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教案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3. 第三章:菱形的角度性质
补充和说明:通过几何作图和计算,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菱形内角相等和外角相等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相关问题。
4. 第四章:菱形的对称性质
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作图,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菱形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欣赏和理解菱形的对称美。
第五章:菱形的应用与拓展
5.1 菱形的面积计算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引入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解释菱形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几何证明解释其正确性。
5.2 菱形的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菱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图案设计、建筑装饰等。
展示一些菱形的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欣赏并理解菱形的美丽和实用性。
9. 第九章:菱形的性质与几何证明
补充和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几何证明,深入理解和证明菱形的性质。提供一些几何题目,让学生应用菱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解释菱形对角线长度的性质,并证明其正确性。
2.2 菱形的对角线交点
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对角线交点,发现交点将对角线分成相等的线段。
解释菱形对角线交点的性质,并证明其正确性。
第三章:菱形的角度性质
3.1 菱形的内角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内角,发现菱形的内角相等。
解释菱形内角性质,并证明其正确性。
3.2 菱形的外角性质
展示菱形的轴对称变换实例,并解释其几何性质。
8.2 菱形的中心对称变换
引导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变换的概念,引入菱形的中心对称变换。
展示菱形的中心对称变换实例,并解释其几何性质。
第九章:菱形的性质与几何证明
9.1 菱形的性质证明
引导学生通过几何证明,证明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

数学菱形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数学菱形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数学菱形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数学菱形教案篇二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菱形》数学教案

《菱形》数学教案

《菱形》数学教案
标题:《菱形》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菱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
(1)定义:四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性质:
- 对角线互相平分;
- 对角线互相垂直;
- 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判定:
-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画图、做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以此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菱形的知识。

4.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菱形的重要性质和判定方法。

5. 布置作业:
设计一些关于菱形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数学教案模板精选3篇

数学教案模板精选3篇

数学板精选3篇教学教案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现教师招聘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板,如下所示:《菱形》教案随着教师考试临近,想必许多考生都在为没有合适的示范教案而烦恼,常常困扰于课程内容太多无法删减,时间自然也无法保障。

本文以数学学科《菱形》为例,为您呈现10-20分钟的课堂教案,精简的速写教案将成为您备考的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板书)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出示问题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问题2:你能看出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角吗?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以及菱形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出示求证:(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菱形》的教案范文

《菱形》的教案范文

《菱形》的教案范文第一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1.1 导入:引入菱形的概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定义,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相等等。

1.3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菱形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性质。

1.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性质。

第二章:菱形的对角线2.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对角线。

2.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这些性质。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和平分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对角线性质。

第三章:菱形的面积3.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面积计算。

3.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尺子和圆规测量菱形的对角线长度,并计算出菱形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计算出其面积。

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对称性。

4.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对称性,即菱形是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菱形的对称性。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描述菱形的对称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作图,验证菱形的对称性。

4.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绘制一个菱形,并标注出其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第五章:菱形的应用5.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入菱形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应用,如在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公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对角相等,邻边垂直。

3. 菱形的判定方法:(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3)一组邻边相等且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是否为菱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介绍菱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菱形的概念。

(2)讲解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举例验证。

(3)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菱形的判定方法。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索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菱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几何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其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和几何画板等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3. 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资源:1. 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直观展示菱形。

2. 几何画板:用于演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高中数学菱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菱形的性质与特点;
2. 学会计算菱形的面积和周长;
3. 能够解决与菱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 菱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
3. 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了解菱形的性质和相关知识,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关于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菱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形状和特点;
2. 概念讲解:讲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对角线相等、对角线垂直、对角线平分等;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菱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菱形性质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菱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2. 设计一个与菱形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菱形的性质和计算展开,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四边形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 菱形的判定方法;3. 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3)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菱形的性质推导;(2)菱形的判定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2.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 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菱形图形;(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菱形的特征。

2. 探究菱形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得出菱形的性质。

3. 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1)学生自主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讲解判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4. 应用菱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性质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1)巩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菱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

菱形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排除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菱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1)四条边相等;(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3)相邻角互补,对角相等;(4)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角为直角。

3. 菱形的判定方法:(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互补,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4)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角为直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综合运用;(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菱形的实物模型和图形,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通过小组讨论、互助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 运用排除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菱形的定义。

