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我们需要王小波》

合集下载

《王小波》读后感

《王小波》读后感

《王小波》读后感王小波,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在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人生、对爱情、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以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那个独特的时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

通过小说中的对话和情节,王小波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

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让读者不禁产生共鸣。

另一部经典作品《沉默的大多数》,更是展现了王小波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虽然看似平凡,却折射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王小波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荒诞,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虚伪。

他以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让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王小波的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作品虽然充满了讽刺和黑色幽默,却蕴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尊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让读者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王小波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探索,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总的来说,王小波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以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愿我们都能像王小波一样,用独特的视角和文学语言,探索生活的奥秘,感悟人性的真谛。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原文及赏析【导语】: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我的精神家园_沉默的大多数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王小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在“文学即人学”的意义上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里充满着对人性深刻、理性的思考。

目前,王小波其人及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却少有学者深入探究王小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价值。

他笔下的女性拥有真性情,她们果敢、积极、自主,具备突破重围的智慧与激情,是作家对人性所有美好的寄托,对女性人物的解读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王小波小说的核心内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性别意识领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王小波对于两性地位与关系的独到见解和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赋予了她们不同寻常的女性主义价值。

他那些带有性别意识的文学创作,有助于打破男作家们的男性性别主体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在塑造人物时尊重两性性别特点与个体差异,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多元化、平等化的文化视阈。

笔者认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叙说的意义,并不在于解构男权中心文化,而在于对人类文化和文学的漏洞与缺陷进行有益的补充与修正,从而不断完善女性形象本身。

小说中女性主体价值的建构,是争取在文化与文学领域提倡性别公平,提倡在差异性基础上的性别平等。

通过阅读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笔者认识到只有自觉突破对于两性抒写的界限时,女性人物的发展才能具备辽阔的疆域和广阔的前景。

当作家与评论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差异与性别价值,并做出正视性别差异、超越性别局限性的努力时,文学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更为辽阔的疆域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因此,笔者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别从女性人物对作家“理想之身”的承担、自我主体的建构和救赎、女性主义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对王小波创作活动和文学作品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梳理、总结了以往的小说人物研究成果,并强调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第二章主要结合《绿毛水怪》、《地久天长》、《舅舅情人》以及《红拂夜奔》四部小说,试图分析作家对自我的表达及理想是如何寄托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身上的。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二99参考(含答案)剖析

国开作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二99参考(含答案)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题目:巴金的《十年一梦》出自散文集《随想录》中的()选项A:《真话集》选项B:《病中集》选项C:《无题集》选项D:《随想录》答案:《真话集》题目:汪曾祺的《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

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选项A:抒情选项B:旧物选项C:议论选项D:景色答案:旧物题目:“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出自哪位作家笔下?()选项A:何其芳选项B:张爱玲选项C:王小波选项D:周作人答案:张爱玲题目:《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的创作特点()选项A:具体的描写选项B:抽象的议论选项D:具体的说明答案:抽象的抒情题目:《商州又录》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对题目:“我自称为知识分子,也被人当作‘知识分子’看待,批斗时甘心承认自己是‘精神贵族’,实际上我完全是一个‘精神奴隶’” 出自作家()选项A:巴金选项B:苇岸选项C:杨绛选项D:鲁迅答案:巴金题目:于坚用调侃的语调,通过对普通人平庸生活的逼真描写,表现出“超语义的美”,因而被看作是“生命意识的觉醒”的代表作是()选项A:《尚义街六号》选项B:《云南这边》选项C:《人间笔记》选项D:《丽江后面》答案:《尚义街六号》题目:“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 出自作家()选项A:苇岸选项B:巴金选项D:鲁迅答案:巴金题目:《思维的乐趣》的作者是()选项A:刘亮程选项B:韩少功选项C:苇岸选项D:王小波答案:王小波题目: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对男装的叙述是怎样的? ()选项A:做了详细描述选项B:简略地提到男装选项C:没有提到选项D:与女装的描写相当答案:简略地提到男装题目:张爱玲的《天才梦》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选项A:对选项B:错答案:错题目:“书中有句话,我一直忘不了:‘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

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闵此<学教育2。

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 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

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 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 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

关键词:趣味内涵成因表现独特性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进程 中,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占据着主 流地位,讲究温柔敦厚,含蓄内 敛,中正平和。

