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课设报告定稿版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温度上下限报警电路设计专业:通信班级:0921 0922姓名:李南王金菊贺伟杰吴杰学号:0931106128指导教师:王俭2011年7月8日一.课程设计目的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电路,要求当被测温度达到或高于上限设定值时,一支红色发光二极管亮;当被测温度达到或低于下限设定值时,另一支绿色发光二极管亮。
这次实验要求使学生能独立设计出比较复杂的实用电子线路,并通过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初步掌握电子线路单元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巩固所学理论,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内容设计并制作完成一个温度上下限报警电路,分设计/仿真和实验/制作两部分完成。
三、技术指标与要求当被测温度达到或高于上限设定值时,一支红色发光二极管亮;当被测温度达到或低于下限设定值时,另一支绿色发光二极管亮。
四、可供主要元件每台实验箱里内有功能电路和元器件,如差动放大电路,振荡电路,反馈放大电路等可供使用。
运放器:LM358 1个;三极管:2n6497、2n6491 各1个电阻;220KΩ、4.7KΩ、2KΩ、100Ω各1个,22KΩ、2.2K、470Ω各2个;可变电阻:10KΩ、1KΩ各1个;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小罗丝刀(调节可变电阻用)各1个;五.实验六.各功能模块电路图1.上下限控制电路:此部分电路用设置温度的上下限,通过调节R12来控制温度。
2.放大电路/报警输出电路:其放大电路主要控制三极管的,当输出为高时此时电压升高,说明电阻减小,即温度升高(到门限值时),红灯亮。
当输出为低电压时,说明电阻增大,即温度降低(到门限时)绿灯亮。
七.仿真电路总图原理:如下面仿真图所示,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所以随着温度的改变负载电阻R3两端电压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进入运放的温度比较电压也发生变化。
该设计中我们通过电位器来改变设定电阻R2的阻值从而改变运放一端输入电压的门限值,来设定我们所需要的温度检测范围。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报告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份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案。
这十年来,我已经写过无数个方案,但每一次都仿佛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挑战和激情。
一、项目背景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我第一次接触模拟电子技术,就被它深深吸引。
如今,时代在变迁,模拟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我们决定设计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方案。
二、设计目标这个方案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模拟电路。
这个目标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三、课程内容1.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原理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
这部分内容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至关重要。
我们会从最基本的电子元件讲起,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模拟电路设计我们将教授学生如何设计模拟电路。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黑夜里寻找光明,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
我们会让学生从简单的电路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电路设计。
3.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毕竟只是理论,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模拟电子技术。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大海里航行,需要勇敢地面对风浪。
我们会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让他们亲自动手,完成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模拟电子技术的大门。
我们会采用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最好方式。
我们会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就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我们会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五、课程评价1.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基础,对于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方法1.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以及模拟电路设计与实验实践。
2.设计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独立学习,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和设计技巧等知识。
(2)实验实践:通过完成一系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课程设计: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步骤和结果1.设计步骤(1)理论学习: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基本定律、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内容。
