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是什么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是什么我国行政机关要遵守的原则有很多,而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行为时应该遵守的最为灵活的一条原则,因为比例原则中有适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运用起来要充分考虑将相对方的伤害尽量减到最低。
今天,针对行政法的比例原则,律师365做了相关的分析。
热门城市:昭通律师铜川律师酒泉律师汉中律师韶关律师伊春律师云浮律师宜春律师朔州律师商丘律师我国行政机关要遵守的原则有很多,而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行为时应该遵守的最为灵活的一条原则,因为比例原则中有适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运用起来要充分考虑将相对方的伤害尽量减到最低。
今天,针对▲行政法的比例原则,做了相关的分析。
▲一、比例原则的含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在全面衡量公益与私益的基础上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适当方式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因而也被称为“最小侵害原则”、“禁止过度原则”、“平衡原则”等。
比例原则是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虑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的目标。
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
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适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二、比例原则的法条体现比例原则在我国法律订立过程中有不少的体现,如《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只有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达到滥用职权或显失公正程度时,法院才能作出撤销或变更判决。
学者在行政法层级上认识比例原则时,对其中所包含着的子项原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三分法学说”与“二分法学说”。
“三分法学说”认为,比例原则包含三个子项原则,即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原则。
妥当性原则关注手段对目的的实现作用;必要性原则注重手段的最小负面影响;均衡原则则是对采取该手段所欲实现的目的的价值进行考量。
▲三、比例原则的要求▲(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
为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准确理解和正确确定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又称“过度禁止原则”,其目的在于保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免予遭受国家的过度侵害。
所谓比例原则,是对于国家权力和人民自由权利之间的一种目的与手段间的考虑。
比例原则应是源自于人类理性,要求受到合理的对待,是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自然法则。
一般而言,比例原则主要从手段和目的的关联性来考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比例原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三个次要概念: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及狭义的比例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又称妥当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采取的手段必须能够达到行政目的或者至少有助于目的的达成,并且是正确的手段。
也就是说,在目的——手段的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
行政机关采取的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之达成,否则即违反适当性原则。
手段对于目的来说是不适应的情形大致有:一是,手段对目的来讲“不足”。
二是,手段所追求的目的超出了法定的目的。
三是,对相对人施加的手段,是法律上不可能或事实上不可能。
适当性,简单地说,就是就是要求一个法律或公权力措施的手段所采取的手段是能够达到所追求的目的的。
亦即国家所采取之限制手段须适当及有助于所欲追求之目的达成。
如果经由某一措施或手段之助,使得所欲追求的成果或目的较易达成,那么此一措施或手段相对于该成果或目的是适当的。
所以,适当性原则是在一个预定目的下,可达到访目的的手段的选择,是一种目的取向的手段选择。
例如:交通警察是以维护交通安全与整理交通秩序为任务,他们所做的一切作为必须有助于这个任务目的的达成,才算是达到了适当性原则。
如果大家都为争取交通违规取缔的工作绩效,用它的好处去考绩与升迁,而选择在交通号志或标志不清楚,驾驶人极易疏忽而违规之路段,大举告发交通违规,竟放弃在交通繁忙的路口执勤,则显然违反适当性原则。
﹝二﹞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是指在有多种同样可达成行政目的之手段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当选择侵害相对人权益最小的手段,不能逾越必要的限度。
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一、引言我国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其中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保持平衡,合理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二、比例原则的含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关系,避免过度干预个人权利,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例原则适用于各类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
在行政许可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审批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行政许可的程序合法性和目的合理性。
在行政处罚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决定处罚时,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对违法者进行适当的处罚,避免过度惩罚。
在行政裁决方面,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裁决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合理权衡各方利益,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包括以下要求:1.合理关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的平衡。
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充分考虑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避免过度干预个人权利。
2.依法进行权衡。
行政机关在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凭主观意愿或武断决策。
行政机关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科学判断,合理决策,确保权衡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考虑情况具体性。
行政机关在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时,应当充分考虑具体情况。
不同的行政行为和不同的案件,可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权衡标准,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确保权衡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4.确保程序正当性。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依法决策,确保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性。
行政法比例原则应用
行政法比例原则应用行政法比例原则是指在行政行为中,如果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而又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则应当选择最适当、最合适的途径来进行,不得越权或者过度干涉。
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在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对行政法比例原则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行政法比例原则的概念行政法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对待同类对象时,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既不过分偏废,也不过分干涉,使行政行为更加公正、合理、有效。
