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

合集下载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同学们,你们说传统和反传统到底是咋回事儿呢?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

就说咱们过年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这是传统。

大人们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得守着。

可我有时候就想,为啥不能换个花样呢?比如说,不在家里吃年夜饭,出去旅游过年,这算不算是反传统呢?有一次,我跟我爸说:“爸,咱今年过年别在家吃饺子了,出去吃西餐咋样?”我爸眼睛一瞪,说:“这哪行!过年就得有过年的样儿,吃西餐算咋回事儿?”我就不服气了,反驳道:“那为啥不能有点新变化呢?总是老一套,多没意思啊!”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校服,一直都是那种宽松的运动服,这是传统。

可我觉得,为啥不能设计得时尚点,像电视里那些好看的校服一样呢?有一次,我跟老师提议:“老师,咱的校服能不能改改款式啊?”老师笑着说:“校服就是要统一、朴素,这样才能体现咱们学校的精神。

”我心里就嘀咕:“这精神就不能通过好看的校服体现吗?”还有啊,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这也是传统。

可我听说有的学校,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己上台讲。

我就想,为啥咱们不能也这样呢?难道只有老师讲我们听才是对的吗?但是呢,反传统也不是啥都好。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可是传统美德,总不能反了吧?要是有人觉得老人啰嗦就不理他们,那能行吗?再比如诚实守信,这能反吗?要是大家都撒谎,那世界不就乱套啦?所以说啊,传统和反传统,就像两条路。

传统是我们熟悉的老路,走起来心里踏实;反传统呢,是一条新路,可能充满惊喜,也可能有坑洼。

我们不能一味地守着传统,不敢迈出一步;也不能啥传统都不管,瞎走乱闯。

那到底该咋办呢?我觉得啊,对于好的传统,咱们得珍惜,得传承;对于那些不太好的,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传统,咱们就可以勇敢地去改变,去创新。

就像一棵大树,根是传统,让我们稳稳地站立;枝叶是反传统,让我们向着阳光生长。

同学们,你们说我说得对不对呀?。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正方观点(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智慧。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传统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等,这些文化形式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外国人对中国的关注。

其次,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它可以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例如,日本通过保护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茶道文化,使得日本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豪,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最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尊重。

反方观点(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保护过度可能会导致文化僵化和创新受阻。

一味地保护传统文化,可能会限制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长期存在,使得人们只注重对经典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际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和观念,如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被逐步淘汰。

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更新,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不可一味盲从。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是古代文明的典范,它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雅典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保护应该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更新,使其能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与政治化、世俗化之后的儒家世俗观念区别开来,我们对“五四”启蒙思想家们对礼教咬牙切齿的态度就可能更具同情之理解。

无论是陈独秀,胡适,还是鲁迅、吴虞,他们都是紧贴着地面发言,他们的工作都是基于现实批判而进于文化价值批判。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答辩状中列出了《新青年》的几条“罪案”:“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

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些“罪案”,实际上就是《新青年》集团当所从事的事业。

陈独秀的逻辑是这样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也就是说,他们反对的是和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之精神相冲突的中国现状。

即以反“孔教”言之,在当时任何一个人,只要反对帝制追求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尤其是其中“君为臣纲”的教条。

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过程中写了不少反孔文章,因为袁世凯复辟所借助的价值力量与思想力量便是传统礼教。

陈独秀直接斥道:“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的反孔,实质上就是反“立君”,反“复辟”。

鲁迅之反对“吃人的礼教”也是如此。

《狂人日记》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吴虞解释说,那些最热衷于讲仁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吃人者。

鲁迅这种貌似偏激的批判,是建立在对中国民间社会与中国野史的深切理解的基础上的。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作文
《传统与反传统的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起传统和反传统啊,我就想到了我家过年的事儿。

每年过年,按照传统那肯定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老传统啦。

就说包饺子吧,我奶奶那可是特别讲究,面得揉得恰到好处,馅得调得美味无比。

她总是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马虎。

可到了我这一代呀,就有点不一样咯。

有一年过年,我突发奇想,为啥不能包点不一样形状的饺子呢?于是我就开始捣鼓,包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饺子,有像小船的,有像花朵的。

我奶奶一开始还直说我瞎捣乱,可后来看到那些特别的饺子,也忍不住笑了。

这就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碰撞呀。

传统有传统的好,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家的温暖;但反传统也不是坏事呀,它给生活带来了一些新意和乐趣。

