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87285讲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卖炭翁的艰辛生活。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疾苦,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八年级语文下册中,这首诗作为古代诗歌的学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唐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需要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教学来加深了解。
因此,在教学《卖炭翁》时,需要注重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同时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唐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文化,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卖炭翁》,感受卖炭翁的艰辛和善良,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包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朗读、讨论、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讨论互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卖炭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朗读:让学生朗读《卖炭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解读:通过解读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总结:通过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补充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
(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教授新课【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正音:骑jì 将 jing 系jì【再读古诗读准节奏】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怜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可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可爱)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
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
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第13课《卖炭翁》教案
-例如:讨论诗人如何通过《卖炭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那些辛勤工作却鲜被关注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白居易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这些人的尊重和同情的。
其次,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热烈。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或者引导方式不够恰当。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诵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的一个具体意象或诗句,探讨其深层含义。
2024《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
《卖炭翁》教学设计范文(通用)•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01课程背景与目标介绍唐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
唐代社会背景作者白居易诗歌体裁与特点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文学成就及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阐述《卖炭翁》作为叙事诗的体裁特点,包括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030201《卖炭翁》背景介绍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和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培养同情心和正义感。
教材版本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本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苏教版等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
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围绕《卖炭翁》一诗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展开,包括背景介绍、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卖炭翁》一诗的内涵和价值,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按照时间顺序,从烧炭、运炭、卖炭到最后的遭遇,层层推进。
叙述顺序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情节设置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
描写手法文本结构梳理关键人物形象分析卖炭翁勤劳、善良、朴实的老人,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却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宫使蛮横无理、霸道凶残的官员形象,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败。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情感表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卖炭翁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卖炭翁》,了解唐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2. 理解诗中表达的独特情感和哲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卖炭翁》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掌握诗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1. 《卖炭翁》的诗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社会状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他们了解的关于唐代社会生活的知识。
讲解诗文:1. 教师对《卖炭翁》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时代背景。
2. 教师对诗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逐一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比较不同诗人和不同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以卖炭翁的角度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卖炭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让学生陈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思想发展。
这个教案设计的是以《卖炭翁》为主题的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并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拓展延伸。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唐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卖炭翁的艰辛生活。
这首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中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唐代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内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卖炭翁》。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形象和情感。
3.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的理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
2.社会背景的联系:联系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的社会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文的内容、形象、情感进行讲解,对社会背景进行介绍。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鉴赏法: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文、注释、背景介绍等。
2.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唐代的社会背景,引出《卖炭翁》这首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诗文,让学生自读,然后对诗文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难词难句,解析诗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
