 从点A 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A B C A →→→的方向运动,点Q 从点B 沿B C A →→的方向与点P 同时出发;当点P 第一次回到A 点时,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用t (秒)表示运动时间.(1)当t 为多少时,P 是AB 的中点;(2)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23个单位长度/秒,是否存在t 的值,使得2BP BQ =; (3)若点Q 的运动速度是a 个单位长度/秒,当点P ,Q 是AC 边上的三等分点时,求a的值.8.如图1,在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是6,-6,∠DCE=90°(C 与O 重合,D 点在数轴的正半轴上)(1)如图1,若CF平分∠ACE,则∠AOF=_______;(2)如图2,将∠DCE沿数轴的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后,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①当t=1时,α=_________;②猜想∠BCE和α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开始∠D1C1E1与∠DCE重合,将∠DCE沿数轴正半轴向右平移t(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30t度,作CF平分∠ACE,此时记∠DCF=α,与此同时,将∠D1C1E1沿数轴的负半轴向左平移t(0<t<3)个单位,再绕顶点C1顺时针旋转30t度,作C1F1平分∠AC1E1,记∠D1C1F1=β,若α,β满足|α-β|=45°,请用t的式子表示α、β并直接写出t的值.9.如图1,射线OC在∠AOB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AOC和∠BOC,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三倍,则称射线OC是∠AOB的“奇分线”,如图2,∠MPN=42°:(1)过点P作射线PQ,若射线PQ是∠MPN的“奇分线”,求∠MPQ;(2)若射线PE绕点P从PN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EPN首次等于180°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11.射线OA、OB、OC、OD、OE有公共端点O.(1)若OA与OE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试写出图中小于平角的角;(2)若∠AOC=108°,∠COE=n°(0<n<72),OB平分∠AOE,OD平分∠COE(如图2),求∠BOD的度数;(3)如图3,若∠AOE=88°,∠BOD=30°,射OC绕点O在∠AOD内部旋转(不与OA、OD重合).探求:射线OC从OA转到OD的过程中,图中所有锐角的和的情况,并说明理由.12.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AB的值.(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1CD AB2,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MNAB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8;(2)4或10;(3)t的值为167和329【解析】【分析】(1)由数轴上点B在点A的右侧,故用点B的坐标减去点A的坐标即可得到AB的值;(2)设点C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AC=3BC,列绝对值方程并求解即可;(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 到达B之后,即t>3时,然后列方程并解方程再结合进行取舍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两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2,6∴AB=6﹣(﹣2)=8答:AB的值为8.(2)设点C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2)|=3|x﹣6|∴|x+2|=3|x﹣6|∴x+2=3x﹣18或x+2=18﹣3x∴x=10或x=4答:点C表示的数为4或10.(3)∵点C位于A,B两点之间,∴点C表示的数为4,点A运动t秒后所表示的数为﹣2+t,①点C到达B之前,即2<t<3时,点C表示的数为4+2(t﹣2)=2t∴AC=t+2,BC=6﹣2t∴t+2=3(2t﹣6)解得t=16 7②点C到达B之后,即t>3时,点C表示的数为6﹣2(t﹣3)=12﹣2t ∴AC=|﹣2+t﹣(12﹣2t)|=|3t﹣14|,BC=6﹣(12﹣2t)=2t﹣6∴|3t﹣14|=3(2t﹣6)解得t=329或t=43,其中43<3不符合题意舍去答:t的值为167和329【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绝对值方程进行求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 12, 12; (2) -8或12;(3) 11,-9.【解析】【分析】(1)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的长;依据点M在A、B之间,结合数轴即可得出所求的结果即为A、B之间的距离,进而可得结果;(2)由(1)的结果可确定点M不在A、B之间,再分两种情况讨论,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出结果;(3)由|m +4|+n =6可确定n 的取值范围,进而可对第2个等式进行化简,从而可得n 与m 的关系,再代回到第1个等式即得关于m 的绝对值方程,再分两种情况化简绝对值求解方程即可. 【详解】解:(1)因为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是﹣4、8,所以AB =()84--=12, 因为点M 在A 、B 之间,所以|m +4|+|m ﹣8|=AM +BM =AB =12, 故答案为:12,12;(2)由(1)知,点M 在A 、B 之间时|m +4|+|m -8|=12,不符合题意; 当点M 在点A 左边,即m <﹣4时,﹣m ﹣4﹣m +8=20,解得m =﹣8; 当点M 在点B 右边,即m >8时,m +4+m ﹣8=20,解得m =12; 综上所述,m 的值为﹣8或12;(3)因为46m n ++=,所以460m n +=-≥,所以6n ≤,所以88n n -=-, 所以828n m -+=,所以20n m =-,因为46m n ++=,所以4206m m ++-=,即4260m m ++-=,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解得:m =11,此时n =-9; 当m +4<0,即m <﹣4时,4260m m --+-=,此时m 的值不存在. 