(2)实验实践:根据教学要求,完成一系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包括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验、滤波电路的设计与实验等。
(3)课程设计:选择一个相关领域的实际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实施。
2.设计结果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模拟电路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并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该设计,学生在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总结本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实验实践和课程设计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该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模拟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模拟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报告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电力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方案。
咱们这个方案可是结合了十年经验的心血结晶,废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主题!一、课程设计背景电力电子技术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我们这个课程设计应运而生。
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力电子设备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1.电力电子器件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特性、工作原理和应用。
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电力电子电路设计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AC/DC变换、DC/DC变换、DC/AC变换等。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电路的原理和设计要3.电力电子系统仿真这部分内容主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力电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4.电力电子设备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电子设备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应用场景下的电力电子设备设计要点和实际应用案例。
四、课程设计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电力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实践操作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电力电子电路,进行仿真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团队协作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评价体系课程设计结束后,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原理的正确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五、课程设计成果1.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电力电子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模电数电电子课设报告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模电数电电子课设报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电子课程设计第7题FET场效应管输出特性图示仪姓名:董文亮学号:3160503013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6011.设计要求1.1基本要求1.1.1设计一可控恒压源电路,可输出0~5V电压。
1.1.2设计一手动控制电路,每按一次键恒压源逐个循环输出不同等级的电压:0V - 0.5V – 1V – 1.5V – 2V –2.5V – 3V –3.5V – 4V -4.5V - 5V – 0V1.1.3设计一自动控制电路,使电路自动循环输出上述电压等级,每10ms 改变一次电压输出;1.1.4设计一三角波振荡电路,频率100Hz;1.2提高要求1.2.1增加电压输出的等级;1.2.2利用阶梯电压作为Ugs,三角波为Uds,保证两信号同步,利用运放构成流压变换电路,为FET的源极提供虚地,并将Is变为输出电压,用软件提供的示波器为显示,构成FET输出特性图示仪。
1.3限制1.3.1不得使用理想运放、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1.3.2不得使用继电器;1.3.3负载电阻一端接地;2.总体方案设计2.1方案选择方案一:矩形波发生电路,它由反相输入的滞回比较器和RC电路组成。
因为方波电压只有两种状态,不是高电平,就是低电平,所以电压比较器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产生振荡,就是要求输出的两种状态自动地相互转换,所以电路中必须引入反馈。
RC回路既作为延迟环节,又作为反馈网络,通过RC充放电实现输出状态的自动转换。
对方波进行积分即可得到三角波,因为不需要负的三角波所以用一个加法电路,将三角波上移至约等于0V方案二:第一级采用的RC自激谐振回路生成一个正弦波,第二级采用稳压管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1.对学生设计的放大电路进行测试与性能评估,确保电路满足预定的技术指标;
2.分析测试数据,识别电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3.介绍放大电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
