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及其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著名画家层出不穷。
其中,郭熙是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中的巨匠,他的山水画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郭熙,字东篱,是南宋时期杭州上虞县人,是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的画家。
他的山水画深受大家的追捧,被誉为“熙山熙水”,这其中,他的绘画手法更是独具匠心,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一、郭熙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山水画一直都是重要的绘画类别。
而在崇尚“真趣”的宋代,山水画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俊秀连贯的线条,简逸而不失饱满的笔墨,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郭熙的山水画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观赏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再现,更是精神上的凝聚与体现。
他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之中,从而达到了艺术的意境。
二、郭熙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表现手法郭熙的山水画,主题以山水为主,常常描绘大自然中的风光胜景。
作品中,山峦峻峭、泉水湍急、云雾变幻,如诗如画,宛如置身其中。
他的山水画颜色明亮,笔法流畅,构图严谨,丝毫不失清雅之感。
他以用笔勾画出山峦的起伏变化,而且手法灵活,用墨厚薄有致,笼罩山峦的祥云、流水飘逸自然。
他在创作山水画时总是注重画面的清灵流畅和整体的色彩效果,表现自然景象的同时巧妙地加入了人文意义。
三、郭熙山水画对之后山水画的影响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自己的艺术技法,同时也吸收了前人的艺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宋代的山水画。
郭熙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笔墨技法已经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家。
他运用了多种变化的笔法和颜色,表现出细腻的造型和呈现出亢奋的气势;同时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绘画技巧,使得画中的景物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总而言之,郭熙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代表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山水画的阐述,采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流派,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创作和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三远”论则是他山水画风格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远山、远水、远树”,这是他山水画的特征之一。
首先,郭熙的“远山”特征表现在他对山的描绘上格外独特。
郭熙的山不仅是山的形态,更是一种隐喻。
他认为山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
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常常被描绘成高耸、陡峭的形态,同时也向着天空延伸,象征着人们追求卓越和高峰的精神。
其次,郭熙的“远水”特征则呈现在他对水的描绘上。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水常常被描绘得极为细腻,在向远方流淌的同时也产生了无数的涟漪和波纹。
同时,水也是他描绘空间深邃感的重要手段。
郭熙常常利用水的横向阴影和水中反映的景象来渲染出空间的深度感,使山水画更具有立体感和距离感。
最后,郭熙的“远树”特征则体现在他对树的描绘上。
在他的作品中,树不仅是天然景观中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他描绘阳刚之美的手段。
他将树描绘成坚毅、茂盛的形态,借此来表达自然之美和人自身的情感。
而在远处的树,则被描绘得笔触粗略,形态简约,从而更好地强化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距离感。
综上所述,郭熙的“三远”论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树的描绘,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言,使得作品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
郭熙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作品具有传统笔墨技法与创新思想的完美结合,其山水画作品被誉为“郭派”,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的山水画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势恢宏、清新爽朗”的气度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以气势恢宏、清新爽朗之感。
他的画作看起来广阔、开放,画面中的山水景象是壮阔而恢宏的。
他运用置景和着色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景致气氛,使人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巨大的自然力量。
2. 精细的笔墨技法
郭熙的山水画非常注重笔墨的使用,所用的笔墨细腻刚健,线条流畅,重点突出,整个画面线条清晰、精确。
他的笔法非常熟练,几种笔墨的混合运用既利于描绘物象,不失其内涵,也有助于刻划山水的神韵。
3. 自然写生与变化
郭熙的山水画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景象自然而不做作闻名。
他重视自然写生,尤其注重对山石的观察和描绘,同时他又融入了自己创新的思想,强调景象的变化和生动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深厚的文化内涵
郭熙擅长书法,他的山水画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意境与情感境界,表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
比如,他作品中常描绘古代的文人墨客、民间生活情景,以及各种历史故事,这些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同时也有助于观赏者的思考与联想。
总之,郭熙的山水画美学具有简约、自然、淳朴和高度的思辨性,以山水为对象,以笔墨为手段,将艺术与自然、文化相融合,让其作品在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早春图艺术鉴赏
04
同时,《早春图》也对我自身的审美观念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它让我更加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运用,以更加 细腻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
THANKS!