综上,m =11,n =-9. 故答案为:11,﹣9.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的有关知识、绝对值的化简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第(3)小题有难度,正确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熟练进行绝对值的化简、灵活应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题的关键.3.(1)3,3,1a -;(2)①42c -;②72-或152;③6 【解析】 【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即可;(2)①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AC 与BC 的值,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化简绝对值,进一步即可求出结果;②分电子蚂蚁在点A 左侧、在点A 、B 之间和在点B 右侧三种情况,先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和绝对值的性质化简绝对值,再解方程即可求出答案; ③代数式15c c 表示数轴上有理数c 所对应的点到﹣1和5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于是可确定当15c -≤≤时,代数式15c c 取得最小值,据此解答即可.【详解】解:(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23-=; 数轴上表示﹣2和﹣5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53---=;数轴上表示1和a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a -; 故答案为:3,3,1a -; (2)①∵电子蚂蚁在点A 的左侧,∴11AC c c =--=--,55BC c c =-=-, ∴1542AC BC c c c +=--+-=-;②若电子蚂蚁在点A 左侧,即1c <-,则10c +<,50c -<, ∵1511c c ,∴()()1511c c -+--=,解得:72c =-; 若电子蚂蚁在点A 、B 之间,即15c -≤≤,则10c +>,50c -<, ∵1511c c ,∴15611c c ++-=≠,故此种情况不存在;若电子蚂蚁在点B 右侧,即5c >,则10c +>,50c ->, ∵1511c c ,∴()()1511c c ++-=,解得:152c =; 综上,c 表示的数是72-或152; ③∵代数式15c c 表示数轴上有理数c 所对应的点到﹣1和5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当15c -≤≤时,代数式15c c 的最小值是()516--=,即代数式15c c 的最小值是6.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绝对值的化简和应用以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属于常考题型,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1)94b =-;(2)92,2⎛⎫- ⎪⎝⎭(答案不唯一);(3)见解析【解析】 【分析】(1)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将()1,b 代入2323a b a b++=+,从而求算答案; (2)先根据“相伴数对”的定义算出a 、b 之间的关系为:94a b =-,满足条件即可;(3)将将,a m b n == 代入2323a b a b ++=+得出49m n ,再将49m n 代入91,4m n ⎛⎫ ⎪⎝+⎭-得到491,94n n -+-⎛⎫ ⎪⎝⎭,分别去计算等式左右两边,看是否恒等即可. 【详解】解:(1)∵()1,b 为“相伴数对”,将()1,b 代入2323a b a b++=+得: 112323b b ++=+ ,去分母得:()151061b b +=+ 解得:94b =- (2)2323a b a b ++=+化简得:94a b =- 只要满足这个等量关系即可,例如:92,2⎛⎫- ⎪⎝⎭(答案不唯一) (3)∵(),m n 是“相伴数对” 将,a m b n == 代入2323a b a b ++=+: ∴2323m n m n ++=+ ,化简得:49m n 将49mn 代入91,4m n ⎛⎫ ⎪⎝+⎭-得到:491,94n n -+-⎛⎫ ⎪⎝⎭将:491,94a nb n =-+=- 代入2323a b a b++=+左边=49149942336n n n -+--+= 右边=49149942336n n n -++--=+∴左边=右边∴当(),m n 是“相伴数对”时, 91,4m n ⎛⎫⎪⎝+⎭-也是“相伴数对”【点睛】本题考查定义新运算,正确理解定义是解题关键.5.(1)6;6;(2)不发生改变,MN 为定值6,过程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 、NP 的长度,再由MN=MP+NP (或MN=MP-NP ),即可求出MN 的长度;(2)分-6<a <3及a >3两种情况考虑,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NP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再由MN=MP+NP(或MN=MP-NP),即可求出MN=6为固定值.【详解】解:(1)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0(如图1),则AP=6,BP=3.∵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MP=23AP=4,NP=23BP=2,∴MN=MP+NP=6;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如图2),则AP=12,BP=3.∵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MP=23AP=8,NP=23BP=2,∴MN=MP-NP=6.故答案为:6;6.(2)MN的长不会发生改变,理由如下:设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a(a>-6且a≠3).当-6<a<3时(如图1),AP=a+6,BP=3-a.∵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MP=23AP=23(a+6),NP=23BP=23(3-a),∴MN=MP+NP=6;当a>3时(如图2),AP=a+6,BP=a-3.