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Abstract:Keywords: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repair in complicat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Clinical data of 11complicated AAA cases underwent endovascular repai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etween January 2009and June 2012.Endovascular repair and bifurcation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on all cases.Type I endoleak was sealed by simple balloon dilatation and cuffing in two patients during operation.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12months.Only on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type I endoleak treated b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cuffing 3months postoperation,the others had no endoleak,stent displacement and thrombosis.Endovascular repair can achieve a good short-term efficacy in complicatedAAApatients.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endovascular repair;balloon dilatation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 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的近期疗效观察黄水传,黎思毅,张 智,张远起,黄胜超,李建文,陈小东(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广东湛江)524001Short-termresultsofendovascularrepairincomplicatedabdominalaorticaneurysmHUANG Shui-chuan,LI Si-yi,ZHANG Zhi,ZHANG Yuan-qi,HUANG Sheng-chao,LI Jian-wen,CHEN Xiao-dong (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01,China)收稿日期:修订日期:作者简介:通讯作者:2012-08-302012-10-19(1979)E-mail gdyfywjk@ ;黄水传-,男,硕士,主治医师。
外科腹主动脉瘤支架置入术临床诊疗精要
外科腹主动脉瘤支架置入术临床诊疗精要一、适应证手术适应证同开放手术。
除此之外还需满足特殊的动脉瘤解剖结构:瘤颈长度>15mm,瘤颈直径<30mm,瘤颈成角<50°,瘤颈附壁血栓<2mm,骼外动脉直径>7mm,髂动脉成角<90°,髂总动脉直径<18mm。
二、禁忌证进行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禁忌证主要针对那些动脉瘤解剖要求不符合适应证的患者。
近肾或者肾上型腹主动脉瘤,血管直径过小,大范围主动脉壁钙化或者成角过大等。
三、术前准备除同开放手术的术前准备外,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解剖特点进行精确的测量。
CT及CTA是术前最重要的检查,可以从中获得术前所需要的所有解剖学数据。
主动脉瘤颈直径:在肾动脉下15mm处测量主动脉瘤颈的直径。
人工支架应比瘤颈的直径大10%~20%,通常为大3~4mm。
目前20~36mm的支架可以适应19~32mm的瘤颈。
必须要严格测量瘤颈的直径,否则I型内漏可能性极大。
对于Ⅱ形瘤颈,支架的尺寸应大于大瘤颈的10%,小于小瘤颈的30%,如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瘤颈近端15mm范围内直径变化超过3~4mm),则人工支架不被建议。
长度测量:在近远端锚定区内准确地测量长度对选择合适的人工血管至关重要。
利用轴位横切测量低位肾动脉和腹主动脉分叉处之间的距离是非常准确的,但通常会低估腹主动脉分叉处与髂内动脉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血管严重扭曲的情况下。
在骼血管严重扭曲的情况下,需要更长的髂支。
骼支的直径:骼支的直径一般要比最小轴位的骼动脉的直径大10%~20%。
在无扩张性疾病的髂动脉中则可以换算成比血管直径大1~3mm。
四、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1.麻醉及血管入路在所有麻醉方式中,不管是让患者屏住呼吸还是使用呼吸机,都要求能控制患者的呼吸。
大多数情况下可选择局部麻醉,也可选择区域阻滞或者全身麻醉。
股动脉入路一般通过经皮穿刺或者开放切开暴露。
经皮穿刺最大可使用24F的导鞘。
使用12~16F的导鞘时,穿刺点的经皮封堵率达到95%~99%。
超声造影技术在EVAR术后内漏诊治中的应用(完整版)
超声造影技术在EVAR术后内漏诊治中的应用(完整版)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扩张疾病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 术后30 天死亡率低, 住院时间短, 出血和输血量少, 术后心、肺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随着EVAR 技术的成熟及移植物的改进, 目前EVAR 已成为腹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的首选方法。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EVAR手术并未表现出优于传统手术的远期疗效,究其原因,术后出现的内漏是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最常见因素。
EVAR术后内漏的发生是导致动脉瘤瘤体继续增大、甚至破裂,以及需要再次干预治疗的最主要原因。
内漏是指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瘤腔内出现持续存在血流灌注的情况,即原本应该被隔绝和旷置的动脉瘤腔仍然和循环系统相通,使得EVAR术后的患者面临着动脉瘤腔持续生长甚至破裂的风险。
内漏的分型有多种,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White 等的分型: ①Ⅰ型内漏。
支架近端和远端锚定区与自体血管无法紧密贴合而产生的内漏。
②Ⅱ型内漏。
来自分支动脉的返流, 血液流经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等侧支动脉返流瘤腔内。
③Ⅲ型内漏。
支架之间的结合处无法紧密贴合而形成的内漏, ④Ⅳ型内漏。
支架外覆的人造血管编织物缝隙形成的渗漏。
⑤Ⅴ型内漏。
EVAR 后瘤腔内出现持续性或复发性压力增大的情况, 而常规影像检查未发现内漏征象者。
内漏诊断主要依靠各种影像检查, 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彩色多普勒超声等, 但是每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
由于DSA 是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后期内漏的诊断性检查手段。
增强C T 扫描是目前EVAR 后随访检查的“金标准”手段, 对内漏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动脉造影。
但CTA只提供静态的影像, 可因造影剂经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或其他较小的侧支延迟进入瘤体, 从而造成Ⅱ型内漏的漏诊。
超声对内漏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与CTA 相比具有无创、便携、可以重复操作等优势;但与CTA 比较其缺点是不适合肥胖患者, 受肠道积气和检查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大。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 3 1 噪音的防护 ..