xxxxxxxxx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早春图艺术 鉴赏
1 画作背景 3 艺术特色 5 个人观点
-
2 画作内容 4 价值意义
早春图艺术鉴赏
1
《早春图》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之一,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这幅画作以山水为主题,表现出早春时节的盎
然生机和自然美景
3
以下是对这幅艺术鉴赏的详细分析
1
画作背景
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郭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他擅长于描 绘山水四时景色,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构
4
最后,《早春图》等优秀山水 画作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它们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 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 爱与思考
5
个人观点
个人观点
01
我个人非常喜欢《早春图》这幅画作
02
在我看来,它不仅展现了郭熙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更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03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 山水的灵动之美,也更加敬畏自然、热爱生活
艺术特色
4
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
1
《早春图》是郭熙的代表作之 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 史意义
2
首先,这幅画作展现了郭熙高 超的山水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是研究中国山水画发 展的重要例证
3
其次,通过《早春图》可以了 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文 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 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春山早见气如蒸”——试分析郭熙的《早春图》的开题报告
“春山早见气如蒸”——试分析郭熙的《早春图》的开题报告《早春图》是南宋时期画家郭熙所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其题材为早春景象。
该作品描绘了岸边青树掩映下,一片涟漪荡漾的湖泊,远山幽默,空气清新。
其中,“春山早见气如蒸”这一句诗,更是为这幅画锦上添花。
本文将以此为线索,从画面构图、色调、诗词相得益彰等方面对郭熙的《早春图》进行分析。
一、画面构图郭熙的《早春图》画面整体布局均衡,构图为“中空对称”式结构,左右对称取得声势相当的平衡。
画面中湖水、山峰、大树等元素关系协调,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恬静、和谐的感觉。
此外,画面中还巧妙地运用了线与点的造型,使得画面在形式上更加生动,有代表性。
二、色调郭熙的《早春图》以淡雅的色调为特色,以浅绿、淡蓝、淡黄为主色调,这与春日的清新、明亮气氛相契合。
同时,画家在用色上注重层次感的营造,使用了草木、山石、远山等自然景物来反衬清新明亮的长亭景色,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生命力、艺术感染力。
三、诗词相得益彰“春山早见气如蒸”这句诗,蕴含了一种自然美和文化美的精髓。
画家慷慨激昂、气势恢宏的笔法,使山水与诗词产生了更深刻的内涵联系。
《早春图》借助了“春山早见气如蒸”的诗句,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早春景象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哲学以及诗经赋之内涵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人生良知、对天地自然之感悟的倡导与弘扬。
诗与画的碰撞,共同构建了一个美好、理性、和谐的人文世界。
综上所述,郭熙的《早春图》是一幅把艺术性和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山水画作品。
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将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画面构图、色彩与诗词相得益彰的手法,把自然山水与诗词的精神融汇在一起,给人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他擅长用笔勾勒山水景色,以及运用水墨和色彩表现自然风光,被誉为“郭林宗”。
他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此论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要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浅析郭熙的山水画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在透视上追求远近有致。
他善于运用深淡的墨色和水墨的渗透性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关系,刻画出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溪流。
在他的画作中,通过运用不同的浓淡、轻重和虚实来构成景物的远近,呈现出清晰的透视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了远处的云雾和近处的流水。
这种远近有致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显得空灵深远,同时也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在气韵生动方面追求流畅自然。
他擅长运用水墨的柔和和丰富来表现山水的氛围和气韵。
在他的画作中,山石的线条流畅自然,水流的波涛起伏,树木的枝叶繁茂,总是处处透露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笔墨流畅,富有变化,能够体现自然界万物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山水景色的生动和有活力的气息。
这种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富有情趣和神韵,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郭熙的山水画在神思光彩方面追求意境深邃。
他擅长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协调来表现山水的神秘和光彩。
在他的画作中,色彩运用上轻重浓淡的对比鲜明,冷暖明暗的变化丰富多彩,以及色彩运用的搭配和配比都显得非常得体。
这些色彩的运用能够体现出山水景色的神奇和神秘,使得观者在细细观赏之下能够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之美,也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
