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73577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d.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名词习语(Idiom)的文化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名词习语(Idiom)的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77eabf8700abb68a982fb84.png)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其间由于国际交往、人员往来而形成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产;同时又因地域环境、社会历史、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中西方的人们都习惯于把某些品质与某些动物联系起来,看到某种动物人们很自然的就会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Idiom)。
动物的生存首先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某些部类的动物只生存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同时即使同一种动物对于生存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也未必时时相同,所以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有趣的文化图景。
通过对英语中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之汉语含义的简要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异同做大体了解。
―根据习语在表现文化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冀一志:《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1993,238),并参考有关翻译理论,根据动物名词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方式的异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对等表达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事实。
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通讯网络的兴起……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是回避不了的现实。
‖(賈玉新:《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1992,51)。
的确,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度之间的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人类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就难免具有一定的共性,英语中部分由动物名词的所构成的习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
在中国人和西方讲英语的英国人、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眼中,狐狸总是和狡猾联系在一起,驴和愚蠢相联系(stupid ass),鹦鹉是没有主见,只会人云亦云的一类人的代名词,羊羔温顺腼腆,猪肮脏贪吃,猴子身体灵活敏捷,狼凶残好杀等等,不一而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之中:1.在like…,as…as句式所构成的明喻结构中,例如:as agile as a monkey (象猴子一样敏捷)as blind as a bat (瞎地象蝙蝠似的)as busy as a bee (如蜜蜂般忙碌)as crafty as a fox (如狐狸般狡猾)as meek as a lamb (温顺地象羊羔一样)as stupid as a donkey (蠢驴)like fish out of water (像鱼离开了水一样)2.在含有动物名的动词短语中,如: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浑水摸鱼)to pass fish eyes before pearls(鱼目混珠)3.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复合形容词:bird-brained (没有头脑的,傻的)eagle-eyed (目光敏捷的)4.在固定短语中:(1)A dark horse (黑马有本事而深藏不露的人)(2)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2)A snake in the grass (伪装成朋友但却阴险的人)(3)A dog in the manger (狗占马糟)(4)Cry wolf (喊狼来了,发假警报)(5)make a monkey out of sb. (把某人当猴耍了)5.谚语:(1)A mouse can see an inch. (鼠目寸光)(2)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吠犬不咬人)(3)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4)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二不完全对等表达法如前所述,同一种动物对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所引起的情感和产生的反映未必时时相同,某些习语的表达方式在两种语言中结构类似,含义基本相同,但其中所使用的动物名词却略有不同。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对比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a41aec55312b3169a451a4d2.png)
%&、 ’%& 的内容却 很少, 彩 电实习 教材 很多还 停留 在两片 机, 涉及单片机的 不 多, 更别 说液 晶、 等离 子 方面 的知 识。 同样, 维修电工专业的拖动控制教材也以接触器、 继电控制 电路为主, 而实际生 产设 备早已 采用 模块 线路、 ()% 控制。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 时应从实 际出发, 对 教材内 容增减调 整, 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
统筹制定计划! 提高教学效益
郭卫东
(阳泉市技工学校, 山西 阳泉 ! "#$""")
! ! 为了保证毕业生就 业率, 就必须 保证学 生所学 专业符 合社会需求, 自身有较高的 技术水 平, 具 备较强 的竞争 力。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较 高的教 学管理水 平, 而教学 计划的 合理性、 科学 性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 专业 设置 首先, 要 到工厂、 企业作 详细调 查, 了解用 人单位 需要 哪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人, 有多大的需求量, 以初步确定招 收专业以及规模; 其次, 根据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进一步筛选 出适合的 专业; 第三, 对 生源素质 进行摸底, 选出与 学生接 受能力相符的专业; 第四, 根据学生意愿对专业设置人数进 行微调。 二、 教材选 定 首先, 要突 出重点, 明 确方向。为 了拓 宽学 生就业 面, 现在大部分 都是复合 专业, 如电工电子、 电工 钳工专业, 假 如两个专业全部齐头并 进, 无 论课时 安排还 是学生 的接受 能力都不允许, 因而应确定一个专业为主; 即使在一个专业 里面, 也要细分, 电工专 业是维修 电工、 内外线电工 还是井 下电工, 选择 教材 时根 据 就业 需求 而定。 其次, 注 重 实用 性。教材应尽量选择最 新版本。 第三, 一个专 业的教 材应 尽量配套。 三、 教材内 容的取舍 其一, 各门 课程的授课内 容要相 互配合。 对于不 同课 的重复内容、 不 同专业重点内容综合考虑, 预先计划。比如 电工专业, 数学 课应以三角函数和矢量为重点, 物理以电磁 学为重点; 钳 工专 业数 学以 几何 为重 点, 物理 以力 学 为重 点。 其二, 合理 安排课程的教 学次序。要 基本 保证基 础课 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前, 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 即 使不能全部结课, 也要保证后者要用的基础内容提前完成。 四、 教学实 施 各科教师先要参照总 的教学 计划, 在具体 的教学 中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制定本门课程的详细计划。 难度微调。在教 学 时对 于纯 理论 的 内容 可以 适 当弱 化, 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较实用的内容上。比如, 在变压器的 教学中, 有关变压器的 向量分 析等理 论公式 推导不 仅学生 学起来困难, 而 且工作中用到的机会也不多, 完全可以略过 推导过程, 直接 引入结论, 把重点放在变压器的连接组别及 维修保养上。 内容微调。即使在选择教材时已经尽量保证了教材的 时效性, 但是教 材的内容也会落后于实际, 这就要求在实际 教学中 ( 特别 是专 业 技术 课) 对 教学 内 容作 适 当的 调 整。 在家电专业的音响课教材中, 收录机 面的比重很大, 有关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b4a810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b.png)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