手术 室应有 防噪音措 施 , 布局合 理 ,
25 心理危害 的防护 .
不 良的心理 状态如 紧张 、 虑 、 焦 烦
操作准确 、 轻柔 , 量做到说 话轻 、 尽 走路 轻 、 作轻 、 操 开关 门 轻。引进仪器时应考虑环保 因素 , 旧落后 产生 噪音大 的 陈 仪器设备尽量淘汰 , 各种仪 器和空 调系统尽 量调 至最小 的 音量。手术过程中不谈 论与手术无关的事 。 2 3 2 放射线 的防护 .. 术 中需用 C臂机 的手术安 排在有 防射 线穿透的手术 间, 台前 先穿好 铅 衣 , 上 在手 术 间门 口 设置铅屏 风 , 使用 时 注意 距离 防护 和时 间 防护 , 尽量 避免 身体接触 射线 , 手术 间门 口挂 上“ 射线 ” 放 的标牌 , 阻止其 他人 员进 入。计划 生育期 间和孕 妇避 免接触射线。 2 3 3 废气 的防护 手 术 间应 设有 废气排 放 系统 , 中 .. 术 及 时用 吸引器吸尽 电刀双 极产 生 的烟雾 。定 期 检查 气腹 机 的性能及其管 道衔接 处 的紧密 性 , 防止 C :泄漏 , O 手术
第2卷 第1 l 期
航 空 航 天 医 药
20 月 0 年1 1
19 1
主 动 脉 夹 层 动 脉 瘤 腔 内修 复 术 围 手 术 期 护 理 体 会
张 艳 , 长伟 从
郑州 4 00 ) 5 00
( 河南 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中心 , 河南
摘 要 目的 : 结 腔 内修 复 术 治疗 主 动 脉 夹 层 动 脉 瘤 的 护 理 经 验 。方 法 : 据 主 动 脉 瘤及 腔 内修 复 术 的 特 总 根 点 , 7例 行 此 手 术 的 患 者 进 行 基 础 护 理 、 理 护 理 、 肺 脑 监 护 、 压 控 制 、 热 护 理 、 官供 血 状 况 及 下肢 动 对 心 心 血 发 器 脉栓 塞 的观 察 和 出院指 导 。 结果 : 术 均 获 成 功 , 内漏 , 手 术 死 亡 , 手 无 无 未发 生 肾 功 能 衰 竭 及 截 瘫 。7例 术 后 均 有
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ⅠA型内漏治疗策略(全文)
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ⅠA型内漏治疗策略(全文)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凭借其微创、安全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趋势,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腔内修复材料的不断改进和更新,以及临床医师学习曲线逐渐提升,其解剖适应证也逐渐扩大,但与此同时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增多。
主要包括内漏、腔内移植物移位、移植物血栓形成、腔内血管移植术后综合征等,内漏作为EVAR最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其中以ⅠA型内漏最为凶险,通常被描述为EVAR的“致命弱点”,瘤腔内压力增大,导致瘤体增大、破裂。
目前有关EVAR术后1A型内漏治疗策略的文献报道较少,尚未得出公认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总结相关经验。
分析EVAR术后1A型内漏主要原因,与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而解剖学条件作为先天性因素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经单因素分析得出短瘤颈与EVAR术后1A型内漏密切相关。
本文也针对短瘤颈的处理作出相应总结。
Konstantinos P等人针对1A型内漏进行分型,包括A型、B型及C 型。
针对各型内漏提出相应治疗策略,A型内漏选择支架尺寸太大,可给予保守治疗,而对于瘤腔增加的需进行干预;B型内漏支架尺寸太小,可给予栓塞或应用Endoanchors;而对于C型内漏,锚定区不够或支架移位,应给予延长锚定区。
关于EVAR术后1A型内漏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部分学者提出,针对无破裂风险的1A型内漏可暂行保守观察,定期随访。
Bastos Gonçalves F等人临床随访15例患者,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瘤体破裂,其余14例患者术后5个月随访时瘤体消失,因此认为对于无破裂风险的原发型1A型内漏可选择性进行随访观察。
但如何评估破裂风险临床并无统一标准,因此本文认为术中出现1A型内漏应积极进行处理。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疑难病例精析
除了具体的病例分析,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病 机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策略。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临床决 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在处理复杂病例时,需要外科医生、放 射科医生、介入科医生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协作,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还有助于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
每个病例分析部分,作者都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并对手术过程、术后管理以及内漏的处理策略进行了详述。
通过这些真实的临床案例,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内漏问题的实际处理过程,还可以学习到作者在 处理复杂病例时的思路和方法。
除了病例分析,本书还汇集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 进展,包括新的手术技术、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方法等。这些内容无疑将为读者提供宝贵的临 床参考和学术启发。
在现代医学领域,腹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一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随着腔内修复技术的不断 发展,尽管其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等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内漏问题仍然是困扰医生的一大 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治疗:疑难病例精析》一书应运而生,旨在 为专业医生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治疗方法。
本书开篇首先介绍了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基本原理和手术过程,使读者对这一技术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随后,作者详细阐述了术后内漏的定义、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精选 了一系列疑难病例,通过对每个病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内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一章节中,都可能包含具体的病例介绍、诊断过程、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 施、治疗效果评估以及后续的随访观察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疑难病例的详细解析, 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面对复杂病情时医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如 何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并最终做出决策。
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形成致腔内动脉瘤修复术后Ⅱ型内瘘2例