这种神思光彩的表现手法,使得郭熙的山水画更具有超脱凡俗的意味,也更具有思想性和温润的艺术性。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着重追求远近透视、气韵生动和神思光彩三个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追求和表现,他的山水画不仅在透视上远近有致,在气韵上生动流畅,还在神思上光彩独特。
这些特征使得郭熙的山水画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具有意境深邃和艺术感染力,使得他的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熙《林泉高致》画境观研究
郭熙《林泉高致》画境观研究
《林泉高致》是明代画家郭熙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它描绘了一幅山水清幽、水墨淋漓的画境。
这幅画作已经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画境的表现手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画境的整体来看,《林泉高致》以山水为主题,画面中呈现了一幅典型的中国山水画面。
画面上的景象布局紧凑,山峰迭起,水流飞跃,云雾缭绕,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整个画境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出深邃、伟大、神秘的精神特质。
在画面的构图和画法方面,郭熙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结合和光影效果,让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山峰之间,水流之中,树木之上,都有光影照射和阴影交错的表现,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同时,郭熙还运用了极为精致的笔触和渲染技法,让画面的细节处令人赞叹。
通过这些技法手法的运用,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神奇韵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看,从画面的构成、表现手法等层面来看,《林泉高致》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典型特征和神韵。
这幅作品很好地展现了郭熙的画境观和艺术境界,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山水画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他的画作以牧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广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远”的特征,即高远深远近远,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他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需要了解“三远”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当中,“三远”是指画家在作品中通过远近距离的处理,使画面中的空间有一个远、深、近距离的层次感。
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透视、重叠等手法来表现出远、深、近的距离感,从而加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运用“三远”论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美和广阔。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的时候善于利用远山、云雾等元素来增强远景的深远感。
在他的画作中,远方的山峦常常被画成模糊的轮廓,云雾缭绕其间,给人以虚幻感,从而表现出远处的深远感。
这种处理手法使得画面的远景显得更加空旷、广阔,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郭熙擅长利用水墨和淡彩来勾勒远山和云雾,使得远景在画面中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而在表现中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运用线条的远近变化和色彩的淡重对比来展现中景的现实感。
他常常利用清淡的墨色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中景的山石、树木等,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显得清晰可辨,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
他在画中常常留白处理,使得中景在画面中更加突出,产生一种凸显之效。
在表现近景的时候,郭熙则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浅不一的墨色来表现近景的质感和立体感。
他擅长通过勾勒近处的树木、花草等细节来增强近景的真实感,通过运用浓墨重彩来描绘近处的山石、水流等质感,使得近景在画面中显得生动、立体,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郭熙的近景处理常常非常细腻精致,他擅长通过对近景细节的处理来增强整幅画面的生动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山水画作品在表现远景、中景和近景的时候,都善于利用“三远”论来增强画面的远近距离感。
浅谈宋代郭熙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郭熙对 山水画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表现 在 山水画技法和绘 画理论两个方面。在绘 关联 , 反对虚 无缥缈 的 山水 画创作。 郭熙 较难 的。为 了体现这一思想 的美和生动 的 写意 山水 画于 是成 为郭熙反 映 自己 画作 品上 , 著 有《 林 泉高 致》 , 通 过综合 前人和 自己的 境 界 , 郭熙虽然不像 李成、 范宽那样对 创 作 意 识 的 唯 一 选 择 。 郭 熙 的 山水 画 当然 绘 画经验 , 提 出 了“ 高远” “ 平远” “ 深远” 的 后世 影响极大 , 但其 也是 不可忽视 的。 当
后, 山水 画 的 写 意 倾 向更 加 明 显 , 从 这 里 我 在宋神 宗时期 受欢迎 的原 因之 一。宋神宗 们 可 以看 到 郭 熙在 山水 画上 的深 远 影 响。 和 一些官员对 郭熙的作 品都有很 大的收藏 郭 熙 强 调 画 家 要 亲 临 山水 , 要 让 山水 第二 , 抒 情性: 郭 熙的“ 远” 是对 生活的 兴 趣 , 的形和 画家 的意相结合 , 作 画 时不 要太在 以至 于 “ 一殿 专 皆熙 作 ” 的情 况 出