∵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MP=23AP=23(a+6),NP=23BP=23(a-3),∴MN=MP-NP=6.综上所述:点P在射线AB上运动(不与点A,B重合)的过程中,MN的长为定值6.【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三点分点的定义找出MP、NP的长度;(2)分-6<a<3及a>3两种情况找出MP、NP的长度(用含字母a的代数式表示).6.(1)3;(2)12或74;(3)13秒或79秒【解析】【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即可求解;(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可得方程314x x +=+,解之即可;(3)设t 秒后,OA=3OB ,根据题意可得47312t t t t -+-=-+-,解之即可. 【详解】解:(1)∵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4,-1, ∴线段AB 的长度为:-1-(-4)=3; (2)设点D 对应的数为x ,∵DA=3DB , 则314x x +=+,则()314x x +=+或()314x x +=--, 解得:x=12或x=74-, ∴点D 对应的数为12或74-; (3)设t 秒后,OA=3OB , 则有:47312t t t t -+-=-+-, 则4631t t -+=-+,则()4631t t -+=-+或()4631t t -+=--+, 解得:t=13或t=79, ∴13秒或79秒后,OA=3O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数轴的运用和绝对值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 7.(1)2;(2)存在,t=125;(3)54或127【解析】 【分析】(1)根据AB 的长度和点P 的运动速度可以求得;(2)根据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点P 在AB 上,点Q 在BC 上,据此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P 为接近点A 的三等分点,P 为接近点C 的三等分点,分别根据点的位置列出方程解得即可. 【详解】解:(1)∵8AB =,点P 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长度/秒,∴当P 为AB 中点时,42=2÷(秒);(2)由题意可得:当2BP BQ =时,P ,Q 分别在AB ,BC 上,∵点Q 的运动速度为23个单位长度/秒, ∴点Q 只能在BC 上运动, ∴BP=8-2t ,BQ=23t , 则8-2t=2×23t , 解得t=125, 当点P 运动到BC 和AC 上时,不存在2BP BQ =;(3)当点P 为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8=32,此时t=32÷2=16, ∵BC+CQ=16+4=20,∴a=20÷16=54, 当点P 为靠近点C 的三等分点时,如图,AB+BC+CP=8+16+4=28,此时t=28÷2=14,∵BC+CQ=16+8=24,∴a=24÷14=127.综上:a的值为54或127.【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在点的运动过程中根据线段关系列出方程进行求解,需要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难度中等.8.(1)45°;(2)①30°;②∠BCE=2α,证明见解析;(3)α=45-15t ,β=45+15t,3t2【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2)①首先由旋转得到∠ACE=120°,再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F,再减去旋转角度即可得到∠DCF;②先由补角的定义表示出∠BCE,再根据旋转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DCF,即可得出两者的数量关系;(3)根据α=∠FCA-∠DCA,β=∠AC1D1+∠AC1F1,可得到表达式,再根据|α-β|=45°建立方程求解.【详解】(1)∵∠ACE=90°,CF平分∠ACE∴∠AOF=12∠ACE=45°故答案为:45°;(2)①当t=1时,旋转角度为30°∴∠ACE=90°+30°=120°∵CF平分∠ACE∴∠ACF=60°,α=∠DCF=∠ACF-30°=30°故答案为:30°;②∠BCE=2α,证明如下:旋转30t度后,∠ACE=(90+30t)度∴∠BCE=180-(90+30t)=(90-30t)度∵CF平分∠ACE∴∠ACF=12∠ACE=(45+15t)度∠DCF=∠ACF-30t=(45-15t)度∴2∠DCF=2(45-15t)= 90-30t=∠BCE 即∠BCE=2α(3)α=∠FCA-∠DCA=12(90+30t)-30t=45-15tβ=∠AC 1D 1+∠AC 1F 1=30t+12(90-30t)=45+15t ||45βα-=︒|30t|=45° ∴3t 2=【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角的旋转,角度的和差计算问题,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找出图形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1)10.5°或14°或28°或31.5°;(2)74或218或212或634【解析】【分析】(1)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即可求解;(2)分4种情况,根据奇分线定义得到方程求解即可.【详解】 解:(1)如图1,∵∠MPN=42°,∵当PQ 是∠MPN 的3等分线时,∴∠MPQ=13∠MPN=13×42°=14° 或∠MPQ=23∠MPN=23×42°=28° ∵当PQ 是∠MPN 的4等分线时, ∴∠MPQ=14∠MPN==14×42°=10.5° 或∠MPQ=34∠MPN=34×42°=31.5°; ∠MPQ=10.5°或14°或28°或31.5°; (2)依题意有①当3×8t=42时,解得t=74; ②当2×8t=42时,解得t=218; ③当8t=2×42时,解得t=212.④当8t=3×42时,解得:t=634,故当t为74或218或212或634时,射线PN是∠EPM的“奇分线”.【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新定义奇分线,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理解“奇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1.