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区别
电离辐射的种类及来源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及来源
一、天然辐射源
2. 宇生放射性核素(产生的照射量小于总照射的1%) 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 素,有的是与地表中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对公众有明显剂量贡献的是3H、
7Be、14C和22Na,其中3H、14C和22Na是人体自治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是
15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及来源
二、人工辐射源
4 . 放射源及其应用 由许多放射性核素按照某种方式集成在一起,称为放射源 放射源的管理使用不当、丢失、损坏等,都将可能导致个人辐射剂量或者公 众辐射剂量的增加,因此放射源也属于人工辐射来源之一 5. 射线装置及其应用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一直受到天然存在的辐射源照射,这种辐 射称为天然辐射。包括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 天然辐射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各种辐射来源的比例
天然氡 天然宇宙射线 43% 14%
天然体外来源
天然体内来源 医疗 核工业
18%
11% 14% 0.25%
整个核燃料循环过程包括的主要环节有铀矿开采、水冶、235U的浓缩、燃料
元件制造、核反应堆发电、发燃料贮存或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的贮存和处 置。放射性物质在整个核燃料循环的各环节循环,每一环节都会有少量放 射性物质被释入环境,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使人类和环境受到照射和污染。
14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及来源
二、人工辐射源
7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及来源
电离辐射的种类
重带电粒子辐射(p,d,t,αL) ± 带电粒子辐射 快速电子(e )
电磁辐射 非带电粒子辐射 中子
),,(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 (3)脑型:吸收剂量50Gy以上,有意识障
碍、肌张力增强、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一般几小时至3天内死亡。
•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在较长时间(数周
一数月)内连续或间断累积接受大于全身均 匀剂量1Gy的外照射,全血细胞减少,淋巴 细胞染色体畸变,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 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分三类: 由 α、β、 β+等带电粒子组成的射线; 由电磁波组成的X射线、 γ射线; 由中子组成的射线。
• 非电离辐射:
指波长大于100纳米的电磁波,由于其能量低,不 能引起水和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放射术语
• 1、放射性核素(同位素):某些核素的 •
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加重外,还明显 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
非电离辐射非致热效应临床表现
• 神经衰弱症候群:头昏、头痛、乏力、记
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心悸、消瘦、脱发 等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手足多汗等 • 心血管系统紊乱:血压下降或上升、心动
过缓或过速、心区疼痛和压迫感
非电离辐射致热效应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源分类
• 根据放射源活度,将放射源分成如下5类:
Co-60 ≥3×1013 ≥3×1011 ≥3×1010 ≥3×108 ≥1×105
Cs-137 ≥1×1014 ≥1×1012 ≥1×1011 ≥1×109 ≥1×104
单位: I类
贝可
II类 III类
危险程 危险极度 非常危险 危险 伤害人眼(晶状体或小片状混浊),大功
率(5000mW/cm2),长时间(2月)可引起白内障; 其次是睾丸和皮肤(水泡、皮疹、红斑)。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③吸收剂量D=dE/dm 1Gy=100rad 表示被照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的大小 用于当量H=DQN 1Sv=100rem 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防护专用 经辐射品质和照射条件因数加权修正后的吸收剂量 D:吸收剂量 Q:品质因数
4.复合照射 放射复合烧伤(两种以上放射损伤) 放射复合创伤(放射与非放射创伤)
四.辐射的影响因素 1.辐射有关因素 ①辐射的物理特性 穿透力
X、γ射线、中子、高能β粒子 强大的贯穿辐射作用,穿透至组织深部或整个人体组织 多以外照射形式引起急性效应
电离密度
α、β射线穿透力较小,但电离密度大,一旦进入体内,辐射损伤较严重
非带电粒子 X、γ、n 等虽不能直接使物质发生电离,但在穿透组 织时,可与物质的电子或原子核相碰,一次将能量全部 或部分地传递给被碰撞粒子,生成次级带电粒子。次级 带电粒子再使其周围原子电离与激发 低LET辐射—X、γ与组织作用,主要产生次级电子 高LET辐射—n与组织作用,主要产生反冲质子
2.辐射生物效应的机理 ①直接作用 辐射粒子一部分打到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 等)上,直接使其受到损伤(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
所需照射剂量
脏器
脾脏、淋巴结、甲状腺 骨髓 骨髓 骨髓 睾丸、卵巢 小肠 皮肤、粘膜 皮肤 眼 软骨、骨 血管系统 内、外分泌腺 肝脏、肾脏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网状组织系统、身体各处 骨骼、肺脏 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开始损伤
(个别细胞损伤) 25~50 50~100 50~100 50~100 50 100~200 300 300 300~400 400~600 800~1200
关于辐射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辐射的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辐射是指能量或粒子通过空间或物质传播的过程。