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
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
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
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
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
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4bd28784868762caaed547.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6de0e0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d9a3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f.png)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习语文化比较
![英汉习语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d11a32ea5e9856a5612603d.png)
可 算 是 一 对 对 应 习 语 。 根 据 Lnma i oa f w ocnnt p rca og nDc nr o i t y h a o apeit i e t。这 一 习语 来源 《 圣经. 马太
复 音 》 Bbe t t e : Gv o ta w i s o ( il. . t w) “ ient ht hc i h l S Ma h h y
Egs Lnug ad uu 解 释 ,u oeS ot的意 义 nlh agae n Cl r i te b m n ’ba s
是 ds o lm ̄l o gigb csS h t n et ya r l aS o if n ak a emut o ow r; Ot o sg fr ad
( ) 应 习语 (ors o dn do ) 一 对 c re p n igiims
( ) 式相似 , 2形 意义不等 。英汉 语中有一部分 习 语 貌似相 同 , 义并不完全 相等 , 的意 义甚至相 差 意 有
甚 远 。例 如 :at er e r s ie csp albf e wn ≠明 珠 暗 投 s o
( ) 对 应 习语 (o— orsodn ii ) 三 非 n n cr pn igdo e ms
公元前 4 年古罗马恺撒大帝 (uu e r0 -4 . 9 Jls as , 0- 4 C) i C a1 B 带兵乘船出击外邦时 , 烧毁船 只, 是士兵断绝退路 , 不
而 汉 语 《 用 典 故 词 典 》 “ 釜 沉 舟 ” 释 义是 , 船 常 对 破 的 将 沉 掉 , 釜 甑 打 碎 , 绝 士兵 后 退 的念 头 , 示 拼 死 一 把 断 表 战 , 无 返顾 。 两 者 不 仅 在 形 式 上 、 义 上 都 相 等 , 义 意 甚 至 在 出 自的典 故 方 面也 有 惊 人 的相 似 之 处 。前 者 出 自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39e8e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1.png)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0911a0a4a7302768e993968.png)
切忌“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不可译现象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学承载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然造成许多难以处理的翻译问题,即文 化不可译现象。
e.g. 妯娌,连襟
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 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e.g. 她们是妯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英国是, 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 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 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班门弄斧teach fish to swim.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妻管严henpecked husband 诸葛亮(的形象)“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见风使舵 See which way the cat jumps 倾盆大雨 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一贫如洗 (穷光蛋)Poor like a church mouse. 度日如年 donkey years 班门弄斧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三伏天 dog days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0eb203f12d2af90242e6fb.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瞿婷(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12108班湖北 434000)摘要:习语是经过长久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生动鲜明,带有民族特色。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语言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习语中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环境、风俗、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差异。
习语作为语言核心和精华,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习语的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
本文主要讨论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并说明主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1、引言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影响着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过程。
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所引起的联想可以是不同的。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间的转换,还必须透过语言表层去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
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的习语。
习语是习惯用语的简称,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
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
习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应该说习语是反映不同文化的一面镜子。
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差异比较的重要性在习语翻译中得到最充分的反映。
只有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细致缜密的文化现象对比,习语翻译才能保证做到“信实、通达、雅致”。