(1)对古代社会背景的理解,尤其是对唐代宫市制度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课文注释、课外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唐代宫市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古诗表现手法的把握,尤其是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举例说明,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运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夸张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诗句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表达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卖炭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辛勤努力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卖炭翁》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卖炭翁》是一首描绘社会现实的诗歌,它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展现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
(2)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举例:分析“一车炭,千余斤”与“宫使驱将惜不得”之间的对比,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中的拟人手法。
(3)掌握词语和句式,如“心忧炭贱愿天寒”、“手把文书口称敕”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解释“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心忧”和“愿”,以及“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手把”和“口称”。
卖炭翁讲课逐字稿
卖炭翁讲课逐字稿### 教案:《卖炭翁》教学目标:1. 理解《卖炭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句式。
3. 感受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卖炭翁》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1. 对卖炭翁生活艰辛的深刻理解。
2.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主题思想的领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卖炭翁的生活和作者的情感。
3.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卖炭翁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对卖炭翁的初步印象,引入课题。
2.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课文朗读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强调字词的发音和句读。
三、字词解析1. 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薪”、“斫”等。
2. 讲解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等。
四、内容理解1. 分析卖炭翁的生活状态,理解其艰辛。
2. 探讨作者通过卖炭翁的形象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五、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讨论卖炭翁的形象和作者的同情心。
2. 讨论卖炭翁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启发学生思考。
六、情感体验1.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卖炭翁的生活。
2. 通过诗歌朗诵,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1. 总结卖炭翁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2. 强调课文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卖炭翁生活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教学设计(5篇)[修改版]
第一篇:《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
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
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
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
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卖炭翁》公开课说课稿
《卖炭翁》公开课说课稿《<卖炭翁>公开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卖炭翁》这首诗通过对卖炭翁艰辛劳作、悲惨遭遇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情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疾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
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卖炭翁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宫市”的黑暗本质,体会诗歌的社会意义。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指生读)(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三.再读指生读。
(一人读)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
(生读)指生汇报读。
(一人读)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
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
(一人)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四、读读品品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苦”: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创作一首关于劳动人民的诗歌,要求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关爱,不少于10行。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阅读《卖炭翁》,讨论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家长签字确认,并写下对孩子的寄语。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诗人白居易与卖炭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写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卖炭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态度培养: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是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价值观塑造: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卖炭翁的艰辛生活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卖炭翁的生活,感受诗中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感受。
-在讲解古文句式时,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分析,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的省略句式,解释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在挖掘课文主题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教师应教授学生一些文言文阅读技巧,如关注特殊词句、利用上下文推测词义等,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卖炭翁》教案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常见文言文词语、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
3.增强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审视、解读文学作品,发表独立见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卖炭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卖炭翁》,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2.词语解释: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难词,如“炭”、“寒”、“瘦”等。
3.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翻译,理解句子含义,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卖炭翁说课稿三篇
卖炭翁说课稿三篇卖炭翁说课稿1《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通过想象,感受诗歌形象。
3.通过品析,感受经典魅力。
4.通过拓展,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形象,品析诗歌语言,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测试一下大家的识字能力。
(多媒体展示“悲悯”一词,让学生朗读。
要求以悲悯之心读“悲悯”)上次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悲悯之心,其实,与杜甫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教材把白居易的《卖炭翁》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在同一课,不仅仅因为两首都是唐诗,更是因为白居易与杜甫一样也有一颗悲悯之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炭翁》,感受白居易的悲悯之心吧。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请学生介绍白居易,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相关资料。
)(2分钟)三、诵读,概括诗歌内容。
1.同学们,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你们之前预习过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为哪一件事而作吗?2.什么是“宫市”?(出示背景)时宦者主中市买,谓之“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回者。