(1)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BOD=54°;(3)∠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1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角的定义即可解决;(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BOD=12∠AOC+12∠COE,进而求出即可;(3)将图中所有锐角求和即可求得所有锐角的和与∠AOE、∠BOD和∠BOD的关系,即可解题.【详解】(1)如图1中小于平角的角∠AOD,∠AOC,∠AOB,∠BOE,∠BOD,∠BOC,∠COE,∠COD,∠DOE.(2)如图2,∵OB平分∠AOE,OD平分∠COE,∠AOC=108°,∠COE=n°(0<n<72),∴∠BOD=12∠AOD﹣12∠COE+12∠COE=12×108°=54°;(3)如图3,∠AOE=88°,∠BOD=30°,图中所有锐角和为∠AOE+∠AOB+∠AOC+∠AOD+∠BOC+∠BOD+∠BOE+∠COD+∠COE+∠DOE=4∠AOB+4∠DOE=6∠BOC+6∠COD=4(∠AOE﹣∠BOD)+6∠BOD=41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有关计算,本题中将所有锐角的和转化成与∠AOE、∠BOD和∠BOD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1)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13;(3)②MNAB的值不变.【解析】【分析】(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112AB.【详解】解:(1)由题意:BD=2PC∵PD=2AC,∴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13处;(2)如图:∵AQ-BQ=PQ,∴AQ=PQ+BQ,∵AQ=AP+PQ,∴AP=BQ,∴PQ=13 AB,∴13 PQ AB(3)②MNAB的值不变.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2 AB,∴CM=14 AB,∴PM=CM-CP=14AB-5,∵PD=23AB-10,∴PN=1223(AB-10)=13AB-5,∴MN=PN-PM=112AB,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111212ABMNAB AB==.【点睛】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压轴题1.在有些情况下,不需要计算出结果也能把绝对值符号去掉,例如:|6+7|=6+7;|7﹣6|=7﹣6;|6﹣7|=7﹣6;|﹣6﹣7|=6+7.(1)根据上面的规律,把下列各式写成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形式: ①|7+21|=______;②|﹣12+0.8|=______;③23.2 2.83--=______; (2)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1111924233202033⎛⎫-++---+ ⎪⎝⎭(3)用简单的方法计算:|13﹣12|+|14﹣13|+|15﹣14|+…+|12004﹣12003|. 2.如图9,点O 是数轴的原点,点A 表示的数是a 、点B 表示的数是b ,且数a 、b 满足()26120a b -++=.(1)求线段AB 的长;(2)点A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点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 秒,若点A 、B 能够重合,求出这时的运动时间;(3)在(2)的条件下,当点A 和点B 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 ,直接写出经过多少秒后,点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3.某市两超市在元旦节期间分别推出如下促销方式: 甲超市:全场均按八八折优惠;乙超市:购物不超过200元,不给于优惠;超过了200元而不超过500元一律打九折;超过500元时,其中的500元优惠10%,超过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已知两家超市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1)当一次性购物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分别是多少? (2)当购物总额是多少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某顾客在乙超市购物实际付款482元,试问该顾客的选择划算吗?试说明理由. 4.如图,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85AOE ∠=(1)求COE ∠;(2)C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t 秒(013t <<),t 为何值时AOC DOE ∠=∠;(3)射线OC 绕O 点以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方向旋转,射线OE 绕O 点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方向旋转,若射线OC OE 、同时开始旋转m 秒(024.5m <<)后得到45AOC EOB ∠=∠,求m 的值. 5.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以“线段与角的共性”为主题开展数学活动.发现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类似,甚至它们在计算的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的题目可以转换,解法可以互相借鉴.如图1,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图1 图2 图3 (1)问题探究①若6AB =,2AC =,求MN 的长度;(写出计算过程) ②若AB a ,AC b =,则MN =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 (2)继续探究“创新”小组的同学类比想到:如图2,已知80AOB ∠=︒,在角的内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 ③若30AOC ∠=︒,求MON ∠的度数;(写出计算过程)④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 (3)深入探究“慎密”小组在“创新”小组的基础上提出:如图3,若AOB n ∠=︒,在角的外部作射线OC ,再分别作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OM ,ON ,若AOC m ∠=︒,则MON ∠=_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6.