4.强调电路设计中遵循的工程规范和标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8.结合实验,对放大电路进行调试与优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续
继前两章节内容,本节教学重点继续深化如下:
1.研究反馈电路的稳定性分析,包括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概念;
2.探讨不同类型的滤波器设计,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3.学习模拟信号运算电路的设计,如模拟乘法器、除法器和模拟开关;
4.分析电压控制振荡器(VCO)的原理,了解其频率稳定性和调谐方法;
5.研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结构,理解其重要参数,如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压等;
6.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放大电路在信号处理、通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7.强调电路设计中电源去耦、地线处理、信号完整性等工程实践问题;
8.实施课程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模拟放大电路系统,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应用。
2.介绍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符号表示及理想运算放大器特性;
3.分析反相、同相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输入输出电阻的计算;
4.学习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包括比例、求和、积分和微分电路;
5.探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应用,如比较器、方波发生器等;
6.研究放大电路中的噪声来源、噪声特性和噪声系数的计算;
7.通过实例分析,学习放大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方法与注意事项;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目录一、信号发生器的总方案及原理框图1、电路设计原理框图2、电路设计方案设计二、设计的目的及任务1、课程设计的目的2、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三、各部分电路设计1、总电路图2、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参数选择及计算3、正弦波-方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参数选择及计算4、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参数选择及计算四、电路仿真1、正弦波发生电路的仿真2、正弦波-方波发生电路的仿真3、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的仿真五、电路的测试结果1、正弦波发生电路的波形、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法2、正弦波-方波转换电路的波形、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法3、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的波形、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法4、电路安装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解决方法六、实验总结七、仪器元件明细清单八、参考文献一、信号发生器的总方案及原理框图1、电路设计原理框图2、电路设计与方案设计↓↓↓↓↓二、设计的目的及任务1、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小系统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性能测试,练习设计报告的书写。
`2、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能够输出三种周期性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信号频率调节范围:1K H Z-180K H Z方波信号占空比可调三、各部分电路的设计1、总电路图2、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参数的选择、计算此电路利用R C桥式振荡电路。
由C1、R1、C2、R P1组成正反馈选频网络F=1/(2兀R C);由R3、R4、R f、V1、V2构成负反馈支路,它与集成运入形成了同相输入比例运算放大器A u=1+R f/R3.只要适当R f与R3,就能实现A u﹥3的要求。
其中,V1、V2、R4是实现自动稳幅的电路。
3、正弦波-方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参数的选择、计算集成运放A2构成滞回电压比较器。
由R P2、C3组成充、放电负反馈电路,其中R P2可调节方波的占空比。
Z1、Z2起到稳压的作用,使输出电压为±5V。
武汉理工大学模电课设报告范文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haohao 专业班级:电信1005班指导教师:王绪国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题目: 多路输出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仿真与实现初始条件:可选元件:变压器/15W/±12V;整流二极管或整流桥若干,电容、电阻、电位器若干;根据需要选择若干三端集成稳压器;交流电源220V,或自选元器件。
可用仪器:示波器,万用表,毫伏表等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设计任务根据技术要求和已知条件,完成对多路输出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装配与调试。
(2)设计要求①要求设计制作一个多路输出直流稳压电源,可将220V/50Hz交流电转换为多路直流稳压电源输出:±12V/1A,±5V/1A,一组可调正电压+3~+18V/1A。
②选择电路方案,完成对确定方案电路的设计。
③利用Proteus或Multisim仿真设计电路原理图,确定电路元件参数、掌握电路工作原理并仿真实现系统功能。
④安装调试并按规范要求格式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书。
