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会计: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简历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通过确认、计量等专门技术方法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使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记录和计算加工并且对外进行报告,以便达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基本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概括为两个:核算与监督。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通过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具有价值量反映、全过程、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等特点。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是利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具有全过程、价值指标监督、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监督依据等特点。
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要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因此,会计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核算的具体目标则是为各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与决策所需的信息。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一般而言,是企业单位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具体而言,会计对象是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组成的。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分类或概括。企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个会计要素。前三个要素亦称资产负债表要素,反映静态财务状况;后三个要素亦称损益表要素,反映动态财务关系。
资产: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以及在经营中形成的盈余。投入资本就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盈余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的资本增值额。
负债: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偿还期限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权益:广义的权益,是指对企业全部资产的所有权,它包括债权人以贷款方式形成的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提供的以投资方式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狭义的权益,是指“资产或资产股权超过一切债务的净值”,特指所有权净值,即净资产的所有权。
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取得收入意味着,或者增加了资产,或者减少了负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企业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的收入。
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费用是与收入是相对应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企
业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费用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资产的转化形式,是企业资产的耗费。
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是一个特定的会计概念,是通过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是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盈余,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其计量需要依靠收入和费用。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我国会计准则按准则所起作用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统御具体准则,并且为具体准则未规定的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会计基本前提: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会计核算前提的具体内容,人们的认识迄今尚未取得共识,国内外会计界多数人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恒等式: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所以,在数量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与所有权益的总额必定相等。用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这里所谓的“空间范围”也是一个会计概念,是指特定产权范围内的空间。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为会计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有利于正确地反映特定经济实体所拥有的财产及承担的债务、取得的收益,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都是会计主体,但典型的会计主体是经营企业。持续经营:将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条件,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我们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企业不能经营下去,我们就认为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换言之,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将按预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解决很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问题。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从持续经营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企业的经营活动从时间上来看是持续不断的,但会计为了确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并编制财务报表,定期为使用者提供信息,就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划分成若干期间。会计期间一般按照日历时间划分,分为年、季、月。会计期间的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可能与这个期间不一致,有的经济活动可以持续在多个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货币计量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货币计价,而货币计价的习惯做法是以历史成本计价。货币计量前提实际上还包括币值稳定前提。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尽可能地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谨慎性又称为保守原则、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上采用它的目的是使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宁可尽可能保守一些,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夸大,以便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及决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