定义:若90αβ-=,且90180α<<,则我们称β是α的差余角.例如:若110α=,则α的差余角20β=.(1)如图1,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求∠BOE 的度数.(2)如图2,点O 在直线AB 上,若BOC ∠是AOE ∠的差余角,那么BOC ∠与∠BOE 有什么数量关系.(3)如图3,点O 在直线AB 上,若COE ∠是AOC ∠的差余角,且OE 与OC 在直线AB 的同侧,请你探究AOC BOCCOE∠-∠∠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7.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90COD ∠=︒ ,射线OE 平分AOD ∠,设COE α∠=.(1)如图①所示,若25α=︒,则BOD ∠= .(2)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②的位置,试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③的位置,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4)若将COD ∠绕点O 旋转至图④的位置,继续探究BOD ∠和COE ∠的数量关系,则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D ∠的大小,即BOD ∠= .8.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9.如图,射线OM 上有三点A 、B 、C ,满足20OA cm =,60AB cm =,BC 10cm =,点P 从点O 出发,沿OM 方向以1/c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 从点C 出发在线段CO 上向点O 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 运动到点O 时,点P 、Q 停止运动.(1)若点Q 运动速度为2/cm s ,经过多长时间P 、Q 两点相遇?(2)当2PA PB =时,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求点Q 的运动速度; (3)设运动时间为xs ,当点P 运动到线段AB 上时,分别取OP 和AB 的中点E 、F ,则2OC AP EF --=____________cm .10.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11.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经常用到,如下是一个具体案例,请完善整个探究过程。

已知:点C 在直线AB 上,AC a =,BC b =,且a b ,点M 是AB 的中点,请按照下面步骤探究线段MC 的长度。

(1)特值尝试若10a =,6b =,且点C 在线段AB 上,求线段MC 的长度.(2)周密思考:若10a =,6b =,则线段MC 的长度只能是(1)中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3)问题解决类比(1)、(2)的解答思路,试探究线段MC 的长度(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 12.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 对应的数为2. (1)如图1点C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x ,且x 是方程2x +1=12x ﹣5的解,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A +PB =12BC +AB ?若存在,求出点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如图2,若P 点是B 点右侧一点,PA 的中点为M ,N 为PB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 点,当P 在B 的右侧运动时,有两个结论:①PM ﹣34BN 的值不变;②13PM 24+ BN 的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结论正确,请判断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①7+21;②10.82- ;③22.8 3.23+-;(2)9;(3)10012004. 【解析】 【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可得出结论;(2)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3)首先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判断式子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正确化简即可. 【详解】解:(1)①|7+21|=21+7; 故答案为:21+7; ②110.80.822-+=-; 故答案为:10.82-; ③23.2 2.83--=22.83.23+-故答案为:22.83.23+-;(2)原式=1111 9242 33202033 -++-=9(3)原式 =11111111... 23344520032004 -+-+-++-=11 22004 -=1001 2004【点睛】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此题的难点把互为相反的两个数相加,使运算简便.做题时,要注意多观察各项之间的关系.2.(1)18;(2)6或18秒;(3)2或38秒【解析】【分析】(1)根据偶次方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求出a、b的值,可得点A表示的数,点B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的长;(2)分两种情况:①相向而行;②同时向右而行.根据行程问题的相等关系分别列出方程即可求解;(3)分两种情况:①两点均向左;②两点均向右;根据点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分别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1)∵|a﹣6|+(b+12)2=0,∴a﹣6=0,b+12=0,∴a=6,b=﹣12,∴AB=6﹣(﹣12)=18;(2)设点A、B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点A、B能够重合时,可分两种情况:①若相向而行,则2t+t=18,解得t=6;②若同时向右而行,则2t﹣t=18,解得t=18.