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侧支循环通路形成致腔内动脉瘤修复术后Ⅱ型内瘘2例韩晓峰;郭曦;刘光锐;李铁铮;黄连军【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9(016)004【总页数】2页(P257-258)【关键词】主动脉瘤,腹;侧支循环;肠系膜下动脉;腹腔干;血管造影术【作者】韩晓峰;郭曦;刘光锐;李铁铮;黄连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市大血管病诊疗中心,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2.2;R445病例1:患者男,54岁,因“体检发现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于我院接受腔内动脉瘤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治疗,术中应用Endurant支架。
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未见支架移位、内瘘等并发症。
术后20个月,患者以“腹部不适1月余,加重7天”再次入院,复查主动脉CTA(图1A~1C),轴位延迟期图像示支架外瘤腔内可见对比剂(Ⅱ型内瘘),三维重建图像见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与腹腔干间形成侧支循环通路,瘤腔最大径76 mm(术前71 mm),瘤腔体积394.01 mm3(术前334.57mm3),IMA开口处管腔直径2.5 mm。
经股动脉入路将猪尾导管送至肾动脉水平行腹主动脉造影,明确显示腹腔干和IMA侧支循环通路形成(图1D)。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封堵髂内动脉术后并发症护理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封堵髂内动脉术后并发症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封闭髂内动脉术后并发症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9例髂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针对性护理。
结果:36例患者进行右髂内动脉栓塞手术治疗,16例患者进行左髂内动脉栓塞手术治疗,7例患者进行双髂内动脉栓塞手术治疗。
其中5例出现术后大便形状改变(腹胀、便秘及腹泻),3例(双髂)出现术后(右侧)臀部肌肉疼痛。
出院3个月随访发现有1例男性患者发生阴茎勃起时间短、不能完成性生活。
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手术后出现大便形状改变、臀部肌肉疼痛等并发症,术后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并发症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动脉瘤;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301-02髂内动脉对于下肢、臀肌、盆腔脏器等处的供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封堵髂内动脉时,盆腔、臀肌及下肢的血供很难得到保证,容易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当髂内动脉发生瘤样扩张,甚至成为髂内动脉瘤或者支架锚定区域不够时,髂内动脉必须被封堵从而避免Ⅱ型内漏或者延长锚定区[1]。
因此术前尽量改善患者基本情况,详细CTA评估髂内动脉各分支以及拟栓塞侧的髂股动脉分支;尽量避免双侧阻断髂内动脉,采用弹簧圈、栓塞子栓塞,而不是其他颗粒或液体物质;采用栓塞髂内动脉主干近端,保留髂股动脉的侧支动脉;术中肝素化及防止持续性低血压;术后予抗凝、抗血小板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59例行封堵髂内动脉的腔内手术后的并发症护理,具体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9例患者行髂内动脉栓塞手术,其中男57例,女2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88岁,平均年龄70.52岁,住院天数3~36天,平均住院天数15.07天。
循证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循证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EVAR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内漏、外漏、放置位置不准确、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肾功能衰竭等。
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适感、疼痛、内出血、感染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循证护理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的应用循证护理是一种将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最优护理的方法。
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循证护理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改善患者的术后症状和生活质量:1. 术后定期复查:循证护理强调术后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2. 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循证护理提倡患者在术后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减轻体重、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 心理支持: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在术后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定期服药: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循证护理指导患者在术后定期服药,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循证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定期复查、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心理支持和定期服药等措施,循证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的种种问题,减轻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四、循证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除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循证护理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的术后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身体功能得到了恢复,心理健康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腹主动脉瘤EVAR手术 I型内漏的预防和处理
腹主动脉瘤EVAR手术I型内漏的预防和处理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a aneurysm, AAA) 定义是直径扩张超过正常腹主动脉直径50%以上者,2014年ESC(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主动脉指南认为腹主动脉直径≥30mm即可诊断为AAA。
但东西方人群的血管直径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国人群应如何定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腹主动脉瘤EVAR (Endovascular aorta repair, EVAR) 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比例已经超过传统开放手术。
但是,EVAR术后内漏仍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型内漏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包括解剖学因素,超适应症手术,以及腔内技术的发展制约[1]。
一、腹主动脉瘤EVAR手术的适应症近端正常瘤颈长度>15mm;远端锚定区长度最好>20mm;主动脉瘤颈成角<60°,迂曲成角的短瘤颈,短而宽的瘤颈或严重的AAA扭曲将导致I型内漏等不良后果;髂动脉的直径最小6-7mm,以保证18F-24F 输送系统通过[2]。
但是,腔内技术和器材的发展,部分术者的主观因素(比如希望挑战高难度病例,或者不具备开放手术技术等),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患者平均年龄增大等因素,造成EVAR适应症具有扩大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术后I型内漏的发生。