就像过年,虽然那些传统的习俗很重要,但偶尔有点小创新,也能让过年变得更加有意思呢。

我们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传统和反传统和谐共处。

现在想想,传统和反传统其实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缺了谁都不行呢。

嘿嘿,这就是我对传统与反传统的一点小感受啦。

怎么样,我说的这件事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统保护是必要的。

首先,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保护文化传统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底蕴的体现。

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

其次,文化传统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传统文化为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例如,日本的和服、茶道等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保护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

最后,文化传统保护也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至关重要。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所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

综上所述,文化传统保护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反方,文化传统保护并非绝对必要。

首先,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文化可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甚至存在着不合理和落后的地方。

因此,盲目保护传统文化可能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传统只是一个长期的错误,它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的,就一定是对的。

”。

其次,过度保护传统文化可能导致文化僵化和刻板印象。

一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创造力,而过度保护可能会使这些文化变得僵化和停滞不前。

这对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不利的。

最后,文化传统保护也可能导致文化的封闭和排他性。

一些国家或地区过度强调本土文化的保护,可能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歧视,这对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文化传统保护并非绝对必要,我们应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传统的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的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的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统对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它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文化传统是民族的独特标识,它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因此,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反方,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被过分夸大。

虽然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被过分夸大。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如以往那么重要。

其次,文化传统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传统观念与社会的发展相悖,甚至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例如,一些陈旧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对性别平等、民主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夸大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应该更加注重现代价值观念的培育和传播。

名人名句: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强调了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社会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曾说过,“传统的一切东西都是要被打破的。

”这句话反映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否定,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典案例: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

每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人们通过庆祝春节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春节习俗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比如春节期间的拜年方式从传统的走亲访友变成了通过微信、电话等现代方式。

传统与“反传统”-精选文档

传统与“反传统”-精选文档

传统与“反传统”传统是历史的“遗产”,我们发现它所承载的不单是知识和经验,也不只是技艺和技巧。

除此之外,传统还赋予我们一种进取、超越的力量一一创造力。

正是创造力延续了传统的生命并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

传统就像是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幼儿需要遵循的“程式”法则, 依靠传统力量的引导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行走”技巧。

而当人们掌握并熟练运用了这一技巧之后便开始尝试着奔跑。

这是人内在力量的驱使,要求突破传统束缚, 推动自身发展。

对于美术(艺术)而言传统是其存在的依据,而创造力是点燃其生命的火种。

艺术因创造力的推动得到生发和发展,才能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因此,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提到“反传统” 一词,保守派立马会有人说:美术史上的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怎能容尔等晚辈后生肆意“反叛”,如若没有传统经验的学习积累怎能懂得什么是美。

笔者认为“反传统”,并非是将传统完全地推翻、封存起来,确切地讲,“反传统”是对传统的创新发展。

“不破不立”像美术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著名事件: 中国画“隔代而承”,赵孟的书法以“学古”为“开新”,意大利文艺复兴追求古希腊的“自由”艺术精神,法国后印象派以学习原始绘画中的画面因素求创新……实例表明“反传统”并非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习继承传统也绝不是对传统的机械模仿。

纵观中国美术史上名家所作的“仿大痴笔、云林意”没有见到哪家哪派是为了画得像而画;塞尚看似稚拙的用笔也非原始人所描绘的痕迹那般……由此不难解读出“反传统”的真意:继承传统不仅是学习传统的技术、知识、经验,更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是“反传统”的精神。

传统的知识,固定的程式,完备的形式只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让我们得到“美的艺术”的知识和创造具有完美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方法,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求解放的本质力量如同无形而有力的线牵引着我们不断前行,超越前人,突破自我。

可以大胆地向“传统的守护者”说:“也许你守护的传统暂时不会改变,但它绝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而我所坚持的“反传统”必将不断地实现超越。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汉语大辞典》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

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其在历史上各种物质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大集合”。

文化传统却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

文化传统,更多地属于形而上的,比如“孝悌”“忠勇”等。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就如一枚硬币,既有“A面”,也有“B面”,然而我们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基本常识。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其属性就如传统思维、传统经济、传统模式一样,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既然是中性概念,就有一个“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问题,不加辨别地将传统文化一股脑儿地引入校园,难免混淆视听,误人子弟。

是的,我们的确曾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这并不能成为今天盲目自信和自豪的根据,特别是在并不理想的教育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究竟是全盘吸收,顶礼膜拜,还是重新解构,焕发新姿,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

