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古代文化定义: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风俗惯、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遗产。
- 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2.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
- 礼:符合规范的行为,对待他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 忠: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等有义务和责任感。
3. 古代文化的风俗惯- 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 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
- 婚礼俗:红妆、七巧板、喜糖等传统的婚礼风俗俗。
4. 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强调墨痕、笔法和结构美。
- 绘画:中国画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常表现自然景物。
- 音乐: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注重曲调和节奏的和谐。
5. 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宏伟壮观,注重对称和规矩。
- 园林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独特设计。
- 地下宫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
6. 古代文化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项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指南针:中国发明,用于导航和航海。
- 造纸术:中国发明,使书写和传播信息更加便捷。
本文档涵盖了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帮助。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 2.√3.√[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5.×[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8.×[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11.×[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13.√[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15.×[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二)皇室官职17.×[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学习资料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称谓1•姓、氏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
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 2. 2万多个。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
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山女性方面决定,U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赢、妊、姒、妫等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
起初,“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
黃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
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的出身。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到了汉代则全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2.名、字、号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乂叫“表字”。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号,亦称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另有一类号叫“诲号”“诈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智多星” “豹子头”“母夜义”等,大部分是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一、四书五经1.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二、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一种写作形式,由进、退、出、转四题、引、明、议、结八部分组成。
三、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强调权威尊严、等级分明、男尊女卑的观念。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道、仁爱等。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义,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方式,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六、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强调苦、集、灭、道等观念,提倡修身养性、慈悲为怀。
七、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著作,由老子创作,强调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天道无情。
八、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包含了周代的民间歌谣与宫廷雅乐等,是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
九、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十、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唱腔华丽、动作生动著称。
十一、“大中至正”思想“大中至正”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理想化形象,即大国的国家道德和中正的政务能力。
十二、中国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活动。
十三、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注重用笔墨表现对象,注重意境和含蓄。
十四、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通过用毛笔和墨汁书写汉字,强调笔画的形态美和节奏感。
十五、汉服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注重衣着的庄重、色彩的鲜艳和礼仪之美。
十六、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平衡与调节,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
十七、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
十八、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智慧性和竞技性的棋种之一十九、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山川地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四海:是我国古时所指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
九州:《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江左、江右和江东、江西长江整体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但自九江至南京这一段却近于南北走向,古代便以此段长江为标准来确定江的东西和左右。
所以江东和江左是一个概念,江西和江右是一个概念。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
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赤县、神州: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
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
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
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df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pdf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中国文化概况1、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最悠久、最多元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其文化历史以汉文化为主,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基础,综合各民族文化而形成,形成了深厚的根基。
2、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根基,以“孔家文化”和“法家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忠信、恕治和敬神等伦理道德价值观以及人文思想,形成了传承十分悠久的内容繁杂、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3、中国学术体系,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成分,从古代已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典籍组成,形成了非常全面的学术观念,儒家学说的思想文化也使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思想宗教、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观和文化观都受其影响,在古代中国社会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中国古代文化构成1、中国古代的书法。
中国书法在古代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最难以超越的,也是中国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人将书法视为一种艺术,以准确地表达诗词、禅学以及其他文学内容为艺术目标。
2、中国古代的唐诗。
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形式就是唐诗,蕴含着深厚的诗情,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及感慨,深刻地反映了贵族阶层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同时也体现出古代社会客观现实面、文化底蕴。
3、中国古代的宋词。
宋词是宋代文学,也是中国诗史中最着名的一种,以表达自然园林丰富多彩的风景、社会现实生活等为其主要特点,多载诗情,富有哲理、富有寓意。
宋词和宋诗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三、中国古代文化传承1、中国古代的武术。
中国古代的武术也称“中国功夫”,的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中国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灵魂的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华。
古代的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具有习练穿久远的历史传承。
2、中国古代的乐舞。
中国乐舞可以说是文化技术发展最成熟、资料最复杂的地方,它已经发展出穿越历史变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广泛传播的传统文化。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1. 儒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流派之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3. 法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法治、重视法律权威,强调效率和严格执行法律。
4. 诗词与文学:古代汉语文学以诗词为主要形式,有诸子百家、史书等各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5. 历史事件: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如封建王朝的更替、社会发展的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等。
6. 书法与绘画: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被视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着重于笔墨的技法与意境的表达。
7. 传统节日:古代汉语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信仰与价值观。
8. 宗教信仰: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每一种宗教都有特定的信仰体系和仪式。
这些都是古汉语文化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上古汉语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众多领域,从政治、社会到艺术、哲学,都有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些常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明。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
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主是传说中的黄帝,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王朝更迭,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二、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奴隶和农民作为其附庸。
三、官员考试制度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大学士、进士、举人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级别。
进士科举是古代最高级别的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这一制度考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文化修养。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鼓吹仁爱、孝道、礼貌、忠诚等美德。
在古代,儒家思想对政府、家庭和个人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推崇平等、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人责任和仁慈,对现代中国社会依然有深远的影响。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最高境界是返本归真,即顺应自然的原则,拒绝对自然进行干预。
六、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中国古代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逐渐接受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如敦煌石窟和云冈石窟,就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七、书法和绘画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的书法被认为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尤其注重字的造型和笔画的跌宕有致。