二、腹主动脉瘤EVAR手术I型内漏的解剖学原因1、近端瘤颈角度大(> 60°,甚至> 90°)。
瘤颈角度大的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角度瘤颈的AAA逐渐增多[3]。
大角度特别是合并短瘤颈,会导致支架贴附不良,发生内漏。
我们的经验是,如果近端瘤颈角度在60-90度之间,且瘤颈长,一般发生I型内漏风险不大。
但是,如果角度接近甚至超过90度,即使瘤颈长,也极容易导致I 型内漏。
2、瘤颈短,长度小于15mm。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的处理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的处理李文睿;李清乐;张小明;张韬;李伟;张学民;焦洋;蒋京军【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8年8月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后Ⅰ型内漏接受再干预的临床资料,14例共17处Ⅰ型内漏(3例双侧Ⅰb型),其中Ⅰa型4处,Ⅰb型13处.均根据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内漏类型,决定手术方式,随访并评估治疗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例切口淋巴漏,加压包扎治疗.术后随访4~97个月,中位数41个月.2例(14.3%)因内漏复发行再干预治疗.2例(14.3%)死亡,其中1例可疑为主动脉相关事件.结论根据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部位、原因,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3【总页数】4页(P239-242)【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内漏;再干预【作者】李文睿;李清乐;张小明;张韬;李伟;张学民;焦洋;蒋京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经成为大部分腹主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案[1],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2~5]报道其发生率可达25%。
CTA判断主动脉瘤管腔内修复术术后内漏
CTA判断主动脉瘤管腔内修复术术后内漏郭红梅;姚亮;高俊杰;何成平;王振祥;杨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CTA技术观察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Tndovascular Aa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内漏.方法针对主动脉瘤EVAR术后行CTA 复查、临床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借助PACS观察支架置入后有无内漏、发现内漏后判断其来源并做出内漏分型,判断EVAR前后动脉瘤变化情况和与支架节段相关血管并发症.结果 52例主动脉瘤EVAR术后复查病人,平均年龄(68.92±22.73)岁,可见15例(28.85%)16处内漏,其中Ⅰb型1例(1.9%)、Ⅱ型7例(13.46%)、Ⅲ型7例(13.46%)8处;8例原动脉瘤显示增大,密切随访中;1例内漏同时发生原动脉瘤破裂、病危出院;1例胸主动脉EVAR术后2月,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3例发生支架局部感染需相应治疗,其中1例需切除支架并截肢.结论现代EVAR术后应用CTA复查,应重视Ⅱ、Ⅲ型内漏的发生;支架发生感染、原动脉瘤破裂可导致严重后果.%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 who underwent endovascular repair (EVAR) and CTA reexamination in the follow-up du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endoleak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aneurysm, and its complication relative to the stent-graft segm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Fifty two patients with mean age of (68.92±22.73) years old who underwent aortic aneurysm treated with EVAR were included. Of these patients, 15 cases (28.85%) were observed with 16 sites of endoleak on or nearby the stent-grafts. Among them, 1 case (1.9%)showed typeⅠb, 7 cases (13.46%) showed typeⅡ and 7 cases (13.46%) with 8 sites showed type Ⅲ. For the 15 patients with endoleaks, 8 cases were found bigger aneurysm than that before EVAR, so they were followed-up closely; 1 case showed aneurysm rupture on stent-graft segment and given-up of treatment; 1 case died with rupture of abdominal aneurysm after 2 months follow the chest EVAR; 3 cases complicated infection of aneurysm on the segment of stent-graft and one of them had to be amputated after removal of the stent-graft. Conclusion After EVAR surgery,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 should be followed up by CTA,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endoleaks of stent-graf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yed to the typeⅡand Ⅲ, as well as the infection and rupture of stent-grafts, which can result in serious consequences.【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7(032)010【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主动脉瘤;管腔内修复术;并发症;内漏【作者】郭红梅;姚亮;高俊杰;何成平;王振祥;杨立【作者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CT、MRI科,新疆库尔勒841000;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CT、MRI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CT、MRI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CT、MRI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CT、MRI科,新疆库尔勒 841000;解放军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临床应用日趋普及,越来越多的诊疗机构开展该项治疗方法[1],但内漏的发生仍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有时需要再次治疗[2].尽管国内开展该技术20余年来,成功率较大提高,但文献报告2010年以后治疗效果评价,内漏发生率仍在10%~20%之间[3-4].CTA是EVAR术后复查的主要方法,如何在常规CTA检查中,发现内漏的存在,贯穿在CTA 扫描、后处理重建和阅片等多个环节;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EVAR术后CTA复查资料,探讨CTA发现内漏的影像特征及扫描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6年6月间行EVAR术后行CTA复查、临床资料完整病例进行分析,观察支架置入后原动脉瘤腔内有无对比剂异常充盈、发现对比剂充盈后判断其来源并做出EVAR术后内漏分型[3],判断EVAR前后动脉瘤变化情况. CTA检查,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GE VCT 64排螺旋扫描仪),个性化设置扫描参数,除特殊肥胖(BMIgt;28以上)患者采用140 kV外,常规采用120 kV(2014年以后常规采用100 kV).