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泰勒关于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文化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元素,更要紧的,它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这样的能力与习惯,自然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而不是简单地照单全收。

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就应当“连同孩子与污水一起泼掉”呢?显然也没有那么简单。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统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它是我们历史和身份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以便后代能够了解和尊重我们的过去。

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不保护文化传统,它们将会逐渐消失,我们的民族将失去自己的特色和认同感。

因此,文化传统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文化传统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人们能够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分裂。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谐、孝道等价值观,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其次,文化传统保护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丰富多彩,值得被保护和传承。

如果我们不保护文化传统,世界将变得单一化,失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

正如美国作家玛雅·安吉洛所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

”。

最后,文化传统保护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地方的文化传统成为了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文化和意大利的古罗马文化都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反方,文化传统保护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有时候也需要适当的变革和创新。

如果过于执着于保护文化传统,可能会导致社会僵化和经济发展受阻。

有些传统可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保护文化传统,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革。

首先,过度保护文化传统可能导致社会僵化。

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于保护传统,可能会限制人们的创新和发展,导致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过度的保守会使社会变得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挑战和变革。

”。

其次,有些传统可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可能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一)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

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一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

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

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

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的主要源头。

而且,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通过建制得以实现思想的政治化、世俗化。

政治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与一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儒家礼仪安排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儒家的仁、忠、义等观念安排君臣等角色关系。

而世俗化则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社会,全面渗进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秩序之中。

世俗化依赖政治化以确立。

只有政治权力的承认与推崇,甚至从制度上加以鼓励——例如晋代推荐贤良为官,主要就是以儒家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儒家思想几乎无孔不入的渗入民间社会。

文化学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古代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便包含了传统的政治制度、观念模式与价值模式。

反传统文化(反传统文化思潮)

反传统文化(反传统文化思潮)

反传统文化(反传统文化思潮)今天给各位分享反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反传统文化思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2、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3、为什么近代中国掀起了反对传统文化的浪潮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扎根于人们的脑海中,并且根深蒂固。

但是要注意,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绝对地反对传统文化,它更多的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对传统文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僵化,缺乏活力,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更是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读书人更加深刻意识到文化革新的重要性。

所以,五四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就是这场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到就文化,宣传新文化。

为什么近代中国掀起了反对传统文化的浪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僵化,缺乏活力,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更是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读书人更加深刻意识到文化革新的重要性。

当西方列强制造各种枪支和大炮的时候,清朝还是在封建科举。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科学和技术比较重要,社会教育比较重要,社会进步比较重要,所以反对传统文化当然是要做的事情之一。

所以,近代中国掀起反对传统文化浪潮,打倒旧文化,宣传新文化。

关于反传统文化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多关注百度文库。

传统与反传统

传统与反传统

只要提起周星驰的电影,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一个关键词:无厘头。

现在一般都把“无厘头”理解为庸俗的搞笑,但其实它和单纯的恶搞还是有所区别的。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无目的,粗俗随意,但并非没有道理。

由此可见,“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是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本质的一种手段。

而现在,人们往往只关注于它“无道”的表象而忽略了其“有道”的内涵。

这一点,尤其以不熟悉粤语文化的内地人最为明显。

纵观香港影史其实很早就有无厘头的传统,但直到周星驰的出现和风格的确立,“无厘头”才由一个雕虫小技演变成众人争相效仿的大智慧。

“无厘头”归结起来当属后现代文化的一脉,而且非常典型的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种种特征。

虽然当今对“后现代”的认识仍是比较模糊的,“即使在西方,‘后现代’一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括的注解”。

但是“西方多位后现代理论家都直接对它做过说明、表述,国内也早有人总结过‘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说后现代主要是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的,典型的表现为反历史主义、反形而上学”等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也将后现代定义为“叙述转向开放、嬉戏、中断、转换或模糊的种种更为多意的形式。

”其实这些表述归纳起来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一个词——反传统。

而反传统恰恰是周星驰电影最大的特征。

反传统的外衣反传统的形式无外乎三种:夸张、讽刺和自嘲。

首先是夸张。

无厘头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是夸张。

这种夸张超越了电影本身所需要的夸张程度,使许多事情让观众一看就知道不可能,但仍然忍不住会为此而投入。

在《回魂夜》里,周星驰饰演的精神病患者可以用纸帽子带着大家飞翔,这是对传统理念的夸张;在《百变金刚》里,他一开始过的生活穷奢极欲,这是对生活方式的夸张;在《行运一条龙》里,阿水当众撕开了女同学的上衣,然后又痛不欲生,这是对情感欲望的夸张;在《喜剧之王》里,他面朝大海高呼“努力、奋斗”,这是对理想抱负的夸张。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

