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著名汉学家

合集下载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讲稿上编概述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

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引言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

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

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

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

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

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

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

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

伯希和

伯希和
如果没有伯希和, 汉学将成为孤儿。
--伯希和
• 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 于中国目录版本、语言文字、 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 通,以及边疆史地等方面,都 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曾入法 有论著。这也得力于他精通亚 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 洲各种语言,较注意版本校勘 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 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 及新史料的搜求应用。有人认 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 为他的毛病是过于偏狭琐屑。 窟探险,窃取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 但他的治学也有求精确不求广 研究。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 阔,至专门不求闳道,宁失之 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然而伯希和 狭细,不求其广泛的长处。 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是伯希和及其 老师沙畹的共同著作。这篇文章分前、 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疏释摩尼 教的教义;后一部分则是对摩尼教在中 国流行始末的论述。由于此文能够自如 地运用波斯文、康居文、突厥文及梵文 等材料,因而显得研究范围较为宽阔, 成为摩尼教研究中的名篇。
《郑和下西洋》
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 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伯希和是语言天才,精通13 种外语,而且博闻强 记。他与中国学者交流, 得力于汉语能力强和熟知中 国学术。他是传教士以外,西方汉学界中罕有的能讲 流利北京话的学者。 伯希和的汉学研究精湛渊博,于我国目录本、 语言文字、考古艺术、宗教文化、东西交通,以及 边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论著。后期致力于蒙元历史 研究。
《郑和下西洋》原名为《十 五世纪初中国的伟大海上旅 行》,原是一篇书评,书中 主要考察了有关郑和下西洋 史实的四部重要著作:(1) 《瀛涯胜览》;(2)《星槎胜 览》;(3)《西洋番国志》; (4)《西洋朝贡典录》。

英国汉学家克莱默 宾唐诗英译研究

英国汉学家克莱默 宾唐诗英译研究

人文天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6卷)第2期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pr.2014,V ol.16,No.2104.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唐诗英译研究□王凯凤[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611731][摘要] 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是唐诗英译格律体派早期核心人物,他在理解唐诗本质诗学特征的基础上以诗性语言赋予唐诗英诗表征,构建唐诗格律体英译经典。

虽然他的英译存在文化误读与文学误译,相比其他汉学家“学者式”的英译,他的译诗是唐诗在英语世界最为优雅的诗篇,推动了唐诗在英语世界学术圈外的传播。

[关键词]克莱默-宾;唐诗;英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4)02-0104-051814年,传教士汉学家马士曼(Joshua Marshman)在其讲述汉语语法著作中英译李白《送友人》[1],开启了唐诗在英语世界的行旅。

19世纪是唐诗英译的初创期,在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道格拉斯(Robert Kennaway Douglas)、亚历山大·淮烈(Alexander Wylie)、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湛约翰(John Chalmers)、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英国汉学家的努力下,唐诗走进了英语世界文学审美的主流视野。

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an Giles)于1898年在《古今诗选》[2]中系统译介唐诗,奠定英诗格律体译介基调。

这些汉学家对唐诗西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英国汉学研究的发展。

克莱默-宾(Launcelot Alfred Cranmer-Byng,1872-1945)的名字纵然与汉学界泰斗翟理斯相比黯然失色,但他是英国汉学“后传教士时期研究阶段”[3]的重要人物。

克莱默-宾同翟理斯、巴德(Charles Budd)、弗莱彻(W. J. B. Fletcher)等汉学家共同推进了唐诗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向成熟期迈进,造就了20世纪初期唐诗英译的格律体译介经典。

借彼之眼,反观自我--霍布恩译介观考究

借彼之眼,反观自我--霍布恩译介观考究

借彼之眼,反观自我——霍布恩译介观考究万中山赵彦春内容摘要:霍布恩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水浒传》的苏格兰盖尔语译本译者,其在中国诗歌英译领域译作颇丰、成就斐然。

霍布恩对中国诗歌的译介起始于古诗文,后以中国现当代的朦胧诗为主;他译介的古诗词大量被收录进牛津翻译家词典,他英译杨炼的诗歌也为杨炼名扬英语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他的译介理念不仅引起了国内译界的深思,也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霍布恩;中诗英译;译介理念;新时代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当代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策略与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7AWW003)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万中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赵彦春,上海大学中华翻译研究出版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Title: Journey of Brian Holto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Abstract: Brian Holton is a famous British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who has translated Water Margin from Chinese into Scottish. He has been a great success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hough Holton’s translation journey begins with Chinese ancient masterpieces, his fruitful works are dominated by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ry translation. A large number of Holton’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are included in the Oxford Translator’s Dictionary. And, as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 translator for Yang Lian, Holton’s excellent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a lot to Yang’s fam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dditionally, Brian Holton’s translation philosophy, to a certain extent, gives domestic translation circle some real insights into the “go global” strate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Brian Holt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hilosophy; New Era Author: Wan Zhongshan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with a major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Zhao Yanchun is director,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at 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whos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translatology.88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2 (2021)外国语文研究2021年第2期“翻译家,鬼笔捉刀人,幽灵创作者”①,国内主办方在一场文学翻译的讲座中曾对他如是描述。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闵福德:学识体现文学力量的汉学家

