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游记散文

合集下载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赏析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苏轼散文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

苏轼散文名篇苏轼散文名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苏轼散文名篇,欢迎阅读。

苏轼散文名篇《赤壁赋》赤壁之战的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从正史到演义,从戏曲到影视,都把这场规模浩大的古代战争,渲染得丰富多姿,波澜壮阔。

赤壁鏖兵是意义重大的战略决战,战争的开端,是孙刘两家的生死存亡;战争的进程是如何以弱胜强;战争的结局,奠定了三分天下各占一方。

历史的本身情节就十分生动,又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就更加热闹非凡。

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蒋干盗书、黄盖诈降、诸葛借风、火烧战船、败走华容等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久已深入人心,就连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也都会说:“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赤壁怀古之作,最著名的便是一诗、一词、一赋。

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的名作。

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赋都是苏东坡的。

虽然是在同一个地方,缅怀同一件事情,但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和情致。

比较而言,杜诗写得清丽俊逸,贵在巧思;苏词则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

杜牧完全避开了正面,既不写景也不叙事,而是通过一份战争遗产来引发怀古之情,让人们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然后却陡然一转,从反面去假设战争的另一种结局,其妙处尽在于此。

咏史不落窠臼,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这正是小杜七绝的特点。

苏轼的词写得豪迈壮阔,雄奇无比,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为一体,从正面着笔直入主题。

一开始就以非凡的气魄,极力把时空扩展开来,立刻就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画面。

让人仿佛看到了诗人正兀立岸边,望浩浩之长江,叹悠悠之历史;对巍巍之赤壁,涌翩翩之浮想。

他写出了壮丽的景色,惊涛拍岸,飞珠溅雪,汹涌澎湃,气象万千;他写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使雄姿英发的周瑜在他的遥想中出现,如见其音容笑貌;他写出了深沉的感慨,在昂扬激越的词句后面,分明是无奈的苦涩,压抑的情怀。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苏轼的《山水游记》是一部以游览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细腻的描写《山水游记》中的描写非常细腻,苏轼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通过描绘山川、河流、花草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妙与壮丽。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苏轼写道:“山上有九龙瀑,从九龙瀑下,飞舞激石,如风雨之夜,如电光之照,如雷鸣之声。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景观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磅礴和魅力。

二、情感的抒发苏轼在《山水游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和情感的抒发。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尚有云海激波,烟雨凝霞,青天直上,白日几丈,岂有此理!”这样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寓情于景苏轼在《山水游记》中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物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黄山之奇,天下无双,我亦尝闻其名,未尝见之,今独得见,可谓大开眼界也。

”这样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喜悦和对美的追求。

四、意境的营造《山水游记》中的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形象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来营造出一种意境。

苏轼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黄山之巅,云雾缭绕,烟波浩渺,宛如仙境。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感觉,进入到一种宁静的境界中。

苏轼的《山水游记》以其细腻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和意境的营造等艺术特点,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思考人生的意义,获得心灵的满足。

《石钟山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石钟山记》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3、正是这样寂静幽深的环境,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做了 铺垫。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做 伏笔。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
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 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 实。余是 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以后,悟出了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苏轼找到了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你对苏轼的这种做法怎么看待?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 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索精神是 值得肯定和学 习的 。
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难能可贵
清 越:清脆悠扬 桴:鼓槌
腾:传播
徐:慢
歇:消失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然而 尤:更加,尤其 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用 名:名作动,命名
韵:声音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湖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座山)下面靠近深 水 潭 ,微风鼓动波 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 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里, 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到了唐朝李渤才寻访石钟山之所在,在深潭边上找到 两块山石,敲击石头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 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 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概括第二段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游历—解疑
第一层:点名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 和缘由。

《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译文

《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译文

《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译文《《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译文《记游定惠院》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

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

⑤瀹(yuè):浸渍。

⑥夤(yín)缘:循沿。

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

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非常繁荣茂盛。

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一定带着客人置办酒席,我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

今年又同参寥等两三个人到这里游玩,但园圃已换了主人了。

这个新主人虽说是市镇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所以对这园子还能培育整治。

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历历可见,就像老年人的脖子,枳树花白而圆,就像颗颗珍珠叠加在一起,颜色、香味都不同一般。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周先慎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

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元丰二年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

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

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全文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

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通用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1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文章读来简短、幽雅,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一颗追求清静、脱俗之心。

讲述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无人相伴而独自去寻友人张怀民,在承天寺共赏秋月、观景色的故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给万物笼上了水墨画般的意境,苏轼静静地欣赏这宁静美景。

此时,他当念及往事时,发现身边竟没有一个知己可以陪伴自己一起欣赏月色。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起身,踏上去寻找张怀民的路程。