文化传统保护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统保护是必要的,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文明的源泉。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如果我们不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将失去我们的身份和自尊。

文化传统保护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首先,文化传统保护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

通过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其次,文化传统保护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通过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让我们的民族更加自信和自豪。

最后,文化传统保护可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可以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文化传统保护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反方,文化传统保护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它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社会的发展。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保护,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落后,甚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保护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往往包含着保守和守旧的观念,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保护,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保护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落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可能会逐渐失去其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文化传统保护,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落后,阻碍社会的发展。

论五四反传统与当下提倡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五四反传统与当下提倡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五四反传统与当下提倡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杨毅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6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社会各界对五四反传统的争议不断。

本文从内在精神追求和重构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五四反传统和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两者具有内在精神追求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五四;反传统;传统文化;科学;民主;现代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浪潮,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热议与批判。

五四反传统与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是水火不容还是息息相关,真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五四反传统与弘扬传统文化都追求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共同肩负着重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两者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一、共同的精神追求——科学与民主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统治,列强侵略,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五四新文化运动响应时代号召应运而生。

西方先进思想不断被引进,严复《天演论》翻译著作的出版发行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苟延残喘,急需一场社会变革来帮助其脱胎换骨。

五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潮的洗礼,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反传统中所反的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余之抨击孔子,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王所雕塑之偶像权威也,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1]因此五四反传统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试图消解传统文化中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方面。

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秉承科学的态度,坚守民主的精神,摒弃全盘否定传统的偏激行为,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钱玄同曾这样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若有人肯研究孔教与旧文学,鲤理而整治之,这是求之不可得的事。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阅读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阅读

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阅读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

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其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

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

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

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

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儿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保护辩论辩题
正方,传统文化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应该以乐之的心态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方,传统文化保护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过去。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活力。

过分保守和僵化的保护方式可能会使传统文化失去生命力,甚至被淘汰。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党的最大的成绩,就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强调了保护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反方则提出了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观点,强调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发展性。

在实
际辩论中,双方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名人名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辩论更加有说服力。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

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一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

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

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

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的主要源头。

而且,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通过建制得以实现思想的政治化、世俗化。

政治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与一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儒家礼仪安排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儒家的仁、忠、义等观念安排君臣等角色关系。

而世俗化则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社会,全面渗进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秩序之中。

世俗化依赖政治化以确立。

只有政治权力的承认与推崇,甚至从制度上加以鼓励——例如晋代推荐贤良为官,主要就是以儒家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儒家思想几乎无孔不入的渗入民间社会。

文化学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关于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

关于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

关于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等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沉淀。

反传统文化则是指一种不受传统文化束缚、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文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反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更是带有伦理和道德观念的重要传承。

在中国,许多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人们敬老爱幼、孝道思想和家庭美德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春节传统的团圆和合家欢,感恩父母的重孝传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导我们珍视亲情、家庭和谐的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一些年轻人追求个性、追求独立思考,反传统文化的观念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反传统文化往往突出了青年人的自我和拒绝传统文化的束缚,“大胆、前卫、不成规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些年青人的追求,比如走穴、包装艺术、市集文化等,这些文化形式都表达了年轻人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独立的生活观。

然而,反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些反传统文化表现得过于个性便失去了艺术性和内涵,甚至发展成为浅薄的消费品;一些反传统文化价值观偏激、极端,甚至违背社会公德,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推崇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有相互融合,才可以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总之,传统文化和反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代表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智慧,而反传统文化则是年轻人对于内在自我追求和思考的体现。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包容和接受反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活力和开放性,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文化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一味地固守传统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习俗是一种假面具,它掩盖了真相。

”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可以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评价传统,避免盲目跟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文化传统辩论辩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对立和分裂。

在辩论中,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对传统的理解和认知有所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引发矛盾和冲突。

废除这一辩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对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传统是对过去的尊重,而不是对过去的崇拜。

”。

最后,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传统固然重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只有通过废除辩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让每种文化都能够蓬勃发展。