闵福德:学识体现文学力量的汉学家
闵福德的叶易经曳英译本获得澳大利亚的 野卓越翻译奖冶遥 评委会认为袁闵福德的叶易经曳 译本是野一个对中国早期经籍具有决定意义的 译本遥 这也是作为文化中介的耶译者原学者爷的 一个突出例证袁 既是学识力量的一种体现袁也 是杰出的文学收获遥 闵福德在翻译中用富有思 想性 的 尧尊 重 原 著 的 尧灵 活 的 方 式 袁挑 战 他 的 工 作袁将一个意义重大的新翻译文本贡献给世界 文学冶遥
我为什么说何培基是 野一块写满字的砖冶 呢钥
在叶论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冶的文明史意 义 曳中 袁我 说 院中 国 能 够 在 世 界 各 国 中 率 先 走 完 氏族尧部落尧邦国尧王国尧帝国历程袁一直发展到 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袁提出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冶袁并迈出实质性的前进步伐袁可谓一贯独步 世界遥 中国所以能独步世界袁是因为具备了五 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院其一袁拥有独特的单元地 域遥 其二袁及时出现先进的主流思想遥 其三袁具 有不怕牺牲尧凤凰涅槃的精神遥 其四袁创造并坚 持使用汉字遥 其五袁拥有久经考验尧与时俱进的 中国医药遥
闵福德说袁翻译叶红楼梦曳最难的部分袁是 必须创造出一种流利的尧适合叶红楼梦曳的小说 风格遥 这个风格既要适合十八世纪的小说袁也 要适合今天的读者袁太现代的风格不适合袁也很 快会过时袁能够长久而不过时的才是最适合的遥
在叶红楼梦曳众多的人物中袁闵福德坦言最 喜欢贾宝玉与晴雯遥 他喜欢贾宝玉强烈的感 情尧投入情感的能力袁以及他对美和真理的敏 感遥 女性角色方面袁他坦言袁晴雯最吸引他袁他 喜欢晴雯直言不讳尧无拘无束的处世态度遥 但 他也认为袁叶红楼梦曳 有很多具有吸引力的人 物袁他甚至喜欢薛蟠遥
多年来袁闵福德教授引领学生进入叶红楼 梦曳的世界袁近年来他也忙于创建叶红楼梦曳的 英汉双语网站遥 闵福德透露袁他在一个有才华 的年轻助理任路漫的帮助下创建这个 叶红楼 梦曳网站袁目的是协助读者阅读叶红楼梦曳遥 网站 和导读的宗旨袁不在于向读者解释袁而旨在提

德国汉学

德国汉学

年代1678-1833大多是天主教芳济各会的德国传教士。

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德国汉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家米勒教士(Andreas Muller),他出版了《关于契丹国的历史和地理论集》一书,此书实际上是他利用传教士们的相关著作编译而成。

据说,他还编译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的拉丁文本。

米勒的兴趣并非如此而已,两年后,他的《中国的碑刻》(Monumenti Sinici)一书的出版,使他成了德国第一位介绍中国金石学的汉学家。

几年后,1678年,米勒又根据波斯文编译了《中国历史》一书1685年,作为医学博士、西方汉学史上著名的门泽尔博士(Christian Mentzel)出版了他所编纂的《字汇》(Sylloge Minutiarm Lexici Latino Sinico Characteristici)一书。

这是一本以当时欧洲通用语言拉丁文来解释中文的一部字典。

1696年,门泽尔博士又出版了《古今中国帝王年表》一书二进制的争论书上有:莱布尼兹博士的二进制研究,以论文写作完成时间来说,是1679年。

论文名称为:《论二进制算术》(Explication de L'Arithmetique Binaire)。

1701年4月,他把此论文寄给远在中国传教的友人白晋教士。

当年的11月,白晋教士寄给他两张图,即:《六十四卦次序图》(Segregationtable)和《六十四卦方位图》(Square and Circular Arrangement)。

这是中国古代易学理论中最为有名的六十四卦的次序图和方位图。

莱布尼兹博士本人立刻发现图中的阴阳爻表示法和他本人创立的新数学《论二进制算术》一文中的数学理论出奇地一致!由此揭开了争论至今的《论二进制算术》一文和白晋教士寄给他两张图何者为先的问题的序曲。