⑤选做:利用仿真软件的PCB设计功能进行PCB设计。
时间安排:1、第18周前半周,完成仿真设计调试;并制作实物。
2、第18周后半周,硬件调试,撰写、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进行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1 绪言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稳压电路也制成了集成器件。
由于集成稳压器具有体积小,外接线路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和通用性等优点,因此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应用十分普遍,基本上取代了由分立元件构成的稳压电路。
集成稳压器的种类很多,应根据设备对直流电源的要求来进行选择。
对于大多数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电路来说,通常是选用串联线性集成稳压器。
而在这种类型的器件中,又以三端式稳压器应用最为广泛。
2 设计要求1.初始条件:可选元件:变压器/15W/±12V;整流二极管或整流桥若干,电容、电阻、电位器若干;根据需要选择若干三端集成稳压器;交流电源220V,或自选元器件。
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目录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课程设计的作用 (1)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1)2.1设计任务: (1)2.2软件介绍: (2)3 差分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 (2)3.1差分放大电路模型的建立 (2)3.2差分放大电路理论分析及计算 (3)3.3差分放大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5)4 硅管稳压电路Multisim仿真 (6)4.1硅管稳压电路模型的建立 (6)4.2硅管稳压电路理论分析及计算 (6)4.3硅管稳压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7)5 矩形波发生电路Multisim仿真 (8)5.1矩形波发生电路模型的建立 (8)5.2矩形波发生电路理论分析及计算 (9)5.3矩形波发生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10)6 求和电路Multisim仿真 (11)6.1求和电路模型的建立 (11)6.2求和电路理论分析及计算 (11)6.3求和电路仿真结果分析 (12)7 设计总结和体会 (12)8 参考文献 (12)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1.1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课题或项目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即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在实践中认识不足。
了解并掌握Multisim软件,并能熟练的使用其进行仿真。
1.2课程设计的作用1、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2、有利于逻辑思维的锻炼3、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有利于治学态度的培养。
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2.1设计任务:1、差分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2、直流电源Multisim仿真3、振荡电路Multisim仿真4、运算电路Multisim仿真2.2软件介绍:Multisim是加拿大图像交互技术公司(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igics简称IIT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学院: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成绩:目录课程设计概述----------------------------------------- 3 课程设计任务----------------------------------------- 4 设计的具体实现--------------------------------------- 5 心得体会---------------------------------------------- 12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概述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理论设计和实物制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常用模拟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发电子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掌握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包括: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初选电路;调查研究和设计计算确定电路方案;选择元件、安装电路、调试改进;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2、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询工具书和参考文献来寻找解决方案,掌握电路测试的一般规律;能通过观察、判断、实验、再判断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能对实验结果独立地进行分析,进而做出恰当的评价。
3、掌握普通电子电路的生产流程及安装、布线、焊接等基本技能。
4、巩固常用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技能。
5、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设计实践,逐步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并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经济观和全局观。
6,要求完成实物制作和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格式符合要求。