近现代以来,在国 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又不 堪重负地承担起思想启蒙,社会 改造的重任,有趣耐读的文学作 品是有限的。

王小波在谈到自己 的写作动因时说“既然这世界上 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试 着写几本”,王小波确信自己有文 学才能,辞去工作开始专心写作。

基于这样的写作动因,王小波旗 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追求有趣。

他认为自己写作的 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 得无趣。

m那么王小波小说“有趣”的内涵及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 认为其“有趣”包含两个层面,语 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

独特的写作基 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 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方 面因素的融汇提炼造就了王小波 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

本文试从 这几方面来解析其小说趣味的成 因及内涵。

趣味的成因作家对体裁,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本身也是其创作理念的 体现,这些选择为他实践自己“追 求有趣”的文学主张提供了便利 的条件。

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 渊源共同构成了王小波的写作基 础,在其天生的幽默气质与理性 精神合力作用下,独属于王小波 的趣味形成了。

“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 命”、下乡插队给年幼的王小波留042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可以在他的诸多小说和杂文中看到。

幽默公文体情书范文

幽默公文体情书范文

幽默公文体情书范文小妮:手上青春,还剩多少?思念还有,多少煎熬?偶尔清洁用过的梳子,留下了时光的线条。

你的世界,但愿都好。

当我想起,你的微笑。

无意重读那年的情书,时光悠悠,青春渐老,回不去的那段相知相许美好,都在发黄的信纸上闪耀。

那是青春,失去记号,莫怪读了心还会跳,你是否也还记得那一段美好,也许写给你的信早扔掉,这样才好,曾少你的,你已在别处都得到!好多年过去了!美好的终归美好!不敢记起,每次想起,都会深痛之极!十六年了!听着,听着,好似回到了那一段美好!我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对自己倾述着,宝你好吗?幸福吗?快乐吗?十六年了!我想你!我哭了!为什么你还缠着我我犯错了么?爱你有错吗?快二十年了,我渐老了头发都白了好多了!没勇气找你!你在哪!我真的等一生吗?还能等到你吗?看一眼我就走!我想你!我不会打扰你!我会和十六年前一样!离开!你好受吗?我等等来生来生啊!真有吗?我用想你的泪换好吗?换来生我能最早见你我会赖着你一生一世!我等!等你想起我!想起那个傻傻的女孩!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盼你,我相信来生一定会见到你!我发誓如果来生看不到。

你我就别出生了!活着想一个人太痛了!我真的痛不起了!我天天吃药!我好难受!活着无味啊!我痛哭着!不停地擦着眼泪!时光快些过去吧!我好累啊!一生只爱一人!老师的搞笑情书几位年轻教师闲来无事,竟幽默诙谐地分别给自己的女朋友写情书,几天后,他们各自收到了女朋友的回信。

地理老师:“亲爱的,你知道吗?你是东半球,我是西半球,如果我们在一起,便是整个地球了。

”回信:“地球上只剩下我们这孤独的一对么?”历史教师:“现实是今天,历史是昨天,我们相爱,昨天和今天便联系在一起了。

”回信:“没有明天,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数学教师:“亲爱的,你是正数,我是负数,我们都是有理数,该是天生的一对啊!”回信:“如果我们做出了无理的事,也还是有理的吗?”化学教师:“亲爱的,你是氢,我是氧,我们结合便成了水(H2O)!”回信:“多了一个氢,我真担心那是第三者!”政治教师:“你是存在,我是意识,存在决定意识,我永远是你的仆人。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智者想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神之比较
取露 ,吸 取水 ,吸取 陈死人 的血 和 肉,各 各 夺取 它 的生存 。当生存 时 ,还是 将遭 践踏 ,将 遭删 刈 , 直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死 亡 而朽 腐 …… 。我 自爱我 的野 草 ,但 我憎 恶这 以野 草作 装 饰 的地 面 。地 火在 地下 运行 ,
奔突 ; 岩一 旦 喷 出, 烧尽 一 切野 草 ……我 希望 这野 草 的死 亡与 朽腐 , 熔 将 火速 到来 。 在 这 里 , 野 ” “
收 稿 日期 :2 1—91 0 00 —5
作者简介:童志祥 (9 2 ,男,安徽无为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中国现 当代文学 18 一)
① 参见:鲁迅.野草【】, C /鲁迅 . 鲁迅全集:第 2卷.北京:人 民文学 出版社, 9 1 下文论及该作品, 出 自同 18 . 均