1718年,巴耶尔博士(Gottlieb Siegfried Bayer)出版了《中国日食》(Eclipsi Sinica)一书。

洋务运动——三大爱国儒士

洋务运动——三大爱国儒士

黑夜里的星光历史是一个塑造英雄的舞台。

即使每当历史的天空变得黑暗,人类的灵魂也不会寂寞。

因为总会有闪耀的星在守望夜空。

他们无法改变黑暗,而他们会拼命燃烧着自己,用那孤独而美丽的星光照亮人类灵魂深处那最后一点神性。

他们燃烧着信仰,直到曙光的到来,然后默默的消失在历史破晓的东方……虽然不是他们带给人类最终的自由,但他们也不应该被遗忘,更不该被强加上有失公允的指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黑暗时代,重温一下那些守望自由的灵魂赞歌。

一,忠义儒士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学者,湘军的创始人,洋务运动的先躯,海军发展的头号功臣。

他早期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

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法。

关于这一事件,言罪者有,言功者亦有。

言罪者说:曾国藩镇压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大众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政治要求,大方向是进步的,性质是正义的;而曾国藩效忠的清王朝,则是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集封建社会后期腐败贪暴之大成,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辱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所以,曾国藩罪莫大焉。

言功者则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应当肯定。

我个人认为,纵观历史的反战,从结果上看,镇压太平天国也许是错误的。

单从个人和当时的背景来说,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儒士,怎么可能透彻的分析封建统治的局限性,而开明到主张民主改革?作为一个朝廷重臣,儒家学派的典型代表,怎么可能背叛王权统治?于情于理,镇压反动势力都是其职责所在。

与此观之,言过差矣。

在天津教案的处理上,曾国藩的功过又如何呢?我认为要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地对事件本身和有关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大家都承认,天津教案的处理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屈辱的外交。

大家也承认这是由于中国的当局都抱定“力保和局”宗旨的结果。

各国着名汉学家

各国着名汉学家
Paul Pelliot
保罗·伯希和
法国
1878—1945
伯希和精通汉、满、蒙、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方面。
René Etiemble
艾田蒲
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
Rolf Alfred Stein
石泰安
法国
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еньшиков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缅希科夫(孟列夫)
俄罗斯
1926.2-2005.10
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本
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
列奥纳德·谢尔盖耶维奇·贝列罗莫夫(嵇辽拉)
俄罗斯
1928.12-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
Joseph de Premare
马若瑟
法国
1666-1736
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
Joseph-Francois –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
冯秉正
法国
1669-1748
精通满、汉语言,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文学,《中国通史》就是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 Granet
1924-
马悦然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古汉语语法和音韵分析到四川方言调查,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到当代朦胧诗的译介,他的学术研究涉猎了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的众多领域。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本汉
瑞典
1889—1978
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读者意识研究——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译诗选本为例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读者意识研究——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译诗选本为例

作者简介:李红绿,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文学翻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18YBC11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BA308)
·106·
李红绿: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读者意识研究
译,梁启超将翻译选本放在翻译“三义”的首要位置。 翻译选本意义重大,受制于译者所持的读者意
tionsfromaSungDynastyPoetry)(1965)、《苏东坡诗 选》(SelectedPoemsofSuTungpo)(1994),等等。这 些译著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早期到 13世纪的诗作。华 兹生为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尤其在英语国家的推广 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华兹生汉诗英译选本为例, 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策略的读者意识问题。
华兹生在翻译选本时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他 所选译的汉诗作品主要以西方普通大众而非专家学 者为读者对象,所选译的作品主要包括汉诗中的名 篇名作、有趣易懂的诗作。1962年哥伦比亚大学出 版社出版了他的译著《早期中国文学》一书,扉页上 介绍该书是“普通大众得以欣赏亚洲传统的得力之 作”[4]Ⅶ 。在回应导师古德里奇 (C.S.Goodrich)对 其译作的评价时,华兹生本人也明确地谈到了他的 译作所针对的读者对象。他说,他的译本主要针对 西方大众读者,而非专业人士。[5]可以看出,华兹生 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而正是这种读者意识为他的 翻译成就创造了重要条件。
读者对译作的取舍态度可以借鉴语言学家舒曼 (J.H.Schuman)的应用语言学理论,他认为关于人 对外界信息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人的 大脑对外界语言或信息有五个评价指标,人们通常 会参照这五个指标对所接受的外界语言或信息做出
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出人对外界语言或信 息的取舍和喜好态度。他所提出的五个指标主要包 括人 对 外 界 语 言 或 信 息 的 需 求 (goal/needsignifi cance)、外界语 言 或 信 息 给 人 带 来 的 愉 悦 感 (intrin sicpleasantness)、人 对 外 界 语 言 或 信 息 的 处 理 能 力 (copingpotential)、外界语言或信息的新颖度与熟知 度(novelty),以及外界语言或信息与社会规约和自 我的相容性(norm/selfcompatibility)。[6]舒曼的这五 个评价指标对于分析读者对译作的取舍态度和读者 意识颇具借鉴意义。对读者而言,译作就是外界语 言和信息。根据舒曼提出的五个评价指标,可以将 译作分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能满足读者需 要的译作;第二种类型,能愉悦读者心情的译作;第 三种类型,读者能理解(处理)的译作;第四种类型, 新颖度或熟知度较高的译作;第五种类型,能适应读 者与社会需求的译作。在这五类译本中,第三类和 第四类译本通常是指那些与读者阅读品味相当、影 响读者阅读兴趣的译本,可以归为同一类译本,即能 适应读者品味和兴趣的译本。第五类译本通常是指 那些适应读者或社会需求的译本。这类译本可以与 第一类译本归为同一类译本,即能满足读者或社会需 求的译本。根据这些译作类型,可以相应地将译者在 翻译时所持的读者意识分为三种类型:适读者之趣的 意识、怡读者之情的意识以及择读者之需的意识。在 翻译选本时,译者如果能具有这三种读者意识,其译 作获得读者的认可度将大大增加。考察华兹生的汉 诗译本可以发现,他所选译的汉诗明显体现了这三种 读者意识。