二、课程设计任务一.课题概述课题一:窗口电压检测电路设计一个窗口电压检测电路,电压检测范围为4-8V(可根据需要调整电压检测范围),当输入电压在检测范围内用示波器检测输入端的波形,与检测范围外的波形进行比较。
模电课设报告【范本模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频率—电压变换器)学生姓名:田恬学号: 031520302班级: 0315203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017年6月目录第一章:设计指标第二章:系统概述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第四章:电路调试过程第五章:结束语附件1:器件表附件2:参考文献附件3:总图第一章设计指标试设计一个频率—电压变换器,要求:在200Hz-2kHz范围内变化时,对应输出的直流电(1)当正弦波信号的频率fi压Vo在2—10V范围内线性变化,误差在5%左右。
(2)正弦波信号源采用函数波形发生器.(3)采用±12V电源供电。
第二章系统概述一、设计思想函数波形发生器输出的正弦波经比较器变换成方波。
方波经频率变换成直流电压。
直流正电压经反相器变成负电压,再与参考电压V R通过反相加法器得到符合技术要求的Vo.二、各功能的组成(1)本次使用741运放设计三角波发生器作为设计函数波形发生器。
调节范围为200Hz-2000Hz,在调试过程中,挑选中间的几个值进行测试。
(2)电压比较器采用LM311.(3)F/V变换采用集成块LM331构成的典型电路。
通过参考书和报告上的指导书确定相关参数,测定输出的电压范围在0.2—2V。
(4)反相器采用比例为—1,通过集成芯片OP07实现.(5)反相加法器同样用芯片OP07实现,通过调节V R的大小.使输出的电压在2—10V。
三、总体工作过程第三章 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一、三角波发生器电路如图所示,它由运放A1、A2,电阻R1、R2组成的同相迟滞比较器,运放A2以及R 、C 构成的反相有源积分电路组成。
其输出信号周期为124R R RCT Vo=2-5V参考电压V R-0.2- -2V Vo3直流 Vo2方波 Vo1f i =200-2oooHz正弦波 函数波形发生器比较器F/V/变换反相器反相加法器0.1μF二、电压比较器LM311是一种电压比较器,它能将一个模拟电压信号和一个参考固定电压相比较,在二者幅度相等的附近,输出电压将产生跃变,相应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大学课程设计-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大学课程设计-模电课程设计报告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三端稳压集成器的制作班级: 08电子信息工程(1)班学生姓名:吴兴全学号: 200840703101指导老师:龙允聪日期: 2010/06/28~2010/07/02目录一、设计的目的 (2)二、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2)三、方案的选择 (3)四、系统工作原理 (4)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6)六、实验数据及处理 (9)七、收获体会 (10)八、参考文献 (12)一、设计目的: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简易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调试的过程;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实际技术工作的训练。
二、设计的任务与要求1)课程设计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个电子电路的设计、调试的过程。
✓能进一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了解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工作原理。
✓熟悉常用三端集成稳压器件,掌握其典型的应用方法。
✓了解并掌握三端集成稳压电源特性的测试方法。
2)课程设计要求;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掌握一个较为复杂的模拟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制作的方法;理解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1.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基本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的原理、分析、设计。
3.掌握稳压电源的原理和设计。
4.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以及振荡电路的分析和应用。
要求学生认真查阅资料、遵守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按时到实验室完成作品制作、并认真书写报告。
报告中要求有完整的电路图,详细的电路元件列表,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元器件说明,最后进行设计总结。
报告格式要求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通过课程设计题目进行设计、制作、调试,最后写出设计报告。
3) 课程设计题目;集成稳压电源的制作要求:用三端稳压器、二极管、电阻、电容制作一套稳压电源。
✧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在5~10V 范围内可调节。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范本模板】
目录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0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02。
1设计任务 02。
2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1)2。
2.1 Multistim 10简介 (1)2.2.2 Multistim 10主页面 (2)2。
2。
3 Multistim 10元器件库 (2)2。
2。
4 Multistim 10虚拟仪器 (3)2。
2。
5 Multistim 10分析工具 (3)3 电路模型的建立 (3)3.1原理分析 (3)3。
2函数信号发生器各单元电路的设计 (5)3.2。
1方波产生电路图 (5)3.2。
2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图 (5)3.2。
3正弦波电路图 (6)3。
2。
4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整体电路图 (6)4 理论分析及计算 (7)4。