使 空间美化成 一种洗 涤世界 的 现。 而且 , 意对象 程式般 的外形 , 而是 要注 重表 现对 深刻理 解 , 宋神宗命令郭熙 出题考查 、 筛选 情 绪 , 创造 了一个 抒情 化 的 山水 画 时代 。 象的本质精神世界 。郭 熙认 为艺术 家在创 画院的考 生 , 所 以当时郭熙是 画者争 相学 远” 是 客 观 的 和 主 观 的 山水 习 的对 象 。 在 山水 理 论 方 面 , 作过 程 中必须保持 思维清 晰明确 , 这是绘 中 国 山水 画 的 “ 郭 熙所 著 的 制 出清楚 、 完备 的景 象的前提条 件。 郭熙 之 间的巧 妙结 合 。如果 中 国山水 画没 有 《 林泉高致》 带给后人的价值 可 以说是无法 远” 的 成分 , 只有 附近 的一 些树 木 、 几 段 衡 量 的, 也 强调愉悦 的心情对 于绘 画的重要 性 , 认 “ 其 中以“ 三远 法” 尤 为著名 。郭熙 几块 石 头 , 并 不 能给观 众 带来 无 限遐 通 过对 山水 的观察 , 为保持 良好 的情绪和创作 态度是 画家创作 水 、 把精神上 对于远 的要 使人们 的精神产 生一种束缚感 。然 而, 求明显而具体地表达在客观 自然形象 的意 出优秀作 品的先决 条件 。如果做 一件事之 想, 能够使 人 境之 中, 前就 带有 负面情绪 , 是 很难成 功 的。绘 画 中国山水 画从近 到无 限的深远 , 从 而使形 与神得到 了完全 的统 一, 们 的 思 想 和 感 觉 相 互 依 托 乃 至 无 限延伸 , 为 中国绘 画透视理论 的成熟奠定 了基础。 的创 作过 程也是这 样 , 山水 画无论在 过去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1020年-1090年)是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三远”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近山川的远近,远虚景的远近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
“远近山川之远”是指把山川的远近感表现得准确、恰到好处,使观者可以感受到山川的辽阔和壮丽。
“远虚景之远”是指在山水画中通过虚实的手法,创造出远虚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其中的无穷意境。
“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是指山水画中远近之间的疏密关系,通过构图的处理,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远近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郭熙的山水画注重“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
他通过构图的手法,巧妙地安排山川的远近感,使得观者可以感受到深远的空间距离。
他常常通过在画面中设置近景和远景,或者通过运用大小关系,使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更加明显。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使人眼前一亮。
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远虚景之远”。
他通过运用虚实的手法,创造出山水画中的虚幻空间感。
他常常运用轻淡的水墨渲染远处的山川,使之与近处的山川产生鲜明的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可以产生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美感。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和个性的表达。
他在山水画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画法和题材,而是以真实的自然为依据,以个人的情感和感受为表达,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水墨的笔触和色彩的搭配,使得作品充满活力和力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核心,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远近的准确表现、远虚景的创造和远近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处理上。
他的作品注重构图的处理,追求深远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同时通过虚实的对比和个性的表达,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在绘画中提出了“三远”论,这一理论对他的山水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出发,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我们来介绍一下“三远”论。
在郭熙的《山水泛舟图》中,他提出了“远山远水远树”这一理论,即在绘画中要追求表现远处山峦的苍劲和遥远水面的空旷,同时要使近处的松树显得高大苍劲。
这一理论强调了画面中远景山水和近景树木的关系,突出了远近对比,以及远景的空旷幽远和近景的婆娑生动。
这一理论成为了郭熙山水画的独特特征之一。
我们来谈谈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在表现远景山水的注重对近景松树的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通常以淡墨淡彩勾勒,勾勒出苍茫无边的遥远感。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营造出高大挺拔的气势。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显得空旷辽阔。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色浓淡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变化。
在他的作品中,远处的山水往往以淡墨淡彩勾勒,通过不同明度的淡墨淡彩来表现远处山峦的远近高低。
而近处的松树则以浓墨浓彩描绘,使之显得更为立体生动。
这种浓淡对比的处理使整个画面显得变化丰富,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用墨的变化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特征。
在他的作品中,墨的运用非常灵活多变,有时淡墨淡彩留白苍劲,有时浓墨浓彩重叠层叠,表现出山水的险峻和壮美。
而通过对墨的运用,他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生动。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基础,追求着广阔壮丽的气势和变化丰富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远近景的对比、用色的浓淡对比、墨的变化等手法的运用,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使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空旷辽阔、立体丰富、气势恢宏。
这种独特的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窠石平远图》郭熙北宋绢本设色120.8×167.7cm《窠石平远图》是北宋画家郭熙描写深秋之际,山水清旷的一件佳作。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窠石平远图》局部此卷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
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志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相比《早春图》之“蟹爪枝”姿态单一而疏落,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