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螺旋扫描螺距设置为0.984,重建层厚0.625 mm.扫描全主动脉时,上缘自胸廓人口平面,下缘至股骨上段,包括股浅动脉近段;仅扫描腹主动脉时,上缘自膈肌水平,下缘水平同前;在支架节段,增加CT平扫和延迟期扫描,延迟扫描约在动脉期后100 s扫描.对可以配合病人,尽量嘱其屏气配合.经上肢(多采用右侧)肘静脉注射含碘对比剂,个别上肢静脉不适宜注射者,选择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370 mgI/mL碘帕醇,应用高压注射器,以4~5 mL/s流速注射,总量为80~100 mL(依据病人差异有所调整),注射后追加40 mL生理盐水以使得对比剂充分充盈主动脉,流速与注射对比剂同.CTA扫描常规以0.625 mm或1.5 mm层厚重建,重建参数为标准重建.将常规横轴位图像传至AW4.4工作站,结合常规横轴位图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 Project Reconstruction,MPR)和三维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等方式重建三维图像,以达到清晰显示血管结构、主要分支、内漏部位及供血来源等征象.对常规横轴位图像、重建图像应用图片存档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e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系统存储,以备复习、阅览.常规CTA重建由5年以上CTA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两名CTA专业影像医师阅片,共同完成诊断报告.本研究涉及与既往CTA检查对照者,调阅PACS内存储图像,两名研究者共同完成图像分析对照.共收集近5年间于我院行CTA检查并病历记录完整主动脉瘤EVAR术后病例52例,其中男39例,年龄(66.51±12.03)岁,中位年龄69岁;女性13例,年龄(68.92±22.73)岁,中位年龄76岁;术前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胸主动脉瘤4例、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41例、左髂总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4例,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外伤性腹主动脉瘤1例,布氏杆菌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白塞氏病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52例行CTA随访检查,其中15例(28.85%)可见16处内漏,内漏类型、首次发现内漏时间及原动脉瘤变化情况,见表1.其中Ⅰb型内漏1例(1.9%)、Ⅱ型7例(13.46%)、Ⅲ型7例(13.46%)8处.16处内漏均在CTA动脉期发现,表现为支架外侧、原动脉瘤腔内的不规则对比剂充盈,延迟扫描期对比剂充盈范围显示不同程度增大;依据内漏与内漏来源血管关系,以MPR、MIP或VR显示内漏与发生位置和血管的关系并明确内漏的分型(图1~3).15例16处发生内漏病人,除1例24个月发生动脉瘤破裂,尝试该血管栓塞未成功、病危出院外;8例见原动脉瘤不同程度增大,6例原动脉瘤未见增大(表2和图1),均在随访中.EVAR术后随访中,除内漏外,显示血管内支架及邻近感染3例,分别行抗生素治疗并随访中1例、局部外引流治疗1例、感染腹主动脉支架切除并下肢截肢、腹膜后脓肿引流术治疗1例;1例胸主动脉瘤EVAR术后两月,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尽管EVAR技术开展近30余年[5]、国内开展此项技术也已经20余年[6],但术后内漏的发生,仍无明显减低,总体内漏发生率在4.65%~19.61%之间[7],近期有报告显示AAA术后,仅Ⅰa型内漏即为12.6%,且可发生原动脉瘤破裂导致死亡者[8].研究提示,尽管病人预后与内漏直接相关研究报告较少,多为个案报告,但内漏导致原动脉瘤逐渐增大并导致破裂死亡的风险非常高,应在随访中加以关注.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术后复查,可以显示原动脉瘤的解剖、形态变化,但显然对于有无内漏的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特别是难以发现微小内漏的存在.增强CT单独成像或配合各种单能量、迭代重建等技术,显示主动脉结构清晰、准确[9-12],为EVAR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优点在于检查简单、准确,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更加直观显示内漏的部位和特征,但CT检查具有射线辐射、对比剂肾毒性、副反应作用等,在少数病人中受到应用限制.既往分析内漏CT特征和检查方法优化的文章较少,多结合病例随访、简单介绍CT的应用.腹主动脉瘤最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后者常常发生管壁钙化、附壁血栓钙化等,EVAR术后复查应注意排出钙化的干扰,注意钙化与内漏的鉴别,特别在有分支血管开口的邻近位置,特别需识别局灶钙化与内漏对比剂.鉴于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支架节段常规先行CT平扫,判断钙化的有无,特别有利用与动脉期出现的内漏加以区分;动脉期扫描后,在支架节段增加延迟期扫描,也有助于区分钙化与对比剂,后者强化范围往往增大,并出现密度的变化,一般为密度减低,应用数字化阅片技术,可更加清楚显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52例中发现内漏15例、16处,内漏类型包括Ⅰ、Ⅱ、Ⅲ型.阅片过程中,诊断医师应熟悉内漏类型,重点观察可能发生内漏的部位;本研究显示,在常规阅片中应注意观察支架邻近原动脉瘤内异常对比剂的充盈,并以此为线索,追踪对比剂来源并分析其内漏类型.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更立体、直观显示内漏与动脉瘤邻近分支的关系.应用前述平扫并增强扫描,在常规横轴位图像上一般可准确发现内漏的存在,但由于漏出的对比剂在分布和密度上的差异,可能与发生内漏的腹主动脉分支关系不明确、欠直观.因此,应在发现内漏并追踪到其来源后,采用各种重建方法显示内漏与发生内漏血管位置的关系.作者经验提示,MPR重建方法,可更加直观、准确显示内漏位置和血管分支的立体相关性,缺点是内漏整体范围的显示略受限.VR和MIP方法可能遮蔽微小内漏口的观察,应予以注意.研究发现,在复杂性动脉瘤,EVAR术后即时内漏的发生可达35.4%,各型内漏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在随访中内漏消失[13].本文在不同时间的随访中内漏发生率为28.85%(15/52),略低于复杂性动脉瘤EVAR,其中仅1例Ⅰ型内漏,提示本组可能更加重视了EVAR支架两端贴壁技术的提高;8例可见内漏者在随访中原动脉瘤可见增大,因各种原因未行干预,仍在随访中;1例虽然术后较长时间并未见内漏征象,但在51个月时,出现内漏并导致动脉瘤破裂,尽管积极干预,但效果不佳(病危出院),3例发生支架局部感染, 其中1例需截肢处理的严重并发症,提示EVAR术后合并症的复杂性和密切随访的重要性.近年来对腹主动脉并发感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4]. EVAR术后复查一个更加重要的内容,是观察原动脉瘤变化情况.有研究提示,发生内漏并不一定导致动脉瘤增大[15],但当发现内漏引起瘤体直径增大超过5 mm或瘤体容积超过10%应积极治疗.有研究显示EVAR术后再干预率高于手术治疗[16].针对内漏分型与并发症关系的分析显示[3],Ⅰ型和Ⅲ型内漏属于高压力内漏,一经发现需及时处理;Ⅳ型内漏是支架本身的问题所导致的的内漏,发生率较低,一般不必处理;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会导致术后瘤腔的持续生长,并继而增加相关并发症和再干预等的发生率,但是并不会增加AAA转向破裂的风险.本研究显示,动脉瘤增大可发生在Ⅰ、Ⅱ和Ⅲ 3种类型中,鉴于病例数较少,本文未进行统计学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1例多年随访并未发现内漏,但原动脉瘤体持续增大,51个月时发现内漏,提示是否存在目前CTA还不能明确显示的quot;隐性quot;内漏.EVAR术后CT随访,除重点观察内漏、瘤体变化等外,还应注意支架及邻近血管感染情况,本组发现3例支架邻近血管感染,均需外科干预治疗,其中1例需切除失功能支架并截肢;此外1例胸部动脉瘤治疗后,随访中腹主动脉瘤破裂死亡,提示动脉瘤EVAR术后病情复杂,应结合临床病情,全面观察.本文未统计分析EVAR支架种类与内漏分型、内漏发生时间的关系,仅探讨如何通过扫描技术优化、重建内漏部位与血管分支关系,来发现内漏的部位和类型,初步分析EVAR术后相关临床问题,以提高影像扫描技术人员和诊断医师对EVAR术后内漏及相关临床情况的认识,充分发挥CTA技术在保证EVAR治疗成功率方面的作用.