月色映照进自己的房间,便起身外寻美景。

这一动作折射出苏轼心境有如明朗月色,追求自我超脱之旅。

苏轼敢于独立行动,趋避尘世浮华的情怀,进而提到无友相伴,看遍人间冷暖,仍会去寻找宁静与欢乐。

《夜游承天寺》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古人的世界。

在月光下,静谧的寺庙洋溢着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宁静心灵。

漫步在回廊间,随着苏轼和张怀民步入承天寺,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诗句月光宛如积水倒映着绿色竹柏的影子,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

苏轼不禁感叹这种美景为何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欣赏到,这里的空明和交横,则是暗示着清幽雅致、不染世俗的氛围,令人感到清新宜人。

夜晚的清幽和静,寻月庭赏竹柏,令苏轼更加感受到竹柏的结实与坚韧,内心也更加坚定和平静。

月色、竹柏、水面上映射出的倒影交错,仿佛聆听诗人用音律之美来讴歌竹、柏之神韵,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情感,表现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让我感到时光似水,唯独这风景却仿佛站在时间的顶峰,它美得让人永生难忘。

月亮是个老朋友,它在夜里带给我们温暖和安慰。

我们是否也能像苏轼一样,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之处,感受到美好的力量呢?两个朋友一起行走在寺庭中,月色照地,水中藻荇点缀,竹柏交映,静谧美好。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文学坪论品位•经典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O张亚富(丹东市中医药学校,辽宁丹东118000)【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诗人、词人,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

他一生命运坎坷,但却能从磨难中不断总结人生经验,以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诗文。

在他的散文中,山水游记散文最值得称道,作品融入佛道思想,风格多样,寓情于景,艺术成就很高。

【关键词】苏轼;个人经历;山水游记散文;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的大诗人、大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

在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成就奠定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

他的散文艺术,代表着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提出“辞达”的新解释,主张艺术风格多样化。

他的散文文思开阔,源泉丰富,实中溢外;平白简练,纵横通脱,形式多变;随物婉转,浑然天成,行文收纵自如。

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从文学角度而言,苏轼山水游记散文集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寄情于景,寓理于游,重实地考察敢于质疑,既继承了古代赋的传统写法,又有新的创意,平白晓畅,随物赋形,仪态万千。

一、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在作品中融入佛道思想在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夜游》等成就最高,千古流传;《记游定惠院》《瀚额堆赋》《记游松风亭》《游沙湖》等脍炙人口,尤以贬黄州时期作品为最佳。

其弟苏辙都说他的诗文:“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O”E黄州五年的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击垮苏轼,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个性格顽强、胸怀旷达的伟大作家。

几经宦海沉浮,苏轼的人生哲学逐渐倾向佛道。

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几次游定惠院、承天寺,结交僧侣。

大量接触佛教和老庄哲学,从佛道家思想中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心。

《记承天夜游》《记游定惠院》是他倾向佛道的体现。

在《前赤壁赋》中,他用老庄思想说服“客':“逝者如斯,而来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无尽也。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游记散文艺术谈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游记散文艺术谈

作者: 马承五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6页
主题词: 游记散文;苏轼;石钟山;散文创作;姿态;艺术特色;我国古代;自然;艺术构思;刘熙载
摘要: <正> 北宋大文豪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作品,标志着古代散文的新的高峰。

南宋皇帝孝宗赵眘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他的游记散文更是戛戛独造,如《赤壁赋》、《石钟山记》等名篇,众口昔碑,流传百世,成为苏轼散文的艺术精品。

尽管他们在其宏富博赡的文集中数量并不显目,伹质量不一定与数量成正比,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游记作品,恰恰是苏轼散文创作成就的突出体现。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以说是苏轼游记散文艺术特色的最精当,最准确的概括。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注释和译文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注释和译文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注释和译文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描述了他游览白水河瀑布的所见所感。

这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
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文章中充满了诗情
画意,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白水河瀑布,位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是一处自然景观,
以水势雄伟、气势磅礴而著称。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有“东坡先生”之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是苏轼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他游
览白水河瀑布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
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作
者表达了对大自自然的赞美之情。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写法的`俗套,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无定法,贵在创新”,苏轼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写作传统。此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即小见大,以无化有”。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使本来平凡的新建小亭,身价随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寻常了。由此可见即小见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经过均己交待,并未马上收笔,而是以设想的宴会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澜,进一步开阔思路,阐述主题。这就笼所谓的“以无化有”。作者丰富的现象力,与上文衔接自然,文笔质朴清新。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叮嘱 D.而盗贼滋炽 滋:增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休息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 B.既而弥月不雨 既而儿醒
C.官吏相与庆于庭 夫人之相与 D.又从而歌之 吾从而师之
8.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斯:这些。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