比例原则的核心在于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权力滥用或失衡导致的不良后果。
行政法比例原则的实际应用1. 行政执法中的比例原则在行政执法中,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执行执法职责时,要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执法手段和措施,确保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不得过度执法,也不得轻描淡写。
比例原则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效率。
2. 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在行政裁量权的行使过程中,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施行自由裁量权,不得滥用裁量权或超越法定权限。
通过比例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规范行政机关的裁量行为,确保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 行政程序中的比例原则在行政程序中,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处理案件时,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复杂程度等情况,采取合适的程序性措施,确保行政程序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比例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增强行政公正性。
行政法比例原则的重要性行政法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当干预;•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合理,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率;•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建立规范、透明的行政管理机制。
总之,行政法比例原则的应用对于规范行政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以上就是关于行政法比例原则应用的一些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一、比例原则的内涵比例原则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比例原则是广义的比例原则的下位概念。
文章以广义的比例原则作为研究对象来阐述比例原则的内涵。
广义的比例原则包含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的比例原则。
第一,妥当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行为时,以法律为根据。
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限于法律所预设的、所同意的目的。
即法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
可见,妥当性原则就是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法律的整体精神、条文间的关系、规定含义等因素作出综合推断达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
第二,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
是指当行政权行使的时候,应尽量把对相对人的损害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也就是说,当有多种行政手段可供行政机关行使时,应当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少的一种手段。
可见,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在于使用“必要的手段”,这种“必要的手段”能够懂得为,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手段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所必要的且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
因此我们能够认为,必要性原则所指的必要性是指“必要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务必要采取的手段,在可供选择的行政手段中对相对人的权益侵害最小,同时又能达到行政目的。
第三,狭义比例原则,又称之相称性原则。
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干预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要适度。
行政机关所要达到的行政目的与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干预需是相称的。
具体而言,是指某项具体行政行为虽是为了达到行政目的所必要的,但实施该行政行为将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实现,且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那么该项行政行为的行使就违反了相称性原则。
这就是说,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在预期目的与可能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之间平衡,只有在行政目的重于可能造成的损害时,行政机关才能实施行政行为,否则,行政机关就要权衡,看是否有必要实施。
二、比例原则在我国适用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尚处于较为空白的状态,多是翻译国外的著作,特别是德国有关方面的著作。
如何使该原则更好的运用于行政法上,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谈行政法比例原则价值
谈行政法比例原则价值行政法比例原则是指在行政活动中,当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个人权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避免过度偏向任何一方,确保行政活动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体现了公正和平衡的价值,而且带有普遍的理念性和上升到法制高度的层次性,其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中。
本文将从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基本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的价值。
一、基本价值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是行政法治和行政合法性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保障。
比例原则以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个人权益相统一为基本立足点,反映了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法治原则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比例原则是在高度理念化和法制化的层次上确立的,其具有一定抽象性和普遍性。
比例原则具有以下三点基本价值:(1)规范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益。
比例原则是规范行政权力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当政府行政权力干预个人的生产、生活、财产等领域时,必须遵循公正和平衡的原则,并在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比例原则的最大价值就是为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提供一个合理的范式,使得行政活动在遵循公正原则和平衡原则的基础上得到规范和保障。
(2)体现公正、合理原则,增加行政合法性。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维护个人的权益,同时也在于维护行政的公正和合理,避免行政主体滥用职权,或对某些人或利益过度偏袒。
比例原则的作用是对行政权力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限制,并防止行政权力产生滥用行为,从而增强了行政权力的合法性,提高了行政决策的公正度和透明度。
(3)推进规范化的行政法防控体系建设。
比例原则不仅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公正和平衡的原则,而且也在实践中获得广泛的应用,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行政活动中,如行政处置、行政执法、行政决策等等。
比例原则的应用将促进行政法规范化建设,为行政主体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一个更高的行政法规范体系。