《窠石平远图》局部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zhě]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
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
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图》似更简洁,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窠石平远图》局部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
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
《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
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窠石平远图》局部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磅礴,是郭熙的创造。
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
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
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郭熙《早春图》浅析
郭熙《早春图》浅析一、郭熙述略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岳村乡西郭作村)人,后人习惯依地名称郭河阳,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绘画理论家。
郭熙的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关于郭熙高寿的记载却不少,如元好问之记载“元祐以来郭熙、明昌、泰和间张公佐,皆年过八十,而以山水擅名。
”故不少学者认为郭熙享年近九十岁,从而推断郭熙的生卒年在公元1000至1100年之间。
郭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天性嗜画,自学山水,曾为苏舜元家摹写六福李成《骤雨图》,笔墨大进。
随着画名日张,公卿交召,日不暇给。
他的画风得以与李成并列,后人称之为李、郭传派而广为流布。
在发扬李成风格的基础上,“兼收并览,广议博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郭熙还留下许多研究山水画的文字,后来被其子整理为《林泉高致》一书。
它基于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全面阐述了山水画的价值及意义、文化功能和表达途径,论述了“林泉之志”的重要性,要求山水画“可游”、“可居”,通过“饱游沃看”和“兼收并览”的反复修炼,达到“自成一家”的境界,他提出的“三远”、“三大”、“四法”、“景外意”、“意外妙”等一系列创作方法论的问题,对山水画创作的形式规律和构思经验进行了更深入的总结。
二、作品概述画面描写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春天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
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
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
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虬枝,枝条上多有像鹿角、蟹爪之类的小枝。
描绘山石轮廓,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的墨笔勾勒,线条粗阔扭曲,对比强烈。
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因为形状像卷曲的云块,所以称为“卷云皴”,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所以又称“鬼脸皴”。
树木枝干虬曲,枝桠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是承袭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宋代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艺术特点
宋代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艺术特点郭熙(1049年-1130年),字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是北宋时期宫廷绘画院的一员,并且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当时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以下将探讨郭熙在山水画方面的艺术特点。
1. 勾线确定整体结构在郭熙的山水画作中,重视勾线以确定整体结构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线条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形态,同时锐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通过勾线表现物体边界和轮廓,使得观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整幅画作的构图和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2. 善于运用斧劲皴法斧劲皴法是一种以快速、简洁、有力的笔触表现山体纹理和树木枝叶等细节工笔技法。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善于运用这一技法来描绘各种自然景物。
通过巧妙的斧劲皴法,他能够准确地表现出山石的质感、树木的生动和水流的奔腾。
这种技法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独特而有力的艺术效果。
3. 追求意境与情趣郭熙在创作山水画时,非常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情趣。
他擅长运用青绿色调,以及模糊、恢弘的笔触来营造宁静、舒适和宏伟壮丽的氛围。
同时,他善于处理光影效果,通过精准而富有层次感的呈现方式打造出富有神韵和抒发内心情感的画面。
4. 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从而营造出深邃、广阔且具有立体感的画面效果。
他善于运用远近点、收缩透视等技法来表现远离人眼所在位置时景象变小或变远,并采用大小不同、距离远近不同来形成明暗对比和层次分明之效果。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具层次感,还增强了观者对景深的感知和沉浸感。
5. 精雕细琢的细节描绘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
他善于利用微小而精致的笔触去刻画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纹理。
无论是山体、树木、江河或是人物、动物,都能够通过郭熙细腻入微的表现得以生动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结语以上是宋代画家郭熙山水画艺术特点的概述。