1方波发生电路 (7)4。
2方波—三角波 (7)4。
3正弦波 (7)5 仿真结果分析 (8)5.1仿真结果 (8)5.1.1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的仿真波形如图所示 (8)5。
1。
2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的仿真 (10)5。
1.3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仿真 (11)5.1。
4方波—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仿真 (12)5.2结果分析 (13)6 设计总结和体会 (123)7 参考文献 (134)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1.巩固和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2.培养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电路方案的分析、论证和比较,设计计算和选取元器件;初步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4.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电子电路以及元器件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地反映设计与实验的成果,正确地绘制电路图等。
5.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2 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2。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串联直流稳压电源】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题:串联直流稳压电源指导老师:设计学生:学号:2012.07.03一、课题: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二、课题技术指标1、输出电压:8~15V可调2、输出电流:I O=1A3、输入电压:交流220V +/- 10%4、保护电流:I Om =1.2A5、稳压系数:S r = 0.05%/V6、输出电阻:R O < 0.5 Ω7、交流分量(波纹电压):<10mV三、设计要求1、分析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2、单元电路设计计算;3、采用分立元件电路;4、画出完整电路图;5、调试方法;6、小结与讨论。
四、元件器件清单五、设计方案先对输入电压进行降压,然后用单相桥式二极管对其进行整流,整流后利用电容的充放电效应,用电解电容对其进行滤波,将脉动的直流电压变为更加平滑的直流电压,稳压部分的单元电路由稳压管和三极管组成(如图1),以稳压管D1电压作为三极管Q1的基准电压,电路引入电压负反馈,当电网电压波动引起R2两端电压的变化增大(减小)时,晶体管发射极电位将随着升高(降低),而稳压管端的电压基本不变,故基极电位不变,所以由可知将减小(升高)导致基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的减小(增大),使得R两端的电压降低(升高),从而达到稳压的效果。
负电源部分与正电源相对称,原理一样。
直流稳压电源一般由电源变压器,整流滤波电路及稳压电路组成。
变压器吧市电交流电压变所需要的低压交流电。
整流器把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经滤波后,稳压器再把不稳定的直流电压变为稳定的直流电压输出。
本次设计主要采用串联型直流稳压电路,通过220V 、50HZ 交流电压经电源变压器降压后,通过桥式整流VD1—VD4整流成直流电再经过滤波电容平滑直流电,减少直流电纹波系数。
最后,通过稳压器稳压,将输出电压稳定在10V ~40V 可调电压。
整体电路图如下:六、 设计计算一、确定变压器次级电压VU U U U v U V U U U U VU i i i C E S C E S O i O 152.1182.12.118315'min ======+==次次得:由有取由考虑到最低电压为~220- 10% =198V ,此时次级应有 15V ,所以正常(~220V )时有: V U V U 176.1615*198220===次次取二、选择线路1、调整管选择最高输入电压发生在 ~220+10% =242V 此时变压器次级电压U 次 =18.7V V U U i 44.227.18*2.12.1'===’‘次极端情况,负载短路,且考虑峰值:V U CEO 7.3144.22*2== 取BV CEO =100V最大电流:I OM >=1.2A最大管压降:V U U U O i CE 44.71544.22'=-=-=最大集电极功耗:W P W I U P CM OM CE CM 159.82.1*44.7*====取2、选基准电压、稳压管选D Z1=6V ,可选稳压管2CW I DZ =10mA Ω=-=-=110010617211DZ DZ i I U U RmA R UU I DZ i DZM 11.149.067.1821'=-=-=3、取样电路4.01567.67.067.065613==++=+=+=R R R R V U UW DZ B75.086566==+++R R R R R W W一般取样电流为30~50mA ,取mA I 40=取样Ω=Ω=-=Ω=Ω==+Ω==Ω===++686521027510025.206275*75.0110275*4.02754011556665R R R R R R I U R R R W W O W 取取:取样4、调整电路I OM =1.5mA 取β1=β2=50有:Ω=-=-≤===K I U U R mAI I B Oi OMB 25.648.0151848.050*502.122212ββ取 R 2=2k Ω5、保护电路当I OM =1.2A 时保护, 取R O =0.6Ω , U RO =1.2*0.6=0.72V七、 焊接实图八、 工作原理电源变压器:直流电的输入为 220V 的电网电压, 一般情况下, 所需直流电压的数值和电网电压 的有效值相差较大,因而需要通过电源变压器降压后,再对电流电压处理。
华南理工大学模电课设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三极管β值范围分选电路的设计学院电子及信息学院专业信息工程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课程编号课程学分1起始日期 2015年3月16日目录一、选题背景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方案论证(设计理念)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设计任务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2.11 基本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2.12 拓展要求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总体方案的设计错误!未指定书签。