综上所述,经过6或18秒后,点A、B重合;(3)在(2)的条件下,即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设点A、B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点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可分四种情况:①若两点均向左,则(6-t)-(-12-2t)=20,解得:t=2;②若两点均向右,则(-12+2t)-(6+t)=20,解得:t=38;综上,经过2或38秒时,A、B相距20个单位.【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绝对值以及偶次方的非负性,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结合点之间的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3.(1)甲超市实付款352元,乙超市实付款 360元;(2)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该顾客选择不划算. 【解析】 【分析】(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即可分别求出:当一次性购物标价总额是400元时,甲、乙两超市实付款;(2)设当标价总额是x 元时,甲、乙超市实付款一样.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结合两超市实付款相等,即可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设购物总额是x 元,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出购物总额,然后计算若在甲超市购物应付款,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甲超市实付款:400×0.88=352元,乙超市实付款:400×0.9=360元; (2)设购物总额是x 元,由题意知x >500,列方程: 0.88x =500×0.9+0.8(x -500) ∴x =625∴购物总额是625元时,甲、乙两家超市实付款相同.(3)设购物总额是x 元,购物总额刚好500元时,在乙超市应付款为:500×0.9=450(元),482>450,故购物总额超过500元.根据题意得: 500×0.9+0.8(x -500)=482 ∴x =540 ∴0.88x =475.2<482 ∴该顾客选择不划算.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两超市的促销方案,列式计算;(2)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3)求出购物总额. 4.(1)∠COE =20°;(2)当t =11时,AOC DOE ∠=∠;(3)m=296或10114【解析】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直定义即可求出∠BOD=90°,∠BOE=∠DOE =45°,即可求出∠AO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出∠BOC ,从而求出∠COE ;(2)先分别求出OC 与OD 重合时、OE 与OD 重合时和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再根据t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t 即可; (3)先分别求出OE 与OB 重合时、OC 与OA 重合时、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再根据m 的取值范围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的图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m 即可;【详解】解:(1)∵OD OB ⊥,OE 是BOD ∠的角平分线, ∴∠BOD=90°,∠BOE=∠DOE=12∠BOD =45° ∵85AOE ∠=∴∠AOB=∠AOE +∠BOE=130° ∵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 ∴∠AOC=∠BOC=12AOB ∠=65° ∴∠COE=∠BOC -∠BOE=20°(2)由原图可知:∠COD=∠DOE -∠COE=25°,故OC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25°÷5°=5s ;OE 与OD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5°=13s ; ①当05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②当59t <<时,如下图所示∵∠AOD=∠AOB -∠BOD=40°,∠COE=20° ∴∠AOD ≠∠COE∴∠AOD -∠COD ≠∠COE -∠COD ∴此时AOC DOE ∠≠∠; ③当913t <<时,如下图所示:OC 和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t此时∠AOC=65°-5t ,∠DOE=5t -45° ∵AOC DOE ∠=∠ ∴65-5t=5t -45 解得:t=11综上所述:当t =11时,AOC DOE ∠=∠.(3)OE 与OB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45°÷5°=9s ;OC 与OA 重合时运动时间为65°÷10°=6.5s ; OC 为OA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65°)÷10=24.5s ;OE 为OB 的反向延长线时运动时间为(180°+45°)÷5=45s ; ①当0 6.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65°-10m ,∠BOE=45°-5m ∵45AOC EOB ∠=∠ ∴65-10m =45(45-5m ) 解得:m =296; ②当6.59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10m -65°,∠BOE=45°-5m∵45AOC EOB ∠=∠ ∴10m -65=45(45-5m ) 解得:m =10114; ③当924.5m <<,如下图所示OC 旋转的角度均为10m , OE 旋转的角度均为5m ∴此时∠AOC=10m -65°,∠BOE=5m -45° ∵45AOC EOB ∠=∠ ∴10m -65=45(5m -45) 解得:m =296,不符合前提条件,故舍去; 综上所述:m=296或10114.