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上)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 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2)内容a. 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1. “本体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索者。

2. “宇宙论”,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b. 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1. 心理学所考究的,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2. 伦理学、政治社会学等所考究,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c. 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1. 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2. 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三者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 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 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份,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 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一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 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其所以,固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喜为知识而求知识,然亦以中国哲学迄未显著的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也。

(2)中国哲学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灭之所谓名家者外,亦少有人有意识地将思想辩论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1广电1 2011370120 杨萌第一部分: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philosophy)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字出于希腊,本是“爱智慧”的意思。

百度百科说“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1、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40章):这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理论思想,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趋势。

这个理论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毋太过”“过犹不及”成为两家共同的格言,处事宁愿不及,也不要过甚,因为行事过分,就将适得其反。

(另一相同点,认为在理想国家里,国家首脑应当是一个圣人。

)2、入世和出世:儒家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的禀性。

“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

两者相反相成,使用权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的取得平衡。

3、司马谈和六家:后代史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首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一阴阳家:讲宇宙论的一派,由于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因此称为阴阳家;二儒家:儒的本意指读书人或思想者。

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和创始有;三是墨家: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四是名家:其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是法家,不赞成以德治国,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是道德家或是道家,这一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

4、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扩展了纵横家(外交家)、杂家(不拘一言的折衷派)、农家、小说家。

5、孔子:孔子名丘,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私人学生和创立私学的第一人。

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对古代文明理性化、合理化。

正名: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即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就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含义即其本质相一致。

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义,尤其是仁。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一二章读书笔记《我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介绍我国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其一二章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哲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带您走进这两章的知识之海,一同探寻我国哲学的深远内涵。

第一章:我国哲学的起源1. 我国哲学的概念我国哲学的概念源远流长,它并非简单地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融合了宗教、伦理和政治观念。

我国哲学起源于古代我国先民的实践经验和世界观,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我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塑造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章:儒家哲学的兴起1.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伦理观念,主张克己复礼、敬天爱人。

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注重礼仪和仁爱,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说”。

通过对《我国哲学简史》的一二章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我国哲学的深远影响和博大精深。

我国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我深信,通过深入学习我国哲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在当下世界中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力。

我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为您带来对我国哲学的深入理解,激发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欢迎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我国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元化思想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体系。

在编写这一章节时,笔者对我国哲学的起源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作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我将继续阐述我国哲学的发展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节总结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著作,它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将从各章节的角度来总结中国哲学简史。

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阶段,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

先秦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教育来改善。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

二、汉代哲学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比较重要的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

汉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扬雄、韩愈等。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有所定,人有所命。

扬雄则主张“两汉文化”,即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融合起来。

韩愈则提出了“文学复兴”、“格物致知”等思想,他认为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和研究自然现象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三、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充、嵇康、陶渊明等。

王充提出了“天人感应”、“物我两忘”等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物我相通。

嵇康则主张“玄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陶渊明则提出了“田园诗歌”等思想,主张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

四、隋唐五代哲学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涌现了很多思想家。

隋唐五代哲学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朱熹等。

韩愈提出了“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柳宗元则主张“道学”,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朱熹则提出了“理学”、“致良知”等思想,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 中国早期的宇宙发
生论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 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 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 上学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 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 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 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 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 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二章禅宗: 潜默的哲学
读书笔记
本书得以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关观念做对比解说,能够让读者从更广大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就有的儒家 思想。
领了才想起来这本也读过,内容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好像是把冯老讲课的英文稿翻译回来的。
I was 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but educated and shaped in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I “intrinsically” yearn to connect with eastern philosophy especially Chinese philosophy, but failed at every fucking attempt. This book blasted the boulder that has been hindering my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a great intro to Chinese philosophy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eat starting point for a life long journey.。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一)司马谈和六家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

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l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

《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

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第一是陰陽家。

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

它由'陰'、'陽'得名。

在中国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

中国人相信,陰陽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

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

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

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

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

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

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

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

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

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

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

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

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

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简介一、精编书摘1.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3.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起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不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

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在农业国,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某某某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5.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理论、某某某策都是企某某某“重本轻末”。

6.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7.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它不很明晰。

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

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

正因为如此,他所说的也就文约义丰。

正因为如此,他的话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18.《中国哲学简史》上

18.《中国哲学简史》上

荐语关于先贤思想,奉若圣明者有之;心向往而不得其门者有之。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冷嘲热讽,甚至恶言相向,比如新文化运动时,视诸子百家为万恶之源,言必称中国人劣根性,恨不得和自己祖宗切割得干干净净。

不过,不屑与鄙视,可能也只是妄自菲薄后的装腔作势。

在我们看来,诸子百家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与魂,只不过时代久远,而且鉴于文言文的缘故,一般人还真是看不懂、搞不明!本书由作者在美国讲学的记录稿编辑而成,是西方人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