绘画则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追求意境和审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简介概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简介概括摘要:一、前言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概念与内容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五、总结正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简介概括一、前言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简要介绍。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概念与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
它包括诸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风俗等方面。
这些常识是人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分类1.历史:包括朝代更替、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地理:包括行政区划、地理名胜、交通路线等方面的知识。
3.政治:包括政治制度、官职体系、重大政治事件等方面的知识。
4.经济:包括古代的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的知识。
5.科技:包括古代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6.文学:包括古代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著名文学家等方面的知识。
7.艺术: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知识。
8.哲学:包括诸子百家、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
9.宗教:包括古代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知识。
10.礼仪:包括古代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民间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11.风俗:包括民间风俗、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四、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意义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总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12 文言文之文化常识-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汉至隋
多称谥号,简单且具有评价功能。(如汉文帝、隋炀帝。)
唐至元 明朝
谥号逐渐变长,且易重复,于是开始以庙号称。 (如唐太宗、唐玄宗。)
“XX祖”“XX宗”都是庙号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 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 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 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 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 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 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四组题学透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亲或尊长命名,供长 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时所取,用于与人交往时 自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古人的字是用 来让别人称呼的,不是用来自称的。故答案为A项。
知识点:
二、知识储备—— (二)主要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 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 确答题。 ①扩大范围。如2021年全国乙卷的第11题B项,对“抵极刑”的 解释属于扩大范围。 ②跳脱背景。如2021全国新高考 II 卷的第11题C 项对“部曲”一 词的解读存在脱离文本背景的问题。 ③不明职责。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第11题D项,对“庶务”的 解读属于不明职责。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文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2.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3.楚辞: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4.汉赋: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铺陈夸张、辞藻华丽为特点。
5.唐诗: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6.宋词:宋代的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元曲:元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8.文言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9.六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0.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XXX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XXX俱诣XXX”,“XXX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XXXXXX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XXX,XXX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墨客XXX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XXX;XXX因斋名为XXX而被称为XXX、惜抱先生。
再如称XXX为聊斋先生,XXX为饮冰室主人,XXX为XXX(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墨客XXX是襄阳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XX;XXX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XXX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XXX;明朝戏曲家XXX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XXX 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XXX;XXX是广东南海人,人称XXX;XXX领袖XXX被称为XXX(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XXX(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身世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XXX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XXX为唐代望族,故XXX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众人遂称其为XX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文化常识解析大全
文化常识解析大全1.传统节日春节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或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1月或2月间举行。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先人和祖先,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同时也是踏青的好时机。
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柳条,这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屈原,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秋天的丰收和团圆,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象征物是月亮和兔子,因此也被称为“月亮节”。
2.中国文化符号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着力量、权威和尊贵。
中国人常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也将龙作为国家的象征。
龙图案常见于中国的建筑、工艺品和服饰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它具有美丽、高贵、神圣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的绘画、雕塑和传说故事中。
凤凰也经常与龙一起出现,代表着男女之间的完美结合。
四象征四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它们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象征着四季和四时的变化。
在古代,四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3.传统习俗婚礼习俗中国的婚礼习俗繁多而丰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
一般来说,婚礼包括红盖头、喜酒、迎亲、过门等环节。
新人穿着传统的婚服,家人和亲友们共同庆祝他们的喜事。
同时,还有许多吉祥的习俗,如挂喜字、敲锣打鼓等。
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爱人:男女互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归类总结一、哲学思想1.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爱、忠诚、义理,提倡中庸之道,追求和谐社会。
2.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状态,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我修养和内心平和。
3.法家思想:注重法制、统治和秩序,追求权力和效率。
4.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追求社会公平和和谐。
5.名家思想:注重言辞之学,主张言辞的权术和辩论。
二、文学艺术1.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有古诗、近体诗、七言绝句等形式。
2.书法: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汉字为媒介,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风格。
3.戏曲:中国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不同的戏曲剧种,通过音乐和表演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4.绘画: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形式广泛流传。
5.音乐:中国古代音乐以雅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为代表,注重音律和情感表达。
三、宗教信仰1.儒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它形成了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僧侣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信徒崇拜佛陀及其教义,强调修行和解脱。
3.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追求无为而治和长生不老的境界。
4.基督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宗教格局。
四、礼仪习俗1.家庭家教: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重视家族观念是中国古代家教的重要内容。
2.婚俗:中国古代婚礼注重婚姻的庄严仪式,有订婚、纳彩、过大礼等环节。
3.葬礼: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有祭奠、火葬、合葬等习俗。
4.节日习俗:中国古代有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一系列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传统。
5.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注重礼仪和规范,有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注重礼貌、规范行为。
五、科技发明1.火药: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火药被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2.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3.古代谦辞(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或者妻子。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的;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辞。
“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
【老】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辞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4.古代敬辞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任职):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
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
【“雅”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他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
如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对邻居的美称。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帮助);【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5.古代贱称【竖子/小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对人的蔑称)。
6.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灵、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之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之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之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tiáo)龀(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的女子(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jī)】是女子十五岁(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