2、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什么?从广义上讲,文化指人类礼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地讲,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时也特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财富,以便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相区别。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讲,语言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达文化的一种符号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王佐良先生曾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88ce1c0f242336c1fb95e5d.png)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英汉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异 (2)(一)地理环境差异 (2)(二)宗教信仰差异 (3)(三)社会历史差异 (3)(四)生活习俗差异 (4)二、词汇结构差异 (4)(一)英汉构词差异 (4)(二)英语构词法 (5)三、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不同 (5)(一)词义内容差异 (5)(二)习语差异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摘要英语词汇是交流的根基,更是学习英语最为主要的核心知识,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其独特的词汇组成方式,体现其民族特殊的沟通特点,从而可以透过词汇反映出这个民族乃至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
英语是西方的主流语言,可以展现出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熟知这些词汇,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从而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的了解英语词汇的底蕴。
而汉语又是我国通用的语言,学生如何掌握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将成为主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学习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来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水平,从而让语言交流成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降低交流阻碍,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提升文化交流能力。
英语和汉语是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种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将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英语词汇的掌握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与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人们一定要注重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所产生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
本文主要研究英汉词汇在文化的差异,其中包括地理环境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社会历史差异和生活习俗差异。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英语词汇结构差异,并分析了英汉词汇文化不同内涵,包括颜色,动物,饮食词汇的内涵差异以及习俗差异。
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包括词汇,词汇内涵对比,词汇文化内涵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以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语言,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引言语言就是一面镜子,通过镜子可以看清这个民族的历史,看透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d497744aa00b52acec7ca0f.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bd54fdd647d27284a735156.png)
英汉动物习语象征意义的文化差异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不同文化下动物不同的含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这种文化和词语。
本文就英汉习语语中的动物象征意义进行对比,旨在更好地了解英汉词语中动物不同和相似的象征意义。
一、英汉词语中动物相同或相似的象征意义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
在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 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如“蛇行”和“ 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 as slippery as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2 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 。
英语中有a bird ' s view,汉语中有“鸟瞰” 一词。
又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
3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相同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
如英语中可以用“ horse ”指各类人,如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i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 等。
如何比较与翻译英汉习语
![如何比较与翻译英汉习语](https://img.taocdn.com/s3/m/cac83d41bceb19e8b8f6bae0.png)
如何比较与翻译英汉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
我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各个行业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浓缩成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从英语与汉语中习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一些文化差异。
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四类:1、形式相近,意义相同。
虽然英汉两种文化有诸多差别,但是这两种文化的人毕竟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大体相同,有着共同的认知。
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价值观念,还是相同点居多。
很多汉语中有的,英语中也有。
同样,英语中有的东西,汉语中也有。
例如,一日三餐、衣着打扮等。
既然文化有诸多相同点,两种语言也有很多共同现象,这就造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
习语又是生活经验的结晶,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形式相近且意义相同的很多。
如Abirdinthehandisworthtwointhebush.(一鸟在手胜似双鸟在林。
)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滴水穿石。
)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这一类习语的翻译,应当找到对应的译语习语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