它是一个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的现象。
辐射可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种类型。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从发射源向周围传播时,无法将电子从原子或分子中移除的辐射。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和紫外线等。
电离辐射是指能够从原子或分子中移除电子的辐射。
这种辐射能量较高,具有更大的穿透力。
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阿尔法辐射、贝塔辐射和伽马辐射。
阿尔法辐射由氦离子组成,能量很高,但穿透力较弱,常被一层纸或几厘米的空气阻挡。
贝塔辐射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穿透力较强,可被一层金属或几米的空气阻挡。
伽马辐射是能量最高的一种辐射,穿透力很强,通常需要厚厚的铅板或混凝土来阻挡。
辐射的来源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自然界中的辐射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地球自身辐射和宇宙辐射。
人造环境中的辐射主要来自核能设施、医疗机构、无线通信、电力设施和电子产品等。
辐射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介质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辐射对流和辐射辐射等。
了解辐射的定义和分类对于我们认识辐射的性质和特点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辐射的来源和传播方式,以及它对人体的影响,同时还将介绍防护和应对辐射的措施。
通过加深对辐射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环境中的辐射,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括,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论点和组织架构。
本篇长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内容,下面将对它们进行简要概括。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是文章的开篇,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背景概述辐射的相关问题,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在引言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对辐射的概念进行简要定义和分类,以便读者对辐射问题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概括,为读者提供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论点分布的参考。
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知识点提炼--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2020.1.10
第一章:原子与辐射 第四节 放射性与辐射
知识点1:核素与同位素
Ø同位素实际上就是Z相同而A不同的各核素的总称。同位素是指元素周期
表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例如
1 1
H
(氕)、
2 1
H
(氘)、
3 1H(氚)。来自同位素--相同位置的元素。
位置--元素周期表当中的位置。
同位素的化学,生物性质不变。 Ø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中子和质子以及 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也是所有核技术利用的源泉。我觉得是必考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与辐射
第二节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知识点2:电离辐射,这是本学科领域最最基本,也是所有核 技术利用的源泉。 电离辐射概念:凡是波或者粒子能量大于12.4eV的都是电 离辐射,这个能量阈值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 自由电子,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原子的质量应当等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质量的总和,电子很轻,质量主 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上。 4、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点,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电量相等抵消了。 5、什么是结合能。
原子核质量总是小于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物体质量改变了△m,那 么它的能量也必然产生相应的变化,即:△E=△m c2△E 称作原子核的结合 能。
例如:131I 的半衰期为 8 天,137Cs 为 30 年,14C 为 5720 年,239Pu 为 24000 年,238U则为 44.7 亿年。在接连的几 个半衰期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 1 /2,1/4,1/8 等等,
第一章:原子与辐射
第四节 放射性与辐射 知识点6:辐射的类型和特点 大多数辐射是由放射性物质产生的,某些是通过射线装置产 生的--特别强调我们的CT,DR,安检仪,加速器都是通过 高速电子轰击高原子序数靶头(一般是钨靶),韧致辐射产 生X射线。 X射线还有一个来源是放射性核素特定情况下核外电子跃迁 会发出特征X射线。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区别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区别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辐射,其区别主要在于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效果。
1. 相互作用方式:电离辐射是高能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将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从其轨道中移除,使其电离。
电离辐射主要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和X射线等。