在冯友兰教授剖析下,中国诸子百家深邃的思想主张,变得简洁、生动、出神入化。

这是一个进入先贤经典的捷径。

作者简介冯友兰著名哲学家,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上部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一、中国哲学的精神二、中国哲学的背景三、诸子的由来四、孔子:第一位教师五、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六、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七、儒家的理想主义者流派:孟子八、名家九、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十、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十一、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十二、韩非子与法家十三、儒家的形而上学十四、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正文一、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的地位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一向被比拟为宗教之于其他文明中的地位。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关切哲学领域。

曾经,四书五经也具有类似《圣经》的地位。

然而,儒家思想并不是一种宗教。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并且在思考人生之前,先对思考这一行为本身进行思考。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它的核心也必然包括哲学,往往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

但中国人不那么关心宗教,因为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那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4.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5.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6.“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7.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9.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10.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1.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 • • • • • • • 生前——普通教师 死后——至圣先师 公元前2世纪——地位等同于王 公元前1世纪——地位比王还高 汉朝——神化 公元1世纪初——至圣先贤 19世纪末——受命为王 民国——“至圣先师”以下 现在——
谢谢!
忠、恕
• 如何实行仁 • 推己及人的肯定和否定方面 • 忠恕之道
知命
• • • • “无所为而为” 天命被他看做一种有目的的力量。 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 知命的结果是对外在的成败无所萦怀。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 道德价值 •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 超道德价值
孔子作为教育家
• • • • “儒” 教育家 “述而不作” “儒家”
正名
• 关于社会 • 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 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 •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 责任的义务。
仁、义
• 关于人的德行 • “义利之辨” •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 体多了。 • “爱人” • 一切德行的总和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孔 子 : 第 一 位 教 师
第 四 章
孔子和《六经》
• • • • 中国第一位私学教师 儒家创建人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与仁义之际” 《六经》:《易》、《诗》、《书》、 《礼》、《乐》(佚)、《春秋》
孔子与《六经》关系
• 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著作。 • 另一派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 《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 者,《诗》、《书》的编者。 • 冯友兰认为: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 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注重次序、顺序和 循序(xúnxù),是易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第十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 变化(biànhuà)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自《易传》提出“天
地之大德日生”和“生生之谓易”以来,中国哲学便是以生生 与变易(biànyì)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的。
第八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老子》: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的矛盾转化观。
《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无限可分性思想。
儒家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日往则 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lái zhě) 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任务就 是从过去的哲学家们的资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找出他 的思想体系。
第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中西哲学的不同(bù 背景 tónɡ)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 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分散的小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zì jǐ zì zú)的自然经济,与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 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常是宇宙的存在本身,没有 常也就没有宇宙。而变者,“改常”之名也。宇宙总是在变化 中生成,变否定旧常又创造着新常,故变比之常也就具有更大 程度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第十三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浓郁(nónɡ yù)的社会情结
▲ 论道经邦(lùn dào jīng bāng),燮理阴阳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首先在此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个自由学习哲学的机会。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领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人才开始学习哲学,哲学是对人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一个人不懂哲学,那他的成就也就是有限的。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并给出简要讲解的书,重点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第一次体会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志同相合的人对于他们整体思想的总结并加以理想化,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每个哲学思想都有他们自身的载体,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求,他们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

但相比我们这些普通人,他们思想中很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那些哲学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们的思想,但我不建设盲目的去接受,必须要结合自身和现代思想加以反思,综合他们的哲学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一门对人生反思并追求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可以更好的体会哲学中的奥秘。

我是一名初学者,如果有对哲学的理解有误还请老师指导。

再次谢谢老师。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2.人之设 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 人而设。 (1)提出“和”“同”之异,以说明礼乐及各种制度之所以须丰繁。 (2)此外说礼乐政刑之起源及其功用者。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4)此反对子产之公布刑法,虽为守旧的见解,然固能与刑法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也。 (5)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亍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亍人之能摹仿天地。 (6)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2.解释宇宙的阴阳之说 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 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帝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范蠡所说之天,为自然之天,其言 颇似《老子》,恐即《老》学之先河也。
四、人之发现 1.帝之则 至亍社会中之种种制度,人初亦以为系天帝所制作。“帝之则”即上帝所制之礼教制度 也。古时希腊诸国之制度,其人亦以为系神所制作,盖古人大都有此种见解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1.原始时代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神能降福、受享、 能凭降亍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 民则”,则神之丼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
2.夏商以后 (1)至亍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 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 (2)文献记载屡言百神,可知神之众。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亍“亿宁 百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哲学简史》课程讲师马薷薷,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穿越这门课程。

(马薷薷是生长于陕西渭北地区的一种灌木,结红色小果,味淡甜可食,枝干有刺,生命力极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接受这门课的授课任务时,我是有两方面的困惑的:其一是到底讲“中国哲学史”,还是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写作范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在解放前后变化也是较大的。