因为两组习语形象相近,意义相同,采取这种翻译方法,既可以保留原文的风格,又便于译语读者接受。
2、形式不同,意义相同。
虽然英美人和中国人居住的大环境相同,但是具体的生存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加之宗教信仰、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皆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还是有各有不同。
所以就产生了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的习语。
比如说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非常发达,所以很多习语与航海有关。
如:Fishbeginstostinkatthe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这两组习语虽然形式不同,英语是关于鱼的知识,而汉语则分别是关于建筑和典故的,但是它们所隐含的意义是相同的。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5be704ba1aa8114431d992.png)
一
、
引 言
习语 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 出来 的固定短
语或短句。《 辞海》 18 :8 )说 它“ 括成语 、 (9 4 2 8 包 谚 语、 格言、 语 、 用 歇后 语 等 。 英 语 里 称 为 习语 (d_ ” Ii o ) 汉语则称为“ m , 成语或熟语” 。在广义上 , 习语 ( ii do m)包括 比喻 性 词 ( e p o clprs) 俚 语 m t hr a ha 、 a i e (l g 、 s n ) 俗语 (o ou i 、 a cl qi s 谚语 (rvr ) l a m) l poe 等。习 b 语是语言 中的重 要修辞手 段 , 能使 话语显 得有 趣 , 恰当, 形象鲜明, 而且还蕴藏 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 ,与 文化传 统 密 不 可分 。作 为 两 种 高度 发 展 的语 言 , 英、 汉习语极为丰富且 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 由于其 但 蕴含强烈的民族 文化特征 , 映 出两个 民族在历史 反 文化 、 地域文化 、 习俗文化 以及宗教文化方 面也存 在 着诸多差异 。如 果不 熟悉 习语 产生 的历 史文 化 背 景, 对习语 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 , 不可能理解其 内 也 涵, 习语的理解 错误大多 是 由文化 因素引起 。通 过 对英汉习语的对 比, 可以观察到两个民族看 待事 物、
te E gi h n l h—C i e e c lu e , d t d mo sr t e co e r lt n h p b t e n ln a e a d c l r rt ep r o e s h n s u t r s a e n tae t ls eai s i w e g g n u t e f u p s n o h o e au u o h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abf50b0740be1e650e9ab1.png)
一
童
英 汉 习语 的 文化 差 异 及 翻 译
⑨ 段 樱
福 州 3 0 0 5 0 7) ( 建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建 福 福
【 摘
一
要 】 习语 是 一种 特 殊 的语 言 形 式, 它承 载 着 大 量 的 信 息 和 文 化 底 蕴 。 习语 的 出 现 汇 聚 着 一 个 民 族
个方 面 : 11 地 理 环境 的 差 异 . 中 国是 以陆地 为 主 的 国家 , 中
点 。英 国人 喜 欢 狗 ,视 之 为 爱 畜 , 人 们如 不 好好 待 他 的狗 ,就 认 为是 不 把 他 看 作 朋 友 , 所 以 谚 语 里 有
“ v ,lv o ” Lo eme o emy d g ,相 当汉
说 “ g o i t s o n wnwh n A o dp l t o e o in k tesa s am n ewae i”( h e l a dt tr ar 在 ic h f .
天 气 晴 朗和 大海 平 静 时看 不 出好 舵 手) ;汉语 的 “ 雨 绸 缪” 的 意 思 未 是说 未 下雨 之前 翻 透 桑 田土 地 ,修 好 门窗 , 比喻 平 时做 好准 备 , 英语
个 国 家 的 民 情 、 国 情.地理 风 貌 , 历 史 背 景 , 文 学 作 品 , 风 俗 习惯 , 凝 聚 着 无 数 语 言 使 用 者 数 代 的智 慧 和
心血 , 它承 载 着 无 数 难 以言 表 的超 乎 语 言 之 外 的 信 息 与 哲 理 。 本 文 从 英 汉 民 族 文化 差 异 入 手 ,探讨 如 何 正确
则说 “ i n ah r n Whl ii f ewe te d e t si me
英语论文-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
![英语论文-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50d063e5a8102d276a22f7c.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中文摘要习语通常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
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
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述人文习俗、思想感情。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影响,英汉习语中有些文化信息完全对应,有些部分对应,还有一些无任何对应的关系。
为了形神兼备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充分了解英汉习语中所含的文化内涵,视具体情况,或英汉对译,或文外加注,或另添字词。
本文从多方面比较英汉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列举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常见的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直译多适用于文化信息完全或部分对应的英汉习语翻译,而意译多用于无对应关系的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Idioms usually include idioms, proverbs, mottoes, colloquialisms, slang and allusions. Large in quantity, long in history and rich in cultural informatio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life. Idioms represent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natural rules accurately with lively and plain words. As far as their underly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concerned, some idioms are completely or partial equivalent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while some others have nothing in common at all. In order to convey their cultural information fully, faithfully and effectively, we can translate these idioms word for word, give notes or add extra wor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dioms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在汉语和英文悠久灿烂的文化宝库中,都有习语这一语言表达形式。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8c96a4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2.png)
253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王 蕾典故,其中包含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
譬如在英语习语中,“cross the Rubicon”就来源于传统的罗马历史故事,与汉语习语中的“孤注一掷”比较类似,“hang by a thread”则来源于希腊故事,与“千钧一发”的含义接近。