名为“市”,其实夺之。
《旧唐书张建封传》3.试想一下白居易写这事时心情怎样?4.好,请同学们以当时白居易的心情朗读这首诗,自己读自己的。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请评价的同学朗读,要求发扬上一位同学的优点,避免上一位同学朗读时的不足。
7.以此类推,请至少三个同学起来读,老师适时指导。
(在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纠正指导)8.指导后全班齐读。
四、想象,感受诗歌形象。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卖炭翁》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卖炭翁》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卖炭翁教学设计(共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卖炭翁教学设计《卖炭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的内涵,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内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忆旧识,获新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汉乐府民歌,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学生回忆诗歌内容:《十五参军征》反映民生疾苦,讲述了一位老兵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十五参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文人,时至唐代,一批文人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以新题写时事,反映社会现实。
其中有位诗人更是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白居易〕乐府诗知识和白居易生平介绍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新乐府题材的讽喻诗《卖炭翁》。
二.读诗文,通诗意1.听读古诗朗读,给生字注音。
可小声跟读,读出古诗应有的节奏和韵律来。
2.学生齐读。
3.白居易的诗歌,往往粗浅直白,通俗易懂。
相传老妪能解,也就是老婆婆都能听懂诗歌的内容。
请借助书下的注释梳理古诗的意思。
重难点注释:①伐薪::砍柴。
②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③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④何所营:做什么用。
⑤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⑥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⑦骑〔旧读jì〕:一人一马成为骑,骑马的人。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⑩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三.入诗境悯老翁1.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给我们朗读一遍诗歌。
2.请考虑:本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些内容?讲了什么事情。
写的是一位老翁很辛苦的砍柴烧炭,历经艰辛快要把炭运到市场时,被宫使抢去了,卖炭翁失去了自己的炭。
《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老妇人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这样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通过品味平易通俗的语言,体会白居易关心百姓的伟大情怀。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肖像、心理、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诗歌中对比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背景链接】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饱含深切的同情,所以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明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文体知识】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卖炭翁》教案课前三分钟演讲,请同学朗读并介绍白居易的《观刈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这首诗写了五月时候农田人家顶着烈日收割麦子和一个妇人拾麦子的场景,揭露了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
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提示注音)探访故事: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一遍诗歌。
(讲述的是一位卖炭老翁辛苦烧制的一车炭最终被宦官掠夺一空的故事。
)你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卖炭翁的生活?可怜探究人物:你从文中哪里可见他的可怜?预设:“伐薪烧炭”烧炭的步骤繁多,先砍柴,再把粗的柴劈成细的,然后挖很深的窑洞,将木头放入洞中点燃,每天晚上要去看燃烧的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头变成灰,烧到一定程度封闭洞口,利用余热将木头炭化。
一批炭往往要烧制好几天。
“南山”可见烧制地点遥远;“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老人满脸灰尘,显出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花白,十根手指乌黑,可见烧碳的艰辛,年老体衰,却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辛辛苦苦烧炭卖炭却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可见老人的贫寒,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寒冬腊月,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可怜;衣服穿的少,本来应该盼望天气暖和些,但却希望天气寒冷些,为了能使炭卖得好价钱。
矛盾反常的心理足以可见老人的可怜;“一尺雪”可见昨夜雪下的很大,天气很冷;“晓”可见老人起的很早,为了尽快赶到集市卖个好价钱;“辗冰辙”可见车上炭很重,从下文可见千余斤,路上已经结冰,很滑,说不定在难走的路段老人还下车推车;“困、饥、日已高”可见路途遥远,行路难,时间长,可怜“泥中歇”狼狈不堪,在泥泞中休息(可见雪已化,下雪不冷化雪冷,身上衣正单)“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来卖炭是来满足基本需求的,但现在却得了这些无用的东西,我们不难理解,宦官夺走的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活命的权利,可怜“惜不得”表明老人的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也表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地位(可悲)来的这两个人是谁啊?“黄衣使者白衫儿”文下注释是宦官奉皇帝之命外出办事,自称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45分钟【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七年级正处于由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具有一定的跨越性。
在小学的学习当中,按照课标要求已经学习了75篇诗歌,并掌握了最基本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诗词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等。
2.能力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其抬升一个较大的高度,但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学习能力方面基本都有提升。
通过小学阶段的诗歌和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了分析诗歌,解读情感的能力。
3.心理层面:七年级正是从小学到初中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始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懂得顾及面子,课堂相对来讲会变的沉闷。
故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鼓励与引导,同时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作品”。
2.地理位置:《卖炭翁》选自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3.内容分析: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作用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诗能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力以及分析能力,意识到古今社会的巨大差距,学会热爱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读出诗中的生僻字,熟读本诗,通过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2)学生能清楚地说出诗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学会运用一些人物描写的手法。
如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本诗,以致达到熟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