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和与差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各角之间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动角问题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1)①3;②12a ;(2)③40︒;④40;(3)12n【解析】 【分析】(1)①先求出BC ,再根据中点求出AM 、BN ,即可求出MN 的长; ②利用①的方法求MN 即可;(2)③先求出∠BOC ,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AOM ,∠BON ,即可求出∠MON ; ④利用③的方法求出∠MON 的度数;(3)先求出∠BOC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AOM ,∠BON ,再根据角度的关系求出答案即可. 【详解】(1)①∵6AB =,2AC =, ∴BC=AB-AC=4,∵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112AM AC ==, 122BN BC ==, ∴MN=AB-AM-BN=6-1-2=3;②∵AB a ,AC b =, ∴BC=AB-AC=a-b ,∵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 ∴12AM b =,1()2BN a b =-, ∴MN=AB-AM-BN=11()22a b a b ---=12a , 故答案为:12a ; (2)③∵80AOB ∠=︒,30AOC ∠=︒, ∴∠BOC=∠AOB-∠AOC=50︒,∵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AOM=15︒,∠BON=25︒, ∴∠MON=∠AOB-∠AOM-∠BON=40︒; ④∵80AOB ∠=︒,AOC m ∠=︒, ∴∠BOC=(80-m)︒,∵OM ,ON 分别平分AOC ∠和BOC ∠,∴∠AOM=12m ,∠BON=(40-12m )︒, ∴∠MON=∠AOB-∠AOM-∠BON=40︒,故答案为:40;(3)∵AOB n ∠=︒,AOC m ∠=︒, ∴∠BOC=∠AOC-∠AOB=(m-n)︒,∵AOC ∠和BOC ∠的角平分线分别是OM ,ON , ∴∠AOM=12m ,∠CON=1()2m n -, ∴∠MON=∠AOC-∠AOM-∠CON=111()222m m m n n ---=, 故答案为:12n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和差计算,角度的和差计算,线段中点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中注意规律性解题思想的总结和运用.6.(1)30°;(2)BOC ∠+∠BOE =90°;(3)为定值2,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差余角的定义,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E 的度数; (2)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BOC ∠和AOE ∠的关系,(3)分当OE 在OC 左侧时,当OE 在OC 右侧时,根据差余角的定义得到COE ∠和AOC ∠的关系,再结合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出AOC BOCCOE∠-∠∠的值.【详解】解:(1)如图,∵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即AOC ∠=COE ∠+90°, 又∵OE 是BOC ∠的角平分线, ∴∠BOE =COE ∠,则COE ∠+90°+COE ∠+COE ∠=180°, 解得COE ∠=30°;(2)∵BOC ∠是AOE ∠的差余角, ∴AOE ∠-BOC ∠=90°,∵AOE ∠=AOC ∠+COE ∠,BOC ∠=∠BOE +COE ∠, ∴AOC ∠-∠BOE =90°, ∵AOC ∠=180°-BOC ∠, ∴180°-BOC ∠-∠BOE =90°, ∴BOC ∠+∠BOE =90°; (3)当OE 在OC 左侧时,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COE ∠=90°, ∴∠AOE =∠BOE=90°, 则AOC BOCCOE∠-∠∠=90COE BOCCOE ∠+︒-∠∠=COE COE COE ∠+∠∠=2;当OE 在OC 右侧时, 过点O 作OF ⊥AB ,∵COE ∠是AOC ∠的差余角, ∴AOC ∠=90°+COE ∠, 又∵AOC ∠=90°+COF ∠, ∴COE ∠=COF ∠, ∴AOC BOCCOE∠-∠∠=90COE BOCCOE∠+︒-∠∠=9090COE COF COE∠+︒-︒+∠∠=COE COF COE ∠+∠∠=COE COE COE ∠+∠∠=2.综上:AOC BOCCOE∠-∠∠为定值2.【点睛】本题属于新概念题,考查了余角、补角的知识,仔细观察图形理解两个角的差余角关系、互补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1)50;(2)2BOD α∠=;(3)2α;(4)3602α︒- 【解析】 【分析】(1)根据“∠COD=90°,∠COE=25°”求出∠DOE 的度数,再结合角平分线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2)重复(1)中步骤,将∠COE 的度数代替成α计算即可得出答案;(3)根据图得出∠DOE=∠COD-∠COE=90°-α,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图得出∠DOE=∠COE-∠COD=α-90°,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角的性质计算即可得出答案.解:(1)∵∠COD=90°,∠COE=25° ∴∠DOE=∠COD-∠COE=65°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30° ∴∠BOD=180°-∠AOD=50° (2)∵∠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3)∵∠COD=90°,∠COE=α∴∠DOE=∠COD-∠COE=90°-α 又OE 平分∠AOD ∴∠AOD=2∠DOE=180°-2?α∴∠BOD=180°-∠AOD=2α (4)∵∠COD=90°,∠COE=α∴∠DOE=∠COE-∠COD=α-90° 又OE 平分∠AOD ∴∠AOD=2∠DOE=2?α-180°∴∠BOD=180°-∠AOD=360°-2α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求角度,难度适中,涉及到了角平分线以及平角的性质需要熟练掌握. 8.(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 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9.