论述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论述行政法(d e)比例原则一、比例原则(de)起源及其涵义(一)比例原则(de)起源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de)基本原则是由德国首创,其源于19世纪德国(de)警察法学,由德国行政法学者托·迈尔首先提出,他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德国另外一位行政法学家弗莱那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中曾指出“不可用大炮打小鸟”(de)名言来比喻警察行使权力(de)限度.后来,德国借由联邦宪法法院(de)判决,将此原则概念化与体系化,并且从行政法位阶跃至宪法位阶.现在,比例原则已成为德国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de)最有力(de)理论依据.随着这一原则在研究和实践中(de)发展,其影响渐渐超越了警察法领域,也超越了德国(de)地理疆域.现在很多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日本、荷兰、西班牙、我国台湾等也将其作为行政法(de)重要原则之一.(二)比例原则(de)涵义行政法意义上(de)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de)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de)方式来进行.行政法学中(de)比例原则具有实体和程序两方面(de)涵义.就实体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行政权力(de)行使,不能给相对人造成超过行政目(de)之价值(de)侵害,否则就不合比例.实体合比例主要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与行政相对人之间(de)合理关系.就程序而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de)措施与要达到(de)行政目(de)之间必须具有合理(de)对应关系.由于任何实体性(de)结果都必须经过一定(de)程序而达到,所以,程序合比例是实体合比例(de)保障,实体合比例是程序合比例(de)最终体现.二、比例原则(de)内容关于行政法中(de)比例原则,在学术界,主要有“三阶理论”和“二阶理论”,但“三阶段理论”更为通说,即这一理论认为,行政法(de)比例原则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性原则.(一)适当性原则及其事例适当性原则,又称为妥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是指所采行(de)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de)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de)达成并且是正确(de)手段.也就是说,在目(de)——手段(de)关系上,必须是适当(de).这个原则是一个“目(de)导向”(de)要求.通说认为,即使只有部分有助于目(de)之达成,即不违反适当性原则.并且这个最低标准不是以客观结果为依据(de),而是以措施作出时有权机关是否考虑到相关目(de)为准.在行政实践中,任何一个措施都“多多少少”会有助于达成目(de),因此本原则实际很少起作用.这也是比例原则“三分法”受到非议(de)原因所在.对于适当性原则,可以列举一事例予以说明.某公司长期假冒他人专利产品,当地工商部门只定期收取罚款,而不禁止假冒专利产品(de)行为,工商部门采取(de)罚款方式实已沦为变相收费,无助于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目(de)之实现.按照行政法中(de)适当性原则可知,该公司所采取(de)措施并没有有效地实现行政目(de),违反了“目标导向”地要求.(二)必要性原则及其事例必要性原则,又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最温和方式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其是指在前述“适当性”原则已获肯定后,在能达成法律目(de)诸方式中,应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小侵害(de)方式.换言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能给人民造成更小侵害而又能达成目(de)(de)措施来取代该项措施了.这里实际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de)(de)行为方式,否则必要性原则将没有适用(de)余地;其二是在能够实现法律目(de)(de)诸方式中,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de)一种.可见,必要性原则是从“法律后果”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de)措施之间(de)比例关系(de).关于必要性原则,可以列举一事例予以佐证.例如,税务部门有权扣押欠税者财产,若其可在扣押产品与扣押设备之间选择,则一般应选择前者,因为这对欠税者(de)损害相对较小.再比如说,我国(de)成语“杀鸡焉用宰牛刀”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原则(de)诠释.“杀鸡焉用宰牛刀”意思是杀只鸡何必用宰牛(de)刀,意即表明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由此可见,当存在多个能够实现法律目(de)(de)行为方式时,应当选择对公民权利自由侵害最轻(de)一种.(三)比例性原则及其事例狭义比例原则,又称比例性原则、相称性原则、均衡原则,即行政权力所采取(de)措施与其所达到(de)目(de)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具体讲,要求行政主体执行职务时,面对多数可能选择之处置,应就方法与目(de)(de)关系权衡更有利者而为之.比例性原则是从“价值取向”上来规范行政权力与其所采取(de)措施之间(de)比例关系(de).但其所要求(de)目(de)与手段之间关系(de)考量,仍需要根据具体个案来决定.也就是说,狭义(de)比例原则并非一种精确无误(de)法则.它仍是一个抽象而非具体(de)概念.当然,狭义(de)比例原则也不是毫无标准,至少有三项重要(de)因素需要考虑:“人性尊严不可侵犯”(de)基本准则;公益(de)重要性;手段(de)适合性程度.关于比例性原则,可以列举一事例予以佐证.例如,警察使用枪支(de)目(de)在于制服犯人,若警察鸣枪示警后,犯人已畏服,则行政目(de)即已达到.此时,若警察仍向犯人射击致其伤亡,则该侵害与行政目(de)不存在均衡关系,从而违背相当性原则.综上所述,适当性原则要求手段有助于目(de)实现,必要性原则要求实现目(de)(de)手段是最小侵害(de),而狭义比例原则是通过对手段负面影响(de)考量,要求目(de)本身(de)适当、不过份.质而言之,比例原则(de)这三项子原则分别从“目(de)取向”、“法律后果”、“价值取向”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之间(de)比例关系.三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构成了比例原则(de)完整而丰富(de)内涵.三、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de)意义(一)有助于正义价值(de)实现用破坏性极大(de)行政手段仅获得极小(de)行政目(de),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de)浪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自由与民主是人类追求(de)终极目标,行政权力(de)设置和行使也是为了人人更好(de)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行政权力对人(de)权利和自由(de)影响必须应当是适当(de),合乎情理(de).(二)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de)价值和对行政相对人利益法律(de)产生源于利益(de)分化、冲突,法律(de)功能也就在于对不同利益群体(de)协调,是对社会利益(de)一种重新分配,法律工作无非是在不同(de)利益之间寻求一个最为有利(de)平衡节点,使既存(de)紧张关系得以舒缓,利益得以维持平衡,社会得以井然有序地不断发展.比例原则恰恰以其突出对私人权益(de)保护为特点,强调国家权力(de)行使应以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de)协调、平衡为基础,既避免了过分强调公共利益使其成为凌驾于私人利益之上(de)堂而皇之(de)借口,也避免了过分强调私人利益,不利于社会整体价值目标(de)实现,进而影响大多数人(de)利益.总(de)来说,比例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要以牺牲行政相对人最小利益来行为,要公益与私益并重,从而消除了相对人不满和对立情绪,从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另外,比例原则也控制了行政违法和自由裁量权(de)滥用,控制行政主体(de)行为度,防止其滥用职权,从而也保护了行政相对人(de)权利.(三)有助于实现行政程序与行政效率动态(de)比例平衡程序和效率是一个矛盾体,他们之间(de)平衡制约关系直接关系着行政资源节约,行政目(de)实现和行政相对人保护等诸多要素(de)平衡.它适应了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益(de)要求.比例原则(de)利益衡量、成本效益包含了以最小(de)行政投入取得最大(de)行政效益(de)要求.行政主体在比例原则(de)约束下,在实施行政行为时, 自觉对相关因素衡量斟酌, 趋利避害, 以同样或尽可能少(de)行政投入创造最大(de)行政利益.综上所述,在现代法制国家,行政法(de)比例原则(de)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民权利为本位,所以人民谋求生存、自由、发展以及幸福(de)权利应当得到国家(de)最大限度(de)尊重,因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主体应当切实贯彻行政法中(de)比例原则,使得民众(de)利益得到更进一步(de)保障.。
简述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简述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任务和目的,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控制强度,以达到达到行政目的
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平衡。
该原则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行政机关的