汉学家谈汉学

汉学家谈汉学
Franke),或者威尔汉姆(Richard
Wilhelm),他们都在中国呆过很长的时间,而且和中国人一起研究过中国的文章,我想他们也把很多西方的思想带到了中国,他们促进了中国100年前起对外界的逐渐开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培训|人才|创业|留学|游学|图书|无线|数码|生活|论坛|社区
2005年1月12日
星期三
加入收藏|新闻回顾: 2000年 2001-2002年 2003-2004年|检索|中青论坛|广告
这里讲讲我个人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在一个部门工作,负责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德国人在一个展览会上,那个德国人从1970年起专门联系展览会,因此已经跑了七八十趟中国,可他一句中文也不会,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中国老手了。可是我们的午餐开始还没两分钟,他的生意合作者们都开始和我聊。他很惊讶地跟我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人和人的关系在语言障碍排除后可以提升到这样一个境界。
1949年以后中国的这种开放脚步放慢了很多。我觉得15年以来中国科学家们和西方科学家们的交流加速得很快,这种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研究的汉学这些年渐渐引起了中国的兴趣,中国的科学家们想知道,欧洲有哪些汉学家,他们在搞些什么研究,当然还有美国的那些汉学家们。中国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些西方汉学家们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性。
Mittler):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台湾及英国牛津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汉学和日本学。研究重点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国近代妇女文学等。
弥勒·萨伊尼博士教授(Prof.Dr.Gotelind
Mueller-Saini):现任海德堡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以及波恩大学学习汉学,日本学,以及藏学。在香港、台湾、日本以及北京清华大学做过研究工作。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

美国汉学家威廉·莱尔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观1. 引言1.1 威廉·莱尔简介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国汉学家,专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中国留学多年,并拥有丰富的中文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

莱尔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为许多学生传授了中国文学知识,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莱尔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他对中国作家的深入研究和精准的翻译,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引入国际舞台。

他的译介工作涵盖了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

莱尔教授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且保留了原作的美感和特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而翻译则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通过研究和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互相理解和交流,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西方学术界的研究领域,还可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

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让西方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传统的变革和发展,感受到中国作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汉学家威廉·莱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研究和贡献至关重要。

他的翻译作品和学术研究不仅为西方读者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通过深入研究莱尔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正文2.1 莱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莱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译介包括对多位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介绍。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作家,涵盖了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汉学家钱存训在美病逝 享年105岁

著名汉学家钱存训在美病逝 享年105岁

▲钱存训著《书于竹帛》▲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钱存训先生回忆录《留美杂忆:六十年来美国生活的回顾》早报记者徐萧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图书馆学学者钱存训因肺炎在美国芝加哥辞世,享年105岁。

钱存训教授为世人留下大量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纸墨印刷,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著作。

其中,《纸和印刷》自1985年出版以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而在钱存训等华人汉学家的努力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除哈佛大学之外的另一个汉学研究重镇。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以“汉学家”、“华人”来称呼钱存训,但在钱存训心里,从没有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

“我们一家在1959年加入美国国籍,因为过去承认‘双重国籍’,并没有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