(1)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2)答案不唯一,具体见解析(3)10 【解析】(1)设经过t 秒时间P 、Q 两点相遇,根据OP+CQ=OA+AB+AC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3)用t 表示AP 、EF 的长,代入化简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设运动时间为t ,则290t t +=,30t =;所以经过30s ,P 、Q 两点相遇 (2)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如下图, AP+PB=60, ∴AP=40,OP=50, ∴P 用时50s, ∵Q 是OB 中点, ∴CQ=50, 点Q 的运动速度为56/cm s ;当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下图, AP=2PB, ∴AP=120,OP=140, ∴P 用时140s, ∵Q 是OB 中点, ∴CQ=50, 点Q 的运动速度为514/cm s ;(3)如下图,由题可知,OC=90, AP=x-20, EF=OF-OE=OF-12OP=50-12x, ∴2OC AP EF --=90-(x-20)-2(50-12x)=10 【点睛】本题考查两点间距离、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注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0.(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点P表示的数为10-5t;故答案为-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MN=MP-NP=AP-BP=(AP-BP)=AB=1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①点P、Q相遇之前,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②点P、Q相遇之后,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1.(1)2(2)8或2;(3)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求解即可;(2)由于B点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3)由(1)(2)可知MC=12(a+b)或12(a-b).【详解】解:解:(1)∵AC=10,BC=6,∴AB=AC+BC=16,∵点M是AB的中点,∴AM=12AB∴MC=AC-AM=10-8=2.(2)线段MC的长度不只是(1)中的结果,由于点B的位置不能确定,故应分当B点在线段AC的上和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①当B点在线段AC上时,∵AC=10,BC=6,∴AB=AC-BC=4,∵点M是AB的中点,∴AM=12AB=2,∴MC=AC-AM=10-2=8.②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此时MC=AC-AM=10-8=2.(3)由(1)(2)可知MC=AC-AM=AC-12AB 因为当B点在线段AC的上,AB=AC-BC,故MC=AC-12(AC-BC)=12AC+12BC=12(a+b)当B点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AB=AC+BC,故MC=AC-12(AC+BC)=12AC-12BC=12(a-b)【点睛】主要考察两点之间的距离,但是要注意题目中的点不确定性,需要分情况讨论.12.(1)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92和72;(2)正确的结论是:PM﹣34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解析】【分析】(1)先利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确定出AB的长,然后求得方程的解,得到C表示的点,由此求得12BC+AB=8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a,分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和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三种情况求点P所表示的数即可;(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就有PA=n+3,PB=n﹣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PM、BN的长,再分别代入①PM﹣34BN和②12PM+34BN求出其值即可解答.【详解】(1)∵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3,点B对应的数为2,∴AB=5.解方程2x+1=12x﹣5得x=﹣4.所以BC=2﹣(﹣4)=6.所以.设存在点P满足条件,且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①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a<﹣3,PA=﹣3﹣a,PB=2﹣a,所以AP+PB=﹣2a﹣1=8,解得a=﹣,﹣<﹣3满足条件;②当点P在线段AB上时,﹣3≤a≤2,PA=a﹣(﹣3)=a+3,PB=2﹣a,所以PA+PB=a+3+2﹣a=5≠8,不满足条件;③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a>2,PA=a﹣(﹣3)=a+3,PB=a﹣2.,所以PA+PB=a+3+a﹣2=2a+1=8,解得:a=,>2,所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对应的数为﹣和.(2)设P点所表示的数为n,∴PA=n+3,PB=n﹣2.∵PA的中点为M,∴PM=12PA=.N为PB的三等分点且靠近于P点,∴BN=PB=×(n﹣2).∴PM﹣34BN=﹣34××(n﹣2),=(不变).②12PM+34BN=+34××(n﹣2)=34n﹣(随P点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的结论是:PM﹣BN的值不变,且值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数轴的运用,数轴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去绝对值的运用,解答时了灵活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是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