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保障了公民的正当权益。
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政处罚中的比例原则: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的惩罚
措施,但行政机关在处罚时必须考虑到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
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处罚方式和强度,以保证惩罚和利益保障的平衡。
2. 行政裁量中的比例原则: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即要根据事实、情况和法律规定综合考虑,进行
适度的裁量,以避免滥用职权或对公民权益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3. 行政管理中的比例原则: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
管理的一项职责。
行政机关在管理中,应当根据管理任务的性质、范
围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手段和控制强度,以合理保障公共利益和公民
权益。
4. 行政决策中的比例原则: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
政策,采取的调整社会资源和公共事务的决定。
行政机关在做出决策
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平衡各方利益的要求,以符合比例原则。
综上所述,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核心原则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比例原则,避免滥用职权或
对公民权益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试论_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试论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分析了比例原则的概念、起源,通过论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弊端,凸显引入比例原则的必要性,并且简要介绍了我国行政法有关立法现状以及比例原则的适用问题。
一、比例原则之概念界定 (一)比例原则的含义以及适用领域比例原则是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虑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的目标。
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
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适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①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比例原则,但是比例原则在公法领域中广为适用,有的学者称之为公法领域的软化剂,如刑法中的罪行相适应原则,诉讼法中程序的启动以及证据的采用等也体现了比例原则。
另外,比例原则在私法领域中也有所体现,如民法上对物权的限制。
同时,法理学中也蕴含着比例原则,如在法律原则的适用上,必须采取比例原则,方能排斥法律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
(二)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起源与含义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德国的首创,这源于19世纪德国的警察法学,由德国行政法学者托迈尔首先提出,他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
德国另外一位行政法学家弗莱那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中曾指出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的名言来比喻警察行使权力的限度。
后来,德国借由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将此原则概念化与体系化,并且从行政法位阶跃至宪法位阶。
现在,比例原则已成为德国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德国学者毛雷尔指出,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上的一般原则,长久以来得到了承认,并以习惯法的方式被肯定下来,且该原则在具体法律部门中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毛雷尔同时认为,比例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客观的对称性;禁止任何国家机关采取过度的措施;在实现法定目的的前提下,国家活动对公民的侵害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有关比例原则的释义学结构,学界主要又两种观点,一是三阶理论,即比例原则包含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的比例原则三个子原则。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摘要: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本文首先介绍了比例原则的概念和特征,然后探讨了比例原则的具体运用,包括在灾害管理、环境保护和经济调控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对比例原则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比例原则;行政法;应用;优势;局限性一、引言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它在维护公正、平衡权益和保护基本人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为行政法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比例原则的概念和特征比例原则,即合理比例原则,指的是在行政法中,行政措施应该与追求的目标相适应,不得超出必要的限度。
它可以衡量行政措施是否合理、适当和合法,维护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比例原则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性: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措施与追求的目标之间存在合理的关联性,不得过于严厉或过度宽松。
2. 适当性: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措施的力度和程度应适当,不能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
3. 公正性:比例原则的核心是维护公正,它要求行政措施对不同群体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有所平衡,避免对某一特定群体进行不当歧视。
三、比例原则的具体运用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
以下是比例原则在灾害管理、环境保护和经济调控等方面的应用实例:1. 灾害管理:在灾害管理中,比例原则要求采取合理和必要的预防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相关政府机构应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灾区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调配救援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环境保护:比例原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体现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上。
行政机关应该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例如,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取罚款、停产整治等合理措施,以达到预防和纠正环境破坏的目的。
行政法比例原则法律适用(2篇)
一、引言行政法比例原则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核心在于行政权的行使应当遵循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原则。
比例原则的适用对于保障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权力、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比例原则的内涵、法律适用原则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比例原则的内涵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根据行政目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确保行政行为与行政目的之间保持合理比例。
比例原则包括以下三个原则:1. 适当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符合立法目的,以实现行政目的为前提。
2. 必要性原则:在实现行政目的的多种手段中,应当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
3. 均衡性原则: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害与行政目的之间应当保持合理比例。