2. 探索菱形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探究菱形的性质,总结出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性质;(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菱形的实物模型和图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菱形的性质;(3)运用排除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证明菱形的性质。

3. 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1)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菱形性质,尝试给出菱形的判定方法;(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判定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3)进行判定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3. 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 利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菱形的性质;2. 菱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1. 菱形性质的证明;2. 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菱形的图片和实例;2. 菱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讲解资料;3. 练习题和答案。

学生准备:1. 笔记本;2. 尺子、圆规、剪刀等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如蜂巢、骰子等,引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这些菱形有什么发现和疑问?环节二:探究菱形的性质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菱形的特征,发现菱形的性质;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并给出证明;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菱形的性质。

环节三: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1. 教师介绍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判定方法的意义;2.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菱形的判定方法;3. 教师讲解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环节四:应用与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和讲解。

环节五:小结与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的菱形实例。

2. 培养学生运用菱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菱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 菱形的判定方法3. 菱形的应用与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菱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菱形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菱形的形成和性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菱形的问题。

2. 探究菱形的定义与性质:学生自主探究菱形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3. 菱形的判定方法:学生总结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实践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菱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菱形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搜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几何图形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应用?2.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几何图形的书籍和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实际应用。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学会菱形的判定方法;(3)掌握菱形的对称性和四条边的相等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菱形的兴趣,培养其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3)菱形的对称性和四条边的相等性。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利用菱形解决几何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 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相关例题;2. 实物模型:各种形状的菱形;3. 练习题:与菱形相关的几何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形状的菱形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 探究菱形的性质:(3)教师展示菱形的性质PPT,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菱形。

3. 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菱形的边长;(3)教师给出相关例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4. 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布置作业:(1)巩固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2)解决一些与菱形相关的几何题目。

大班幼儿园菱形教案

大班幼儿园菱形教案

大班幼儿园菱形教案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小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期是培养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幼儿园,教师们以创造性和良好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处。

菱形教案是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固定模板,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特性。

•发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时间安排总计3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

课程内容•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解菱形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课时:分组合作,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六个不同尺寸的菱形。

•第三课时:评估学生对菱形认识和制作的表现,鼓励他们展示和交流经验。

教学方法•演示法: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将演示如何画一个菱形并解释它的各个特征。

•合作学习法:学生将被分为小组,相互协作来设计和制作菱形。

•演练法:在第三节课上,学生会被要求展示其设计和制造的成果,并听取和给予对方建议。

教学步骤第一节课导入1.介绍菱形的概念并放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寻找他们身边的事物,包括房屋等有菱形形状的物品。

2.引出菱形的定义,其每条边的长度和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接着解释其它特征,如对角线垂直并平分彼此。

展示1.在白板或黑板上演示如何画一个标准的菱形。

2.解释不同尺寸的菱形和边的角度可能发生的变化。

第二节课组织1.学生被分为3-4人一个小组,让他们在班内找到一个角落集合。

2.给每组提供一定量的卡纸、剪刀、直尺和铅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绘制两组大、中、小尺寸的菱形。

实践1.学生使用提供的工具切割卡纸,制作出自己设计的菱形模板。

2.Linux时钟也可以给这些学生展示菱形的实物,并提供更多菱形制造的贴士。

第三节课答疑1.学生展示他们的制作成果并解释其设计理念。

2.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精细化的制作。

优秀作品评选1.教师邀请一些小组进行介绍和展示,评估学生的制作功夫及团队合作精神。

八年级数学菱形的教案

八年级数学菱形的教案

八年级数学菱形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3)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菱形的定义:菱形是指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1)四条边相等;(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对角相等;(4)相邻角互补;(5)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角都是直角。

3. 菱形的判定方法:(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证明;(2)菱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理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3.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菱形模型、直尺、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菱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2)提问:你们观察到了菱形的哪些特点?2. 讲解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1)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菱形的定义;(2)讲解菱形的性质,结合教具演示。

3. 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菱形?(2)讲解判定方法,结合教具演示。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2)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5. 小组合作探究:(1)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2)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菱形的定义与性质1.1 菱形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四边形的定义,引入菱形的概念。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形绘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特征。

1.2 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探索菱形的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引导学生证明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角是直角。

第二章:菱形的面积计算2.1 菱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引入菱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实例演示或引导学生推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菱形的面积公式。