随着EVAR技术更加成熟,对内漏发生相关因素的探讨,需要更大样本、多中心、大数据支持,加以进一步研究.本文编辑王静【相关文献】[1] Schermerhom ML,Buck DB,Curran T,et al.Long-term outcomes and temporal trends with endovascular vs open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the medicare population[J].J Vasc Surg.2014,60(3):830.[2] Oliveira NF,Bastos Gonça lves FM,Van Rijn MJ,et al.Standard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wide infrarenal aneurysm neck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adverse events[J].J Vasc Surg.2017,65(6):1608.[3] 聂皓,郑月宏.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II型内漏的治疗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35(5):416-418.[4] 李浩诚,沈永斌,姜维良.复杂性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及评价[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2016,2(3):191-195.[5] Rutherford RB.Open versus endovascular stent graft repair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n historical view[J].Sem in Vasc Surg,2012,25(1):39-48.[6] 景在平,陆清声.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进程[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65-867.[7] 刘威.国内覆膜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5):305-307.[8] 靳冲,王豪夫,刘军军,等.肾下腹主动脉瘤近端瘤颈形态与Ⅰa型内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研究杂志,2015,22(8):937-941.[9] 石明国,高剑波.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7):6-8.[10] 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颈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技术的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5,28(1):16-19.[11] 于方方,吕滨,孙明利,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比较[J].放射学实践,2012,27(6):625-628.[12] 张自力,邹文远.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8):879-881.[13] 谷涌泉,郭连瑞,齐立行,等.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65例经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24-227.[14] 魏丽丽,李宾,张怡婧,等.CT血管成像在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78-80.[15] Patatasa K,Linga L,Dunning J,et al.Static sac size with a typeⅡ endoleak post-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surveillance or embolization[J].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12,15(3):462-466.[16] 于晓强,刘燕,夏春秋,等.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性评价[J].山东医药,2015,55(47):66-68.。
裸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内漏治疗中的应用
裸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内漏治疗中的应用冯睿;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赵珺;陆清声;黄晟【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3(12)1【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裸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近端内漏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使用裸支架法治疗原发性内漏3例,继发性内漏1例.1例裸支架在肾动脉下固定,3例跨双侧肾动脉开口固定.结果裸支架均成功置入,近端内漏完全消除,术后未观察到肾功能受损、裸支架移位和近端内漏复发等并发症.结论使用裸支架法治疗近端内漏,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选择.【总页数】3页(P22-24)【作者】冯睿;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赵珺;陆清声;黄晟【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相关文献】1.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Ⅰ型内漏的治疗(附3例报告) [J], 黄宝骏;陈晓意;林晓东;陈政波;杜嘉林;王三明;胡世雄;吴泽宇;黄炽明2.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迟发型远端内漏Ⅱ期腔内治疗 [J], 赵珺;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陆清声;洪毅;叶必远3.限制性裸支架在预防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再撕裂中的应用 [J], 殷恒讳;招扬;姚陈;王冕;常光其;4.限制性裸支架在预防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再撕裂中的应用 [J], 殷恒讳;招扬;姚陈;王冕;常光其5.高帧频超声造影在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Ⅱ型内漏评估中的应用 [J], 文晓蓉;罗燕;黄才蓉;黄河;付光明;邹凤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 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
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 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 AR的发展。
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1.1 定义内漏是指EV 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 分型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 VS)的认同(4),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
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
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 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 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
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
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
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口(<2mm)。