三、比例原则的法律适用原则1. 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依法行政,确保行政行为合法。
2. 行政行为合理性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确保行政行为合理。
3. 保护公民权利原则:在行政行为中,应当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4. 公平公正原则: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确保行政行为公正。
四、比例原则的法律适用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涉及比例原则的案例:案例:某市环保局对某公司进行环境违法行为处罚,要求该公司缴纳罚款10万元。
该公司不服,认为罚款数额过高,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 适当性原则:本案中,环保局要求公司缴纳罚款10万元,旨在惩罚公司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环境秩序。
从立法目的来看,该处罚措施符合适当性原则。
2. 必要性原则:在实现维护环境秩序的目的过程中,环保局有多种处罚手段可供选择,如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
在此情况下,罚款10万元并非实现该目的的必要手段。
因此,该处罚措施不符合必要性原则。
3. 均衡性原则:从案件事实来看,公司环境违法行为较为严重,但罚款10万元对其经营影响较大。
行政法论述题
复习范围:一、论述题,考3题,60分。
从下述6题中抽选3题。
1、试述行政法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又称“禁止过分”原则或“最小侵害”原则,是指行政权尤其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应当全面权衡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个人利益,尽量采取对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关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并使其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之间保持平衡。
比例原则由三个子原则构成:1.合目的性原则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
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会对立法目的作出明确规定,但有时法律规定的目的可能比较含混,这些情况下就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法律的整体精神、条文间的关系、规定含义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
2.适当性适当性,是指行政机关选择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和手段之间存在正当性。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机关根均具体情况,判断拟采用的措施对达到结果是否有利和必要。
3.损害最小损害最小,是指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如果能够用较为轻微的方式实现行政目的,就不能选择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2、试述行政诉讼类型。
行政诉讼类型划分是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把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诉讼要件、审理规则和方式的诉讼划为同类型行政诉讼,并根据各种诉讼类型作出相应的判决。
一、行政诉讼类型的两大模式(一) 英美模式英美法系国家不成文法十分发达,因其不区分公、私法,所以也不区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不规定诉讼类型,但英美法系在自身的司法实践中也形成了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类型的制度,即令状制。
美国法律结合英国的法律传统进行了适度的改造,在州一级还多保持着令状制度,但在联邦一级应用比较少见。
(二) 大陆模式大陆法系国家公、私法有明确的分野,因此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分别。
大陆法系国家自20世纪以来各自建立本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应用
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及其应用在行政法的领域中,比例原则犹如一座灯塔,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指引着方向,确保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道路上,既能达到既定目标,又不过度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应用。
比例原则包含三个子原则: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
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时,不能盲目行动,而应事先对各种可能的措施进行评估和预测,确保所选择的措施具有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例如,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如果行政机关决定对某一企业采取关停措施,那么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种关停能够有效地减少污染,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样的关联,那么行政机关的行为就不符合适当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强调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目的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对公民权益损害最小的措施。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多种可行的措施中进行权衡和比较。
继续以环境污染治理为例,假如行政机关既可以通过要求企业安装特定的净化设备来减少污染,也可以直接关停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安装净化设备能够达到相同的治理效果,并且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那么行政机关就应当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
因为直接关停企业可能导致大量员工失业、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对公民的权益造成过度损害。
均衡性原则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现行政目的所获得的利益与对公民权益造成的损害之间进行权衡,确保前者大于后者。
这是一种利益的平衡考量。
比如,为了修建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行政机关需要征收一部分居民的土地。
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需要评估修建高速公路所带来的公共利益,如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等,与居民失去土地所遭受的损失进行比较。
如果公共利益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损失,那么征收土地的行政行为在均衡性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居民的损失过大,而公共利益相对较小,那么这样的行政行为就不符合均衡性原则。
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许多国家行政法上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学界通说认为,比例原则包含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三个子原则。
行政法中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
比例原则对我国行政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目录历史概念原则1.适当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狭义比例原则4.综述借鉴1.必要性2.实践角度总结论述重要作用展开历史概念原则1.适当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狭义比例原则4.综述借鉴1.必要性2.实践角度总结论述重要作用展开简介行政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有适当的比例。
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的均衡,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是行政法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项重要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当国家行使公权力而与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必须审查该公权力的行使是否为宪法所规定,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害是否适度、合比例。