通过回答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能够初步说出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且结合幻灯片展示的诗句,学习体会作者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准确表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2)学生对今后学习古诗文的理解力和认识的深度达到初步提升和加深;3)学生能够意识到古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差异,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并借助相关课下注释,说出本诗的大致内容;2)能够通过学习重点诗句,把握人物形象,记住描写人物形象的一些常见方法;3)准确表述诗人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难点:1)提升对今后诗歌学习的理解力以及加深认识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度;2)意识到古今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并?橹?努力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教学用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师:好!上课!生:起立!老师好!(鞠躬)师:同学们好!请坐!(鞠躬)一、新课导入:师:好,同学们,在本次课开启之前,请大家齐读一下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生:(齐读)师:那么请问大家,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生:白居易。
师:对了。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诗人白居易。
别看这首简单的小诗,它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在老师说这个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猜猜,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大年龄呢?生:(猜测)师:其实啊这首诗是作者在十六岁时写的。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这类诗作要求考生必须要理清题意,诗歌节奏感要强,对仗要精妙。
要求如此之严苛,所以这种类型的诗作很难出佳作。
历史文献记载,白居易这年由江南入京,拜见了当时的名士顾况,白居易便向顾况献上了此诗。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人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我们看这是顾况拿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就是说就凭这两句,你也能在京城锦衣玉食。
并广为传诵。
可见此诗在当时多么为人称道。
我们也知道,白居易他的才学是有多么的丰富。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它兼具了景和情。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的是,白居易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现实主义代表诗作――《卖炭翁》,看看他又在这首诗中讲了什么呢?【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开课时,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自然引出作者白居易,利用小故事提升课堂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白居易的才学,自然引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过渡到本课的题目《卖炭翁》。
【设计时间】5分钟二、新课讲授:师:那么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这个人吗?知道什么说什么。
(指生回答)生:(回答)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展示幻灯片)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讲了(强调生回答的内容),在屏幕上还有一些关于白居易的其他简介,(师读,强调该记的内容)请大家把不知道的内容记一下。
生:(记录)【设计意图】讲解,整合白居易简介。
【设计时间】2分钟师:我们看大屏幕上的这样一句话: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那么,作者写这首诗一定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现实状况,让白居易写下这首诗的呢?(幻灯片展示)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指生朗读)生:(读)【设计意图】引出写作背景,用白居易的写作主张,为后文的主旨与情感,埋下伏笔。
【设计时间】2分钟师:好,请坐!(再强调“宫市”)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原来这首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么请大家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位卖炭的老人身上的到底是个什么事呢?请大家看手中的讲义,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展示幻灯片),拿起笔,标注自己不熟悉的字音。
师:(读)师:好,大家现在可以自由读,几个人之间相互读读,听听读的都对吗?生:(自由读)师:(下台巡视)好,停一下,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指生朗读)生:(朗读)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纠正错误)我们知道,朗读的一个标准便是遇到逗号停顿较短,遇到句号停顿较长。
好,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大家再一起齐读一遍,在这次朗读中,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一下,这首诗说了一件什么事呢?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请学生读,教师指正再读,学生齐读。
这样反复的读,一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能够流畅阅读;第二是让学生熟悉内容,了解大体内容。
【设计时间】4分钟师:好,大家读得非常准确流利,希望大家在学习完本课后还能够加入感情地去读。
好,请大家小组合作,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两分钟后我们请同学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大家开始。
生:(思考讨论)【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请同学按照叙事诗的要素将故事讲出,便于理清文章思路。
【?O计时间】4分钟师:(下台巡视)好,老师先给大家一个提示,通过我们思考,我们很容易就知道这首诗向我们讲述了关于一个卖炭的老头儿的故事,那么我们就知道了,这首诗就是一首叙事诗,就像记叙文一样,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大要素。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在这四个方面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指生说)生:(讲述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师:非常好,请坐!通过这位同学的精彩讲述,我们发现,这首诗它是有一定的层次的,或者说它是有它自己的发展阶段的,我们再读这首诗,思考一下这首诗分为哪几个层次呢?大家能不能用几个字加以概括?生:(回答)师:(点评指正)好,我们把这首诗分成三个部分,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文学现象,(展示幻灯片)第一部分的这四句,我们看,它主要在“烧炭”这一字眼上,围绕“烧炭”,我们看看老翁有哪些人物形象。
我们读这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我们看“烟火色”,看课下注释的解释是什么?生:烟熏色的脸。
师:再看看“苍苍”的解释。
生: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师:那么“黑”也就是说老翁的手都被木炭染黑了。
师:大家看,老师画出的这些词语都是对人物哪个方面的描写?生:(外貌,肖像)师:(如果不会,加以引导)这是对卖炭翁的一种肖像描写,或者外貌描写,我们在现阶段不作对肖像和外貌描写的区分。
我们看,白居易通过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描写,我们发现卖炭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谁能用几个形容词描述一下?(指生回答)生:(老迈,艰苦等)师:没错,请坐!分析得很到位,卖炭翁这种人物形象,他就是一种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的一种形象。
我们再看后两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两句包含的知识点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看。
第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我们看这句诗一问一答,用了什么手法?生:设问师:没错,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
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
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我们再看第二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说说?(指生回答)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师:对啊,我们说,如果我们身上的衣服穿得很少,是不是希望天气变暖一些啊。
然而,我们看这老翁,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又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种心理是矛盾的,反常的。
“可怜”二字,就倾注着诗人对老翁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烧炭”,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就在于“运炭”。
(展示幻灯片)我们看这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我们看,来人了,看他们是怎么样的。
“翩翩”是说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又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手法,叫做神态描写;再看他们的穿着打扮,“黄衣”、“白衫”,这里就用了我们之前说的是……生:肖像描写。
师:对,这样就将太监及其爪牙的这种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我们再看上一句“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里有一个对比,老师提示一下“牛困人饥”和后一句中哪个词语产生了对比?生:翩翩两骑。
师:正确。
就是通过这样的比较,展现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一“歇”的动作描写,联同“一尺雪”“晓驾”也道出了老翁运炭过程的艰辛,更进一步表现了太监的骄横无理。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部分,(展示幻灯片)我们看这个部分主要讲了老翁的炭被宫使抢了,所以我们把它概括成“炭被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