而非电离辐射是低能辐射,其能量不足以将原子或分子电离,而是通过激发分子或原子的内部能级,使其跃迁并释放能量。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
2. 作用效果:电离辐射的能量很高,能够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电离,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引起生物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可能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害。
电离辐射的辐射量较大时,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可能导致放射性疾病,比如癌症。
而非电离辐射的能量相对较低,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激发或引起分子振动、转动等过程,对生物体影响较小。
非电离辐射常见的影响包括引起皮肤晒伤、眼睛刺激和可能的热效应等。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方式和效果。
电离辐射具有高能量、能够引起电离效应并对细胞和组织造成严重损害,而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作用效果相对较小。
辐射防护期末试题及答案
辐射防护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A. 减少辐射源的使用B. 避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C. 增加辐射的功效D. 增加辐射的强度答:B. 避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2.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包括:A. 时间限制、距离限制和屏蔽限制B. 时间延长、距离拉远和屏蔽减弱C. 时间延长、距离限制和屏蔽增强D. 时间限制、距离增加和屏蔽减少答:A. 时间限制、距离限制和屏蔽限制3. 下列哪种辐射具有最强的穿透力?A. α粒子B. β粒子D. X射线答:C. γ射线4. 辐射监测仪器中常用的剂量当量单位是:A. 米勒B. 居里C. 型D. 能答:A. 米勒5. 下列哪个部位对辐射最敏感?A. 大脑B. 肺部C. 皮肤D. 肾脏答:C. 皮肤6. 下列哪种食物可以对抗辐射伤害?A. 青菜C. 肉类D. 糖果答:A. 青菜7. 辐射防护中,屏蔽材料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 减少辐射源的强度B. 阻挡辐射的穿透C. 增加辐射的功效D. 缩短辐射的时间答:B. 阻挡辐射的穿透8. 辐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务必去辐射源附近,以获得更多信息B. 使用辐射防护设备C. 改变身体位置以减小辐射损害D. 增加辐射的时间答:B. 使用辐射防护设备C. 改变身体位置以减小辐射损害9. 下列哪种辐射是属于非电离辐射?A. α粒子B. β粒子C. X射线D. 可见光答:D. 可见光10. 辐射防护法中,最重要的法则是:A. 辐射,完全禁止B. 降低剂量C. 缩短接触时间D. 增加接触面积答:B. 降低剂量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区别。
答:电离辐射是指能够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
它们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以从原子或分子中剥离电子,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非电离辐射是指能够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如X射线和紫外线等。
它们的能量较低,不能直接造成电离,但长时间暴露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光化学疾病和皮肤癌等。
电离辐射
N:某一时间所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个数 N0:某放射性核素初始的原子个数 e:自然底数 λ (衰变常数):每秒衰变的原子核的个数为原放 射性核素的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个特征参数, 例如:226Ra:1.38×10-11s-1,32P:0.56×10-6 s
-1
N=N0e-λt
t:经历的时间
t1/2:是指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的因衰变而减 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衰变方程式为:
A z
X
A z 1
Y Q
β+衰变
β+ 衰变:原子核内p数过剩,一个p自发
的转变成一个n,并释放出中微子和能量。
p n
其衰变方程式为:
A z
X
A z 1
Y Q
电子俘获(了解)
n
本质:母核俘获了它的一个核外电子而使核 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同时释放出中微子 的过程。
E=mC
2
平均结合能:
E E A
E:结合能 ∆m:核子结合成 c :光速3×108 m/s
核衰变及其衰变规律
衰变类型 衰变的能量 衰变的快慢(衰变规律)
α衰变
&是指放射性核素在衰变时从核内放出一个α粒
子即氦原子核的过程
&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带有两
个单位的正电荷,在放射性核素α衰变后,它 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n
轫致辐射
n
快速运动的电子在物质 的原子核旁经过时,电 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能量 转变成连续的能量的电 磁辐射释放出来,而电 子的速度和方向都发生 改变。
中性非带电粒子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复习资料(7.29更新)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部分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1.伦琴发现X线。
2.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特性,放射性。
3.居里夫人第一次提出放射性术语。
4.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并分离出纯的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1.辐射: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
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