编辑本段历史比例原则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英国大宪章的规定,人们不得因为轻罪而受重罚。
19世纪,德国的警察德国行政法法中首次出现比例原则观念,之后比例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德国行政法学者奥托·迈尔(Ottomayer)在1895年出版的《德国行政法》中,主张“警察权力不可违反比例原则”。
1923年在同书第三版中认为,“超越必要性原则即违法的滥用职权行为”。
20世纪初,德国另一位行政法学者弗莱纳(F·Fleiner)在《德国行政法体系》一书中用“不可用大炮打小鸟”的名言,比喻警察行使权力的限度。
观念上倡行的结果是比例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
1931年的《普鲁士警察行政法》规定,警察处分必须具有必要性方属合法。
同时该法第14条对必要性定义为:“若有多种方法足以维持公共安全或秩序,或有效地防御对公共安全或秩序有危害之危险,则警察机关得选择其中一种,惟警察机关应尽可能选择对关系人与一般大众造成损害最小方法为之。
比例原则的名词解释
比例原则的名词解释比例原则名词解释学习资料一、定义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二、比例原则的内涵1. 适当性原则(妥当性原则)这是比例原则的首要要求。
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者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达成。
例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行政目的),政府决定拓宽主要道路(行政措施),如果拓宽道路确实能够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积极作用,那么这个措施就符合适当性原则。
如果采取的措施根本无法实现行政目的,就是不适当的。
2. 必要性原则(最小侵害原则)在能够实现行政目的的多种手段中,行政机关应当选择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手段。
继续以上述改善交通拥堵为例,政府在考虑改善交通的措施时,有拓宽道路、限制车辆通行、提高公共交通运力等多种手段。
如果限制车辆通行能够在达到改善交通目的的同时,对市民出行权益的侵害最小(相比于其他手段,如大规模拓宽道路可能涉及大量拆迁对居民居住权益影响较大等),那么就应该优先选择限制车辆通行这一措施。
3. 均衡性原则(狭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不利益)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所带来的利益之间应当成比例、相均衡。
例如,为了保护一个小村庄里的几棵古树(行政目的,保护古树带来的文化、生态等利益),政府如果决定将整个村庄进行大规模拆迁(行政措施造成的损害,涉及村民居住、生活等多方面权益损害),这种措施所造成的损害与保护古树所带来的利益明显不成比例,就不符合均衡性原则。
而如果通过合理规划,在古树周围设置一定的保护区域,限制周边建设等较小损害的措施来保护古树,就更符合均衡性原则。
三、比例原则的意义1. 保障公民权利比例原则通过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行政机关行使权力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行政法比例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一,比例原则:兼顾行政目的的实现和保护符合相对人的权益,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主要有以下要求:其一:适度性原则,行政行为特别是对行政相对人不利时,只有认定该行为达到相应行政所必须的,才能实施。
其二,必要性,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要先进行利益的衡量,只有确认实施该行为得到公益大于可损私益时,才能实施。
其三,相称性,行政机关必须在多种方案进行选择,择其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方实施。
狭义的比例原则:最小损害原则。
(自由裁量的选择:涉及自由裁量权的子原则)注意问题:同等情况同等不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不得歧视,不得偏私“利益”,不专断)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并给相对人提供适当的事中救济途径。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地位)基本内容:一,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回避)二,说明理由,三听取陈述和申辩(辩论原则)三,公开原则: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除外,应一律公开进行,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注意有一下述四项。
(立法——过程——结果)其一,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
其二,行政法规,规章公开。
其三,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
其四,行政信息,情报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1.17日四,高效便民原则:接受处罚决定书送达,能够指导所有行政法领域?更多强调服务行政领域、行政帮助、行政救济等部门行政法的原则《行政许可法》。
行政权的内容:一部分限制人身财产和人身权,另一部分提供便利的。
五:诚实信用原则:《行政许可法》政策优惠都不到实现?六:权责相统一:执法责任追究制。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一、引言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行政行为的适度与合理性。
比例原则旨在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能够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不偏废,不过度,不滥用权力,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二、比例原则的内容1.1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适度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适度性。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不得过度地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能过度限制自由。
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该权衡各种因素,确保其行为既能够有效地实现行政目的,又不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1.2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合理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合理性的核心是合法性,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
另外,行政机关的行为还应该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保护合法权益的原则等。
1.3 行政机关权力行使的合法性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合法性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具备法律依据,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行为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如果行政机关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反了法律规定,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非法的。
三、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比例原则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裁决等。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不得滥用职权,不得过度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也不得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比例原则的实践意义比例原则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得过度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其合法权益的不受侵犯。
4.2 促进行政机关的公正行政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偏废,不滥用权力,确保行政机关的行为能够公正合理地对待各方当事人。
行政法必背16点
行政法必背16点1、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有三方面的要求:(1)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行使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
(2)适当性,是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与措施,手段之间存在正当性。
(3)损害最小,是指行政机关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比如处罚中应当遵循比例原则,处罚结果应当与违法结果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处罚法》第5条第2款)以达到制止违法行为发生的目的。