2.2 应用菱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计算菱形的面积。

第三章:菱形的对角线3.1 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性质,引入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通过图形绘制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3.2 菱形的对角线与菱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索菱形的对角线与菱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对角线的长度相等。

第四章:菱形的对称性4.1 菱形的轴对称性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对称性,引入菱形的轴对称性。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形绘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轴对称性。

4.2 菱形的中心对称性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对称性,引入菱形的中心对称性。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形绘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菱形的中心对称性。

第五章:菱形的实际应用5.1 菱形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和举例菱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珠宝、建筑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菱形应用实例,并进行讨论。

5.2 菱形的在数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索菱形在数学中的运用,如菱形的对称性在坐标系中的应用。

提供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第六章:菱形的构造与作图6.1 菱形的构造方法介绍菱形的构造方法,如使用直尺和圆规。

演示如何使用直尺和圆规构造一个菱形。

让学生尝试自己构造一个菱形,并互相检查。

6.2 菱形的作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菱形的作图技巧,如如何画出菱形的对角线。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

《菱形》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菱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1. 引入菱形的概念,给出菱形的定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特征。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或几何软件,制作菱形并观察其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第二章:菱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垂直平分、对角线相等、四边相等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证明和推理,理解菱形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菱形的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性质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的性质证明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性质。

2. 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或几何软件,制作菱形并验证其性质。

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制作菱形并验证其性质。

第三章:菱形的对角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菱形的对角线性质,包括对角线垂直平分、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交点为直角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证明和推理,理解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方法:1.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菱形的对角线性质。

2. 利用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展示菱形对角线性质的证明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形状的菱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对角线性质。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

数学教案设计:菱形教学示例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1.2 教学内容引入菱形的概念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举例说明菱形的应用1.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的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4 教学活动引入菱形的概念,展示菱形的实物图例引导学生观察菱形的特征,发现菱形的性质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举例说明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二章:菱形的性质2.1 教学目标掌握菱形的性质和特点学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性质介绍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举例说明菱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的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菱形的对称性和对角线性质举例说明菱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三章:菱形的判定3.1 教学目标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3.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介绍判定菱形的条件和步骤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3.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的判定方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和特点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四章:菱形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菱形的应用领域学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4.2 教学内容介绍菱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讲解菱形在工程和艺术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的应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和特点讲解菱形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在工程和艺术领域的应用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5.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给予学生反馈第六章:菱形的对角线6.1 教学目标理解菱形对角线的性质掌握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6.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对角线的性质证明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举例说明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6.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6.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和特点讲解菱形对角线的性质证明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举例说明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七章:菱形的面积7.1 教学目标掌握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菱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7.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介绍菱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菱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7.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7.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和对角线性质讲解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介绍菱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菱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八章:菱形的对称性8.1 教学目标理解菱形的对称性掌握菱形对称性的应用8.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对称性介绍菱形对称性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举例说明菱形对称性的应用8.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对称性的性质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8.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和对角线性质讲解菱形的对称性介绍菱形对称性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举例说明菱形对称性的应用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九章:菱形的构造与应用9.1 教学目标学会菱形的构造方法掌握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讲解菱形的构造方法介绍菱形在几何、工程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的构造方法和应用9.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发现菱形的构造方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9.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菱形的性质、对角线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讲解菱形的构造方法介绍菱形在几何、工程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菱形的构造方法和应用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教学目标总结菱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对角线性质、面积计算方法和应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0.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对角线性质、面积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0.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10.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判定方法、对角线性质、面积计算方法和应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给予学生反馈重点解析重点:1. 菱形的定义和特点2. 菱形的性质,包括对称性、对角线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3. 菱形的判定方法4. 菱形在几何、工程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难点:1. 理解并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2. 掌握菱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3. 菱形的对称性的理解和应用4. 菱形的构造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这些重点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教案
3.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4.菱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菱形面积、求解与菱形相关的角度和边长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菱形的性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菱形的定义及性质,形成对几何图形的深入认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菱形的基本概念。菱形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在几何图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菱形的性质使其在工程、艺术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菱形结构,了解菱形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对角线垂直平分的证明,我会通过举例和步骤分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2.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菱形判定方法的探讨,训练学生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行几何证明,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几何问题。
3.增强学生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掌握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进行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的技能,为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菱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菱形的面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硬纸片制作菱形,并测量其对角线长度来计算面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但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教案)