版本,不再一一作注.
品还 属 《 草 》 野 。而 在 《 草 》 中, 同样 有着 许 多关 于受 虐或 自虐场 景 的想 象 。一 般来 说 ,鲁 迅 野
笔下 的受 虐形 象可 以概 括 为两 大类 :一类属 于 被迫 害被 欺凌 且麻 木 不仁 的弱 者形象 ,鲁迅 小 说 中 的大 部分 人 物都 属 于这 一类 ;一类 属 于 以牺牲 自我 与敌 偕亡 的报 复 者形 象 ,《 草 》 中所 塑造 的 野 主要 是这 类形 象 ,恰如 鲁迅 在 《 野草 》题 辞 中所刻 画 的 “ 草 ” 根 本不 深 ,花 叶不美 ,然 而吸 野 :“
Ma, 0 1 y 2 1
智者想象 :生命不 能承 受之 重
— —
王小波与鲁迅想象精 神之 比较
童志祥
(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 53 ) 2 05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

论王小波小说的趣味内涵作者:周凤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1期内容摘要:王小波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有趣是王小波小说吸引各类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趣味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

王小波异于常人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因素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其趣味的独特性在于独特的知识构成、思维的乐趣和澎湃的诗意想象。

关键词:趣味内涵成因表现独特性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正统文化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讲究温柔敦厚,含蓄内敛,中正平和。

近现代以来,在国家、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文学又不堪重负地承担起思想启蒙,社会改造的重任,有趣耐读的文学作品是有限的。

王小波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动因时说“既然这世界上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试着写几本”,王小波确信自己有文学才能,辞去工作开始专心写作。

基于这样的写作动因,王小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追求有趣。

他认为自己写作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

[1]那么王小波小说“有趣”的内涵及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有趣”包含两个层面,语言表达的幽默与理性思考的趣味,即幽默与理趣。

独特的写作基础、风格气质,深邃的理性思考和多种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多方面因素的融汇提炼造就了王小波小说意涵丰富的趣味。

本文试从这几方面来解析其小说趣味的成因及内涵。

一.趣味的成因作家对体裁,题材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本身也是其创作理念的体现,这些选择为他实践自己“追求有趣”的文学主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渊源共同构成了王小波的写作基础,在其天生的幽默气质与理性精神合力作用下,独属于王小波的趣味形成了。

“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下乡插队给年幼的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经历对他的影响可以在他的诸多小说和杂文中看到。

十四岁“文化大革命”,十六岁云南插队,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简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

简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

简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王小波的知识分子观在其小说中有着形象深刻的表述。

文章通过分析王小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剖析了历史的荒诞性,寄寓了对中国人尤其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思索和悲悯。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知识分子”;类型;简析王小波特别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问题。

他的知识分子观在《知识分子的不幸》《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等杂文随笔中有集中阐述。

作为一位出色的小说家,王小波的知识分子观在其小说中有更为形象深刻的表述。

在他的小说中虽然充斥着传统观念和“辞典”所认定的“知识分子”,如工程师、大学教师、历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可是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大多为反讽的对象。

这些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数盲症患者”在反乌托邦小说《2010》中,有“数盲症患者”这样一类“知识分子”,他们是“学而优则仕”一族,是一个和广大的“非数盲症患者”界限清晰的特权阶层。

他们占有知识,却不用之造福社会,知识与技能只是他们通向特权阶层、成为“领导”的一个跳板。

他们往往是工程师出身,很快就因“积劳成疾”得了“数盲症”,然后就“上了电视,登上报纸,走上了领导岗位,见了面也不认识你”。

数盲和非数盲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他们养尊处优,白白胖胖,而非数盲则连最基本的饮用水和新鲜空气都很成问题。