2、程序正当原则:(3公)(1)行政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
(2)公众参与,指的是行政机关作出重要的规定或者决定时,应当听取公众意见,尤其是应当听取直接相对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或者申辩。
提出的陈述申辩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考虑、采纳。
(3)公务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1)适用条件:一是存在信赖基础,即行政机关作出了相对人赖以产生信任的授益行政行为;二是有信赖利益,即相对人因为信赖而实施了相应的行为,而因为实施了该行为产生了可评估的利益或者承受了相应的负担;三是有正当信赖,信赖的发生出于相对人的善意且无过错。
(2)保护方式,能不撤销、废止,则不撤销、废止,但如果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销、废止或变更,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或者补偿。
法条体现:《行政许可法》第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比例原则在行政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维护公正、公平和人权等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原则。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本文将探讨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比例原则的理论基础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权力行使的干预必须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相适应,不能超过所必要的程度。
比例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国家与个人、公共权益与私人权益之间的平衡。
在行政权力干预时,必须考虑到个人或团体的合法权益,不能忽视其利益,在此方面,比例原则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比例原则的实践意义比例原则在我国的行政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比例原则可以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
行政权力的滥用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没有比例原则的约束,那么行政部门就会过多干预个人利益,或者利用其权力干预企业或个人行为,或者必要干预不当而产生乱象。
第二,比例原则可以提高行政权力的可信度。
因为比例原则的运用可以保证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公正的,公正的。
第三,比例原则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
比例原则可以保护公共利益不受企业或个人利益的侵犯,并且可以确保在实施行政措施时,必要干预是合理的,不会对企业或个人造成过大的损失。
三、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应用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一般而言,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被遵循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是指行政部门的干预必须是必要的。
如果不必要,或者过度干预,那么这种干预是不合理的,不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
因此,在行政部门干预时,必须先审慎的评估其干预的必要性,保证干预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第二,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行政部门干预的程度必须相适应,不能过度或者不足。
行政部门干预的程度超过了必要监管的范围,就会侵犯个人或企业的合法权益。
但是,如果干预的程度不足,反而会影响国家的公共利益。
因此,在行政部门干预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合理调控干预的程度,满足必须干预的需要,但不会对个人或者企业造成过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法的比例原则篇一:论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论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在全面衡量公益与私益的基础上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适当方式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因而也被称为“最小侵害原则”、“禁止过度原则”、“平衡原则”等。
比例原则是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虑手段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权益侵害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目的的目标。
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
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分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适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
比例原则在我国法律订立过程中有不少的体现,如《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只有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达到滥用职权或显失公正程度时,法院才能作出撤销或变更判决。
学者在行政法层级上认识比例原则时,对其中所包含着的子项原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三分法学说”与“二分法学说”。
“三分法学说”认为,比例原则包含三个子项原则,即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原则。
妥当性原则关注手段对目的的实现作用;必要性原则注重手段的最小负面影响;均衡原则则是对采取该手段所欲实现的目的的价值进行考量。
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均衡原则,有学者认为比例原则的宪法根据包括法治国家原则,平等原则和基本权利保障原则。
认为比例原则是对国家措施形式合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国家机关在保障实现法定目的的前提下,必须选择侵害最小、成本最低的措施,否则,其行为即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仍然是违法的。
平等原则要求行政活动符合比例原则,而比例原则的要求具体化可供操作的评价标准。
在法律对基本权利没有明确规定时,比例原则可以起到认定某个权利是否是基本权利的作用。
比例原则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逐步完善,从大陆法系国家到英美法系国家,从行政法领域到公法乃至司法领域,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青睐和重视,与它的功能和作用分不开。
这也是比例原则经历几百年仍历久弥新的关键。
其功能是保障人权,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提供司法审查的标准。
作为对具体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标准,尽管比例原则已经较合理性原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比例原则却穿插着太多的法官个人主观判断和认识。
这种功能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对三个子原则的过程当中:第一,表现在适当性或者说是妥当性原则的适用上,即如何界定公共行政的目的、公共利益,行政行为对该目的的实现是否具有帮助,均需要由法官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
即使确定了公共行政的目的,行政机关所为的行政行为一般情况下也都或多或少地与行政目的有所关联。
第二,就必要性原则的适用而言,必要性原则是手段之间的比较,各种不同的手段均可以达到同一目的,然而就不同行政行为所侵犯的不同的法益之间如何进行价值的比较,缺乏客观的条件。
第三,在狭义比例原则的适用上,也存在着操作上的难题,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本身就是两个不同取向的价值利益。
我国确立比例原则的意义在于:首先,比例原则是体现法的正义价值的重要原则。
正义是法的最高价值,考虑到正义的理念,必然要重视比例原则的调节性功能。
比例原则强调的正是在个案中的“微调”,通过在公益与私益间的谨慎衡量,要求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要实现的行政目的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为达成一定的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不得对私益造成不必要的侵害,从而在个案中体现法律的尊严和所追求的正义价值。
④通过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保证行政法的可预测性,维护行政法的公信力和公定力,在程序正义的框架下寻求实质正义。