2.21 课题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2.22 提出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
2.23 方案比较: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过程论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基极电流电流源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11 电路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12 参数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晶体管判断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21 电路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22 参数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3.3 β值分选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31 电路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32 参数的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3.4 555振荡波形发生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41 电路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42 参数的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3.5 组合逻辑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51 电路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3.52 参数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3.6 功能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61 灯闪烁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3.62 蜂鸣器发声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整机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4.1 总电路图电路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 仿真电路图错误!未指定书签。
4.12 面包板图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元件清单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性能指标的测量及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5.1 测试所用仪器错误!未指定书签。
5.2 测试步骤错误!未指定书签。
5.3 测量数据及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5.31 测量数据:错误!未指定书签。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课题: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专业班级: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 X X X学号: ********指导老师: X X设计时间: 2013年6月20日模拟电路课程设计一. 设计题目: 集成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所设计的直流稳压电源应包括交流降压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
(1): 产生对称输出正负12V电源输出。
(2): 输出电压可以在3~9V连续调节。
二. 设计要求:①使用集成稳压器LM78××, LM79××, LM317,其性能参数查阅集成稳压器手册。
②对称输出电压正负12V时, 最大输出电流IOmax=800mA,输出电压UO=(+3~+9) V连续可调, IOmax=200mA。
③纹波电压V op-p≤5M v,稳压系数S V≤5×10-3④要求同学们适当考虑如何采取短路保护措施。
并在实验过程中切忌由于操作不慎, 发生输出短路, 烧毁变压器。
⑤详细说明电路各个部分设计过程, 元件参数如何选择(如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稳压器及其他器件)三. 题目分析:(1)电源变压器电源变压器T的作用是将电网220V的交流电压变换成整流滤波电路所需要的交流电压U i变压器副边与原边的功率比为P2/P1=η式中η为变压器的效率一般小型变压器功率见下表(2)整流滤波电路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压Ui 变换成脉动的直流电压, 再经过滤波电路滤除波纹, 输出直流电压U1常用的整流滤波电路有全波整流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倍压整流滤波电路。
本次实验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
各滤波电容满足R L1C=(3~5)T/2 T 为50Hz 输入交流信号周期, 即20msRL1为电容C 提供放电回路, RL1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等效负载电阻 (3)三端集成电路稳压器常用的集成稳压器有固定式三端稳压器与可调式三端稳压器(均属电压串联型) ① 固定式三端稳压器正压系列: 78××系列, 该系列稳压块有过流, 过热和调整管安U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电课设报告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频率-电压变换器)学生姓名:田恬学号:班级: 0315203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017年6月目录第一章:设计指标第二章:系统概述第三章: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第四章:电路调试过程第五章:结束语附件1:器件表附件2:参考文献附件3:总图第一章设计指标试设计一个频率-电压变换器,要求:在200Hz-2kHz范围内变化时,对应输出的直流电(1)当正弦波信号的频率fi压Vo在2-10V范围内线性变化,误差在5%左右。