因为工程师们都得了数盲症,一部分去当领导了,一部分占领了艺术家的位子,技术工作就只得由艺术家们改行担当。

如此下来,其结果可想而知,整个社会一片乌烟瘴气。

“数盲症患者”们规整了一个秩序森严的社会,僵硬、虚伪、压抑,人在一个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庞大机器里机械地生活,这种机械甚至延伸到了性爱,人的活生生的欲望变成了不带任何情感的性交。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类选题编号论文题目3-1论五四前后文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争3-2论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艺术特征3-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3-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3-5论鲁迅小说的:“民性改造”思想3-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3-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3-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3-9《故乡》与《春蚕》的比较谈3-10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回乡”主题3-11论胡适《尝试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3-12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3-13论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3-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3-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3-16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3-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3-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3-19论《新青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贡献3-20论五四时期的报刊制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关系3-21论五四“女师大作家群”的创作3-22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3-23论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色3-24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3-25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3-26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3-27论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3-28论欧阳予倩的讽刺喜剧3-29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3-30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31论朱湘诗歌的艺术特征3-32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33论左联对中国行动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3-34论蒋光慈小说对红色革命的表现3-35论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3-36论茅盾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3-37论茅盾小说《子夜》对上海都市社会的表现3-38论茅盾小说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历史的表现3-39论巴金小说《家》中的高觉新形象3-40论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说3-41论巴金小说对新时代传统家族的表现3-42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3-43论老舍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3-44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3-45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3-46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3-47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3-48论王亚平等人的武狭小说创作3-49论曹禺戏剧的情景设置3-50论《雷雨》的结构艺术3-51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3-52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3-53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3-54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3-55论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变化3-56论萧红小说对女性情感和名运的表现3-57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3-58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3-59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3-60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3-61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人性论和阶级论之争3-62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3-63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3-64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3-65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3-66论吴祖缃小说对乡土的表现3-67论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3-68论七月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3-69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3-70论夏衍的话剧《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征3-71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3-72论艾青诗歌忧郁风格3-73论抗战后期讽刺诗的艺术特征3-74论《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3-75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76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3-77论艾芜小说的讽刺艺术3-78论矛盾的长篇小说《腐蚀》的艺术特征3-79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3-80论张爱玲小说雅俗公赏的艺术特征3-81论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艺术3-82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3-83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3-84论赵树理小说的民间化风格3-85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3-86论徐吁的小说创作3-87论新歌剧《白毛女》3-88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3-89毛泽东诗歌思想艺术分析3-90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3-91论《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3-92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3-93论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贡献3-94论闻捷的生活抒情诗3-95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发展3-96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3-97谈孙犁的散文创作3-98论杨朔散文创作3-99论秦牧散文艺术3-100论刘白羽散文艺术3-101论贾平凹散文艺术3-102论余秋雨文化散文3-103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3-104当代散文艺术发展论3-105评梁晓声的“知青散文”3-106论梁晓声《雪城》的艺术特征3-107评叶辛的“知青小说”3-108评陈村的小说3-109评王安忆的小说3-110评黄蓓佳的小说3-111评张抗抗的小说3-112评张承志的小说3-113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3-114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3-115评张玄的婚姻爱情小说3-116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3-117评张文夫的“小巷文学”3-118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3-119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3-120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3-121论古华长篇小说《芙蓉镇》3-122评王朔小说中当代青年形象3-123韩少功小说论3-124评铁凝的小说3-125论池莉的小说3-126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3-127论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3-128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3-129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3-130论卫慧的小说3-131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3-132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3-133论杨绛的小说3-134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3-135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3-136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小说”3-137评刘醒龙的小说3-138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3-139评迟子建的小说3-140余华小说论3-141评方方的小说3-142论汪曾祺短篇小说艺术风格3-143评郑万隆的小说3-144严歌苓的小说3-145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3-146王朔小说风格浅论3-147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3-148贾平凹小说中文化意识3-149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3-150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3-151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3-152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3-153评金庸的武侠小说3-154评古龙的武侠小说3-155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3-156评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实验小说”3-157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3-158评香港作家张小娴的小说3-159评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3-160评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3-161三毛旅游散文的审美价值3-162论席慕容诗歌的“时间意识”3-163论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3-164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意识3-165海外“新移居文学”研究3-166评史铁生的小说创作3-167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3-168论公刘的诗3-169论食指诗歌的意义3-170论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3-171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3-172评顾城的诗3-173论杨炼诗歌的史诗意识3-174论海子的诗3-175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3-176革命样板戏重评3-177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3-178评崔永明的女性诗歌3-179评韩东的诗歌3-180评于坚的诗歌3-181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3-182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3-183当代女性诗歌的自我观3-184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3-185评当代诗歌的口语话现象3-186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3-187简论当代爱情诗的审美嬗变3-188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3-189评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3-190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3-191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叙事性3-192当代小说的诗化倾向3-193论王小波小说3-194试论当代文学中的苦难描写3-195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3-196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197网络诗歌对当下诗坛的冲击3-198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3-199论史铁生散文的理趣3-200当代探索戏剧论析3-201论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话语3-202论古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3-203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3-204新诗诗论研究。