一直到最近在国内某些刊物发表论文,牡丹江信息网 编辑:adsdao 注‘美国’字样,才知道中国政府因为某些原因,已不承认‘双重国籍’。

可是在国外的华人不管是否加入外国国籍,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外国人看你也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却认为你是外国人,觉得十分可笑。

”钱存训在2007年出版的回忆录《留美杂忆》中说道。

书香世家,爱国青年钱存训1910年10月11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家族是著名的吴越钱氏,宗谱上的始祖是五代吴越国王钱镠,所以社会上常常称其一族为“帝王后裔”。

如钱镠一样,钱氏后人在仕宦上表现的欲望并不强烈,在读书治学上也保持了一贯的家风。

晚近以来,钱氏学人辈出,如乾嘉学派代表钱大昕,国学大师钱穆、钱锺书,以及中国科学奠基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三钱”。

钱存训一家显然秉承了这种族风。

其曾祖钱桂森著有《段注说文考》,祖父钱锡恒著有《论史文稿》,父亲钱慰贞中年学佛,主编佛学杂志《海潮音》。

钱存训就是在这样的书香世家中成长起来的。

早年入私塾启蒙后,钱存训进入泰县第二高等小学。

1922年考入淮东中学(今江苏泰州中学),1925年毕业。

钱存训的青年时期,先是遭逢“五卅惨案”,接着就是北伐、日本侵占满洲,耳里听到的满是“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时代。

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成功举行

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成功举行

时事热点“《红楼梦》的翻译将是我终生的挑战。

我已经用了8年时间,还在不断努力。

《红楼梦》有三个英文译本,但还没有土耳其语译本翻译,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个目标。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2023年7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在大会分论坛上,80后土耳其汉学家、安卡拉大学教授吉来道出了自己的上述心愿。

本次对话会的主题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多国政党政要、知名学者、文化名人、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国内相关部门代表约400人参会,共促中外文化沟通,增进理解友谊合作。

角度一:百花齐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应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且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角度二:交流融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文明交流因此至关重要。

汉学通常被定义为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

汉学家们数百年来的努力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角度三:桥梁作用。

当前,随着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外界需要增进对中国文明、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其中,汉学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在向世界进一步介绍中国方面能起很大作用。

汉学家是推动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文明互学互鉴的文化先导,能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很多个人化、情感性的微观表达。

这可能是汉学家的一篇文章、留学生的一个帖子,也可能是“李子柒们”做的一顿饭、一路“象”北时的一条视频。

当人类的共同情感被充分激活,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的愿景就会加速实现。

——崔文佳(编辑:于智博)12。

倾心中国文化的荷兰汉学家

倾心中国文化的荷兰汉学家
&82 斯 的缩写 母2矗汲 他曾在精心 绘制的一幅中国画上用汉字黼 ‘ 精兰国笑忘高罗佩识 于芝台 和攀宝。 这里面的“ 之中 笑忘” 是他自 取 的宇 暗离“ , 奘忘百虑” 之意; 芝台 是峨 “ ” 中和琴室” 是书斋名 他与中国江苏名嫒水世劳女士姑婚之后, 把书斋改名为“ 吟月庵” 这些古色古香的字号、 书斋名 体现了高罗佣 中国文化的顿心向 秫, 对 往 正是在华蔓文化的熏陶之 高罗佩成为 从思想到名姓奎都中 国化的学 者. 遮在欧洲. 宾在是不多见的
在 他的彩响下,96 荷兰莱领(EDN国立大学汉学院、 18 年 L IE) 现代 中国资料研究中心的西欧著名汉学家博士彭轲(RNEPE C FAL ILE荷文 名字) 教授受政府委托任命而担纲, 带领该大学汉学研究院及该中心研 兜人员 在全荷华人杜团 . 联合套、 旅荷j 侨总会冲华互助会尊荷兰华侨 杜团的大力协助下, 阻啃 兰华侨现状和发展” 为专题 对 已 有一百年历 史的 荷华情态进行垒面调查.于上世纪八十 年代末向 荷兰政府提交了 份有广度有深度、 长达三万多字的报告书一 《 华人在荷兰的地 位》为荷兰政府修订改进华侨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 之后, 受欧洲华 人 社匦睁分总会委托.由 } 精华联会主特, 欧华人社会碾查 》97 恰 { 19 年开始进行嘏研.98 8 I9年克d 拴书。 该书将有助于歇盟以厦各国 政府目 之制订相关华人政策。笔者撰于上世纪9 年代初的一集 《 拿马通讯 0 巴 也藏于荷兰莱顿国立大学飒学院, 代中国资料研兜中心。 现l
维普资讯
诸天
t x et
冯春
e1[ dt
占 老辉煌、 源远流长的华要文化, 以其博 大精深的内涵, 瑰丽斑斓的姿彩. 使不少外国 有识之士为 之倾倒, 荷兰王国著名汉学泉高罗 佩博士便是其中的—位。