2.电离辐射:全称为致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直接电离辐射:β粒子、质子和α粒子。
间接电离辐射:光子(χ、γ射线)、中子,不带电。
4.非电离辐射:辐射能量低,不能从原子和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放出电子。
包括:低能量电磁波各超声波。
如紫外线、热辐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
5.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即使射线数量很多,也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的物质的电离。
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电子相当于1H原子质量的1/1837,质子≈1amu,中子≈1amu。
4.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核外电子(负)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正)的数量相等。
5.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存在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放射性衰变方式及其规律:1.同位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2.23592U143中,235是核子数,92是质子数,143是中子数,U为元素符号。
3.什么是衰变:不稳定原子核放出α或β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4.活度的单位是单位时间的衰变数,即S-1,其专用名为贝克(Bp),1 Bp表示每秒发生一次衰变。
5.电离辐射都有哪些类型:α、β、χ、γ、中子。
α、β、γ(χ)、中子等射线或粒子的性质:1.α粒子,2个质子+两个中子,带正电,穿透力弱、距离短、重核才发生,电离效率高。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辐射。
辐射是指能够传递能量的一种物理现象,它可以是电磁波或粒子。
辐射可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辐射的了解和控制非常重要。
电离辐射是指能够将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从其原位中移除的辐射。
这种辐射可以是电磁波或粒子。
电离辐射的能量非常高,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电离辐射的来源包括太阳辐射、宇宙射线、人造放射性物质等。
太阳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电离辐射。
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紫外线是一种高能辐射,可以引起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
可见光和红外线的能量较低,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但长期暴露在这些辐射下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宇宙射线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离辐射。
宇宙射线是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等。
这些粒子可以穿透大气层和建筑物,对人体造成伤害。
宇宙射线的辐射量在高海拔地区和飞行器上会更高。
人造放射性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电离辐射。
人造放射性物质包括核电站、核武器、医疗设备等。
这些物质会释放出高能粒子和电磁波,对人体造成伤害。
核电站事故和核武器爆炸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的影响。
非电离辐射是指不能将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从其原位中移除的辐射。
这种辐射可以是电磁波或粒子。
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非电离辐射的来源包括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电视和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源。
电视和手机发射的辐射是电磁波,其能量较低,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但长期暴露在这些辐射下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微波炉也是一种非电离辐射源,它发射的辐射可以加热食物,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总的来说,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都是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辐射。
电离辐射的能量较高,可以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而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
但长期暴露在这些辐射下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暴露在辐射下的时间和频率,保护自己和环境的健康。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1、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 radiation:非电离辐射是指能量比较低,并不能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产生电离的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防护方法: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2、电离辐射是指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
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射线等,如生产上测料位用的料位仪、X射线探伤及测厚仪、测水份用的中子射线、医学上用的X射线诊断机、γ射线治疗机、核医学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试剂。
电离辐射以两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即体外照射与体内照射。
