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34
浓浓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王湾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
除了明月,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课题)二、解题1、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件:闻笛春夜李白在洛城闻笛三、作者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四川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此诗是他于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所作。
2、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
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
四、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指名读。
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3、师范读。
4、学生自由练读。
5、齐读。
6、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7、是什么曲子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走进诗句,寻找答案。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7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2.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 悟诗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图引出作者李白。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三、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 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四、研读古诗,合作探究
1. 你觉得“谁家玉笛暗飞声中”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2. “散入春风满洛城”和“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分别用了什
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为何作者听到《折
杨柳》这首笛曲就勾起了思乡之情?
4. 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
1. 和李白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闻笛》对比学习,比较 他们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不同。
2. 欣赏歌曲《春夜洛城闻笛》 。
六、作业
1. 背诵两首古诗。
2. 积累以思乡为主题的其他古诗名句。
3. 改写诗句 :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
描写出来。
七、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玉笛
声 故园情
J 《折杨柳》 J
借景 抒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2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范读、研讨,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了解杨柳的意象。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杨柳的意象并通过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教师导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请说说诗句中的李杜是指谁?2.学生说说心中的李白。
3.学生背背李白的诗。
4.教师导入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
唐玄宗开元23年,李白游洛阳时写了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美读入韵(一)解诗题1.生读题目——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听到笛声)3.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读诗韵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去领略诗之韵。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散(sàn)折(zhé)2.指名读,互评。
3.指导朗读。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古诗如果还能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抑扬顿挫,那就能读到诗人的心里。
4.师范读。
5. 师生接读。
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6.深情诵读。
(齐读——男女接读——齐读重复最后两句。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1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情境。
2.通过品词析句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幽怨、哀愁的基调。
3.品味诗人羁旅洛城时对故乡那种思念之情。
二、重难点1.创设诗歌情境,有感地朗读诗歌,认真品读诗中精彩的词句。
2.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李白眼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课题)2.初步感知(1)感知作者学生说出对李白的介绍,教师作总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诗歌朗诵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教师在节奏、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作朗读技巧提示。
①全体学生共同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②个别学生分别指导,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③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上的不同点;④视频跟读,体会诗歌的浓浓的乡愁。
3.走进诗歌(1)赏析“暗”“散”“满”等词的妙处。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个别词语使用的妙处,体会“暗”“散”“满”字的特点。
教师联系字词与语境,并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说出“暗”字有隐约、断续的意思,是在以主观写客观。
“散”是均匀、遍布的意思,而“满”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衬托夜之静谧、笛声悠扬。
(2)描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同桌之间继续探究诗句营造的画面感,教师提示学生应构造情境,将客观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作者浓郁的乡愁巧妙地渗透于画面之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难点或意象。
2.诗词朗读:为了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阐述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地位及其创作特点。)
2.教学难点
(1)诗句的深入理解:对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式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举例:解释“玉笛”、“暗飞声”等词汇的含义,解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2)诗词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诗词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
(举例:从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诗词创作背景的掌握: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介绍唐代洛阳的历史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4)诗词背诵与运用:指导学生有效记忆诗词,并能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举例:教授诗词背诵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分段背诵法等,并鼓励学生在写作、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的?”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解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了解了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古诗词。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24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了解诗歌大意,感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感情,感悟诗歌内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意境;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笛”“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理解“暗”“散”“满”等字的作用,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能理解简单的诗歌。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教程:(一)、导入:1、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湾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渴望北归的大雁送达的家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李白眼里,乡愁还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课题)2、解题: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
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
(二)、吟读诗歌,感知情感基调1.指导读音: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àn)做“分布”讲的时候读四声,做“没有约束,松开”讲的时候读三声。
3、指导学生读好节奏:要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李白创作《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作的时代特点。
2.诗词原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春夜洛城闻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面意义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每一句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学生应学会如何从诗中提取意象,并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如“洛城”代表的文化背景,“春夜”暗示的季节情感,“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春夜洛城中笛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诗。它体现了诗人李白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
-在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上,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如“暗飞声”中的“暗”字,如何通过对比和隐含,增强了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
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习目标】
1.朗诵、背诵两首诗歌。
2.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突破措施: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这首诗,搜集有关的作者、背景资料,搜集有关柳的诗句。
老师:制作课件。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本文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学习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诗歌学习需要在背诵掌握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品味意境,体悟感情,成长人性,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并且深刻的方向,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的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学情分析】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
“语文课标”指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传授古诗词鉴赏知识;设计实有效的教学内容。
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导学设计】
1.填空
李白(701年-762年),字,号,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为“”,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飞花令
李白诗词大比拼:
,低头思故乡。
飞流直下三千尺,。
朝辞白帝彩云间,。
,奔流到海不复回。
,手可摘星辰。
,不及汪伦送我情。
3、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朗读采用指名读、同桌读、齐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王安石的乡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苏轼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乡愁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
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检查导学案。
(二)活动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àn)折(zhé)
明确: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明确: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
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三)活动二: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小组交流读诗心得,完成以下题目。
(1)诗句中写景的句子;写人的句子。
(2)分析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对表达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2.出示译文,指名背,齐背。
3.有感情背诵,尝试默写。
(四)活动三:比较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读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渭城的清晨,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杨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青翠欲滴。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向西离开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2.诗歌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句子是那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心情背景:悲伤、不舍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周围这么多事物作者为什么单单写了雨中的“柳”?
折柳送别.
三、课堂小结
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
用王之涣的话来说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四,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玉笛声---故园情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