各国著名汉学家

各国著名汉学家

各国著名汉学家见国图网“汉学家资源库”姓名中文译名国籍生卒年月研究领域 Ferdinand 南怀仁,字比利时1623-1688 西学东渐(天文历法、敦伯,又字铸炮等) Verbiest 勋卿Philippe 柏应理比利时 1623-1693 中国经典思想译介 CoupletMichel Boym 卜弥格波兰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 Franke 福赫伯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 Adam S汤若望,字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chall von Bell 道未算Otto Franke 奥托?福兰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阁版了巨著《中国通史》。

Richard Wilhel卫礼贤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m 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 Grube 顾路柏(又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译顾威廉)Wolfgang Baue鲍吾刚德国 1930.2.23,1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r 997.1.14 Wolfgang Frank傅吾康德国 1912—明清史;中国近代史;e 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阿列克俄国 1716-1786 汉语ьевичЛеонтие谢?列昂季в 耶维奇?列昂季耶夫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瓦西里?巴俄国 1818.2-1900.佛教,中国历史、地理、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甫洛维4 语言、文学奇?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Илларион Кал伊拉里俄国 1707-1761 汉语иновичРазсох昂?卡利诺ин (Россохин,维奇?罗索Рассохин) 欣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康斯坦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дрионович Ска丁?安德列业、手工业чков 亚诺维奇?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尼基塔?雅俄国 1777.8-1853.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вич Бичурин(П科夫列维5 地、中国传统文化ичуринский) 奇?比丘林(法号雅金夫,亚金甫)ПавелИванови巴维尔?伊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чКаменский 万诺维奇?卡缅斯基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巴维尔?斯俄国 1842.8-1913.汉语、中国政治вич Попов(Ма捷巴诺维12о Линь) 奇?波波夫(柏百福,茂陵)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彼得?伊万俄国 1817.9-1878.宗教、汉语、中国边疆Кафароф 诺维奇?卡12 史地法罗夫(法号鲍乃迪,巴拉第)Сергей Михай谢尔盖?米俄国 1851.10-189汉语,中国古代史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哈伊洛维3.7вский 奇?格奥尔基耶夫斯基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鲍利斯?李俄罗斯 1932.9- 中国文学Рифтин 沃维奇?里弗京(李福清)Владимир Сте弗拉基米俄罗斯 1931.5-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панович Мясн尔?斯捷潘系史иков 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弗拉季斯拉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о ович Сороки夫?费德罗н 维奇?索罗金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列夫?尼古俄罗斯 1926.2-2005.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ч Меньшиков 拉耶维10 本奇?缅希科夫(孟列夫)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列奥纳俄罗斯 1928.12-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德?谢尔盖в 耶维奇?贝列罗莫夫(嵇辽拉)Михаил Леонт米哈伊俄罗斯 1934.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尔?列昂季ко 耶维奇?季塔连科Николай Троф尼古拉?特俄罗斯 1912.10-200中国文学имович Федор拉菲莫维0.10енко 奇?费德林Рудольф Всево鲁道夫?弗俄罗斯 1910.3-1998.中国历史лодович Вятки谢沃洛多维9н 奇?维亚特金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谢尔盖?列俄罗斯 1918.9-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奥尼多维关系、苏中关系、日本ий 奇?齐赫文近现代史斯基(齐赫文)Donald Holzma侯思孟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n 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文学方面尤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罗马尼亚汉学家萨安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罗马尼亚汉学家萨安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国际汉学》总第27期,2021年第2期| 30罗马尼亚汉学家萨安娜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 丁 超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欧五国在1950年互换首批留学生。

萨安娜作为罗马尼亚留学生来到中国,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成为罗马尼亚首位在中国接受系统专业教育的历史学者。

本文主要介绍她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长达70年的不凡经历和创造性贡献,关注其通识路径、内化实践、求真态度和守正品格。

关键词:萨安娜 罗马尼亚汉学 东欧交换生 中国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03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1.02.005* 本文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项目号:17ZDA173)的阶段性成果。

域外民间和官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的关注和记述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不同民族和文化所依据的来源和认知路径十分复杂,但概而观之,大都是通过人员接触、踏访实录和文献史料等方式,虽然结果千差万别,但都为世界范围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构建和国家形象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东欧国家对中国了解的过程本身,也可以为这样一种认知规律提供佐证。

本文以罗马尼亚1950年派遣来华的首批留学生之一萨安娜(Anna Eva Budura ,安娜·埃瓦·布杜拉,1931— )的学术生涯为个案,介绍她在中国历史文化学习研究方面长达70年的不凡经历和创造性贡献,回顾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传统,为应对当下中国历史研究的国际化面临的挑战提供镜鉴。