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
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
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
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
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
在从事放射性工作中,如防护不当,机体长期受超容剂量的体外照射,
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外照射防护方法:时间、距离、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方法: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
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医学其他)2020年通过真题
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医学其他)2020年通过真题基础知识部分1X射线是伦琴发现的2,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3,居⾥夫⼈提出了放射性术语4,居⾥夫妇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5,分离出了纯的⾦属镭6,辐射:是以波和粒⼦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者粒⼦7,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够使物质原⼦或分⼦中的电⼦成为⾃由态,从⽽使这些原⼦或分⼦发⽣电离现象的辐射。
能量⼤于10个电⼦伏特、波长⼩于100nm。
8,电离辐射有:直接电离辐射和间接电离辐射9,不带电的电离辐射:以及、10,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区别在于:射线(粒⼦或波)携带能量和电离能⼒的⼤⼩不同。
11,原⼦是由原⼦核与核外电⼦构成12,原⼦核是由质⼦和中⼦组成13,电⼦质量:相当于1/1873个氢原⼦质量。
质⼦质量=中⼦质量:1amu(C质量的1/12)14,原⼦因为中⼦不带电,质⼦带⼀个单位正电,核外电⼦带⼀单位负点才显电中性15,原⼦核的质量总要⼩于核内质⼦与中⼦质量和是因为结合能造成质量亏损16,同位素:质⼦数相同⽽中⼦数不同的核素17,铀235符号,U左下⾓的92指原⼦序数(质⼦数),左上⾓235核⼦数(核内粒⼦总数)右下⾓143表⽰中⼦数18,衰变:不稳定的原⼦核放出α粒⼦(氦核)或β粒⼦(电⼦)后,变成新的原⼦核19,活度单位:⼀个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地发⽣放射性衰变的原⼦数,或者由于⾃发发射性衰变⽽减少的原⼦数,是放射性核素多少的量度。
单位贝克Bq,1Bq表⽰每⼀秒发⽣⼀次衰变。
20,电离辐射类型有:α射线(带正电向N极偏转),β射线(带负电向S极偏转),γ射线,、X射线和中⼦(在磁场中不偏转)21,电离辐射应⽤于如下领域:农业辐照育种,⼯业探伤,医学诊断,考古22,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为 IAEA为国际原⼦能机构23,辐射损伤的主要危害变现为组织损害甚⾄死亡和产⽣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导致的防护不到位。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思考题及答案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一单元第一节电离辐射的发现1.X线谁发现的?——1895,德国伦琴2.贝克勒尔发现了什么现像?——放射性3.哪位科学家提出了放射性术语?——居里夫人4.居里夫妇发现了哪两种放射性元素——钋,镭5.哪位科学家分离出了纯的金属镭——居里夫人第二节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1.什么是辐射——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2.什么是电离辐射——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能量阈值成为自由电子3.电离辐射有哪些:粒子,高能电磁波4.哪些电离辐射不带电——光子、γ、X射线,中子5.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射线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第三节原子与原子核1.原子同什么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2.原子核由什么组成——质子中子3.电子、质子、中子的质量都是多少——0.000549amu 1amu, 1amu,4.原子为什么呈现电中性——核外负电子数=核内正质子数5.原子核的质量不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为什么?—质量亏损第四节放射性与辐射1.同位素指的什么——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2、235、92U143各个数字和字母和含义是什么?——235代表核子数,92代表质子数,U代表元素符号,143代表中子数。
3.什么是衰变——把不稳定核素自自发地蜕变成为另外一种核素的转变过程4.活度的单位——贝克Bq5.电离辐射的类型——α、β、γ、X射线,中子二单元第一节辐射的应用及其危害1. 目前电离辐射应用到哪些领域中——医疗、工业、农业、军事、考古、航天、核能等2. ICRP和IAEA分别是什么国际组织/机构简称。
——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3. 辐射防护早期认识阶段,辐射损伤的主要危害表现及主要产生原因是什么?——早期对辐射损伤主要原因是大剂量外照射和食入性放射元素,产生的危害主要是临床各种疾病;损伤的对象主要时:X 线球管制造者和应用x线的技术人员;从事放射性物质研究的科学家;铀矿工人及用含镭夜光涂料的操作女工。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辐射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有关辐射的信息,比如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那么,这两种辐射在能量临界值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带您了解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以及对人体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一、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电离辐射是指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的辐射,其能量临界值较高。