从以上两个习语不难看出,这些英语习语结构是非常凝练的,简单的几个单词就能够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因此在对这一类型英语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含义进行理解和翻译。
例如,“cat's paw”的字面意义就是猫的爪子,但是在英语习语中具有比喻“被愚弄的人或者事物”的含义。
同样,汉语习语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中国的典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例如比较常见的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习语都是从古典神话中产生的,而在英语习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类型的习语,这也是汉语习语的主要特点之一。
3.宗教信仰。
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宗教是一种外在的文化表达现象。
在很多英汉习语中,宗教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英语习语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基督教具有比较强的联系。
(1)“in the right church,but in the wrong pew ”这句习语的释义为“进了正确的教堂,但是坐错了椅子”,用来比喻做人做事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细节方面具有缺失;(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的释义为“天神会帮助那些帮助自我的人”,与汉语习语中的“自助者、天助之”非常类似,其中的天神正是基督教中的信仰形象。
而汉语习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国内佛教等宗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诞生了很多与佛教相关的习语,其中包括“借花献佛”(比喻借用他人的物品待客或送人)、“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准备,事到临头才设法应付)等,足以看出佛教对汉语习语的影响。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0e68947e518964bcf847c0a.png)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等文化方面入手,来探索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翻译方法。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过去,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方面,很少考虑文化的迁移。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渗透的情况。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历史典故等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汉习语的比较1.英汉习语的不同定义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对习语给出如下定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e.g. one peculiar to a country,district,group of people,or to one individual;(2)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汉语字典里也有相应的定义: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断句,是语言的精华。
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和典故等。
如定义所示,英汉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
不同语言的习语在表达相似意思时,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翻译习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No man can serve two 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②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是,可以看到有些习语尽管意义相似,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却有微妙甚至是明显的差异。
例:①The fox preys farther from home兔子不吃窝边草。
②He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上的区别突出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之中。
正是这种在宗教信仰、思维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才使各个民族的习语各具风采。
从习语中可以观察到各个民族相似的或特有的习俗,甚至识见和情感。
由此可见,习语是反映民族文化共性与差异性的一个窗口,对习语翻译而言,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不仅使它成为可能,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可找到对等的习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当着矮人,别说矮话”,甚至可以找到三条相近的英习语:①He that hath one of his family hanged,may not say to his neighbor,hang up this fish②Name not a rope In the house of a man that hanged himself,③Don’t talk of a halter in company of him whose father was hanged但是,也可以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给习语翻译带来了困难甚至障碍。
以“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为例,“三更”“五更”尚可在英语中找到基本对等的词“watch”,“阎王”在英语中便找不到对等概念了。
尽管英语中有“devil”、“satan”、“Prince of darkness”等丰富的词汇,但所指的都是邪恶的神、魔鬼,这与中国神话中的“阎王”相距甚远。
在中国传说中,“阎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令人生畏,同时他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做出判决,是赏罚分明的一个神话人物。
这与英语中的“devil”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因而,习语中涉及到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往往不容易做到理想的传译。
笔者试将习语中所涉及的概念和形象归于日常生活现象及动植物,并作一分析比较:1 日常生活现象(1)饮食习语中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要数有关食物和餐具的习语了。
观察一下这则习语:“生米做成熟饭”,米,尽管是亚洲人的主食,在西方由于东方式餐饮业的发展,接受米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因而对这一概念来说多数西方人并不陌生。
但是该习语中一个微妙的问题是字面意义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差距。
在汉语中“生米做成熟饭”同“木已成舟”或“覆水难收”意义基本相同,都用以表示一件原非所希望的事情既已发生,只好接受这一现实,因而是用于表达无可奈何情绪的一句常用的习语。
由于使用的是比喻,其喻意比较隐含。
如果仅仅译成“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来对应“生米做成熟饭”,则译文完全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有不到位之处,容易产生歧义,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
(2)数字英汉习语中由数词构成的习语比比皆是,如“一举两得”“千方百计”“万水千山”“手无寸铁”“五光十色”等,英语中相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One enemy is too many, and a hundred friends too few(敌人一个嫌多,朋友百个嫌少)。
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常用“万”或“十八、三十六、七十二”等表虚指数字。