罗马尼亚人的远祖是盖塔伊 – 达契亚人,希罗多德的《历史》即有记述。

作为古罗马文明的衍生和与土著融合的结果,罗马尼亚民族文化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史学传统。

在17世纪的公国编年史中可以看到有关东方和中国的描述。

从19世纪开始,罗马尼亚知识界通过西欧文化的途径,获得了越来越多有关中国的知识。

进入20世纪以后,多位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文化学者,都不同程度关注过中国文化,也出版了多种有关中国的图书,但整体来看,对中国的了解依然是粗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著名汉学家见国图网“汉学家资源库”姓名中文译名国籍生卒年月研究领域 Ferdinand 南怀仁,字比利时1623-1688 西学东渐(天文历法、敦伯,又字铸炮等) Verbiest 勋卿Philippe 柏应理比利时 1623-1693 中国经典思想译介 CoupletMichel Boym 卜弥格波兰 1612—1659 中国动植物学、医药学、地图学等 Herbert Franke 福赫伯德国 1914, 中国古代史,重点是宋元史和蒙古史,兼及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边疆民族史 Johann Adam S汤若望,字德国 1592-1666 西学东渐——天文历chall von Bell 道未算Otto Franke 奥托?福兰德国 1863-1946 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出阁版了巨著《中国通史》。

Richard Wilhel卫礼贤德国 1873—1930 翻译中国古典经籍;研m 究中国传统文化 Wilhelm Grube 顾路柏(又德国 1855-1908 中国文化与文学译顾威廉)Wolfgang Baue鲍吾刚德国 1930.2.23,1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r 997.1.14 Wolfgang Frank傅吾康德国 1912—明清史;中国近代史;e 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阿列克俄国 1716-1786 汉语ьевичЛеонтие谢?列昂季в 耶维奇?列昂季耶夫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瓦西里?巴俄国 1818.2-1900.佛教,中国历史、地理、вич Васильев 甫洛维4 语言、文学奇?瓦西里耶夫(王西里,魏西里夫)Илларион Кал伊拉里俄国 1707-1761 汉语иновичРазсох昂?卡利诺ин (Россохин,维奇?罗索Рассохин) 欣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康斯坦俄国 1821-1883 收藏,天文、气象,农дрионович Ска丁?安德列业、手工业чков 亚诺维奇?斯卡奇科夫(孙琪庭,孔气,孔琪)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尼基塔?雅俄国 1777.8-1853.汉语、中国边疆民族史вич Бичурин(П科夫列维5 地、中国传统文化ичуринский) 奇?比丘林(法号雅金夫,亚金甫)ПавелИванови巴维尔?伊俄国 1765-1845 满学,汉语чКаменский 万诺维奇?卡缅斯基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巴维尔?斯俄国 1842.8-1913.汉语、中国政治вич Попов(Ма捷巴诺维12о Линь) 奇?波波夫(柏百福,茂陵)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彼得?伊万俄国 1817.9-1878.宗教、汉语、中国边疆Кафароф 诺维奇?卡12 史地法罗夫(法号鲍乃迪,巴拉第)Сергей Михай谢尔盖?米俄国 1851.10-189汉语,中国古代史лович Георгие哈伊洛维3.7вский 奇?格奥尔基耶夫斯基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鲍利斯?李俄罗斯 1932.9- 中国文学Рифтин 沃维奇?里弗京(李福清)Владимир Сте弗拉基米俄罗斯 1931.5- 俄罗斯汉学史,俄中关панович Мясн尔?斯捷潘系史иков 诺维奇?米亚斯尼科夫Владислав Фед弗拉季斯拉俄罗斯 1927- 中国文学о ович Сороки夫?费德罗н 维奇?索罗金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列夫?尼古俄罗斯 1926.2-2005.中国古典文学,敦煌写ч Меньшиков 拉耶维10 本奇?缅希科夫(孟列夫)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列奥纳俄罗斯 1928.12- 中国古代政治史,儒学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德?谢尔盖в 耶维奇?贝列罗莫夫(嵇辽拉)Михаил Леонт米哈伊俄罗斯 1934.4- 中国哲学、中国政治ьевич Титарен尔?列昂季ко 耶维奇?季塔连科Николай Троф尼古拉?特俄罗斯 1912.10-200中国文学имович Федор拉菲莫维0.10енко 奇?费德林Рудольф Всево鲁道夫?弗俄罗斯 1910.3-1998.中国历史лодович Вятки谢沃洛多维9н 奇?维亚特金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谢尔盖?列俄罗斯 1918.9- 中国近代现代史、俄中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奥尼多维关系、苏中关系、日本ий 奇?齐赫文近现代史斯基(齐赫文)Donald Holzma侯思孟法国 1926- 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n 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思想等许多方面,文学方面尤其以中国魏晋南北朝诗与乐府最为突出,同时对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Edouard Chava埃玛纽埃尔法国 1865-1918 沙畹一生治学谨严,涉nnes -爱德华?沙猎广泛,研究中国佛畹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方面。

