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苏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创新是其实现效能与价值、获得活力与魅力、不断开拓与进取的内驱力。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成为智慧能力和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成为时代风貌和社会风尚的鲜明标志。文化要担当起如此重大的使命,关键就在于不断创新,以创新来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一、理论、观念、体制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要素

实现文化创新,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理论创新推动观念和体制创新。

1.文化理论创新是核心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时代提出的重大文化课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特点、新规律,努力作出符合时代和现实要求的理论阐释和说明,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从创建新中国到进入新世纪的50多年中,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创造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实现了几次重大的文化整合,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起点,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和“五四”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邓小平站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走向的高度,整合了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文化资源,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武装、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先进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对建国以来的先进文化进行了新的整合,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我国人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更好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力量进行新的整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注重文化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文化的突出作用论、指导地位论、文化生产力论、文化创新论、文化权益论、文化产业论、文化体制改革论、国家文化安全论、“三贴近”论、提高建

设先进文化能力论等十个方面的新的文化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为先进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文化观念创新是先导

观念的创新、思想的解放是引导整个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也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而且处于先导地位②。面对新形势,要敢于从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全社会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繁荣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确立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确立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没有文化观念的更新,也就没有先进文化的创新。文化观念的更新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观念的更新具有阶段性,我们只有紧随不断前进的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文化观念,才会迎来一个又一个文化创新的繁荣景象。

3.文化体制创新是保障

体制是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只有进行文化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性文化成果生产的体制,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体制虽然不断变化,但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仍深深地渗透在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利于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不利于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从决策、用人、投资、经营等方面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文化体制,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突破口。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观念、领导方式、发展路径、法制基础、体制机制、改革动力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积极进行文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调整变革文化政策和文化生产、管理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服务机制,全面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尤其是要使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路径更加明晰,使中国完成自己的世纪性“角色转变”,实现振兴中华文化的宏愿。

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③。文化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尽快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文化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活动规律的文化创新机制,如决策规划机制、竞争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条件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

二、“继承”、“借鉴”、“吸收”是文化创新的基本方法

文化创新既有与其他创新相同的地方,又有与其他创新的相异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时必须针对各种各类文化的性质与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而在诸多的方法中,“继承”、“借鉴”、“吸收”是三种最基本的文化创新的手段与方法。

1.要科学继承传统文化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更好的继承。我们说创新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固守和全盘地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文化在具有连续性特质的同时,又具有不连续的特质。也就是说,它的一些“基因”必将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合理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也存在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作为历史积淀传承至今,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化创新,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创造出崭新的先进文化。既是创新,就不能是对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简单增删,不能是对传统文化的冷饭重炒,不能是对前人创造履迹的亦步亦趋。我们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与改革实践,充分融汇时代精神与社会蕴涵,大力进行具有本质意义和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再创造,始终把凸显和追求具有原创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作为我们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

2.要大胆借鉴外来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因为异质文化之间通过接触、传播与交融,能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对方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赋予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使自身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对世界上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就,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方式,我们都要大胆借鉴。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任何民族文化的创新和繁荣,都离不开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包括了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中国汉唐文化的繁荣,也由于吸收了印度、西域乃至更加遥远的西方文化。”④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大胆借鉴。我们只有以“有容乃大”的气魄去借鉴世界上一切于我们有益、有用的文化,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

3.要充分吸收各个领域的有益成果

要兼容并蓄,充分吸收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中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观念和手段,吸收相关科学中能为发展文化所用的有益成果。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科学技术不仅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对先进文化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文化就是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特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