正如中国著名思想家王国维所说,“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而创新又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

首先,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其根本。

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淡忘,从而使文化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魅力。

正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说,“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

其次,文化传统辩论辩题的存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辩论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观点和论据来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废除这一辩题,可能会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变得肤浅和片面,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传统并非崇拜过去,而是对过去的尊重。

”。

最后,废除文化传统辩论辩题可能会导致文化多元性的丧失。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念,而辩论正是一个展示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平台。

废除辩题可能会使各种文化的声音变得单一,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

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一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

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

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

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

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的主要源头。

而且,其中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通过建制得以实现思想的政治化、世俗化。

政治化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与一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儒家礼仪安排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儒家的仁、忠、义等观念安排君臣等角色关系。

而世俗化则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社会,全面渗进宗法社会结构的宗法秩序之中。

世俗化依赖政治化以确立。

只有政治权力的承认与推崇,甚至从制度上加以鼓励——例如晋代推荐贤良为官,主要就是以儒家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明清鼓励失节妇女自杀,理论上的根据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教条——儒家思想几乎无孔不入的渗入民间社会。

文化学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古代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便包含了传统的政治制度、观念模式与价值模式。

1840年至今,整个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与文化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从观念上把西学引人中国的,就是“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

他们喊出“打倒孔家店”与“全盘西化”的口号,一方面颠覆传统文化,一方面把“民主”与“科学” 的大旗插到人们的心里。

从此,中国文化开始了另一个传统。

“五四”至今八十多年,我们事实上已经开始在形成一种“五四”的传统,就是“反传统文化”的传统。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是《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便首先在《新青年》上由主编陈独秀写出。

今天有很多人批评当时的“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缺乏深刻的学理认识,诚然如此。

陈独秀、胡适们对“民主”并没有一种确切的理解,对“科学”更往往把它和“技术”混为一谈。

然而,在一个既没有民主传统,又缺乏自由精神的国度,光是作为口号引入这两种观念,就足以产生无穷的震撼力。

“五四”之后的历史,就是民主自由人权科学在中国不断被认识、不断遭挫折,不断被言说的过程。

对今天的中国思想而言,我们的思想、精神资源既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必须包括“五四”以来的“反传统的传统”。

“五四”以来的“反传统的传统”是中国人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而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形成的结晶。

鸦片战争开始,这个曾经征服过无数民族的文化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无比艰难的文化裂变中开始他的换血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将国家现代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源发展者”,一种是“后来者”,也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区别。

如果把1840年以来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视为中国现代化从起步到进行的历史,那么,在这一进程中对现代化产生的影响最大的时期就是“五四”时期。

首先,五四时期的语言革命对思想现代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推动力。

在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之前,中国人习惯上都是利用文言文表达思想与传承学术。

文字本身不具意义,而语言却是思维模式的形式化。

古代的文言文具有模糊性、概括性等特点,这与古代思想学术的特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白话文则引进西方的文法结构与语法结构,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有助于把模糊问题清晰化、条理化。

例如古代文字中说到“天”字,便是笼统的一个“天”,冯友兰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这一个字背后的内涵时说:“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

日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意义的天、帝。

日运命之天,乃至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

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

日义理之天。

乃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

””从中可以看出,由文言文至白话文之后,文言文中的模糊、抽象、笼统的字词,都可以而且必须经过现代人的诠释用白话文明晰、科学、具体地表达出来,使思维清晰化、具体化、条理化。

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诠释,首先便在于弥合由语言断层造成的思想断层。

白话文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以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作为表达深刻思想的手段,有助于思想的迅速传播。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文字,其文法结构乃至思维方式都是“五四”时期语言变革的产物。

也就是说,“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正宗,不管你赞同还是反对传统文化,赞成还是反对五四思潮,你所使用的书面语言都是以“五四”为主要源头的语言。

其次,“五四”开始了一种深刻的思想文化转型,余英时先生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

不仅晚清如此,“五四”也是如此。

晚清时期,无论是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今文经学家还是以章太炎、刘师培为首的古文经学家,均无意识的站在西方立场对儒家礼俗有所批评。

因此余先生认为现代反儒学的运动“最初源于儒学的…内在批判‟。

”而这种批判在后起的陈独秀、胡适、鲁迅身上就变成对“礼教吃人”的激烈抨击。

甚至做出“打倒孔家店”的姿态。

由儒学“内在批判”始而至于“打倒孔家店”,期间突出的一点,就是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进入。