IV型内漏指EV AR后30天以内发生的,SG 结构完整但孔隙过大造成的内漏,30天后发生的则不包括在内。
狭义的内张力(Endotension)是指EV AR后延迟性增强CT扫描没有检出内漏,但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况。
广义则涵指所有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形,包括各类内漏和狭义的内张力。
Veith (1)等建议将其分为:A型,指即使手术也没有发现内漏;B型,指内漏已封闭或栓塞后的内张力;C型,指CT未检出的I、III型内漏; D型,指CT未检出的II型内漏;后两种内张力只有在手术中才能证实,并主张将内张力视作V 型内漏。
内漏根据时相可划分为: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内漏称为急性内漏,30天后发生的称为迟发性内漏,在内漏自行封闭或经处理封闭后再次出现的内漏称为复发性内漏(2、3)。
2.病因内漏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解剖情况、移植物种类、操作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
瘤颈短、成角、以及瘤颈部血栓或溃疡形成,在SG与宿主血管之间很难密封,容易产生I 型内漏;而髂血管扩张、不规则、过度扭曲也可能造成远端贴附不好造成IB型内漏。
患者的年龄、近端瘤颈的长度、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等分支的通畅与II型内漏发生率增高有关。
有发现术前A/BI低和吸烟的患者II型内漏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是这些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较重,更容易闭塞;吸烟会增加血液凝固性,亦可使一些小渗漏自行封闭(5)。
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II型内漏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性增高,但会不利于内漏自行封闭,且增加再干预难度。
内张力的机制也不清楚,可能是有影像学未检出的小内漏存在,也可能是血压通过SG或血栓传导,以及血液的渗透作用所致(6、7)。
3.发生率Walschot等(8)统计了1995年到1999年间39篇文献中(共2387名患者)EV AR后并发症的情况,围手术期各型内漏发生率为13.1%,迟发性内漏率为5.4%。
此前,Schurink 等(9)做过类似的研究:在23篇文献(1189例EV AR)中,I型内漏占60%(近端内漏24%,远端内漏36%),II型内漏占19%(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占18%,髂内动脉占1%),III 型、IV型内漏共占18%,其余3%分型不明。
按起病时间分型,急性内漏占66%,延迟性内漏占27%,复发性内漏占2%,其余5%分型不明。
2003年欧洲EUROSTAR协作组统计了110个中心EV AR的数据:II型内漏8.9%(320/3595),I、III或混合型内漏12%(297/2462),内张力发生率5.4%(5)。
但这些多是中期以内的随访结果,内漏发生率还有待于远期结果揭示。
4.诊断4.1 术中诊断要点术中SG释放后即应造影,以便及时发现内漏。
根据渗漏部位和造影剂流向一般不难判断内漏的类型,将导管分别置于SG近远端附着部造影有助于判断渗漏部位。
如为I型内漏应及时处理,有些I型内漏可能有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流出道,容易与II型内漏相混淆,这时可通过回放,仔细辨认血流的方向:如果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血流的方向是顺行的,即血流从其他部位而非分支血管流向瘤腔的,提示I型内漏可能;如果分支的血流方向是逆行的,则可能是II型内漏。
4.2 术后随访由于内漏的不可预测性,术后密切的随访是必要的,也是内漏诊治的关键。
我们主张术后30天、6月、12月、18月随访SCTA,以则后每年复查。
关于迟发性内漏的诊断手段各家见仁见智,EUROSTAR的报道为:螺旋CT( 84%)、动脉造影( 4%)、核磁共振(3%)、多普勒超声( 8%)等(5)。
我们的实践表明SCTA对内漏检出率较高,推荐3mm层厚的延迟SCTA 增强扫描。
随访中应注意瘤颈直径和长度、瘤体直径和成角的变化,瘤体最大横径增大超过8mm即应视作瘤体扩张。
不过CT有一定的漏诊率,且有时CT对内漏的类型不易判断(很难确认血流方向),还需其他手段,如动脉造影以鉴别内漏类型,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造影明确,缺点是造影有一定的创伤性。
相比而言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易操作的优势,可以动态显示一些CT漏诊的II型内漏,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造影剂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但超声检查也会受患者体型、肠道积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操作者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
测量动脉瘤腔内的压力是更为敏感而可靠的指标,但目前还没有无创的检测手段。
所以,目前关于内漏还没有绝对可靠和有效的检测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综合选用。
5.处理开腹手术是目前唯一对内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创伤也使原先EVAR的微创效果不复存在,而且很多患者正是由于有手术禁忌症才选择腔内治疗,所以,探索有效的而又微创的再干预手段就成了当务之急。
5.1处理时机关于内漏处理的时机还有争议。
大约有50%~60%的术后即时的内漏会在术后一个月自行封闭。
此后,则很少会封闭(10~12)。
EUROSTAR的结果(5)显示:I/III型内漏患者瘤体和瘤颈直径均较无内漏患者增大(P值分别为0.0001、0.009);前者再干预率54%、后者6%(P =0.001);转开腹手术前者11%,后者0.8%(P=0.0001);2年内累积破裂率,前者4%,高于后者0.7%(P=0.0001)。
因此认为:由于I、III型内漏会导致瘤腔与全身血流直接沟通,是术后瘤体破裂和转开腹手术的高危因素,所以,这些SG相关性内漏应当及时处理。
II型内漏的处理争议较大:有作者认为II型内漏只要瘤腔体积不增大,这些分支或侧支血管有栓塞的可能,因此只要定期密切随访即可,再干预的指征是证实瘤体有扩张(5、13)。
另有论点应当立即处理,因为分支血管会传导血压至瘤腔,从而增加瘤体破裂的风险(14)。
是否应预防性栓塞也存在争论:有人主张不管有否瘤体扩张都积极栓塞(15、16)。
也有报道栓塞与否术后内漏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17),而且还有因弹簧圈栓塞导致主动脉肠瘘的报道(18)。
我们认为对于早期的无症状的II型内漏患者,可以随访到术后6月,如果术后6月的CT仍显示内漏,且瘤体有扩张,则予处理。
5.2处理方法内漏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其类型而定。
I型内漏可以通过球囊扩张、释放延伸移植物(cuff)或裸支架(stent)来纠正。
需要指出的是,球囊扩张应当适度,不可因贪图影像学的完美而反复扩张,如因此导致SG变形甚至治疗失败则得不偿失。
是否使用延伸移植物或支架应根据解剖情况定,如果近端瘤颈很短、成角或其他解剖条件不良则应慎重。
除此之外,也有使用弹簧圈栓塞,或使用N-丁基氰基丙烯酸盐粘合剂(n-butyl cyanoacrylate n-BCA)治疗I型内漏有效的报道(19)。
如果内漏严重,瘤体扩张明显,而解剖条件不适合放cuff或支架,又没有其他的手段,应当考虑开腹手术,以防止瘤体破裂,前提是患者能够耐受外科手术。
II型内漏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经腔内或者经腰部入路栓塞(20)。
腔内栓塞就是用弹簧圈栓塞瘤腔或者直接导致内漏的血管,通常是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腔内。
但是,对于这种措施的长期疗效还有疑问,已发现有II型内漏栓塞后复发(20),这可能是因为一些IIB型内漏有很多输入、输出道,就像血管畸形一样,腔内栓塞往往只能栓塞其中一支,血液很快会通过其他的侧支返流,再形成内漏。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经腰穿刺栓塞,术前明确内漏部位与SG 的位置关系,并确定适当的骨性标志,动脉造影下选准穿刺部位,然后用穿刺针经导鞘从侧腰部穿刺,既可栓塞瘤腔,又可超选入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等分支栓塞。
常用的栓塞物有金属弹簧圈,液态的栓塞物如n-BCA也可应用。
通过腹腔镜结扎致内漏血管的方法也有人推崇,不过是否需预防性结扎还有争议,有效性也有待于验证。
III型内漏由于瘤腔与全身血液有直接沟通,一经诊断即应处理,可先考虑腔内治疗,通过增加延伸移植物、或在原SG腔内再释放一个SG以覆盖缺损。