Grosier 格鲁贤法国中国的历史、美术和文学。

Henri Maspero 马伯乐法国 1883—1945 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安南语、安南史。

Jacques Gernet 谢和耐法国 1921- 中国社会和文化史研究Jean Francoise 让?弗朗索法国 1665-1741 傅圣泽在中国22—17Foucquet 瓦?富凯 21),可谓博览群籍,儒、道、诸子,古代经典,近人注疏,都有研究,尤其是协助白晋对《易经》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Jean Pierre Abe雷慕沙法国 1788—1832 对古代中国的哲学理l Rémusat 论、汉语语言、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领域,成就更为突出。

Joachim Bouvet 白晋法国 1656-1730 白晋是一位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中国《易经》的系统研究。

Joseph de Prem马若瑟法国 1666-1736 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

areJoseph-Francois冯秉正法国 1669-1748 精通满、汉语言,主要–Marie-Anne 研究中国历史、文学,de Moyriac de 《中国通史》就是其在Mailla 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

Marcel Granet 葛兰言法国 1884-1940 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宗教的研究。

Nicolas Trigault 金尼阁法国 1577-1629 涉及中国政治、历史、教育、宗教、汉语语音等方面。

Paul Demiéville 戴密微法国 1894—1979 戴密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他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

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Paul Pelliot 保罗?伯希法国 1878—1945 伯希和精通汉、满、蒙、和藏、阿拉伯、伊朗语和其他东方语言,主要研究方面为中亚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尤其是明末清初西洋文化东渐史等方面。

René Etiemble 艾田蒲法国 1909, 中西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Rolf Alfred Ste石泰安法国 1911-1999 不仅包括西藏学,而且in 还包括汉学与东方学各个方面。

他在西藏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涉及民间文学、宗教、语言、历史、文化、地理、民族、社会、艺术、建筑、神话和风俗等。

Stanislas Julien 儒莲(茹理法国 1797-1873 研究范围很广泛,他还安) 介绍了有关中国农业、蚕桑、陶瓷方面的汉学书籍,并把一些中国小说、戏曲等译成了法文。

车柱环车柱环韩国 1920- 中国古典文学及道教 Robert Hans V高罗佩荷兰 1910,1967 中国古代侦探小说创AN GULIK 作;中国琴艺与书法;文物收藏与鉴赏Jaroslav Prusek 雅罗斯拉捷克斯洛伐1906-1980 普实克对汉学的研究夫?普实克克伐克涉猎很广,他从一般地对文学材料和文学史的研究,到对一些问题的归纳与提出,涉及到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他能够从亚洲的主流甚至世界的主流看中国文学;他对现代文学的主体性和个性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对传统的叙事性文学的艺术性与读者的关系问题 Benjamin I. Sc史华兹美国 1916,1999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hwartz 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 Ezra Vogel 傅高义美国 1930- 当代中国、日本 John King Fair费正清美国 1907—1991 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bank 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外交史及美国的对华政策等 Lawrence J. La刘遵义美国 1944- 经济学 uPatrick Hanan 韩南美国 1927- 中国古代文学 Paul A. Cohen 柯文美国1934- 中国近代史 Philip Alden K孔飞力美国 1933- 晚清中国近代史、海外uhn 华人移民史 Robert G. Henr韩禄伯美国 1943- 中国宗教与思想文化 icks Samuel Wells 卫三畏美国 1812—1884 中国历史文化(政治、 Williams 社会、宗教、经济、文学、文字等诸多领域) Sarah Allan 艾兰美国 1945- 中国神话,思想史及考古文化Tu Weiming 杜维明美国 1940- 中国历史、哲学与儒家研究波多野太郎波多野太郎日本 1912- 中国哲学、语言、文学、戏曲。

仓石武四郎仓石武四郎日本 1897-1975 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赤冢忠赤冢忠日本 1913-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渡辺欣渡边欣雄日本 1947-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风水学福井康顺福井康顺日本 1898-1991 中国哲学思想史荒川清秀荒川清秀日本 1949, 汉语言学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日本 1904-1980 中国文学、历史井上靖井上靖日本 1907-1991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鹿地亘鹿地亘日本 1903-1982 中国近现代政治、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翻译。

内藤湖南内藤湖南日本 1866-1934 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