国开电大《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1-4作业答案

国开电大《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1-4作业答案

国开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考1-4作业答案形考任务1题目1.王蒙《春之声》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回答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德语春之声圆舞曲题目2.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回答”。

【答案】金色的红萝卜题目3.《午门忆旧》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汪曾祺题目4.《孩子王》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阿城题目5.《麦地与诗人》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海子题目6.《尚义街六号》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于坚题目7.诗歌《母亲》是翟永明1984年写作的由21首诗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组诗《回答》中的一首。

【答案】女人题目8.《回答》和《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答案】龙须沟题目9.《传家宝》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赵树理题目10.《棋王》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回答”,一件是“_________”。

【答案】吃下棋题目11.《岁寒三友》的作者是回答。

【答案】汪曾祺题目12.赵树理写《李有才板话》是要谈谈中国农村的新变化,“给大家看看解个闷”。

由此决定了阅读本篇的两个重点。

一是作者对回答的关怀,二是作者自觉地用农闲时农民最爱听的“___________”的方式来写他的小说。

【答案】中国农民评书题目13.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回答”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的“_____________”。

【答案】名著经典题目14.《商州又录》是一篇带有回答韵味的写景散文。

【答案】传统文化题目15.《许三观买血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回答和_________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

【答案】对话语言题目16.《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回答》或《__________》。

【答案】废话代后记题目17.《午门忆旧》名为“回答”,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的介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写论文时,选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可参考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1】1、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3、《故乡》中的风俗画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59、苏青散文研究60、林徽因小说研究61、林徽因诗歌研究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69、论寻根文学之根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2】1、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3、《故乡》中的风俗画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59、苏青散文研究60、林徽因小说研究61、林徽因诗歌研究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69、论寻根文学之根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3】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3、《风萧萧》中的意象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12、茅盾的另类小说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21、论老舍创作中的人文情怀22、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探究23、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24、赵树理笔下的女性形象25、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26、曹禺话剧中象征手法的运用27、《雷雨》与《俄狄浦斯》的比较28、在启蒙思想关照下的中国现代话剧创作29、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30、三一律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31、论述“地下诗人”食指诗歌的主题及艺术表现32、论述“白洋淀诗人群”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33、论述赵树理或样板戏的“民间隐型结构”34、结合巴金的散文创作分析其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35、试论杨朔散文的美学理想极其局限36、论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37、论马原小说的叙述风格38、论莫言“红高梁家族”39、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故土情结40、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41、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42、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作家的审美追求43、论舒婷诗中人文主义的理想追求27.44、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45、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4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47、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4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49、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50、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需要王小波
摘要:
王小波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因其特有的黑色幽默式的笔调和对自由的追逐被称为是“体制外”的作家。

本文主要谈论王小波的杂文,通过王小波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来看,描述了他文章中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永恒不变的主题——自由。

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王小波的思想同样能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激荡,时代需要王小波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王小波这样的作家。

关键词:王小波;杂文;黑色幽默;自由主义;
正文:
一直在考虑《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写些什么,没有丝毫头绪,直到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被转载出来的王小波的杂文《从Internet 说起》。

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丧钟为谁而鸣”敲响了我,也敲响了许多一直闭着眼跟随他人向前走的人们。

自1997年王小波的突然去世,以及电影《东宫·西宫》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中国挂起了一股“王小波热”。

这位“体制外”的作家在当时的作家群显得特立独行,因而颇受争议。

王小波的生命之路只有短短的45年,但他却走出了闪亮的征程。

他一直在摸索、探寻,寻找着更适合审视这个社会的文体和思想,虽从未成为主流,而且还被主流所压制、批评,但他一直特立独行的走下去。

王小波最被人熟知的是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三部曲,但他对社会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杂文。