《石钟山记》优秀课件

解读第三段
阐明了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山名由来的原因
段意归纳 交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郦道元 士大夫 渔工水师 陋者(李渤)
石钟山名称由来“不传”的原因 缺乏对考察结论的具体阐发 缺乏去实地考察的决心勇气 缺乏阐明真相的文化素养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苏轼的态度 叹 讽 惜 笑
总结全文
路国
路屉
路殿
质疑
解读第二段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声源
声音
水石相搏说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吆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簌坎镗鞯之声
资料链接
解读第二段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动静结合 高低结合
夸张
比喻
拟人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绘形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消失
但是
更加
定后句
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 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唯独 介词,用 名作动,命名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解读第一段
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其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段意归纳 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疑。
郦道元
观点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评价 人常疑之
依据
以钟置水 风浪不鸣
作者简介
形成士 全能苏
诗歌: 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文 散文: 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
词: 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绘画: 善画竹,
画 论画主张“神 似”
徒 书法: 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
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中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石钟山记》课件

《石钟山记》课件
寺僧使小童持斧, ②焉:形容词尾,同“然”。 于乱石间择其①一二扣之,③固:仍旧,还是。 硿硿焉②,余固③笑而不 信也。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 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 石侧①立千尺,如猛兽奇 鬼,森然②欲搏③人;而 山上栖鹘④,闻人声亦惊 起,磔磔⑤云霄间;又有

①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 ②森然:阴森、恐怖的样子。 ③搏:抓、扑。 ④栖鹘:qīhú,宿巢的隼。 ⑤磔磔:zhé鸟鸣声。 ⑥且:一边一边。 ⑦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⑧鹳鹤:guànhè,水鸟。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因①笑谓迈曰:“汝识 ②之③乎?噌吰者,周景王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 不余欺④也!”
①因:于是。 ②识:通”志”,记住,知道。 ③之:代下文典故。 ④不余欺:不欺余,宾语前置。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问题一:作者为何记叙“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之事?
郦 道 元 李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水石相搏”说 人常疑之
“扣石发声”说 余尤疑之
作者依据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一)“石钟山”得名之疑
问题二: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郦说: 人常疑之 ——人疑我未必疑 李说: 余尤疑之 ——我尤对此生疑
二、“石钟山”探名之旅
①方:正要。
②心动:内心惊恐。
余方①心动②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 钟鼓不绝④。舟人大恐。徐
③噌吰:chēnɡhónɡ,钟鼓的声音 ④绝:停止。 ⑤则:同”乃”,原来是。 ⑥罅:xià,裂缝。
而察之,则⑤山下皆石穴罅 ⑦焉:兼词“于此”,到那里。

高一语文下《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下《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高一语文下《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是苏轼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它把我国的游记文学推向了最高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下《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下《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山水游记散文

苏轼山水游记散文

苏轼山水游记散文
游金陵,胜似游仙
游金陵,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也是一种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今夜,正是万籁俱寂的大清夜,凝望着相异,月色清明,夜市无声。

我坐在江边,仰望这金陵之景,沉思着两千多年来,华夏文明一屹图。

这里是徐志摩为故乡风景作诗的地方,他把天涯海角的深情比作赤壁苏武的烽火,赤诚凝聚成一片游子情;这里曾召唤着鲁迅的激情,他用文字的魔法把金陵的思绪,融入到句子里。

苏轼也把金陵留在心里,他流出两行眼泪,表达对金陵的回忆和思念。

他将代代传唱的《赤壁赋》把苏武慷慨地热情,让每个过路者都感动.
突然,远处迎面而来,是三美少年端着酒杯祭台。

把一杯香醇的
美酒倒满了整个夜幕,又在夜里绽放余晖,像游仙金陵一样,静
静地倾注着情感。

走在这寂寥夜色中,静静观察着天地的变迁,感受着流淌的岁月,心此刻也游历开来,朦胧的夜晚里,一种朦胧的感动无法言说,
就这样,静默地把把金陵的思绪,把心灵都记录在怀中。

夜幕深深,把金陵之景留在心间,在端着一杯酒,在夜里漫步,
感受着苏轼在这金陵之景之中前行的奇妙经历,感受着以往青史
两千多年中斯文,静默着。

游金陵,胜似游仙,片刻就让人置身神仙之境,此刻此刻,节离
在这金陵之景的氛围和那太平清静的夜晚中,手挽着天涯情,游
思一夜,片刻就让心旷神怡,境界非凡。

古代记叙散文名家名篇

古代记叙散文名家名篇

古代记叙散文名家名篇1.《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烛之武如何以智谋和口才说服秦国退兵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烛之武的智勇和胆略,同时也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战争与外交形势。