在电离辐射作用下,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使得物质产生电离现象。
常见的电离辐射有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等。
其中,α粒子有着较大的电离能力,能够对人体和生物组织造成损害。
β粒子能够穿透皮肤,并在人体组织内产生电离现象。
而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够深入人体内部,并对细胞和基因产生破坏。
在能量临界值方面,电离辐射需要具有足够高的能量,才能够产生电离现象。
一般来说,能量较高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也更严重。
人们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与监测也更加重视。
在某些工作场所,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减少人员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保护人体健康。
二、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与电离辐射相比,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较低。
非电离辐射对物质的影响主要是激发原子内部的电子轨道,而不会造成电离现象。
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
在这些辐射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光的温暖,或者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会变红等现象。
由于非电离辐射的能量较低,因此对人体的损害相对较小。
不过,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过度接触可见光和红外线可能导致眼睛疲劳或受损。
也需要注意对非电离辐射的防护和控制。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各种辐射。
了解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能量临界值,对于我们进行健康防护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医疗检查或从事某些行业时,我们应该注意防护措施,避免过度接触或暴露在辐射环境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如果人长时间处于强电磁波的环境 中,就会出现头痛、疲乏、注意力不集 中、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安等症状,导 致心血管疾病加重,消化系统发生障碍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
美国环境保护局研究指出,低频电磁场是 患白血病、淋巴肿瘤的诱因,电网上产生的电磁 场也许是“未被证明的诱发人类癌症的原因”。 动物试验显示,低频电磁波能使鸡和鼠的胚胎, 出现相当高的畸形比例,母鼠很容易流产。电磁 波的刺激下,人体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要比未受电 磁波刺激的癌细胞快23倍。
平均功率密度 μW/cm2 50
50
25
日接触剂量 μWh/cm2
400 400
200
二、红外辐射(infrared radiation)
红外辐射(红外线,亦称热射线) 自然界中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为最强,生产环
境红外线辐射源包括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强红 外线光源、烘烤和加热设备。
太阳辐射
红外辐射工作炉
物体温度℃ 1200-2000
3000 3200
产生UVR波长(nm) 320 290 230
220-240
制版强光等
230
石英焊接
225
电炉弧
221
2、生物学效应
紫外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取决于入射光子的能 量,能量>3.9eV(波长小于320nm)的光子能产 生多种生物学效应,根据其生物学效应的特征将紫 外线分为3个主要区段。 (1)远紫外区(短波紫外线,UVR-C)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当心电磁辐射
侦破“凶杀 案”(一) 1991年,在美国太平洋贝尔电话公司 里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事。该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区别
随着电子设备被我们广泛利用,辐射这个词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电离辐射?什么又是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区别在哪呢?本文了解电离和非电离辐射之间的特性差异对理解它们对人体的危害和用处很重要。
电离辐射比非电离辐射更危险,虽然都有潜在危害,但电离辐射也有一些医疗用途。
电离是一个从特定原子轨道移除电子的过程,会导致原子变得带电或电离。
该过程发生在有足够强度辐射与正常原子交互作用时。
强度不足以诱发这一过程的辐射叫做非电离,只是简单的刺激原子运动并加热它们。
电离和非电离辐射之间的分裂发生在紫外线辐射范围内,这也是该范围分为UV-A和UV-B射线的原因所在,并且后者更强更危险。
非电离辐射的例子包括红外线,微波和可见光。
由于不从原子剥夺电子,因此非电离辐射无害。
它仍然能激活原子并加热它们。
这也是微波炉的原理所在,并且人体组织基本上不受影响。
暴露于波长小于身体的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危险的烧伤。
这就是暴露于阳光辐射会造成皮肤灼伤的原因所在。
尽管电离辐射不产生热,但对活性组织的危害比非电离大。
通过从根本上改变原子的化学组成,这种辐射可导致分子损害和细胞失控生长,也就是所谓的癌症。
如果暴露于人类生殖器官,电离辐射还会造成新生儿出生缺陷。
太阳能产生大量离子和非电离辐射,但只有少量到达地球表面。
实际上,被人体吸收的电离辐射大多数由氡气体贡献,其次是钚和镭,主要产生于岩层和其它地质构造中。
然而,电离辐射确实具有实用价值,并且被证实在医疗保健领域很重要。
X光等医学成像依赖人造电离辐射。
通过清除目标组织,能用放射疗法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你像只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大家不要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弄混淆了哦,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
关于常见的电离辐射有哪些的辐射污染小知识还在持续更新,请您一定锁定我们的相关栏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