杂文作为最具有战斗力的散文,短小而锋利,直指社会百态,针砭时弊,是战斗的利器。

现代散文可以说就是从鲁迅开始的,王小波在其杂文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鲁迅的血脉,对文体有着自觉的追求。

一、创作背景
读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所处的社会背景。

王小波的杂文多是出产于20世纪90年代,这时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出于一个空前迅速的阶段,同时,全社会的开放,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社会政治和时代文化气氛,在文学上也呈现出多元的形式。

但这时也滋生出了一些拜金主义,投机倒把的行为屡禁不止,并且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被禁锢的状态中走出来,思想还停留在70年代。

王小波的杂文就是在这个时期突然出现,像一颗炮弹,在社会中炸响。

王小波经历过中国建国后最混乱的时代,下过乡,插过队,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从北京到山东,再到云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前期的杂文是对2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时的解构,后期的杂文多写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新时代的担忧。

二、文笔风格
提起王小波的文章,不可不说他独特的“黑色幽默”。

经常会有人拿王小波的杂文和鲁迅的杂文做比较,除去两位作家的时代、思想之外,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文章风格。

读起鲁迅的文章,可以很清楚
的想象到鲁迅执笔时充满愤恨的表情和深深皱着的眉头。

而王小波的文章文字表达从容不迫,自然流畅,爱用风趣幽默、反讽调侃的笔调去叙事,以风趣的叙事笔调描写社会种种不良现象。

王小波在他的绝大多数杂文中都运用了“黑色幽默”技法。

他能够把悲剧说得跟喜剧似的,并且充满自嘲。

他一本正经地叙述文革时期种种不堪回首的过往,却总是让阅读者捧腹。

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描写了他在插队的地方注意到的一只猪,农场中其他猪是要被阉掉的,每天吃吃食物长大,等待着被宰割的那天;但这只猪确实特立独行,逃避被阉割,像只猫跑、跳,学习汽笛的叫声,防止自己被击杀。

通篇文章运用了很风趣的叙事笔调,幽默有趣味性。

但这幽默的背后隐藏着的时那个时代的悲痛。

文中,王小波把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视为和猪牛的生活一样悲惨,嘲讽之意不言而喻。

在那个人性被压制、自由遭受束缚的年代里,特立独行的猪成了作者欣赏和羡慕的对象。

作者钦佩和赞赏猪的勇敢行为,赞扬它反抗命运、挣脱虚伪的规则安排和充满生命的激情。

这些表达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极好的“反讽”效果。

王小波在文章中幽默地揭露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带给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植入给读者,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带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创作思想
王小波注定是与自由、自由主义紧密相连的,他用短暂的一生给
世间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阐述了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

王小波杂文话语里永恒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自由”这一主题还要从王小波的生活年代说起。

王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们的精神出于被极度压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思想被禁锢,人们教条古板,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时代,造就了王小波对自由的追逐,对环境的反抗。

再加上王小波后来在美国继续进修学习的经历,接触了西方的自由和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拥有思想上的真正自由,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不是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第一人,他却是自觉争夺话语主动权第一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小波给刘晓阳发过人生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

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这封电子邮件就是王小波关于自由的宣言。

人们总是说王小波是体制外的作家,这种评论就是在指王小波思想上的过度自由与当时社会的格格不入,他的颠覆性和超前性,很难被当时的人所接受,因此王小波的作品迟迟不能得到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会受到很大的批评。

但王小波却依然在坚持着,就像李银河评价王小波那样,他就是一个天真的人,“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唯一说真话的孩子”。

王小波用他的天真固守着自由的领地。

总结:
读过王小波的杂文,我深深的崇敬他对自由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批判。

他始终以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精神,鞭挞着我们的内心思想。

王小波写过在2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2015》,比起20年前王想象的未来世界,我们的向前发展的步子更迅速,但文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确实在面临,丝毫没有解决的办法,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并没有因为科技而变得更美好,我们也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达而变得更幸福。

20年过去了,世界上依然有战争,依然有疾病,依然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

变化了什么?变化的人们的内心,人们更加追逐自己的利益,变得更加浮躁。

在《2015》的结尾写到,“今年是2015年,我是一个作家。

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

它到底是什么呢。

”,可是如今的艺术因人们内心的改变而蒙上了厚厚的功利色彩,所谓的艺术家更加不清楚艺术的真谛了。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依然需要一位“王小波”,需要有人指点我们去寻找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