他通过勾线确定整体结构、运用斧劲皴法、追求意境与情趣、注重空间透视和层次感以及精雕细琢的细节描绘,创造出了富有韵味和内涵的山水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一项重要的特征就是他所提出的“三远”论。
本文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三远”即指远山、远水、远树。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山、远水、远树是构成画面基本要素的重要部分。
远山、远水、远树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通过运用透视和遮挡的技巧,他成功地营造了前后距离的远近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广阔和深远。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山通常是由一些轻淡的线条勾勒而成,颜色较浅,轮廓较为模糊。
他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远山的远离感和飘渺感,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远山的高远和博大。
远水则常常呈现出一片细碎的水面,通过柔和的笔触描绘出水面的波光粼粼。
远水通常与远山相连,形成了山水相依的景象。
通过这种手法,郭熙巧妙地表达了大自然中山水与天空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
远树则通常是一些稍微模糊的小树,位于画面的角落或者背景中,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远树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可以引导观者的眼光,使其从远处的山水逐渐向前延伸,增强了观者的艺术体验。
除了“三远”论,郭熙的山水画还具有其他的特征。
他的线条细腻流畅,富有变化。
他善于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的山水景物,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动感和活力。
他的用笔也非常技巧娴熟,通过不同的用笔力度和手法,使得画面的光影效果更为细腻逼真。
郭熙的山水画还注重描绘细节,他善于观察大自然中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腻的描绘,使画面更加生动。
而且,他的画面构图严谨有序,追求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又保持了自然山水的本来面貌。
郭熙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中“三远”论是其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远山、远水、远树在郭熙的画作中起到了连接画面、创造空间感的重要作用。
郭熙运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和精细的描绘,以及严谨有序的构图,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从事山水画创作60多年,对中国山水画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著称,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他山水画的特征。
首先,远气象是指画面上的景物远近有致,能够创造出远处清晰、近处模糊的效果。
在郭熙的作品中,他通过运用远近法和透视法来创造远近的效果。
例如在《游春图》中,画家将画面分成三个平面,前面是桥、楼、树等近景,中间是江、山、云等中景,远处则是山峦、云霞等远景。
这种把握景物远近的手法,使得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和透视感,给人以宽广和深度的感受。
其次,远意境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能够通透地把握自然景物之外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内蕴的意境。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通常不采用纯粹的写实手法,而是注重运用意境手法,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画面中,使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清夜图》中,画家刻意选择夜晚作为表现对象,虽然画面中有寺庙、树木、山峰等景物,但是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静谧的气氛,给人以沉静、深远的感觉,更多的是表达出对清净、悠远生命的向往。
最后,远情趣则是指画家作品的审美情趣可以引起观者韵味、深思。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非常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美感,如水流、云霞、岩石、树木等形态和色彩,都经过了他的精心描绘和组合。
但不仅是景物本身,他还通过细腻的线条、轻重缓急的运用、亮度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情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受。
例如在《巨屏图》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和精细描绘的水流,突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气势,使整幅作品显得朴实、深沉、悠远。
总之,郭熙山水画的特征是三远,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
在这三个方面,他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个性,使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在众多山水画家中,郭熙是明代十分著名的一位艺术家。
他以其独特的“三远”论以及笔墨技法,在山水画界崭露头角。
下面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入手,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处远近山之际”,“近处远近树之际”以及“远近绝渡之际”。
这一论点表明了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远景与近景的体验,以及对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强调通过远近山之际的构图安排,展示出山川的雄伟壮丽,形成广阔空间感。
他亦注重近处远近树之际的表现,将近景的细致描绘与远景的广阔对比,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远近绝渡之际”可以理解为他在描绘水流河道时,通过巧妙地处理水面的远近程度,展示出水流的跌宕奔流与磅礴气势。
这些远近对比和距离感的表现,使得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开阔辽远、气势恢弘的特点。
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重视墨色的运用,擅长用墨渲染山川的轮廓和纹理。
他采用的手法包括“干笔法”和“湿笔法”。