这种内漏因为瘤腔压力迅速再增加,所以比较危险。
腔内治疗无效者应积极手术。
IV型内漏在目前的SG中尚不多见,多数是长期抗凝的患者中SG释放后即时造影时出现,这型内漏一般有自限性,只要凝血功能良好,一般不需要处理。
6.总结作为EV AR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内漏的预防与诊治非常重要,是EV AR继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内漏的诊治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机制和影响的明确还有待于中远期随访结果,而如何积极预防、明确诊断与有效处理内漏更需要各国学者不懈的研究。
参考文献1.Veith FJ, Baum RA, Ohki T,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ndoleaks and endotension: summary of opinions expressed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 Vasc Surg. 2002;35(5):1029-35.2.White GH, Yu W, May J. “Endoleak”: a proposed new terminolog y to describe incomplete aneurysm exclusion by an endoluminal graft. J Endovasc Surg 1996; 3(1):124-5.3.White GH, Yu W, May J, Chaufour X, Stephen MS. Endoleak as a complication of endoluminal grafting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classification, incidenc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Endovasc Surg1997; 4(2):152-68.4.Ad Hoc SVS/AAVS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ed Reporting Practices for 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 Revise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 J Vasc Surg 2002;35:1048-60.5.Buth J, Harris PL, van Marrewijk C ,et al:The Significance and Manag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doleaks. Semin Vasc Surg.2003;16(2):95-102.6. Gilling Smith G, Brennan J, Harris PL, et al: Endotension after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surveillance and intervention. J Endovasc Surg1999 ;6(4):305-307.7. White GH, May J, Petrasek P, et al: Endotension: An explanation for continued AAA growth after successful endoluminal repair. J Endovasc Surg 1999;6(4):308-15.8. Walschot LH, Laheij RJ, Verbeek AL,et al: Outcome After 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A Meta-Analysis J Endovasc Ther 2002;9(1):82–89.9. Schurink GW, Aarts NJ, van Bockel JH,et al: Endoleak after stent-graft treat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studies. Br J Surg. 1999;86(5):581–587.10. Buth J, Laheij RJF: Early complications and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Report of a multicenter study. J Vasc Surg 2000;31 (1 Pt 1):134-146.11. Matsumura JS, Moore WS: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periprosthetic leak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J Vasc Surg 1998;27(4):606-613.12. Broeders IAMJ, Blankensteijn JD, Gvakharia A, et al: The efficacy of transfemoral endovascular aneurysm management: A study on size changes of the abdominal aorta during mid-term follow-up.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1997;14(2):84-90.13. Van Marrewijk C, Buth J, Harris PL, et al: Significance of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The EUROSTAR experience. J Vasc Surg 2002;35(3):461- 73.14 Baum RA, Carpenter JP, Tuite CM,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Radiology 2000; 215(2):409–13.15. Resch T, Invancev K, Lindh M, et al: Persistent collateral perfus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does not lead to progressive change in aneurysm diameter. J Vasc Surg1998;28(2):242-9,16. Go¨rich J, Rilinger M, Sokiranski R, et al: Embolization of type II endoleaks fed by the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using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pproach. J Endovasc Ther 2000;7(4):297-301.17.Gould DA, McWilliams R, Edwards RD, et al. Aortic side branch embolization before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incidence of Type II endoleak. 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12(3):337–41.18. Elkouri S, Blair JF, Therasse E,et al:Aortoduodenal fistulaoccurring after type II endoleak treatment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f the aortic sac. J Vasc Surg. 2003 ;37(2):461-4.19. Maldonado TS, Rosen RJ, Rockman CB, et al: Initial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ype I endoleak after 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 with n-butyl cyanoacrylate adhesive. J Vasc Surg. 2003;38(4):664-70.20. Baum RA, Carpenter JP, Golden MA,et al. Treatment of type 2 endoleaks after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comparison of transarterial and translumbar techniques. J Vasc Surg 2002; 35(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