其次,比例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比例原则正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维护相对人利益,本着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以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再次,是打造“有限政府”的必然要求。
铲除无限政府,建立有限政府是顺应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发展潮流。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
比例原则通过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制约行政公权力,是建立有限政府,缩减政府权力的必然选择。
篇二: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之案例分析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之案例小析案件实况据亚心网报道,2010年7月25日,备受关注的新疆巴楚“天价行政处罚案”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作出终审判决:撤销自治区林业厅对果农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25日,当得知自己的巨额罚单被撤销后,在喀什地区巴楚县巴楚镇打工的果农席永海长长地舒了口气。
和他一样感到“喘了口气”的还有果农王舰国和陈奎。
两年前,因涉嫌非法开采林地,他们分别被处以1300多万元和900多万元的行政处罚。
包林地换巨额罚单席永海、王舰国、陈奎是巴楚县夏玛勒胡杨林场林地的果农。
2006年3月,席永海等人同林场签订了《林场土地承包合同》。
按约定,林场将土地承包给他们发展林果业。
席永海开垦林地2589.45812亩、王、陈二人合伙开垦林地1518.97亩。
2008年5月中旬,席永海等人分别被自治区林业公安局传唤刑拘,理由是他们涉嫌毁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其间,当初发包林地的该林场场长李修伟因涉嫌滥用职权被逮捕。
同年11月17日至20日,包括席、王、陈在内的22名承包户收到自治区林业厅签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称,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43条规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县级以上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罚款。
”根据这个规定,自治区林业厅认定席永海非法占用、改变重点公益林地用途2049.31亩,王、陈二人改变重点公益林地用途1518.97亩,以每平方米10元的罚款额度计算,席永海被罚13662134.98元,王和陈被罚款9925716.3元。
牵出渎职系列案与席永海等3人一样,当地还有20余户林地承包户陆续收到自治区林业厅开出的累计超过1.2亿元的罚单,这些承包户少则罚款200多万元,多则高达1700多万元。
对于自治区林业厅开出的巨额罚单,2009年3月30日,席、王、陈三人把自治区林业厅告上乌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撤销行政处罚决定,该案被称为“全国金额最大的行政处罚案”、“天价行政处罚案”。
乌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驳回了果农的诉讼请求,果农不服又上诉至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今年3月25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这起案件亦被称为“巴楚县特大毁林渎职系列案”,检察机关查办了巴楚县原副县长等5人在内的渎职系列案件。
据报道,此案共损毁国家重点公益林2.4万余亩,造成经济损失2.2亿元人民币。
改判果农胜讼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自治区林业厅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在程序方面存在问题,没有遵循《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特别是有些必经程序被逾越,其行政程序不合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1条规定:该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
分析行政机关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应受到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原则的支配,比例原则属于合理性原则的范畴。
行政法意义上的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的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行政行为与相对人权益出于适度的比例。
案件中,几名行为人的确涉及到了毁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自治区林木厅有权依据行政法相关规定对果农进行处罚。
就行政目的来说,是处罚果农破坏林地的行为,补偿国家损失以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等。
就这次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说,用的是巨额罚款的方式。
比例原则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均衡性。
比例原则包括三个小原则:第一,适当性原则。
即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之实现,否则即违反适当性原则。
第二,必要性原则(亦称最小损害原则)。
意指在有多种同样可达成行政目标之方法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者,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否则即违反必要性原则。
第三,相当性原则。
行政权关采取的方法对相对人权益造成的侵害不得与欲实现之目的显失均衡,两者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的关系,否则即违反相当性原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的手段时,不仅要做到合法,同时,也要做到合理。
林木厅的处罚手段虽然按照法律规定是合法的,但是,对于果农而言,明显是不合理的。
其处罚数量过于巨大,对于果农而言很难承受如此巨额的罚款。
具体来看:1、自治区林木厅的处罚符合适当性原则,因为其行政处罚是为了实现去行政目的而进行,并且按照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
2、林木厅的处罚违反了最小损害原则,在处罚的力度上过于巨大,从而导致超出了必要的限度。
3、林木厅的做法不符合相当性原则,在对果农造成的侵害和行政目的之间的相对均衡关系并没有做好。
通过上诉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行政机关试用行政法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试用法律的正确与否,同时,在行政法比例原则条件下,还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承受能力,以及行政手段和目的的均衡性,其中,如果破坏了比例的均衡,那么在违反了比例原则的情况下,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在部分意义上是不合理并且可以为当事人反驳的。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合理性原则中重要的成分,在此原则的前提下,能够保障行政法手段的正确性,同时确保行政目的的实现,又不破坏与公众之间均衡的利益关系。
它对于相对人来说,很好的保护了他们的合法利益,是行政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篇三:行政法比例原则浅析行政法比例原则浅析【摘要】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其起源于德国,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是行政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章将进一步对比例原则进行分析。
【关键词】比例原则内容行政法现状外国一、比例原则的含义比例原则是为了规范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而创立的一项行政法基本原则。
国务院在政策文件中已对比例原则"作出权威性确认在法治化进程中现亟需立法明确此原则。
比例原则,又称适当性又称适当性原则、妥适性原则。
指一个法律或公权力措施的手段可达到目的,要求所采取的手段能够达到法律规定的内容。
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有不同的说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法律专业李俊蕙在《法制与社会》上发表的刊文认为比例原则是指国家应该以给公民及社会带来最小损失或者最大受益的方式来追求、实现其行政目标。
行政权力的行使除法律依据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人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
中国政法大学的刘延在《法制与经济》上发表的刊物认为:所谓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使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
此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对于比例原则的定义大体还是确定的,课本上选择了第二种说法,本文也选择第二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