干笔法运用干燥的笔墨,细蕴含的多次墨迹交叠,勾勒出山川的轮廓和纹理;湿笔法则以湿润的笔墨,以流淌、扩散的效果描绘出水流的奔腾和波澜。
这两种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山水画中的静与动的关系。
郭熙还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地域特色,他善于运用浓墨以描绘北方山川的刚劲雄峙感,也善于用淡墨描绘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感。
这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浓墨重彩和细腻清丽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他的借景手法。
他在作品中常常描绘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山水的形象以及人物的活动来表达情感和寄托思想。
他形象地表现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得他的山水画富有深意和诗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指导思想,注重远近、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的笔墨技法多样丰富,赋予作品以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兼顾北方山川的雄伟壮丽和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美感,还融入了人文情怀,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字子华,号浩然居士,北宋宁陕西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三祖”之一,对后世的山水画家影响深远。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提出了“三远”论,强调在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他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应该具备“形神兼备、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罗列”的特征,即形式与精神相结合、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容。
“远”是指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
在郭熙看来,远景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产生无限遐想。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非常注重远景的描绘,以远景的表现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气息,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和生气。
郭熙的山水画在构图上非常注重“三远”之美的表现。
他善于运用“前、中、远”三种景物,通过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营造一个开阔的、有层次的山水画面。
在画中,远处的山水往往通过淡雅的墨色和轻柔的笔法来表现,虽然没有过多的细节和装饰,但是却能够给人以远景的感觉,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无垠的广阔和神秘。
通过对远景的精心描绘,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美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郭熙的山水画在墨色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用淡淡的、清透的墨色来表现远山远水,使得画面呈现出淡雅安静的气质。
这种墨色的运用既能够表现出远景的遥远和深远,又能够通过淡雅的神韵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观者在观赏画作时能够沉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郭熙的这种墨色运用手法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
郭熙的山水画还在细节描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他的画作中,远处的山峰往往都是一片淡淡的墨色,没有太多的细节描绘,但是通过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他能够将山峰的轮廓、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隐约可见的感觉。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风格独具特色,广受后人称颂。
他在自己的画作中,注重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气象和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郭熙的山水画风格可以从他的“三远”论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所谓“三远”论,即山水画中的三种远景,分别是“高远、深远、空远”。
“高远”是指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它能够表达山峰的壮美和峻峭之感。
“深远”是指山水画中远处的景观,它能够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深远空间距离。
“空远”则是指天空的远处,它能够表现出蓝天白云的辽阔和空灵之感。
三种远景相互糅合,能够形成深邃的山水画氛围,令人感到神秘而又惊叹。
除了“三远”,郭熙的山水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
首先,他的山水画非常注重构图。
他善于运用透视法和平面构成的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很强的透视感和空间感。
其次,他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和淡墨的细腻处理,表现出天地的气象和山川的灵秀。
再次,他的山水画具有很强的意境。
他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总之,郭熙的山水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三远”论以及其他一些艺术特点,使得他的山水画充满了深邃、神秘和壮美的山水画特色,影响了后人的山水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熙,字淳夫,(1023——1085)河阳孟县(今河南以东人),但也有史记认为他是:河南温县人。
生卒年不祥。
有记载他生卒为:1025——1087;《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注释:庞无济(虚斋)有书对曰:“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新本郭阳。
”其下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
时河阳年花年花甲,作大屏风等。