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菱形的定义;(2)掌握菱形的性质;(3)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探索菱形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2)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2)菱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菱形性质的证明;(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菱形模型、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活中的菱形图案,引导学生关注菱形的美感;(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吗?2. 探究菱形的定义:(1)学生通过观察菱形模型,总结出菱形的定义;(2)教师引导归纳:菱形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

3. 探究菱形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直尺、圆规探究菱形的性质;(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菱形的性质。

4. 菱形的判定方法:(1)学生通过举例,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师引导归纳: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课后练习题;2. 收集生活中的菱形图案,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还需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内容:菱形的证明与应用1. 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菱形的性质证明相关几何结论;(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

《菱形》教案共3篇《菱形》教案1一、课程目标1.掌握菱形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画出任意大小的菱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前准备板书: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具准备: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细线或毛线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师生互动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菱形。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菱形吗?它长成什么样子?学生:见过,是一种有四条边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教师:不错,菱形的特点就是四条边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一下,灰虽小,五脏俱全,菱形虽小,却是一个能代表许多几何形状的图形。

2. 菱形的定义和特点教师手持图纸,向学生展示图画上的菱形,让学生体验菱形的特点。

教师:这是一张菱形,通过观察它的特点,我们可以定义什么是菱形?学生: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师:不错。

那么菱形与矩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矩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但除此之外,矩形的两边长,两边宽。

正方形的特点是四边相等且四个角为直角。

教师:这样,我们就已经概括出菱形与矩形、正方形的不同之处了。

现在,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学习菱形的特点。

3.画菱形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菱形的图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试着画一下这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一个菱形。

教师:同学们,你们做的还不错,但是有没有发现我们在画菱形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步骤呢?学生:需要先画出长方形,然后用对角线连接中心。

教师:没错,这样可以保证四条边相等,同时保证四个角为直角。

现在,我们再来画一个菱形(画菱形)。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条件,在练习纸上用铅笔和直尺画出了一个大小适中的菱形。

4.扩展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掌握了如何画一个菱形,我们再来做一个扩展应用。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把几个学生请到黑板前,手持黑板粉笔,按照教师所说出的条件,依次数出一个个的菱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菱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菱形的概念以及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了解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2 、能力目标:
能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观察、做一做、议一议,感受身边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与平形四边形的性质的区别的理解及菱形的性质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你知道下列图片中有什么四边形吗?
投影一组图片:
中国结、铁丝网、有菱形图案的图片、有菱形图案的衣服
学生观察,讨论。

活动二:你能从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剪出一个菱形来吗?
学生活动,由平行四边形较短的边折叠到较长的边上,剪去不重合部分,可得到一个菱形。

有的学生可由其他方式得到一个菱形,也认可。

出菱形的概念(尽量由学生归纳)。

菱形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练习:
下列哪些图形是菱形:投影打出
二、主动合作,共同探究:
1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抽学生回答得出:菱形
2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手中的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
学生观察图形得到菱形的性质
3论证菱形的性质
(1)已知菱形ABCD,求证:AB=BC=CD=AD
证明过程由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课堂练习
如图:菱形ABCD中,∠A=60°,对角线BD=5, 求菱形的周长。

由学生进行口答,强化菱形性质
4继续论证菱形的性质
(1)已知菱形ABCD中,AC和BD相交于O求证:(1)AC⊥BD (2) AC平分∠BAD和∠BCD,BD平分∠ABC 和∠ADC
由学生说出证明过程得出结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
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 成果展示:(学生回答)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6. 综合练习:(投影打出,学生口答)
三、例题解析,应用新知
1 例、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和0.01㎡)。

(学生思考,分析,作适当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与讲解,然后给出解题过程中的范例模式,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逻辑推理)。

2菱形的面积与它的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菱形两对角线的长度已知,如何求它的面积呢?你能有几种方案?与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各小组代表、演示交流、学生语言概述归纳,教师指导语言叙述)。

启发学生讲清道理,得出菱形的面积公式
S=1/2AB·BD
3面积公式应用:(投影打出)
学生计算,抽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并交流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

与老师共同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五.拓展延伸
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

猜想四边形ABCD的面积与AC、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本98页1.题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