例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数字却不具有虚指功能,这同计数单位有一定关系,例如“万”是汉语中一个计数单位,在英语中是“ten thousand”,使用的计数单位却是“thousand”。
这对习语翻译也有一定影响。
英语中也有一系列虚指数字。
①Don’t worry,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do it.(不必发愁,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
英语习语a thousand and one way其字面含义是“一千零一个办法”,但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虚指“许许多多”。
②The children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their new toys(孩子们有了新玩具,高兴极了)。
习语the seventh heaven意为in a state of grea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在犹太文化中,第七重天为最高,也是上帝的住处,喻指在天堂里,自然是高兴万分了。
(3)颜色在中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
逢年过节,处处便有这种颜色衬托喜庆节日的气氛:挂起的大红灯笼、门框上的红纸对联、小辈们收到的用红纸包的押岁钱,不一而足。
而在婚不在:新娘着红妆,新郎戴红花,窗户上贴有红纸剪成的“喜”字,洞房内红烛高照。
红色在中国是一种深受喜爱的颜色,与其有关的习惯用法更是不胜枚举:红双喜、大红榜、开门红……而英语国家中正好相反,红色代表的是危险和警告,它往往出现在交通标志上,有时也表示负债,一个习语“be in the red”即是债台高筑的意思。
此外,像黑、白、黄、蓝等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多有出入。
如黑色,汉语中多表示人心阴暗险恶,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中,黑色便用以指无处不在的官僚腐败等阴暗面。
而英语中黑色却是庄重肃穆之色,男宾在婚礼或是葬礼等正式场合,着装都是黑色。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葬礼上用白色,但西方人白色用于婚礼(尤其新娘)。
这反映了东西方人对白色的不同认识。
在东方人眼里白色透露的是苍凉和哀伤,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却常常意味着纯洁。
相反,表示悲伤的颜色在英语中是“blue”,不论“Love is blue”还是音乐中的“blues”,“blue”都与忧伤有关,这同汉语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
2 动植物在各个文化中,带有感情色彩最浓的莫过于动植物了,人类的灵性、勤勉甚至好恶、丑恶往往不同程度地被赋予动植物身上,折射出该民族的爱憎。
但是,同一种动物或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在习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1)动物英汉语言中动物的内涵意义截然不同的例子更为突出。
英语国家把狗视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不少习语都反映了使用英语的民族对狗的喜爱,如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It’s dogged that does it(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而汉民族则把以狗指人视为骂人,汉语习语中狗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如“狗腿子”“狗东西”“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蝙蝠(bat)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便成了吉祥。
幸福的象征,而在西方bat的形象却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
许多人迷信bat与巫婆有关,人们相信bat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
如as blind as a bat(眼力不行),have bats in the belfry(思想古怪),be bats (发疯)等。
喜鹊(magpie)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之鸟,传说每年7月7日,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喜鹊群集搭桥。
民间认为喜鹊报喜,成语“喜鹊登枝”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英语中magpie 的形象却是一种叫声股噪,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常用来指饶舌或喜欢收藏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
实际喻义是“唠叨、饶舌、叽叽喳喳、嘴巴不闲的人”。
海燕(petrel)在汉语里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迎着暴风雨奋勇拼搏的海鸟,它是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象征,这可能与在中国流传很广的高尔基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海燕之歌》有关。
可是在英语里“a stormy petrel”是指一个“到处惹麻烦的人”。
可见英汉文化中动物的喻义不仅仅是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
(2)植物在对植物名称的翻译中也有许多现象值得比较研究,例如牡丹对中国人而言,还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由于其盛开时的绚丽模样,牡丹备受世人的推崇。
中国历代诗人词人都有作品诵咏牡丹,把它当作富贵的象征。
若推而广之,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寄情山水花草,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植物许多都有象征意义,如梅花之不畏苦寒、松竹之高洁。
菊花之朴素等等都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古人托物言志的习俗更加赋予各种植物多种多样的情感。
由此可见,简单的一两株植物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极为丰富,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二结束语综上所述,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民族的风情习俗。
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这是因为不论人们种族、肤色、国籍、民族如何,一般地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拥有同一个世界和宇宙。
他们的生理结构、思维活动、感情标准(喜、怒、哀、乐)、道德标准(是、非、善、恶)大致相同。
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追求和爱好也往往不相上下。
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体会和看法在总体上接近。
这种文化的普遍性产生了汉英习语的相似性。
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文化主体和创造者的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无不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活和创造文化。
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这种独特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不同语言各自独特的习语,即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积淀”的习语。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正确领会语义,学会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1]毕研韬,李闻海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王寿来英语格言谚语小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2[5]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