赏析:文章以叙述为主,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智慧。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节奏感。

2.《荆轲刺秦王》(作者:刘向)《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荆轲如何以智勇和胆略刺杀秦王的故事。

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和胆略,同时也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风土人情。

赏析:文章以叙述为主,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荆轲的智勇和胆略,展现了战国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政治斗争。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节奏感。

3.《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所见到的美景以及所产生的感慨。

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

赏析:文章以描写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陈情表》(作者:李密)《陈情表》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一篇奏章,主要讲述了自己身世的不幸以及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尽忠报国的决心和报答祖母的孝心。

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赏析:文章以叙述为主,语言简练、质朴,富有感染力。

通过对自己身世的不幸和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尽忠报国的决心和报答祖母的孝心。

同时,文章也体现了古代奏章的特点,即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赤壁赋》(作者:苏轼)《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赤壁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和所思所想。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石钟山记》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描写苏轼游览石钟山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对该篇文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阅读答案:《石钟山记》以苏轼游览石钟山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山中的景色、民俗以及苏轼对人生的思考。

文章以描写与抒发相结合,既描述了石钟山的景色和人文特色,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词句简洁平实,节奏流畅有韵律感。

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感悟和人生态度,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风格。

译文:石钟山记南都百里里立群山,这是天底下最为神奇的山脉之一。

数百年以来,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人们的生活和故事。

远观之,山似钟而石似碣,如同一枚魔幻般的钟,饶富神秘感。

我迈开了步子,进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山脉。

山脉之中,有着无尽的风光。

碧绿的树木掩映着翠绿的山峦。

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我被这美景所陶醉。

山中有一湖,湖面宛如明镜,清澈见底。

湖畔有一座古寺,古寺的钟声悠扬动人,宛如一场音乐盛宴。

我静静地坐在湖边,倾听这美妙的钟声,仿佛心灵得到了一场洗礼。

山中的人们生活简朴而真诚。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谋生,用淳朴的语言交流。

他们尊重山脉,热爱大自然,他们的生活中弥漫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宁静。

我和他们交流,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何其多的繁华,何其多的喧嚣,而他们却能在如此的环境下过得如此安详。

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山脉中有一群游子,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诠释着生活。

他们的文字如同一首首动人的音乐,引领人们走进了他们的思维世界。

我与之交谈,思考,与之共享了心灵的碰撞。

是山脉塑造了这些美好的人。

是岁月消磨了这些美好的人。

他们不求名利,只为追求内心的真实。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风格,我的眼前是一幅气韵融合的画面。

山脉是我心灵的故乡,山脉中的一草一木,一丝一毫,都与我心灵相通。

人生如山脉,无定无处,无穷无尽。

阅读答案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继《石钟山记》的描写之后,接下来我将继续探索苏轼在这片山脉中的感悟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游记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游历颇广,于不同时代留下众多游记散文,将见闻心情全神贯注地记录于文字之中。

在苏轼的游记散文中,其语言古朴柔美,叙述入微而精彩,把人物、地域和历史事件编织成自然的织结,游记中融入散文的空灵和抒情,今人仍受其影响,亦可见他风格的异照。

苏轼的游记散文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他灵活地运用传统文化观念,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那时候的社会生活。

其中,《游褒禅山记》是他著名的游记作品,记录了苏轼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历,运用诗词配置,把外观静谧的山景和远洋的船只的变化形象化,令读者隔空能感受到山水风光。

此外,苏轼的游记还多触及古代历史传说,他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细节和恢弘气势融入于文章之中,让读者如临现场。

例如,在《游西湖记》中,苏轼描写了杜甫淘钱之景,他叙述了这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此有一对翁,求钱守危处”,用典故说明人们对财富崇拜的境况;他还穿插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子,将杜甫的孤独苦闷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苏轼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禅意,他将禅宗的修炼精神和宗教的道理融入到游记散文的表达中去。

他用优美的语句和精妙的想象,把禅宗的修行心得和个人思想穿插在故事里。

例如,在《游石壁记》中,他叙述了石壁特殊地形,并以石壁之形唤醒读者隐藏在心灵里的宁静和放松,最终呼唤大家“扪心自问,何为心安”,表现了他对禅宗修学
的珍视和深刻理解
苏轼的游记散文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的手法,并以自然应用的手段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的游记散文用温婉的语言和优美的句式表达出一份美丽的情感,透着一股拂面的清风,让人们受到苏轼文学精神的感染,也让苏轼的精神长被记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