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
”(见虚斋率已复致南浔友人蕴甫倍)按郭思成进士为元丰五年(1082),此年郭熙六十岁,当生于1023年。
又据载:元丰末年(1084——1085)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山谷于元符三年题其画云:“观此图,乃老年所作,可贵也。
”足见郭熙于1085年尚健在,又据黄山谷题跋语气。
郭熙于元符三年恐不在人世了。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
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
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
有的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连占有一章的地位都不够,只是由于他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才使他享有不朽的艺术殊荣。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77)年间,郭熙为御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的画院的代表性山水画大家兼理论家,他著有《林泉高致》和《山水训》论著,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
宋赵项对他的画非常赏识,故在宫中画了“不知其数”的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
他的传世作品比关同,居然多。
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存有他的真迹。
当时的子寰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处,都有他画的屏风或壁画。
曾经“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
”即:郭熙对绘画有较强的鉴赏眼力,曾经受命鉴定过宫中的秘藏。
郭熙的山水画主要源于李成。
《宣和画谱》说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处,然后多所自得。
”《宋学士集》:“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成熙笔法。
”黄山谷曾论郭熙的画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从此笔墨大进。
”可见他确实学过李成画法。
郭熙虽学李成,但也有取法董源与范宽之处。
除此之外,他还师法自然具有自己的创造精神。
他论山水四时朝暮的不同变化;有“春山艳丽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精深周到。
在论述山水创作方面又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泡游既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因此,郭熙才能够做到“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
”(见《图画见闻志》)
郭熙学画还主张博学众览,取众家之所长,并融会贯通。
他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元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泛博考,以似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林泉致集》)所以,他的山水画构图多变,巧于布置,高、深、平之法常巧妙结合运用;他的山水画清旷悠远,于平淡中见奇妙,幽深精湛,曲折而壮观。
用墨既淡润又厚实,笔融俏利而含蓄;风格清逸而淡雅,有时则雄健又浑厚。
开创了宋代山水的新风苑。
郭熙画石,先钩轮廓,中、侧锋并用,多作云头状,被人称之为“鬼面石”;“乱云皴”,再在背阴处作条,片状皴擦。
笔多曲浑,亦似云纹。
最后用淡墨渲染,达到玲珑圆润的效果。
这种类似火层岩型的山石给人以一中真实感,如他的《窠石平远图》、《早春图》均体现了这种特点。
虢熙画树,往往主干较长,树梢多露枝条或似蟹爪,或成鹿角,所以挺拔有气势。
郭熙画树用笔据说则多得法于草书。
“郭熙,唐棣之树……皆自草法中得来。
”(《艺苑厄音》)他极善描绘秋林,寒雪之景。
所以他画树用笔瘦骨露筋,确有一种萧瑟孤傲之气。
宋画吏说他“妙经寒林”是受李成影响,但他有自成一格,后及马、夏等人,流波甚远。
郭熙的界画,在宋代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所作的殿台楼阁的严密工整的画法特点,吸取
了展子虔及李思训父子的画法长处,用于水墨山水中,脱去青绿重彩的格式,为界画开辟了新的途径,王士元、王振鹏、仇英及清代“二袁”(袁江、袁耀)多受影响,不愧为“青出于蓝胜于蓝”。
郭熙用墨既有李成淡墨如烟的特点,长于表现旷远,迷离。
烟峦轻动的景色,又具有范宽深秀浑厚的特点,或苍茫迷濛,或深秀幽静,或奇异壮丽或淡雅飘逸,各有不同意境。
所以他着墨既湿润又浑厚,如《早春图》既运用迷漓的淡墨来表现出烟岚轻发,山光浮动的一种迷濛幽深的山涧春色,淡泊轻驰的渔舟,又能显示出山川的雄壮气势,明净而清亮的山泉叮咚……更体现了他用墨的技巧娴熟的功力的扎实。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
参考
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冬山惨淡而如睡。
」而《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
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在另一幅《幽谷图》中,他又有一种湿笔横皴,层叠如糕的山石画法,表现了特殊的山石风貌,这是自然界层积岩的真实写照。
虽然此画是郭熙早年之作,但是表现出他“幽谷静穆的高处不胜寒”的独特意境,已形成了他用笔丰润,用墨则重渲染,清淡秀逸景色特点。
富于意境是郭熙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如《关山春雪图》中,山石仍只用湿笔淡墨简约勾出,留以空白喻作雪,又用水墨渲染,显示山石凹凸,石山布以枯松,寒林层层叠叠推进,渐远渐上,春雪景色如梦似幻,清泉幽出,正面再显:楼台殿阁,显得逸远而静穆。
再穿插山石枯树寒林,再向上推进……越加萧瑟旷远,高寒,奇峰耸立,似有寒风凌烈;意境达到了画外之寒,感人动魄;难怪《宣和画谱》说他:“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烟霭之间,千态万状。
”郭熙山水画,“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画山则耸拔盘回,水源多作高远,因此得:“独步一时”之誉。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尽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正矣。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
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明晦隐见之迹。
(《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不仅虚怀若谷地向前贤学习,而且提倡向真山真水学习,因而郭熙所画山水生动自然,题村宽泛。
但郭熙更擅长表现季节和气候特征的山水画,而且更能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