其二,中国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哲学人物众多,仅冯先生这本《简史》涉及的人物便有数十个,如何取舍以达到梳理的目标?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只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涉及其它论者对本书的评价,不涉及其它中国哲学观或者中国哲学史观,不涉及冯友兰的哲学史观的变化。

这可称之为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举重若轻的原则。

同时,对书中符合冯先生这一时期思想但书中本身处理过于简单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这可称之为举轻若重的原则。

对第二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不增加,不扩展教材内容,只讲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即以作者对中国哲学史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哲学史本身的问题)为问题,以中国哲学的范畴流变为核心来组织讲授结构,围绕这些问题和范畴来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

这可称为“因事设论”的原则。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上课。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有无哲学”。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内容:主题贴:“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应该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目前仍然绕不过去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之前三章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虽然前三章没有这个题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组成的:其一,“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引起的?这个问题仅仅为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更广泛意义的文化问题、或者发展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进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二,到底什么是哲学? 哲学定义到底应该是多元的,还是唯一的,普遍的?从“哲学是什么”出发讨论“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逻辑上是否成立?如果有一种能被中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哲学“定义”,那么,能否以这样的哲学定义去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否符合这样的哲学定义?其三,哲学与科学有何不同?哲学的最本质功能是什么?中国哲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四,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哲学家主要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家是否回答过同样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哲学问题?(附带一个问题,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为何不收《孙子》?)其五,中西哲学到底有何异同?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到底是以这些共同点来判断“中国有无哲学?”,还是以中西哲学的不同点为依据另找一套标准(范畴、概念)来证明“中国有哲学”?以当代的哲学形态或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术语表述的中国哲学是否还是中国哲学呢?其六,中国哲学到底有怎样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七,中国哲学的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导致中国哲学的“中国特点”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经济、地理背景)冯友兰先生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受地理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来解释中西哲学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其八,中国哲学的雏形是怎样发端的?(冯友兰先生为何要讨论诸子起源问题?)其九,“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将来还存在不存在?(中国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让西方思想家来讨论“西方有没有中国的什么学,如儒学”?讨论一: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先读下面的材料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摘及简述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要进行哲学思考,就必然会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比如,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当我们对人生、宇宙、知识进行思考和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本身也是知识、也是哲学,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话,“这就是关于思索的思索”。

人们往往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寻求超越,这一点中国人和其他民族都是一样的。

中国人其实不怎么关切宗教,虽说看见庙、寺、观甚至一些不太合规距的封建迷信场所,都想去转转、去拜拜,但这种行为也只是在侧面反映了人们是真的不在乎宗教,所以才会表现出对各类宗教的面面俱到和雨露均沾。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关切宗教呢?那是因为哲学可以替代宗教的某些美好的功能而不需要承担过分宗教的愚昧代价。

中国哲学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传播途径:儿童入学,首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孩子刚认字,课本先是《三字经》,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哪怕到了现代,我依然记得高三语文老师的一句话,“入世学儒、出世老庄”,这是当时老师为了缓解大家的高考压力,激励我们毕业班学生“你就往死了学,把心放的稳稳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总有你的灵丹妙药”;工作了,每当遇到困难,总会不自主地在中国传统哲学里考古,即使懒惰地去求助于长辈或老师,也大体逃不出中国哲学的范畴。

所以,不论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代代的传承,让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不断地滋润每一个华夏文明的承接着。

人是各种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比如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军事家等。

但单就做人而言,中国哲学给出的最高的成就是,成圣,即天人合一。

那么,成圣是否需要抛弃社会,与世隔绝呢?释迦牟尼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个别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疣,修道就是舍弃等等,这些类似的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目录•Day 1 中国哲学的背景和儒、墨学说№1中国哲学的精神(一)什么是哲学?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思想的形成,其实反映着人类内心深处不满足于现实,努力追求超脱于现实的一种渴望。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

(二)什么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超脱于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听起来似乎是在追求成为圣人一样的人。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被称为圣人的哲学家。

比如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那么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就需要关注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在中国哲学中有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即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就如同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儒家的“游方之内”(意为在尘世之中)显得比道家入世。

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两种思潮相互靠近,这些运动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人们试图在两极对立中寻求他们的整合,但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2中国哲学的背景毫无疑问,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

通过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是有所助益的。

首先,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很多中国哲学的论著中会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表示这个世界。

但是可能海洋国家的人民,比如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某一个海岛),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了呢。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

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准备四级考试,包括各部分的题型பைடு நூலகம்复习重点。首先,通过分析过去的全真试卷,了解考试的范围、题型和方向。其次,认识自己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基础,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规划每天用于英语复习的时间和精力。在听力理解部分,强调了语言功底、文化功底和听音技巧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的练习示例。此外,还提到了阅读、翻译等其他题型的复习要点。最后,强调了充分复习和良好应试心态的重要性,以确保顺利过关。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未提供《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汉对照PDF版本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