(2)正弦波信号源采用函数波形发生器。
(3)采用±12V电源供电。
第二章系统概述一、设计思想函数波形发生器输出的正弦波经比较器变换成方波。
方波经频率变换成直流电压。
直流正电压经反相器变成负电压,再与参考电压V通过反相加法器得R到符合技术要求的Vo。
二、各功能的组成(1)本次使用741运放设计三角波发生器作为设计函数波形发生器。
调节范围为200Hz-2000Hz,在调试过程中,挑选中间的几个值进行测试。
(2)电压比较器采用LM311。
(3)F/V变换采用集成块LM331构成的典型电路。
通过参考书和报告上的指导书确定相关参数,测定输出的电压范围在0.2-2V。
(4)反相器采用比例为-1,通过集成芯片OP07实现。
(5)反相加法器同样用芯片OP07实现,通过调节V R 的大小。
使输出的电压在2-10V 。
三、总体工作过程第三章 单元电路设计与分析 一、三角波发生器电路如图所示,它由运放A1、A2,电阻R1、R2组成的同相迟滞比较器,运放A2以及R 、C 构成的反相有源积分电路组成。
其输出信号周期为二、电压比较器LM311是一种电压比较器,它能将一个模拟电压信号和一个参考固定电压相比较,在二者幅度相等的附近,输出电压将产生跃变,相应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三、频率电压变换器直接应用F/V 变换器LM331,其输出与输入的脉冲信号重复频率成正比.(1)LM331内部原理图此时,○1脚是输出端(恒流源输出),○6脚为输入端(输入脉冲链),○7脚接比较Vo=2-5V参考电压-0.2- -2V 直流方f i =200-正弦函数波比较器F/V/变反相反相0.1电平.(2)工作波形图及工作过程当输入负脉冲到达时,由于○6脚电平低于○7脚电平,所以S=1(高电平),Q=0(低电平)。
此时放电管T截止,于是Ct由Vcc经Rt充电,其上电压Vct按指数规律增大。
与此同时,电流开关S使恒流源I与○1脚接通,使CL充电,VCL按线性增大(因为是恒流源对CL充电)。
经过1.1RtCt的时间,Vct增大到2/3Vcc时,则R有效(R=1,S=0),Q =1,此时,Ct、CL放电。
以后就重复上面的过程,于是在RL上就得到一个直流电压Vo(这与电源的整流滤波原理类似),并且Vo与输入脉冲的重复频率fi成正比。
CL的平均充电电流为i×(1.1RtCt)fiCL的平均放电电流为Vo/RL当CL充放电平均电流平衡时,得Vo=I×(1.1RtCt)×fi×RL式中I是恒流电流,I=1.90V/Rs式中1.90V是LM331内部的基准电压(即2脚上的电压)。
于是得ittSLofCRRRV09.2可见,当Rs 、Rt 、Ct 、RL 一定时,Vo 正比于f i ,显然,要使Vo 与f i 之间的关系保持精确、稳定,则上述元件应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
对于一定的f i ,要使Vo 为一定植,可调节Rs 的大小。
恒流源电流I 允许在10~500μA 范围内调节,故Rs 可在190k Ω~3.8 k Ω范围内调节。
一般Rs 在10k Ω左右取用。
(3)LM331用作FVC 的电路如图在此,Vcc=12V所以Rx=50k Ω,取Rx=51 k Ω取Rs=14.2 k Ω 则 Vo=f i ×10–3V表1 Vo 和f i 的关系四、反相器与反相加法器(1)反相器反相器的电路如图所示。
因为都是直接耦合,为减+V CCV o1V i1小失调电压对输出电压的影响,所以运算放大器采用低失调运放OP07。
由于LM331的负载电阻RL=100k Ω,所以反相器的输入电阻应为100 k Ω,因而取RL=100。
反相器的Au=-1,所以R4=RL=100 k Ω,平衡电阻R5=RL//R4=50 k Ω 取R5=51 k Ω。
(2)反相加法器反相加法器电路如图所示。
已知Vo3= -Vo2= -f i ×10-3V技术要求f i =200Hz 时,Vo=2Vf i =2000Hz 时,Vo=10V即 Vf V i o )225910(+=(2)对照⑴式和⑵式,可见应有 V V R R R 910910=-若取R10=40k Ω,R9=20 k Ω,则VR= -95V∴R6=9k Ω,用两个18 k Ω电阻并联获得。
平衡电阻R11≈R11//R6//R9=5.4k Ω。
参考电压VR 可用电阻网络从-12V 电源电压分压获取,如图所示。
若取 R8=1kΩ,则R8//R9=0.952 kΩRw2+R7=19.6 kΩ取 R7= 18 kΩRw2用10 kΩ电位器。
第四章电路调试过程一、测量与调整(1)观察电路图中Vil 、Vo1、Vi2以及LM331第五脚的波形。
可在200Hz~2kHz内的任一频率上观察。
(2)Vi1应为直流电平≈0,幅度≈0.22VCC的正弦波。
Vo1应为单极性的正方波,幅度≈VCC。
Vi2应为直流电平≈VCC的正负脉冲。
Vo2应为正直流电压,Vo3应为负直流电压,Vo应为正直流电压。
将函数波形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fi调到200Hz。
此时Vo2=0.2V。
否则调整Rw1。
Vo3= -0.2V。
否则调整R4。
VR应= -5/9V。
否则调整Rw2。
Vo应=1V。
否则分别检查VR、Vo3产生的输入。
VR产生的输出应为-VR。
否则调整R9。
Vo3产生的输出应为-4/9V,否则调整R6。
固定电阻的调整可用一个接近要求值的电阻和一个小阻值的电阻串联来实现。
根据表1中的频率点,测出对应的Vo,应基本符合表中的值。
表 Vo和f的关系i二、问题及解决措施(1)电压比较器输出的方波波形走形。
原因:可能存在元件接触不良,部分电容短路的情况。
解决:替换了三角波发生器中的部分电容及老化导线,重新接入元件。
结果:波形输出正常,没有再出现边缘曲化情况。
(2)Vo2的测量电压始终无法全部达到误差要求,找不出固定的Rs值。
原因:调节输出频率的方法错误。
通过调节滑动电阻器具体阻值进行调节,读阻值的方法错误,实际输出的频率并不是所要求的频率。
解决:将示波器接到比较器的输出端,调节滑动电阻,通过观察示波器上频率变化确定所需频率。
结果:获得了正确的频率,误差成功稳定在要求范围内。
第五章总结语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低频电子线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
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
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
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即是从理论到实践,在实验室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
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器件表1、仪器双踪示波器 1台直流稳压电源 1台万用表 1只2、元器件μA741 3只LM311 1只LM331 1只OP07 2只滑动变阻器 3只电阻、电容、导线若干参考文献电子线路设计与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