陈独秀、胡适们观察中国历史、现实的参照坐标,他们赖以理论的思想资源,都是西学。

总体言之,他们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而他们自己淫浸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深谙中国文化、制度的痈疽,而且为之深感痛苦,特别是深重的民族危机更使他们有一种以学术去唤醒国人的使命感。

因此,他们不得不摆出一副传统颠覆者的姿态,以西学的价值观念去颠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

这种颠覆的姿态,造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空前大撞击,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人权”等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这些观念停留在口号的阶段,但是这却使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除了儒家的“礼教”之外,还有另外的更合理的社会秩序值得追求,除了儒家的“圣人”之外,还有另外更合理的人生境界可以向往,除了皇帝一人专制制度之外,还有更合理的“无君无父”的制度值得探索。

而且,近百年来,中国人就这样追求着,向往着,探索着,虽有过无数的艰难曲折,经历过一次次的悲剧循环,但是民主科学自由人权的薪火,屡扑不灭!可以说,“五四”的反传统,就是在僵化了的传统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输入新鲜的血液,吹入新鲜的空气,而这新鲜的血液、空气,恰恰就是推动中国现代转型,促进中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

因此,“五四”开辟了一个与中国固有传统完全不同的新传统,也就是以“反传统文化”姿态出现的传统。

当前的中国人面对这样两种貌似冲突的传统,要合理深入的继承这两种传统给我们的精神、思想资源,就必须对这两种传统做出梳理。

这两种传统要共同构成今天我们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它们首先不能是水火不容,而必须是可以互相容纳甚至具有互补性的,在我看来,这两种资源是可以并行不悖而且必须并行不悖的,只有如此我们的精神、思想资源才可能更加丰富。

这两种传统主要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冲突的关系。

“五四”时期以《新青年》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全盘反传统。

而所谓“传统”,事实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

我认为如果仅仅把五四思想家抨击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而后断定他们反礼教而且反孔子,必定无法理解五四思想家们的激烈姿态背后的理性,更难以发掘他们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

在传统社会,儒家思想通过国家化、政治化、世俗化,造成一种复杂的思想一社会体系。

而儒家由思想家的思想转变成为全面安排人间秩序,体现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中的思想,中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环节。

思想家的思想本身是一条脉路,而在思想的意识形态化,也就是政治权力通过权力行使把思想政治化世俗化加以推广的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体现于政治、社会现实的价值观念,就往往不再与原来的思想家的思想相一致。

甚至走到思想家元思想的对立面。

儒家思想正是从思想家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中从善良的愿望出发重新安排人间秩序,而后被政治利用,政治化、世俗化,并且造成各种罪恶的教条。

明清时期,也就是儒教社会的成熟时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杀人的价值信条,无一不是来源于儒家思想家的教诲,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人对孔家店的批判,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孔教的基本教义不适合于中国现代社会。

对于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陈寅恪曾说:“吾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

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

”在1911年,帝制就已经在建制上崩溃了。

也就是说,“三纲”的“君为臣纲”一条已经在实际上消失了。

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建制化的最基本一环的消失。

对当时大多数受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人来说,帝制的崩溃展示了中国走出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希望。

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又使他们不得不正视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的艰难。

革命不过是揭去屋檐的几块瓦片,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在广袤的农村,处处都是阿Q、闰土、鲁四老爷之类的人物。

而在政治上,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充分表现了这个国度对帝制的迷恋。

袁世凯特别借重儒学以期建立其帝位的合法性,更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恶感。

我们回到当时的现实,与儒家“礼教”在现实中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不是孔孟对国家道德的温情脉脉的描述,没有《礼记》对圣王与大同世界的深情款款的向往,更非二程、朱熹对圣人、道德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是一整幅与现代文明出于对立状态的文化场景与心理场景:在政治上,是固有的民本主义思想,甚至渴望君臣大义的重建;在社会生活中。

是小脚、姨太太、贞洁牌坊,残暴的监狱与法庭;在价值领域,仍然是贵贱、上下、尊卑、男女、父子的人格不平等。

这些现实都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如果要展望一个文明社会,就应该批判这些现实并且寻找这些现实的价值根源。

而这些现实的价值根源无疑与儒家礼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与政治化、世俗化之后的儒家世俗观念区别开来,我们对“五四”启蒙思想家们对礼教咬牙切齿的态度就可能更具同情之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